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布局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挑战与机遇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挑战与机遇保障性住房政策是一项关乎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其旨在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可负担的住房,解决住房困难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然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一、保障性住房政策面临的挑战1、资金筹集难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购置、房屋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等。
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单纯依靠财政拨款难以满足庞大的需求。
而社会资本的引入又存在诸多障碍,如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较高、政策不确定性等,导致资金筹集困难重重。
2、土地供应紧张城市建设用地紧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
为保障性住房划拨足够的土地,往往需要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艰难的协调和调整。
同时,土地的选址也面临挑战,既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又要控制成本,往往难以两全。
3、建设质量与配套设施不足部分保障性住房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由于资金限制或赶工期等原因,存在建设质量不高的问题,如房屋结构不合理、建筑材料质量差等。
此外,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等的不完善,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保障性住房的实际居住体验。
4、分配与管理机制不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分配需要确保公平公正,避免出现权力寻租、关系户等现象。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审核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可能导致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获得住房,而真正有需求的家庭却被排除在外。
同时,后续的管理也存在困难,如租金收缴、房屋维修、违规使用的监管等。
5、居民需求多样化与个性化不同家庭的住房需求存在差异,有的需要小户型,有的需要适合家庭居住的大户型;有的对交通便利性要求高,有的更关注周边环境。
然而,保障性住房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往往难以充分满足这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二、保障性住房政策带来的机遇1、促进经济增长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建材、装修、家电等。
后疫情时代西安高层住宅中小套型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后疫情时代西安高层住宅中小套型空间优化设计研究后疫情时代西安高层住宅中小套型空间优化设计研究随着疫情的逐渐得到控制,社会逐渐回归正常生活节奏。
然而,在疫情期间,人们对于住房环境的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
尤其是在西安这样一个高密度城市,住房面积较小的高层住宅成为主要选择,因此,对于这类中小套型空间的优化设计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中小套型住宅的功能布局。
由于空间较为有限,设计师需要合理规划每个区域的功能分区。
例如,客厅可以兼具餐厅的功能,灵活使用挂墙式餐桌可以节约空间。
此外,采用可移动的家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调整,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重空间的储存设计。
在中小套型住宅中,储存空间往往是一大难题。
设计师可以利用墙体空间,设计嵌入式储物柜或者壁橱,将储存空间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
此外,设计师可以充分考虑家具的多功能性,例如床上可以设计储物空间等。
通过这些改进,可以有效提高住宅的空间利用率,让人们在有限空间中拥有更多的存储空间。
同时,中小套型住宅的通风与采光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由于高层住宅的窗户有一定限制,设计师可以考虑采用玻璃隔断或者移门来实现空间的分隔,增加采光面积。
此外,可以利用空间中心位置进行设计,通过通风通道与风口,提供良好的通风效果,使得住屋空气流通。
另外,疫情期间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和卫生问题,因此,设计师在中小套型住宅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卫生设施的布局。
合理布局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可以有效避免食品和生活用品的交叉污染。
此外,可以在厨房和卫生间配置抽排风设备,提高通风效果,减少湿气滞留。
在材料选择上,设计师也应该注重环保与可持续性。
选择环保材料可以减少室内空气污染,提高住宅的居住质量。
同时,设计师还应考虑材料的可持续性与耐用性,避免频繁更换材料带来的浪费。
总而言之,后疫情时代,中小套型住宅的空间优化设计研究对于提高人们的居住体验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储存设计、通风与采光、卫生设施布局以及环保材料的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小套型住宅的舒适度和实用性。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作者:赵金鹏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4期摘要: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就已提出要建立由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以满足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要,“十四五”规划再一次提出要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长,保障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确保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时期国家为进一步推动改善民生,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如项目布局不合理、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如何严格贯彻落实“十四五”新规,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针对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解决策略,以确保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落实和建设成效。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问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24.0420引言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住宅类型,主要是根据国家政策和有关法律规定,由政府为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统一限定标准、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的住房,以起到社会保障性作用,主要包括公共租赁房、定向安置房、共有产权住房和集体土地租赁性住房等。
