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西方政治制度名词解释

西方政治制度名词解释

西方政治制度名词导言:西方政治制度:是一个总的概念。

它包含了所有西方国家,也就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它所包含的内容既可以是政权组织的具有根本性的政治制度,也可以是保证国家政权组织正常运作的具体制度。

国家结构: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1. 民族国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具有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统一的民族文化的、由本国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

2. 城邦:即城市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

每个城邦都是自给自足的独立单位,互不统属,国小民寡。

3. 城邦民主制:是指城邦国家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行使决定国家大政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的政治制度。

4. 议会君主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利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

5. 封建君主制:是对5-17世纪中叶西欧封建国家的主要的政治形态的一种统称。

它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物。

第二章: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1. 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制度。

2. 代仪民主制: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以行使国家最高权利的政治制度。

3. 世俗化:是指国家的合法性依据是“此岸原则”,即根据自行负责的理性来建构其法权体系和同志技术的原则。

4. 人民主权思想:是近代西方思想学家提出的,在近代西方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的理论成果。

它以自然法、契约论为基础,论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确立人民的自由意志在国家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借以否定君主主权论和议会主权论。

5. 分权:即权利分立,是指国家权利不能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个部门或者一部分人,而应当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分,由宪法授予不同的国家机构(部门)和不同的人民所执掌。

6. 制衡:是指分立为不同部分的权利之间应形成彼此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独占优势。

第三章:选举制度1. 选举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稀缺性:指经济学中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2.生产可能性曲线:指社会使用既定的生产资源所能发生商品的最大组合。

3.机会成本:指因选择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造成的代价。

4.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的市场经济制度。

5.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且制定分配规则的经济制度。

6.混合经济制度:指由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混合而成的经济制度。

7.微观经济学:指以整个经济制度中的各个家庭和厂商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为研究对象,考察单个产品或投入的市场的价格形成,并由此说明社会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

8.宏观经济学:指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考察作为整体的市场表现,说明社会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学科。

.1.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需求规律: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这就是需求规律。

3. 需求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也就是说,影响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

4.需求量变动:指由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变动。

5.需求变动:指由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消费者在每一可能价格下所有需求量的变动称为需求变动。

6.供给: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7.供给曲线:指表示由所有可能的价格与相应于这些价格的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的组合点。

8.供给函数: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市场上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供给量和决定这些供给量的诸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9.均衡:指在经济体系中,一个经济事物处在各种经济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如果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的各种力量能够相互制约或者相互抵消,那么该经济事物就会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并将保持这种状态不变,我们称该经济事物处于均衡状态,10.供给变动:由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生产者在每一可能价格下所有供给量的变动称为供给变动。

西方政治制度名词解释

西方政治制度名词解释

西方政治制度(00316)名词解释1、政体: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如何组织自己的政权,即政权组织形式。

2、政府制度:即国家中央行政机关,主要是指一个国家行政机关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形式以及它在整个国家机关中的地位和与其他机关的关系。

3、国家结构:指的就是国家和各个部分是如何整合而成其为一个国家的,即国家的整合形式。

4、政治体制:指的是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和具体形式、运作的具体方式、具体程序和具体环节,如国家机关产生和选举的具体方式、具体形式、国家机关的决策程序、政府机构的具体设置和规模、中央对地方实行领导和控制的方式和手段、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选用和管理方式,等等。

5、《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是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著作。

该书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欧洲各国以及东方一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习俗、宗教乃至气候、地理,等等,通过考察和比较,总结了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的政治特征,阐述了政治统治的一般原理和法的精神。

6、罗马帝国的元首制:又叫做奥古斯都体制,是由屋大维创立的一种个人独裁体制。

这种体制的特点是保留共和制的形式,利用共和制的合法程序增加个人权力,避免使用“国王”的名义,只用元首、保民官和军事长官的称号,实际上凌驾于元老院、一切官员和全体人民之上。

7、分封采邑制:是中世纪在欧洲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国王名义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国王除了自己留有一块作为王室领地外,把其余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教俗大封建主——公爵、伯爵、大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建立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与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

