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书笔记(共5篇)
《随想录》读书笔记(共5篇)第一篇:《随想录》读书笔记读《随想录》再想巴金邓带好2010101121 巴金是如何写作起《随想录》来的?他在开篇短序中表示:“我年过七十,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
……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爱事情,留点痕迹。
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
我准备写一本小书:《随想录》。
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
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
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 《随想录》中一以贯之的“真诚”——说真话的真诚,反思的真诚,自我解剖的真诚,自我忏悔的真诚。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其实,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完全读懂它,没有读完它。
读《随想录》,会发现巴金的思想越来越敏锐,文字越来越犀利。
其中《怀念萧珊》这篇文章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
《怀念萧珊》开始登载在1979年2月2日至5日的香港《大公报》上,后来才收入文集《随想录》这是巴金怀念在“文革”中因耽误治疗而去世的妻子的文章。
在写这篇文章时,巴金已经步入老年,他的文章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充满诗意和喷薄的激情。
巴金冷静了,但也因为这个冷静,爱的力量和控诉的力量都显得浓郁,显得充满力度。
巴金散文多感怀之作。
他在《怀念萧珊》一文中所说:“五十多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
”作者的这篇悼念亡妻的散文,记述了妻子在“文革”中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罪,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默默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夫妻俩在那段日子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以及互相鼓励着希望摆脱厄运的深切愿望。
“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
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随想录读后感(一)在起笔之前,我想说:“我并未完全看懂这本书,到目前还没看完。
”因为巴金先生要求我写真话。
既然巴金先生将心交给读者,把写作当成与人交流,那么我就要延续他的道路。
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说,那就等于白看此书。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我只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与我触膝而谈。
随想,也许就是随便想想罢了——巴金先生就是从随便谈谈开始解析自己,重新审视自我。
从无标题到有标题,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渐渐写成了这本启示世人的书稿。
我看到他始终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
为了净化心灵,不让内部留下肮脏的东西,他拿起笔一次次解析自己,获取心灵的慰藉。
与这位老人对话,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每天一点点地看,像蜗牛一样慢慢爬,可我没有背着重重的壳,因为那一切压力由先生承担。
他每写一篇,那些不曾愈合的伤口就流出脓血,挤出它们必须经历苦痛。
对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要是我这样的人早已经麻木了,变成一个木鱼随人敲打都能发出声音,腔调自然是一个味道。
《随想录》感觉像是《忏悔录》,我也看到巴金先生将卢梭当作老师,学习他的真诚。
他推崇将心交给读者,敢于说真话。
鲁迅先生是旧社会里的呐喊者,那巴金呢?在风雨过后,一位真诚的呐喊者。
当很多人淡忘过去,胆怯得躲在心的炼狱里,一直庆幸毒火已不在燃烧。
可先生不一样,他无法将罪恶推脱得一干二净,而是将埋在心里,积累十年的怨恨与悔悟留给世人。
他像一个对社会主义虔诚的信徒,将自己不断剖析,让鲜血流淌在历史的缝隙里。
让这段错误的历史为后人留下借鉴。
如此压抑,如此沉闷,每次阅读,总感觉先生的眼里含着苦泪。
他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归纯真。
在我狭小的视野里,究竟有多少真诚的人像巴金先生那样?那么这个社会呢?应该有一些吧。
至少巴金的读者是坦诚的,是可以说真话的。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智慧的作品,作者巴金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见解。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巴金在《随想录》中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自己的遭遇和经历。
他直面那段痛苦的历史,不回避、不粉饰,这种勇气和坦诚让人钦佩。
通过巴金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影和痛苦,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美好。
其次,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了真实和真诚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情,应该用真实的文字表达自己。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和坚守,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写作和生活中是否也能够做到真实和真诚。
此外,巴金在《随想录》中还探讨了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他认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
这种对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推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在《随想录》中,巴金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应该用有限的时间
