碱伤害事故案例分解

合集下载

氯碱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氯碱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一、氢引起的安全事故及案例分析
技改措施: (1)解决氢气管路结冰堵塞有2种方法。①降低氢气含水量。来自电解的 氢气首先经洗涤,再压缩,然后进行冷却。氢气冷却分2段进行:1段冷 却是用循环水冷却至40℃以下;2段冷却再用8℃冷冻水冷却到约l8℃。 1t氢气含水约l0kg,冷却除水后的氢气送至氯化氢合成工序。②提高氢 气温度。增加氢气管路伴热,提高进合成炉的氢气温度,杜绝调节阀冻 结、堵塞。 (2)循环液槽排空管改造。循环液槽放空管线配置要求:必须保证不积水, 因此循环液槽放空管线安装须垂直或倾斜度大于45°以保证冷凝水不停留 在管路中间冻结堵塞管路。
图 “3.29”事故现场
二、氯引起的安全事故及案例分析
事故案例十三
2019年4月,西南某市一工人文化宫(液氯用户)内废弃的液氯钢瓶,因阀门 腐蚀造成氯气泄漏,导致76人中毒,其中74名学生,2名市民。
二、氯引起的安全事故及案例分析
事故案例十四
2019年11月,某私人企业发生液氯气瓶爆炸事件,死亡2人,7人重症,中度 中毒21人,轻度中毒42人。
事故案例四
2019年5月,西部某公司因管道氯气压力过大,冲开阀门间的垫片造 成泄漏,有64人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事故案例五
2019年10月,华东某外资企业氯干燥系统的除雾器发生爆炸,氯气泄 漏,有人员中毒,据报道分析是氯内含氢高所致。
二、氯引起的安全事故及案例分析
事故案例六
2019年3月,华东某公司因电源跳闸突然停电,导致装置停车,氯气泄 漏,公司附近的村民吸氯后产生咳嗽、咽痛,有200人就诊检查。事故原因 是企业生产装置主电源在接入临时施工用电线路时,因电工操作不慎发生短 路,引起电解生产系统停车,系统内部分氯气冲破水封进入事故氯气吸收塔, 由于塔内碱液喷淋器变形和部分开裂,致使吸收塔无法起到应有的吸收氯气 作用,导致氯气从排风口进入了大气。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8月14日液碱泄漏事故报告

8月14日液碱泄漏事故报告

8月14日液碱泄漏事故报告一、事故描述:事故描述人:耿晓军、侯召军、李杰、程春平、朱强事故调查人:王孟2013年8月14日上午11点左右,采购主管耿晓军将刚采购回来的液碱提至液碱储罐时,液碱储罐人孔盖突然损坏,液碱从人孔中直接喷出,液碱储罐开始变形并出现裂痕,导致液位计法兰口损坏。

耿晓军马上停止提液碱,并开始将液碱储罐内液碱转移至车间液碱计量罐,最后统计损失如下:液碱28吨,价格合计20720元;液碱储罐损坏,价格47000元;液碱储罐保温损坏,价格合计13030元。

合计损失80750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人:朱强1、液碱储罐放空管被花纹板封住。

2012年11月底,原设备部负责人程春平安排设备主管李杰将液碱储罐顶部备用法兰口封住,李杰将工作安排后离开我公司。

之后维修工吴顶山和朱强将液碱储罐顶部法兰口全部封住(维修工吴顶山已经离开公司)。

2、我公司液碱储罐采用玻璃钢,容量为52吨(储罐容积38.6m3,32%液碱密度为1.35 T/m3)。

液碱储罐放空管被封后,当通过泵往储罐内提进液碱或用提料泵提出液碱时,因流速变化缓慢,空气可以通过被封放空管慢慢排放。

当液碱提到31吨后,压力比较大,液碱储罐人孔盖承受不住压力被损坏,液碱从人孔直接喷出,流速很快,导致储罐内出现瞬间真空,储罐被大气压压缩变形后损坏(压力过高损坏储罐与储罐损坏现场不相符)。

