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的城隍神

合集下载

城隍是什么意思

城隍是什么意思

城隍是什么意思城隍是我国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也是儒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教派共同的保护神。

那么你知道城隍是什么意思吗?下面就让我来为你解说一下吧。

我们当地有“逢桥必有庙,遇庙必有戏”的俗语。

可见古时候对桥的崇拜。

每个城市都有关于桥的传说,比如济南的大明湖畔,有一座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鹊华桥。

据说从这座桥上能看到天上美丽的彩虹。

可是,这个地方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年天旱无雨,人们焦急万分。

忽然,从西北天空飞来一只大鸟,落在济南大明湖南岸的鹊华桥上,只见它翅膀张开足有一丈多宽,其身长竟达一百零八丈!每根羽毛足有一米多长,是青黑色的,还闪着金属般的光泽。

天上一颗颗星星映在水里,便成了一条条“长虹”,煞是好看!不仅如此,水底下的水草、石头都成了彩色。

整个大明湖变成了色彩斑斓的海洋,使人眼花缭乱。

不久前,我们村子的大桥塌了,父亲便买了两辆推车,载着家具去我村附近的县城买了一块又大又厚的钢板,第二天早晨便把我们村子大桥的旧桥板全部拆掉,用几吨重的钢板代替原先的旧桥板。

只听到一声轰隆巨响,新桥便建成了,他十分高兴。

但是,却不料邻居老奶奶从小就怕鸡,更不用说看到这么大的公鸡了,被吓得哇哇大叫。

过了不久,她心脏病突发,不幸死亡了。

爸爸十分悲伤,回来后就请了一个师傅,专门雕刻了一个立体塑像,放置在家里以表哀思。

而在庙宇中所供奉的诸神,大多数是善男信女们自己封的,所以显得有些盲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迷信思想也在侵蚀着人们的思想。

我记得过年的时候去太平庙上香,寺院里的和尚忽悠着问要不要供奉城隍爷,答曰要,结果等我们走出庙宇,就看见对面山上的城隍庙里供奉着身穿盔甲的威武的城隍爷,不禁哑然失笑。

我想起《聊斋志异》里的一则故事:农夫常年耕种于田中,一天中午,农夫躺在田间歇息,恍惚中梦见了城隍爷和他的妻子、城隍爷的女儿和农夫的儿子坐在田埂上吃西瓜,农夫惊醒,才知道是个梦,感觉十分荒诞。

再说我国最著名的城隍爷就是洛阳城隍,虽然在道教中有护法天尊的地位,但也不至于迷信到将自己作为神灵来供奉,况且大多数人还不知道。

上海城隍庙三位城隍爷

上海城隍庙三位城隍爷

上海城隍庙三位城隍爷上海城隍庙最早建造于约六百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

当时的知县张守约,在各地纷纷建庙立祀之际,将金山神庙改建成了最初的城隍庙。

金山神庙民间俗称金山行祀,原先祭祀的是汉朝名人霍光。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吴王孙皓病入膏肓之际,有位天神附身于一位太监身上,说:“位于华亭县东南的咸水塘,经常发生风潮灾害,凡人难以防范。

我是汉朝的霍光,统率部下卓有成效。

如果能在咸水塘边建立一所供奉我的寺庙,我愿带领部属替大王镇守之。

”孙皓随即下令建立金山行祠,供奉霍光石像。

霍光是西汉时期大名鼎鼎的重臣,汉武帝手下大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

这个人身高马大,为人处事却谨慎沉稳。

他在宫内任职时,进进出出,总是循规蹈矩。

有人经过长期观察,惊讶地发现,他在宫内或走或停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不会出现一点点偏差,说明这个人做事认真到极点。

汉武帝经过长期考察,认为此人可以重用,临终时封他为博陆侯,并把太子托孤给他。

太子当上皇帝后,霍光把朝政大事管理得井井有条。

他的亲家官位在霍光之上,想为自己人封官进爵,不料遭到霍光的反对,于是此人恶人先告状,上疏皇帝,告霍光专权谋反。

皇帝不信,而真正想谋反的恰恰是这一伙人。

霍光掌握真凭实据后,大义灭亲,经皇帝批准,对他们处以极刑。

经过此事,霍光威震海内。

以后他又辅佐了两位皇帝,成为四朝元老。

霍光主持朝政前后二十年,任职期间,百姓衣丰食足,四夷归顺服从。

金山神庙建立后,华亭县一带果然海患平息,民生安乐。

上海知县将金山神庙改建为上海城隍庙后,因前殿已有霍光神像,就在后殿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形成了上海城隍庙“前霍(霍光)后秦(秦裕伯)”,主神供于后,与众不同的供奉格局,上海百姓习惯上称霍光为“坐殿城隍”。

这第二位城隍老爷秦裕伯是上海地区的名人,原籍河北大名府,元朝进士,是当地有名的孝子。

有一次,他的母亲感叹说,只听说过金銮殿,却从未见过金銮殿是什么样,秦裕伯就专门建造了一座类似金銮殿的建筑。

不料此事被人告发,皇帝立即派员来查。

“城隍爷”是道教重要神祇之一,可你知道他原型是谁吗?

“城隍爷”是道教重要神祇之一,可你知道他原型是谁吗?

