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同源

合集下载

上海城隍爷是不是上海人

上海城隍爷是不是上海人

上海城隍爷是不是上海人澎湃新闻 / 《上海观察》专稿 / 秦凌——上海城隍爷是不是上海人近日,上海城隍庙修缮升级工程全部完工,庙观格局全面恢复。

修缮后的城隍庙丰富了活动内容,延长了开放时间,晚上将以开办传统文化讲习班的形式,与参与者深度交流。

上海城隍庙的沿革发展,几乎就是一部上海发展史。

不过,今天我们来说说“城隍老爷”秦裕伯的身世。

秦裕伯的“前任”与“后任”首先要说明的是,上海城隍其实不止秦裕伯一人。

在他之前,有“金山神主”汉代大将军、博陆侯霍光。

《上海县竹枝词》中写道;“庙旧金山神主祠,脱沙霍像古传遗。

明初改奉城隍祀,忠孝为神我祖宜(竹枝词作者为清末上海贡生秦荣光,所以称为我祖)”。

上海历来有所谓“前殿为霍,后殿为秦”的说法,现在城隍庙的前殿仍祀霍光,正殿供奉“诰封显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

所以可以说,霍光也是上海城隍。

上海的老百姓一直还有“一庙三城隍”的说法,据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吴淞炮台壮烈牺牲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供奉在大殿后进,因此,抗击侵略者的名将陈化成也可算秦裕伯的“后任”。

秦裕伯家世考明初成为上海城隍的秦裕伯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秦氏宗谱称淮海公)的八世孙。

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秦观五传到秦知柔(1233~1306年,字以和,号节斋,谱称节斋公),因为宋末变乱,携幼弟秦知立、秦知彰南渡,安排知立居住在赵屯村,知彰居住在九团,自己居住在沪渎((据考应在今静安寺一带),秦知柔去世后,“夫妇合葬于乌泥泾之阳。

即今上海县之肇家浜右、淡井庙北(在今永嘉路附近)”,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为他书写了墓碑,内容为“元处士节孝先生秦公之墓”。

秦知柔的次子秦良颢(1278~1355年,字信甫,号述斋,谱称述斋公)游学河北大名,他就是秦裕伯的父亲。

秦裕伯(字景容,谱称景容公)童年跟随父亲在大名游历,后返回上海读书数十年,至正四年(1344年)考中进士,历官湖广行省照磨(“照刷磨勘”的简称,正八品,负责对本部门的收支进行审计)、山东高密县尹(正七品县令)、福建行省郎中(正五品)、延平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正三品,延平路为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三明市一带)、行台侍御史(从二品,相当于监察御史助理)。

有感有应,城隍神的来历

有感有应,城隍神的来历

有感有应,城隍神的来历有感有应,城隍神的来历龙虎山道教2022-03-22 16:57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与土地爷、关公齐名的,大概就是城隍了,几乎有城的地方,就有城隍庙,可城隍是怎样的神呢?“城隍”二字,始见于《周易》,即:“城复于隍,勿用师。

”带有很强的哲学意味,推测文意,这里的“隍”大概是城基。

但到汉代时,人们多将隍理解为护城河,以后相延不改,但这显然不是《周易》中的意思。

祭祀城隍,古已有之,应是上古社祭的延续。

受佛教西来的影响,到三国时,城隍渐渐人格化,《搜神记》中便记载了南京城隍蒋子文的故事。

将祭城隍列入典制,始于南北朝,唐朝时,城隍信仰已相当普遍,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都写过祭城隍的诗文。

唐人心目中城隍乃紫衣朱冠,城隍庙中的塑像皆如此,按唐代服制,三品以上方可衣紫,因为紫色印染较难,故奉紫为上品,至宋元一直未变,明朝时大红色异军突起,所以明清城隍亦有着红袍者。

元代时,因道教风行,城隍信仰空前发展,元代韩从政《佑圣王灵应碑》称,至正年间,皇帝再次封城隍为王,并大修庙宇,“壮如王者之居”。

此前城隍的主要职责范围是管死人,到了元朝则明显扩大,开始“司分善恶,部领山川”,而且告别单身生活,有了城隍夫人。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崇信城隍,开国后第二年便大封城隍神,当时的京都(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灵王”,不同城市的城隍开始论资排辈:京都等五大城的城隍都封王,是正一品,此外府州以下为正二品,州城隍为正三品,县城隍为正四品,与当地的主官平起平坐。

这套体系看似严谨,其实混乱,因为在百姓信仰中,城隍早已被人格化,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春申君、文天祥在世时的职位显然高过正二品。

结果是,这套荣衔制度并未得到民间认可,后明廷干脆将北京、南京的城隍封为“都城隍”,直接称帝,这个比较直观,都城隍压倒各地城隍,成为不易之论。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城隍庙”与城隍文化所谓“城隍”,据《辞海》的解释为“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起的高墙,而“隍”是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护佑,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始称“城隍神”,有的地方又称城隍老爷。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因而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

城隍庙的兴建与城隍文化的形成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每到秋季收获之后,人们总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特别是除夕之日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也就是“城隍神”。

而到了三国时代,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内容日渐丰富,自然要有个固定的场所,于是民间开始兴建城隍庙或城隍祠。

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城隍庙是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

当年的芜湖,是东吴抗拒曹魏最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塞,长江和青弋江是第一道天然屏障。

合肥之战之后,东吴失利,退据芜湖,曹操趁机发兵十万攻打芜湖,打算一举歼灭孙吴。

在潮水般的曹军攻击之下,城墙被曹军的石炮炸开一角,老将黄盖被射伤,周瑜苦苦死撑,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位红袍小将挥舞长枪奔走如飞,他跃下城墙,在缺口处一夫当关。