3、安装时没有安装呼吸阀。

我公司委托中易建设安装液碱储罐,根据规范,应该在储罐顶部安装呼吸阀,而中易建设没有为我公司安装呼吸阀,也没有提出应该安装呼吸阀。

4、人孔盖存在质量问题。

液碱储罐在装本批液碱前,人孔盖已经被腐蚀,开始出现渗漏。

采购主管耿晓军为人孔盖增加垫片后开始装本批液碱。

当液碱撞到31吨后,人孔盖承受不住压力而损坏。

5、设备部负责人程春平和设备主管李杰交代任务不清楚,造成员工违规全部密封液碱储罐法兰口。

6、采购主管耿晓军及其员工在明知人孔盖滴漏的情况下,即通过简单维修后开始大量存放液碱,安全意识不强。

碱烧伤事故分析

碱烧伤事故分析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碱烧伤事故分析一、碱液特性及拜尔法物料含碱浓度氢氧化钠(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氢氧化钠是一种极常用的碱,它的溶液可以用作洗涤液。

化学表现:无色透明的钠碱液体,是强碱之一,易在水中溶解,能与许多有机、无机化合物起化学反应,腐蚀性很强。

主要危险性:对消化系统造成严重的和永久的损伤,粘膜糜烂、出血、休克。

吸入刺激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危险:可引起灼伤直至严重溃疡的症状。

眼睛危险:可引起烧伤甚至损害角膜或结膜。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烧碱与铝土矿矿石中的氧化铝进行反应,含碱物料充斥于全部生产流程中,且温度在80℃以上。

在员工生产运行巡检、操作中,含碱物料一旦进入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引发工伤事故。

二、碱烧伤事故案例根据某新建氧化铝厂3年间发生的碱烧伤事故及碱烧伤未遂事故,分为四类。

一类为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此类事故发生率最高;二类为处理冒料事故时发生碱烧伤;三类为设备突然损坏造成碱烧伤;四类是检修过程中发生碱烧伤事故。

1、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1)2006年某月某日凌晨1点10分,某检修维护人员用化清泵清理堵料的2#晶种管,通知岗位操作人员杨某确认放料阀门。

杨某在没有戴安全帽和防护面屏的情况下,确认了放料阀门并在放料管旁察看放料情况。

在敲打堵料的放料管时,料浆突然从放料管内喷出,冲进地沟后反弹,站在一旁的杨某躲闪不及,被含有高浓度氢氧化钠的料浆灼伤面部。

其他人员及杨某数分钟后找到硼酸水冲洗,后被送往医院,住院约2个月,眼部留有疤痕,经劳动部门诊断为10级工伤。

(2)2009年某月某日凌晨1:30分左右,操作工孟某单独替取样工取强滤液样时,打开1#焙烧炉强滤液泵西侧放料阀,料浆突然从放料管焊缝中喷出,溅至孟某面部及双眼,孟某立即摸索着寻找真空泵房内应急水源,当班其他人员看到后立即用1%的硼酸水和大量清水对其受伤部位进行冲洗,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医生诊断为面部和双眼眼角膜轻度碱烧伤,住院约一个月后完全康复。

碱烧伤事故分析

碱烧伤事故分析

碱烧伤事故分析一、碱液特性及拜尔法物料含碱浓度氢氧化钠(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氢氧化钠是一种极常用的碱,它的溶液可以用作洗涤液。

化学表现:无色透明的钠碱液体,是强碱之一,易在水中溶解,能与许多有机、无机化合物起化学反应,腐蚀性很强。

主要危险性:对消化系统造成严重的和永久的损伤,粘膜糜烂、出血、休克吸入刺激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危险:可引起灼伤直至严重溃疡的症状眼睛危险:可引起烧伤甚至损害角膜或结膜。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烧碱与铝土矿矿石中的氧化铝进行反应,含碱物料充斥于全部生产流程中,且温度在80 C以上。

在员工生产运行巡检、操作中,含碱物料一旦进入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引发工伤事故。