“城隍爷”是道教重要神祇之一,可你知道他原型是谁吗?“城隍爷”是道教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

城隍是神话中守卫城池的保护神,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有水的称池,没水的称隍。

所以这种护城的壕沟就叫'隍'。

据史书记载,城隍神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兴起,宋明时候,祭祀城隍神已经成了国家制度,也是从那时候起,城隍进入道教的神仙系统。

城隍位居阎王爷和东岳大帝之下,相当于一个高管。

在古代,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人们相信有“阳界”和“冥界”之分。

古人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道教吸收和神化,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负责管理人一生的福、禄、寿和恶、罚、明,并管领阴间的亡魂,成为一方城市的保护神,相当于冥界的市长级别。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土地庙,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

所谓的“上行下效”,皇帝如此敬重城隍,于是,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地修建了起来。

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军、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等神。

其主责是剪除凶逆,领治亡魂、保国护邦。

这就要求城隍爷必须刚正不阿,执剑秉公。

各地祭拜的城隍爷,其实都有生前的原型。

人们舍不得他们,为了纪念他们,给他们以新的职务任命,让他们继续发光发热。

比较著名的有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按出生年月来说,这位城隍爷年纪算最大的。

乌鲁木齐城隍庙城隍纪永宁、澳门城隍庙城隍张之洞、北京城隍庙的文天祥、上海城隍庙的霍光、安徽青阳城城隍庙的海瑞、定远城隍庙的包拯、郾城城隍庙的岳飞等等,人们对勤政为民、公正廉洁的好官非常敬重,在这些好官逝后,人们便把他们奉为城隍神供奉。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职能守护神:守护城池、国家。

城隍庙司法神: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

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是一尊神明。

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阳间的巡抚。

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

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准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古代教人做官的黄六鸿《福惠全书》写道,新县官莅境:“于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庙斋宿”以便在梦中请教境内是否有悬而未决的冤案。

有些神明虽不称城隍,但却有城隍的性质与职能,如福建泉州惠安县的青山王,其庙就配奉有判官、诸司、范谢将军等。

城隍来历城隍[1]”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

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

《梁书.陆襄传》中也曾记载陆襄曾率领城中百姓官史一起修城隍的事情。

《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

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周易》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

“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

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

城隍是神话中守卫城池的保护神。

古城泰州城隍庙与城隍神

古城泰州城隍庙与城隍神

古城泰州城隍庙与城隍神城隍庙,是泰州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的风霜雨雪吹吹打打,斑驳了它很多的记忆,然而泰州道教文化的真情内容却始终绚烂在一方时空。

城隍,是守护一座城市最高的神。

“城”指城池,“隍”为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皆为保护城市的军事设备。

城隍初为自然界的风雨之神,当道教把城隍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时,百姓就毫不犹豫地把它立为守护城池并管领亡魂、赏善罚恶的社会神。

据称,城隍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是一位可确保“谷丰民足”的当坊神。

城隍有无这样神勇的护佑作用,无人能知,但在饱经忧患的历史风雨中,百姓“水旱必祷焉”,会用期盼来创造城池的保护神。

泰州城隍庙为江苏省内保存最为完好和规模最大的古城隍庙。

它始建于唐代,北宋元符二年重修,明清时期又历经四次重大修建。

由泰州知州徐瀛撰写的《重修城隍庙正殿记》等碑记,见证了城隍庙修建的历史。

废了再建,倒了再竖起来。

泰州城历史上数度遭遇自然和战火的侵袭,泰州城隍庙在风雨锤炼中挺起了它在历史中应有的高度。

这个世上原本没有神,有了守护的勇敢精神在,这种精神的神就会存活在百姓心灵中。

到了明代,泰州城隍神更赋予了百姓特别的情感怀想。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下旨各府、州、县大建城隍庙,并依据一地一主、一城一神的原则及“王、公、侯、伯”的不同等级大封天下城隍神,而泰州城隍则被封为“海陵忠佑侯”。

这“海陵忠佑侯”又是何方神圣?城隍,是古时一个城市追崇的精神之魂。

杭州把咏唱着正气之歌走向人生永恒的文天祥封为阴界的一城之主,苏州把“博学多智”、“忠诚仁勇”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誉为城隍,上海则根据时代需要大胆地把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霍光、秦裕伯、陈化成树立为城市的三任城隍。

而泰州城隍庙“海陵忠佑侯”供奉的究竟为谁,历史上则有不同说法。

有人说,这里供奉的是岳飞。

宋室南渡,天下大乱,金兵犯境,泰州告急,担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的岳飞领兵镇守一方,以笑傲江河的历史豪气,挺立成了在风云中不变色的城市保护神。

寓意万事随心的神

寓意万事随心的神

寓意万事随心的神
第一位土地神:保佑四方清静五谷丰登!
土地神,民间往往习惯称作土地公、土地爷,是中国古代民间普遍信奉的管理本地区的保护神,虽然地位级别比较低,却可以保佑四方清静五谷丰登。

其实土地神最开始地位相当显赫,上古天子百姓共同敬奉的尊神社神,原本就是土地神。

当初作为土地神的社神是一位与天神相提并论的大神。

第二位城隍神:佑护百姓惩恶扬善!
在民间普遍信奉的俗神中,城隍神很有名气,他的神职是守护当地的城池,佑护一方百姓,是一位对上天负责的地方最高神,至少也是县市级的领导了。

旧时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几乎无一例外都设有城隍庙。

关于城隍的源流,据《明史·礼三·城隍》载:最早见诸史籍记载是三国时东吴赤乌三年(239)修建的芜湖城隍庙。

宋代以来,城隍庙遍布天下,或有皇帝赐匾额,或有颁诏封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把城隍神的地位升高到巅峰。

