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五章

合集下载

公共关系学 第五章

公共关系学 第五章
• (1)对比(2)强度(3)位置(4)重复(5)变 化
• (二)选择性理解 • 选择性理解,是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作出不同
的意义解释和理解。 • 影响受传者的选择性理解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态
度和情绪三个方面。 • (1)需要。 • 信息受传者对于一条信息的理解往往是为了满足自
己的某种需要。 • (2)态度。 • 态度表现为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赞美或批评、爱
• (1)谁传播(Who);--控制分析 • (2)传播什么(Says What);--内容分析 • (3)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媒介分
析 • (4)向谁传播(to Whom);--对象分析 • (5)传播的效果怎样(What Effects)。--效果
分析
二、把关人理论P122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P130
四大传统媒体: 报纸——纸质媒介 杂志——纸质媒介 广播——电子媒介 电视——电子媒介
新兴媒体: 互联网
一、印刷媒介:报纸与杂志P130
• (一)报纸传播信息的
• 2.弱点
优势和弱点(简述) • 1.优势: • (1)可充分处理论题
• (1)时效性 差
• (2)选择性强
• 2.弱点 • (1)缺乏灵活性与时效性 • (2)阅读范围的局限性 • (3)感染力较差
二、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P132
• 电子媒介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 备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其中包 括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光碟 等等。
(一)广播在传播信息中的优势和弱点(问 答题)在我国,广播是最为大众化的传播 媒介。
好或厌恶等心理倾向。 • (3)情绪。 • 情绪指那种与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内心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5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5

(二)把关人的传播行为:疏导与抑制
三、两级传播模式
“两级传播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 尔德提出的。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 见领袖——受众”这种两级传播的模式进行的。
四、受众选择“3S”论
(一)选择性注意 (二)选择性理解(三) 选择性记忆
第二节 媒介发展与演进
此章节了解即可。
因特网是指全球最大的、开放的、有众多网 络互联而成的主要采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 以及这个网络所包含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信息 资源。
「例题」被称为“无边界的媒介”的是( )
A、广播 B、电视 C、有线电视 D、因特网
答案:D
解析:因特网依靠其计算机网络打破了传统 的媒介方式,信息在世界各地都可以传达
四、非语言传播符号
(一)非语言传播
人类交流信息,相互沟通,除了使用语言符
号之外,还要使用大量地非语言符号来进行交流。 在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中,大约65%的“社会含义” 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表达的。
第五章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
此章节在公共关系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实操的过程中此章节是必不可少的知识 点。本章可能会出现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论述题。题型涉及较广,所以要非常重视。
第一节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
此章节可能会出现选择题或名词解释,考生 应充分理解。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
本章了解即可,了解传播媒介的种类有哪些, 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一、印刷媒介:报纸与杂志
报纸与杂志是通过印刷文字将大量的信息和 意见传递给公众的大众传播媒介。
二、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
Hale Waihona Puke 电子媒介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备 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2020年自考《公共关系学》讲义第五章

2020年自考《公共关系学》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传播学中,总体研究范畴的规划者是美国人哈罗德·拉斯韦尔。

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使其成为传播学的始创者之一。

在这篇论文里,拉斯韦尔提出了界定传播研究范畴的经典模式——5W模式。

5W 分析内容控制分析传播的法规与政策;传播者的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传播者对传播的影响;传播者的社会责任内容分析传播的分类;传播的符号;传播的宣传方法等媒介分析传播的媒介环境;传播的媒介特点等对象分析传播对象的心理;传播对象的劝服等效果分析传播的效果类型;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测定传播效果的定量方法等二、把关人理论★★(一)把关人的概念“把关人”又称“守门人”,它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提供、制作、编辑和报道能够采取“疏导”与“抑制”行为的关键人物。

这个概念原出于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所写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

(二)把关人的传播行为一般地说,把关人的传播行为包括“疏导”与“抑制”两个方面。

把关人对某些信息准予流通的便是疏导行为,对另一些信息不让其流通或暂时搁置的便是抑制行为。

三、两级传播模式★“两级传播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

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一意见领袖一受众”这种两级传播的模式进行的。

四、受众选择“3S”论★★★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传播学者发现受众在接触媒介和接收信息时有很大的选择性,这就是受众心理上的自我选择过程。