随着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其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使得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在保障性住房问题上依旧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其设计滞后、内部空间结构不合理、外部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监督检查管理不足、质量验收不合格,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保障性住房的申请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管控效用不明显,存在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等情况,导致很多地区的保障房空置率较高。
职住平衡下保障性租赁住房布局优化研究
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来源
通过收集官方数据、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获 取相关数据。
数据清洗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GIS技术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以揭示保障性租赁住房布局的现状和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证研究结果
现状分析
01
通过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分布、规模、租金水平等进行分析,
租金水平调控
租金水平合理
政府应制定合理的租金水平,既要保证居民能够承担得起租金, 又要保证投资回报和可持续发展。
租金差异化
应根据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位置、品质、配套设施等因素进行租金 差异化,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居民的住房需求。
租金调整机制
应建立租金调整机制,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调整租 金水平,以保证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职住平衡理念
职住平衡理念的定义
职住平衡理念是指城市居民在就业和居住方面的平衡状态, 即居民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工作场所,同时居住环境也能够 满足其生活需求。
职住平衡理念的内涵
职住平衡理念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和交 通便利,还要关注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保护。它包括就业 机会的提供、居住环境的改善、公共交通的发展等方面。
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大数据、GIS等技术手段,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布局进行更精细化 的分析。
对策建议
制定差异化的保障性租赁住房 政策,根据不同城市和地区的 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发
展策略。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鼓 励企业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
设,提高市场供给能力。
优化城市空间规划,合理布局 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西安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优化策略研究
西安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优化策略研究西安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优化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面临着城中村发展的挑战。
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及优化策略研究成为解决西安城中村问题的关键。
西安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城中村存在杂乱无章、分散布局的情况,公共服务设施难以覆盖到每一个居民。
其次,由于城中村地块较小、不规整,很难合理规划和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再次,城中村地区是老旧城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导致公共服务设施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
最后,城中村居民的迁移和流动性较大,导致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和使用情况不稳定。
针对上述问题,优化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是关键所在。
首先,应通过整合城中村地块,优化土地资源使用,以达到规划和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目的。
对于地块较小的城中村,可以通过土地整合、容积率调整等手段,将分散的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服务覆盖率。
其次,应以公共服务的均衡性为原则,合理分布各类公共设施,使每个居民都能方便地获得基本公共服务。
例如,可以根据城中村居民的日常需求,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再次,要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和品质,满足城中村居民对于更好生活条件的追求。
最后,应加强与城市其他区域的联动,形成完整的城市公共服务网络。
通过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和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除了空间布局的优化,还需考虑以下优化策略。
首先,要注重居民参与和差异化需求的考虑。
城中村居民普遍为低收入群体,他们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有其独特性。
因此,在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时,需充分调研居民的实际需求,并通过居民参与的方式,确保公共服务设施能够真正满足居民的需求。
其次,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汇报
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汇报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保障人民基本居住权的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住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任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将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现状、政策和成效三个方面来进行汇报。
