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

合集下载

说说“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说说“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黼 翮 穗



黼 黼
为纪念他 ,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 , 规
余殃殃尽必昌 ; 作恶不灭祖宗有余德
模相当深宏阔大,它与县衙一样, 坐
二、 城 隍 断喝 与城 隍楹 联 文
德尽必灭” , 意在规劝人们善有善报,
北朝南 , 正对青弋江, 庙基由大方石
砌成 , 很 高的石 阶在 门前 伸开 , 气 势
庙 的“ 要 作好人 自古忠 臣孝 子都 有善 报 ,要做坏事 请看 大奸 巨恶怎样 收 场” 等, 人们从 中都可领悟到做人 、 做 事 的道理与法则。 而湖北应城城隍庙 的“ 为人须凭 良心初一 十五何用你烧 香点烛 , 做事若昧天理半夜 三更谨 防
设影响极大 , 最终形成 了中 国特有 的 城 隍文化现象 。据统计 , 明代全 国有
化 的 内涵
有文献记 载 , 自宋代 开始 , 城隍 开始人格化 , 多 以去世 的英雄或名 臣
奉 为城 隍神 , 并列入 国家祀典 。 自此 , 城 隍从单 纯的一 州一 县的地方 守护 神, 逐渐演化 为护 国安 民 、 惩 恶扬善 并 管领 阴间亡魂 的举 国崇 奉的神系 , 如北京 以明嘉靖 年 间弹劾严 嵩而被 害的杨 椒山为城 隍神 , 苏州 以战国时
泪两行” ,则是通过历史典故来 引领
牧、 李商隐等人都撰有 祭祀 城隍的诗 文 。到 了明代 , 明太祖 朱元 璋做 了皇 帝, 他对 城隍 大感 兴趣 , 据说 因为他 是在土地庙里 出生 , 因而对 土地神的 上 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 。 明洪武二年 ( 公元 1 3 6 9年 ) ,朱元 璋下诏加封天 下城隍 ,并严格规定 了城隍 的等级 , 共分为都 、 府、 州、 县四级。 自此 , 城隍 由 自然神演化成 为人神 , 在统治者及

闻所未闻的女城隍——南汇城隍白夫人考略

闻所未闻的女城隍——南汇城隍白夫人考略

闻所未闻的女城隍——南汇城隍白夫人考略一、南汇城隍庙及城隍“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勿用师”;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就是防守城池的“城墙”与“护城河”。

后来演变为民间信仰中的城池的守护神,亦有为阴间的司法体系的职司。

据南汇地方志记载,南汇城隍庙,在南汇古城西南隅。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由南汇嘴中后所千户陈盟主持兴建。

清雍正六年(1728),知县钦琏对大门、仪门进行改建。

乾隆四十九年(1813)知县张大器倡修,嘉庆十八年(1813)郑人康重修。

民国时期,尚有规模盛大的四月十二城隍庙会。

后废。

《光绪南汇县志》记载南汇地区有两位知名的城隍神。

一为秦裕伯,“周浦城隍庙,祀上海县神秦裕伯,雍正分县建仓,里人王炳捐宗祠,余地改为邑护仓城隍庙”。

一为叶永盛,“一团城隍庙,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

本为叶公祠,祀巡盐御史叶永盛,后即奉为场境城隍”。

秦、叶被分称护仓城隍与场境城隍,说明他们均非县城隍。

有些书刊称叶为南汇县城隍,是不确的。

那南汇城隍神是谁呢?其实,最早的南汇县志——钦琏主纂的《分建南汇县志》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四月十二日,传为城隍白夫人诞日,沿海村妇入城拜祷,四方商贾聚集,四五日乃散。

”——可见南汇县城四月十二城隍庙会在建县初已成规模,城隍为“白夫人”。

著名学者张文虎主纂的《光绪南汇县志》也记载有: “四月十二日为城隍白夫人诞,商贾云集。

……”可见至清末,将近200年过去,南汇城隍依然还是“白夫人”。

南汇城隍为白夫人,确凿无疑。

二、白夫人,神秘的女城隍南汇城隍是一个女人?真是匪夷所思。

了解城隍神来历的都知道,城隍神是以城池为中心的地方保护神。

城隍神和当地具有很深的渊源,一般都“大名鼎鼎”,“深得民心”,具有保护当地老百姓的能力,最关键是要经过敕封,替皇帝管理另一个世界的子民。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城隍庙”与城隍文化所谓“城隍”,据《辞海》的解释为“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起的高墙,而“隍”是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护佑,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始称“城隍神”,有的地方又称城隍老爷。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因而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

城隍庙的兴建与城隍文化的形成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每到秋季收获之后,人们总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特别是除夕之日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也就是“城隍神”。

而到了三国时代,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内容日渐丰富,自然要有个固定的场所,于是民间开始兴建城隍庙或城隍祠。

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城隍庙是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

当年的芜湖,是东吴抗拒曹魏最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塞,长江和青弋江是第一道天然屏障。

合肥之战之后,东吴失利,退据芜湖,曹操趁机发兵十万攻打芜湖,打算一举歼灭孙吴。

在潮水般的曹军攻击之下,城墙被曹军的石炮炸开一角,老将黄盖被射伤,周瑜苦苦死撑,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位红袍小将挥舞长枪奔走如飞,他跃下城墙,在缺口处一夫当关。

