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巴金《随想录》主题意蕴解读
巴金《随想录》主题意蕴解读
本文总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释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目的、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站在冷静的视角下,分别从作者的创作背景、情感指向、创作意图和创作心态几个维度来对《随想录》的思想上的考量。
同时还谈到了“无技巧”美学原...
第三章对巴金“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进行脉络上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价值信仰对巴金的文学创作和文艺观可能造成的影响加以分析和阐释。
第四章分析了《随想录》中的悲剧情调。
肯定巴金在努力做到了于文明之殇下向民众发出警示;在文明废墟中保持的文化传承与坚守的同时,指出了巴金在时代政治灾难当中自我迷失和自我意识觉醒的艰难过程
第五章主要谈了巴金《随想录》中的话语突围。
主要从意象和语言两个方面针对作品中出现的显在的和隐含的语言暴力反抗加以分析。
其中以“噩梦”中的精神觉醒和“牛棚”里的精神反抗为代表加以个人化的解读。
第六章主要对《随想录》这部作品的价值意义加以肯定。
对于文学真实性、文学功利性、人道主义文化人格、以及作家的独立思考等方面进行了褒扬。
第七章是结语部分,对于《随想录》现实价值进行了阐释。
在对
文革的深刻反思中,巴金重拾了文学启迪心智、服务大众的社会价值,让人们在文学日渐边缘化的今天看到了文学对于民族文化的担当。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探源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探源关键词: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1.前言《随想录》是巴金晚年的散文集,他自称这套书是自己的“思想汇报”。
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时候,巴金想用最后的精力写一部交代十年“浩劫”的作品,所以他选择了讲真话,希望以此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2.忏悔源于内省——“求真”的人格特征巴金的一生是不断思考的一生,思考使他和读者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更是要求他的创作保持真实不虚的状态,这也正合了巴金的座右铭:少做违心事,多说真话。
他认为通过有效的行为检讨过失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可以做到问心无愧。
而《随想录》正融合了巴金这种求真的人格特征,其中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白在书中随处可见。
求真的前提是探本溯源,找到假话滋生的原点。
通过巴金的不断探索,在《说真话之四》中,他领悟到了说假话的根源所在。
他通过私塾老师使用暴力教育学生和县令父亲用酷刑屈打成招的例子说明了假话是从压迫中衍生而来,因为相对于“忠言逆耳”,假话却更容易讨人喜欢,所以它更能通行于世。
尽管谎言魅力无穷,但历史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能任人肆意编造,所以即便是压迫也阻止不了真话的传世。
巴金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文学创作对他来说既是个人情思的寄托,也是一项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业,因为他始终怀着巨大的热情,以身作则,用手中的笔喊出最真实的声音。
在《随想录》中巴金通过对自我与社会的揭露充分表达了忏悔之意,这种实践说明了过去的历史的确无法改变,但如果徒有悲伤,则会导致痛苦无处倾诉,鸿毳沉舟,最后良心的责备会让人无法襟怀坦白。
所以在经历了惨痛的历史后,痛定思痛,巴金将事件和盘托岀,摆在台面上剖析,不仅使真实重现天日,个人也得到了安慰,所以巴金提倡讲真话是源于其内心迫切的愿望和真实的诉求。
巴金讲真话最重要的源头在于他将读者当作朋友,为了维护和读者朋友的友谊,就必须赤诚相待。
巴金经历过十年“浩劫”,也与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有着密切联系,而任何经历了大灾大难的人,都无法逃避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责任,所以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揭穿这场骗局,以避免子孙后代重蹈覆辙。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智慧的作品,作者巴金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见解。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巴金在《随想录》中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自己的遭遇和经历。
他直面那段痛苦的历史,不回避、不粉饰,这种勇气和坦诚让人钦佩。
通过巴金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影和痛苦,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美好。
其次,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了真实和真诚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情,应该用真实的文字表达自己。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和坚守,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写作和生活中是否也能够做到真实和真诚。
此外,巴金在《随想录》中还探讨了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他认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
这种对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推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在《随想录》中,巴金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应该用有限的时间
去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总的来说,《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文化,更加珍视和平与美好。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写于1978年至1986年的《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讲真话的血泪之作。