一、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城市的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城市常住居民的住房面积仅有30.5平方米/人,比发达国家低出近一半。
城市居民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也非常严重,有大量居民居住在老旧、狭窄、不安全的危房中,住房条件差,也存在着住房过于集中的现象。
目前,全国住房保障需求量已经达到了2000万户以上。
二、政策为了有效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性住房政策。
例如:“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对住房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案,先后实施了“安居工程”、“货币化安置”、“共有产权住房”等一系列保障性住房项目,投资金额数千亿,解决了数百万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同时,还通过土地制度改革、住房保障金制度建设等方式,为保障性住房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成效在政府不懈的努力下,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2009年至2019年,全国共计实施了200多个万套保障房的安居工程项目,解决了超过数百万户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同时,“货币化安置”、“共有产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也得到了广泛实施,为广大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了更加优质、便利的住房选择。
总之,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政府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保障了广大住房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权益,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模巨大、技术要求高,一些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缺口、设计不合理、工程质量差等问题,导致了使用难题和社会反响。
西安市住房保障体系现状
策支 持 。《 安 市 经 济 适 用 住 房 销 售 审 定 程 序 》 西 明确 限 定
收稿 日期 :0 8—1 20 2—0 3
2 )开工 面 积 。 近 几 年 经 济 适 用 住 房 开 工 面 积 如 表 2
作 者简 介 : 佩 (94 ) 女 , 北 襄 樊 人 , 士 研 究 生 , 张 18一 , 湖 硕 主要 从 事 土 木 工 程 施 工 与 管 理 研 究 。
得超 过 10平 方 米 , 行 政 事 业 性 收 费 全 免 。 2 且
西 安 市 制 定 了适 合 本 市 实 际 情 况 的 经 济 适 用 房 建 设 的相 关 政 策 。《 安 市 经 济 适 用 住 房 建 设 管 理 办 法 》 确 西 明 规定 了经 济 适 用 住 房 建 设 的 土 地 政 策 、 费 政 策 、 格 政 税 价 策 以及 房 改 政 策 , 西安 市 经 济 适 用 住 房 的 建 设 提 供 了政 为 从 表 1 以看 出 , 济 适 用住 房 完 成 的投 资额 的绝 可 经 对 数 量和 相 对数 量 占住宅 完 成 的投 资 额 比重都 在 上下 波 动 。
第2 3卷 第 4期
Vo . 3 No. 12 4
重 庆 3 - .学 院 学 报 ( 会科 学) 社
Ju a o C ogigIstt o eh o g( oi c ne orl f hnqn tue f cnl y Sc l i c ) n ni T o aS e
20 0 9年 4月
Ap .2 0 r 09
西 安 市 住 房 保 障体 系现 状
张 佩 郭 彬 奇 胡 长 明 , ,
( .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土木 工 程 学 院 , 安 1西 西 705 ; . 安 市 房 屋 管 理 局 , 安 10 5 2 西 西 700 ) 10 2
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的难题与破解策略
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的难题与破解策略摘要: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在不断采取综合措施筹集建设的资金,对管理体系进行持续的完善,保障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些举措对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居住需要和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政策落实过程当中发现保障性住房在建设管理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引起各方的重视,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本文主要讨论保障性住房在建设管理过程当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难题;解决策略前言:保障性住房在建设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来自于监管主题不明确,责权不清晰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等原因。
导致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质量不达标,区位选择不够合理,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过程缺少必要的监督,以及建设资源来源相对单一,政府的财政压力比较大等等问题。
保障性住房的利润和建设标准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和规定来确保保障对象的利益不受到侵害。
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当中是站在社会公平和保障权益的角度出发,但是这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获取目的相背离,所以一部分开发商为了追逐个人的高额利润,致使保障性住房在建设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的质量问题,这严重损害了社会民众的相关权益以及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必须要持续探讨建设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推出积极的解决策略。
一、建设质量管理问题(一)建设质量管理较差1、土地征用阻力大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使用要服从国家的相关政策,现在土地报批的程序非常的复杂,再加上进行征地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街道和村级组织进行大力配合。
有一部分合理的支出工作经费在现在的审计制度下也很难进行列支。
在进行土地征用的过程当中,村级管理人员也存在一些附属工程方面的合理诉求,但是这些诉求在现在所进行的招投标体制过程当中有很难得到解决。