这个选择过程表现为三种现象,简称为“3s”: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一)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器官虽然受到诸多信息的刺激,但是他们不可能对所有信息都作出相应的反应,只能是有选择地加以注意的心理状态。

从选择性注意的角度来看,如何提高信息的竞争能力,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关注:(二)选择性理解选择性理解是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也就是消费者接受信息传播的第二关。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职能和作用)【圣才出品】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职能和作用)【圣才出品】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职能和作用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公共关系的职能1.采集信息的职能(1)采集组织形象信息组织形象信息是指公众对组织在运行中所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所产生的印象和评价。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公众对于组织领导机构的评价。

对领导机构的评价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整个组织形象的评价态度。

②公众对于组织管理水平的评价。

这类信息表明的是公众对组织形象的基本态度。

③公众对于组织内部一般工作人员的评价。

这些评价就构成了社会对整个组织形象评价的一个方面。

(2)组织产品形象信息组织产品形象信息一般包括消费公众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性能、质量和用途等,主要采集信息的职能 公共关系的职能 提供咨询的职能 参与决策的职能 协调交流沟通劝说的职能 监测作用 公共关系的作用 凝聚作用 调节作用 应变作用公共关系的职能和作用指标的印象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产品的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的反映和建议。

(3)组织运行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信息这类信息包括内外两个方面:①就内部来说,主要是指组织自身运行情况及其与组织预定总目标要求之间的距离,以及可能发展的趋势。

②就外部而言,包括所有对组织运行及其发展趋势发生或将要发生影响的情况。

2.提供咨询的职能公共关系专业人员常提供如下三类咨询建议:(1)提供关于公众的一般情况的咨询。

这类咨询主要提供组织与公众关系状态的一般情况说明。

(2)提供关于公众的专门性情况的咨询。

这是指就组织举办的各类专题活动,向有关部门或人员提供情况说明和意见。

(3)提供关于公众心理、行为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咨询。

这类咨询是将在长期观察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公众心理和行为变化和趋势分析的意见,结合组织的中、长期规划,向决策层所作的通报和建议。

3.参与决策的职能公共关系人员参与决策的职能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1)站在公众立场上审视决策问题。

(2)从公众利益出发确保决策的公正。

(3)在决策中确立公共关系目标。

《公共关系学》第五章

《公共关系学》第五章

(二)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途径
1.大学本科教育 1.大学本科教育 2.大专培训班 2.大专培训班 3.函授教育 3.函授教育 4.公共关系培训班 4.公共关系培训班
2.按经营方式划分 2.按经营方式划分: 按经营方式划分:
(1)合作型 (2)独立型
(二)公共关系公司的工作内容
1.主要工作内容 1.主要工作内容
(1)确立目标,调查研究 确立目标, (2)制定和实施计划 (3)协助委托者编制公共关系预算 (4)协助委托者开展工作 (5)协助委托者评估公关工作计划的实施效果
专业公共 关系公司
三、公共关系协会
公共关系协会的主要活动内容: 公共关系协会的主要活动内容:
1.联络会员。 1.联络会员。 联络会员 2.规范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规范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2.规范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维护本行业 的形象和声誉。 的形象和声誉。 3.专业培训 专业培训。 3.专业培训。 4.普及知识 普及知识。 4.普及知识。 5.编辑出版刊物 编辑出版刊物。 5.编辑出版刊物。
劣势
1.职责不清 1.职责不清 2.看问题不够客观 容易“当局者迷” 看问题不够客观, 2.看问题不够客观,容易“当局者迷” 3.费用可能比聘请公关公司高 3.费用可能比聘请公关公司高 4.有可能成为组织的一种负担 4.有可能成为组织的一种负担
组织内设 公关机构
1.不太熟悉客户情况 1.不太熟悉客户情况 2.工作缺乏连续性 工作缺乏连续性、 2.工作缺乏连续性、持久性 3.远离客户 3.远离客户
(四)组织内设公关机构的基本模式
1.部门隶属型 1.部门隶属型
(1)归属于销售部门(2)归属于广告或宣传部门 归属于销售部门( (3)归属于办公室 (4)归属于联络接待部门