思想界也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知与良心的巨著。
一位八旬老人,用他那“发僵的手”,而且经常是抱病写作,写下150篇微言大义的警世巨著。
他这是在吐出最后的“丝”,挤出最后的“奶和血”。
《随想录》虽然文字上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并非一目了然,简单透明,而是充满了含蓄、曲折与隐晦。
所以,在我们解读《随想录》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体会巴金当年写《随想录》的种种艰难与顾忌,从“无技巧”中读出深意。
《随想录》不仅展现了巴金晚年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份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读本与思想读本。
继续高举“五四”启蒙大旗,反对封建流毒巴金在《随想录》开篇《谈〈望乡〉》中明确告诉人们还要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因为封建流毒在我们身上还继续残存。
作者又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提到,我们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能单怪“四人帮”与林彪。
由于我们自身存有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才会利用我们的弱点。
显然,巴金意识到封建流毒的普遍性及反封建的必要性。
巴金通过自我的反省与忏悔,并不只是为了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剖析与批判,而是为了追念“五四”,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整个民族灾难的反思和批判,从而为建设更高境界的精神道德而努力,这才是作者高举“五四”启蒙大旗的真正目的。
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的呐喊、启蒙,仍难以清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巴金在《买卖婚姻》中用自己周围的例子证实:他用笔战斗了整整六十年,而他的侄女今天面对着买卖婚姻仍然是毫无办法。
而且,巴金又提到他家保姆的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封建流毒对人心灵的腐蚀。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写于1978年至1986年的《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讲真话的血泪之作。
思想界也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知与良心的巨著。
一位八旬老人,用他那“发僵的手”,而且经常是抱病写作,写下150篇微言大义的警世巨著。
他这是在吐出最后的“丝”,挤出最后的“奶和血”。
《随想录》虽然文字上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并非一目了然,简单透明,而是充满了含蓄、曲折与隐晦。
所以,在我们解读《随想录》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体会巴金当年写《随想录》的种种艰难与顾忌,从“无技巧”中读出深意。
《随想录》不仅展现了巴金晚年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份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读本与思想读本。
继续高举“五四”启蒙大旗,反对封建流毒巴金在《随想录》开篇《谈〈望乡〉》中明确告诉人们还要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因为封建流毒在我们身上还继续残存。
作者又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提到,我们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能单怪“四人帮”与林彪。
由于我们自身存有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才会利用我们的弱点。
显然,巴金意识到封建流毒的普遍性及反封建的必要性。
巴金通过自我的反省与忏悔,并不只是为了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剖析与批判,而是为了追念“五四”,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整个民族灾难的反思和批判,从而为建设更高境界的精神道德而努力,这才是作者高举“五四”启蒙大旗的真正目的。
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的呐喊、启蒙,仍难以清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巴金在《买卖婚姻》中用自己周围的例子证实:他用笔战斗了整整六十年,而他的侄女今天面对着买卖婚姻仍然是毫无办法。
而且,巴金又提到他家保姆的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封建流毒对人心灵的腐蚀。
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及思想对中国文学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巴金随想录》中,巴金对文学、人生、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表达,这些思想内容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文学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巴金对文学的理解和表达在《巴金随想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对人性、生活、社会的深刻反思和表达,是作家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理解。
他主张文学应当具有人道主义的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作家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和命运,以文学的力量呼唤社会的正义和进步。
这种对文学的理解不仅体现了巴金作为一位作家的使命感,也对当代文学创作提出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其次,巴金在《巴金随想录》中对人生的思考也是非常深刻的。
