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金《随想录》的特点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作品的特点巴金作品的特点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
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
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
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
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
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
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
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他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
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首先,是故事梗概与创作目的。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写于1978年至1986年的《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讲真话的血泪之作。
思想界也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知与良心的巨著。
一位八旬老人,用他那“发僵的手”,而且经常是抱病写作,写下150篇微言大义的警世巨著。
他这是在吐出最后的“丝”,挤出最后的“奶和血”。
《随想录》虽然文字上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并非一目了然,简单透明,而是充满了含蓄、曲折与隐晦。
所以,在我们解读《随想录》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体会巴金当年写《随想录》的种种艰难与顾忌,从“无技巧”中读出深意。
《随想录》不仅展现了巴金晚年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份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读本与思想读本。
继续高举“五四”启蒙大旗,反对封建流毒巴金在《随想录》开篇《谈〈望乡〉》中明确告诉人们还要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因为封建流毒在我们身上还继续残存。
作者又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提到,我们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能单怪“四人帮”与林彪。
由于我们自身存有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才会利用我们的弱点。
显然,巴金意识到封建流毒的普遍性及反封建的必要性。
巴金通过自我的反省与忏悔,并不只是为了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剖析与批判,而是为了追念“五四”,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整个民族灾难的反思和批判,从而为建设更高境界的精神道德而努力,这才是作者高举“五四”启蒙大旗的真正目的。
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的呐喊、启蒙,仍难以清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巴金在《买卖婚姻》中用自己周围的例子证实:他用笔战斗了整整六十年,而他的侄女今天面对着买卖婚姻仍然是毫无办法。
而且,巴金又提到他家保姆的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封建流毒对人心灵的腐蚀。
巴金《随想录》
2、《随想录》的思想艺术特色
(1)《随想录》出发点:它是巴金“用真话 建立起来的‘文革’博物馆”,也是他用纸和 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有人 则概括为:巴金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 反省。)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 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
平实的笔调,毫无技巧的写作模式。巴金认为: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 巧。” 如《怀念老舍同志》 《怀念萧珊》。
(3)对《随想录》的置疑及局限性的认识: 李欧梵先生的观点 其它的置疑
《随想录》的价值
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 四” 精神的批判 。 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所经 历 过的文化心态。 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 该 坚守的良知和责任。 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 知。 以个人的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 精 神传统。 用现代文化来战胜社会上各种丑恶、落后和黑 暗 的事物。
《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一颗核桃的喜 剧》, 《“毒草病”》《要不要制定“文艺法”》。
(2)《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巴金