各级封建主也把土地作为采邑,逐级分封,形成层层的领主——封臣关系。

分封土地的是领主,受封者是封臣,而分封出去的土地就是采邑。

8、行政自治:是指城市通过自己的选举,产生议会和公职人员,组织行政自治机构,建立独立的税收财政系统来实现自己对城市事务的管理。

9、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欧洲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西方政治制度名词解释

西方政治制度名词解释

城邦: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建立的一种小型的城市国家,即以一个单独的城市为中心和周围乡村组成的城市国家。

每个城邦都是自给自足、独立的政治共同体。

轮番为治:是在一定范围内轮流担任某种官职,无论对任职者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必须按年或按其他规定时期,或其他轮流程序,交替执政。

雅典民主:是指在古希腊城邦雅典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

在这种民主政治制度中,城邦公民们享有平等的权利,直接或参与对城邦公共事务管理。

十将军委员会:十将军组成十,他们有公民大会从年满40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并得连选连任。

每个地域性部落产生一名将军,并同时提供一定兵员。

是最高军事机构,在战时权力更大。

贵族君主制:又称封建割据君主制,是封建君主制的早期形态,广泛存在于在9—13世纪的欧洲,是与土地分封制相适应的。

等级君主制:是欧洲中世纪晚期的一种政权形式,是。

过渡形式。

又叫等级代表君主制,是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专制君主制:是封建君主制的最高和最后形式。

君主拥有绝对至上的权力,君主不受任何来自外部的限制和监督,君主或者按照意志、或者按照自己不必执行的法律来形式权力。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宗教改革:是有马丁路德及其后的加尔文发动的一场反对罗马教廷、提倡个人与上帝交流、不需教会作为中介的改革运动。

是文艺复兴在宗教领域的继续。

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西欧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反教会额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的本意是指光明。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又称议会君主制。

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

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内阁必须从议会中产生,通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组阁,并对议会负责,君主只履行任命手续。

总统共和制是指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而对总统负责的国家政体形式。

西方哲学名词解释(古希腊到德国古典)

西方哲学名词解释(古希腊到德国古典)
亚里士多德 现实与潜在 对运动的表述: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 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 1、他又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现实和潜在是运动的两重本质。 2、潜在性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现实性则是事物已有的形式。从潜 在到现实的转化也就是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具有的形式。 3、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穷尽潜在因素,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目的论 1、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决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他所谓的目的是事物实 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而中止就会出现偏差。 2、他把自发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矛盾的概念使用,又把必然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相近的概念 使用。 3、他的目的论是内在的目的论,与后来的外在的庸俗的目的论不可同日而语。
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 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论证: 1、从可感事物中看到,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存在的东西又是充实的,因此,充实 是可以分割的。2、分割充实必须要以虚空作为条件,充实的事物之间要有空隙。充实与虚空 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二者皆为解释世界的原则,充实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 事物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则,二者皆为本原。 3、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分的充实物体组成的,也是不生不灭的。
白板说 (名词解释) 1、亚里士多德说“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 能力。灵魂好比蜡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迹,而撇开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质料。 2、蜡块说暗示了两个观点:其一,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其二,在外在对象作用之前, 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 善和幸福 1、善有不同等级,低级的善服用高级的善,并以之为目的。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以其自身 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之目的。 2、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之幸福出自人的自然禀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 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人的生命也是目的和能力的自然统一。人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它

西方文化的名词解释

西方文化的名词解释

西方文化的名词解释西方文化是指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古代文明,并随后在欧洲各国演化发展的文化体系。

它与东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价值观、社会结构、艺术风格等方面。

下面将对一些西方文化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5至16世纪的欧洲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世纪的萧条状态被打破,重新唤起了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艺术家、学者和人文主义者开始研究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尤其是其艺术和哲学思想。

通过对人体解剖、透视和光影的研究,文艺复兴艺术家创造了以真实主义和立体感为特点的艺术风格。

2.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启蒙运动是指18世纪欧洲兴起的一场思想运动,它强调理性和科学,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束缚。