在征收土地的过程当中,农民和周边群众的利益处理起来相对也比较困难,因为现有的土地补偿标准比较低,政策处理过程当中敏感性也比较强,牵涉面很广,所以土地征收的推进工作难度就比较大。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保障性住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保障性住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3.18•【字号】市政办发〔2021〕15号•【施行日期】2021.03.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住房保障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保障性住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西安市2021年保障性住房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3月18日西安市2021年保障性住房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全面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工作目标努力完善我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保障房土地供应、资金筹集长效机制,调整优化保障房建设模式,强化目标任务管理。
2021年,全市建设和筹集保障房3.04万套(公租房1.2万套、共有产权房1.84万套),其中,2021年新增1.5万套(公租房0.7万套、共有产权房0.8万套),2018年至2020年保障房续建1.54万套(公租房0.5万套、共有产权房1.04万套);建设人才公寓1350套;年度累计发放租赁补贴家庭不低于5000户。
2018年至2020年保障房续建任务继续由原责任主体落实,分5年清零;各责任单位具体目标任务详见附表。
三、任务分工(一)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根据住建部、省住建厅关于建立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房地产市场、住房保障需求等情况,调整我市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相关政策。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完成时限:2021年底(二)强化土地支持政策1.建立保障房供地长效机制。
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运行机制
建设资金筹措与使用
多渠道筹措资金
01
通过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投资、金融机构贷款等方式筹措保障
性住房建设资金。
资金合理分配
02
根据实际需求和政府财力状况,合理分配建设资金,确保各类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应。
成本控制与效益评估
03
对建设资金进行严格管理,控制建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
建设过程中的监管与质量控制
一些建筑公司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 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上有所缩减, 导致住房的质量出现问题。而政府监 管部门也可能因为人力、物力等限制 ,未能对所有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 质量监管。
加强质量监管,对建筑公司的施工过 程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建筑材料和施 工工艺符合标准。同时,建立质量终 身责任制,对因质量问题导致的不良 后果进行追责。
05
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行的 挑战与解决方案
资金短缺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总结词
资金短缺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主要挑战之一。
详细描述
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政府财政拨款有限,往往导致资金短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 以采取多种途径,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专项基金、推行PPP模式等。
保障性住房的历史与发展
保障性住房的历史
保障性住房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和英国,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 庭的住房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开始大力推进 保障性住房建设。
保障性住房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逐步扩大,初步形成了政府 主导、市场参与、租售并举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同时,政府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运行机制,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西安市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研究
批 第二批试点项 目,试点项 目共 1 3 个 ,额度 6 2 . 3亿元 。两批 项 目贷款总额度 9 7 . 6亿元 。截至 2 0 1 3 年 9月 ,累计共 发放项 目贷
款2 9 . 2 亿元 , 共支持建设 保障性住房 2 8 1 5 8 万套 , 建筑 面积 2 9 5 . 4 6 万 平方米 。截至 2 0 1 4年 ,西安市住 房公积金贷款支 持保 障性 住
1 0 2. 9 39 . 8 7
投 放 贷 归 集 余 款 额 (亿
元)
3 6. 48 3 05 . 05
资提供资金来 源 ,对 拓宽保障房融资渠道更有 利。 二、西安市住房公积金支持保 障性住房 建设存 在的 问题
1 . 法律法规不完 善 根据 2 0 0 2年 国务院颁布 的 《 住房公积 金管理条例 》第三条 规定 : 职工 个人缴存 的住房公 积金 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 的 住房公 积金 , 属于职工个人所有 , 职工可 以利用住 房公 积金购买 、 建 造住房 。第 2 0 0 7年 国务院颁布 的 《 关于解决城市 低收入家 庭
20l l
2 O 1 2
2 01 3
1 2 4 . 5
l 4 2. 1
4 7 . 4 0
65 . 25
4 5 . 4 4
6 4. 00
3 7 4 . 8
4 45. 0 6
数 据 来 源 : 西安 市住 房 公 积 金 管理 中 心
由表 1 我们可以看 出 2 0 1 1 年住 房公积 金归集额 为 1 0 2 . 9亿
业 务 收入 业 务 支 出 增 值 收 益 ( 亿元 )
9. 7 6
1 4. 5 4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问题一: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短缺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现实情况是资金短缺。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专项扶贫资金,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和城市中心地带加大资金投入。
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低,导致住房的质量和居住条件难以达到居民的需求。
政府应加强监管和督导,提高保障性住房的造价、建筑标准、建筑质量等,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
问题三:保障性住房管理不到位保障性住房的管理缺乏严格的规范和效果,致使管理成本过高,管理难度大。
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巡查和监督,确保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可行、有效。