、碱烧伤事故案例根据某新建氧化铝厂3 年间发生的碱烧伤事故及碱烧伤未遂事故,分为四类。

一类为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此类事故发生率最高;二类为处理冒料事故时发生碱烧伤;三类为设备突然损坏造成碱烧伤;四类是检修过程中发生碱烧伤事故。

1、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1)2006年某月某日凌晨1点10分,某检修维护人员用化清泵清理堵料的2#晶种管,通知岗位操作人员杨某确认放料阀门。

杨某在没有戴安全帽和防护面屏的情况下,确认了放料阀门并在放料管旁察看放料情况。

在敲打堵料的放料管时,料浆突然从放料管内喷出,冲进地沟后反弹,站在一旁的杨某躲闪不及,被含有高浓度氢氧化钠的料浆灼伤面部。

其他人员及杨某数分钟后找到硼酸水冲洗,后被送往医院,住院约2 个月,眼部留有疤痕,经劳动部门诊断为10 级工伤。

(2)2009 年某月某日凌晨1:30 分左右,操作工孟某单独替取样工取强滤液样时,打开1#焙烧炉强滤液泵西侧放料阀,料浆突然从放料管焊缝中喷出,溅至孟某面部及双眼,孟某立即摸索着寻找真空泵房内应急水源,当班其他人员看到后立即用1%的硼酸水和大量清水对其受伤部位进行冲洗,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医生诊断为面部和双眼眼角膜轻度碱烧伤,住院约一个月后完全康复。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1、案情简介
安鹏碱矿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碱矿开采企业,因其产出的碱矿品质
优良,被誉为国内碱矿业的佼佼者。

然而,2019年5月,该企业发生
了一起重大的事故,造成16人死亡、35人受伤,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
大的经济损失,也让人们深深反思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不足之处。

2、事故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安鹏碱矿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忽视
了安全因素,导致煤层突出、冒顶等不安全情况的产生。

同时,该企
业为了提高采矿效率,忽视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导致员工缺
乏应变能力,无法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3、事故影响
安鹏碱矿事故一经发生,便立即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除了造成人员伤
亡外,该事故还对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同时,这起事故也揭示了我国目前矿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引起了社会对
于重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强烈呼吁。

4、教训和反思
安鹏碱矿事故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企业生产经营
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安全生产管理,并始终将人员安全放在首位。


业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应用,优化完善安全生产机制,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和应变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结论: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一道标志或是一种宣传,更是企业责任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企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而永恒的工作去推进,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碱伤害事故案例综述

碱伤害事故案例综述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酸碱灼伤事故案例分析

酸碱灼伤事故案例分析

事故原因分析
• 该工段因生产需要使用5%NoOH碱液对工艺介质进行洗涤,在室外装置区设有NaON碱液配 置罐和NoOH碱液临时贮罐, • 2罐之间连通的管线沿地面敷设。 • 为防止冬季碱液管线内积液冻堵,在管线外敷设蒸汽伴热管线和保温材料。 • 当NoOH溶液自配碱罐输送至临时贮罐后,2罐相连管线内残存的碱液因受热汽化而使管线内 压力增大,当解开阀门填料压盖时,蒸汽夹带碱液喷出造成检修工李某面部灼伤,是事故发生 的直接原因 • 检修工李某在作业过程中未按规定佩带防护用具,违章作业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 检修工李某和监护人王某安全意识淡簿,工厂安全管理存在不足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 工艺设计不合理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 另外,监护人王某未尽到监护职责,是造成此次事故的次要原因。
酸碱灼伤事故案例分析
1981年6月12日安徽某厂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
• • • • • 事故经过: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第一组二效蒸发 器的过料液压阀。21时30分,当他们将阀门螺栓全部卸开 ,用工具撬下阀门时,管内尚存有0.1~0.2Mpa的压力将 残留碱液压出,灼伤在场的5人,其中1名工人的面、四肢 、腹背部均被灼伤,2~3度灼伤面积占37%,其他四人轻 伤。
原因分析
• (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制定的《隔膜法制烧碱生产安全技术 规定》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先泄压,切断物质来源,将罐内物 料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检修”的规定,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二次蒸汽压 力泄尽,未将管内的残余碱液放净,也未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 • 2)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的连接全部拆除,未保留1只,以防阀门撬下后, 大量物料喷出; 3)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颁发的《化工企业通用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关于“从 事酸、碱危险液体设备、管道、阀门修理时,特别注意面部、眼的防护,并戴橡 胶手套等以防烧伤,……”的规定,在换碱液管线阀门时,未佩带必要的防护用 具; (4)车间主任违章指挥,作业人员违章作业。