既是保护神又是冥界之神的城隍爷,你家乡肯定有过他的城隍庙

既是保护神又是冥界之神的城隍爷,你家乡肯定有过他的城隍庙

既是保护神又是冥界之神的城隍爷,你家乡肯定有过他的城隍庙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宫》八神之一。

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主管保护城池、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

城隍爷也是冥界的地方官,城隍是产生于古代儒教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到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至宋代被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

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

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是一尊神明。

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阳间的巡抚。

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

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准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军、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等神。

其中城隍的僚佐为各司,而各司依各庙配置,并不相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说,且各司名号,也不尽相同,如头城城隍庙则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司。

唯大抵以阴阳司为诸司之首。

阴阳司是城隍爷的第一辅吏,协调诸司,监察诸案后,方陈报于城隍。

全国各地城市大部分都会建有城隍庙,其中最有名的有上海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陈化成。

东南三大城隍: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以及北京城隍杨椒山、福州城隍陈文龙、福建省都城隍周苛、芜湖城隍徐盛、柳州城隍柳宗元、邕州城隍苏缄、南昌城隍灌婴、绍兴城隍庞玉、曲沃城隍申生、济南城隍铁铉、郑州城隍纪信、和县城隍范增、谷城城隍萧何、杭州城隍周新、台南小南门城隍朱一贵。

百神传说之城隍爷

百神传说之城隍爷

百神传说之城隍爷城隍爷,又叫“城隍神”,“城隍” ,是道教和民间供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周礼》记载,周天子所祭祀的八种神中,第七位就是城隍神。