启蒙思想家们主张人类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提倡个人权利、言论自由和民主制度。

这一运动对后世的西方社会和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中叶开始发生在英国的一场重大变革。

它以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为特征,从而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经济结构。

工业革命使得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技术进步大幅提升,推动了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也衍生出了新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

4. 民主(Democracy)民主是指一种政治制度,其中政权由公民通过选举或其他参与形式来共同决策。

民主强调个人权利、法律平等和政府责任,代表了一种人民参与政治的方式。

西方文化中的民主制度包括议会制、总统制和宪政制度等。

5. 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科学方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论。

它强调实证和可重复性,将科学知识从主观偏见和信仰中解放出来。

科学方法的应用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世界的认识更加准确和深入。

6.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和社会理念,强调个体的自由、独立和个人权利的尊重。

西方哲学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名词解释

自然:指事物变化的本性.亚里士多德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本原:它的本意是"太初",即最初存在的东西.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运动和存在的原由.逻各斯:即世界的秩序,"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一切事物都像火一样变动不居,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数本原说: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是者:巴门尼德做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是者"是真理的对象.是者的主要性质包括:不生不灭,连续性和完满性.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本身是永恒不变的它体现着双重的过程,在一个时候从多生成一,另一个时候从一分解为多,他们作为永恒存在的全体是不变的.爱与恨: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自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的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争斗的"恨".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任务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原子和虚空: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他们以可感的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有因为是众多的,所以充实是可以分割的,分割充实所需要的条件就是虚空.射流说:原子论者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影像"是由原子构成的事物的轮廓,"印象"则是这些原子在眼睛里压下的印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黑格尔认为"一方面是说,要把思维认做诶规定的东西,有内容的东西,而另一方面思维也同样是能规定,能提供内容的东西.这个普遍的规定就是尺度,就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准绳"苏格拉底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是一种感觉主义真理观.德性即知识:其一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德性是对人自身本性的认识.其二知识是美德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其三德性的可教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潜在地拥有德性,在经过对自身的认识后人的德性就会显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所以德性即知识.把知识放在道德的首位,也就是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是理性主义的伦理学说.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不懂得善的概念,他就不能为善.苏格拉底的特点在于,他不是通过经验,而是主要通过概念的分析和澄清一些关于人自身和社会的已有的模糊概念等来获取此类知识.美德还在于行为正当,它包含了对目的的或价值的知识是无法通过经验科学或形式科学获得的,苏格拉底的意思是否说的是,我们仅仅依靠理性和澄清概念就能完全洞见善。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1.绝对优势:一国生产一种产品比另一个国生产这种产品技术更先进或成本更低,我们就说该国生产该产品具有绝对比较优势。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衡量)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生产该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3.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中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的产品。

4.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中需手工操作,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品。

5.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商品生产不仅需要劳动,还需要资本、土地等要素。

(看书了解)6.规模经济理论:在规模报酬递增时,一国不生产所有商品,而生产一部分,以扩大规模,得到规模效应的效益。

7.最惠国待遇:一国对待所有缔国的待遇必须都想同8.国民待遇:一国给缔约国的企业和人民与本国公民、企业形同的经济待遇。

9.金本位制:各国泉币都与黄金挂钩的国际泉币体系。

10.国际贸易政策:各国当局通过补贴、关税、配额、非关税壁垒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政策。

11.汇率:也称汇价,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价,或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分为间接标价和直接标价两种标价方法。

12.倾销:在国外出售一种商品的价格比海内出售的价格低,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都构成倾销。

13.未抵消影响的外汇干预:XXX允许本国货币的买卖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干预。

14.浮动汇率制:一国XXX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官方汇率,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自发决定。

15.固定汇率制: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固定,汇率波动仅限于一定幅度内。

16.法定贬值:固定汇率制度下,外国通货由官方行为二升高时,本币产生的贬值。

17.管理浮动:XXX干预外汇买卖,试图影响汇率。

18.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体系记录一国与其他国家一切经济交易、收支状况的报表。