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 “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包容了对历史和未 来的更大的忧虑。
首先,巴金不断反省自己的文革经历与奴 隶意识的联系。
最后,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 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 神的批判。
《随想录》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 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 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遵命文学”》、《“长官意志”》、《文学的作 用》、《要不要制订“文艺法”》, 《说真话之四》, 《“没什么可怕的了”》,《官气》、《“文革”博物 馆》、《二十年前》、《老化》、《怀念胡风》
浅议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
革 时期 的 自我认识剖析之外 , 是 对他人 , 对社会的反思和责任 认识 。只有这样表达真 实的文 学作品才能给与人 们思想的指 引, 《 随想录》 作 为一部形式优 美的散文集 。其文笔 清新朴 实 ,
含蓄深情 , 其思想 内涵和创作方式也都 具备真 实的美感。巴金 的作品是 生动的讲述故事的过程 .是展 现其深刻的文学 内涵 和丰富的人 生思想的过程 。虽然整部作品没有华丽 的辞 藻堆 砌, 但是其审美意识 的朴 实无华却吸 引了众 多的读者。作品名 称 当中的“ 随” 字很好的表现 了文章信手拈来的题材特点。 一 珊》 ,文章讲述 了 妻子离开自己 二十年后 自身生活的凄凉, 全 百五十篇 不同题材 、 内容的文章将 巴金人 生的喜 怒哀愁 。 人物 文 凄切无 比的语 言让读者倍感心酸 。巴金除 了在写作 中投入 世 事说尽 写全 . 这种 随时抒发的感想 以其独特的低调 简朴 的 自己的深切感情之外 。在作品 中我们 同样能看到他对生活 的 特 . 点成就 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热爱 . 对爱情的忠 贞。 1 . 吸收法 国思想, 形成 自身的文学影 响 其 中一篇文章《 怀念老舍 同志》 中, 巴金不止一 次的写到 巴金作 品在 一定程度 上受到 了法国思想家和 文学家的影 老舍作 品《 茶馆 》 中的一 句话 : “ 我爱咱们 的国呀 , 可是谁爱我 响 , 其在 法国开始写小说 , 卢梭 , 伏 尔泰 , 雨果和左拉等 法 国思 呢?” 这种 追忆的方式体现 了巴金对故友深刻的痛l 暗_ 之情 。巴 想和文学的先驱都对 巴金起到 了深远的影响。巴金 的《 再访 巴
浅析巴金《随想录》语言的质朴美
浅析巴金《随想录》语言的质朴美蒋光灯【摘要】巴金在1979年至1986年间完成的42万字的《随想录》,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以及《无肠集》,共150篇,是中国当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散文作品,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的文学价值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及文学范畴.从语言角度来看,《随想录》可作为一部社会语言学教材,质朴、自然、深情、流畅及清新刚健,是《随想录》最大的语言特色,也是巴金散文语言的底色.【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9)005【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巴金;《随想录》;语言;质朴美【作者】蒋光灯【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教务处,贵州凯里556011【正文语种】中文巴金的《随想录》,主要是对四人帮和现实中存在的封建流毒进行批判。
巴金创作《随想录》的目的,在于“卸下自己的精神负担”、“酬答友情”、“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其中有对自身创作生涯的回忆,也有对故人的怀念,还有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
《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总结”及“一生的收支总账”,用真话建立批判文革的“博物馆”。
整部书的字数达42万,但是由于其言语整体上充满一种质朴美,使得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巴金心底的写作意图。
散文语言的质朴美,是指散文语言虽然质朴自然,却浑融有味,以平淡见长,以本色取胜的自然美。
其语言虽然质朴,但不是平淡,而是绚烂。
苏轼对语言的质朴美有“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等阐释,也就是说,虽然文辞平淡清逸,平易质朴,但实际上蕴蓄渊深,意味隽永[1]。
在色彩方面,它不追求浓墨重彩,而追求萧疏清淡。
在运笔方面,未做精雕细刻,或是粗笔勾勒,而是笔随意愿等等。
因此,散文的语言平易自然,素雅清新,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文采。
散文语言的质朴美离不开真挚的感情,作家只有深切感受及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被其中所包含的感情所打动后,才能作出好的文章。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写于1978年至1986年的《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讲真话的血泪之作。
思想界也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知与良心的巨著。
一位八旬老人,用他那“发僵的手”,而且经常是抱病写作,写下150篇微言大义的警世巨著。
他这是在吐出最后的“丝”,挤出最后的“奶和血”。
《随想录》虽然文字上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并非一目了然,简单透明,而是充满了含蓄、曲折与隐晦。