道教以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可应人之请解除旱涝灾难,以保五谷丰登。

民间求雨、祈晴、禳灾等多求之。

祭时多用烹牛(用赤蛇绕住牛口),城乡集体祭祀。

元明以后,又可祈祷平安,祭祀也不用牛,改用三牲、酒醇。

道教又以城隍为管领亡灵之神,道士建醮“超度亡魂”时,须发《城隍牒》文书“知照”城隍后,方能“拘解”亡魂到坛。

南北朝时期,慕容俨(北齐大将)受命率兵镇守郢城,慕容俨刚进城,便受到南梁大将侯瑱和任约率领的水陆大军围攻。

南梁军队采取围困的办法,郢城也安然无恙。

原来北齐军是通过城边的河道,源源不断地运送粮草进城。

南梁军发觉后,就在河的上游鹦鹉洲附近,撒了许多水草。

因为水草繁殖很快,不久就把河道给堵塞了。

郢城因此成了一座孤城。

城中有神祠一所,称“城隍神”。

慕容俨顺从军民之心,带领军民去向城隍神祈祷,祈求城隍神保佑城池不要被敌人攻破。

不久,真的刮起狂风,下起大雨。

河里出现洪流巨浪,把堵塞河道的水草冲了个一干二净。

河道通了,粮草又源源不断运入郢城。

慕容俨抓住时机,主动进击敌人,南梁军队被守城的北齐军反攻而遭失败。

郢城军民认为是城隍神保佑了他们。

自此以后,民间就普遍信仰起城隍神。

在南北方的城市中,竟相建起了城隍庙。

唐朝中期,城隍神被正式列入国家祀典。

明太祖朱元璋,参照王朝和地方行政机构,重新决定城隍神的封号和爵级,各级城隍神的冠带服饰也有严格规定,不能乱套。

城隍庙里排列两旁的神尊,按照各级行政机构设置。

城隍庙的建筑形式,也要参照当地衙门的形式进行建造。

庙里必须有“凶神恶煞的判官和手执刑杖镣铐的衙役”。

民间多以有大功于当地者,奉为当地城隍爷。

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

每逢城隍诞辰,清明节,人们把城隍爷从庙里请出来,骑在马上,由两位属龙或属虎的青年牵住马头,仪仗队先行,城隍爷随后,绕城一周,街道两旁的善男信女陈设香案迎神。

徐州城隍庙的历史及民俗

徐州城隍庙的历史及民俗


数百家老字号因城隍庙而兴旺
连砍三刀, 大青石上留下三道深深的 刀痕。 正在这时, 侍从送来茶食糕点, 有一种新做的蜜制糕点十分可口, 只 是尚无名称, 友人请苏东坡为点心起 名。苏东坡见这种糕点油润金黄, 表 面上亦有三道浮切的刀痕,随口答 曰: “蜜三刀是也。” 后来, 经苏东坡 起名的蜜三刀名噪一时。
烙馍
徐州烙馍是古城很独特的一道 美食, 据传说在楚汉相争的年代, 韩信 的军队行军时, 所带军粮是当地盛产 的小麦, 既不好携带也不方便食用, 足 智多谋的汉朝大将军韩信令部率们 把小麦磨成粉,用生铁做成鏊子, 放 在火上, 烙成薄饼, 传统沿千年。 烙馍 的吃法很多, 最普遍的吃法就是用烙 馍卷上各种炒菜,既好吃又快捷, 很 适合军队边行军边吃, 后来徐州人还 把油炸馓子卷在烙馍里吃, 外面酥软 里面脆香, 美味无比, 有些游客在逛 完城隍庙后, 都要专门尝一尝。
蜜制蜂糕
蜜制蜂糕是秋冬季节止咳润肺 的滋补佳品。 据传说, 唐朝贞观年间, 礼部尚书张建封任徐州武宁军节度 使时, 有宠妾关盼盼, 歌舞俱佳, 尤其 擅用面筋、 蜂蜜、 麻油、 果料制作一种 蜜制蜂糕食用,以保持红颜不老, 姿 色动人, 深得张建封的喜爱。特为关 盼盼独造楼, 名曰“燕子楼” 。其 侍女将蜜制蜂糕的制法传至民间, 徐 州百姓争相仿制, 成为一道名点。
在我国, 城隍庙已成为古老城市 的象征, 例如上海城隍庙、 西安城隍 庙、 宁波城隍庙等, 成为当地庙会文 化的特色商业中心、 城市名片和著名 旅游品牌。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能在原址保护重建的古迹不多, 如能
远在传说中的上古时期,彭祖 曾向唐尧进献过 “雉羹” (野鸡 汤) 。徐州母鸡饣 它 汤的渊源可上溯 到4 0 0 0 多年前的唐尧时代,可谓源 饣 它 汤, 远流长。 以母鸡与麦仁入羹。 且须熬煮到浑然一体的程度,方能 称之为 “饣 。 这是一种独具一格的 它” 制羹流派, 颇具太古遗风。早在民国 它汤锅, 时期就已扬名的马市街饣 在 它汤同时, 经营饣 兼售煎包。 辣汤起源于宋。 熙宁十年 (公元 蜜三刀 1 0 7 7 年) 黄河夺泗入淮,鳝随水泛 捕不胜捕。楚人 (即徐州人) 以 据说, 蜜三刀最早产于徐州。北 滥, 宋年间,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 一 鳝辅以作料煮汤, 此即辣汤之雏形。 赋诗“巨野东倾淮泗满, 天与张山人在放鹤亭上饮酒赋诗, 酒 苏轼知徐, 酣之时,苏东坡抽出一把新得的宝 楚人恣食黄河 。 ” 佐证了名人对辣 刀,在饮鹤泉井栏旁的青石上试刀, 汤的喜好。

统领地方的冥神——城隍

统领地方的冥神——城隍

统领地方的冥神——城隍城隍信仰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上古先民的土地神信仰,祭祀城隍其实也就是上古社祭的延续。

但是关于城隍神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爷,公私每有祈祷。

从唐代开始城隍神,不仅与所在地古代名人相结合,有了塑像,而且神庙中出现了城隍神家属、侍卫的塑像。

到了唐代关于城隍神的记载增多,但在官方层面并没有把城隍神列入祀典。

城隍神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信仰,始于宋代,完成于明代。

宋代城隍神被列为官方祭祀对象,并对各地城隍神进行大规模赐封。

元朝接纳了汉地的城隍信仰,并延续了中原王朝赐封城隍神的传统。

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初年对城隍神信仰的广泛传播做了巨大的贡献,不仅为城隍神做了等级划分使各地城隍神组织化,而且以诏命的形式让全国各省州县比照各级衙门修建城隍庙。

至此,城隍神成了全国性的神灵。

《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以下简称《城隍经》)中,对于城隍神的权力有着详细描述,“护国安邦扶社稷,降施甘泽救生民。

统辖大兵巡世界,赏善罚恶日同明。

正直公忠判生死,祸淫福善阐威灵。

”《城隍经》有为城隍神设置了十八司辅佐城隍神行使权力。

对于十八司的职责,《城隍经》有着详细的划分,实质上为城隍神的权力做了详细的说明。

城隍神权力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作为护佑者的权力,二是作为管理者的权力。

城隍神在最初的记载中就是一位保护神的形象,他可以通过改变天象气候、来保护城池以及城池居民的安全。

若依水庸即城隍的观点,那么从周代开始至唐代,关于城隍神记载都是祭祀城隍以改变天象,或祈雨,或祈晴。

《左传》襄公九年,宋国发生火灾,“祝宗用马于四墉”。

“墉”即水庸,也就是城隍。

从发生火灾祭祀城隍来看,此时人们应当是为了向城隍求雨以扑灭火灾,因而水庸也就是城隍神拥有改变天气的力量。

唐宋时期祭祀城隍以求改变天气的记载更多,唐代祭祀城隍的祭文多为淫雨乞晴、天旱乞雨之作。

这说明唐代时人们认为城隍神掌管人间风雨之权。

民俗丨城隍庙里名堂多

民俗丨城隍庙里名堂多

民俗丨城隍庙里名堂多文·袁庭栋图·任巧、网络城隍神的由来城隍的本义是古代的城墙与城壕。

城隍神是古代城市的守护神,最早见于《北史·慕容俨传》,唐代以后流行全国,最初属于民间神系,后来被道教列入了道教神系,不仅在阳世护城安邦,还要掌管阴间的亡魂。

明代朱元璋将他的都城南京的城隍神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将另外五个城市的城隍神也封为王,各府的城隍神封为公,各州的城隍神封为侯,各县的城隍神封为伯,并规定从此以后各地的城隍庙都必须修得相当气派,其规格大体与地方官的官署衙门相当。

从此以后,各个城市的城隍庙就成了各个城市中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按照当时的观念,人死了之后都要到阴曹地府报到,成为阴间的鬼魂,并准备再投胎转世成人。

于是在每一个城市就都有了管理“阴”、“阳”世界的两个衙门。

官署管理阳世,城隍管理阴间,城隍神的地位与作用相当大,以致我国古代的很多著名文学家诸如韩愈、杜牧、李商隐等都写有祭城隍的祭文,杜甫、羊士谔等诗人都写过祭城隍的诗篇。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以开国皇帝的强权树立了城隍神的新的权威,这样做的目的在他对大臣宋濂的段话中说得很明白:“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按照这建庙造神的理念,城隍神就从原来的主要是作为一方守护神的功能演变成了主要是惩恶扬善的功能,这从各地城隍庙的对联就可以看得出来。