采用复式计帐法,分为常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官方储备项目、误差与遗漏项目。

19.净投资收入:本国在外国货的的资产的利息利润减去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利息利润。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经济学名词解释第⼀章导⾔1、经济学指研究在⼀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的科学。

2、西⽅经济学指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

3、微观经济学指采⽤个量的分析⽅法,以市场价格为中⼼,以主体利益为⽬标,研究单个居民户,单个市场,单个⽣产要素的所有者的经济⾏为,以怎样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的经济学。

4、宏观经济学指采⽤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为中⼼,以社会福利为⽬标,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公共财政,国际收⽀的协调发展,研究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学。

5、实证经济学指企图通过超脱或排斥⼀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们经济⾏为的效果。

6、规范经济学指以⼀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第⼆章需求、供给、价格1、需求指居民户在某⼀特定时期内,在每⼀价格⽔平时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需求定理指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3、需求函数:A、线性需求函数:D=a-b*pB、⾮线性需求函数:D=a*p﹣a(是负a次⽅)4、替代效应指实际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5、收⼊效应指货币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6、供给指⼚商在某⼀特定时期内,在每⼀价格⽔平时愿意⽽且能够购买供应的商品量。

7、供给定理指在假定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8、供给函数(输⼊符号有困难,请去书上查找)9、均衡价格指⼀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10、⽀持价格指政府为扶植某⼀⾏业的⽣产⽽规定的该⾏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11、限制价格指政府为限制某些⽣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规定的这些产品最⾼价。

第三章弹性理论1、需求的价格弹性⼜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率。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古希腊罗马哲学(名词解释)1.始基“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一切皆变,惟“始基”不变,毕达哥拉斯的“数”、泰勒斯的“水”等都可以称为“始基”。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

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

“无限”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3.数“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

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

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5.存在(巴门尼德)“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在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中,他把存在与思想等同,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对象即“存在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通过思辨,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

1、古典史学:称古希腊古罗马史学,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到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大约有1千多年。

史学代表有希罗多德、俢昔底德、波里比阿,形成了对后世颇具影响的史学传统。

2、中世纪史学:从5世纪到14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被称为中世纪史学。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结束。

特点:古典史学传统中断,基督教神学史观大放光芒,但这种神学史观严重禁锢了西方史学的发展,西方史学在这一时期显得迟缓与落后。

3、近代史学:14世纪到19世纪,特点:史学流派众多,史学家辈出,史学后备军强大,史学研究基础坚实,史学研究手段更新。

考古学诞生,于是西方史学独立,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学派:兰克学派。

4、现当代史学:20世纪初到至今,西方的现当代史学,新史学思想萌芽,20世纪50年代成形,至今中西史学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发展。

代表学派:年鉴学派。

5、奥古斯丁:(公元354年-43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上帝之城》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才完成。

该书发展并确立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反对异端学说,维护基督教神学体系,构建了神学体系的基础。

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6、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29—45)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46-68)即布罗代尔时代,转型(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7、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西方文学名词解释

西方文学名词解释

1)浪漫主义文学:是出现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股文学思潮。

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一方面刺激了人的精神个性觉醒,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对现实产生失望,在这个大起大落的激情时代,思想界出现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哲学家康德、费希特等对“自我”的关注。

在这个大背景上,出现一大批作家、诗人,他们打破了传统古典主义的束缚,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歌颂大自然,喜欢异国情调,在诗歌、小说、戏剧各领域均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代表作家有雨果、拜论、普希金等。

2)湖畔派: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派,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淳朴的乡村生活,厌恶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

由于他们曾经隐居远离城市的昆布兰湖区,由此人称“湖畔派”三诗人。

3)世纪病:出现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

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气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

他们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

有名的有版复多布里昂笔下的勒内,缪塞笔下的阿克达夫等。

4)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

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

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无奈的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著名的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5)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西方美史 名词解释