只见他身手敏捷,手中一杆长枪左挑右刺,转眼间曹军死伤一片。

东吴军见此,信心大振,周瑜双目圆睁,挥剑跃马,杀下城墙。

曹军攻势受挫,只好退却。

此战结束后,周瑜见过来将,来将自称徐盛,少时习武,勇力过人。

周瑜大喜,提升他为副将,命其坚守西门。

半月后,孙权命周泰率五万大军增援芜湖,曹军退走合肥,芜湖城转危为安。

徐盛受周瑜之命镇守芜湖,他深感百姓受战祸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养农桑,将一座芜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条。

不幸的是,徐盛英年早逝。

为纪念他,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规模相当深宏阔大,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守门的是“哼”、“哈”二将。

古代的城隍庙有何地位和意义

古代的城隍庙有何地位和意义

古代的城隍庙有何地位和意义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也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

那什么是“城隍”呢?城隍庙到底有何地位和意义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城隍庙的地位和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城隍”从哪里来神仙守城的传说与城镇共同体的兴起。

中国人自上古时期就有祭祀天地山川和宗族祖先的传统。

天地山川,是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宗族祖先,则是由血缘联结在一起的同一个部落或家族的共同起源和象征。

某种意义上,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古代信仰中最早出现的两极。

不过,城隍神却并不属于这两极。

城隍一词的原意,是一座城市的城墙和护城沟。

城隍神,也就是城池的守护神,他的职责是庇佑所在地的民众免受战乱、洪涝和瘟疫的侵扰。

它所护佑的城池,是介于宏观的天地和微观的家族之间的一个中等大小的社群共同体。

城隍信仰依赖于城镇的普遍成熟和发达,故而它的出现晚于天地和祖先崇拜。

正史中对城隍神的最早确切记载,出现在《北齐书·慕容俨传》中。

但随着水旱战乱和社会变迁,各色人口越来越倾向于混居杂处,组成一座座介于天地国家和宗亲家族之间的城镇共同体,城隍这个城池的守护神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城镇的繁荣而愈加兴旺。

“城隍”地位和意义皇家封神运动后,士庶皆来拜。

唐代晚期,外有藩镇割据逞强,内有宦官弄权,皇帝对周边各地区的控制力几乎到了几百年来的最低点。

公元896年,藩镇叛乱进攻京师长安,唐昭宗逃往华州行宫仍遭臣子暗算,据传城隍显灵才救了他一命。

城隍神,是一方城池的守护者,因此各地的城隍神有所不同。

纪信,是被最多地方奉为城隍神的人物。

相传楚汉相争时,纪信假扮成汉王解救刘邦突围,被项羽烧死。

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十三省总城隍,并赐黄袍加身。

陕西西安、安徽芜湖、甘肃兰州、河南郑州、江苏镇江、浙江宁波、四川南充、广西太平等地,都将其奉为城隍神。

此外,很多地方的城隍神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百姓心里的“好人”、“神人”不止一个,所以有的城隍庙会同时供奉很多位城隍神,江苏苏州城隍庙内就同时立碑供奉了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文天祥、周忱、况钟、任环、张国维、汤斌等10位城隍神。

城隍文化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城隍文化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如宋朝时的军校范旺。
现在大陆的城隍庙有时候跟庙会或商品集散地联系在一起,但是习惯上的城隍则与民间信仰有关,并且跟阴曹地府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与城隍并列的,往往还有判官、黑白无常等形象。下图是台北的一座城隍庙。最外侧分别为牛头马面,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经典的阴府狱卒形象。《西游记》中唐太宗地府还魂一章里,就有“时闻鬼哭与神号,血水浑波万丈高,无数牛头并马面,狰狞把守奈河桥”。牛头马面的说法来自佛教,《楞严经》里就有“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矛”的说法。城隍被当作阴间的一个代表形象不仅与佛教有关,还与道教有关。
城隍文化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关于城隍】
城隍原指守护城池的神灵。《礼记》里有一句“天子大蜡八”,东汉经学家郑玄不知道依什么样的根据,注“蜡有八者:??,水庸七也、昆虫八也”。水庸指水沟,隍指没有水的城壕。也许城隍。旧时候有城处常有城隍庙,但并不是每个城隍都是虚拟化的水庸。一些地方的城隍被具体化,用死去的人物代替。如庞玉,不仅是唐初将领,宋代时也被记载为会稽城隍。北京城隍有说文天祥,也有说杨继盛。这样具体化的城隍不仅有名人,也有小人物,

城隍

城隍

城隍城隍两字原意为护城河,「城」指城郭,「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称池,无水称隍,所以城隍原指城郭河沟而言。

由于「城隍」对地方的安全意义重大,故「城隍」逐渐神格化,成为「保卫城池之神」、「护城之神」,其任务是在天灾、兵乱时保护城池和居民的,是城市的守护神,后来又随时代俗流所影响,渐渐加重他的职事,如:祈雨、求晴、招福、穰灾等等,无形中兼管地方冥籍,赏善罚恶,为冥府派驻阳间之地方冥吏。

在民众心目中,城隍爷是阴间的司法官,可以弥补人间司法的漏洞,因此备受百姓崇祀。

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都有神在。

城池在过去担负起人们的身家性命及财产的安全,有大功于民,当然受到百姓的崇拜。

由此可见,「城隍爷」是城市居民的膜拜对象,而土地公及神农氏则是农民的膜拜对象。

由此可知,「城隍爷」是城市出现以后才产生的神祇,故他的年纪及辈份要比「土地公」、「神农大帝」小的多。

但「土地公」管理范围小,「城隍爷」管理范围大,因而责权方面则比「土地公」大(城管乡)。

正式专祀「城隍爷」,应始于北齐。

当时战乱频繁,「城池」极易得失,地方守护神的权力、威望、神通等等自然极其重要,「城隍」的地位因而大大提高了。

到唐朝愍帝时,全国各城市普遍有了城隍庙之建筑,并予以敕封。

到明太祖朱元璋执政后,依人间之行政区域划分而分等级敕封:掌管全国者封为「天下都城隍」,其职爵级为王;掌管一省封为「都城隍」,爵级亦为王(京师城隍为明灵王);掌管一府封为「府城隍」,爵级为公;掌管一州者封为「州城隍」,爵级为侯,称「灵应侯」、或「绥靖公」;掌管一县者封为「县城隍」,爵级为伯,称「显佑伯」。

