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的社会意义分析
古代的城隍庙有何地位和意义
古代的城隍庙有何地位和意义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也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
那什么是“城隍”呢?城隍庙到底有何地位和意义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城隍庙的地位和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城隍”从哪里来神仙守城的传说与城镇共同体的兴起。
中国人自上古时期就有祭祀天地山川和宗族祖先的传统。
天地山川,是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宗族祖先,则是由血缘联结在一起的同一个部落或家族的共同起源和象征。
某种意义上,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古代信仰中最早出现的两极。
不过,城隍神却并不属于这两极。
城隍一词的原意,是一座城市的城墙和护城沟。
城隍神,也就是城池的守护神,他的职责是庇佑所在地的民众免受战乱、洪涝和瘟疫的侵扰。
它所护佑的城池,是介于宏观的天地和微观的家族之间的一个中等大小的社群共同体。
城隍信仰依赖于城镇的普遍成熟和发达,故而它的出现晚于天地和祖先崇拜。
正史中对城隍神的最早确切记载,出现在《北齐书·慕容俨传》中。
但随着水旱战乱和社会变迁,各色人口越来越倾向于混居杂处,组成一座座介于天地国家和宗亲家族之间的城镇共同体,城隍这个城池的守护神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城镇的繁荣而愈加兴旺。
“城隍”地位和意义皇家封神运动后,士庶皆来拜。
唐代晚期,外有藩镇割据逞强,内有宦官弄权,皇帝对周边各地区的控制力几乎到了几百年来的最低点。
公元896年,藩镇叛乱进攻京师长安,唐昭宗逃往华州行宫仍遭臣子暗算,据传城隍显灵才救了他一命。
城隍神,是一方城池的守护者,因此各地的城隍神有所不同。
纪信,是被最多地方奉为城隍神的人物。
相传楚汉相争时,纪信假扮成汉王解救刘邦突围,被项羽烧死。
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十三省总城隍,并赐黄袍加身。
陕西西安、安徽芜湖、甘肃兰州、河南郑州、江苏镇江、浙江宁波、四川南充、广西太平等地,都将其奉为城隍神。
此外,很多地方的城隍神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百姓心里的“好人”、“神人”不止一个,所以有的城隍庙会同时供奉很多位城隍神,江苏苏州城隍庙内就同时立碑供奉了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文天祥、周忱、况钟、任环、张国维、汤斌等10位城隍神。
城隍庙_精品文档
城隍庙城隍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宗教建筑,也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之一。
它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被认为能够保护城市的安宁和居民的平安。
城隍庙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和乡镇都有建立,规模大小不一,但都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神灵的敬仰和祈求。
城隍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的传统信仰中,城隍神被视为治理和保护城市的神明,被尊敬为最高神灵之一。
城隍庙的建立是为了祭祀和奉养城隍神,希望获得城隍神的庇佑和保护。
城隍庙的建筑风格多样,但一般都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典型的城隍庙通常由牌坊、正殿、配殿和配套建筑组成。
牌坊是城隍庙的标志,通常建在庙门前,上面刻有庙名。
正殿是城隍庙最主要的建筑,供奉着城隍神像。
配殿则用来供奉其他神灵和祖先,象征着传统宗教信仰的继承和传承。
城隍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社区信仰的重要场所。
每年的城隍庙庙会是一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吸引着大量的参观者和信徒。
在庙会期间,人们会唱歌跳舞、表演各种传统艺术和手工艺,还有各种游戏和摊位。
庙会活动不仅有助于宗教信仰的传承,还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交流。
除了宗教意义,城隍庙还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城隍庙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传统。
在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中,城隍庙往往被保护为文物古迹,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在城隍庙中感受到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魅力,了解当地的历史和风俗习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隍庙也在逐渐演变和变革。
一些城隍庙已经加入了现代化的设施和功能,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城隍庙不仅供奉城隍神,还提供社区活动和文化体验的场所。