去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总的来说,《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文化,更加珍视和平与美好。
巴金随想录心得体会
巴金随想录心得体会《巴金随想录》是一本关于巴金自己思考和感悟的随笔集。
通过这本书,我与巴金分享了他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被巴金对人性的思考所感动。
巴金一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性的根本问题是善恶之间的选择。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面临道德选择的考验,无论是放弃诱惑还是抵制诱惑,这是一个检验人品的时刻。
巴金强调,只有通过正确的选择和坚持正确的道德观,人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其次,我被巴金对命运的思考所触动。
巴金深知人生的不可预测性和无常性。
他相信命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不得不接受它所带来的挑战和改变。
然而,他也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改变命运。
他坚信每个人都应该积极面对命运的考验,勇往直前,不被困境所压垮。
此外,我还被巴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所深深震撼。
在《巴金随想录》中,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非常深入。
他对贫富差距、教育不公、思想封闭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巴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激发更多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使社会进步和改革。
最后,我被巴金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所打动。
巴金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良师益友,他倡导人们去感悟自然的美好和智慧。
他同时也提倡对人文的热爱,他相信人文可以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他鼓励人们培养审美的眼光和情操,通过欣赏文学、艺术、音乐等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学养。
通过阅读《巴金随想录》,我深深感受到了巴金作为一位优秀作家和思想家的大智慧和深情怀。
他的观点和思考不仅给我带来了启示,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在面对人生的选择、命运的考验以及社会问题时,我将深深铭记巴金的思想,坚持正确的道德观,积极面对命运的挑战,努力去改变自己和社会。
在我的生活中,我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努力去改变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我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发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人文艺术的价值。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篇一: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
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
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
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
《随想录》读后感
由于学习要求,我们需要阅读一些书籍,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写感想来记录心情的人,所以就选择了著作《随想录》。
当然这本书确实让我感触颇深。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不一样的存在。
他对过去的反思,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大部分人认为不会有文革的反思了,我们也都似乎只按执政者的意志活着,没有自由独立的价格,没有勇气反对什么。
但巴金的随想录写得那么诚恳。
人犯了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不去反思不去更正,而以为忘记了就可以洗白曾经的污秽。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敢面对自己的本真。
西方多位作家所写的《忏悔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
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面对自己的人,《随想录》它有的是真实的故事,是感触,是用心构造的一个文革博物馆。
这就是我的初读随想录的真实感受。
很少有人能经得起那种精神上的持续高压,更少有人在事后会敢于细细回顾那段历史;能做到真诚的剖析自己,将那段历史所施予他的种种揭开给这个时代的人看,以警醒他们不要再使历史的悲剧重演的,或许只巴金一人吧。
那个时代的人是坚强的,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还能坚定地相信社会主义,相信未来,。
他们是那么认真地相信,并且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这真的是一种幸福,正像巴金所说的,是经历过五四运动的人,所独有的热情和幸福。
他们能够分得很清楚,侵华日军和友好的日本人是不同的,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是不同的,对带有暴力或情色的书籍和电影比光腚宽容得多,这或许是现在的我们也做不到的吧,在这个到处贴标签的时代。
阅读《随想录》,触到的是一位老人的良心和勇气;触到的是一场浩劫之后的人性。
阅读的过程,看真话,体悟真话,如同跟随着作者一起洗涤着自己的心灵,愿能更“纯洁,更善良”些。
如同巴金老先生所说的:“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
”《随想录》让我学到了真!《随想录》中的几句话我深深地记着: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后的五卷一百五十篇散文。
这些散文不仅记录了巴金在文革期间的亲身经历,更是他深刻反思、挖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整部作品情感真挚,文笔质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与人性的力作。