只见他身手敏捷,手中一杆长枪左挑右刺,转眼间曹军死伤一片。

东吴军见此,信心大振,周瑜双目圆睁,挥剑跃马,杀下城墙。

曹军攻势受挫,只好退却。

此战结束后,周瑜见过来将,来将自称徐盛,少时习武,勇力过人。

周瑜大喜,提升他为副将,命其坚守西门。

半月后,孙权命周泰率五万大军增援芜湖,曹军退走合肥,芜湖城转危为安。

徐盛受周瑜之命镇守芜湖,他深感百姓受战祸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养农桑,将一座芜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条。

不幸的是,徐盛英年早逝。

为纪念他,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规模相当深宏阔大,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守门的是“哼”、“哈”二将。

古代的城隍庙有何地位和意义

古代的城隍庙有何地位和意义

古代的城隍庙有何地位和意义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也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

那什么是“城隍”呢?城隍庙到底有何地位和意义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城隍庙的地位和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城隍”从哪里来神仙守城的传说与城镇共同体的兴起。

中国人自上古时期就有祭祀天地山川和宗族祖先的传统。

天地山川,是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宗族祖先,则是由血缘联结在一起的同一个部落或家族的共同起源和象征。

某种意义上,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古代信仰中最早出现的两极。

不过,城隍神却并不属于这两极。

城隍一词的原意,是一座城市的城墙和护城沟。

城隍神,也就是城池的守护神,他的职责是庇佑所在地的民众免受战乱、洪涝和瘟疫的侵扰。

它所护佑的城池,是介于宏观的天地和微观的家族之间的一个中等大小的社群共同体。

城隍信仰依赖于城镇的普遍成熟和发达,故而它的出现晚于天地和祖先崇拜。

正史中对城隍神的最早确切记载,出现在《北齐书·慕容俨传》中。

但随着水旱战乱和社会变迁,各色人口越来越倾向于混居杂处,组成一座座介于天地国家和宗亲家族之间的城镇共同体,城隍这个城池的守护神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城镇的繁荣而愈加兴旺。

“城隍”地位和意义皇家封神运动后,士庶皆来拜。

唐代晚期,外有藩镇割据逞强,内有宦官弄权,皇帝对周边各地区的控制力几乎到了几百年来的最低点。

公元896年,藩镇叛乱进攻京师长安,唐昭宗逃往华州行宫仍遭臣子暗算,据传城隍显灵才救了他一命。

城隍神,是一方城池的守护者,因此各地的城隍神有所不同。

纪信,是被最多地方奉为城隍神的人物。

相传楚汉相争时,纪信假扮成汉王解救刘邦突围,被项羽烧死。

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十三省总城隍,并赐黄袍加身。

陕西西安、安徽芜湖、甘肃兰州、河南郑州、江苏镇江、浙江宁波、四川南充、广西太平等地,都将其奉为城隍神。

此外,很多地方的城隍神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百姓心里的“好人”、“神人”不止一个,所以有的城隍庙会同时供奉很多位城隍神,江苏苏州城隍庙内就同时立碑供奉了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文天祥、周忱、况钟、任环、张国维、汤斌等10位城隍神。

古城泰州城隍庙与城隍神

古城泰州城隍庙与城隍神

古城泰州城隍庙与城隍神城隍庙,是泰州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的风霜雨雪吹吹打打,斑驳了它很多的记忆,然而泰州道教文化的真情内容却始终绚烂在一方时空。

城隍,是守护一座城市最高的神。

“城”指城池,“隍”为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皆为保护城市的军事设备。

城隍初为自然界的风雨之神,当道教把城隍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时,百姓就毫不犹豫地把它立为守护城池并管领亡魂、赏善罚恶的社会神。

据称,城隍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是一位可确保“谷丰民足”的当坊神。

城隍有无这样神勇的护佑作用,无人能知,但在饱经忧患的历史风雨中,百姓“水旱必祷焉”,会用期盼来创造城池的保护神。

泰州城隍庙为江苏省内保存最为完好和规模最大的古城隍庙。

它始建于唐代,北宋元符二年重修,明清时期又历经四次重大修建。

由泰州知州徐瀛撰写的《重修城隍庙正殿记》等碑记,见证了城隍庙修建的历史。

废了再建,倒了再竖起来。

泰州城历史上数度遭遇自然和战火的侵袭,泰州城隍庙在风雨锤炼中挺起了它在历史中应有的高度。

这个世上原本没有神,有了守护的勇敢精神在,这种精神的神就会存活在百姓心灵中。

到了明代,泰州城隍神更赋予了百姓特别的情感怀想。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下旨各府、州、县大建城隍庙,并依据一地一主、一城一神的原则及“王、公、侯、伯”的不同等级大封天下城隍神,而泰州城隍则被封为“海陵忠佑侯”。

这“海陵忠佑侯”又是何方神圣?城隍,是古时一个城市追崇的精神之魂。

杭州把咏唱着正气之歌走向人生永恒的文天祥封为阴界的一城之主,苏州把“博学多智”、“忠诚仁勇”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誉为城隍,上海则根据时代需要大胆地把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霍光、秦裕伯、陈化成树立为城市的三任城隍。

而泰州城隍庙“海陵忠佑侯”供奉的究竟为谁,历史上则有不同说法。

有人说,这里供奉的是岳飞。

宋室南渡,天下大乱,金兵犯境,泰州告急,担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的岳飞领兵镇守一方,以笑傲江河的历史豪气,挺立成了在风云中不变色的城市保护神。