从此,民间对城隍爷之崇拜就普及到全国每个角落。

传统上,每个地方的县城中心座南朝北,都建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爷端坐其中,掌管一县的大小事情。

到清朝时,有些较大的市镇也建了城隍庙。

城隍爷既为幽冥界的地方官,自然设有许多部门及属僚,以掌司法及警察。

一般城隍爷下设六部司:延寿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增禄司,通常称为「六官」,或称「六神爷」,他们的职司和官名相同。

中国各地的城隍神

中国各地的城隍神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利用这些鬼神迷信来麻痹、欺骗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老百姓呢,或是通过对城隍神的颂扬,来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对城隍神讽刺、嘲骂,借此来抨击当时社会中的贪官污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对城隍神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传说。这也更加说明,城隍神完全是按照人们各自的意愿塑造出来的
周新当时是监察御史,是专门负责揭发官吏中的不法犯罪行为的,他一向敢作敢为,豪门贵族都怕他几分,称他为“冷面寒铁”。周新到浙江一带巡视后,调查到了大量证据,正要逮捕那锦衣卫的特务,那家伙却溜回北京,找他的后台老板锦衣卫指挥纪纲告状去了,纪纲听说此事,又气又急。他气的是居然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急的是周新的倔脾气他也了解,不搞倒周新,他自己的脑袋也难保,“恶人先告状”,纪纲指使手下捏造了许多周新的罪行,抢先向明成祖告了状。
中国各地的城隍神
过去,上至京都,下至府县,甚至一些村镇,都建有城隍庙信奉城隍神,那么,城隍神是个什么神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按道教的说法,城隍是守护城池的地方长官。在一些地方的老百姓是中,也常常把城隍看作是阴间的地方长官。在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据《周礼》记载,在周代的腊祭八神之中就有水(即隍)庸(即城),城隍大概就是由此衍化而来的,不过正式叫起城隍神来,那就很晚了。最早见于记载的城隍庙是三国时候建于芜湖的一座城隍庙。不过那时信奉城隍神的人并不多。城隍神得到广泛的信奉,是在南北朝。
在甘肃省陇西一带,也流传过一个嘲笑城隍的故事。据说,有个姓谢的少年书生,跟着他的老师住在城隍庙里读书。一天晚上,老师出门去了,谢生就自己在院子里赏月吟诗。忽然有个人鬼头鬼脑地走进庙来。谢生躲在神像后面观察,只听那人祷告说:“城隍老爷啊!您若保佑人今晚偷东西成功,我明天一定向您进贡猪头三牲。”谢生听了暗暗好笑,一个小偷怎么敢求神灵保佑呢?今晚上这小子不倒霉才怪呢!没想到那小偷竟真的偷成了,第二天果然到庙里来还愿。谢生很气愤,就写了篇文章责骂城隍神。那城隍神得知此事,恼羞成怒,就托梦给谢生的老师,说要惩治谢生。老师被吓坏了,把谢生骂了一顿,还把那篇稿子搜出来烧了。没想到当天夜里,城隍神又给谢生的老师托了一梦说:“你烧那篇稿子时,惊动了过路的神仙,报告了东岳大帝。结果把我给革职查办了。”说完就哭哭啼啼地走了。老师醒来后把这梦告诉人们,后来当地人就把原来的神像撤了,照着谢生的相貌,重新雕了个神像供在庙里。

_一庙两城隍_两庙一城隍_平潭城隍信仰调查_潘健

_一庙两城隍_两庙一城隍_平潭城隍信仰调查_潘健

城隍最早是上古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后逐渐演化为中国城池的保护神,宋代之后,城隍的职能扩大为主管一城的降雨抗旱、放晴防涝、生儿育女、发财致富、剪除元凶、护国安邦之事,甚至执掌阴间亡魂。

明洪武二年,太祖朱元璋又把城隍祭祀列为国家祭典,并对城隍按级封爵,赋予城隍和当世的知府、州、县分别对应的冥界行政官的特性,大大强化了城隍的职能,城隍成为冥冥之中的神明,掌握着监察地方官吏和百姓命运的大权。

公元282年福州建立了城隍庙,城隍信仰传入福建。

随着历史的发展,城隍神成为福建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祇之一。

平潭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其最大的主岛――海坛岛是全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

因与祖国大陆相隔,遂迟至清代,城隍信仰才开始传入平潭。

平潭东临台湾海峡,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平潭与台湾新竹港仅距离68海里),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县份。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平潭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种渊源关系也反映到平潭的城隍信仰中。

一、平潭城隍庙概况平潭一县坐拥三座都城隍庙,而且都在县城,这与城隍庙一般都座落在一个地区的行政中心是相一致的。

它们分别是五福庙街的驻镇都城隍庙、江仔口村福胜正境都城隍庙与黄厝村福胜正首境都城隍庙。

(一)驻镇都城隍庙———五福境五福境位于平潭五福庙街西侧,又名威灵公庙,原称驻镇都城隍庙。

明代始建,清康熙、乾隆年间续建,道光、同治年间均有修缮,1985~1994年复修。

庙为木石结构,硬山屋顶,坐南朝北,面积940平方米。

中轴线自北向南依次是龙凤戏台、前天井、城隍殿、后天井、观音堂等。

据守庙的老人介绍,太岁殿修建于元代,里面供奉的是太岁神像,而五福庙则是后来傍依着太岁殿建起来的。

城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

西辕门上石匾刻“五福境”,门内楣处书“平潭古迹”,此为“平潭”县名的来源。

五福庙的城隍神塑像有三尊,一尊是泥塑的,俗称“硬身”,即固定端踞在庙堂;左右各伴随着“一庙两城隍,两庙一城隍”潘健(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收稿日期:2011-03-20作者简介:潘健,女,福建平潭人,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城隍。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扩展资料:城隍是中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