问题四:住房分配不公平保障性住房分配不公平,部分群体难以获得住房补贴或其他保障政策。
政府应根据各种群体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加大公开透明,确保分配合理、公正。
问题五:简单化的政策措施难以奏效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中,简单化的政策措施难以奏效。
政府需要制定更多、更详细的政策措施,确保它们的实际效果。
应对措施: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资金配置策略,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平衡。
2. 加强监管和督导,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筑标准、建筑质量及管理水平。
3. 规范住房分配政策,加大公开透明度,确保分配合理、公正。
4. 调整和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提高政策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5.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
结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政府应加强监管和督导,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规范住房分配政策,加强政策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住房保障。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实现住房保障更加广泛和高效。
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选址问题研究
家庭实行分类保 障过程 中所提供的限 出市 中心” 把穷人搬回市中心” 到“ 的 街 , 处于市中心区域。 中市保障性住 汉 定供应对象 、 建设标准 、 销售价格或租 过程, 其中损耗的社会成本难 以估算。 房“ 民乐花苑” 目选址在市中心城区 项 金标准, 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在 我国正处 于城 市化进程初期 ,应当充 西北角 , 新体育场以北 , 规划建筑面积 我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是保障性 分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认真重视 2 万平方米 , 7 总投资 6 亿元 , 其中保障 住房最主要的形式。为低 收入家庭提 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工作。 供保障性住房的根本 目的在于降低他
一
性住房 l.万平方米 ( 2 5 廉租房 5万平
、
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选址现状 方米共 10 00套,经济适用房 7 万平 . 5
们获取合适住房的成本 ,最终改善其 19 年 7 , 94 月 国务院出台了《 国务 方米 90 0 多套)总投资 2 , . 5亿元 , 目 项 生活困难的现状 。因此, 保障性住房建 院关于深化 城镇住 房制 度改革 的决 建 成后可解决近 20 00户 中低收入家 设选址的原则应该是在改善低收入家 定 》 国发[9 44 号 )要求“ ( 19 13 , 建立 以 庭住房问题。 但这样的项 目在所建设
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选址问题研究
口 吕 艳 扈 文 秀
【 要】 当前 , 国绝大部分地 区包括陕西省在 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由于考虑到地价等因素, 多选址在城 市边 摘 全 大
缘区域, 导致低收入 家庭入住后生活成本增加 , 甚至影响到就业问题 , 这事 实上违背了住房保障政策的根本 目的, 本文对
较远, 如珠江新城在北二环外, 鸿基新城 利影响
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公共交通规划研究
给 家庭 贫 困户 。 但是 令 政府 没有 想 到 的是 , 当 时光 西
安城 镇 居 民 的贫 困户 就 好几 万户 .所 建 成 的 2 6 4套
J , f 、 f 科
= 一 — —
技
— — ==… 一 一 一 一 二 一 =—一
旃 3 3巷
停p数
3 . 1 . 3 史路 公 交 站 点 少
廉租 房 远远无 法 满足 实 物配租 的需 求 面对 如此 巨 大 的住 房贫 困户.西 安 市廉 租 房政 策 面临 着很 大 的
考验 由于 对住 房贫 困户 估计 不 足。 加上 经济 适用 房
的建 设 对财 政 收入 的影 响 。一 下子 让本 来 很好 的廉 租房 政策 在西 安无 法 实施 下去 经 过对 西 安 市 9 1处廉 租房 的调研 .总结 西 安 市廉 租房 的发 展 现状 如下 : 从廉 租 房 的项 目建 设 年 度来 看 . 目前 已经 安 置
公交站 丰 爨设
并且 成 型且 建 设 年 度最 早 的廉 租 房 为 2 0 0 8年 建设 的席 王 廉 租房 . 此 时 已经距 离 西 安 市提 出 的廉 租 房
发展 战略 相距 7年 之久 但 是从 统计 数据 分 析可 以 得 出. 自2 0 0 8年 以来 . 西 安 市 的廉 租房 项 目建设 进 入 了一个 高速 发 展 的 时段 .除 了 2 0 1 0年 的项 目新
从廉租 房 的项 目建设形 式来看 . 集 中建设 的廉 租 房小 区还是 占到了大多数 . 这样可 以有效 地避免 社会 空 间分异 . 但 同样会 带 来社 会空 间同质 化 . 如何在 两 者 之 间 取舍 . 也 是 今 后 廉 租 房 课 题 研 究 的重 点 . 如
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报告
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报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必然所在。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住房困难作为政府的硬任务,作为必须向人民兑现的硬承诺,周密安排,狠抓落实,保证建设质量,完善基础设施,确保公平分配和有效入住,使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情况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着力项目落实,土地优先安排,资金重点保障,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项工作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将建设210万套、1.68亿平方米保障性安居房,总投资约3000亿元,其中,廉租住房30万套、经济适用住房5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90万套、限价商品房40万套。
2013年度国家要求陕西省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是36.05万套。
任务分解为实物建房33.7万套,新增租赁补贴2.38万户,陕西省的任务总量居全国第三位。
截至9月底,全省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达到35.58万套,占目标任务的105%,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26.93万套,国家下达陕西省的2013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一)开工竣工局势良好2013年,陕西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点是着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科学安排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切实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