例如,有些城隍庙建有图书馆、音乐厅、艺术展览馆等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与文化活动和宗教仪式的场所。
总之,城隍庙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场所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它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社区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城隍庙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城隍古时是城市保护神朱元璋封国都城隍为王
城隍古时是城市保护神朱元璋封国都城隍为王城隍庙是古时候供奉城市的保护神城隍神的,古代大多数城市都建有城隍庙。
南京也不例外,旧时建过都城隍庙、府城隍庙等,其中有的等级、规模,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的城隍庙,有的还在南京人的世俗生活中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遗憾的是如今它们都已踪迹全无了。
南京的城隍庙旧影。
国都城隍被封为王城隍起初是指城墙和护城的壕沟,后来被虚幻为城池的保护神。
将奉祀城隍神列入典制始于南朝齐梁时期,当时有一些城市出现城隍庙,祭祀守城爱民的城隍神。
唐朝时祭祀城隍神开始普遍,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都写过祭城隍的诗文,如张九龄的《祭洪州城隍文》,杜牧的《祭黄州城隍文》。
据南京地方志记载,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在今南京汉中门、水西门之间的罗廊巷口一带,曾经建有一座“古城隍庙”。
清末陈作霖的《运渎桥道小志》中还提到过它。
明太祖开国后,对城隍祭祀作了一番整饬,将城隍神的地位抬升得极高,并首次把祭祀城隍纳入国家祭祀体系。
洪武二年(1369)春,朱元璋大封京都(南京)和天下城隍神,京都、开封府、临濠府等几个城市的城隍被封为王,各有具体封号。
京都城隍神叫“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管辖全国各府、州、县的城隍神。
其他各地城隍神享有的等级品秩,依其所在地方的行政等级而定。
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是承袭自宋代的做法,未过多久他又改变了主意,颁旨将各处城隍的封爵革去,统称为“城隍之神”。
朱元璋还把城隍庙和政府衙署并列为管理阴阳两界的系统,并规定“各府、州、县城隍庙宇俱如其公廨,设公座、笔砚如其守令”。
意思是各地城隍庙的规模大小、厅堂布置、几案摆设等,均应以现世官衙机构为摹本。
他还要求:“凡府州县新官到任,必先宿斋城隍庙,谒神与誓,意在阴阳表里,以安下民。
”有人认为朱元璋如此“抬举”城隍神与他的出身有关,实际上作为一个精明的统治者,他是在借势发力。
由于城隍神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了阴间总管,地方冥界的一切鬼神均由其负责监察,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大的神力。
官民共享空间的形成_明清江南的城隍庙与城市社会
④
Hale Waihona Puke ⑤( 《 参见 〔 日〕 滨岛敦俊 《 明 初 城 隍 考》 史 学 集 刊》 1 9 9 5年 一文 。 第 4期)
明初 , 朱元璋 革 去 各 地 城 隍 封 号 , 城隍庙中
·5 8· , 里” 共同管理着地方社会 。 明代典制规定 , 地方 “ 官员到任后首先要拜谒的神灵就是城隍 , 国制 :
瑠。 瑏 不祥
这位由官府委任的住持 , 在其分关文书中也谆谆 城隍庙应该 “ 以宿庙行香 , 承事官长尤 告诫徒众 ,
⑤。 宜勤慎也 ”
可见 , 当时对官方祭祀行为的 “ 承事 ” 是城隍 庙的首要事项 。 如明代弘治年间 , 太仓卫城隍庙 “ , 地才余亩 , 逼临 通 衢 ” 太 过 狭 隘, 以致“ 有司岁 , 时来祭 , 斋宿无所 ” 于是地方政府拆毁了附近的 东岳行祠 , 扩大庙基 , 以便服务于官员斋宿 、 祭祀 的需要 ⑥ 。 所 以 , 弘 治 年 间, 常熟士人钱仁夫在 为本地城隍庙所作碑文中特别提到 : 当时常熟城 内“ 神 庙 并 立, 虽 非 祀 典 所 在, 然 有 祷 辄 应, 民日 击牲陈醴 , 其礼甚谨 。 有如城隍之祠 , 朔望 奔辏 ,
。 2 9 7页) , 虞乡志略 》 卷三 《 祀典 》 苏州古 旧 书 店 1 9 8 3年抄 ② 道光 《 本。
③
, 嘉靖 《 吴邑志 》 卷三 《 坛庙 》 四库全书存目 丛 书 本 , 齐鲁 书社 1 9 9 7 年影印 。 《 , 钱宝琛 : 续修昆山县城隍庙志 · 列传 》 中国道观志丛 刊续编第 1 广陵书社 2 第3 4册, 0 0 4 年影印本 , 3页。 《 , 潘道根 : 昆山县城隍庙续志 · 轮值原第十 一 》 中国道 观志丛刊续编第 1 第9页。 4册, , 嘉靖 《 太仓州志 》 卷四《 公 署 志》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 刊续编本 。
统领地方的冥神——城隍
统领地方的冥神——城隍城隍信仰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上古先民的土地神信仰,祭祀城隍其实也就是上古社祭的延续。
但是关于城隍神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爷,公私每有祈祷。
从唐代开始城隍神,不仅与所在地古代名人相结合,有了塑像,而且神庙中出现了城隍神家属、侍卫的塑像。
到了唐代关于城隍神的记载增多,但在官方层面并没有把城隍神列入祀典。
城隍神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信仰,始于宋代,完成于明代。
宋代城隍神被列为官方祭祀对象,并对各地城隍神进行大规模赐封。