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王曲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

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

王曲城隍紧邻唐长安城,更成为官府及民众祭祀的对象,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祭祀活动的盛况。

宋代以后,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随着城隍信仰在我国民间的发展,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大多以当地人民普遍认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国众多城市均仍祭祀汉高祖大将军纪信,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现如今,粗略统计,全国仍有奉纪信为城隍的城隍庙三十多处。

最著名的有:古都西安,陕西阳曲、兴元、户县,安徽芜湖、宁国,甘肃兰州、天水、西固,河南郑州、方城、固始、荥阳、密县,江苏镇江,浙江临安、庆元,湖北襄阳,福建南安,上海,河北瓦房店复州,四川南充,广西太平等等。

其中,甘肃天水、四川南充、陕西户县都把纪信视为本地人,以桑梓故土的身份,建城隍庙以供奉。

河南因是纪信行军战斗的主要战场所在地和最终诈降现身的地方,纷纷立庙拜纪信为城隍。

城隍古时是城市保护神朱元璋封国都城隍为王

城隍古时是城市保护神朱元璋封国都城隍为王

城隍古时是城市保护神朱元璋封国都城隍为王城隍庙是古时候供奉城市的保护神城隍神的,古代大多数城市都建有城隍庙。

南京也不例外,旧时建过都城隍庙、府城隍庙等,其中有的等级、规模,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的城隍庙,有的还在南京人的世俗生活中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遗憾的是如今它们都已踪迹全无了。

南京的城隍庙旧影。

国都城隍被封为王城隍起初是指城墙和护城的壕沟,后来被虚幻为城池的保护神。

将奉祀城隍神列入典制始于南朝齐梁时期,当时有一些城市出现城隍庙,祭祀守城爱民的城隍神。

唐朝时祭祀城隍神开始普遍,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都写过祭城隍的诗文,如张九龄的《祭洪州城隍文》,杜牧的《祭黄州城隍文》。

据南京地方志记载,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在今南京汉中门、水西门之间的罗廊巷口一带,曾经建有一座“古城隍庙”。

清末陈作霖的《运渎桥道小志》中还提到过它。

明太祖开国后,对城隍祭祀作了一番整饬,将城隍神的地位抬升得极高,并首次把祭祀城隍纳入国家祭祀体系。

洪武二年(1369)春,朱元璋大封京都(南京)和天下城隍神,京都、开封府、临濠府等几个城市的城隍被封为王,各有具体封号。

京都城隍神叫“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管辖全国各府、州、县的城隍神。

其他各地城隍神享有的等级品秩,依其所在地方的行政等级而定。

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是承袭自宋代的做法,未过多久他又改变了主意,颁旨将各处城隍的封爵革去,统称为“城隍之神”。

朱元璋还把城隍庙和政府衙署并列为管理阴阳两界的系统,并规定“各府、州、县城隍庙宇俱如其公廨,设公座、笔砚如其守令”。

意思是各地城隍庙的规模大小、厅堂布置、几案摆设等,均应以现世官衙机构为摹本。

他还要求:“凡府州县新官到任,必先宿斋城隍庙,谒神与誓,意在阴阳表里,以安下民。

”有人认为朱元璋如此“抬举”城隍神与他的出身有关,实际上作为一个精明的统治者,他是在借势发力。

由于城隍神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了阴间总管,地方冥界的一切鬼神均由其负责监察,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大的神力。

城隍爷的来历

城隍爷的来历

城隍爷,又称城隍神,是地方的守护神。

城隍一词现在的解释是地方的守护神,也是最公正的司法神明。

历代帝王每遇水旱灾、疫疾事件,必设案祝祷于城隍庙,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城隍”一般认为是由上古皇帝所祭祀的“水庸神”演化而来,据说“水”就是隍,“庸”就是城,祭水庸即是祭城隍,是为祭城隍之始。

历经几千年的演变,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泰卦>“城复于隍,勿用师”的句子,城即是城壁、城墙的意思,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护城河,两字合并起来便成为防守城池的建筑体。

而人们因为崇尚无战争的和平而开始崇尚保护和平的城隍。

最早祭祀方式只筑土坛,并无建筑或塑土像,唯其祭祀者也只限于天子。

上古时期天子为感谢城隍巩固城池,而于每年春秋二季亲临祭拜城隍。

清朝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乙书上有:“芜湖城隍庙,建于吴赤乌二年(西元二三九年)间”,是有关城隍的最早记载,这吴赤乌指的就是三国的吴大帝。

唐朝时期城隍具人格化,如人死后去当了城隍的说法便从此时开始,当时社会建庙非常普遍,民间信仰亦相当普及,主要是祈雨、求情、禳灾,并无地方色彩。

元朝文宗天历年间,朝廷更体恤城隍一人主事,难免孤独寂寞,乃配享夫人,城隍由此得享人间温情。

明初,太祖朱元璋笃信城隍,认为城隍既为阴界地方官,其官等、辖境应与阳世行政官署相仿,乃以皇帝身分大加敕封天下城隍,分成五个等级,1、京都城隍为“明灵王”(或天下都城隍);2、省城隍称“都城隍”;3、府城隍为“威灵公”;4、州城隍为“灵佑侯”(或绥靖侯);5、县城隍为“显佑伯”。

县以下不设城隍,由土地公来管理。

因为明太祖曾封各县城隍为“显佑伯”,叙正四品。

明清以来,城隍的地位大为提高,奉祀城隍成为国家官式祭典之一。

城隍为兼管阴阳的神。

在阳间司惩凶罚恶导正社会风气之职。

在阴间则专司人间善恶之记录、通报、审判、移送之职。

有点类似人间之警察、检查官及法官的综合体。

遇有善事则通报天庭;遇有恶事则通报地府。

城隍的文化

城隍的文化

导读:-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大感兴趣,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