城隍庙及城隍文化

城隍庙及城隍文化

城隍庙及城隍文化《辞海》“城隍”条云:“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班固《两都赋序》记载:“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

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使城隍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守护神。

最早见于记载的为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建的芜湖城隍庙。

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则形成于南北朝,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并列入国家祀典。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正式下旨封城隍为王,并按行政区划将城隍等级化,自此,城隍由自然神演化成为人神,在统治者及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又一次被提升。

据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所,也就是说当时每个城市至少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神也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范围。

城隍庙是阴间的县衙门,城隍爷就是阴间的县令,一个县城是由两个县官管辖的,阴阳各一。

城隍庙与县衙对称设置,城隍神是古代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奉的重要神之一,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

城隍庙里的塑像与配神一般是:正殿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有的还有财神、送子娘娘等殿堂城隍信仰在民间逐渐发展,至明代更是盛极一时,城隍神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城隍神的封号、官级品阶同现实生活中的地方官一样。

明代以后,按照祀法,对生前治邑有功者赐予封号祭祀,对有功德的文武官员也奉为城隍。

二历史上平度、胶州、即墨等地都曾建有城隍庙。

平度城隍庙位于城区胜利大街南侧,据《平度简志》记载,解放前该建筑大部被毁,现仅存大殿。

大殿仿宋代建筑模式,古朴浑厚,雄伟庄重,属单檐歇山式,垂脊长,戗脊短,屋顶重心下移,有泰山压顶浑然不动之姿。

南北两面屋顶,黄绿琉璃瓦像宽阔的大瀑,从脊部斜垂下来,至屋檐才微微上翘,显得既有气势又精彩。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习俗调查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习俗调查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习俗调查一、原始信仰远古时期,农业经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过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护佑,在“万物有灵”与“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有关神灵的崇拜和祭祀仪式,逐步形成原始信仰。

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

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

《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

伊耆氏始为蜡。

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大蜡八”是指什么?郑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

许慎《说文》云蜡“从虫昔声……曰年终祭名者矣”。

所以大蜡八即年终祭祀的八位神,他们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神、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

其中水墉居其七。

水墉是农田中的沟渠,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

后来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

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

“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其中“城”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

城隍一词连用泛指城池,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

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

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兼容并包是我们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城隍信仰亦是如此。

随着城隍在民间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显著,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

杜光庭编纂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中,就有在斋蘸请神仪式中开列城隍的法位的记载。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了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

道教许多法事活动中,都要请城隍神到场。

道教源于民间而又影响民间,甚至渗透到千家万户。

城隍信仰及风俗

城隍信仰及风俗

城隍信仰及风俗周德华城隍二字原出于《易泰》“城复于隍”。

我国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城,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

先前城隍二字连在一起仅具建筑和防卫上的的意义,以后由于筑城技术的提高、城市化过程的推进,战争和当地人格神信仰的交互作用,城隍演变为一个普佑黎民的地方保护神。

人们旱灾求雨、水灾祈晴,出现天灾人祸就请他禳灾,也即所谓祈人寿年丰,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方神袛。

苏州景德路上的城隍庙已有1700年历史,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之一。

吴江最早的城隍庙于唐先天二年(713年)敕建,距今正好1300年。

明初,苏州府县大举兴建城隍庙。

至明末,城隍庙逐渐向下延伸,镇镇乡乡,遍地皆见,如商业巨镇盛泽,在1平方公里内就有4座之多。

笔者查阅各镇方志,除同里而外皆有城隍庙的记载。

平望城隍庙,位于古运河西岸,安德桥堍,初建无考,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次重建,解放后,先被征用为吴江县公安局址,后被征用为粮库。

盛泽有两座城隍庙,一在东白漾北,称为东城隍庙;一在西肠圩之西北,称为西城隍庙。

两处始建无考,清代屡次修建。

解放后两庙均被征用为粮库。

震泽镇及其东之双杨市(村)分别建有城隍庙,明清两朝相继扩建。

后者称为大庙,清咸丰年间因该村摇经业崛起而全村致富,故而香火鼎盛,清季成为江浙边境水上盛会——双阳会的会源地。

20世纪80年代尚有遗址,为两进院落,曾用于村办企业。

前者解放后被征用为粮库。

黎里城隍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代重修。

庙址在一处名叫下丝圩的独脚圩内,四面环水,风景独特,其西建秋禊桥与陆地相连。

桥为三孔梁桥,桥面石板不平,行走时有“的咯”之声:乡民戏称为“的咯”桥。

黎里城隍庙解放以后被征用为粮库,1998年恢复旧观。

芦墟在明清以后建有老、新城隍庙各一座,后者部分遗址犹存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

梅埝亦有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清末倾圮。

吴江县内所有城隍庙虽各有昭灵侯庙,昭灵侯祠,昭灵观和曹王庙等别称,然无一例外,皆祀奉唐太宗十四子李明一人,可谓异庙同神,即如程邦宪①在《重修昭灵侯庙记》中所言:“郡邑祀城隍庙,所以守护一方水旱疾疫,士民祷焉。