公共关系学第五章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和媒介发展与演进

公共关系学第五章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和媒介发展与演进

真题演练
议题设置论认为,各种传播媒介对所传信息首先起到( ) A. 决定作用 B. 辅助作用 C. 整理作用
D. 过滤作用
真题演练
议题设置论的最杰出研究者是( ) A. 麦库姆斯 B. 拉扎斯非尔德 C. 卢因 D. 拉斯韦尔
真题演练
议题设置论的最杰出研究者是( )
A. 麦库姆斯
B. 拉扎斯非尔德 C. 卢因 D. 拉斯韦尔
真题演练
影响受众选择性注意的主要因素有( )
A. 对比 B. 强度 C. 位置 D. 重复 E. 变化
真题演练
影响受传者选择性理解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 A. 需要 B. 态度 C. 环境 D. 教育 E. 情绪
真题演练
影响受传者选择性理解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
A. 需要 B. 态度
C. 环境 D. 教育
第一节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5.1.3 三、两级传播模式
三、两级传播模式 【选择】★★★
信息的传递模式/两级传播模式:“媒介--【 】--【 】”
意见领袖:又称“【 】”,指社会活动中能有较多 机会接触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或对于某一领域有丰 富的知识与经验即“权威专家”,而其态度和意见对 广大公众影响较大的那一部分人。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第一节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5.1.1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选择】★★★★
传播的效果分析
传播的效果类型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测定传播效果的定量方法
传播的控制分析 法规与政策; 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 传播者对传播的影响、社会责任。
传播的内容分析
真题演练
5.2.2.1口语媒介阶段
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得以传承保存下来的媒介形式是( ) A. 印刷媒介 B. 手抄媒介

张克非《公共关系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关系——现代组织的无形资产管理)【圣才出品】

张克非《公共关系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关系——现代组织的无形资产管理)【圣才出品】

第五章公共关系——现代组织的无形资产管理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内外有关公共关系的主要定义及其演变1.国外关于公共关系的主要定义(1)公共关系的本质“不是某种观点的陈述,不是调和心理态度的艺术,也不是发展热诚而且有利可图的关系”,而是“按照公共利益协调或调整在我们个人和企业行为中那些有着社会意义的方面”。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舆论学季刊》创始人哈伍德·L.蔡尔兹)(2)“公共关系是企业为了在自己的员工内部,在与之交往的各阶层中,而通常是在公众中,建立一种信任气氛所采取的手段总和,其目的在于获得他们的支持并促进业务的发展。

目的达到后,企业便成为产生于一种正直和实事求是气氛中的经济活动的社会关系的和谐整体。

”(法国学者路易·萨勒隆)(3)“公共关系的实施是一种积极的、有计划的以及持久的努力,以建立及维护一个机构与其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

”(英国公共关系学会)(4)“公共关系的实施是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组织领导人提供咨询意见,并采取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以服务于本组织和公众共同利益的艺术和社会科学。

”(国际公共关系协会)(5)“公共关系通过促使群体和机构建立相互理解,帮助我们这个复杂、多元的社会更有效地做出决定,发挥作用;促使个体和公共政策之间趋于和谐。

公共关系服务于社会中各种机构,诸如商业、工会、政府机构、志愿者协会、基金会、医院、学校和宗教机构等。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机构必须与很多不同的受众或公众,诸如雇员、会员、顾客、地方社区、股东和其他机构,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有效的相互关系。

为了实现机构的目标,机构的管理层需要理解其各类公众的态度和价值观。

目标本身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作为管理层的顾问和协调者而开展工作,以帮助机构将自身的目标转化为合理的、公众可接受的政策和行为。

”(美国公共关系学会)(6)美国著名的公关学者卡特利普等总结出一些共同要素足以表明公共关系的特点:①实施一项有计划且坚持不懈的方案,作为管理的组成部分;②处理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关系;③监测组织内外(公众)的意识、意见、态度和行为;④分析政策、程序和行为对公众的影响;⑤调整那些被发现与公共利益和组织生存有冲突的政策、程序和行为;⑥在确立组织与其公众互惠互利的新政策、新程序和新行为上提供咨询;⑦建立、维护该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⑧在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引发意识、意见、态度、行为的具体变革;⑨在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形成新的或维护相互关系。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一、“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二、公共关系的定义:A、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

(美:雷克斯。

哈罗)B、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

(英:费兰克。

杰夫金斯)C、传播管理说:强调PR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

(美,詹姆斯。

格鲁尼格):PR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D、咨询说:PR的决策咨询功能。

《墨西哥宣言》: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

E、关系说: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

(美:蔡尔兹)F、协调说:是关系说的深化,指协调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

G、形象说: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

3、美国《公共关系季刊》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14种特征。

三、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1、确定PR本质的依据和方法:P5-6A、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