但得回头便是岸,何须到此悟前非?善来此地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

为人须凭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烧香点烛;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谨防我铁链钢叉。

在一些城市,还以附会的手法把受到人们崇敬的已经去世的英雄名臣或者地方官作为本城的城隍,例如秦末汉初的名将名臣灌婴、英布、萧何、范增等都是一些城市的城隍,上海传说他们最早的城隍是汉代的大臣霍光,最晚的城隍是鸦片战争期间牺性在吴淞炮台的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

清代北京城的城隍则有宋代的忠臣文天祥和明代的忠臣杨椒山。

据目前所见到的材料,成都的城隍从来没有以古人来充当。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城隍。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扩展资料:城隍是中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

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王曲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

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

王曲城隍紧邻唐长安城,更成为官府及民众祭祀的对象,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祭祀活动的盛况。

宋代以后,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随着城隍信仰在我国民间的发展,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大多以当地人民普遍认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国众多城市均仍祭祀汉高祖大将军纪信,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现如今,粗略统计,全国仍有奉纪信为城隍的城隍庙三十多处。

最著名的有:古都西安,陕西阳曲、兴元、户县,安徽芜湖、宁国,甘肃兰州、天水、西固,河南郑州、方城、固始、荥阳、密县,江苏镇江,浙江临安、庆元,湖北襄阳,福建南安,上海,河北瓦房店复州,四川南充,广西太平等等。

其中,甘肃天水、四川南充、陕西户县都把纪信视为本地人,以桑梓故土的身份,建城隍庙以供奉。

河南因是纪信行军战斗的主要战场所在地和最终诈降现身的地方,纷纷立庙拜纪信为城隍。

高淳古城的城隍信仰

高淳古城的城隍信仰

20世纪60年代,高淳老街西街实施拆迁改造,包括城隍庙及其周边陈家祠堂、东平殿广场等在内的不少古建筑被拆除,高淳城隍庙建筑从此彻底“消失”。

城隍庙内的文物散落民间,历经变迁,原高淳城隍庙的一方城隍庙印被高淳博物馆收藏。

这方城隍庙印保存完好,质地为银、铅、锡合金。

印通高11厘米,台厚1厘米,印把手高10厘米。

印把手呈倒“丫”形,底部衔接处饰兽纹。

印面12厘米见方,印文为文图/葛鹏云高淳古城的城隍信仰朱文篆体,刻有“敕封显佑伯溧水高淳贰县城隍司之印”竖排四行16字。

背面字体楷书,阴文,内容为“大宋敕封大明分摄”8字。

透过这方印,我们不禁要问,溧水、高淳两县城隍究竟是何方神圣?两县城隍信仰是如何形成、发展的?这些问题都引发我们深入探究的兴趣。

保护城市的土地神“城”“隍”二字最早见于《周易》:“城复于隍,勿用师。

”魏王明清神像画中的城隍神白季康像,高淳博物馆藏南京市高淳博物馆珍藏着一方城隍庙印,为原高淳古城城隍庙内的法物,蕴含了溧水、高淳两县城隍祭祀和历史沿革等重要信息。

与一般府县不同,两县城隍神同为白季康,皆建城隍庙祭祀,两县民众城隍信仰蔚为大观。

弼《周易》注云:“‘城复于隍’者,居泰上极,各反所应,泰道将灭,上下不交;卑不上乘,尊不下施,是故‘城复于隍’也。

”意思是说:古人筑城墙、挖壕沟以保平安,是为“泰”;城墙倒塌了将壕沟掩埋,筑城的土取自沟中,又复归原位,预兆“否”将至。

根据周易卦象解释,我们知道“城”“隍”分别是指城墙和护城的壕沟。

而“城隍”一词连用,始见于汉代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

”这里的城隍高淳老街是高淳一处历史文化街区,又名“正义街”“一字街”。

街现长800多米,两旁分布着成片的、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群。

这些古建筑傍水而列,粉墙青瓦、飞檐翘角,配上精美的砖木石雕和传统的书法牌匾,古朴典雅,被中外学者和游客誉为“东方文明之缩影”“古建筑的艺术宝库”。

宋代福建城隍信仰初探

宋代福建城隍信仰初探

宋代福建城隍信仰初探
城隍神是中国古代民众将城墙和护城河神化后幻想出的神灵,在中国古代鬼神文化信仰中,城隍神因具有保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等职能,成为福建乃至全国重要的民间神祇之一。

宋代福建城隍信仰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又生发出许多新的特点,城隍神首次进入国家祀典,发展为司民之神,拥有广泛的信仰人群。

宋代福建城隍庙遍布各府州县,信仰人群涵盖官员、士人,乃至普通百姓,民众遇疑难之事大多要到城隍庙祈祷。

城隍信仰具有鉴察善恶、御灾捍患、掌司桂籍、祈福安民和预知大事等多种社会功能。

宋代福建城隍信仰浓重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宋代福建经济社会大发展,城市数量及规模大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安全、平安的需求等方面。

本文主要考察城隍信仰在宋代福建分布、演变的真实状况,进而探讨它与政治权力、经济发展、军事需要和民众心理的互动关系,是研究地方民间信仰的一次尝试。

城隍古时是城市保护神朱元璋封国都城隍为王

城隍古时是城市保护神朱元璋封国都城隍为王

城隍古时是城市保护神朱元璋封国都城隍为王城隍庙是古时候供奉城市的保护神城隍神的,古代大多数城市都建有城隍庙。

南京也不例外,旧时建过都城隍庙、府城隍庙等,其中有的等级、规模,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的城隍庙,有的还在南京人的世俗生活中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遗憾的是如今它们都已踪迹全无了。