在我看来,《随想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品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巴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引发了读者对个体命运、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思考。
其次,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巴金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也对人性、道德、文化传承等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最后,作品文笔优美,语言质朴自然,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在《随想录》中,巴金传递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和思想。
首先,他深刻反思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指出极权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
同时,他也对知识分子的命运给予了高度关注,呼唤他们坚守信仰、担当道义。
此外,巴金还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世俗观念所左右。
这些思想和信息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与巴金所经历的时期截然不同,但《随想录》所传达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各种观念和价值观所影响,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发迫切。
《随想录》正好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寻找内心真实声音的机会。
巴金的反思精神和对人性的探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社会现象的独特视角。
在面对诸如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问题时,《随想录》中的见解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之道。
此外,《随想录》也告诫我们,要时刻警惕权力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侵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然,《随想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一些观点和看法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
此外,有些篇章过于冗长繁琐,影响了整体的阅读体验。
读巴金随想录的领悟
读巴金随想录的领悟《巴金随想录》是中国文学家巴金所写的一部随笔集。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巴金的思想与生活,更是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以下三点:一、顺应时代潮流,追求真实自我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追求真实自我的精神。
在当时,不少作家追求文艺革命,倡导步入“社会主义的新舞台”,但巴金却坚持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不断尝试着用更真实的笔触去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
他在文学创作中坚持对外在事物的真实描写和内在思想的精细呈现,深入挖掘历史和社会真相,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
同时,他也坚信每个人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拥抱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
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巴金一生经历了不少的风浪和转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信仰。
他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坦然面对生死,珍惜每一个可以创作的时刻。
他为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奋斗,永不放弃,从而收获了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智慧,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大家。
三、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
他怀揣着对生命与文学的赤诚热爱,拓展自己在文学方面的眼界,积极探索和学习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他努力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始终保持对现代文学变革的关注,并在这些变革中拓展自己的文学眼界,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在读《巴金随想录》之后,我意识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视现实、开放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情商、适应力和见识深度,努力拓展自己的人生视野和思维高度,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这一切都需要的是标新立异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开放博爱的态度和不断学习的心态。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随想录》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的一本散文集,是他自1986年以来发表的一些散文作品的集结。
这本书共有五篇随笔,每篇都通过作者的视角和思考,对生活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被巴金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洞察力所吸引。
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分析,勾勒出了人性的种种表现,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深刻。
他从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的欲望、境遇和命运等重要问题。
