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考点3 地球上的水(含2016高考真题)

合集下载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图1 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读图1,回答问题] (1)水体存在有三种类型:A .海洋水,B.陆地水,C.大气水。

(2)陆地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3)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

因为陆地水体之间存在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井水一般属于地下水,地下水与河水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图2 水循环示意图[读图2,回答问题](1)在图中线段上添加箭头,完成水循环过程。

(2)主要环节:①⑧蒸发,②④降水,③水汽输送,⑤地表径流,⑥地下径流,⑦下渗,⑨蒸腾。

(3)其中表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①③④⑤⑥⑦,海上内循环的环节有①②,陆地内循环的环节有④⑧⑨。

(填序号)(4)人类活动对⑤(填序号)环节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改变时间分布规律——修建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

图3河流水、地下水和湖泊水相互补给关系图[读图3,回答问题](1)由图a可知,水体之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的是河流水与湖泊水、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与地下水之间。

(2)图b中左图表示丰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3)图b中右图表示枯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4)各水位的相互补给状况取决于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的动态变化。

图4(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读图4,回答问题](1)图中所示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水循环的哪一环节?提示:地表径流。

(2)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__C__。

A.补充城市地下水B.减缓城市内涝C.缓解城市缺水状况D.减少城市用水污染(3)最适合使用这种房屋的地区是__C__。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华北地区D.青藏高原图5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统计图[读图5,回答问题](1)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衡量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教师用书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含答案

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教师用书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含答案

第一讲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和地理意义。

2。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0页一、自然界的水循环1.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体的类型错误!(2)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类型主要环节特点海上内循环A蒸发→B降水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

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地内循环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及其分布(1)水资源的利用: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分布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表现大洲除南极洲之外,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少国家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位(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①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②时空分布不均错误!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3)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不同。

①科技比较落后的时代:主要利用河湖水。

②科技比较发达的近现代: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还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

3.合理利用水资源(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②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减少。

(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①开源措施错误!②节流措施错误!1.地球各纬度带的水平衡(降水量减去蒸发量)海洋上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平均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呈现负值;高纬度地区蒸发微弱,呈现正值。

陆地各纬度带平均降水量皆大于蒸发量,呈现正值。

低纬度地区尤其显著。

2.城市地面硬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地面硬化后,地表水渗不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也不能被蒸发上来,对自然界水循环影响很大。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3章-地球上的水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3章-地球上的水
2.结合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考查合理利用水资 源的必要性。
3.结合区域判读或有关资源材料,考查洋流的分布规 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返回目录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考 点
第9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
互 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综 合 能 力 提 升
第9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理 时间上⑱_夏__秋_多__,__冬__春__少__。
(4)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a.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⑲_规__模__的__大_小____。
b.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
⑳_效__益____。
c.科学技术促进了人地关系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空间。
返回目录
第9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9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10讲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考纲概览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3.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返回目录
考向定位
1.结合区域图、示意图等,考查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 相互转化关系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表现
大洲 国家
除南极洲之外,⑮__亚__洲____多年平均径流量 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少
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 我国居世界第⑯___六_____ 位
返回目录
第9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上的水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上的水

中学地理睬考复习资料:地球上的水1.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叫水循环。

(2)按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大类。

1)海陆间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它使陆地水得到补充,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2)内陆循环:陆地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3)海上内循环:海洋与海洋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3)水循环的意义。

1)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2)水在运动中夹带溶解物质和泥沙而使物质迁移;3)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2.水平衡原理。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更量。

各区域的水平衡方程式:外流区域:P0 =E0 +R0 内流区域:P0 =E0 海洋:P0 =E0 -R0 全球:P0 =E0 (用P0 代表多年平均降水量、E0 代表蒸发量,R0 代表径流量)3.海洋水。

(1)海水的盐度。

1)海水的盐度。

1千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叫海水的盐度。

2)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的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在红海,盐度超过40,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在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10。

3)影响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的因素。

①气候。

南北回来线旁边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层盐度最高;赤道旁边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稍低。

②洋流。

暖流的海水盐度较高,寒流的海水盐度较低;在同纬度地带,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

(2)海水的温度。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和变更规律:1)太阳辐射的影响,同一海区的水温随季节变更而变更;不同的海区水温随纬度的凹凸而有所不同。

2018年高考地理(新课标Ⅲ专用)复习专题测试: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 (共94张PPT)