(PR三要素:组织、传播、公众)B、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本质联系。

组织传播沟通公众(主体)(客体)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传播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2、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三个角度:P7A、PR的“关系”性质: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

B、PR的“职能”性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沟通)管理。

(简述)(现代组织经营管理的“四大支柱”:资金、技术、人才和PR)C、PR的“科学”性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

(总之,PR是组织的“传播沟通关系”,组织的“传播沟通职能”,组织的“传播管理学科”,“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其本质属性。

)四、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三者之间的联系)P10-13(简述、案例)1、公共关系状态:一个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第五章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第五章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第五章第五章公共关系传播1.什么是公关传播?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双向信息交流、沟通的过程,是按照组织目标,遵守“5w”系统传播模式的信息共享活动。

2.公共关系传播的特点是什么?传播的目的性、信息的可信性、内容的新颖性和过程的双向性3.选择公关媒体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以实现公共关系传播目标为前提(2)以满足传播内容为依据(3)以传播对象实际情况为条件(4)以自身经济实力为支撑4.公关沟通的技巧是什么?(1)注意制造新闻(2)注意传播者的选择(3)注意把握交谈艺术(4)注意掌握和处理沟通中的尴尬(5)注意培养沟通者的幽默感5.列举几种你所熟悉的传播媒介。

报纸、杂志、传单、图片、海报、广播、电视、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互联网和音像出版物6.公共关系传播五要素是什么?公关传播者、公关传播内容、公关传播媒体、目标公众及公关传播效果7.试述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过程。

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大量实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传播理论播过程“5w”模式:who(谁),saywhat(说什么),through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whateffect(产生什么效果)。

这里的“谁”指的是传播者;“说什么”指的是传播的内容;“通过什么渠道”指的是传播媒介;“对谁”指的是信息接受者,即社会公众;“产生什么效果”指的是公众受的影响。

此外,由于公共关系传播的双向性,在公共关系传播过程中应增加传播反馈活动。

具体包括:1.制码过程(a)代码制定是公共关系传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传播者,即公关人员,承担着“代码制定”的工作,即将信息转化为受众能够理解的传播符号,使信息能够进入传播过程。

公关人员必须确保信息转换的准确性,否则作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将对组织的声誉造成致命打击。

2.编码过程(b)编码过程是公关沟通的第二个环节,即公关人员通过各种图表、文字、语言、实物、数字等将各种符号连接起来,形成一套连贯的信息表格,为正式沟通做好准备。

《公共关系学》第五章问答题解答.doc

《公共关系学》第五章问答题解答.doc

《公共关系学》第五章问答题解答1、公众调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答:公众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1)公众构成。

每一个组织都有多方面的公众,公众的构成与组织对公众的利益关系、组织对公众的分类方法、组织所面对的事件等等具体形式有关。

按照公众与组织有无归属关系来看,可以将公众分为两大类: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

按照组织与公众的利益关系,公众可以分成员工、股东、顾客、媒介、政府、社区、社会团体等等。

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序特征分类,公众可以分成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等等。

不管使用哪一种公众分类方法,对各类公众构成的了解必须细化,如公众的姓名、年龄、性别、籍贯、住址、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家庭情况等等,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2)公众态度。

当组织面对某一事件时,须迅速掌握公众对事件知晓的程度,并摸清他们对组织所抱的态度。

态度指被调查对象对组织及所发生的问题所持的立场和观点。

公众态度的调查,对于企业生产政策的制定,新产品的开发,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公众需求。

我们已进入消费导向型经济。

市场上早以不再是企业生产什么,百姓消费什么;而是顾客需要什么,企业生产什么。

那么顾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就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公关调查来掌握。

(4)意见领袖。

根据传播学理论,公众对大众传播中输送的信息,并不是无条件接受的。

观念总是先从广播、电视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口中传入不那么活跃的群体。

研究公众,还必须研究能够经常影响他们的意见领袖,如专家学者、权力人物、社会名流、新闻记者等等。

要调查这些意见领袖的社会分布、与目标公众的联系、影响公众的方式等等,以便在I I后的公关工作中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2、进行组织自我期待形象调查的主要方面有哪些?答:进行组织自我期待形象调查的主要方面有:(1)完整地掌握组织的内部资料。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内部资料包括:企业的建立时间、经营方针、经营目标、管理政策、生产计划、财务制度、市场占有率和销售趋向、服务项目和水平、员工的素质、领导人的状况等等。