他认为人生应当是自由、平等、尊严的,每个人都应当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剥削,主张人们应当勇敢地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巴金的这种人生观念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对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和个人成长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在《巴金随想录》中,巴金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变革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是造成人们痛苦的根源,主张消除社会的阶级和阶层差异,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对未来社会的构想进行了设想和表达。
这种对社会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期许,对我们当下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巴金随想录》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不仅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而且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文学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巴金的文学理念、人生观念以及对社会的关怀,都对我们提出了重要的思想挑战和道德观照。
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智慧,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创作,努力追求文学的真实和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幸福和未来作出自己的贡献。
巴金的思想内容,将继续激励和引导我们前行。
巴金《随想录》随想
巴金《随想录》随想作者:张继红张学敏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1期42万言的《随想录》是巴金后期的总结之作,它折射出的是在那个“浩歌狂热”的年代,对人的尊严不断地践踏、人的奴性发展到一个极致的事实,巴金呈现了一种最大的心理真实。
今天,当我们不想再重温旧梦时,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巴金散文文本中的这种伟大的人格价值。
一伟大的作品是靠伟大的人格支撑起来的。
《随想录》是巴金人格支撑起来的一部大书,从中可看出巴金人格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
他是“五四”之子,是鲁迅精神的同路人。
评论家李建军说:“他摒弃了旧文人的毛病:腐朽浅薄的浪漫情调,轻狂傲慢的自我标旁,自怨自哀的怨天尤人。
”作品关注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关注那些普遍而重大的心灵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受“五四”精神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并具有他们共同的道德追求和伦理情怀:他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真正把口头上的自由、平等与爱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他充满热情的利他精神,谋求大众的幸福,关注所有人的精神解放和价值实现。
他多次说:“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别人,使每个人都活着春天,每一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1]这不是空洞的大话,而是伟大的人格之灯发出的灿烂光芒。
虽然这种伟大的人文情怀被暴力倾向和“斗争”哲学所摧折。
在人格价值标准普遍迷失的年代,在社会剧变不断“改造”着人的心灵结构的年代,我们不再有探求真理的激情,在肆意破坏面前,我们各自妥协了各种妖魔现实,认为所有的“重组”和“改造”都是一种进步;我们失去了寻找真理和站稳立场的自信和信念。
为了远祸全家,我们随时做好了逃亡的准备,放弃自己足下的位置和脚步下的土地。
准备接受修改轻易地被刀斧斫砍的事实。
我们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独立个性和自由意志。
“五四”的现代人格结构被转化为一种没有中心的悬置。
就个人而言,这无异于一种异化。
而巴金的人格,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给了我们警示,这可以用他自己欣赏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去概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浅议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
革 时期 的 自我认识剖析之外 , 是 对他人 , 对社会的反思和责任 认识 。只有这样表达真 实的文 学作品才能给与人 们思想的指 引, 《 随想录》 作 为一部形式优 美的散文集 。其文笔 清新朴 实 ,
含蓄深情 , 其思想 内涵和创作方式也都 具备真 实的美感。巴金 的作品是 生动的讲述故事的过程 .是展 现其深刻的文学 内涵 和丰富的人 生思想的过程 。虽然整部作品没有华丽 的辞 藻堆 砌, 但是其审美意识 的朴 实无华却吸 引了众 多的读者。作品名 称 当中的“ 随” 字很好的表现 了文章信手拈来的题材特点。 一 珊》 ,文章讲述 了 妻子离开自己 二十年后 自身生活的凄凉, 全 百五十篇 不同题材 、 内容的文章将 巴金人 生的喜 怒哀愁 。 人物 文 凄切无 比的语 言让读者倍感心酸 。巴金除 了在写作 中投入 世 事说尽 写全 . 这种 随时抒发的感想 以其独特的低调 简朴 的 自己的深切感情之外 。在作品 中我们 同样能看到他对生活 的 特 . 点成就 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热爱 . 对爱情的忠 贞。 1 . 吸收法 国思想, 形成 自身的文学影 响 其 中一篇文章《 怀念老舍 同志》 中, 巴金不止一 次的写到 巴金作 品在 一定程度 上受到 了法国思想家和 文学家的影 老舍作 品《 茶馆 》 中的一 句话 : “ 我爱咱们 的国呀 , 可是谁爱我 响 , 其在 法国开始写小说 , 卢梭 , 伏 尔泰 , 雨果和左拉等 法 国思 呢?” 这种 追忆的方式体现 了巴金对故友深刻的痛l 暗_ 之情 。巴 想和文学的先驱都对 巴金起到 了深远的影响。