所以,在我们解读《随想录》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体会巴金当年写《随想录》的种种艰难与顾忌,从“无技巧”中读出深意。
《随想录》不仅展现了巴金晚年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份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读本与思想读本。
继续高举“五四”启蒙大旗,反对封建流毒巴金在《随想录》开篇《谈〈望乡〉》中明确告诉人们还要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因为封建流毒在我们身上还继续残存。
作者又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提到,我们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能单怪“四人帮”与林彪。
由于我们自身存有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才会利用我们的弱点。
显然,巴金意识到封建流毒的普遍性及反封建的必要性。
巴金通过自我的反省与忏悔,并不只是为了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剖析与批判,而是为了追念“五四”,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整个民族灾难的反思和批判,从而为建设更高境界的精神道德而努力,这才是作者高举“五四”启蒙大旗的真正目的。
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的呐喊、启蒙,仍难以清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巴金在《买卖婚姻》中用自己周围的例子证实:他用笔战斗了整整六十年,而他的侄女今天面对着买卖婚姻仍然是毫无办法。
而且,巴金又提到他家保姆的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封建流毒对人心灵的腐蚀。
读巴金随想录的领悟
读巴金随想录的领悟《巴金随想录》是中国文学家巴金所写的一部随笔集。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巴金的思想与生活,更是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以下三点:一、顺应时代潮流,追求真实自我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追求真实自我的精神。
在当时,不少作家追求文艺革命,倡导步入“社会主义的新舞台”,但巴金却坚持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不断尝试着用更真实的笔触去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
他在文学创作中坚持对外在事物的真实描写和内在思想的精细呈现,深入挖掘历史和社会真相,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
同时,他也坚信每个人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拥抱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
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巴金一生经历了不少的风浪和转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信仰。
他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坦然面对生死,珍惜每一个可以创作的时刻。
他为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奋斗,永不放弃,从而收获了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智慧,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大家。
三、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在巴金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
他怀揣着对生命与文学的赤诚热爱,拓展自己在文学方面的眼界,积极探索和学习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他努力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始终保持对现代文学变革的关注,并在这些变革中拓展自己的文学眼界,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在读《巴金随想录》之后,我意识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视现实、开放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情商、适应力和见识深度,努力拓展自己的人生视野和思维高度,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这一切都需要的是标新立异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开放博爱的态度和不断学习的心态。
巴金散文的写作特点_散文
巴金散文的写作特点_散文巴金散文的写作特点巴金的散文分为两大类:①纪行写实的;②抒情述怀的。
鲁迅称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
巴金的抒情散文,有的以《生之忏悔》的自剖方式,有的以《短简》的通信方式,有的用《点滴》的感想形式,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理想追求一一袒露出来。
巴金散文特点:①直抒胸臆、真诚显豁;②自然天成、明白如话。
他以率真见性、纵情行文的作风契合他的灵魂的呼号。
《随想录》写作特点《随想录》问世之后,整个文坛,不!整个民族才认识到:他是作家之心、民族之魂!巴金是个老作家,但他是从不以作家自居。