徐州城隍庙的历史及民俗

徐州城隍庙的历史及民俗


数百家老字号因城隍庙而兴旺
连砍三刀, 大青石上留下三道深深的 刀痕。 正在这时, 侍从送来茶食糕点, 有一种新做的蜜制糕点十分可口, 只 是尚无名称, 友人请苏东坡为点心起 名。苏东坡见这种糕点油润金黄, 表 面上亦有三道浮切的刀痕,随口答 曰: “蜜三刀是也。” 后来, 经苏东坡 起名的蜜三刀名噪一时。
烙馍
徐州烙馍是古城很独特的一道 美食, 据传说在楚汉相争的年代, 韩信 的军队行军时, 所带军粮是当地盛产 的小麦, 既不好携带也不方便食用, 足 智多谋的汉朝大将军韩信令部率们 把小麦磨成粉,用生铁做成鏊子, 放 在火上, 烙成薄饼, 传统沿千年。 烙馍 的吃法很多, 最普遍的吃法就是用烙 馍卷上各种炒菜,既好吃又快捷, 很 适合军队边行军边吃, 后来徐州人还 把油炸馓子卷在烙馍里吃, 外面酥软 里面脆香, 美味无比, 有些游客在逛 完城隍庙后, 都要专门尝一尝。
蜜制蜂糕
蜜制蜂糕是秋冬季节止咳润肺 的滋补佳品。 据传说, 唐朝贞观年间, 礼部尚书张建封任徐州武宁军节度 使时, 有宠妾关盼盼, 歌舞俱佳, 尤其 擅用面筋、 蜂蜜、 麻油、 果料制作一种 蜜制蜂糕食用,以保持红颜不老, 姿 色动人, 深得张建封的喜爱。特为关 盼盼独造楼, 名曰“燕子楼” 。其 侍女将蜜制蜂糕的制法传至民间, 徐 州百姓争相仿制, 成为一道名点。
在我国, 城隍庙已成为古老城市 的象征, 例如上海城隍庙、 西安城隍 庙、 宁波城隍庙等, 成为当地庙会文 化的特色商业中心、 城市名片和著名 旅游品牌。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能在原址保护重建的古迹不多, 如能
远在传说中的上古时期,彭祖 曾向唐尧进献过 “雉羹” (野鸡 汤) 。徐州母鸡饣 它 汤的渊源可上溯 到4 0 0 0 多年前的唐尧时代,可谓源 饣 它 汤, 远流长。 以母鸡与麦仁入羹。 且须熬煮到浑然一体的程度,方能 称之为 “饣 。 这是一种独具一格的 它” 制羹流派, 颇具太古遗风。早在民国 它汤锅, 时期就已扬名的马市街饣 在 它汤同时, 经营饣 兼售煎包。 辣汤起源于宋。 熙宁十年 (公元 蜜三刀 1 0 7 7 年) 黄河夺泗入淮,鳝随水泛 捕不胜捕。楚人 (即徐州人) 以 据说, 蜜三刀最早产于徐州。北 滥, 宋年间,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 一 鳝辅以作料煮汤, 此即辣汤之雏形。 赋诗“巨野东倾淮泗满, 天与张山人在放鹤亭上饮酒赋诗, 酒 苏轼知徐, 酣之时,苏东坡抽出一把新得的宝 楚人恣食黄河 。 ” 佐证了名人对辣 刀,在饮鹤泉井栏旁的青石上试刀, 汤的喜好。

说说城隍和城隍庙

说说城隍和城隍庙

说说城隍和城隍庙说说城隍和城隍庙城隍庙城隍庙历史上一直是道教正一派的道场,平日里香火旺盛,农历六月十九日更是热闹非凡。

城隍: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

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庙: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

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

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豪、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

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陈攒(1232—1277)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

城隍庙,九里三;各种买卖在里面;上至绫罗和绸缎,下至牛笼和马鞭……这是每个老西安人对城隍庙的印象,然而,对于城隍庙的全部历史,它所历经的风雨沧桑,却没有几人完整知晓。

扬州城隍庙:民俗文化的代表

扬州城隍庙:民俗文化的代表

扬州城隍庙:民俗文化的代表扬州城隍庙,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庙宇中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扬州城隍庙是当地重要的宗教场所,也是游客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

这座庙宇不仅富有历史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民俗传统。

本文将深入介绍扬州城隍庙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其象征意义,以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这座庙宇背后的世界。

扬州城隍庙建于明代,四百多年的历史使它成为了一座极具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建筑。

庙宇的主体建筑由大门、钟楼、鼓楼和正殿组成,每一座建筑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庙宇的设计融合了中式建筑风格和宗教元素,其精美的彩绘和雕刻都展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扬州城隍庙是供奉城隍神的地方,因此庙宇也被称为“城隍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城隍是守护城市安宁、保佑善人平安的神祇。

庙宇内供奉的城隍神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信仰的源头,不论是当地的居民,还是来自各地的游客,都会前来庙中祈福、烧香。

除了宗教信仰,扬州城隍庙还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庙宇会举办盛大的“庙会”。

扬州城隍庙庙会是当地民众最喜欢的传统节庆活动之一。

这一天,庙会会吸引大批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参与,庙会期间街道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的扬州美食,如炒糕、臭豆腐、焖烧和各种小吃。

此外,庙会还有许多传统表演艺术,如杂技、舞狮和京剧等。

这些表演吸引了年轻人和长者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扬州城隍庙庙会上,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那就是扬州特色的“撞钟”。