元朝接纳了汉地的城隍信仰,并延续了中原王朝赐封城隍神的传统。
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初年对城隍神信仰的广泛传播做了巨大的贡献,不仅为城隍神做了等级划分使各地城隍神组织化,而且以诏命的形式让全国各省州县比照各级衙门修建城隍庙。
至此,城隍神成了全国性的神灵。
《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以下简称《城隍经》)中,对于城隍神的权力有着详细描述,“护国安邦扶社稷,降施甘泽救生民。
统辖大兵巡世界,赏善罚恶日同明。
正直公忠判生死,祸淫福善阐威灵。
”《城隍经》有为城隍神设置了十八司辅佐城隍神行使权力。
对于十八司的职责,《城隍经》有着详细的划分,实质上为城隍神的权力做了详细的说明。
城隍神权力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作为护佑者的权力,二是作为管理者的权力。
城隍神在最初的记载中就是一位保护神的形象,他可以通过改变天象气候、来保护城池以及城池居民的安全。
若依水庸即城隍的观点,那么从周代开始至唐代,关于城隍神记载都是祭祀城隍以改变天象,或祈雨,或祈晴。
《左传》襄公九年,宋国发生火灾,“祝宗用马于四墉”。
“墉”即水庸,也就是城隍。
从发生火灾祭祀城隍来看,此时人们应当是为了向城隍求雨以扑灭火灾,因而水庸也就是城隍神拥有改变天气的力量。
唐宋时期祭祀城隍以求改变天气的记载更多,唐代祭祀城隍的祭文多为淫雨乞晴、天旱乞雨之作。
这说明唐代时人们认为城隍神掌管人间风雨之权。
区域社会史中的民间信仰_城隍神
区域社会史中的民间信仰——城隍神城隍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城市保护神。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城隍神是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神祀之一。
一、城隍神信仰的由来和发展城隍最早指城邑或护城濠。
西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城:盛民也”含有保护和守御的意义;而隍,许慎明确给出定义:“隍:城池”。
池筑于城外,有水称“池”,无水曰“隍”。
无水的隍主要在北方,南方很少。
史书中有关于城隍记载存在较早,成书于上周之际的《易经》中出现了“城隍”记载,其《泰卦》曰:“上六,城复于隍”。
至周,城隍被作为神灵来祭祀,《礼记·校特性》载:“天子大腊八”,即周天子要腊祭的八神,分别为先啬、司啬、农、邮表、虎猫、坊、水庸、昆虫,其中“水庸”居七,被传说为后来的城隍神。
这时的城隍虽已上升为神享受祭祀,却仍未作为独立的神、专门为之立祠庙祭祀。
“城隍”一词连用,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但这里的城隍只是指城池。
而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城隍立祠庙祭祀的是在三国时代,孙吴政权于赤乌二年在安徽芜湖建城隍祠祭祀城隍。
至南北朝时期,有了祭祀城隍的较详细的记载,即《北齐书》卷二十《慕容俨传》载天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南朝梁军围城,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郢城危:“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须臾,冲风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
”从“公私每有祈祷”、“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的记载看,城隍神的信仰已比较盛行,深入人心了。
至唐代,城隍祠的设立、祭祀已是十分普遍。
有《太平广记》卷三○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吴俗畏鬼,每县必有城隍神。
”又有唐代文人文集中常见祭祀城隍的文章。
唐代张说、张九龄、韩愈、杜牧、李商隐、许远等在出任地方守宰期间,皆撰写祭城隍文。
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城隍在唐代也开始为统治者所重视,始封爵。
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
《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中记载后唐末帝于清泰元年封杭州城隍为顺义保宁王。
苏州城隍庙美篇
苏州城隍庙美篇苏州城隍庙建筑群占地面积广阔,整体建筑风格典雅庄重,独具江南水乡特色。
进入城隍庙,一座巍峨壮观的牌坊映入眼帘,上书“城隍庙”的金字,象征着这座古庙的尊贵和庄严。
一路向前,穿过匾额林立的牌坊,来到了主要的宫殿建筑群。
这些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屋顶翘起,斗拱飞檐,彩绘繁复,狮子、龙凤等传统图腾栩栩如生,展现出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城隍庙的主要宫殿称为“城隍殿”,是庙内规模最宏大的建筑,也是城隍庙的灵魂所在。
走进城隍殿,一股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庙内供奉着城隍神像,神态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殿内墙壁绘制了众多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绘画工艺精湛,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古代神话世界中。