巴金 的《 再访 巴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摘要;从巴金《随想录》的写作目的出发,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随想录》部分作品,从作品中浅析作者的思想变化及深化过程,从其思想层面论述《随想录》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主题艺术特点思想深化过程文学意义正文;“作为一个非常有地位的人,巴老每一步都站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思想解放运动本身也不是知识分子发动的,也不是五四文学的传统,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国策,是党在反思“文革”教训以后重新带入的一条党的路线,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就自觉地选择了这条开明的路线,他们支持这样的路线,自觉地参与战斗,参与这样一个把中国推向进步文明的未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想录》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在今天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在我们重新研究思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永远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书,所以巴老永远不会过时。
”------【1】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随想录》塑造了忏悔的“我”《随想录》每一篇都以真话感动着读者,以对十年“文革”的强烈控诉震撼人们的心灵,又以虔诚而深刻的自我解剖与忏悔深深地感染着读者的思绪,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
一.《随想录》的思想主题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巴金晚年思想初探--兼谈《随想录》
时 (9 _ 0世 纪 之 际 )的 欧 洲 各 1- 2
个 无政府 主 义 者 , 个 巴枯 宁 一
主 义 者 . 一个 克 鲁 泡 特 金 主 义 者 。13 9 0年 初 . 写 作 了 他 唯 他
一
国 , 别是 在 沙 俄 . 反对 封 建 特 是 主 义思 潮 中 的一个 重 要 的派别 , 有 过 很 大 的影 响 包 括 在 “ 五 四 前 后 的中 国 , 多要 求变 革 许
盾 是 如 何 不可 调 和 ” 于 是 , 为 了肯 定 巴金 , 竭 力想 演 化或 回 就
切 ,假若 我 ~ 生 中有 一 点安
慰 ,这 就 是 我 至 爱 的无 政 府 主 义 …… 这美丽 的 无政 府主 义理
想 就 是 袭 的 唯 ~ 光 明 ”, 我 是 “
一
避 巴金 的无 政府 主义 思想 但 是
燃起 , 盘大声 疾 呼地说 : 我 是 巴 “
一
在 青 年 时 代 曾经 信 奉 过 无 政 府
主义 , 但还 是有 许 多 学者 认 为他
最 多 不 过 是 受 了 一 些 无 政 府 主
等等 。 是这种 乌托 邦式 的政 治 但 理想 . 在现 实生 活 中是 很难 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
的。
到抗 日战 争 中去 巴金 这类 自我
申说远 不 止 这 些 ; 仅 就 上 述 例 举. 虽不 能作 为 确定 问题 的 唯 一 依据 , 却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 但 其 欢 ,在 整个 二 十年 代 , 巴 金 写作 、 译 了 大量 的有 关 无政 翻 府 主 义的文 章 和著 作 , 几乎 是狂 热地 宣传 无政府 主 义 的主 张 。 到 了三 四十年 代 , 他仍 断 断续 续地 热 心 于著 译 、 出版无 政 府主 义者 殉 于理 想 献身 于人 类 的著作 。 同时 , 还軎j 参 加 了一些 他 极 无 政府 主 义者 主办 的 小 团4 书 车、
读巴金随想录的领悟
读巴金随想录的领悟《巴金随想录》是中国文学家巴金所写的一部随笔集。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巴金的思想与生活,更是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以下三点:一、顺应时代潮流,追求真实自我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追求真实自我的精神。
在当时,不少作家追求文艺革命,倡导步入“社会主义的新舞台”,但巴金却坚持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不断尝试着用更真实的笔触去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
他在文学创作中坚持对外在事物的真实描写和内在思想的精细呈现,深入挖掘历史和社会真相,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
同时,他也坚信每个人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拥抱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
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巴金一生经历了不少的风浪和转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信仰。
他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坦然面对生死,珍惜每一个可以创作的时刻。
他为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奋斗,永不放弃,从而收获了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智慧,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大家。
三、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
他怀揣着对生命与文学的赤诚热爱,拓展自己在文学方面的眼界,积极探索和学习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他努力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始终保持对现代文学变革的关注,并在这些变革中拓展自己的文学眼界,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在读《巴金随想录》之后,我意识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视现实、开放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情商、适应力和见识深度,努力拓展自己的人生视野和思维高度,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这一切都需要的是标新立异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开放博爱的态度和不断学习的心态。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随想录》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的一本散文集,是他自1986年以来发表的一些散文作品的集结。