2018年高考地理(新课标Ⅲ专用)复习专题测试: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 (共94张PPT)

知识归纳 影响蒸发的因素:气温、风力、湿度等。蒸发能力与气温、风力正相关,与湿度负相
关;而实际蒸发量还与当地可被蒸发的水量多少正相关。
3.(2017课标Ⅰ,8,4分)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 B 本题考查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会使流入湖泊的径流量减 少,带入的营养物质也会减少,则C项错误;因入湖水量减少,则必然使盐湖面积缩小,故B项正确,
)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答案 B 本题考查水循环。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森林植被遭破坏
后,降水下渗量减少,A项错误;下渗量减少,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 动强烈,B项正确;森林对降水变率影响不大,C项错误;河道淤积不会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 烈,D项错误。 规律总结 森林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从而淤积河道;森林植被破坏,下渗量减少,降水 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增强。 评析 本题难度较低。关键是明确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有利于地表水下渗。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答案 C 本题考查水循环。“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盐湖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与出湖水 量(蒸发量)相差不大,则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相当;而材料中告之年均 降水量仅为210毫米,故C正确。 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B项。因为材料中出现了2 000 mm这一数字,而一般高考题目中的信息 均为有效信息,导致错选B项;还有一种情况出现错选,即把流域与湖面混淆而出错。
8.(2014课标Ⅱ,7,4分,0.216)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

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人教版)复习( 教师用书)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人教版)复习( 教师用书)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用考点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核心知识再现]1.相互联系的水体读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回答问题。

(1)水的三种存在形式: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

(2)水体的三种类型:A海洋水、B 陆地水和C大气水。

(3)陆地水体间的关系: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三大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示意图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目前,人类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提示①地表径流(建水库,跨流域调水);②降水(人工降水);③下渗(破坏植被等);④陆地水的蒸发(围湖造田等)。

[高分素养提升](2017·河北衡水中学一模)2015年4月开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有16个城市开始试点。

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绿色”措施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将有望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

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1)~(2)题。

(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是()A .增加下渗量B .减少蒸发量C .增加地表径流D .减少地下径流 (2)海绵城市建设将有利于缓解城市( )①淡水不足 ②雨季内涝 ③用地紧张 ④热岛效应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绵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植被对水资源起到滞蓄作用,从而增加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增加植被的蒸腾作用,延长蒸发时间,从而增加蒸发量。

第(2)题,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吸纳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淡水资源,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可以减少雨季地表径流,从而减少城市内涝,植被增加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建设对缓解城市用地紧张问题没有作用。

答案 (1)A (2)B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海洋上空的水汽―――――――――――――――→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陆地 (3)影响降水的因素(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16-18年地理高考真题分类--地球上的水

16-18年地理高考真题分类--地球上的水

地球上的水【2018年】【2018全国卷III)】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6~8题。

图26.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解析】6. 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断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

故选A。

7. 贝加尔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陷落),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目前该湖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增加。

故选C。

8.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

故选D。

【答案】6.A 7.C 8.D【2018全国卷III)】澳大利亚(图3)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

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4)。

据此完成9~11题。

图3 图49.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3所示的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10.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11.推测该类地下住宅①室温不变②冬暖夏凉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9、该类地下住宅分布于“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躲避炎热天气”的地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知识总结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知识总结

专题三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1、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类型环节名称特点海上内循环①蒸发,②降水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海陆间循环①蒸发,③水汽输送,④降水,⑤地表径流,⑥地下径流,⑦下渗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上内循环④降水,⑧蒸发,⑨蒸腾补充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促进水体的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①调节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热量传输。