西方美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西方美史)1.巴比松画派19世纪中叶法国写实主义画派,因枫丹白露森林区的巴比松村而得名,该派画家厌恶都市生活,向往回归和赞颂大自然,采取“对景写生”的方式,再现自然景色,作品流露出率真,质朴之情,代表画家有卢梭,杜比尼等。

2.汉谟拉比法典是已知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成文法典,它把国家典律和艺术结合起来的形式,成为古代记功碑的一种范例,为古巴比伦时期著名浮雕作品。

3.文艺复兴艺术指13世纪末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最先在意大利兴起,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序幕。

4.超写实主义就是反对抽象,认为应该排除主观意念,做到纯客观、真实地再现物象,它又称为“照相写实主义”。

5.野兽主义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之一,1905年产生于法国,该派不满于如实地描绘对象的传统画法,更多的追求自我体验和表现上的单纯化、概括性,注重表达对象的内在精神,代表人物有马蒂斯。

6.达达主义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个艺术流派,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代表人物是杜尚。

7.后现代主义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

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化、生活化反对静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术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制造“整体情景”等等,较有影响的流派有环境艺术、大地艺术等。

8.洛可可艺术是18世纪法国宫廷的绘画风格,该绘画标榜对所谓“纯美式”的追求,以呈现肉感的裸体,艳丽的色彩为目标,甜腻、繁琐、娇媚的画风是其普遍特征,因其产生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故又称为“路易十五式”,代表画家华托、布歇等。

9.罗马式建筑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基督教建筑样式,罗马式建筑朴素、坚实,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石墙厚重,窗户小且高,内部昏暗,有高大的塔楼,代表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中英互译)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中英互译)

1.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最佳配置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Economics: A social science that studies how resources are best allocated to maximize the satisfaction of human needs.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家假设条件:⑴“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⑵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商业双方都知道对方的信息,也都知道对方知道的信息。

(双方可以替代为多方)3.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Demand: The quantity of the good that consumers are willing and able to buy at all possible price levels in a given period.4.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Demand function: represent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a good and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affect that quantity demanded.5.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

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Law of demand: The demand curve has a distinctive feature that it slopes down to the right,i.e., it has a negative slope. They both indicat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ce of a commodity and thequantity demanded that move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6.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西方》名词解释