撞钟是许多民众非常期待的活动,他们认为撞钟可以带来好运和健康。

参与者需要用力撞击一座巨大的钟,而每一次撞钟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这一活动不仅充满乐趣,也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扬州城隍庙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庙宇本身,还体现在与其相关的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中。

在庙宇附近,有一条古老的小巷,名为“东关故事巷”。

这条小巷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着许多游客。

城隍信仰及风俗

城隍信仰及风俗

城隍信仰及风俗城隍信仰及风俗周德华城隍二字原出于《易泰》“城复于隍”。

我国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城,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

先前城隍二字连在一起仅具建筑和防卫上的的意义,以后由于筑城技术的提高、城市化过程的推进,战争和当地人格神信仰的交互作用,城隍演变为一个普佑黎民的地方保护神。

人们旱灾求雨、水灾祈晴,出现天灾人祸就请他禳灾,也即所谓祈人寿年丰,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方神袛。

苏州景德路上的城隍庙已有1700年历史,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之一。

吴江最早的城隍庙于唐先天二年(713年)敕建,距今正好1300年。

明初,苏州府县大举兴建城隍庙。

至明末,城隍庙逐渐向下延伸,镇镇乡乡,遍地皆见,如商业巨镇盛泽,在1平方公里内就有4座之多。

笔者查阅各镇方志,除同里而外皆有城隍庙的记载。

平望城隍庙,位于古运河西岸,安德桥堍,初建无考,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次重建,解放后,先被征用为吴江县公安局址,后被征用为粮库。

盛泽有两座城隍庙,一在东白漾北,称为东城隍庙;一在西肠圩之西北,称为西城隍庙。

两处始建无考,清代屡次修建。

解放后两庙均被征用为粮库。

庙在松陵镇之中心,前临河,后界今永康路步行街,三进带厢楼。

临河之街被命名为庙前街,为闹市所在,庙西侧有一狭窄长弄,名为庙弄。

解放后松陵城隍庙先被改建为大会堂,其辅房曾驻锡剧团及评弹团,现改建为文化中心。

盛泽东城隍庙三面临水,成品字形,独具一格。

西城隍庙占地面积极大,其西轴线还有花园。

震泽城隍庙在通泰桥北堍,前临荻塘古河,山门外东西建吹鼓亭,造型古朴精美,上世纪50年代曾被摄入《人民画报》。

后院有寝宫及花园。

平望城隍庙三进,山门戏楼大堂后院俱全,西轴线有花园、假山、荷池等小筑。

规模较大的城隍庙,通常有三、四进。

仪门里有马夫或轿班的塑像,院内还有钟鼓楼。

大堂坐北朝南,对面则是戏台或戏楼。

堂上城隍老爷先是由一块神主牌位代替,到明末清初才有塑像,神像头戴官帽,身穿红袍。

公案上印架、箭筒、文房四宝俱全。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详细资料大全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详细资料大全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详细资料大全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

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长(是真正专门负责人一生福寿禄和恶罚明的官职,而且不是神,称呼为城隍判官等)。

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城隍产生于古代儒教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

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

宋代列为国家祀典。

元代封之为佑圣王。

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

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基本介绍•中文名:城隍•别称:城隍爷•所属:中国古代神明•职能划分:守护神、司法神•部署: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等神•起源: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职能,城隍来历,部属,演变,封号,起源,奉祀,立庙,祀日,国内祠庙,福建都城隍庙,兴化庙,莆田庙,永宁庙,邱县庙,文学形象,职能守护神:守护城池、国家。

司法神: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

城隍庙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是一尊神明。

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阳间的巡抚。

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

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准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古代教人做官的黄六鸿《福惠全书》写道,新县官莅境:“于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庙斋宿”以便在梦中请教境内是否有悬而未决的冤案。

有些神明虽不称城隍,但却有城隍的性质与职能,如福建泉州惠安县的青山王,其庙就配奉有判官、诸司、范谢将军等。

城隍来历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

上海地区城隍:变迁中的民间信仰(1369-1930)

上海地区城隍:变迁中的民间信仰(1369-1930)

上海地区城隍:变迁中的民间信仰(1369-1930)上海城隍庙是上海地区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之一,也是上海民间信仰的代表之一。

自明代以来,上海城隍庙就成为了上海地区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

它不仅是上海地区最早的文化名胜之一,还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本文将分析上海地区城隍:变迁中的民间信仰(1369-1930),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一、上海城隍:历史衍生和文化代表上海城隍庙的基本建筑是“三厅一殿”,以庙门、天国、地狱和神殿四座建筑为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上海民间信仰的代表之一,上海城隍庙深刻地反映了上海地区的历史变迁。

在明代,上海城隍庙建立时,它是作为防火的场所而建立的。

庙中祭祀的是关公、土地、城隍三位司神,由此形成了上海地区的神坛三元体系。

在清代,庙会开始被居民广泛参与,演化为民俗传统,在上海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景。

在民国初期,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和交通的疏通,上海城隍庙逐渐被认为是上海文化的代表之一。

二、上海城隍:建筑和祭祀的演变上海城隍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次的变迁。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建筑,历史上已经有好几次重新建造的记录。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城隍庙也必然会有很多方面的调整和更新。