城隍庙还有一座“城隍庙博物馆”,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实物展品,展示了苏州城市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巨大的城隍神像,栩栩如生,神态庄严,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匠心独运。
除了城隍殿和博物馆,城隍庙内还有一座“城隍楼”,楼高三层,建筑风格独特,将古代建筑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登上城隍楼,可以俯瞰整个庙宇建筑群,远眺苏州城市美景,感受到古代建筑的宏伟壮丽和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
在城隍庙内,香火缭绕,钟鼓悠扬,古代文化氛围浓厚,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每年的传统节日和庙会,城隍庙更是庙火热闹,人山人海,游客络绎不绝,让人领略到古代庙会的独特魅力。
作为苏州市的一处重要文化景点,城隍庙不仅仅是一座古代建筑,更是一座代表了苏州人民文化信仰的象征。
每天都有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祈福、祭祀,庙内的香火旺盛,庄严肃穆,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神圣的感觉。
走出城隍庙,回到喧嚣的城市街道,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体验,古老与现代交错融合,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
苏州城隍庙,作为苏州的一座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苏州城市的发展变迁,承载着苏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它不仅仅是一座古代建筑,更是一座精神家园,一个文化信仰的象征。
城隍庙浅析
城隍庙的社会功效浅淅——刘梦君说到城隍庙,但凡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们无不知晓,几乎为每个县城所必有。
究其历史根源,据说由《周礼》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衍化而来。
据《礼记·效特性》:“天子大蜡八。
祭坊与水庸,事也”。
“水者隍也,庸者城也”。
城隍即护城河是也。
东汉史学家班固《两都赋序》载:“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
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
西晋张华撰《博物志》称:“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
由此看来,城隍的最初历史功效是保护城中居民的守护神。
最早有记载的城隍庙,是三国时吴、赤乌二年(239年)修建的芜湖城隍庙。
至南北朝时,城隍庙的影响渐大。
《北齐书·慕容俨传》载,一次北齐大将慕容俨奉命镇守郢城(今河南信阳县南),被梁朝大将侯缜和任约带领大军所围困。
梁军久攻不下,见齐军常通过城外河道运送粮草,就在河上游用荻苇连成数里封锁线,以塞船路。
于是郢城粮断,城中军民恐慌,眼看城池不保。
慕容俨听说,“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祈必应”。
于是有了主意,便“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祈后不久,天气骤变,刮起狂风,河水掀起排排巨浪,将荻苇全部冲散;梁军又以铁链封锁江面,可是天降暴雨,江水泛滥,洪水又将铁链冲断,梁军封锁失败。
城中北齐军民认为这是拜城隍的灵验,城隍爷显灵了,一时士气大振,慕容俨借机以鼓动,带领军队杀出城去,齐军将士以一当十,勇不可挡,大败梁军。
自此城隍爷威名远扬,从南方逐渐扩延到北方。
至唐朝时,天子李姓,道教兴盛。
道教利用佛教的“天上、人间、地狱”三界,“六道轮回”之说,将城隍神、土地神等纳入了道神系统。
以其为剪除恶凶、安邦保民之神。
道教以城隍神为管领亡魂之神,人死了是城隍神把人的亡魂索至阴曹地府。
《太平广记》卷一百二十四回《王简易》记载了唐代人王简易见城隍爷的传说:“唐洪州司马王简易者,常暴得疾。
腹中生物如块大,随气上下,攻其脏腑。
城隍庙的世俗担当:反腐戒贪
城隍庙的世俗担当:反腐戒贪作者:李晓巧来源:《月读》2016年第09期古代中国,有着多神崇拜的文化体系。
而祭祀城隍的历史久远,逐渐形成了城隍庙的祭祀和商业功能。
到了明清时期,城隍庙更是备受青睐,统治者扩展了其道德教化功能,使之兼具了醒世警世的作用。
众所周知,城隍神是中华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灵之一,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的城市保护神。
早在周朝,人们就开始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水庸神”即城隍神。
城隍庙主祀城隍,记载最早的城隍祠,是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
隋、唐、宋、元四朝,城隍崇拜相当普遍,宋朝李昉在《太平广记》中记载,吴地“每州县必有城隍神”。
至明朝,据叶盛《水东日记》记载:“唐以来,郡县皆祭城隍,今世尤谨,守令谒见,其仪在他神祠上,社稷虽尊,特以令式从事,至祈穰报赛,独城隍而已。
”可见,当时各府州县几乎都设城隍庙,而且,地方官员对城隍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神灵。
城隍神到底长什么样子?其实,并无固定不变的神像。
宋代以后,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凡御灾捍患,有功德于民,则祀之”。
清廉爱民、造福一方的官员去世后,地方缙绅百姓也会将其入祀城隍庙,世代供奉。