《西方》名词解释

全国2013年10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为现代民主政治研究提供了历史原型的城邦民主制是出现在(A)1-53A.雅典B.罗马C.斯巴达D.叙拉古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梭伦改革具体内容的是(D)1-53A.颁布“解除债负令”B.按法定财产资格划分社会等级C.按等级抽签选官D.建立“陶片放逐法”制度3.中世纪西欧广泛存在的封建土地占有制度是(B)1-64A.大地产制B.封建采邑制C.井田制D.地主所有制4.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出现在(D)2-83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5.在西方国家,属于选民资格消极要件的是(D)3-119A.具有本国的国籍B.达到一定年龄C.在本选区住满一定期限D.未被剥夺政治权利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揭示了政党本质上是(A)4-140A.阶级斗争的产物B.共同利益的产物C.共同行动的产物D.共同目的的产物7.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产生在(C)4-140A.17世纪中期B.20世纪初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8.下列政党中属于体制外政党的是(A)4-146A.英国国家党 B.德国自由民主党C.日本公明党 D.法国社会党9.“西门国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大会议的性质由(B)5-168A.等级代表会议向贵族会议转变B.贵族会议向等级代表会议转变C.贵族会议向现代议会转变D.等级代表会议向现代议会转变10.2006年以后,英国议会上院议长的产生方式改为(B)5-175A.任命产生B.选举产生C.协商产生D.世袭产生11.在下列国家中议会党团所起作用相对最小的是(A)5-183A.美国B.法国C.德国D.意大利12.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首相是(C)6-204A.诺斯B.小皮特C.沃尔波D.皮尔13.瑞士的最高行政机关是(B)6-209A.联邦大会B.联邦委员会C.联邦部长会议D.联邦行政会议14.美国政府各部中拥有政府雇员人数最多的部是(C)6-213 A.教育部B.劳工部C.国防部D.商务部15.下列不属于...地方政府职能特点的是(B)7-232A.执行性B.主权性C.服务性D.有限性16.法国大多数城市采用的政府组织形式为(C)7-240A.议会委员会制B.议会一经理制C.市长议会制 D.议会市长制17.在基层地方自治中,主张“团体自治”的国家是(D)7-242 A.英国、法国 B.英国、美国C.美国、法国 D.日本、法国18.美国联邦司法系统的最低审级是(A)8-256A.联邦地区法院B.地方法院C.初审法院D.郡法院19.英国建立起完整的检察机关体系是在(D)8-259A.1703年B.1832年C.1948年D.1986年20.西方国家大陪审团主要行使的功能是审查(C)8-264 A.犯罪事实B.案情C.检察官提出的证据D.被告的陈述二、多项选择题21.政治制度包括的内容有(ABCDE)0-45A.国体B.政体C.政府制度D.国家结构E.政治体制22.下列文件和法律中,体现了人权原则的有(ACDE)2-105~106 A.大宪章B.查士丁尼法典C.权利法案D.独立宣言E.人权宣言23.在形式上政党的政治纲领可以是(ABCDE)4-141A.成文纲领B.党的章程C.政策声明D.竞选纲领E.政党领导人演说声明24.下列机构中属于法国政府直属机构的有(ABD)6-214A.职业培训和晋升委员会B.计划总署C.独立广播事业局D.原子能局E.农产品销售委员会25.下列国家中实行联邦制的有(ACDE)7-223A.美国B.英国C.加拿大D.瑞士E.澳大利亚26.西方国家陪审制度的形式主要有(AB)8-263A.大陪审团B.小陪审团C.混合陪审团 D.人民陪审员E.律师团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32.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对现代立宪主义有哪些影响?1-68答:(1)封建契约精神促进了现代西方契约政治的形成和发展;(2)封建制度的多元权力并存促进了现代有限政府的观念和制度;(3)封建等级会议孕育了现代议会。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稀缺性:相对于人们的无限需求而言,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2、选择性: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而又有效的分配于各种用途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的需求。

3、经济人:又称为理性人,指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经济利益。

这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之一。

4、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资源在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的最大组合。

5、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厂商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1、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量的变化: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价格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

沿着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需求的变化: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它因素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曲线的整体位移.2,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

表现为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

表现为供给曲线的移动。

3、供求定理:其他条件不变,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向变动,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

4、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 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5、市场出清:市场上供求相等的状态。

当价格确实能使需求等于供给,以至于任何人可以在那个价格上买到他所要买的东西,或者卖掉他所要卖的东西,这时,市场就是出清的。

6、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可相互替代以满足某一种欲望。

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某一种欲望。

正常商品:需求随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商品。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551、Monetary union 货币联盟若干国家采用同一种通用货币作为会计单位和交换媒介的一种制度安排。

欧洲货币联盟计划1999年采用欧元作为通用货币。

552、Money 货币支付手段或交换媒介。

关于货币的构成,请参见货币供应( money supply )。

553、Money demand schedule 货币需求表体现的是货币持有需求和利率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利率上升时,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的吸引力增大,货币的需求量会降低。

见货币需求 ( demand for money )。

554、Money funds 货币资金灵活性很强的短期金融工具的简称,其利率是不固定的。

主要形式包括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和商业银行货币市场活期存款帐户。

555、Money market 货币市场金融术语,指一套处理短期信贷工具 (如国库券和商业票据)买卖活动的制度安排。

556、Money supply 货币供应狭义的货币供应( M1 )包括铸币、纸币、所有的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称为狭义货币或交易货币。

广义的货币供应(M2 )包括M1 的所有项目,再加上某些灵活性资产或若干准货币(near -monies),如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和其他类似项目。