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

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

朱元璋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城隍的文化,便是一部针对善恶的监察历史;佛教一直倡导的“诸恶不做,众善奉行”便与城隍爷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中云“此者皆是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城隍庙的文化,就是教世人抑恶扬善的文化;如今最明显的就是对联,末学转贴各地城隍庙醒世对联,文字浅易但字字重逾万斤,与诸有缘网友共勉:-阳世三间,积善作恶皆由你;-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

-(城隍庙通用联,横额“你可来了”)--是是非非地;冥冥晓晓天。

-(福建泉州城隍庙)-几何代数留今古;乘法归除定是非。

-(台南城隍庙)-这条路谁人不走;那件事劝你莫为。

-(四川泸县城隍庙)-你哄你我不哄你;人亏人天岂亏人。

-(陕西岐山城隍庙)-但得回头便是岸;何须到此悟前非。

-(城隍庙通用联)-莫光光磕磕头去;要细细问问心来。

-(湖北恩施城隍庙)-善来此地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

-(辽宁锦州城隍庙)--谁毁谁誉,逝者如斯夫;-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

-(北京复兴门内都城隍庙)--赫赫明明,何必藏头露尾;-生生化化,须防戴角披毛。

-(四川丰都名山城隍庙)--百尺高梧,称得起一轮明月;-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城隍」的由来

「城隍」的由来

「城隍」的由来「城隍」的由来「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於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在这裏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

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

《梁书.陆襄传》中也曾记载陆襄曾率领城中百姓官史一起修城隍的事情。

在《礼记》中则记载:「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句中即说明了古时的天子有八种重大的祭祀活动,此蜡祭包含「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等八类。

郑玄注:「水庸,沟也。

」,《陔余丛考》巻三十五:「水则隍也,庸则城也。

」,所以城隍是由「水庸」神演化而来,由城池的守护神而变成了城市的守护神,在周朝天子就有祭城隍的仪式,所以「城隍神」在当时就是一种「建物神」,人们将城隍视为保护地方的守护神。

在上古时代,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城隍,当时祭祀的方式只筑土坛,并无塑神像或建庙,且每年有春、秋二祭,清孙承泽撰的《春明梦余录》中说:「芜湖城隍庙,建於吴赤乌二年(西元239年)间……」,是有关城隍庙中最早的记载。

清代赵翼所写的《陔余丛考》中说到:「《北齐书》的〈慕容俨传〉有记:「城中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可见在南北朝时代,民间就有了城隍爷的祭祀行为了。

到了唐代以后,城隍已渐变成冥神,并具人格化了,祭祀城隍神更为普遍了,韩愈、李商稳、张说、张九龄、杜牧等文人都有撰祭城隍的文章,主为祈雨、禳灾的祭祀行为。

五代的唐愍帝清泰年间,城隍爷地位更高了,被封为王爵,各地尊称为「城隍爷」。

到了宋代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

元代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信奉城隍爷,传说中这和朱元璋未当皇帝前,曾宿身於土地公庙有关,而城隍爷更是土地公的顶头上司,故特别推崇,故封京师城隍为「帝」,开封、临濠、东河、平涤四地城隍为「王」,各府城隍为「威灵公」,各州城隍为「绥靖侯」,各县城隍为「显佑伯」洪武三年,朱元璋再度下诏,封京师城隍为「都城隍」、府之城隍称为「府城隍」;县之城隍则称为「县城隍」,此时城隍神谓和朝廷官制相仿。

城隍信仰及风俗

城隍信仰及风俗

城隍信仰及风俗周德华城隍二字原出于《易泰》“城复于隍”。

我国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城,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

先前城隍二字连在一起仅具建筑和防卫上的的意义,以后由于筑城技术的提高、城市化过程的推进,战争和当地人格神信仰的交互作用,城隍演变为一个普佑黎民的地方保护神。

人们旱灾求雨、水灾祈晴,出现天灾人祸就请他禳灾,也即所谓祈人寿年丰,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方神袛。

苏州景德路上的城隍庙已有1700年历史,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之一。

吴江最早的城隍庙于唐先天二年(713年)敕建,距今正好1300年。

明初,苏州府县大举兴建城隍庙。

至明末,城隍庙逐渐向下延伸,镇镇乡乡,遍地皆见,如商业巨镇盛泽,在1平方公里内就有4座之多。

笔者查阅各镇方志,除同里而外皆有城隍庙的记载。

平望城隍庙,位于古运河西岸,安德桥堍,初建无考,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次重建,解放后,先被征用为吴江县公安局址,后被征用为粮库。

盛泽有两座城隍庙,一在东白漾北,称为东城隍庙;一在西肠圩之西北,称为西城隍庙。

两处始建无考,清代屡次修建。

解放后两庙均被征用为粮库。

震泽镇及其东之双杨市(村)分别建有城隍庙,明清两朝相继扩建。

后者称为大庙,清咸丰年间因该村摇经业崛起而全村致富,故而香火鼎盛,清季成为江浙边境水上盛会——双阳会的会源地。

20世纪80年代尚有遗址,为两进院落,曾用于村办企业。

前者解放后被征用为粮库。

黎里城隍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代重修。

庙址在一处名叫下丝圩的独脚圩内,四面环水,风景独特,其西建秋禊桥与陆地相连。

桥为三孔梁桥,桥面石板不平,行走时有“的咯”之声:乡民戏称为“的咯”桥。

黎里城隍庙解放以后被征用为粮库,1998年恢复旧观。

芦墟在明清以后建有老、新城隍庙各一座,后者部分遗址犹存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

梅埝亦有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清末倾圮。

吴江县内所有城隍庙虽各有昭灵侯庙,昭灵侯祠,昭灵观和曹王庙等别称,然无一例外,皆祀奉唐太宗十四子李明一人,可谓异庙同神,即如程邦宪①在《重修昭灵侯庙记》中所言:“郡邑祀城隍庙,所以守护一方水旱疾疫,士民祷焉。