南京的城隍庙旧影。

国都城隍被封为王城隍起初是指城墙和护城的壕沟,后来被虚幻为城池的保护神。

将奉祀城隍神列入典制始于南朝齐梁时期,当时有一些城市出现城隍庙,祭祀守城爱民的城隍神。

唐朝时祭祀城隍神开始普遍,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都写过祭城隍的诗文,如张九龄的《祭洪州城隍文》,杜牧的《祭黄州城隍文》。

据南京地方志记载,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在今南京汉中门、水西门之间的罗廊巷口一带,曾经建有一座“古城隍庙”。

清末陈作霖的《运渎桥道小志》中还提到过它。

明太祖开国后,对城隍祭祀作了一番整饬,将城隍神的地位抬升得极高,并首次把祭祀城隍纳入国家祭祀体系。

洪武二年(1369)春,朱元璋大封京都(南京)和天下城隍神,京都、开封府、临濠府等几个城市的城隍被封为王,各有具体封号。

京都城隍神叫“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管辖全国各府、州、县的城隍神。

其他各地城隍神享有的等级品秩,依其所在地方的行政等级而定。

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是承袭自宋代的做法,未过多久他又改变了主意,颁旨将各处城隍的封爵革去,统称为“城隍之神”。

朱元璋还把城隍庙和政府衙署并列为管理阴阳两界的系统,并规定“各府、州、县城隍庙宇俱如其公廨,设公座、笔砚如其守令”。

意思是各地城隍庙的规模大小、厅堂布置、几案摆设等,均应以现世官衙机构为摹本。

他还要求:“凡府州县新官到任,必先宿斋城隍庙,谒神与誓,意在阴阳表里,以安下民。

”有人认为朱元璋如此“抬举”城隍神与他的出身有关,实际上作为一个精明的统治者,他是在借势发力。

由于城隍神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了阴间总管,地方冥界的一切鬼神均由其负责监察,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大的神力。

区域社会史中的民间信仰_城隍神

区域社会史中的民间信仰_城隍神

区域社会史中的民间信仰——城隍神城隍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城市保护神。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城隍神是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神祀之一。

一、城隍神信仰的由来和发展城隍最早指城邑或护城濠。

西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城:盛民也”含有保护和守御的意义;而隍,许慎明确给出定义:“隍:城池”。

池筑于城外,有水称“池”,无水曰“隍”。

无水的隍主要在北方,南方很少。

史书中有关于城隍记载存在较早,成书于上周之际的《易经》中出现了“城隍”记载,其《泰卦》曰:“上六,城复于隍”。

至周,城隍被作为神灵来祭祀,《礼记·校特性》载:“天子大腊八”,即周天子要腊祭的八神,分别为先啬、司啬、农、邮表、虎猫、坊、水庸、昆虫,其中“水庸”居七,被传说为后来的城隍神。

这时的城隍虽已上升为神享受祭祀,却仍未作为独立的神、专门为之立祠庙祭祀。

“城隍”一词连用,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但这里的城隍只是指城池。

而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城隍立祠庙祭祀的是在三国时代,孙吴政权于赤乌二年在安徽芜湖建城隍祠祭祀城隍。

至南北朝时期,有了祭祀城隍的较详细的记载,即《北齐书》卷二十《慕容俨传》载天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南朝梁军围城,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郢城危:“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须臾,冲风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

”从“公私每有祈祷”、“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的记载看,城隍神的信仰已比较盛行,深入人心了。

至唐代,城隍祠的设立、祭祀已是十分普遍。

有《太平广记》卷三○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吴俗畏鬼,每县必有城隍神。

”又有唐代文人文集中常见祭祀城隍的文章。

唐代张说、张九龄、韩愈、杜牧、李商隐、许远等在出任地方守宰期间,皆撰写祭城隍文。

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城隍在唐代也开始为统治者所重视,始封爵。

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

《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中记载后唐末帝于清泰元年封杭州城隍为顺义保宁王。

城隍爷是什么神

城隍爷是什么神

城隍爷是什么神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阎王是管理阴间的神,掌管着十八层地狱,是冥界的总裁,是城隍爷的上级。

城隍的起源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

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

自三国开始,民间就有了城隍祠,记载最早的城隍祠便是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

到隋朝时,已有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

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

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

因为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都希望那些当官的能为民做主,体恤他们的疾苦,因此,他们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在他们死后,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

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

到了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大感兴趣,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

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

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

朱元璋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纵观城隍神的演变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城隍的出现与城市的形成是同步的。

城隍神是从自然神变为人神又从好的变成坏的,从为民众服务的英雄到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地方官吏”,从为民众欢迎、爱戴的到被民众所嘲弄和唾骂的过程。

城隍庙的历史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在中国,可以看到许多城隍庙,里面供着城隍老爷。

每年,人们还会在特定的几个时间内祭拜城隍爷、赶庙会。

那么城隍爷究竟是什么人呢?它是怎样逐渐发展而来的呢?
古代传说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老爷。

道教把城隍当作“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它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谷丰民足。