他自认他只是一个人生探索者。
因此,自他开始写作就是把作文和做人、把写作和真理探索连成一体、看作是一回事的,写作,只是他人生探索的一个开花或表现。
解放前,他虽以《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饮誉文坛,但其散文写作很早,以十多本散文集问世,控诉、鞭笞了当时世道的昏暗;解放后,他更是倾力于散文创作,决心用那只写惯了黑暗和痛苦的笔讴歌光明、幸福,为崭新的社会放声歌唱。
他唱起赞歌,发出新声:仅十七年期间,他就先后推出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大欢乐的日子》、《新声集》、《赞歌集》、《倾吐不尽的感情》等多部散文集。
但他热忱、勤奋的写作,并没有换来与此相应的成功对复杂多变的新生活,他熟悉不够、把握不住,因此,其散文除说过不少真话外,的确也说了不少真诚的假话(由于轻信),甚至还说了一些违心的假话(高压之下的怯懦)。
假话,不论在什么情况所说,都是短命的!这,自然也给他带来了些负面的影响。
现在看来,十七年见他写过这样四类散文:讴歌新生活;赞英雄;颂友谊;怀故人。
照我看来,以第四类怀故人的散文最为动情、感人,如《忆鲁迅先生》、《秋夜》、《一个秋天的早晨》、《悼振铎》等,都是些情深意切、韵味悠长的佳作。
这类作品的成功并非偶然:因为只有在敞开心扉、倾诉真情的篇什中,他的个性气质,他的语言风格那种早年就已形成的忧郁的、哭诉的笔调,才和这类散文的题材、情绪、格调等一拍即合,达到了因内符外、人文一体的和谐境界,从而获得了读者普遍的青睐!巴金在新时期写的最重要的散文当推《随想录》,这是一本大书,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等五个分册,共130篇、42万字,是他的一生收入总账,也是他留给后人的遗嘱。
论巴金《随想录》中忆旧散文的审美特征
论巴金《随想录》中忆旧散文的审美特征在巴金的《随想录》中,忆旧散文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巴金通过对故乡和青少年时代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思考。
忆旧散文的审美特征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情感真挚。
巴金的忆旧散文中,洋溢着深深的感情,除了对历史的回忆和故乡的怀念,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比如在《东邪西毒》一文中,他写到:“有一本《西游记》是公借我的,一看就连夜未曾合眼,盼着天亮躲在枕头底下看。
回想起来,那是我这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童年的记忆是多么珍贵和动人。
第二,情节流畅。
巴金的忆旧散文以感情为突破口,楼阁亭台,回忆重重,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
故事的展开往往像是一个人的思维过程,一点一滴将心中的情感表露出来,情节跟着思维的跳越而流畅展现。
第三,细节生动。
以《故乡》为例,巴金用了大量篇幅细致地描写了他的故乡状况,以及他在故乡的亲人和邻居。
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深入地感受到故乡的风景和生活方式。
而在《东邪西毒》一文中,巴金又通过细心地叙述了他看书的场景、圈里的景象和他和朋友们的生活点滴,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四,语言流畅。
巴金作为一位文学大师,他的文笔精湛自然流畅,再加上他写作的虚心态度,让他的文字具有了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
他在文中常常说到自己的美好时光,却又不妄自菲薄,完美地将自己融入到故事中,使故事更为生动。
总之,巴金的忆旧散文以真挚的感情、流畅的情节、生动的细节和精湛的语言,展现了一位文化名流的儒雅风范。
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和深厚的感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历史感和人情味的文学经验。
巴金的《随想录》是他晚年的作品,其中大量涉及了对故乡和青少年时期的回忆和思考。
其中,忆旧散文作为其中的大部分篇章,表现出了巴金在文学上的深厚功底和人文情怀。
在忆旧散文中,巴金通过真挚的回忆和情感表达,表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眷恋,特别是对于童年时光和故乡的记忆。
他把对故乡的记忆,描述得细致入微,生动形象,深情款款,让人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特别情感,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刻了解。
浅谈巴金
浅谈巴金《随想录》摘要:《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关键词:巴金《随想录》真巴金走了,《随想录》是他最后留给我们的著作,这部书里,老人用一世纪的人生经验,以说真话、说心里话的真诚态度,审视历史,剖析自身,以最直白的语言,把他一生追求完美,追寻进步的理想,还有他和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人生际遇,最真实地呈现给我们,他痛苦的回忆,深刻的反思,不仅揭露极左思想给那个时代带来的荒谬的罪恶,也勇敢地反思着自己曾经的人格扭曲……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数不胜数的优秀文字作品传诸于世,但自明清严酷的文字狱,更经以言论治罪,以思想治罪,甚至以莫须有的腹诽治罪年代的洗礼,肯说真话,敢说真话的文字,实是少之又少了,因此,一部《随想录》,更显难得和可贵。
一《随想录》内容介绍《随想录》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
此书一共有《随想录》、《探索集》、、《病中集》和《无题集》。
(一)序言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前序则引起了我的思考,觉得每一句话都极具思考价值,如其首篇《没有神》中:“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
还会再做梦吗?为什么不会呢?我的心还在发痛,它还在出血。
但是我不要再做梦了。