这本书共有五篇随笔,每篇都通过作者的视角和思考,对生活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被巴金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洞察力所吸引。
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分析,勾勒出了人性的种种表现,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深刻。
他从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的欲望、境遇和命运等重要问题。
在《龙须沟的神香饺子》一文中,巴金通过对一个小小的饺子馆的描写,展现了人对美的追求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他通过对独立经营饺子馆的老板娘的描写,呼唤了一个被商业化浪潮侵蚀的社会中的善良和人性之美。
在《时间的年轮》一文中,巴金通过一颗老槐树的历史见证展现了时间之于人生的冲击和变迁。
他借助槐树的历史,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以及人在时间面前的渺小和无奈。
这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开化日记》一文中,巴金通过对士子投水自尽的壮烈事迹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关联和个人价值的不可替代。
他通过对一位自杀者的思考,让我们思考人生的美好和复杂,以及人对真理与诚信的信仰。
在《太阳帽下的奴隶》一文中,巴金通过对劳教所的描写,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弱者与权力之间的斗争。
他从一个细微的事情入手,展示了劳教所中的迫害和残酷的一面,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不公与人权的重要性。
在《话语中的生命》一文中,巴金通过对语言的探讨,呼唤了人们对于言语的敬畏和珍视。
他通过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文化之间的冲突的思考,让我们明白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巴金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代社会和人类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巴金的文字简练而深邃,思维敏捷而思想深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文中所写的充满人性理解与关怀的场景,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摘要:《随想录》是巴金在晚年时期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作品,这部作品因其对文学世界、对当代社会、对人类思想的伟大启蒙和价值意义而产生了巨大影响。
可以说巴金用他的“文革博物馆”冲击且动摇了这两千多年来人们固守的封建传统思想,启发了作家文学创作的意义,批判且揭露了文革时期“长官们”的所作所为,并对那段黑暗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本文我主要从巴金的创作经历和思想的发展来阐述《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随想录》;巴金;思想意蕴一、创作与思想的发展从青年时代革命思想的觉醒,充满着追求自由美好愿望的《家》,到中年时代对人性和悲惨命运控诉的《寒夜》,再到巴金老年时期反思文革解剖自己所写的《随想录》,这三部作品可以说涵盖了巴金文学写作的一生,同时也是代表了巴金最高艺术成就的三部作品,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巴金在其创作发展过程中思想的变化。
巴金是沐浴着自由民主平等的五四精神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他们骨子里是热爱自由,热爱生命的。
《家》是对五四运动之后的青年們思想解放,追求自由而不得,与封建制度顽强对抗,却又在前路漫漫中迷茫的真实写照。
《寒夜》写于四十年代,则是对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初心,被生活压垮后的人性扭曲最终命运悲惨的真实记述。
《随想录》是老年巴金用血泪建立起来的“文革博物馆”,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们被四人帮戴上“帽子”关进“牛棚”,写否定自己的思想汇报,被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对四人帮对十年浩劫进行了十分彻底的深刻批判,同时也对这场浩劫进行自我反思。
他的作品无一不与那代人的生活,思想和命运有关,正如巴金在《随想录》中所说,生活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巴金正是秉着追求真实的精神,对自己的生活,对这一代人有着细致深入的观察和认识,最后融入自己的感悟思考,才会写出这样一部部优秀的作品。
当然,《随想录》也是巴金这一生文学创作的总结,其中有对读者,对文学理论观点的看法,有对青年时代理想的追求,有对这一生中匆匆过客们的怀念,生命即将结束时的随想随感自然有所不同,带着一股超脱之感。
《随想录》思想艺术论
《随想录》思想艺术论《随想录》思想艺术论:(1)敞开心胸、直抒性情是《随想录》最突出的特色。
巴金反思自己在十年动乱中所经所感,无情地拷问出灵魂深处的“真”。
他反省自己的心路历程,真诚的自责显示出作家崇高的道德力量。
阅读中感到的是真诚的艺术所显示的作家崇高的人格魅力。
(2)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个人的反省,《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
巴金的反省则是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思考。
当巴金以割裂伤口的勇气揭示出这一切潜隐在个人和民族灾难之下的深在内容时,他其实也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神的批判。
(3)而《随想录》真正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可以说,这部“遗嘱”一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知,也以个人的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这就是自觉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自觉地成为现实社会的清醒的批判者。