557、Money -supply effect 货币供给效应名义货币供应量不变时,价格上升与相应的货币紧缩、总支出下降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558、Money -supply multiplier 货币供给乘数货币供给(或存款)增长与银行准备金增长的比率。

一般说来,货币供给乘数等于法定准备金比率的倒数。

例如,法定准备金比率是0.125,那么货币供给乘数就是8。

559、Money ,velocity of 货币周转率见货币周转率(velocity of money )。

560、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垄断竞争一种市场结构,其中有许多卖者,他们所提供的产品接近、但不可以完全替代。

西方文学的名词解释

西方文学的名词解释

西方文学的名词解释西方文学是指欧洲、北美洲以及其他主要讲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西方语言国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涵盖了许多文学流派、风格和时期,包括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启蒙时代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等。

1. 古希腊文学古希腊文学被认为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

它涵盖了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诗歌和戏剧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作品以其史诗性、叙事性和人物塑造而闻名于世。

2. 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跨越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时期,包括文艺复兴之前的时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的《贝奥武夫》和法国的《罗兰之歌》。

这些作品描绘了中世纪骑士的英勇事迹、宫廷爱情和宗教信仰。

3. 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是15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文学主要是指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麦克白》等至今仍广为人知。

4. 启蒙时代文学启蒙时代文学兴起于18世纪,是对传统权威和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批判。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作家包括伏尔泰、卢梭和蒙田,他们的作品提倡人本主义、理性思维和个人自由。

5. 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情感、个人表达和幻想。

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和济慈创作了许多描写自然和人类情感的诗歌作品。

法国的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则以他的长篇小说《人间喜剧》闻名。

6. 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拒绝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明确的意义,追求形式的创新和人类存在的复杂性。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杰作。

此外,弗朗茨·卡夫卡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作家也在现代主义文学领域有卓越的贡献。

通过对西方文学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从古希腊的史诗到现代主义的实验性作品,西方文学一直在探索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的名词解释
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广为人知的,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经典的文化遗产。

在西方文化中,有很多名词被广泛使用,但对于非西方的人们来说,这些名词的真正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可能并不为人所知。

本文将就几个典型的西方名词进行解释,以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

1. 自由(Freedom)
自由是西方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它被奉为人类基本权利之一。

在西方,自由意味着个体有权利行使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信仰,不受不必要的干涉和限制。

自由也包括个人、思想和信仰的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自由。

而实现自由并非只是个人追求,也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建设一种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2. 民主(Democracy)
民主是现代西方政治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意味着人民有权参与决策和对政府行
为进行监督。

民主体制的核心是选举制度,人民通过选举代表来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

民主还体现在法治、言论自由和社会公平等方面。

虽然每个国家的民主体制各有特点,但普遍认同的原则是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和支持。

3. 科学(Science)
科学在西方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发展人类社会和提升人类生活的主
要工具。

科学的核心是通过观察、实验和理性推理的方法来探索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西方的科学精神强调客观性、追求真理和持续创新的精神,以及科学方法的严谨性和可验证性。

科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对事实的理性认识,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4. 人权(Human Rights)
人权是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之一,认为每个人都有享有尊严和基本自由的权利,而这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人权包括但不限于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思想信仰自由和平等权利。

西方文化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应该被平等对待,而非受到任意剥夺或歧视。

人权的普遍适用性和不可分割性是西方文化中对人类尊严和普世价值的深刻认识。

5. 资本主义(Capitalism)
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也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私有财产权和市场经济体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和企业有权拥有、经营和交易财产,市场的资源配置由供需关系和竞争机制决定。

资本主义强调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作用,认为通过市场经济的竞争,资源可以得到有效配置,推动经济增长和个体自由。

6. 平等(Equality)
平等是西方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价值观,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

平等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平等,也包括对教育、就业、社会福利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

西方文化倡导消除各种歧视和社会不平等现象,追求一个公正、包容和平等的社会。

平等不仅是个体权利的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综上所述,自由、民主、科学、人权、资本主义以及平等都是西方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名词。

每个名词背后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西方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了解和理解这些名词的真正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沟通西方文化,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