碱液灼伤事故

碱液灼伤事故
事故原因:
1.一溶出车间碱液槽及赤泥贮槽下夹缝处的现场环境比较恶劣,加之物料的变性(浓度高、粒度粗、结晶速度快)堵管频繁,地面积碱而且滑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由于连续清理时间长,在出事地点虽有地沟盖板但由于清理的需要盖板必须掀起,且地沟深达650mm,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3.李某本人虽然劳保用品穿戴齐全,但由于其对物料变性的特点认识不足,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安全意识不够,滑进沟内,被碱烧伤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事故责任及处理情况:
一、事故责任分析:
1.一溶出过滤工段工段长张某,在该班清理管道时,现场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应负此次事故的主要责任。
2.车间安全员唐某现场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懈滑入地沟造成双脚被碱烧伤应负此次事故的次要责任。
4..当班值长陈某、班长杨某现场监督不到位,对此次事故负有一定的责任。
4.对事故的其他责任者班长杨某、值长陈某每人罚款150元。
5.对事故管理责任者车间主任李某、生产副主任薛某每人罚款150元。
6.对车间主任李某、生产副主任薛某及安全员唐某等否决三季度的安全奖。
7.否决一溶出车间三季度人均30%的安全奖。
8.对车间一次性罚款400元。
9.扣除一溶出车间7月份其他162人风险抵押金50%。
10.根据氧化铝厂安全生产标准化车间、班组动态管理实施办法第三条之规定,取消一溶出过滤乙班安全生产标准化班组称号,同时每人罚款20元,共计100元。
防范措施:
1.对赤泥贮槽下的地沟进行改造,在满足工艺条件的情况下,填平或降低贮槽下的地沟深度,并补齐部分沟盖板,改善现场环境,杜绝重复事故发生。
2.加强现场管理,规范操作规程,在处理类似工作时若需掀盖板,要按规程进行操作,处理完后立即恢复盖板,努力改善工艺条件,加大现场安全监护力度及岗位人员互保联保力度。

碱烧伤事故分析(通用版)

碱烧伤事故分析(通用版)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碱烧伤事故分析(通用版)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make mistakes碱烧伤事故分析(通用版)一、碱液特性及拜尔法物料含碱浓度氢氧化钠(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氢氧化钠是一种极常用的碱,它的溶液可以用作洗涤液。

化学表现:无色透明的钠碱液体,是强碱之一,易在水中溶解,能与许多有机、无机化合物起化学反应,腐蚀性很强。

主要危险性:对消化系统造成严重的和永久的损伤,粘膜糜烂、出血、休克。

吸入刺激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危险:可引起灼伤直至严重溃疡的症状。

眼睛危险:可引起烧伤甚至损害角膜或结膜。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烧碱与铝土矿矿石中的氧化铝进行反应,含碱物料充斥于全部生产流程中,且温度在80℃以上。

在员工生产运行巡检、操作中,含碱物料一旦进入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引发工伤事故。

二、碱烧伤事故案例根据某新建氧化铝厂3年间发生的碱烧伤事故及碱烧伤未遂事故,分为四类。

一类为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此类事故发生率最高;二类为处理冒料事故时发生碱烧伤;三类为设备突然损坏造成碱烧伤;四类是检修过程中发生碱烧伤事故。

1、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1)2006年某月某日凌晨1点10分,某检修维护人员用化清泵清理堵料的2#晶种管,通知岗位操作人员杨某确认放料阀门。