公共关系学各章复习重点

公共关系学各章复习重点

《公共关系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一、公共关系定义:七种定义表述了国内有关公共关系定义的精华,其中最具权威的是《有效公共关系》定义如下:“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建立并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

这个定义简单地说:“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的互利互惠关系”。

公关具有管理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把定义列为“关系说”。

这里,要特别注意蔡尔兹的观点:公共关系的基本作用是协调或调整公共利益中组织和个人的行为。

也就是说,公共关系在协调(或调整)组织与其内外关系方面发挥作用,目的是帮助各种组织适应它所处的环境。

他的这种观点(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已成为当代公共关系核心概念,构成了当代公共关系的理论基础。

关于“形象说”的观点,在我国公关界影响比较大,可是国际公关界的在师们,如伯内斯,卡特李普,杰夫金斯等都不赞成“形象说”的观点,主要原因是“形象”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给公关带来消极的东西。

大师们主张,公共关系主要是讲“信誉”,讲诚信,而不是“形象”。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根据公关定义和这些定义的共同要素,把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概括为:1、公关是一种利益互惠的关系;2、公关是一种战略行和传播活动;3、公关是双向信息交流;4、公关具有管理职能;5、公关是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三、公共关系的要质属性关于公关的本质属性有多种说法,有的说:“塑造形象是公关本质属性”(深大熊源伟)“传播沟通是公关的本质属性”(中山大学廖学建)本教材采用了《有效公关关系》最新观点:“公共关系主要是处理组织与其环境中其他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帮助组织调整并且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的变化”——这就是公关的本质属性。

四、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不管公关有多少定义,多少个说法,但公关所研究的内容是很清楚的:公共关系是研究一个组织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与其他组织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它是研究社会组织与其公众矛盾运行的规律的学科。

公共关系学笔记(全)

公共关系学笔记(全)

公共关系学笔记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与沟通”.对于这一概念,应重点从三个角度认真把握。

1.“公共关系”的性质: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即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信息交流关系;2.“公共关系职能”的性质:即运用各种传播、沟通手段去影响公众的观点、态度和行为,争取公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

“公共关系学科”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传播学、组织传播学,是现代传播学在组织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内容重点理解公共关系学基本内容的九个方面:1.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是什么,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社会组织、公众、传播与沟通;2.公共关系的历史:公关的形成、发展概况、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公关由谁来做,有何作用;4。

公共关系的对象:公关对谁做;5。

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完整地理解公关工作的整个过程;6.公共关系的媒介:学习和掌握公关的基本工具和技术手段;7。

公共关系活动实务:包括调查研究、新闻传播、公关广告、专题活动、处理危机、交际事务等;8。

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公关行为基本准则;9.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的国情和特色:公关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对公共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角度主要有:从管理学角度,从经营学角度,从传播学角度等。

一、从管理学角度研究的特点:1.将公共关系作为管理过程的一个要素;2.将公共关系本身视作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从经营学角度研究的特点:1.将公关作为实施推广,影响环境的手段,突出公关的谋略、技巧、艺术的实用研究;2。

更重视信息和形象的商业价值,将信息、形象关系作为重要的经营要素和资源,将公共关系作为经营投入的一部分,并努力使其转化为实际财富,产生出经济效益.三、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的特点:1.按传播的基本模式分析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2。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五章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公共关系调查一、考核知识点(一)公共关系调查的界定1、识记:(1)公共关系调查(P40、P108)公共关系调查是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组织公共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寻求建立组织良好形象的科学认识活动。

2、领会:(1)公共关系调查的意义(P106-107)一般而言,公共关系调查的意义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1、了解公关现状,明确组织公共关系的工作目标。

2、实施环境监测,把握组织公共关系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特点。

3、进行形象定位,缩小组织的自我期望形象与其在公众中实际形象的差距。

4、开展问题预警,预报组织可能出现的公共关系问题。

5、提供事实依据,保证组织决策的科学性。

(2)公共关系调查的内涵(P108)公共关系调查的内涵基本有以下3点主要内容:1、公共关系调查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是组织公共关系的现状。

3、公共关系调查是一种有目的的科学认识活动。

(3)公共关系调查的特点(P109-110)公共关系调查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3个方面:1、调查目的明确。