在《龙须沟的神香饺子》一文中,巴金通过对一个小小的饺子馆的描写,展现了人对美的追求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他通过对独立经营饺子馆的老板娘的描写,呼唤了一个被商业化浪潮侵蚀的社会中的善良和人性之美。
在《时间的年轮》一文中,巴金通过一颗老槐树的历史见证展现了时间之于人生的冲击和变迁。
他借助槐树的历史,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以及人在时间面前的渺小和无奈。
这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开化日记》一文中,巴金通过对士子投水自尽的壮烈事迹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关联和个人价值的不可替代。
他通过对一位自杀者的思考,让我们思考人生的美好和复杂,以及人对真理与诚信的信仰。
在《太阳帽下的奴隶》一文中,巴金通过对劳教所的描写,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弱者与权力之间的斗争。
他从一个细微的事情入手,展示了劳教所中的迫害和残酷的一面,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不公与人权的重要性。
在《话语中的生命》一文中,巴金通过对语言的探讨,呼唤了人们对于言语的敬畏和珍视。
他通过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文化之间的冲突的思考,让我们明白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巴金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代社会和人类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巴金的文字简练而深邃,思维敏捷而思想深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文中所写的充满人性理解与关怀的场景,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随想录_《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_《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是一本好书,《随想录》我是看不懂的。
不是说看不懂的书就是好书,那样好书未免太多了吧。
而是说,书如巴金老先生的生平一样,经历的太多,太深邃,我一个站在十几岁尾巴上的孩子,是不敢说懂的。
《随想录》是巴金老人的一颗心,一颗“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从1978年12月开始动笔,直至出版,历经八年完成了150篇,被誉为是一部"讲真话的书"。
真话是不好讲的,亦是不好听的。
在这20多年中,巴金老人硬是用真话震撼着思想界、读书界每一个有良知人的心。
我的"真话"即是:书我是看不懂的。
没有晦涩的字词,没有复杂的句式,满书只有我认得的清清楚楚的文字,却是不懂的。
如同在电视机前看到的慈祥的巴金爷爷是一样的,他的沧桑我无法读懂。
懂不懂是一个问题,去不去懂又是另一个问题,在这如大海般的思源中,只取一瓢,便能充满我这稚嫩的内心。
初次翻开,只见得满书的"文革",是我所不爱看的。
然而我错了,从《望乡》的讨论到后来的关于骗子问题__包括清除精神污染的问题到人道主义的问题,包括对许多文学作品的讨论,到人文思想解放和追究"文革"责任的问题,巴金老人一步一步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近八年实践的思想史。
他在忏悔,来自自己的灵魂深处,也来自普遍的社会现象。
而我也随着他一同自我忏悔,直到内心深处。
巴金老人的地位高不可攀的立在了一个被公众仰视的位置上,却从未有过轻松与快乐。
他身不由己,更没有办法摆脱,而自己也不是那种拍案而起、奋起抗争的人,于是他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__自我的忏悔,希望可以悄悄的改变社会,无论结果,永不放弃。
难以想象我们的百年文学史、文化史,如果没有巴金老人的存在会是怎样的。
他不仅用文字形象给世人提供了百年历史的画卷,同时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人格和精神为百年的民族提供了一个让后人认真解读和研究的范例。
随想录读后感
读巴金先生《随想录》记得最早接触巴金先生的作品是在上小学的时候,至今还清晰记得《鸟的天堂》得《鸟的天堂》中那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景象,让当时幼小的中那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景象,让当时幼小的心灵是那么的感动,记忆的那么深刻。
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巴金先生的作品,从《家》、《春》、《秋》到《雾》、《雨》、《电》,一篇篇美妙的文章,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是那么生动,那么感人。
这段时间我读了巴金先生的这段时间我读了巴金先生的《随想录》《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分沉重。
这本书,是巴金先生在十年浩劫后一个一个字地写了8年才完成的,老人用他一个世纪的人生经验,以说真话、说心里话的真诚态度,审视历史,剖析自身,以最直白的语言,把他一生追求完美,追寻进步的理想,还有他和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人生际遇,还有他和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人生际遇,最真实地呈最真实地呈现给我们。
巴金先生说“这不是为了消遣才写的,不是为了装饰自己,而是因为我欠了债要还。
是十年的血债压抑平时沉默的人发出的呼喊,我不把他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做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的最后日子,度过我晚年的最后日子,甚至可以说永远闭不了眼睛甚至可以说永远闭不了眼睛”。
他写了8年,每30篇成集,积150篇成册。
由“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几个部分组成。
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先生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仟悔。
他写到“飞去的时光不会回来,青春的活力也不可能长在,我不会“焕发青春”,但我更不愿意躺下来闭眼等待死亡”。
他希望从他的集子里能看到他“真诚的心”。
同时也是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那十年间的许多大小事情。
事情。
书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
随想录读后感汇总五篇
随想录读后感汇总五篇
随想录读后感1
101支蜡烛在静静燃烧,101束烛光在闪闪发亮,在这被烛光照亮的大地上,曾经孕育了一位文学巨匠。从1904年到今天,他洞察了一个世纪的世相人心;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他。一位可亲可敬的世纪老人巴金。曾几度感动中国,感动全世界!