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建项目1855个,实际开工套数为28.01万套(含西安市本年新增长期租赁2149套,铜川市城市棚户区新增货币补贴户474户)。
其中,廉租住房新开工4.6万套,公共租赁住房新开工6.46万套,经济适用住房新开工1.95万套,限价商品住房新开工6.72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新开工8.02万套。
2008年以来,陕西省将棚户区改造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迄今全省已改造各类棚户区27.2万户。
2013年,全省计划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12.0876万户。
西安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供需多元匹配规划布局优化研究
西安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供需多元匹配规划布局优化研究西安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供需多元匹配规划布局优化研究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住房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其中,中心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房价高昂,公共租赁住房成为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布局,公共租赁住房在供需匹配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亟待制定合理的规划和优化措施。
公共租赁住房供需多元匹配规划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和定量分析,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租赁住房,以满足中心城区多元化的供需需求。
该研究旨在缓解房屋资源供给不足、住房价格过高等问题,并推动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首先,西安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的供给应与需求相匹配。
通过多元化的调查和分析,了解中心城区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公共租赁住房供给的规划。
例如,针对年轻人群体的需求,可以在青年公租房方面多下功夫;对于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应建设适宜的住房设施。
与此同时,要分析住房供给与政策的配套关系,以确保公共租赁住房供需匹配不受政策政府因素的干扰。
其次,公共租赁住房的布局需要科学合理。
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有限,因此,要优先选择合适的地块和地段进行公共租赁住房开发。
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定位和功能,确定住房开发的重点区域。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公共租赁住房与周边配套设施的协调关系,使住房布局更加合理、便利居民生活。
在选择地块和地段时,还需要考虑到公共交通的便捷性,以方便居民出行。
最后,公共租赁住房的规划和布局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
在经济上,要控制住房价格,确保公共租赁住房的价格相对较低,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
在社会上,要确保公共租赁住房与社会融合度高,避免住房区出现犯罪、治安等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环境上,要注意住房建设的生态环保性,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打造宜居的住房区。
综上所述,西安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供需多元匹配规划布局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陕西保障性住房建设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0~2011年陕西保障性住房建设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2010年和2011年是全国保障房大规模建设的两年,也是陕西省保障房快速推进的两年。
这两年,陕西省分别完成12.48万套和48.13万套保障房开工建设任务,2012年还将完成43.6万套建设任务。
保障房大规模推进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化解对策,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情况(一)保障房建设政策背景伴随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我国保障房政策经历了从1994年提出,1998年初步确立,2003年保障房处于缺位状态,2007年保障房建设理性回归,2010年重新大规模启动,保障房建设快速发展等阶段。
保障房建设的提出。
1994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制度改革目标,提出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辅以提租和售房等改革措施;指出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
该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福利分房向住房货币化的转变,开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住房保障制度,并初步勾勒出以经济适用房为主要形式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的框架。
保障房体系的初步确立。
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推动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
然而,住房价格快速攀升与人均收入水平增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显露出来,住房价格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指标。
1998年,为贯彻“十五大”精神,国务院下达了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指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即最低收入家庭由政府或者单位提供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格的商品住房。
西安保障房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安保障房问题及对策研究
赵慧玲
【期刊名称】《网友世界·云教育》
【年(卷),期】2012(000)017
【摘要】保障房是各国政府对低收入人群在住房方面给予的特殊待遇,也是财富
的二次分配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
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已付出较多心血研究保障房问题,各国也有了自己成功的经验。
我国的保障房是从1999年开始,并同时出台的《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十几年来我国保障房先后出台了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和指导意见。