《水东日记》记载:“陆游尝记镇江府城隍庙,谓自故时祠汉纪信为城隍神,莫知其所以始,因以为为善之报,亦正论也。
”因“为善之报”成城隍神,类似阴间的地方官员,可谓是对勤政爱民官员的另一种表彰。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康熙年间曾任嘉定知县的陆稼书在任很有惠政,受到百姓爱戴,“相传稼书先生殁后,为嘉定县城隍,县民数百人直至平湖接公上任”(《履园丛话》)。
可见,百姓心中有杆秤,这句话说得不错。
再如苏州城隍春申君,杭州城隍文天祥,泉州城隍韩琦,绍兴城隍庞玉,北京城隍杨椒山,福州城隍周苛,上海城隍秦裕伯……无一例外,都是些赫赫有名的贤臣良将。
同时,很多城隍庙楹联也都有醒世警世的现实意义,相当于一个“教育基地”。
湖北应城城隍庙的楹联是:“为人须凭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烧香点烛;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谨防我铁链钢叉。
立春参观城隍庙观后感
立春参观城隍庙观后感我参观了位于我家乡的城隍庙,这座古老的庙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城隍庙建于明朝,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虽然历经风雨,但庙宇依然庄严肃穆,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庄重。
庙宇由大门、正殿、配殿和后殿组成,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有序,彰显出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进入正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的城隍神像。
城隍神像庄重肃穆,神情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在神像前面,有一个供桌,上面摆放着供品和鲜花。
许多人都在这里烧香祈祷,虔诚地跪拜在神像前,希望城隍庇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
我也悄悄地祈祷了一下,心里感到踏实和安宁。
正殿的侧面有两个配殿,一座是财神殿,一座是文昌殿。
财神殿供奉的是财神爷,他据说能帮助人们获得财富。
整个殿的风格庄重而富丽,墙上装饰着金光闪闪的装饰画,引人注目。
文昌殿供奉的是文昌帝君,他是文化之神,有保佑读书人考试及格的作用。
我走进这个殿,感受到一种肃静的气氛,仿佛沉浸在书香之中。
参观完正殿和配殿后,我又来到了庙的后殿。
后殿是一个小花园,四周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这里空气清新,花香弥漫,让我心情愉悦。
我走进花园,看到几个老人围坐在一起聊天,他们年纪虽大,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他们告诉我,每天都会来这里散散步,享受花园的美丽和宁静,让自己心情舒畅。
我觉得这种生活态度值得学习,人生需要适当的放松和休闲,于是我也在花园里找了个角落,静静地坐下来,静观花开花落,体味万物的美丽。
参观城隍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宗教和文化的融合。
在这里,人们充满虔诚地向神明祈祷,向信众传播正能量。
而庙内的文化氛围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让人感受到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和智慧。
这座城隍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一处人们心灵净化的净土。
参观完城隍庙,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历史和文化知识,更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这次参观让我更加明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和传承。
官民共享空间的形成:明清江南的城隍庙与城市社会
作者: 王健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57-6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7期
主题词: 明清时期;江南;城隍庙;空间
摘要:明初,城隍庙作为官方教化场所,江南地方官府对之采取了严格管理的措施,于祭祀礼仪、庙宇管理等方面均作出种种限定。
然自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地方官员的怠惰与疏忽,民间力量逐渐介入。
后又因地方政府经费受限,城隍庙的修缮与管理也越来越仰赖于民间社会,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它的世俗化。
在这一背景下,城隍神越来越多地与官方施政发生了实际的关联,而作为神灵栖止地的城隍庙也被彻底整合进了地方官员的施政体系之中。
不过,在辅政于官方之外,城隍神、城隍庙在士民生活中也开始扮演愈益多样化的角色。
在特定的空间中,两者是并行不悖的。
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
本科生课程论文*名:**学号:***********专业:国际政治成绩:2012 年 6 月文化与主义的洗礼——上海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城隍庙、豫园地段是上海城市中少有的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和江南园林特色的部分,这在上海“西化”的城市空间中着实显得比较特别。