初次接触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个多么成熟的年龄,只是进入初中时,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随想录》。当然大多是无法读懂的,所以对于仅少明白的几篇,记忆是不敢模糊的。感动、启示自然不必多说,然而令我吃惊的却是当初读《随想录》时的成就感和一点一滴的感悟,还是没有丝毫的褪色。
《随想录》在几年前就读到了它的单行本,记不清是那一集,只记得封面好像是一个雕塑的头像,枯槁茫然的那种。震惊于一个年过古昔的老人,却在解剖自己的灵魂,深刻而残忍,很难过,没敢买。当时我也正处在一个很无助的阶段,反省是那段时间里的主要内容,我恶狠狠的剖析自己,现在还记得那种苦楚,很痛。那段时间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写完后就封存了,直到现在都没敢重读,想着也许要到几十年后才敢去读它。但我记住了巴金和他的《随想录》,想着哪天肯定要买它读它。
在《随想录》这本书中,巴金老先生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这本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他用极其犀利的文笔、丰富有趣的语言,表达了对做过的错事的虔诚忏悔;他是周樟寿第二,和民国大文豪周樟寿一样,猛烈地批判封建社会的麻木思想,抨击我们中国人心中的枷锁奴性。
读《随想录》有感
读《随想录》有感读《随想录》有感读《随想录》有感1最早看巴金的作品还是在小学的课本上的那篇《日出》,现在记忆已经渐渐模糊,但是那种日出的意境,还是让我难以忘怀,那曼妙的文字,让那奇妙而又美丽的景色跃然纸上,让人流连忘返。
现在,拾起厚厚的《随想录》,让我不由得惊叹,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随想录》耗费了巴金整整七年的时间,终以煌煌五卷四十多万字的巨著,奉献给人们一部这个时代“说真话”的大书。
当时文革虽已结束,但敢于如此剖析自己的灵魂是需要相当勇气的。
而这种勇气来自于一位见证几十年中国历史巨变的老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感。
让我不禁为敢于说真话的巴金先人感到钦佩,而其中的许多文章是巴老在病中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又不禁为他那种对写作孜孜不倦的追求所感动。
《随想录》中的散文是充满睿智的,我对好几篇文章很是喜爱。
《随想录》中三篇关于“端端”的文章也是我最喜爱的。
为什么喜爱呢?因为实在是写出了我们的心声啊。
“端端”是巴金的外孙女,三篇关于端端的文章反应的都是一个主题:中国教育问题。
没想到现在的大说特说的.“素质”教育,二十几年前就有一为智者谈到过了。
而且谈了不止一次,而是三次。
端端是家中最忙的人,甚至比巴老本人还忙。
她整天就是埋头与作业当中,她还只是个小学生啊,原本是“玩”的季节,她的天空应该是蓝的,广阔的大地属于她。
然而她却经常在灯下作业,家长还老是说孩子“作业不用功”“笨”。
而现在呢?可以说遍地都是“小端端”。
学业功课越来越繁重,叫了好几年的减负,最终的效果如何呢?天空依旧不属于我们。
还记得初中与高中,尤其是初三和高三,简直是非人类的日子,每天就是考考考。
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其它与考试无关的东西,最好全部放弃,最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应试教育这颗大毒苗何时才能彻彻底底地拔去呢?巴金创作这部《随想录》是因为他觉得必须深刻反思历史,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自传性作品,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文艺人生的足迹”、“思想的烙印”、“风雨
兼程的60年”。
每一部分都通过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他的成长历程、人生观念和文学理念。
在阅读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巴金先生的思想深度和文学造诣。
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个政治思想家和文化大家。
他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思考,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重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正是因为《巴金随想录》的出版,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巴金先生的人生和文学理念。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中国文学、文化、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贡献。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历史背景。
同时,这本书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哲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的思考和反思。
巴金先生从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深刻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他的思考和观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我们在理解巴金先生的作品和思想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反思,从中汲取创新的思想和观点,为今天的事业和文化创造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读者,我认为通过阅读《巴金随想录》,我们不仅可以深入地了解巴金先生这位伟大作家的人生和文学思想,更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创新,为我们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文化信仰和人生价值观念,坚定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强盛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我相信,通过阅读,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事业和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共9篇)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共9篇)第1篇: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综述《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晚年备受瞩目的最重要的作品,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别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
这本书是巴金一生的心血。
巴金先生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回忆文革时期自己,说的错话,办的错事,对朋友的怀念,对读者的歉意,对自己进行反思。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
用自己的实例为世人敲响警钟。
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经典语录我觉得我开始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
一个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越多,他为人民服务的时间就越少。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遭受灾难。
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着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
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