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定决心不再变为兽,无论谁拿着鞭子在我背上鞭打,我也不再进入梦乡。
浅谈巴金《随想录》的特点
浅谈巴金《随想录》的特点摘要:新时期,巴金有三个字非常闪光——“说真话”,《随想录》是巴金新时期的代表作,堪称是一部讲真话的大书,被誉为“五四以来,继鲁迅的杂文之后,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出现的第二高峰”,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随想录》作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散文珍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
关键字:随想录;巴金;特点;散文巴金的《随想录》是在用真实的话语来表达燃烧在他心灵的深情,“真”“情”“美”就是这部著作的特点。
一、真实自然真实是散文的生命,这是人尽皆知的,巴金的《随想录》自然也不例外。
读过《随想录》就会明显感受到“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乃此巨著的生命之所在。
《随想录》正是巴金用全部的,真实的,坎坷的人生境遇来倾吐的作品。
坚持用真实现身说法,充满真情的流露,奉行着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被推崇为“当代散文的巅峰”,就是因为他的每篇散文里,句句都是情感真挚的真心话。
《随想录》中提到的都是真人真事。
巴金是从十年浩劫这场噩梦的折磨后重新站起来的老者,噩梦中充斥着谎话、空话、浮夸,没有个人真正的思想,也不许有个人真正的思想。
所以从恶梦中惊醒后,这位老者认为自己应该义无反顾地“讲真话”。
他在《随想录》中说,他在十年浩劫中承认过“_”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甚至在批斗会中也说过“打倒巴金”的话,也说过一些无辜者的坏话,因此他时常提到“欠债”“还债”等诸如此类的话,如今他要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要讲心里的话,正是这位老者的心声。
老舍的惨死,妻子的含冤离世;为保全自己把小狗包弟送上解剖桌等等事件的陈述是老人在无力地呐喊——““”博物馆是用多少受难者的血与泪建起来的”。
[1]在《文学的作用》中,巴金说:“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这就提示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学的作用——塑造灵魂,塑造的过程要讲究方法。
《随想录》艺术初探
《随想录》艺术初探《随想录》艺术初探巴金1978年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自此,历时八年,完成这部散文巨著。
对于巴金而言,《随想录》是一部真诚自审的忏悔录,是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反省。
巴金在《随想录》第一集的《后记》中写道:“古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我过去不懂这句话,今天倒颇欣赏它。
我觉得我开始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讲真话。
《随想录》其实是我自愿写的真实的‘思想汇报’。
巴金的《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在对文革作出反思,同时号召其他人一起说出真话,这种完全的自我剖析,表现出一位老作家坦率真诚的崇高人格。
(一)真实性艺术特色的表现巴金说:“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
所以我拿起笔,在一个练习本上写下了一些东西来发泄我的感情、倾吐我的爱憎。
”在《怀念老舍同志》中,巴金反复强调着老舍《茶馆》中常四爷的那句话:“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由此可以看出,巴金对老舍不明不白地死去怀着多么强烈的痛惜、痛恨之情。
他在文中回顾了老舍在世的时候,他每次到北京开会,同老舍夫妇到东安市场的小馆子里吃饭闲谈的愉快时光。
他与老舍不仅是文学上的朋友,也是生活中心心相印的知己。
老舍死了,它强烈地冲击着巴金那颗带血的心。
《随想录》的核心内容是对“文化大革命”所做的回顾和批判,在历史的反思中,道出了真话。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批判了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的文化专制主义。
“他们还搞过焚书的把戏,学习秦始皇,学习西特勒。
他们煽动年轻学生上街‘大破四旧’,一切西方名著的译本都被认为是‘封、资、修’的旧东西,都在‘大破’之列。
”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林彪和“四人帮”禁、毁了成千上万的书,害死了成千上万的人。
作者默默地记载着这段历史,毫不留情地把林彪和“四人帮”牢牢地钉在了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
巴金直面“文革”,正视个人在历史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无情地解剖自己。
巴金随想录的语言
巴金随想录的语言
巴金的《随想录》语言质朴、自然、深情、流畅且清新刚健,是其主要特色。
在《随想录》中,巴金勇于解剖自己,对四人帮和现实中存在的封建流毒进行批判。
他擅长直笔,往往直陈其事,精于白描,常常淡墨素彩,托出境界。
此外,巴金的语言于素淡中见明丽,清新中见深沉,简练而富有韵味,紧凑而富有张力。
总的来说,《随想录》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其语言风格独特,对于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来说都是一部值得珍藏和传颂的经典之作。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探源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探源关键词: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1.前言《随想录》是巴金晚年的散文集,他自称这套书是自己的“思想汇报”。