据史料文献记载,早在三国时,即公元239年芜湖就有了城隍庙,其他地方并没有。

后来,城隍庙才逐渐遍布全国各地。

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历代帝王却多重视它的作用,屡次给以加封。

后唐末帝李从珂封之为王,元文宗又封及其夫人。

城隍本无姓名,自宋代后多以殉国而死的忠烈封为本城城隍。

《宋史·苏缄传》记载:“缄殉节于邕州,交州人呼为苏城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利用这些鬼神迷信来麻痹、欺骗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老百姓呢,或是通过对城隍神的颂扬,来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对城隍神讽刺、嘲骂,借此来抨击当时社会中的贪官污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对城隍神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传说。这也更加说明,城隍神完全是按照人们各自的意愿塑造出来的
周新当时是监察御史,是专门负责揭发官吏中的不法犯罪行为的,他一向敢作敢为,豪门贵族都怕他几分,称他为“冷面寒铁”。周新到浙江一带巡视后,调查到了大量证据,正要逮捕那锦衣卫的特务,那家伙却溜回北京,找他的后台老板锦衣卫指挥纪纲告状去了,纪纲听说此事,又气又急。他气的是居然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急的是周新的倔脾气他也了解,不搞倒周新,他自己的脑袋也难保,“恶人先告状”,纪纲指使手下捏造了许多周新的罪行,抢先向明成祖告了状。
中国各地的城隍神
过去,上至京都,下至府县,甚至一些村镇,都建有城隍庙信奉城隍神,那么,城隍神是个什么神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按道教的说法,城隍是守护城池的地方长官。在一些地方的老百姓是中,也常常把城隍看作是阴间的地方长官。在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据《周礼》记载,在周代的腊祭八神之中就有水(即隍)庸(即城),城隍大概就是由此衍化而来的,不过正式叫起城隍神来,那就很晚了。最早见于记载的城隍庙是三国时候建于芜湖的一座城隍庙。不过那时信奉城隍神的人并不多。城隍神得到广泛的信奉,是在南北朝。
在甘肃省陇西一带,也流传过一个嘲笑城隍的故事。据说,有个姓谢的少年书生,跟着他的老师住在城隍庙里读书。一天晚上,老师出门去了,谢生就自己在院子里赏月吟诗。忽然有个人鬼头鬼脑地走进庙来。谢生躲在神像后面观察,只听那人祷告说:“城隍老爷啊!您若保佑人今晚偷东西成功,我明天一定向您进贡猪头三牲。”谢生听了暗暗好笑,一个小偷怎么敢求神灵保佑呢?今晚上这小子不倒霉才怪呢!没想到那小偷竟真的偷成了,第二天果然到庙里来还愿。谢生很气愤,就写了篇文章责骂城隍神。那城隍神得知此事,恼羞成怒,就托梦给谢生的老师,说要惩治谢生。老师被吓坏了,把谢生骂了一顿,还把那篇稿子搜出来烧了。没想到当天夜里,城隍神又给谢生的老师托了一梦说:“你烧那篇稿子时,惊动了过路的神仙,报告了东岳大帝。结果把我给革职查办了。”说完就哭哭啼啼地走了。老师醒来后把这梦告诉人们,后来当地人就把原来的神像撤了,照着谢生的相貌,重新雕了个神像供在庙里。
原来按当时的规矩,县官以上的官职都要由外地人来当的,那公孙夏笑了笑说:“实话对你说吧!我是鬼族,不是活人。如今你的寿命已经到头了,人间的官,你反正当不成了。你要想过官瘾,我能在阴间帮你买到真定府城隍的空缺。阴间不但没有本地人不当本地府官的规定,而且花钱也不多。”土财主一听也挺有道理,就叫人买来好多纸钱烧化了。三天以后他就死了,其时公孙夏果然前来迎接。土财主去拜见阎罗王,阎罗王勉励他一翻,就任命他当了真定城隍。土财主一下子当了大官,得意劲儿就甭提了。他雇了好多轿夫、吹鼓手和什役,带着最心爱的小老婆,吹吹打打上任去了,好不热闹。
锦衣卫是明成祖搞特务统治的得力工具,明成祖当然相信纪纲的话。他立即把周新召来问罪,可周新不但不服“罪”,还反过来揭发锦衣卫。明成祖不分青红皂白,竟下令处死周新。周新临刑前还高呼:“活着当直臣,死了还要当直鬼,惩治贪官污吏!”后来浙江一带的人民就把周新奉为杭州的府城隍。
上海的城隍庙也很名,一般到上海的人,都要去逛逛。可很少有人知道上海人民供奉的那个城隍神,原来是河北省大名府人。据说他名叫秦裕伯,五百年前为了躲避战乱,曾经住在上海,对上海人民很有感情。后来他到陕西省当官,并死在陕西。据说到了清朝的顺治年间(公元1653年)日本海盗进攻上海县城,负责守城的王总兵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竟诬赖上海人民勾结海盗,里应外合。城里的大官周巡抚听信王总兵的诬告,下令在第二天拂,以鸡叫头遍为信号,屠杀全城百姓。不料当天晚上,周巡抚梦见秦裕伯再三警告他,不许这样干。周巡抚尺醒过来,吓出一身冷汗,赶忙下令,取消了屠杀计划。这件事传开之后,上海人民为了感谢秦裕伯的恩情,就把他立为上海的城隍神。