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
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
我走惯了“人云亦云”的路,忽然听见大喝一声,回头一看,那么多的冤魂在后面“徘徊”。
我不相信鬼,我也不相信神,但是我却希望真有一个所谓阴间,在那里我可以看到许多我所爱的人。
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事。
是作家,就应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
我不需要刀刺,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正如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所言“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随想录》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
【篇二:《随想录》读后感】101支蜡烛在静静燃烧,101束烛光在闪闪发亮,在这被烛光照亮的大地上,曾经孕育了一位文学巨匠。
从1904年到今天,他洞察了一个世纪的世相人心;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他。
一位可亲可敬的世纪老人巴金。
曾几度感动中国,感动全世界!初次接触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个多么成熟的年龄,只是进入初中时,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随想录》。
当然大多是无法读懂的,所以对于仅少明白的几篇,记忆是不敢模糊的。
感动、启示自然不必多说,然而令我吃惊的却是当初读《随想录》时的成就感和一点一滴的感悟,还是没有丝毫的褪色。
整本书的文章我大致都过了一遍,这本书我不敢说他写的很好,但题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
《怀念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在生前他的为人、做人的原则以及人品和写作时的态度。
文中说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虽然鲁迅先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
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
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
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
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
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
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
随想录读后感800字
随想录读后感800字《随想录读后感800字》篇一读完巴金先生的《随想录》,我的内心就像被投入了一颗石子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最初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心想,这不过就是一位老人的絮絮叨叨吧。
可当我真正深入阅读,才发现这是一座宝藏,巴金先生用他的文字像手术刀一样剖析自己的灵魂。
他写那些在特殊年代里的遭遇,那些自己曾经的懦弱与沉默,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就像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把自己最丑陋的伤疤揭开给大家看。
也许有人会说,都过去了,何必再提呢?但巴金先生不这么想,他觉得必须要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那样的悲剧不能再发生。
书中有一段描写他在牛棚里的日子,他说自己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失去了自由,整天提心吊胆。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小小的、昏暗的牛棚,巴金先生蜷缩在角落里,眼神里满是迷茫和痛苦。
这让我想到自己曾经在一次比赛中失败后的沮丧,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觉得整个世界都抛弃了我。
但和巴金先生的遭遇比起来,我的那点痛苦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巴金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他对朋友的愧疚,那些因为他的沉默而受到伤害的朋友。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有过这样因为自己的不作为而伤害到别人的时候呢?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有吧。
有时候我们为了保护自己,选择了沉默,却没有想到这沉默可能像一把刀,刺向了身边的人。
《随想录》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让我看到了巴金先生那颗赤诚的心。
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一位老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讲述着那些沉重的往事。
我在想,如果我处在他的那个时代,我能像他一样在事后勇敢地反思吗?也许我会选择逃避吧。
但巴金先生给了我力量,他让我知道,无论什么时候,面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反思都是必要的。
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这本书,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一些迷雾,让我对生活、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随想录读后感800字》篇二读《随想录》的时候,我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的。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的随笔集,记录了他对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华,读后让人受益匪浅。
首先,巴金在《随想录》中对生活的态度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在书中谈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认为生活是宝贵的,应该充满热情地去体验和感受。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用心去体验生活的点滴,不要轻易放弃和抱怨。
同时,巴金也提到了对生活的批判和反思,认为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精神的追求,这种盲目的追求只会让人变得空虚和浮躁。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意识到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的满足。
其次,巴金在《随想录》中对文学和艺术的思考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认为文学和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让我深受感动,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文学和艺术的力量。
他在书中提到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文学家的担当,认为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生活,为人民服务。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最后,巴金在《随想录》中对人生的思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认为人生是一场旅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断地前行和探索。