(4)自然朴素、不事雕琢是巴金这部散文集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纯然天成、朴实无华的本色美首先集中表现在巴金散文的语言上。
作家往往直陈其事而少用曲笔,用明晰坦诚的语言,在真挚率真中追求诗意。
《随想录》精于质朴平淡的白描勾勒,淡墨素彩就可以托出境界,不事粉饰却感人肺腑。
格式自由,不落俗套是《随想录》朴素之美的另一表征。
巴金依靠他雄厚的艺术素养,在这本“讲真话的大书”中真正实现了文体的自觉,信笔写来,随意为文,一般散文常见的格局套路在《随想录》里很难见到。
这种形式上的“无技巧”,使之更臻于艺术上的“大化之境”,表现出出水芙蓉般的淡雅质朴之美。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共9篇)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共9篇)第1篇: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综述《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晚年备受瞩目的最重要的作品,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别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
这本书是巴金一生的心血。
巴金先生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回忆文革时期自己,说的错话,办的错事,对朋友的怀念,对读者的歉意,对自己进行反思。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
用自己的实例为世人敲响警钟。
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经典语录我觉得我开始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
一个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越多,他为人民服务的时间就越少。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遭受灾难。
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着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
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
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
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
我走惯了“人云亦云”的路,忽然听见大喝一声,回头一看,那么多的冤魂在后面“徘徊”。
我不相信鬼,我也不相信神,但是我却希望真有一个所谓阴间,在那里我可以看到许多我所爱的人。
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事。
是作家,就应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
我不需要刀刺,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正如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所言“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通用6篇)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随想录》读后感(通用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陆续读完了巴老664页的《随想录》,感触良多,巴老他以病弱之躯写得如此艰难,而我却懒散地读得拖沓。
心里不禁觉得对不起他老人家。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主与法制”优势。
”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随想录》大的人,他反思的是受到了极大的煎熬。
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但他又没有办法煎熬中走了出来。
剂毒药后,我能知道他是我认为这不是他一位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文学生涯“真”字。
只有真,才有善,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
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事实证明了老人的担心不是多余。
当我们看到今天处处呈现的由非真实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假冒伪劣事例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不断整治不断出现变着花样的虚假问题的局面的时候,不能不对老人近二十年前的担忧感到钦佩。
只是这种钦佩也是苦涩的。
《随想录》让我最最佩服的,是巴老写作的艰辛。
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三番五次地住院。
但他要“弥补”社会的愿望十分的强烈,向读者说出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
甚至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还有的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每每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感到佩服。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想读书笔记捧起《巴金随想录》,发现在文学作品里真诚与真实最能让读者与作者接近,无论隔代多远或身份差异多大,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读者总能解出其中味道。
读完随想录,油然而生的代入感使我觉得我与这位老者灵魂的接近,越接近这位伟人,感觉只看到一位历经岁月、饱食困苦的老人在哭泣。
《随想录》里让我篇篇都看到的是关于说真话。
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
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
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