杨某在没有戴安全帽和防护面屏的情况下,确认了放料阀门并在放料管旁察看放料情况。

氯碱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氯碱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事故案例二
2019年11月,华东某公司新安装在液氯汽化器上的翻板式液位计在开 车后不久发生燃烧破损,液氯从设备内喷出,幸亏被及时处置,未发生人 员伤害。经查明,事故原因是生产供应商擅自改变液位计内的浮球材质, 用钛替代了不锈钢,采购部门没有把好关。
一、氢引起的安全事故及案例分析
事故案例七
江苏某企业盐酸罐发生爆炸 24日上午10点20分左右,
江苏某企业一盐酸罐突然发生 爆炸,一名工人在爆炸中死亡, 另一名工人被爆炸冲击冲到附 近配电房的屋顶上。
一、氢引起的安全事故及案例分析
事故原因分析: 在盐酸合成过程中,来自电解系统的氯气在合成炉中与氢气燃烧生成
一、氢引起的安全事故及案例分析
事故原因分析: (1)氢气管路调节阀结冰堵塞。由于天气寒冷,氢气中的水进人合成装置 时,调节阀冻结,进合成炉的氢气流量减少,造成进合成炉的氯气和氢 气配比不当。 (2)循环槽内有排空管线,可将过量的氯气和氢气及时排到外部,不应发 生爆炸,但爆炸还是发生了。分析其原因,过量的氯气和氢气都堆积在 循环槽内,没有顺利地通过放空烟囱排走,具备了爆炸条件,才造成事 故。
共造成3人死亡。
一、氢引起的安全事故及案例分析
总体事故原因分析 2、当混合物中的氢含量达4.1~74.2%(体积),在20℃和常压下,具有
爆炸危险。 3、氢氧混合气中,氢的爆炸极限为4.5~95%(体积),氢气和空气的混
合气的燃点为450℃ 4、氢气与氨气的混合气的燃点则为51℃。 5、氯与氢的混合气中,氢含量为37%(体积)时,即可着火燃烧,同时压
事故案例四
2019年4月,南方某厂新开车的氯化氢工段盐酸炉点火时,一名操作 人员由于操作不当脸部被喷出的火焰烧伤。
一、氢引起的安全事故及案例分析

选矿车间5、11碱液灼伤事故

选矿车间5、11碱液灼伤事故

事故案例/案例分析选矿车间5、11碱液灼伤事故2010年5月11日15时左右,选矿车间解析电解工段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造成一人受伤。

一、事故发生时间:2010年5月11日15时左右二、事故发生地点:选矿车间解析电解工段一层三、事故发生单位:选矿车间四、事故类别:碱液灼伤五、受伤人员情况:六、事故详细经过5月11日下午15时许,选矿车间副主任赵连全和维修工田佳伟到解析电解工段测量管路,赵连全在厂房最底层电解液罐旁,当抬头向上观察时,上层底板突然滴下一滴碱液,滴入赵连全右眼中,造成右眼角膜和结膜灼伤,赵连全立即用清水清洗,随后被送往医院治疗。

七、事故发生原因(一)直接原因:1、选矿解析电解工段厂房为三层钢架结构,底板为铁板,为解决通风问题,在每层底板上均钻有小孔,当上层底板有水时,就不可避免地顺着小孔向下滴,这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赵连全未按规定佩戴防护眼镜,致使下滴的碱液滴入眼中,是事故发生的另一原因。

(二)间接原因:1、选矿车间安全教育不到位,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对危险的辨别和防范能力较低。

2、解析电解工段二层加碱口处未设防止加碱时洒漏的安全防范设施。

3、选矿车间现场管理存在漏洞,清扫地板时碱液未彻底清除干净。

4、相关职能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对现场隐患排查不细,未采取有效的防范及整改措施。

八、防范措施1、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学习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及岗位安全责任制,并组织考试。

2、选矿车间及时召开安全教育会,针对此次事故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严格强调所有岗位必须按要求制裁劳动防护用品,确保安全。