在祭祀方面,江南民间一般认为,城隍神灵需要在毎年的庙会中才会来到人间,这也成为了上海城隍庙的一大特色。

三、上海城隍:庙会、民俗和宗教仪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是庙会。

上海城隍庙作为上海地区最著名的庙会场所之一,年年吸引众多人潮。

在庙会中,一些民间习俗和活动被广泛地发扬光大,例如拜关公、祭土地、放烟火等。

同时,在上海地区的宗教仪式中,上海城隍庙也营造出一种虔诚祈福的氛围。

众多信徒在庙中表达了他们的诚心并追寻自己的靈魂寄托。

四、上海城隍:文化的发展上海城隍庙作为上海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意义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明清时期,它是作为防火场所而建立的;在清代,上海城隍庙成为了一个中心点,据说可以抵禦瘟疫和灾害;在现代,上海城隍庙不仅是上海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址之一,他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都城隍庙

西安都城隍庙

西安都城隍庙西安都城隍庙是西安市内的一座古老庙宇,坐落在历史悠久的城墙内,是一座备受尊崇和崇拜的庙宇。

它是西安人民信仰和崇拜的场所,也是游客们了解西安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西安都城隍庙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

西安都城隍庙位于西安市中心,坐落在环城东路和北大街的十字路口处,毗邻钟楼、鼓楼和回民街等著名景点。

庙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为了保护都城安宁,唐朝政府在城内建立了一座城隍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庙屡遭破坏与更迭,最近的一次重建是在明朝中期。

现在的都城隍庙是清朝修建的,是一座典型的古代建筑,具有浓厚的汉族传统建筑风格。

都城隍庙的庙宇建筑分为三进院落,主要有大门、鼓楼、正殿和配殿等。

庙门上方有一块牌匾,上书“都城隍庙”四个大字,气势磅礴。

进入门口,我们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鼓楼,鼓楼内有一口古老的大鼓,与钟楼遥相呼应。

这座古老的鼓楼见证了西安数百年的岁月流转,每当鼓声响起,都能唤起人们的敬畏之情。

继续向前走,我们来到正殿,这是都城隍庙最主要的建筑之一。

正殿建筑宏伟,气势恢宏,采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宫殿风格,它是以宏大的古建筑群落为主体,体现出华夏民族传承的独特魅力。

正殿内供奉着城隍神像,城隍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人们对他们充满尊敬和信仰。

不论是西安的居民还是游客,都会前来此地祈求平安和好运。

配殿是主殿的延伸部分,庙内还有一些形态各异的小殿,分别供奉着不同的神明,如土地公、财神爷等。

小殿的建筑与大殿相比,规模较小但同样精美。

庙内还有一些石碑和石刻,记载着庙宇的历史和相关故事,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展示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除了建筑特点外,西安都城隍庙还富有文化意义。

随着历史的变迁,庙宇不仅成为人们祈福和崇拜的场所,还演变成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

每到传统华人节日,都城隍庙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游客们可以欣赏到民间艺术表演、购买特色商品和品尝传统美食。

这些庙会活动一方面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增添了城市的独特魅力。

区域社会史中的民间信仰_城隍神

区域社会史中的民间信仰_城隍神

区域社会史中的民间信仰——城隍神城隍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城市保护神。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城隍神是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神祀之一。

一、城隍神信仰的由来和发展城隍最早指城邑或护城濠。

西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城:盛民也”含有保护和守御的意义;而隍,许慎明确给出定义:“隍:城池”。

池筑于城外,有水称“池”,无水曰“隍”。

无水的隍主要在北方,南方很少。

史书中有关于城隍记载存在较早,成书于上周之际的《易经》中出现了“城隍”记载,其《泰卦》曰:“上六,城复于隍”。

至周,城隍被作为神灵来祭祀,《礼记·校特性》载:“天子大腊八”,即周天子要腊祭的八神,分别为先啬、司啬、农、邮表、虎猫、坊、水庸、昆虫,其中“水庸”居七,被传说为后来的城隍神。

这时的城隍虽已上升为神享受祭祀,却仍未作为独立的神、专门为之立祠庙祭祀。

“城隍”一词连用,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但这里的城隍只是指城池。

而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城隍立祠庙祭祀的是在三国时代,孙吴政权于赤乌二年在安徽芜湖建城隍祠祭祀城隍。

至南北朝时期,有了祭祀城隍的较详细的记载,即《北齐书》卷二十《慕容俨传》载天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南朝梁军围城,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郢城危:“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须臾,冲风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

”从“公私每有祈祷”、“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的记载看,城隍神的信仰已比较盛行,深入人心了。

至唐代,城隍祠的设立、祭祀已是十分普遍。

有《太平广记》卷三○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吴俗畏鬼,每县必有城隍神。

”又有唐代文人文集中常见祭祀城隍的文章。

唐代张说、张九龄、韩愈、杜牧、李商隐、许远等在出任地方守宰期间,皆撰写祭城隍文。

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城隍在唐代也开始为统治者所重视,始封爵。

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

《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中记载后唐末帝于清泰元年封杭州城隍为顺义保宁王。

对城隍庙景点的简单介绍

对城隍庙景点的简单介绍

对城隍庙景点的简单介绍城隍庙,又称城隍阁,是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景点之一。

它位于中国各大城市的城市中心或者历史街区附近,是一座供奉城隍神的庙宇。

在中国古代,城隍庙扮演着维护治安、祈福祷告的重要角色,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信仰和敬奉的地方。