“知己知彼”2、调查对象具体。

“特定的公众”3、调查人员信息意识强烈。

“信息就是任务”(4)公共关系调查的原则(P110-111)公共关系调查人员必须遵循5大原则:1、客观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必须搜集那些能够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组织公共关系状况的资料。

2、系统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注重调查对象的整体性,必须根据调查的目的,搜集那些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组织公共关系状况的资料。

3、时效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要注意调查资料传递的快捷性,以便组织根据资料及时作出决策。

4、计划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在安排调查活动时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对调查活动及参与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并提高调查的效率。

5、效用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必须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调查效果。

第五章:公共关系的职能:传播沟通、塑造形象

第五章:公共关系的职能:传播沟通、塑造形象
产生都会引起人的社会组合的模式的重组。自动化为人们创造了新的角色。 原来人们理解的媒介仅仅是信息 、知识、内容的载体,它是消极的,空洞 的、静态的。其实,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 的、能动的、对讯息有重大影响的,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
传播沟通、塑造形象

传播媒介
• 传播: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 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 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 分钟。”
传播沟 传播:
-公共关系传播,是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将信息或观点 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沟通活动。 -基本要素:
(1)信源(发送者)、信宿(接收者) 霍夫兰(Carl I. Hovland): “ 睡眠者效应 ”(Sleeper Effect) (2)信息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3)媒介、信道 “ 媒介即信息。 ” (4)反馈 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任何一种新的媒介
传播沟通、塑造形象

传播媒介
• 舆论:
-形成的前提:大众意见的表达与互动。
-形成的前提: 社会矛盾—>大众利益—>大众心理—>意见外化—>观点互动—>舆论形成
-发生过程: 社会矛盾—>大众利益—>大众心态—>隐性心理—> 〖舆论发生前期〗 意见外化—>观点互动—>显性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 〖舆论发生中期〗 领导层出现—>直接作用于社会实践—>社会矛盾 〖舆论发生后期〗

《公共关系学》第五章习题答案

《公共关系学》第五章习题答案

第五章公共关系人员一、名词解释1.公共关系职业素质: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分析,素质特指公关人员所具备的先天素养和后天品格。

在具体表现上,它首先应该是一种现代人全面发展的素质。

例如,具有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现代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现代人的观念意识等。

其次,结合公共关系职业的特性,它专指以公共关系意识为核心,以良好的心理为基础,以综合的公共关系专业知识结构、技能与职业道德修养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整体职业素质。

2.通才式公共关系人员:这种人员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公共关系工作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使他们成为能够安排和协调全部公共关系工作的组织人员。

通才型公共关系人员要求知识面广、头脑灵活、思路开阔,考虑问题周全,有较全面的智力基础、能力结构和适宜的性格气质。

3.专才式公共关系人员:这种人员的培养目标是为了使他们承担公共关系中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能够从事和处理某一方面的公共关系活动,并且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如广告设计、绘画摄影、新闻写作、市场调查、资料整理等工作。

二、问答题1.答:心理素质指的是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

根据公共关系工作的特点,公共关系人员的职业心理要求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广泛的兴趣;(2)热诚的态度;(3)开放的心态;(4)健全的性格;(5)坚强的意志。

2.答:现代公共关系意识是公共关系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素质的核心。

其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塑造形象的意识;(2)服务公众的意识;(3)沟通交流的意识;(4)互惠双赢的意识;(5)勇于创新的意识;(6)立足长远的意识;(7)强烈的危机意识。

3.答:职业道德是社会对各种不同职业、行业所提出的专门化的道德要求。

参照《国际公共关系道德准则》和《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作为一名合格的公共关系人员,应努力遵循以下职业道德规范:(1)知法守法;(2)求实诚信;(3)公正负责;(4)维护信誉;(5)锐意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公共关系调查一、考核知识点(一)公共关系调查的界定1、识记:(1)公共关系调查(P40、P108)公共关系调查是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组织公共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寻求建立组织良好形象的科学认识活动。

2、领会:(1)公共关系调查的意义(P106-107)一般而言,公共关系调查的意义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1、了解公关现状,明确组织公共关系的工作目标。

2、实施环境监测,把握组织公共关系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特点。

3、进行形象定位,缩小组织的自我期望形象与其在公众中实际形象的差距。

4、开展问题预警,预报组织可能出现的公共关系问题。

5、提供事实依据,保证组织决策的科学性。

(2)公共关系调查的内涵(P108)公共关系调查的内涵基本有以下3点主要内容:1、公共关系调查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是组织公共关系的现状。