3、选矿车间设计加工加碱口防洒漏设施并立即投入使用。

九、处理意见根据公司关于开展二季度安全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文件规定,对事故相关责任者处理如下:1、对主要责任者赵连全罚款300元。

2、对选矿车间主任段强罚款300元、副主任刘宝山罚款100元。

3、对安保部经理刘宏进罚款100元、副经理张书涛罚款100元、安全员张国明罚款100元、张喜英罚款50元;对综合部刘林各、姜洪刚、郝荣杰各罚款50元。

碱烧伤事故分析

碱烧伤事故分析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碱烧伤事故分析一、碱液特性及拜尔法物料含碱浓度氢氧化钠(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氢氧化钠是一种极常用的碱,它的溶液可以用作洗涤液。

化学表现:无色透明的钠碱液体,是强碱之一,易在水中溶解,能与许多有机、无机化合物起化学反应,腐蚀性很强。

主要危险性:对消化系统造成严重的和永久的损伤,粘膜糜烂、出血、休克。

吸入刺激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危险:可引起灼伤直至严重溃疡的症状。

眼睛危险:可引起烧伤甚至损害角膜或结膜。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烧碱与铝土矿矿石中的氧化铝进行反应,含碱物料充斥于全部生产流程中,且温度在80℃以上。

在员工生产运行巡检、操作中,含碱物料一旦进入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引发工伤事故。

二、碱烧伤事故案例根据某新建氧化铝厂3年间发生的碱烧伤事故及碱烧伤未遂事故,分为四类。

一类为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此类事故发生率最高;二类为处理冒料事故时发生碱烧伤;三类为设备突然损坏造成碱烧伤;四类是检修过程中发生碱烧伤事故。

1、放料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1)2006年某月某日凌晨1点10分,某检修维护人员用化清泵清理堵料的2#晶种管,通知岗位操作人员杨某确认放料阀门。

杨某在没有戴安全帽和防护面屏的情况下,确认了放料阀门并在放料管旁察看放料情况。

在敲打堵料的放料管时,料浆突然从放料管内喷出,冲进地沟后反弹,站在一旁的杨某躲闪不及,被含有高浓度氢氧化钠的料浆灼伤面部。

其他人员及杨某数分钟后找到硼酸水冲洗,后被送往医院,住院约2个月,眼部留有疤痕,经劳动部门诊断为10级工伤。

(2)2009年某月某日凌晨1:30分左右,操作工孟某单独替取样工取强滤液样时,打开1#焙烧炉强滤液泵西侧放料阀,料浆突然从放料管焊缝中喷出,溅至孟某面部及双眼,孟某立即摸索着寻找真空泵房内应急水源,当班其他人员看到后立即用1%的硼酸水和大量清水对其受伤部位进行冲洗,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医生诊断为面部和双眼眼角膜轻度碱烧伤,住院约一个月后完全康复。

酸碱混放造成的事故案例

酸碱混放造成的事故案例

酸碱混放造成的事故案例
1981年6月12日安徽某厂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事故经过: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第一组二效蒸发器的过料液压阀。

21时30分,当他们将阀门螺栓全部卸开,用工具撬下阀门时,管内尚存有0.1~0.2Mpa的压力将残留碱液压出,灼伤在场的5人,其中1名工人的面、四肢、腹背部均被灼伤,2~3度灼伤面积占37%,其他四人轻伤。

2ppt课件酸碱事故现场图3ppt课件原因分析(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制定的《隔膜法制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先泄压,切断物质来源,将罐内物料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检修”的规定,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二次蒸汽压力泄尽,未将管内的残余碱液放净,也未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2)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的连接全部拆除,未保留1只,以防阀门撬下后,大量物料喷出;3)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颁发的《化工企业通用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关于“从事酸、碱危险液体设备、管道、阀门修理时,特别注意面部、眼的防护,并戴橡胶手套等以防烧伤,……”的规定,在换碱液管线阀门时,未佩带必要的防护用具;(4)车间主任违章指挥,作业人员违章作业。