①改造地表形态。

④促使地球表面能量转换和物质迁移。

3、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下渗的因素4、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类综合题答题规范①河流的水文特征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流量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水位水位高(低)、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小)汛期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结冰期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流速流速快(慢);水力(能)资源(不)丰富含沙量含沙量大(小)①河流的水系特征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长度河流长度大(河流短小)流域面积流域面积大(小)水系形状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支流支流数量多(少)弯曲度河道弯曲(平直)5、水的补给类型补给类型补给季节主要影响因素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雨水补给多雨季节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湖泊水补给全年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地下水补给全年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第二节海水的性质(结合地图册2223页来复习)1、海水的温度(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2)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A.纬度——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B.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于冬季;C.海水深度——表层海水温度高于深层海水; D.其他因素——如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海洋表层盐度分布影响因素总体分布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此盐度最高;赤道海域虽然温度最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因此盐度并不高;从副热带海域向极地海域,海水温度渐低,盐度也渐低最高海域红海降水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缺少陆地径流注入;海域封闭,与周围海水交换少最低海域波罗的海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微弱;有大量陆地径流注入;海域封闭,与周围海水交换少海水盐度影响因素:A.温度 B.蒸发量 C.降水量 D.入海径流 E.海域封闭程度补充: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A.降水较少,光照充B.气温高,蒸发旺盛;C.地势平坦,利于盐田布局;D.入海径流量少,海水盐度高;3.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影响因素水平分布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温度、盐度、深度(压力)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太阳辐射、海水深度1 000 m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 000m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水平分布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大致相同太阳辐射(纬度变化)季节分布同一海区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第三节海水的运动一、海浪①概念:海里的波浪。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自然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1-3-1含答案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自然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1-3-1含答案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下图为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组合正确的是()A.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B.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C.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D.①蒸发蒸腾、②地表调蓄、③河网调蓄、④径流答案D解析注意联系图中的地理事项,则可判断②为地表调蓄,径流经过调蓄后进入河网,③为河网调蓄,④为径流;①为蒸发蒸腾。

2.近年来,图中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原因是()A.修建水库B.植被覆盖率下降C.降水强度增大D.上游河道采砂答案A解析含沙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植树造林或修建水库。

下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2013年降水量逐月累加柱状图。

读图回答第3题。

3.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D解析一般来说,降水越丰富,水循环越活跃。

依题意,该图纵坐标为逐月累加降水量,由图可看到该地11~次年2月降水量累加值变化明显,说明此时降水量大,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故选D。

下图为南半球某区域河流的径流补给分配比例图,回答4~5题。

4.补给类型a、b、c、d分别是()A.雨水冰川融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B.冰川融水雨水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C.冰川融水雨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D.雨水冰川融水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知,d补给比较稳定,常年都有,应该为深层地下水补给;11月至次年3月左右,该河流以b补给为主,此时为南半球的夏季,应该是冰川融水补给或是雨水补给为主,而每年4~11月以a补给为主,此时为南半球的冬季,不可能为冰川融水,故a为雨水补给,b为冰川融水补给,则c为浅层地下水补给。

5.该河流可能为()A.非洲东南部的赞比西河B.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C.南美洲东南部的巴拉那河D.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附近的比奥比奥河答案D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流流经地区以冬雨为主,应该位于地中海气候区,A非洲东南部的赞比西河流经区为热带草原气候,B墨累—达令河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C巴拉那河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D比奥比奥河是地中海气候,故可能是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附近的比奥比奥河。

人教版高考地理地球上的水考点总结

人教版高考地理地球上的水考点总结

(每日一练)人教版高考地理地球上的水考点总结选择题1、乍得湖是内陆淡水湖,位于撒哈拉大沙漠与热带稀树草原之间,地处乍得盆地的中央以及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4国交界处。

乍得湖的西南部盐度最低。

在短短的40多年间,湖水面积萎缩90%以上,除了旱灾等自然因素,还要归因于乱砍滥伐、大规模灌溉以及在注入乍得湖的河流上游修建水库等人为因素。

下图示意雨季时的乍得湖及注入乍得湖的主要河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乍得湖没有河流流出,却是淡水湖,其原因可能是()A.乍得盆地内存在低地,湖水转变为地下径流渗出B.乍得湖地处沙漠与热带草原之间,干湿季节明显C.流域面积广阔,注入乍得湖的河流数量多D.乍得湖生物生长旺盛,湖水循环周期短(2)与其他区域相比,乍得湖西南部湖水盐度最低,是由于西南部()A.河流流速快且径流丰富B.湖面蒸发微弱,失去水分少C.注入的河流多且水量大D.湖泊岛屿阻隔,湖水流出少(3)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变化使乍得湖水循环发生改变,导致湖泊萎缩,其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与降水环节B.降水与地表径流环节C.下渗与水汽输送环节D.蒸腾与地下径流环节答案:ACB【提示】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3)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该湖泊没有河流流出,而盐度非常低,说明水体中的盐分已随水流出,其原因最可能是湖泊下存在断层,盐分随湖水下渗排出,因此造成湖泊盐度低,A正确。