3、公共关系调查是一种有目的的科学认识活动。

(3)公共关系调查的特点(P109-110)公共关系调查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3个方面:1、调查目的明确。

“知己知彼”2、调查对象具体。

“特定的公众”3、调查人员信息意识强烈。

“信息就是任务”(4)公共关系调查的原则(P110-111)公共关系调查人员必须遵循5大原则:1、客观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必须搜集那些能够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组织公共关系状况的资料。

2、系统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注重调查对象的整体性,必须根据调查的目的,搜集那些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组织公共关系状况的资料。

3、时效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要注意调查资料传递的快捷性,以便组织根据资料及时作出决策。

4、计划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在安排调查活动时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对调查活动及参与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并提高调查的效率。

5、效用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必须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调查效果。

(二)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内容1、识记:(1)组织基本情况调查的概念(P112)组织基本情况调查,是指对组织自身各方面情况所进行的调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组织要取得公共关系活动的成功,“知己”是第一要事。

(2)组织形象调查的概念(P113)组织形象调查,是指对公众关于组织的认识、看法和评价的调查,是公共关系调查中最重要的内容。

(3)传播媒介状况调查的概念(P116)传播媒介状况调查,是指对公共关系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传播媒介状况的调查。

(4)社会环境调查的概念(P117)社会环境调查,是指对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环境所进行的调查。

(5)公共关系活动效果调查的概念(P118)公共关系活动效果调查,主要是指对组织开展的专题性公共关系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以及公众反映所进行的调查。

2、领会:(1)组织基本情况调查的内容(P112)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组织基本情况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组织的发展状况;②组织成员的基本情况;③组织内部的员工关系。

(2)组织形象调查的内容(P113-116)组织形象调查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组织自我期望形象调查、组织实际社会形象调查和形象差距比较分析。

①组织自我期望形象调查。

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了解组织决策层的目标和期望;2、调查组织员工的要求和评价;3、分析组织的现状和基本条件。

②组织实际社会形象调查。

可分三个步骤走:公众网络分析→组织形象地位测量→组织形象要素调查。

③形象差距比较分析。

将组织实际社会形象与组织自我期望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两者的差距。

(3)传播媒介状况调查的内容(P116-117)一般情况下,传播媒介状况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大众传播媒介状况调查。

其调查内容主要有:1、大众传播媒介的分布情况;2、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作用情况;3、大众传播媒介所需信息的情况。

②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媒介状况调查。

主要有两点:1、专题活动筹办情况;2、专题活动效果评价情况。

③人际传播媒介状况调查。

这一调查的主要内容有:1、来者媒介情况;2、往者媒介情况。

(4)社会环境调查的内容(P117-118)社会环境调查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政治环境调查。

指对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治制度、政治形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的调查。

②经济环境调查。

指对组织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调查。

③社会文化环境调查。

指对组织所面临的人文环境而进行的调查。

(5)公共关系活动效果调查的内容(P118)公共关系活动效果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调查已实施的活动在塑造组织形象方面取得的效果。

②调查已实施的活动在新闻传播方面取得的效果。

③调查已实施的活动在解决公众关心的问题所取得的效果。

3、应用:(1)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内容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内容可分为组织基本情况调查、组织形象调查、传播媒介状况调查、社会环境调查以及公共关系活动效果调查等5个方面。

展开叙述见上面的内容。

(P112-118)(三)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程序1、识记:(1)公共关系调查报告公共关系调查报告,是指对反映公共关系调查成果,并对调查过程、调查方法、政策建议以及今后调查的设想等所进行的系统叙述和说明。

因此,公共关系调查报告的撰写,实质上是公共关系调查人员对调查所获资料的一种高级处理过程。

2、领会:(1)公共关系调查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P119-120)公共关系调查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1、确定调查任务。

2、开展调查设计。

调查任务确定后,要进行周密的调查设计。

一个完备的调查方案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

3、准备调查条件。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员条件;2、经费条件;3、物质条件。

(2)公共关系调查资料整理和分类的具体内容(P121)公共关系调查资料整理和分类的具体内容包括:按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标准性的要求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按照科学性、实用性、渐进性、排斥性的原则对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按照条理化、系统化、精练化、规范化的要求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