事故案例(2) 化学灼伤事故

事故案例(2)  化学灼伤事故

事故案例(2)化学灼伤事故2005年5月某日,德阳市罗江县某镇一名叫陈某的两岁小孩,在邻居危险化学品销售店里误将烧碱当作糖果吃,造成口腔、食道及肺部严重烧伤。

据陈某的母亲介绍,孩子烧伤后半年来,她带上孩子四处求医,弄得家贫如洗。

烧碱的特性烧碱就是氢氧化钠,是NaOH的汉语俗称,也有人把它叫做苛性钠或火碱。

主要用于肥皂工业、石油精炼、造纸、人造丝、染色、制革、医药、有机合成等。

纺织印染工业用作棉布退浆剂、煮炼剂和丝光剂。

化学工业用于生产硼砂、氰化钠、甲酸、草酸、苯酚等。

石油工业用于精炼石油制品,并用于油田钻井泥浆中。

还用于生产氧化铝、金属锌和金属铜的表面处理以及玻璃、搪瓷、制革、医药、染料和农药方面。

食品级产品在食品工业上用做酸中和剂,可作柑桔、桃子等的去皮剂,以及脱色剂、脱臭剂。

常温下是白色不透明固体(纯品为无色透明晶体),熔点318.4℃。

沸点1390℃,易潮解。

市售烧碱有固态和液态两种:纯固体烧碱呈白色,有块状、片状、棒状、粒状、质脆;纯液体烧碱为无色透明液体。

固体烧碱有很强的吸湿性,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水溶液呈碱性,有滑腻感;溶于乙醇和甘油,不溶于丙酮、乙醚。

腐蚀性极强,对纤维、皮肤、玻璃、陶瓷等有腐蚀作用。

与金属铝和锌、非金属硼和硅等反应放出氢;与氯、溴、碘等卤素发生歧化反应;与酸类起中和作用而生成盐和水。

危险性烧碱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汽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具有强腐蚀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化学分解后会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应避免接触潮湿空气。

因此它的禁忌物有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等。

对人体的健康危害烧碱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粉尘和烟雾刺激眼睛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我国有关标准规定的最大接触限值是0.5mg/m3。

对人体的侵入途径有三,一是吸入、二是食入、三是皮肤吸收。

防护与急救防护措施工程防护是从本质上解决烧碱的危害问题,主要通过对工艺管道和容器的密闭,以及为作业现场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来实现,再就是尽可能以机械化、自动化代替人工操作。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电解车间碱液灼伤事故

电解车间碱液灼伤事故

God will not treat hardworking people badly, nor will he sympathize with fake hardworking people. It knows howhard you work.模板参考(页眉可删)电解车间碱液灼伤事故发生日期:1981年6月12日事故经过: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第一组二效蒸发器的过液压阀.21时30分,当他们将阀门螺栓全都卸开要三具撬下阀门时.管内尚存有0.1~0.2MPa的压力残留碱液压出,灼伤在场的5人。

其中1名化工作业工的面、四技、腹背部均被灼伤。

2-3度灼伤面积占37%,其他四人轻伤。

原因分析:(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都制的《隔膜法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首先泄压,切断物料来源将罐管内物料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检修的规定。

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三堡蒸釜釜力泄尽,未将管内的残余碱液放净也来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

(2)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的连接螺栓全部拆除,未保留1只以防阀门撬下后.大量物料喷出.(3)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颁发的化工企业通用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关于,从事酸、碱危险液体设备、管道、阀门修理时特别注意面都、眼的防护.莘戴橡胶手套等以防烧伤的规定,在换碱液管线阀门时,未鼠戴必要的防护用具。

(4)车间主任违章指挥.作业人员违章作业。

教训:(1)严格执行化工部颁发的有关有腐蚀性物料的设备、管道安全检修的规定。

(2)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应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负责。