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时候,巴金想用最后的精力写一部交代十年“浩劫”的作品,所以他选择了讲真话,希望以此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2.忏悔源于内省——“求真”的人格特征巴金的一生是不断思考的一生,思考使他和读者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更是要求他的创作保持真实不虚的状态,这也正合了巴金的座右铭:少做违心事,多说真话。
他认为通过有效的行为检讨过失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可以做到问心无愧。
而《随想录》正融合了巴金这种求真的人格特征,其中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白在书中随处可见。
求真的前提是探本溯源,找到假话滋生的原点。
通过巴金的不断探索,在《说真话之四》中,他领悟到了说假话的根源所在。
他通过私塾老师使用暴力教育学生和县令父亲用酷刑屈打成招的例子说明了假话是从压迫中衍生而来,因为相对于“忠言逆耳”,假话却更容易讨人喜欢,所以它更能通行于世。
尽管谎言魅力无穷,但历史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能任人肆意编造,所以即便是压迫也阻止不了真话的传世。
巴金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文学创作对他来说既是个人情思的寄托,也是一项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业,因为他始终怀着巨大的热情,以身作则,用手中的笔喊出最真实的声音。
在《随想录》中巴金通过对自我与社会的揭露充分表达了忏悔之意,这种实践说明了过去的历史的确无法改变,但如果徒有悲伤,则会导致痛苦无处倾诉,鸿毳沉舟,最后良心的责备会让人无法襟怀坦白。
所以在经历了惨痛的历史后,痛定思痛,巴金将事件和盘托岀,摆在台面上剖析,不仅使真实重现天日,个人也得到了安慰,所以巴金提倡讲真话是源于其内心迫切的愿望和真实的诉求。
巴金讲真话最重要的源头在于他将读者当作朋友,为了维护和读者朋友的友谊,就必须赤诚相待。
巴金经历过十年“浩劫”,也与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有着密切联系,而任何经历了大灾大难的人,都无法逃避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责任,所以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揭穿这场骗局,以避免子孙后代重蹈覆辙。
巴金《随想录》
(2)《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巴金
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 “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包容了对历史和未 来的更大的忧虑。
首先,巴金不断反省自己的文革经历与奴 隶意识的联系。
2、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
注重散文的审美存在。 以叙写日常生活场景或作者个人的故事
为主,以表现主体丰富的心灵世界为主, 以审美性为主。
(二)新时期散文的代表作: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随想录》
1、《随想录》创作背景及问世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
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 日写下第一篇 《谈〈望乡〉》到1986年8 月20日写完最后 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 后来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五集,依 次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 《病中集》和《无题集》)。后以《随想录》 为总题出版。 。
《随想录》作为巴金晚
其它的置疑随想录随想录的价值的价值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精神的批判精神的批判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所经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所经历历过的文化心态
第二节
新时期散文之一《随想录》
一、80年代散文的新特征
1、重要作家作品
总悔录”, 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
知,也以个人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 的当代精神传统, 这就是自觉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自觉地 成为现实社会的清醒的批判者, 用现代文化来战胜社会上各种丑恶、落后和黑 暗的事物。
读巴金散文集《随想录》
“把心交给读者”——读巴金散文集《随想录》以《激流》三部曲等小说而饮誉文坛的巴金,也曾有多部散文集问世,《随想录》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
读者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有助于了解巴金这位文坛巨匠的人格魅力。
为帮助读者阅读,我们特邀请北师大中文系教授刘锡庆对该作品作一介绍。
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而言,巴金的名字既代表着丰碑,又意味着骄傲!《随想录》问世之后,整个文坛,不!整个民族才认识到:他是作家之心、民族之魂!巴金是个老作家,但他从不以“作家”自居。
他自认他只是一个“人生探索者”。
因此,自他开始写作就是把作文和做人、把写作和真理探索连成一体、看作是一回事的,写作,只是他“人生探索”的一个“开花”或“表现”。