(3)公共关系调查总结与应用阶段的主要任务(P122-123)公共关系调查总结与应用阶段的主要任务有:①撰写调查报告。

要求:客观、真实;系统、完整;准确、便读。

②将调查报告中的成果应用到实践领域中。

③总结本次调查工作的优缺点。

④对本次调查成果进行评估。

3、应用:(1)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程序(P119-123)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程序,是指根据人的认识过程和认识规律,对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进行科学调查的具体步骤。

一般情况下,公共关系调查的全过程由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搜集资料、协调关系)、研究阶段(资料整理和分类、资料的统计和分析)以及总结与应用阶段四个相互关联的循环阶段组成。

注:准备阶段、调查阶段、研究阶段以及总结与应用阶段展开叙述一下。

(四)公共关系调查的主要方法1、识记:(1)随机抽样(P123)随机抽样,是指按随机原则在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观察,并进一步推算的方法。

常用随机抽样方法主要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等距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

(2)简单随机抽样(P124)简单随机抽样,又称为纯随机抽样。

它对总体中所有单位不进行分组只进行编号,然后组成样本,并赋予总体中每一个单位以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

具体方法有:随机数表法、抽签法、直接抽选法。

→单位不多时简单可行。

(3)等距随机抽样(P124)等距随机抽样,又称系统随机抽样。

它是将调查总体中的各个单位按某种标志顺序排列、编号,而后从随机选择的第一个单位开始,按照相等的间隔抽取样本单位。

→易于实施,工作量较小,适用于同质性较高的总体。

(4)分层随机抽样(P125)分层随机抽样,又称类型随机抽样。

它是先将调查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一主要标志划分成若干性质相近的层次(类型或组别),随后随机抽样在每一层(组)中分别进行,最后抽取的单位构成各层样本。

→在花费相同的情况下,分层随机抽样比简单随机抽样、等距随机抽样的效果更好。

(5)整群随机抽样(P125)整群随机抽样,又称聚类随机抽样。

它是先将调查总体总共的单位按其自然形态划分为若干聚类(群),然后按随机原理,从中成群成组地抽,并对抽中的群或组的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

→优点是:组织便利,当总体庞大时,这种方式可节省时间与费用。

缺点是:样本可能分布不均匀,代表性差,容易造成较大的抽样误差。

(6)非随机抽样(P125)非随机抽样建立在调查者对总体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是不严格遵循随机原则的抽样调查。

非随机抽样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偶遇抽样、主观抽样、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

→方便易行,省时省力省钱,为公关人员常用。

(7)偶遇抽样(P125)偶遇抽样,又称方便抽样。

是指调查者将其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里所遇见或接触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

“街头拦人”即为一例。

→方便省力。

但样本代表性差,有很大的偶然性。

(8)主观抽样(P126)主观抽样的“主观”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主观判断的意思,这时主观抽样又称判断抽样或立意抽样,即调查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这种样本的代表性取决于调查者对总体的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另一种是“有目的地”选择样本的意思,有时调查者去找那些偏离总体平均水平者作为调查对象,其目的是研究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偏离。

→范围较窄时,样本代表性较好(9)定额抽样(P126)定额抽样,又称配额抽样。

它与分层随机抽样相类似,也是按照调查对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将总体中所有单位分成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抽样。

→以代表总体为目的。

缺点:不能兼顾总体(分类不细),配额可能不合理。

(10)滚雪球抽样(P126)滚雪球抽样。

先从几个适合的样本开始,然后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样本,这样一步步地扩大样本范围的抽样方法。

→个体信息不充分时常用此法。

(11)访谈法(P126)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和被调查者的直接交谈来了解组织公共关系状态的一种方法。

(12)问卷法(P128)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书面了解有关组织公共关系状态的一种方法。

(13)观察法(P130)观察法是调查者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有关的科学手段,直接感知并记录组织公共关系状态的方法。

观察法是公共关系调查的常用方法,以视觉观察为主,辅之以听觉、触觉和嗅觉等,主要用于观察在自然状态下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

2、领会:(1)应用访谈法应注意的问题(P127-128)应用访谈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访谈的方法。

2、遵循访谈的基本原则。

3、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4、运用适当的访谈技巧。

(2)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P129)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理性原则;二是科学性原则;三是艺术性原则。

(3)应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P130)应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有:1、掌握观察法的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