然而,纵观古代城隍庙的建立到如今城隍庙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城隍庙无论是在历史功能上还是社会意义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城隍庙在岁月的磨砺中走向了新的历史使命;纵观整部上海的历史,由于其在不同阶段所受到的如租界时期的影响和当今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的浸染,这座城市也在不断接受着文化与主义的洗礼。
本文试图探讨上海老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也是作为老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一、上海城隍庙的“前世”:老上海庙园和市井生活娱乐场所1、古代城隍庙——老上海的庙园上海建县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城隍庙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
城隍庙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则多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殁后也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
上海城隍庙前身原为金山神主、西汉大司马霍光神祠,今庙内前殿仍由霍光坐镇,后殿供奉着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是为“一庙二城隍”,属国内罕见。
近代时,为纪念壮烈牺牲在吴淞口炮台的民族英雄、抗英将领陈化成,沪上百姓为其塑像建祠祭祀,后又曾奉于城隍庙前殿朝拜,因而更有过“一庙三城隍”的奇观。
明朝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在原霍光神祠的基址上,改建了上海的城隍庙,经过历次重修和扩建,在清中叶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历经数次火灾和战争,城隍庙经过多次毁损和重建,1926年在火灾废墟上重建的钢筋混凝土仿古大殿一直保存至今。
如今我们看到的城隍庙,四周建筑的外观都是庙宇的形状,飞檐的翘角随处可见。
城隍庙老街上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汇集着仿古的各色建筑。
上海县城是上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而处于县城中心地带的城隍庙、豫园地段则可以说是县城内重要的庙园地带,是各种类型活动的中心。
吴山城隍庙丨供奉着“明代包青天”——周新
吴山城隍庙丨供奉着“明代包青天”——周新老杭州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总是期盼一位明断是非、刚正不阿,能够造福一方的“父母官”,比如:包拯、海瑞等等,他们都是话本戏说的重要人物,而在吴山上也有一位低调的清官,他是数百年前杭州人心中的“包青天”,更是皇帝亲封的浙江城隍神,他就是周新。
城隍,“城”是指城池的城墙,“隍”是指墙外的沟壑或护城河。
在古代,人们为了城池的安宁,春秋后期就有祭祀城隍神的习俗。
到后来,受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影响,城隍神的形象融入更多道德、礼法元素,许多造福一方的官员都成为城隍神受到百姓的供奉,周新也是这样。
吴山城隍庙本是南宋时迁移过来的,到明朝永乐年间开始祭祀周新。
周新,洪武年间以诸生身份进入太学。
他本名周志新,但因为明成祖朱棣常常直呼其为“新”,于是便改名周新,把志新作为字。
这样看来,最初,明成祖心中还是很信任周新的,只是可惜帝心难测,周新的一生成也朱棣败也朱棣。
能被皇帝赏识,周新自是有过人之处,他在当时可是出了名的正直能干。
如果说包拯是铁面无私辨忠奸,那么周新就是冷面寒铁爱百姓。
明成祖即位后,周新任监察御史,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是法度的捍卫者,但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使,毕竟要弹劾同僚、顶撞上司,一不小心就会招人记恨。
但是周新完全不在乎,朝廷官员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当朝权贵,他都敢于弹劾,有错必究,实在是配得上“冷面寒铁”之名。
他在担任浙江按察使(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时,刚进入浙江地界,成群的飞虫围着马头飞,周新追踪来源,在荆棘中发现一具尸体,死者身上系着一个小木印。
他通过检验木印,判定死者是一个贩布的商人,就令人四处寻买布匹,看到布匹上的印文同死者身上所系木印相吻合时,就立即将贩布人逮来审问,最后将杀害商人的强盗全部缉拿归案。
只是,耿直的人总是不适合明代混乱的官场和疑心过剩的皇帝的。
周新虽有威名也敌不过锦衣卫的诬告。
最后被抓到殿上,受朱棣质问,他也不惧,反而顶撞道:“臣奉诏书而死,死而无憾”,哪怕是临刑前周新还高喊“生作直臣,死作直鬼!”,最终冤死在刀下。
城隍庙:重温古老的庙会文化
城隍庙:重温古老的庙会文化城隍庙是中国传统的庙宇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城隍庙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个集商贸、文化、社交于一体的地方。
在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背景下,城隍庙庙会文化形成并延续至今,成为一大特色。
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民俗活动,起源于中国世代相传的祭祀、祈福仪式。
庙会的起初目的是为了感谢神明的庇佑,并向神明祈求来年的丰收与平安。