解放前,他虽以《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饮誉文坛,但其散文写作很早,以十多本散文集问世,控诉、鞭笞了当时世道的昏暗;解放后,他更是倾力于散文创作,决心用那只写惯了黑暗和痛苦的笔讴歌光明、幸福,为崭新的社会放声歌唱。
他唱起“赞歌”,发出“新声”,仅“十七年”期间,他就先后推出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大欢乐的日子》《新声集》《赞歌集》《倾吐不尽的感情》等多部散文集。
但他热忱、勤奋的写作,并没有换来与此相应的成功——对复杂多变的“新生活”,他熟悉不够、把握不住,因此,其散文除说过不少“真话”外,的确也说了不少真诚的“假话”(由于轻信),甚至还说了一些违心的“假话”(高压之下的怯懦)。
假话,不论在什么情况所说,都是短命的!这,自然也给他带来了些负面的影响。
现在看来,“十七年”见他写过这样四类散文:讴歌新生活;赞英雄;颂友谊;怀故人。
照我看来,以第四类“怀故人”的散文最为动情、感人,如《忆鲁迅先生》《秋夜》《一个秋天的早晨》《悼振铎》等,都是些情深意切、韵味悠长的佳作。
这类作品的成功并非偶然:因为只有在敞开心扉、倾诉真情的篇什中,他的个性气质,他的语言风格——那种早年就已形成的“忧郁的”“哭诉的”笔调,才和这类散文的题材、情绪、格调等一拍即合,达到了因内符外、人文一体的和谐境界,从而获得了读者普遍的青睐!巴金在新时期写的最重要的散文当推《随想录》,这是一本大书,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等五个分册,共130篇、42万字,是他的“一生收入总账”,也是他“留给后人的遗嘱”。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1000字巴金《随想录》是一部以散文形式写成的文学作品,是巴金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从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文学意义。
其一,语言艺术。
在语言艺术上,《随想录》以简洁明快、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语言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引起读者深刻的思考。
在另一方面,他采用朴素自然的语言,通过从容的叙述技巧和情感的转化来推动文章的情节,表达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索。
因此,语言是这部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成为了巴金文学传承的重要标志。
其二,思想内涵。
巴金《随想录》是巴金体现哲学思辨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记载了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他以非常平淡的语言反映出一个理性派作家对人生的思考。
他不断地探索人性、道德和社会的问题,受到了思想家、文学家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
他讲述的这些随想,将读者引入了新的思维空间,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其三,社会意义。
《随想录》是一部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与生命状态,并为后来的文学题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蓝本。
他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宗旨,同时也传达了他个人的思想和人生哲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呼吸的形象。
在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后,巴金探索了人生的价值与经验,反映着他对中国新的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对人生与历史的回顾。
综上所述,巴金《随想录》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文学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色的作品,通过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究,传递出一种人生哲学。
因此,它在文学创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巴金《随想录》的特点
摘要:新时期,巴金有三个字非常闪光——“说真话”,《随想录》是巴金新时期的代表作,堪称是一部讲真话的大书,被誉为“五四以来,继鲁迅的杂文之后,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出现的第二高峰”,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随想录》作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散文珍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
关键字:随想录;巴金;特点;散文
巴金的《随想录》是在用真实的话语来表达燃烧在他心灵的深情,“真”“情”“美”就是这部著作的特点。
一、真实自然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这是人尽皆知的,巴金的《随想录》自然也不例外。
读过《随想录》就会明显感受到“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乃此巨著的生命之所在。
《随想录》正是巴金用全部的,真实的,坎坷的人生境遇来倾吐的作品。
坚持用真实现身说法,充满真情的流露,奉行着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被推崇为“当代散文的巅峰”,就是因为他的每篇散文里,句句都是情感真挚的真心话。
《随想录》中提到的都是真人真事。