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
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
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
他说这是“还债”。
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
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他的童真。
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
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
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遥有的1000 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
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1000字巴金《随想录》是一部以散文形式写成的文学作品,是巴金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从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文学意义。
其一,语言艺术。
在语言艺术上,《随想录》以简洁明快、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语言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引起读者深刻的思考。
在另一方面,他采用朴素自然的语言,通过从容的叙述技巧和情感的转化来推动文章的情节,表达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索。
因此,语言是这部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成为了巴金文学传承的重要标志。
其二,思想内涵。
巴金《随想录》是巴金体现哲学思辨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记载了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他以非常平淡的语言反映出一个理性派作家对人生的思考。
他不断地探索人性、道德和社会的问题,受到了思想家、文学家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
他讲述的这些随想,将读者引入了新的思维空间,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其三,社会意义。
《随想录》是一部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与生命状态,并为后来的文学题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蓝本。
他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宗旨,同时也传达了他个人的思想和人生哲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呼吸的形象。
在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后,巴金探索了人生的价值与经验,反映着他对中国新的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对人生与历史的回顾。
综上所述,巴金《随想录》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文学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色的作品,通过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究,传递出一种人生哲学。
因此,它在文学创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料。
论巴金的《随想录》
论巴金的《随想录》
首先要介绍的是,巴金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其文学作品被称
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随想录》是
一部代表作,被认为是他的自传体小说,通过回忆和记录,展现了他
的思考和感悟,揭示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了他的文学情怀和
宏阔的思想境界。
从研究视角来看,《随想录》的主题涉及生命、人性、社会、历
史等方面,是多维度的文化产品。
文章中,巴金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对
生活的观察,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思考,特别是面对战争和逆境时,思考人的存在与意义的问题。
此外,他还关注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以此展现历史的变迁对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体验
和感悟。
通过对《随想录》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到巴金的思想上具有宏
伟的格局和深刻的洞察力。
他把自己的生命和命运置于更高的历史和
社会的语境中,从而深入理解了人的存在和意义。
同时,他也注重个
体的感受和体验,以人的视角去探讨生命和人性的问题,从而切实地
反映个体在历史和社会环境变迁中所经历的困难和痛苦。
另外,巴金在《随想录》中还涉及了文学创作的问题。
他强调作
家必须保持生命力和时代感,以此展现出作家对文学创作的高度认识
和创作理念。
他的思考贯穿作品中,颇具启示性和价值。
总之,《随想录》是巴金的一部重要作品,具有深刻的人类价值
和文学意义。
通过对其的研究和解读,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巴金的思想、文学风格和创作理念,更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摘要:《随想录》是巴金在晚年时期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作品,这部作品因其对文学世界、对当代社会、对人类思想的伟大启蒙和价值意义而产生了巨大影响。
可以说巴金用他的“文革博物馆”冲击且动摇了这两千多年来人们固守的封建传统思想,启发了作家文学创作的意义,批判且揭露了文革时期“长官们”的所作所为,并对那段黑暗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本文我主要从巴金的创作经历和思想的发展来阐述《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随想录》;巴金;思想意蕴
一、创作与思想的发展