他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和信念。
他在书中提到了对人生的热爱和执着,认为人生不应该被庸俗和功利所束缚,而应该追求真理和美好。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
总之,《巴金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书,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巴金在书中对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的思考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文学和人生。
我相信,这部书会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追求自己的理想。
随想录读后感范文5篇
随想录读后感范文5篇《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作者在历史反思与自我省思中重新确认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高扬思想解放的启蒙大旗,以“讲真话”这一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为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典范。
随想录读后感1从4月21日到10月30日,半年多时间里陆续读完了巴金先生664页的《随想录》。
他以病弱之躯写得艰难,我则懒散地读得拖沓。
放下书卷,心里不禁有些对不起老人的感觉。
现在老人已经故去,他所留下的文字,应为绝唱。
认识巴老是从读小说《家》《春》《秋》开始的。
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一下被觉新们的命运所吸引,一口气就要读完一本书,读完了这本就想着另外一本。
在那几天中,思想完全地被溶化进小说的情节里不能自拔。
时间虽然过去二十多年,但是这一景况还是清晰地浮现。
中国有许多大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征服了不少人。
在我的认识里,好的作品就应当是用平淡的语言,老百姓常说的话,表达出一个时代的精神,让人们从中得到些什么的,不像现在有些作品,看过像一场风刮过,什么也没有了;且不说有些文字实在让人不知所云。
我读过的作品中,巴老的作品,鲁迅的作品,老舍的作品,孙犁的作品,《苦菜花》《林海雪原》《红岩》《上海的早晨》《平凡的世界》等就是这样的好作品。
这些作品的最基本的好处就在于,让人觉着平实,简朴,有意义。
从巴老的《家》中,让人看到了一个罪恶的吃人的旧世界的腐朽,自然地产生了向往推翻这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社会的思想。
作品的伟大,不在于教导人什么,而在于让人自然地领悟到什么。
这就是巴老这类大文学家的功力之所在。
《随想录》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
甚至于看上来老人就是把自己的灵魂示众,让人们指点。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
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
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陆续读完了巴老664页的《随想录》,感触良多,巴老他以病弱之躯写得如此艰难,而我却懒散地读得拖沓。
心里不禁觉得对不起他老人家。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
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从《随想录》里,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思想枷锁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痛感“今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家长作风还占优势。
”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随想录》中让我感动的是巴老对自己以前行为的深刻反思。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只有伟大的人才会在自己出名以后还干敢于自我批评。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煎熬。
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还有他跟风而上发过言。
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
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
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
想不出一个文字老人,一个体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颠倒这剂毒药后,是怎样地挣扎着过来的。
但是从他几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样地耐受着岁月的浸蚀,怎样地步履蹒跚地熬过了那个时代。
我认为这不是他的错,而是时代强加于他身上的痛。
《随想录》中让我学习到的是要说真话。
说真话,几乎是一百五十篇文章中篇篇都涉及到了。
这让人更深地体会到,一位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文学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
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的一切。
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伤害人的。
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
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
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事实证明了老人的担心不是多余。
当我们看到今天处处呈现的由非真实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假冒伪劣事例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不断整治不断出现变着花样的虚假问题的局面的时候,不能不对老人近二十年前的担忧感到钦佩。
只是这种钦佩也是苦涩的。
《随想录》让我最最佩服的,是巴老写作的艰辛。
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三番五次地住院。
但他要“弥补”社会的愿望十分的强烈,向读者说出
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
甚至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还有的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每每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感到佩服。
巴老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社会,告诉国家,告诉未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望着书页最后老人坐在轮椅上极目远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着我们,注视着我们每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他似乎在问,今天,你说真话了么;你做的事,是向着你所代表的人民负责任的么?!
读完巴老的这本《随想录》,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折服,是巴老的精神让我佩服。
讲真话,是这本书告诉我的做人道理;做坚强的人,是巴老教我的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