试论城隍的源流及漳州的城隍信仰

试论城隍的源流及漳州的城隍信仰
韶时代的城址, 经发掘发现其现存半 圆形城墙残长 约 2 5 ,墙宽 3 6米 —4米 ,地表 以下夯筑城垣存高 17—25 .5 .0米。城墙外有濠沟环绕 ,沟宽约 4 —7 ( 今湖北武汉武 昌)归附北齐 ,北齐派慕容俨镇 守 ,梁派任约率水陆大军来攻 ,形势危急 ,慕容 俨 乃 祈祷 于 城 隍 : “ 中 先有 神 祠 一所 ,俗 号城 城
“ 城隍”一词 ,成书于商周之际的 《 易经》 ,其 的 事 情 了 ,这 一 点 从 唐 人 的 著 作 中可 以反 映 出 《 泰卦》日 : “ 上六 ,城 复于隍”。至周代开始 来 。唐代文人 中 ,凡做过 地方官或幕僚的 ,其文 把城隍作 为神灵来祭祀 , 《 礼记 ・ 特性》载 : 郊 集中常见有祭祀城隍之类 的文章 。如张说 《 张燕
20 O 6年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 学社 会科学版) 哲
公集 》中有 《 祭荆州城隍》文 、张九龄 的 《 曲 张 江集》中有 《 祭洪州城隍神》 文 、杜甫有 《 赛城
隍》诗、 《 杜牧集》 中有杜牧任 黄州刺史时写 的 《 祭城隍祈雨文》等 。城隍在唐代也开始为统治
从先秦城隍的源起看 ,城隍本是作 为自然神
来崇拜的 ,如周 天子 的 “ 腊祭”。但 到后来 ,演 变为崇奉正人直臣和忠烈义士 ,而且其实体不是

者所重视 ,始封 爵。至五代 ,后唐废帝清泰元年 ( 公元 9 4 )封杭州城隍为顺义保宁王。至宋 3年
代 ,祭祀城 隍更 是列入 了国家祀典 。元代 ,在京 都建城隍庙 ,封城 隍神 为 “ 佑圣王 ” ,至此城隍
“ 隍 ” 一 词 ,最 早 是 指 城 邑 与 护 城 濠 。 城
作为独立的神 、专门为之立祠庙祭祀 。 “ 城隍”

城隍庙的历史由来

城隍庙的历史由来

城隍庙的历史由来城隍庙的历史由来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城隍庙。

“城隍”一词源于古代的城墙和护城河,周朝时,除夕祭祀八种神,其中就有水(即隍)和庸(即城)。

城隍作为神,就是从此而来。

这原是一种原始信仰的残留。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绝大多数城市临近水边。

水与城进一步结合,水神和庸神也合在一起了,它成为城池的城隍神。

城隍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能降雨,能止涝,还管领亡灵。

城隍在古人心目中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城隍神则是为国家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名将或为地方百姓造福一方的廉吏贤哲,他们有的名垂青史,有的功勋着着,是备受百姓推崇爱戴的历史人物。

城隍信仰,寄托了人们对英雄圣贤的纪念与崇拜,深入民心,广布流行。

城隍既是人间正义的主持者又是生死祸福的主宰者。

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建的芜湖城隍庙。

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封城隍为王爵。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则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

武昌城的城隍是谁?

武昌城的城隍是谁?

武昌城的城隍是谁?我们去上海,一般都是要去一个地方——城隍庙。

不过,去北京、广州却没有这个么一个地方以供游览。

其实,在古时候,凡城都是有城隍庙的。

城隍,是这座城的保护神。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里的城隍庙一般都拆掉了,城隍也从当地人的生活中消失了。

这是历史发展造成的,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一个城的城隍,往往与当地发生过关系,最好是名人,尤其是对当地的发展有过促进作用。

比如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柳州的城隍是柳宗元,济南的城隍是铁铉,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当然,也不尽然;上海的城隍还有霍光……既然凡城都有城隍,那武昌城的城隍是谁你知道吗?我猜99%的武汉人不清楚。

(空三行,想想在武汉住过的名人)(不是岳飞)至晚到宋代,武昌城的城隍就有记载了。

南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八专述“州县城隍庙”,其中说:“鄂州为焦明,南史焦度之父也。

”唐宋时的鄂州,即指今天武汉市武昌,这里明言武昌城的城隍是焦明。

焦明好像没有什么名气,因此,赵与时注了一笔,说焦明是焦度的父亲。

对于武汉的历史来说,这个焦度还是有些名气的。

看武汉的地方志,往往都会提到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焦度楼。

就是这个焦度。

这是个什么来历呢?焦度,南齐大将。

萧道成取代南朝刘宋,建立了南齐;刘宋大将沈攸之从江陵起兵反抗,顺江东下,进攻郢城——郢城即今武昌,结果失利,被迫退兵自杀。

南齐政权从此稳定。

是谁阻止了沈攸之进攻?就是焦度。

《南齐书》记载,沈攸之大军到了郢城,只留小股部队看守郢城,大军顺江直下直取建康。

这本是正确的战略。

结果焦度在郢城城楼上大骂,还脱衣露体污辱沈攸之。

沈攸之大怒,改变计划攻城。

沈攸之的军队就要登上城楼了,这时焦度亲自参加战斗,最终击退沈攸之,这个城楼就被叫做“焦度楼”。

这个楼,位于郢城东南角,估计也是蛇山上的一个制高点。

按说,这武昌城的城隍应该是焦度啊,也不知道为什么成了他爹。

到了明代,武昌城的城隍仍记载为焦明。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二《武昌府文》中有一篇韩阳写的《城隍庙记》,其中说“城隍之神,故老相传谓晋车骑将军焦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隍同源城隍同源施必祥月港的灵魂——城隍庙漫步在古月港的大街小巷,已经很难从眼前的市井找到四百年前的足迹,纵然在耳边还时常围绕着古老的芗剧或是闽南语,最多的感觉或莫过于民国留下的印象,或骑楼、或五脚基、或远去的吆喝……走过那街拐过那巷,蜷缩于古镇一隅的海澄都城隍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似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曾几何时,它却是这个城市的灵魂。