(3)加强对全厂干部、工人的安全思想和安全技术教育。

使广大职工自觉尊章守纪,杜绝违章违纪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碱灼伤事故案例

[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案例评议]烧碱的强腐蚀性应该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在装卸作业中的某些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案所反映出来的事实是: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伤害事故,由于装卸工艺落后,使用工具不当而人为地发生了。
烧碱与其他具有强烈腐蚀性的酸类一样,给运输、装卸企业带来的问题是:由于其强烈的腐蚀能力会给包装容器造成损害。在投入运输后,这些物品的包装质量并不可靠,金属类包装易受腐蚀,抗腐蚀能力较强的玻璃和陶瓷类包装却容易破损。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港口作业的同志注意:一是尽可能使用机械等工属具,使人体与其保持距离,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二是在搬运中做到轻拿轻放,防止撞击、振动,绝对不可以翻滚、摔跌。如发现货物包装有破损、裂缝等,应当立即停止作业;在采取合理的临时施救措施后,通知发货人立即将货物提走。(最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风险世界网)
原因分析:(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制定的《隔膜法制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先泄压,切断物质来源,将罐内物料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检修”的规定,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二次蒸汽压力泄尽,未将管内的残余碱液放净,也未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
(2)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的连接全部拆除,未保留1只,以防阀门撬下后,大量物料喷出;

1981年6月12日安徽某厂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
事故经过: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第一组二效蒸发器的过料液压阀。21时30分,当他们将阀门螺栓全部卸开,用工具撬下阀门时,管内尚存有0.1~0.2Mpa的压力将残留碱液压出,灼伤在场的5人,其中1名工人的面、四肢、腹背部均被灼伤,2~3度灼伤面积占37%,其他四人轻伤。
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蒋某在排放清液时,思想麻痹大意,阀门开得过大,致使牵入清液回收池的消防水带摆动出池外,溅出的热清液致其烫灼伤;蒋某违反了操作规程,冒险蛮干,不是先关小或关住排清液的阀门再去固定消防水带,而是在阀门开大、消防水带摆动剧烈的情况下去牵拉消防水带;蒋某没有按规定穿劳动防护用品,在不佩戴安全防护面罩和穿防护靴的情况下,就去处理正在摆动的排清液消防水带的异常情况。
(3)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颁发的《化工企业通用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关于“从事酸、碱危险液体设备、管道、阀门修理时,特别注意面部、眼的防护,并戴橡胶手套等以防烧伤,……”的规定,在换碱液管线阀门时,未佩带必要的防护用具;
(4)车间主任违章指挥,作业人员违章作业。
教训:(1)严格执行化工部颁发的有关腐蚀性物料的设备、管道安全检修的规定;
[事故原因分析]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3.合成车间碱液预防烫灼伤预案培训不到位,操作工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
预防措施
1.合成车间要编制熔硫岗位防止烫灼伤预案,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制成安全警示标牌,分别挂在半脱和变脱熔硫釜处。
2.合成车间要为熔硫岗位设备检修编制一套完整的检修方案,并对岗位操作工、维修工进行认真的培训,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间接原因
物的不安全状态。接清液管的消防水带未进行有效固1.清液沉降槽检修监护人和同岗位操作人员发现接清液管的消防水带存在不安全隐患,只是对蒋某进行了提醒,但未进行严格及时的纠正、整改和彻底消除。
2.合成车间放松了对员工的安全管理,致使出现了员工上岗操作不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的违章行为。
(2)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应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负责;
(3)加强全厂干部、工人的安全思想和安全技术教育,使广大职工自觉遵章守纪的现象。
一起碱液烫灼伤事故
事故过程
2006年3月15日15时,某化工厂合成车间熔硫岗位操作工蒋某,在向熔硫釜内加入硫磺泡沫液过程中,发现压力升高,即开排清液阀门向回收池内排清液。此时,清液沉降槽正因清除沉碴而停用,排清液管口接着一节3m长的旧消防水带。由于蒋某把排清液的阀门开得过大,接管的消防水带摆动出回收清液池外,蒋某不假思索地赶过去牵拉水带,想重新放入回收池内。不料,摆动的水带溅出的少量热清液(含碱)溅到他的面部和颈部,致其烫灼伤。在对蒋某受伤处进行一番清水冲洗后,为慎重对待,又将其送医院救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