杭州还有个“府隍”,生前也是一条硬汉子。五百多年前的明朝,有一位广东人周新在朝迁里当官。当时的皇帝是明成祖,名叫朱棣。他为了加强统治,成立了全国性的特务机构“锦衣卫”,锦衣卫的权力可在了!它在全国各地布着许多密控,监视官吏,百姓。只要他们打上小报告,说某某人对朝迁不满,锦衣卫便马上派出卫士去抓人,甚至满门抄斩。被害人根本没有机会伸冤。锦衣卫特务的权势既然这样大,人们当然就害怕他们,而他们也就乖机到处敲诈勒索,谁也不敢不满足他们的贪欲。有一回,大特务头子、锦衣卫指挥纪纲派自已的心腹到杭州一带搞特务活动,乖机榨取钱财。不料,这个坏蛋在当地作两个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相互对峙着,北方的叫北齐,南方的叫南梁,谁也统一不了谁。有一次,北齐大将慕容俨奉清河王高岳的命令,镇守长江边上的郢城(在今河南信阳县南)。慕容俨刚刚进城,南梁大将侯真和任约率领的水陆大军就兵临城下把郢城团团围住了。
南梁军队攻了好多次,都没有攻进城去。后来梁军见齐军常通过城外的河道运送粮草,于是就在上游的鹰鹉洲上撒了许多水草,水草繁殖极快,长得密密麻麻,不久就把郢城往上游去的航道给堵塞了,北齐大将慕容俨和北齐朝廷的联系也切断了,粮草,援兵都不能再运进来,郢成了一座孤城。这一下,城里的守兵、居民都慌张起来了。慕容俨听说城里有一座城隍庙,当地人对城隍神非常迷信,他为了安定人心,就带着大家向城隍神祷造,乞求保佑全城。说来也巧,当下就刮起了狂风,河水波涛汹涌,一阵阵巨浪把上游的水草都冲跑了。梁军见用水草阻塞河道的办法失败了,就用铁链横锁江面,阻挡过往船只。偏偏在这个季节,长江一带的暴风雨特别多,梁军连着布下的好几条铁链,也都没锁住咆哮的长江。这么一来, 被围在城里的北齐军民就都以为真是城隍神显灵保护他们,士气顿时高涨起来。机灵的慕容俨乖机鼓动,于是全城的士兵个个勇不可挡,以一当十,跟随主将开城出击。南梁军队围了好久,总攻不进郢城,士气早已低落了,更想不到被围的敌军人数虽少,却一个个如狼赛虎,猛扑上来。他们终于败退了。从此以后,“城隍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就高多了,而且城隍庙的修建也就从南方逐步扩展到北方。特别是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的时候,由于商业越来越发达,城市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各地的城隍庙,也就越来越多了。
这家伙的运气真不好,偏偏碰上关帝来巡视。关帝一见这个官儿如此神气,就问他是干什么的。他回答说是真定城隍。关帝大怒,说:“一个小小的府城隍,上任路上就这么摆阔,将来还不定怎么胡作非为呢!把你的籍贯、姓名写出来给我!”这土财主哪会写字呀!乱涂乱画了一番,竟是字不成形,文不成句。关帝当场下令剥去他的官服,打烂他的屁股,把他赶回家去了。
明朝的皇帝知道地城隍神在民间很有影响,就规定天下所有的府、州、县都要建造城隍庙,规格和本地的官府一样。结果正相反,官府越是提倡,人们越是反感。在人民的心目中,城隍神逐渐从地方保护神变成了封建官僚的化身,并出现了一些讽刺、蔑视城神的民间故事。《聊斋志异》中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保定府有个土财主,觉得光有钱不够味,很想过过官瘾。他凑足了钱,正想到北京买个县官的乌纱帽,却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了。这时候来了一位客人,自称叫公孙夏,是十一皇子的门客,可以帮他找门路买个便宜官。这土财主高兴极了,就问:“我这点钱能买个县官吗?”公孙夏说:“当县官有什么意思?现在真定太守的位子正空着,当太守不比当县官强?”土财主说:“那怎么行?先不说钱够不够,我是本地人,怎么能当这个官呢?”
由于城隍除了保护神的身份外,还成了人们心目中管理全体鬼魂的阴间长官,人们对自已创造出来的“神”也就越来越尊敬,越来越崇拜了。所以,人们为了纪念历史上的一些民族英雄和刚直不阿的名臣,也往往把他们立为本地的城隍神,希望,他们的英灵能象生前那样保护当地的人民,打击邪恶势力。大家一定很熟悉七百多年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吧!南宋末年,他带领广大军民抗击元军的侵略,后来不幸被俘,敌人千方百计威胁利诱,要他投降。他却英勇不屈,壮烈就义。文天祥死后,当时南宋王朝的京都杭州的人民对这位爱国志士无比崇敬,就立文天祥为“都城隍”,并建庙祭礼。
城隍神本来不过是各地城池的保护神。可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人们逐渐相信,人死了以后就成为鬼魂。鬼魂生活的阴间和人间一样,也有各级衙门和官吏管着。在唐朝,人们就已经把城隍神看作是阴间的地方长官了。当时就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的个管军事的小官儿,名叫王简易。他得了一种怪病,就是肚子里长了个肿块,在里边乱窜,撞击他的五脏六腑。他卧床好几个月,不能动。一天晚上,那肿块忽然向他的心脏撞击,他疼得大叫一声,就昏死过去了。他的鬼魂来到阴间,见到一个使者,自称名叫丁郢,是奉城隍神的命令,来抓王简易的。王简易跟着丁郢,走了十来里路,来到一座城隍庙。在门口遇上一个人,对他说:“您怎么上这来了?您为人不错,现在还不该死呀!”王简易见了城隍神,就说自已不该现在就死。城隍神查阅了生死簿,发现果然抓早了,王简易还该有五年的寿命,就派人送他回到人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