每逢正月或元宵、清明、中元、城隍圣诞这些大日子,官府衙门要循例举行官方祭祀,此时或他时举行的庙会总是香客云集,热闹非凡。

城隍庙是慈善会,常常有钱米医药、被服棺木施舍;城隍庙是山寨法院,要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城隍庙是大剧院,演绎忠臣孝子、节妇烈女的悲欢离合,或娱乐民众,或教化群氓;城隍庙还是穷人的避难所,无家可归的落难者,可以侥幸讨得一餐,求得一宿;城隍庙也像洋人的教堂,普通人家的婚丧嫁娶,官场里的荣辱沉浮,生意上的盈亏赔赚,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庇佑和安慰;不仅新官上任要到城隍爷面前宣誓就职,甚至,就连刑场监斩官,行刑结束后,也一定要绕道城隍庙烧炷香,让城隍爷拿下可能跟在身后的冤魂……城隍庙曾经是城市的先人们在生活中和精神上都无法绕开的地方。

也就是从某一天起海澄都城隍似乎能满足四海百姓的美好愿望,许愿的还愿的,来了去了,“来好凑相报”,灵感庇佑众生。

城隍和作为民间信仰的城隍崇拜,都是伴随着城市产生的。

没有城市就没有城隍。

“城”,本义就是土筑的高墙,高墙之外,再挖深沟,有水者为“池”,无水的壕沟便是“隍”。

城隍爷,犹如其名号一般作为冷兵器时代官府与百姓的保护屏障,也扮演着人们思想中道德与良知的城池。

因此,远在孔夫子时代,每逢除夕,人们都要极隆重地“腊祭八神”,八神中的第七神水庸,即城隍。

福建海澄都城隍庙“有县就有城隍庙,城隍信徒满都城”。

这是海澄城隍相关历史的真实写照。

海澄原为龙溪县八、九都地,旧名月港。

唐宋以来,为海港一大聚落。

明嘉靖二十七年(一五四八年),巡海道柯乔议设县治于月港。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一五六七年一月)朝廷批准设置海澄县。

逾年隆庆改元,县治告成,海澄镇为当时海澄县治所在地。

海澄置县第五年,即隆庆五年(一五七一年)始建海澄城隍庙,至今已有四百四十年历史。

海澄都城隍庙位于龙海市治所之东五公里的海澄镇区中心。

庙宇坐北朝南,广场宽敞平坦,形制规模宏大,建筑结构气势非凡,木雕艺术雅尔别致。

城隍庙为三进三殿布局,第一殿供奉黑白无常(范谢将军)第二殿尤具特色。

二殿为正殿,中祀镇殿城隍泥塑大像,伴文物二判惟妙惟肖。

前有软身城隍,供出巡用。

左右有6个判班大像,后壁上有“明镜高悬”大匾。

左陪祀城隍嫲,右陪祀先生公。

在二殿前左右各有一列四间的书室,前三间各祀十二司中的二司,最后一间,左祀土地公(福德正神),右祀伽蓝爷。

前殿门后祀奉七爷八爷(黑白无常),门梁上悬挂两米开外的大算盘,仿佛告诫世人善恶因果的终究结算。

如今,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六日至十月初十,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城隍庙会。

其中台湾城隍联谊会每年都组织台湾各地城隍庙信众数十上百人前来参加祖庙祭祀活动。

或回大陆谒祖必到海澄祭祀。

因此,已经名副其实地发展成为海峡两岸城隍信仰的重要活动。

值此建庙四百四十周年之际,正式将本庙会提升为首届“两岸城隍文化祭”。

断喝声里的文化回音从单纯的一州一县的地方守护神,逐渐演化为护国安民、惩恶扬善并管领阴间亡魂的举国崇奉的神系,城隍爷的地位变了,待遇变了,但为民做主、剪凶除恶的脾气没变。

各地城隍庙中高悬的匾额及楹联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活脱脱的清官贤臣写照,谁人见了能不心生钦敬?实际上,各地城隍也的确都是由令人敬仰的英雄好汉、正人君子充任的,如上海有三城隍,即汉大将军霍光、河北省大名府人秦裕伯、厦门清末爱国将领陈化成;北京城隍先为文天祥,后为杨淑山,即杨继盛;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杭州城隍文天祥,福州城隍为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泉州城隍韩琦,绍兴城隍庞玉,福建海澄、江苏江阴城隍周苛,郑州城隍纪信,桂林城隍苏缄……都是赫赫有名的一代贤臣良将。

假托城隍之口以醒世警世的楹联,充斥着城隍庙的廊柱,哪个看了能不心怀忐忑?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做个好人,心在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阳世三间,积善作恶皆由你;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鬼神之有无,报应之虚实,在素以儒学立国宗教色彩淡漠的中国文化中,向来是难置可否的命题。

但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形而上问题,却在城隍爷的断喝中变得不容置疑:结什么仇,造什么孽,害什么身家性命,为饶你颠倒是非,半世竟夸权在手;占尽了利,沽尽了名,丧尽了天理良心,且看他荣华富贵,一朝终有雨淋头。

在印象中,城隍庙里的楹联比起佛寺道观,通常更加直白,更加直接,更加直指人心,因而也更加具有警示与教化的力量。

在封建王朝,它给小民带来心灵安慰,给权贵施加道义规诫,让恶徒心存忌惮;而在全球化时代,在建设法制国家和公民社会的今天,城隍爷仍然能够想必也乐意再出一份力的。

至少,无论达官显贵还是一介草民,都能在城隍庙的香火里,在城隍爷的劝诫与提醒里,补补幼儿园的善恶是非功课———“使人知畏,使人有所畏,使人不敢妄为”———或者,这才是城隍文化的核心精神,也才是重修海澄城隍庙的文化价值所在吧?海澄威灵公的由来依朱元璋称帝之后, 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下旨封都城隍为监察司显佑王,职位正一品;与朝廷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