城隍庙会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到了宋代达到鼎盛。
如今,庙会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象征。
城隍庙庙会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
首先是表演类节目。
传统的庙会活动中,表演类节目总是热闹非凡,歌舞、杂技、戏曲等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让观众大呼过瘾。
例如京剧、评弹、杂技等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许多观众的关注。
这些节目不仅能够让人们在欣赏中得到乐趣,也能够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是游戏与娱乐。
在城隍庙会上,各种各样的游戏与娱乐设施总是吸引了孩子们和年轻人的目光。
这些游戏包括射箭、投掷、踢毽子、扭秧歌等,凭借其趣味性和挑战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与。
另外,还有一些古老的游戏,如踩高跷、走钢丝等,虽然现在很少人会玩,但在庙会上可以看到这些古老的游戏,为观众们带来了难得的欢乐。
此外,美食也是城隍庙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庙会上的美食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小吃和特色菜肴让人垂涎欲滴。
无论是传统的糖葫芦、糕点,还是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都能满足人们的味蕾之欲。
城隍庙庙会的美食文化不仅可以让人们品味美味,更可以通过各种美食的制作工艺和食材选择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
城隍庙会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庙会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城隍庙会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庙会这个载体将传统文化展现给人们,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城隍信仰在传统社会中的作用
作者: 刘世天
作者机构: 中国道教协会;西安都城隍庙;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道教
页码: 13-1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城隍信仰 社会 夏商周时期 中国历史 宋明理学 道教活动 儒家文化 六道轮回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祭祀城隍由来已久。
夏商周时期,祭祀水庸就已占有重要地位。
唐宋以后,祭祀城隍成为国家和地方祭祀的重要内瘩。
宋明理学兴起之后,城隍庙不仅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与此同时,佛教的六道轮回等思想也融入城隍信仰之中。
这样,城隍信仰就逐渐融合了道、儒、释三家思想。
说说城隍庙
说说城隍庙说起城隍庙,估计在中国最出名的就算是上海的城隍庙了,那里的出名不是因为庙的原因而是上海城隍庙已经成了上海市中心的标志之一了。
而苏州的城隍庙呢,绝对不比上海的差劲。
说到底还是炒作的不够过分罢了。
苏州的城隍庙也位于苏州市中心的景德路与人民路的交叉口,严格的说也是属于观前商圈的范围。
属于苏州道教正馆之一。
城隍、土地到底官职如何划分的,总觉得不太了解,好像都是庇佑和掌管一方山水的正神吧。
有的说城隍是地府分封的。
不管如何,反正城隍是老爷,土地是公公,从称呼上觉得一个是官,一个是长辈,亲切点。
中国道教的封神系统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地方上所供奉的神仙一般都是当地有名望、有资历的名人,这一点从苏州城隍庙内供奉的老爷都能看出来。
说起来苏州的城隍是个历史上非常有名,非常牛逼的人物,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据说这位老兄逃难到苏州一带后,不知怎么的后来就成了城隍了,人出名到哪里都能混啊。
苏州城隍庙宋元时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火。
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寺基(传为三国东吴周瑜宅址)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景德路今址,又几经损毁,现与2001年重修(好像大多数的祠庙都是这个经历)。
城隍庙外墙上一块醒目的牌子上述两个大字“免费”,看了使人神清气爽,这是苏州为数不多不要门票的景点了。
城隍庙有正殿—月华殿—太岁殿组成。
一进正殿,俨然一派地府的行政机构组织,春申君居中,旁边的配有什么财务司、什么城防司、什么礼乐司,一大溜,都是掌管生老病死、居家生活、武装保卫等等职能的各司,我找了半天也没发现具有现代城管功能的城管司,据此,城管看来是我们新时代的新发明了,呵呵。
月华殿是供月老的,挂满了红绸子,同心锁。
写满了各男男女女的婚姻心愿,由于字写得难看,故也懒得看。
在月华殿遇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在月华殿的一隅,有一个解名的摊,替人解名的不是道士,而是一个女的工作人员,还挂有胸卡呢。
那天我看到一个女的,拉着那个解命人的手,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
明清时期苏州的民间信仰
明清时期苏州的民间信仰江南民俗“信鬼神,好淫祀”,在苏州地区,以神灵崇拜为主的民间信仰同样十分兴盛。