巴金是从十年浩劫这场噩梦的折磨后重新站起来的老者,噩梦中充斥着谎话、空话、浮夸,没有个人真正的思想,也不许有个人真正的思想。
所以从恶梦中惊醒后,这位老者认为自己应该义无反顾地“讲真话”。
他在《随想录》中说,他在十年浩劫中承认过“_”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甚
至在批斗会中也说过“打倒巴金”的话,也说过一些无辜者的坏话,因此他时常提到“欠债”“还债”等诸如此类的话,如今他要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要讲心里的话,正是这位老者的心声。
老舍的惨死,妻子的含冤离世;为保全自己把小狗包弟送上解剖桌等等事件的陈述是老人在无力地呐喊——““”博物馆是用多少受难者的血与泪建起来的”。
[1]在《文学的作用》中,巴金说:“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这就提示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学的作用——塑造灵魂,塑造的过程要讲究方法。
一句“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就指出了创作需要深入生活寻求发现创作题材,这是一个合格作家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
《随想录》中有很醒目的三篇随想《小端端》《再说端端》《三说端端》。
端端是巴金老人的外孙女,三篇文章从上小学的端端谈到上中学的端端,可见巴老对外孙女是多么疼爱。
这三篇谈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教育。
巴金认为外孙女学业负担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可取,家长的启发辅导对孩子非常重要,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大好时光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多玩玩,张扬个性,而不是一味地死读书。
这种教育理念到今天也是很先进的。
二、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是巴金《随想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对故友或亲人的怀念是《随想录》的一个重要主题,早已过古稀之年的巴金就自己的记忆所及,对师长、朋友和亲人进行追述或怀念,朴素平淡的字里行间流动的是真挚的感情,散文《怀念萧珊》当属最佳之作。
刘锡庆曾经评论:“巴金的‘怀人’楚楚动人,特别是《怀念萧珊》,正气磅礴,情如泉涌,全然是用血和泪流成的‘圣文’。
不仅祭奠了亡妻,同时也祭奠了所有在浩劫中殇逝的英魂。
”巴金用渗着血和泪的文字深情哀悼含恨死去的妻子。
萧珊的善良美丽和她在“”中遭受到的非人折磨,留给人们深长的思考。
在《怀念老舍同志》《怀念鲁迅先生》等怀念性散文中,在《把心交给读者》《说真话》《愿化泥土》等议
论性散文中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强烈的感情。
张丽君有过这样的评论:“这些情,有的是怀念曾经与他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发妻的,有的是纪念文坛挚友和前辈的,而更多的是抒发了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对正义和真理的爱。
这种爱正是强烈感情的源泉。
”巴金说过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而这种发泄和倾吐的情与爱让读者常常感受到一种高尚人格力量的震撼。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中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之说,美国的苏珊?朗格也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巴金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与倾注恰好印证了这些观点。
巴金《随想录》强调了人的独立思考精神。
在《随想录》中巴金意识到,在““””中自己是“奴在心者”的精神奴隶,认为这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最大悲痛。
在《真话集?十年一梦》中引用林琴南翻译的《十字军英雄记》中的一句话“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
”,“”后巴金认识到没有思想没有自我是多么可怕。
如果他所说的“奴在心者”所危害的只是自己,还不至于真切而透彻的话,那么他对自己在““””对其他人所造成的伤害的自省与剖析则是他对自己毫无掩饰的解剖。
“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唯有包含了反思与责任意识,才能真正撞击读者的心灵,激起读者的共鸣。
才能用文学之光照亮人类思想的前行之路,反思与责任也是未来作家们必须牢记的准则。
”[2]三、美的洋溢《随想录》更是一部很美的散文集。
美在清新、朴素、含蓄、抒情的文笔,美在个性张扬的思想与创作方式。
读巴金的作品,如同在倾听作者说梦论事,娓娓道来,文词简洁,寓意丰富。
《随想录》的语言无需华丽辞藻的铺排渲染,重在朴素的审美意识。
普通的话语,平实地叙写,亲切流畅的韵味,于朴素中脱出优美,乃是更高境界。
一个“随”字,既是巴金平和近人的处世风格,亦是散文的特点的体现。
从题材看,可谓信手拈来,150篇随想包含各种题材,针砭
时弊、讴歌怀念……一个“随”字更是巴金情绪的透视表,那笑、那喜、那忧、那哭、那人、那事、那景……这些文字只是记录巴金随时随地的感想,是巴金个性的张扬,既无系统也不高明,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无技巧——艺术的最高境界。
此真、情、美乃巴金《随想录》的特点,巴金将这三位一体倾注于他的这部作品,成就了他在散文、在当代文学上的地位。
注释
[1]巴金.随想录合订本新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415[2]张贤亮.2009年艺术人生栏目“影响中国”讲话.2009-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