同时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

明代以来,行政等级来划分城隍层级。

清初虽保留京城,但中叶以后都被升为东岳大帝。

其实东岳大帝是旧时的神明,与城隍相近,都是兼管阴阳的神抵。

东岳是四岳之首,以其代表京城隍是合理的。

所以京城隍就不见了,剩下最高层级就是都城隍。

依照清律,一个省应有一个都城隍,这样都城隍是属于省级的。

但明朝没有省,所以都城隍使用明朝的府级爵位,即公爵,威灵公。

但有人认为清朝中叶以后己无京城隍这一层级,都城隍使用王爵。

这个现象在清朝末年大陆曾经发生。

但这是不合体制的。

居于上述原因,清朝的府城隍就依序降为侯爵。

而郡、州在清朝已大部分不用,所以城隍一样是伯爵。

明朝以爵位定城隍的层级有一个缺点,若地方发展没落,城隍的爵位不容易下降,造成名不符实。

清朝以地方屠级来分城隍层级较客观。

但若有明朝以前建的城隍庙,其已经获得的爵位,清朝很少加以变更,但层级却依据现有的地方层级加以调整。

所以若有城隍的层级与爵位不相符合,就要看看是否明朝时建的庙。

因此,海澄城隍庙也就沿袭明代以来的公爵——都城隍——威灵公。

由于历史久远,原本传承数百年的古老建筑尽毁于一次次的浩劫。

但这里的人们始终口耳相传着供奉周苛为都城隍的传说。

当我们从茫茫史料无从佐证这里的城隍是源自哪里的城隍时。

尚可从传承完整的台北霞海城隍庙的牌匾廊柱上厘清“海澄启宇”的历史。

还有的就是那些文献清楚地记载着古老的月港,曾经是明代中叶中国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而名噪一时。

拥有着福建古代四大港口有其一的位置。

万历中期,外贸发展的高峰,盛况空前,“四方异客,皆集月港”。

往返商旅,相望于途。

每年仲夏至中秋,风汛期间,由月港出发的商船,多则200余艘,少亦6、70艘。

“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奇珍,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易金钱,岁无虑数十万。

”月港的繁荣,给明政府带来巨大的关税收入。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关税收入,多达29000多两,有着“天子南库”的美誉。

也就是如此上缴国库数额可观的饷银曾经引起多少人的非分之想。

当时于月港往来的国家官员的地位似乎相比于置县的海澄县令,显得是那么的高高在上。

现实中无法用区区七品官职来威慑涉及的官员,从而维护国家和地方的利益。

那么,超越县衙的形制建造并供奉一位二品“都城隍”的目的似乎也就有了比起其他地方更为重要的使然和特别的理由。

此时,离明初朱元璋时代造神封神的“城隍风”已经过去二百年有余。

回看台北霞海那“海澄启宇”铁铮铮地说明了海澄开基启宇的历史,并且真真切切地告诉世人海澄是祖庙、海澄是缘起地的事实。

那么,海峡对岸由此分灵的台北霞海城隍庙其实也就延续着“都城隍”的层级。

台湾霞海城隍庙四百多年来,海澄都城隍庙的分灵遍布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具体数字不得而知。

而台湾的霞海城隍庙,基本上是两个世纪前后从福建的海澄远渡重洋来到台湾。

故乡海澄的古月港当时一直保留往返于台湾海峡的特殊航线,演绎着一出出“唐山过台湾”或“下南洋”的动人故事。

在月港的周边有着霞谷、霞寮、霞庵、霞地、霞苑、霞渡六个带有“霞”字的村庄坐落在东南西北各个角落。

闽南语(台湾话)中的“霞”通“下”字。

在当时从祖庙分灵随九龙江顺流下海去到台湾,通闽南语其实就是“下海”城隍爷的意思。

取名中为忌落俗同时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而将“下海”通“霞海”而得名。

就此不仅有着台北,还有台湾的一些霞海城隍庙都几近如此而来。

其中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庙两个世纪以来,一直保留当时佐证传承的开山对联:“霞彩临门八蜡配天赫濯,海澄启宇六龙随地封迁。

”字里行间对传承的交代同时寄托着六“霞”为六合,六合化六龙(即蕴含着`乾`卦)顺应天意,随缘随遇而安地封迁此地。

而后也就于此落地生根,成为台湾一些城市的守护神。

这都是“唐山过台湾”的造就,同时反映着中华民族“根本”的意识形态,好像是:家是故乡好;情是故乡深;神当然是故乡灵。

在台湾,城隍爷做为保护城池的神祉,因此就有一个团队如同市政府包含民政、文化、警察、甚至卫生局各处来为民服务;这里城隍爷的团队就有了文武判官、七爷八爷(黑白无常)、八司官......等等,他们各司其职。

游离于阳冥二界、明辨着是非忠奸。

仿佛在很多时候,人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能在这里获得帮助,涉及范围有生老病死、福祸二运、士农工商几乎无所不能。

也就从某一天开始,人们陆陆续续的来了去了,去了来了,城隍爷几乎都会应允虔诚香客的美好愿望。

城隍文化第一人最早有史籍记载的城隍庙在安徽芜湖,为三国时孙权所建,距今已悠悠1770年矣。

隋唐宋元,城隍崇拜相当普遍,《太平广记》就有吴地“每州县必有城隍神”的说法。

不仅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都留下祭祀城隍的诗文,宋元话本、水浒英雄传里更是诸多场景都在城隍庙里外上演。

不过,若说到对城隍文化的贡献,上下古今第一人,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

闽南话对他一直有个外号叫“臭头王武君”。

朱皇帝杀进南京,屁股下的龙椅尚未坐热,便于当年(洪武元年)及次年下诏大封天下城隍。

他一改过去各地城隍名目不清,权限不明、等级不严的混乱状况,很英明地将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封到各地做城隍老爷,严格规定了城隍的都、府、州、县的四级制,并下令各地城隍庙统统不得杂祀其他神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