湿季降水多,地表径流挟带大量盐类进入湖泊,旱季湖水大量蒸发,则湖泊盐度应较高,B错误。

注入的河流多,挟带进入湖泊的盐类物质也多,若盐类物质不排出,则湖泊盐度会越来越高,C错误。

(2018-2016)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03-地球上的水(Word版,含答案)

(2018-2016)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03-地球上的水(Word版,含答案)

三年( 2016-2018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专题 3 地球上的水【2018 年高考题】(2018·新课标Ⅲ卷)贝加尔湖(图 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示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堆积物巨厚,可达8 千米。

据此达成6~8 题。

6.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7.贝加尔湖湖底堆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加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加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迟缓的主要原由是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答案】【分析】精确剖析:7.贝加尔湖湖底堆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在有流入和流出的状况下,表示贝加尔湖湖盆还在增深,有容纳堆积物和水的空间, C 正确;该地为温带大陆性天气,天气相对干旱,降水量少,受全世界天气变暖影响,易干旱加剧,湖区降水量加大、入湖径流增加只好说明湖水水位临时有所上升,因为在湖的西南部还有一通道口流出,假如在湖盆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上升的水必定会向外排出,这样其实不可以保持湖水深度向来加大, AB不对;入湖泥沙增加只好表示堆积物厚,但这样同时会抬升水位,湖水会向处流出,不可以保持湖水深度加大,D 也不正确。

应选 C。

8.解题时要注意“主要原由”这个要点词。

湖水的更新与水体的流动、蒸发、湖水蓄水量大小等都有关,湖泊所在地虽纬度高,气温低,但该地为温带大陆性天气区,周边多干旱区,湖泊水量大,所以湖面蒸发量不会过弱,再则这么大水容量,其湖水更新快慢也不会以蒸发强弱为主,与设问指向“主要原由”不符,A不切合;湖泊面积大,湖水与大气接触面积广,其蒸发速度也会加快,这样可能会致更新速度加快, B 也不是主要原由;贝加尔湖有流入流出,为淡水湖,湖水更新快可致其盐度低,但湖水盐度低其实不影响湖水的更新与流动,因果不符,且有颠倒之嫌, C 不符;当湖水深度大时,可容纳更多的水体,湖水的蓄存量大,再加上整个湖泊只有西南部一条出口流出,更为剧了湖水更新迟缓,所以因为湖水深度大能够致湖水的更新迟缓, D正确。

江苏省2018版高考地理 高频考点19 专题三 地球上的水

江苏省2018版高考地理 高频考点19 专题三 地球上的水

专题三高频考点19一、选择题昆仑山雪山矿泉水的水源地常年冰雪覆盖,地下水经过50年的过滤和矿化,形成珍贵的雪山矿泉水.目前,当地政府在水源地建立了保护区,实行全天候水源保护。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矿泉水形成过程中A。

依次经过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B. 增加矿物质含量,实现物质迁移C. 地下径流的流向仅受到地势的影响D. 水源的出露得益于独特的向斜构造2.对水源地的保护说明A. 各种水体构成的水圈空间分布不连续B. 水资源是不可循环和再生的自然资源C. 水体污染会破坏水资源补给的循环性D. 地球淡水资源的主体冰川需加强保护江苏省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3.有关江苏省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季节分配比较均匀B。

南、北地区水资源数量差别较大C. 过境的水资源数量较少D。

污染的水体较少,优质的水源多4.造成江苏省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因素不包括A。

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数量少B.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需水量大C. 不合理的生产造成水污染较严重D。

南水北调工程导致水资源大量减少5.缓解江苏省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措施有①海水淡化②从珠江调水③修建水库④大力开采地下水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下图为我国某城市部分年份供水情况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注:应急供水指在非常情况下,城市常规供水不足或受阻中断时,快速启用的城市安全供水方式。

6.据图可知,该城市A. 水资源总量丰富B. 地表径流量大C. 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D。

生产用水为总用水量主体7.该城市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最易产生的问题是A。

湖面缩小 B. 耕地荒漠化C。

水土流失D。

地面沉降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由农田蒸腾的量。

“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总量。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水 1-3-2含答案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水 1-3-2含答案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①处气温与同纬度地区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分布B.洋流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答案 B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处位于北美大陆的西南海域,该处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气温较同纬度低。