在人们信仰的民间诸神中,典型的有:为人民大众驱蝗消灾保丰收的猛将神;有治理太湖水患,恩泽万代的治水英雄大禹神;有教民育蚕、冶丝的“蚕神”嫘祖;有远古时代恩泽天下的先祖“药皇”以及掌管漕运的金总管等等。
以下将叙述我所知道的明清时期苏州对于“总管”神和以孝闻名的“周神”(周孝子)的信仰。
在江南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土神中,有一位是“总管”神。
如果我们检索一下苏州府的民间信仰,或者是苏州的地方方志,就会发现会有许多有着“总管”名号的神,而且在这些神中大多数都姓“金”,被当地人称为“金总管”。
当然也存在了其他姓的“总管”,如十分有名的“陈总管”。
在现存的方志史料中,最早记载总管神(金总管)的是正德《姑苏志》卷二七“坛庙上·总管庙”。
“在苏台乡真丰里。
神汴人,姓金。
初有二十相公,名和,随驾南渡,侨于吴,殁而为神。
其子曰细,第八,为太尉者,理宗朝尝显灵异,遂封灵祐侯。
灵祐之子名昌,第十四,初封总管,再进封,昌为洪济侯,元七为利济侯。
(一在阊门外白莲桥西。
一在祠祀元王积翁,亦名总管庙。
一在盘门外仙塘桥下。
一在常熟县致道观。
一在嘉定县安亭镇。
)”上述叙述中的苏台乡真丰里是位于昆山和吴江县境的周庄镇,同时从和(二十相公)→细(第八,太尉者,灵祐侯)→昌(第十四,总管,洪济侯)→元七(总管,利济侯)可以看出金总管家系、事迹传说的基本形态,任何一位都是由人变成神,是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人,死后在冥界为现世百姓显现出“灵异”,对漕运有所助益,因此成神获得封号。
而在方志以外的史料中,关于金总管最早的记载则是叶盛(昆山县人,1420—1474)《水东日记》卷一八“各姓宗图”的“毛澳邵氏”。
“七官【金氏】、仲达【顾氏】、德名【余氏、宋氏】、显。
邵氏盛荡之族,七官人娶金元七总管第六年。
按:公所生五男一女,岂官人所娶乃男以下之长女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的社会意义分析
苏州城隍庙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位于苏州市平江区,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苏州唯一的一处五进式城隍庙,也是苏州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对明代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的社会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明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苏州城隍庙的历史背景
苏州城隍庙建成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苏州市成为南方经济文化的中心,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
城隍庙的建造是为了保护城市的平安,祈求城市繁荣昌盛。
在明代中期,由于江南水灾频繁,苏州城隍庙成为民众祈求保佑的主要场所之一。
二、城隍神的形象与传说
苏州城隍庙供奉的是城隍神,传说城隍神本是唐代名将秦叔宝的儿子秦叔明,因其勇猛善战,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被封为城隍神。
城隍神的形象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大多是披着铠甲、手持神刀或宝塔的形象。
在苏州城隍庙中,城隍神是一尊身披重甲、兜鍪、戴巾、手执宝刀的庄严神像。
三、城隍庙的社会意义
1、宣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苏州城隍庙是中国古代城隍庙建筑的典范之一,其建筑风格和神像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
城隍庙庄严肃穆的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之一。
2、弘扬民间信仰和文化传统
苏州城隍庙是苏州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历史上曾在苏州水灾、火灾等
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民众心灵寄托的场所。
城隍神的形象及其传说也成为了苏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了民众对历史和文化的浓厚兴趣。
3、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城隍神是维护城市平安和社会秩序的神灵,苏州城隍庙作为城隍神的供奉场所,也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和维稳工作中。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的城隍庙会,是苏州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民间盛会之一,也是苏州市公安局等政府部门维稳的重要时段。
四、总结
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是苏州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其在明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
响不仅体现了当时苏州市文化、宗教和政治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的意义和价值也将不断得到发掘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