城隍庙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庙宇建筑和园林建筑等元素。

庙内通常有主殿、配殿、钟楼、鼓楼和神龛等建筑,布局合理,精美而庄重。

庙内供奉的城隍神通常是历史上有功德和威望的人物,被尊奉为城市的守护神。

在城隍庙中,除了供奉城隍神,还常常有其他神祗的供奉。

例如,孔子祠是一个供奉古代中国哲学家孔子的地方,用于纪念他的功德和思想。

此外,还有其他神祗,如关公、财神等,在城隍庙中受到人们的信仰和供奉。

城隍庙作为历史文化景点,不仅供人们祈福祷告,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庙内的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信仰文化和价值观念。

庙里的摊贩和小吃摊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人们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当地小吃,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

此外,城隍庙附近通常还有许多古老的街巷和传统的商业区域,充满了古色古香的氛围。

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欣赏古老街道上的建筑风格,探寻古人的生活痕迹。

同时,在这些街巷中,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店、茶馆和小饭馆等,可以一饱口福,体验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城隍庙作为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景点,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是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它的建筑风格、庙内宗教仪式以及附近的传统商业区域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对于游客来说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之旅。

无论是对于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都是一个值得探索和了解的景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自古以来民间的传统是,如果要功名拜孔庙(文庙);如果要财禄去拜关帝庙(武庙);如果要求风调雨顺、日常杂七杂八的事事顺心,那一定是去拜老百姓的“家庙”——城隍庙。

而庙里的城隍作为城市守护神,普遍代表着民间朴素的信仰寄托。

风格迥异的城隍庙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的每个府县城池。

世世代代的人们相信城隍神能保城护民,安生恤死。

每年的城隍巡游和庙会,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满满的生活记忆。

01 城隍庙的历史由来关于“城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卦》,“城复於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

这里所谓的“城”,是指城墙;“隍”,是指护城壕。

“城隍”连用泛指城池,上面的意思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是为乱兆,为政者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黩武。

城隍画像在远古奉行神灵原始崇拜和祭祀的年代,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最早出自周代《礼记》中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为《周宫》八神之一。

古人认为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

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祭祀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期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

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汉将纪信史记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汉王诈降西楚,解救刘邦出围,被俘后拒绝招降终被项羽火刑处决。

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各州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以彰其忠勇。

这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中均有记载,并非传说。

因此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徐盛和城隍庙还要早上四百年。

纪信雕像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至宋代城隍神已被正式列入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是最早借用神明威力来管制官吏的典制。

至明代,城隍典章制度更是登峰造极,这源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城隍的推崇有加。

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城隍庙而幸免大难。

朱元璋称帝之后,于洪武元年(1368年)下旨封都城、各府、州、县的城隍分别为正一至四品,并颁布了专门的祭祀城隍典章制度。

在此时期,各府州县纷纷修修建城隍庙,于是城隍庙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

遍布全国的城隍庙至清代,则完全沿袭了明代的制度,官方和民间更是将城隍信仰向到了历史顶峰。

历代将城隍的职责概括为“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保邦,功施社稷,溥降甘泽,普救生民”。

这24个字基本代表了城隍信仰的核心内涵,说明城隍不仅是一个城市的保护神,更重要的是剪恶除凶的正义之神。

清代成都城隍庙浙江金华兰溪城隍庙(摄于1912年)02 历史上规格最高的“都城隍庙”什么是都城隍?这体系比较复杂,历朝历代规定皆有不同,即便巅峰时期的明朝也反复改其城隍典章规制,但其大致对应阳间官僚体系可划分都、府、州、县四级,对应最高级别、敕封王爵正一品官阶才有资格被称之为“都城隍”。

城隍庙也有“三六九等”中国主要城隍庙分布地图(以国保清单为主)历史上最为知名的都城隍庙有四座,分别建于北京、南京、西安和武功。

北京的这座位于西城区成方街33号,始建于元元七年,明永乐年间重建,后期屡废屡建。

在明代巅峰期它曾经有多辉煌?根据明代文献的说法,“北京都城隍庙以各省城隍配享,十三省城隍神像位列都城隍庙二门。

”这排面得有多震撼?现存修复后北京都城隍庙,仅存后殿一处仅存的后殿寝祠,建筑极为精美,为它处城隍庙所罕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都城隍庙仅后殿寝祠幸存,旧日恢弘的建筑、庄严的祭祀,一级商贾云集的庙市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不禁令人唏嘘。

不过更惨的是南京的这座,曾经位于鸡鸣寺一带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的都城隍庙,完全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

北京的好歹还留了座后殿,它居然连一砖一瓦都没留下,现原址改成了一片住宅小区,独存两棵20多米高大的银杏树,枝繁叶茂。

清同治三年(1864年),因受太平天国战争影响,南京临时把城南金沙井的一处民屋作为江宁府的城隍庙南京还有城隍庙吗?好像有,好像又没有。

有的是了无生趣的全盘仿古建筑,没有的是城隍文化沉淀的历史古韵。

南京溧水城隍庙西安的都城隍庙,位于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东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东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3年)移建现址,统辖西北数省城隍,故称“都城隍庙”。

清代曾屡建屡毁。

“都城隍庙”牌匾牌楼西安的这座规模较大,可惜的是原有建筑大门、玉皇阁、乐舞楼、牌楼、大殿、道舍、厢房等,后大多被毁,现仅存有清雍正元年(1723)重修大殿一座,斗拱出檐,顶覆琉璃瓦,雄伟状观。