2.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南北单位距离温差最小的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 B解析根据图中等温线分布可知,两条等温线相差10 ℃,等温线最稀疏的乙区域,单位距离之间的温差最小。

下图为某地区海陆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甲地与同纬度大洋对岸海域相比,海水表层等温线特征与成因是( )A.密集——寒、暖流交汇影响B.稀疏——寒、暖流交汇影响C.密集——寒、暖流分流影响D.稀疏——寒、暖流分流影响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40°N附近大陆西岸的海域,为寒流与暖流的分流区域,海水温差小,等温线比较稀疏;而同纬度大洋对岸的海域为寒流与暖流的交汇海域,海水温差大,等温线密集。

4.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乙河( )A.径流季节变化小B.河流流速变化小C.上游河道宽阔D.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乙河位于40°N以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小,所以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小;由于乙河发育在高山地区,所以上游地区河道窄,河流侵蚀作用强,且河流流速变化大;上游可能有冰雪融水补给,但是整条河流是以雨水补给为主。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洋流常年受东北信风吹拂B.②洋流是逆时针洋流系统的组成部分C.此时北半球为冬季D.③洋流是西南季风吹拂形成的答案 D解析根据图中的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图示为以北极为中心的半球图,①洋流常年受西风带的西南风吹拂,A错;②洋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是顺时针洋流系统的组成部分,B错;③洋流位于印度洋北部,此时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说明北半球为夏季,C错;③洋流是西南季风吹拂下形成的季风洋流,D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3 地球上的水
(2016·全国卷Ⅱ·T9~11)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

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完成1~3题。

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解析】1选D,2选B,3选A。

第1题,由材料可知,甲时河床最低,侵蚀为主,应该为当地汛期;乙时河床抬高,为枯水期,淤积为主;由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结束进入到枯水期的过程。

结合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浙江河流的汛期在夏季,汛期结束开始进入枯水期,外力作用由侵蚀转为淤积。

第2题,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河流的流速减慢,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淤积加重,河床抬高;由于淤积加重,冲刷减弱,河床不易展宽。

第3题,大型水闸修建在河口,可以拦截枯水期的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防止泥沙的沉积;河口位置的水闸,对河流汛期的洪水下泄会起到减缓作用;水闸拦截潮流,会减弱冲淤作用;在河口拦截河流的入海泥沙,会增加河口泥沙的淤积,但不是该工程的主要作用。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的误区有以下几点:
(1)易把甲时期当成枯水期,乙时期当成丰水期。

(2)不知道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3)不清楚潮流与泥沙淤积的关系。

(2016·全国卷Ⅲ·T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4~6题。

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5.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水循环,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水循环的环节,并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各自然要素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解析】4选B,5选C,6选D。

第4题,森林植被遭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雨季下渗水量减少,地表径流明显增加。

第5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加。

第6题,森林植被恢复后,受岩层倾斜方向的影响,下渗量增加,透水层的水主要流向乙河,乙河的径流量增加,甲河的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因此河流径流总量减少。

(2016·江苏卷·T7、8)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

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8.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第1年和第6年的植被覆盖率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解析】7选D,8选B。

第7题,本题分析如下所示:
第8题,导致图中径流的差异主要是植被覆盖率大小,影响到下渗量的大小,进而导致图中的径流差异。

第6年植被覆盖率高,下渗多,故地表径流的峰值小。

9.(2016·江苏卷·T19)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图中洋流甲(双选)( )
A.自南向北流
B.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
C.使沿岸增温增湿
D.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纬度和陆地形状进行区域定位。

【解析】选BC。

结合图中纬度可以判定为南半球,联系南回归线的位置及陆地形状可以判断该地区为南美洲东南部,甲洋流为自北向南流的巴西暖流,会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暖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

单一的暖流不利于渔场的形成。

【方法技巧】判断洋流性质的方法
(1)“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2)“低来寒,高来暖”:即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的洋流为寒流,反之为暖流。

10.(2016·全国卷Ⅲ·T36(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解析】腐殖质的多少与有机物的分解有关,而河流泥沙含量与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等有关。

内格罗河上游经过大片沼泽地,气温高,湿度大,有大量的有机物被分解,形成大量腐殖质,植被繁茂,地势平坦,河流含沙量较小,又多沼泽,泥沙易沉积。

答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