从青年时代革命思想的觉醒,充满着追求自由美好愿望的《家》,到中年时代对人性和悲惨命运控诉的《寒夜》,再到巴金老年时期反思文革解剖自己所写的《随想录》,这三部作品可以说涵盖了巴金文学写作的一生,同时也是代表了巴金最高艺术成就的三部作品,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巴金在其创作发展过程中思想的变化。
巴金是沐浴着自由民主平等的五四精神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他们骨子里是热爱自由,热爱生命的。
《家》是对五四运动之后的青年們思想解放,追求自由而不得,与封建制度顽强对抗,却又在前路漫漫中迷茫的真实写照。
《寒夜》写于四十年代,则是对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初心,被生活压垮后的人性扭曲最终命运悲惨的真实记述。
《随想录》是老年巴金用血泪建立起来的“文革博物馆”,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们被四人帮戴上“帽子”关进“牛棚”,写否定自己的思想汇报,被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对四人帮对十年浩劫进行了十分彻底的深刻批判,同时也对这场浩劫进行自我反思。
他的作品无一不与那代人的生活,思想和命运有关,正如巴金在《随想录》中所说,生活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巴金正是秉着追求真实的精神,对自己的生活,对这一代人有着细致深入的观察和认识,最后融入自己的感悟思考,才会写出这样一部部优秀的作品。
当然,《随想录》也是巴金这一生文学创作的总结,其中有对读者,对文学理论观点的看法,有对青年时代理想的追求,有对这一生中匆匆过客们的怀念,生命即将结束时的随想随感自然有所不同,带着一股超脱之感。
二、“无力的呐喊”
正如巴金老先生自己所说,随想是“无力的呐喊”,其实大都是不曾愈合的伤口出来的脓血。
而《随想录》的写作就是作者不断地把伤口里面残余的脓血挤出来,以减轻伤口痛苦得到解脱的过程,解剖自己需要巨大的勇气,正如目录中所说,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
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随想录》中蕴含的是老年巴金对十一年文革期间痛苦的回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重新开始了他青年时代的追求,从而完成了另一种真实人格的塑造和升华。
为什么说是“无力”呐喊,老年巴金在文中也提到,既然它们“无力”,不会引起人们注意或关心,那么就让它们自生自灭吧。
在我们这样大的文明古国,几声甚至几十声间断的叫喊对任何人的生存都不会有妨碍。
它们多么微弱,可以说是患病老人的叹息,然而却依然有人反对建立起“文革博物馆”,依然有人反对再提起“文革”,在千千万万被蒙蔽住双眼的人面前,这种“无力”是何等的悲哀。
“文革”结束后,巴金不推诿,不虚饰,在文坛一片控诉气氛中,却能直面良知的拷问,把一个受害者对社会的控诉深化为对民族苦难命运的承担,这是作为当代知识分子肩上扛着的对社会的责任。
这一声“呐喊”,是作者通过对自己,对社会,对文革的严肃反思之后发出的,是老年巴金在被关“牛棚”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十一年之后发出的,难道不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吗?寻找事实的真相,弄清事件的原委,洗脱无数人的“罪名”不是我们在经历十年浩劫之后应该做的事情吗?可这声呐喊,又有多少人听进去了,又有多少人漠不关心,又有多少人反对批评,归根到底是封建流毒还未从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彻底清除。
道阻且长,行且将至,巴金老先生发出了这一声无力的呐喊,是因为作为一个善良的、真诚的、富有良知的作家,是反映我们道德存在的一面镜子,而良知是作为作家的起码的道德,也是最高的道德,也期望着努力恢复我们文学的良知,民族的良知。
三、个人与社会
在《随想录》中,作者以随想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文学观点以及与读者的长期交流而获得的在文学写作上的启发,让后生们的文学创作上少走弯路的同时,也对文学理论这一学科知识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所以它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巴金还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讲述与法国朋友们的友谊,怀念自己的老朋友,颇有一种朝花夕拾之感,但究其意义,更像是他对四十六年前关于生命何时能开花那个问题的回答:利用好最后这仅有的五六年时间,不让我脑子里的所有作品成为泡影,我的生命就算开了花。
这一回答是巴金对生命更高境界,更高价值的追求。
同时,在对法国朋友,对生命中这些匆匆过客的怀念中又何尝不蕴含着老年巴金对自己年轻时代的追忆,回想起了自己青年时代未完成的梦想和那些如梦般的年华,其中是否也隐含着巴金对年华易逝,暮年已至的叹息呢?在作品里,更多的还是在巴金在记起了自己是一个“人”之后,对很多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见解,这一系列的思考、追忆、叹息都无不向我们展现着巴金不论年龄不论时间,依然坚持对美好理想、美好人格、以及生命之花的孜孜追求。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老年巴金要用自己的血泪建立起“文革博物馆”的意义所在。
说真话讲真事为何总有人要否定呢?封建流毒在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还依然存在?长官意志还还在主导人们的思想?文革虽然已结束,但人
民大众的思想还未从那场思想浩劫中解脱出来,很多人甚至已经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脑子还可以独立思考,他想用《随想录》告诉我们:不会思考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不会思考就意味着文革的威胁永远也无法完全清楚;拒绝长官意志,学会独立思考;弄清问题所在,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一切对社会的深刻反思是《随想录》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所在。
最后,若要对《随想录》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做一个总结,可以用巴金在《旅途随笔》中曾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来说明: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参考文献
[1] 巴金:《随想录》(合订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版
[2] 林贤治:《巴金:一个悲剧性的存在》,《新京报》,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