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只有一座清代正殿建筑,其余大多为仿古建筑。

文昌阁戏楼牌楼主殿武功的这座,称之为都城隍府,其位于陕西咸阳市城西47公里处。

坐落在关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武功镇东街中段。

它的历史追溯可至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唐初扩建,宋元重建,后经明清不断修葺。

牌楼,有匾“都城隍府”庙内景钟鼓楼主殿歇山顶龙图腾琉璃浮雕,其装饰精美为它处所罕见至于都城隍其由来,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有太宗赈灾祈雨灵验之说;有太宗梦游地狱之说。

但归根结底武功是李世民的出生地,是其故乡,这才是武功城隍被赏王冠,赐朝服,塑金身享受都城隍待遇的重要原因之一。

03 曾经历史最悠久的城隍庙——王曲城隍庙在前文中城隍庙历史由来中已提到,王曲的城隍庙历史追溯最为悠久,为汉高祖刘邦为纪念手下大将纪信而建。

而后世明代皇帝以彰其忠勇,封其为十三省总城隍,使其成为长安城的守护神。

1935年,王曲城隍庙被用作黄埔军校七分校本部料记载至明代其规模宏伟,至清代重修后占地多达60余亩。

自经历上世纪30年代黄埔七分校本部由凤翔迁入此庙,1950年西北军大和随后的军干校又把城隍庙作为校部后,老城隍庙已逐渐损毁破败不堪,直到1978年前后通讯学院大兴土木扩建时,城隍庙才一点点被破坏到不留一砖片瓦,永久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04 现存最古老的城隍庙——芜湖城隍庙芜湖城隍庙其历史可追溯至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城隍庙,供奉的是东吴大将徐盛。

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存的芜湖城隍庙,是清代嘉庆年间在原址上重建的大庙。

整个庙宇结构完整、古朴华丽、气势雄伟,无论在规模还是精美程度上都超过以往,成为江南一带有名的庙宇。

民国时期,日军军用明信片上的芜湖城隍庙1954年前,这座庙宇还基本保持原样,还允许民众参观,但不久由芜湖专员公署划为大礼堂,大小菩萨偏堆一隅,有残破不堪者被弃之青弋江中。

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有塑像全部被毁,庙宇改为皖南大戏院,至今均已破败不堪。

重建前的留存状态,已面目全非规划原址重建的芜湖城隍庙效果图其现状保存情况一言难尽,除了大门,里面的建筑你几乎看不出这曾经是一座庙宇。

也难怪芜湖当地产生了原址重建的念头,数年前规划通过目前依旧处于重建状态。

所以我们即将看到的,基本是崭新的仿古建筑群。

至于“现存”两字,可能要打个问号。

05 历史保留信息较为完整的城隍庙——三原城隍庙历史保存相对完好的城隍庙全国并不少见,这里仅以三原为例。

三原城隍庙,位于陕西三原县东渠岸街,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

牌楼、钟鼓楼牌楼钟楼之精美回廊戏台城隍大殿雕梁画栋城隍爷李靖城隍庙古建筑群包括各种楼、殿、廊、亭等40多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全部建筑琉璃盖顶、雕梁画栋、结构严谨、肃穆壮观,建筑总占地约1.3万平。

其内供奉的城隍是唐代名将李靖,也是三元人。

06 最热闹、最具商业化氛围的城隍庙——上海城隍庙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最负盛名的豫园景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追溯其历史有近六百年。

其内供奉的城隍是汉代大将军霍光、明初御史秦裕伯和清代水师提督陈化成,三城隍同享一庙香火。

牌楼清末和民国百年动荡、抗战时期,上海城隍庙命运坎坷,屡遭兵燹与火患,主要古迹皆数损毁。

文革时期其内部更是遭到毁灭性破坏,神像陈设物品全部被毁。

现在呈现的景观建筑、塑像多数于90年代原貌修复。

由于坐落于市中心繁华的豫园景区,它绝对是全国最热闹也是商业氛围最重的一处城隍庙。

清代上海的城隍庙茶楼在这里,城隍文化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庙宇沿街大小商铺林立,有如“老庙黄金”等招牌堂而皇之地横亘于仿古建筑门面显眼位置,令人印象深刻;在这里,游客人潮汹涌如织,每日如过节,极尽繁华的人间烟火气莫过于此;在这里,过于集中的商业设施与潮水般的人群已将本应彰显的城隍历史文化淹没于其中。

06 城隍文化所折射的历史意义城隍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传统文化之一,城隍信仰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其核心内涵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所以它表征着“清廉”和“从善”,由此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

城隍庙楹联城隍庙楹联城隍庙楹联“但得回头便是岸,何须到此悟前非?”----城隍庙通用联“善来此地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

”-----辽宁锦州城隍庙“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万人。

”----沈阳城隍庙“为人须凭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烧香点烛?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谨防我铁链钢叉。

”----湖北应城城隍庙每入城隍庙,抬头看到这些直白的楹联,不论达官显贵还是一介草民,都能在城隍庙的香火里,在城隍爷的劝诫与提醒里,在法治道德规范中,补补善恶是非功课。

“举头三尺有神明,使人知畏,使人有所畏,使人不敢妄为”,也许,这才是城隍文化折射的核心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