我省的保障性住房也随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迅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效果。
西安市作为省会城市,保障性住房解决了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难题。
在政府大力推进快速建设保障房的同时,保障房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就是保障房的选址、配套设施、户型面积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保障房表面上的数量供大于求。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将会出现保障房滞销、开发商亏损等一系列的后果。
【总页数】2页(P67-68)
【作者】赵慧玲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保障房物业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南京市保障房物业管理为例 [J], 席庆高
2.我国保障房退出机制的法律检视--以产权型保障房与租赁型保障房界分为标准[J], 陈耀东;任容庆
3.租赁型保障房社区融合测度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J], 邓舒月;张光
4.社会保障商品房供给体系研究报告——总报告社会保障商品房体系研究报告 [J], 吴炜煜
5.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商品住房项目配建租赁型保障房实施细则》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布局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摘要:通过对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现状进行调研,就当前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出发,对其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对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提出优化建设对策,以改进西安市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西安、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1.引言西安市住房保障工作始于1998年,截至2012年,西安市已累计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915万m2、37.72万套,竣工1675万m2,21.65万套,累计投入土地2.08万亩,累计完成投资698亿元,解决了18.8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和单位职工的住房困难。
[1]2013 年西安市保障性住房全年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87880套,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3%,其中,廉租房10501套,经济适用房7585套,公租房13492套,限价房12655套,基本建成67997套,向社会提供四类保障性房源21683套,并新增加廉租住房租金补贴3089户[1]。
同时,国家补助资金也比2012 年明显增加,配套资金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然而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本文在对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其现状布局特征及其产生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并针对这些特征和问题,提出优化提升策略,以促进保障性住房的有效实施,实现居民安居乐业的生活需求。
2.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特征本次调查研究范围主要选取西安市主城区,包括莲湖区、未央区、灞桥区、雁塔区、新城区、碑林区、长安区七大城区。
截止2013年,西安市已建和在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共计71项。
其中,经济适用房项目27项,廉租住房项目25项,公租房项目19项,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西安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特点。
图1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现状分布2.1呈现凝聚性分布本文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定量分析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分布状况,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保障性住房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凝聚型分布的趋势。
从保障性住房分布现状也可以看出,保障性住房主要聚集在北部地区,南部地区零星布点,且大部分位于长安区,布局带有很强的方向性,导致保障性住房布局的不均衡化发展。
总体上看,保障性住房距离城市中心城区较远,更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偏远的三环外,属于城市将要拓展的区域,周围严重缺少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与集中建设的廉租房和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配建的住区相比,经济适用房离城市中心区的位置较近,而集中建设的廉租住房位于最外围。
这种将保障性住房分布在远离城市中心区或发展缓慢的地区的空间分布具有空间失配的特征。
2.2城市外围扩散明显出于经济的考虑,保障性住房建设整体表现为城中心的建设较为缓慢,开发量较少,且主要为经济适用房;城区外围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此外,城市中心周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也表现出了一定的集中趋势。
这种城市边缘区的规模建设也体现了城市郊区化的圈层式发展方向,根据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现状及规划,可以看出外围圈层式的扩散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旧改力度不断加大,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缺的状况将愈发严重,政府在城市中心内可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也会日益减少。
在近两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中可以发现,外围集中建设的方式越来越多。
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西安保障性住房将出现明显的边缘化趋势。
2.3大型化趋势初显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主要采取独立集中建设和与其他商品房混合建设两种方式,但从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实际建设情况看来,除极个别保障性住房以配套建设为主外,近几年多个项目集中建设的情况越来越多,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整体呈现出集中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
以未央区为例,其中多个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集中在泘沱寨,包括泘沱寨廉租住房小区、泘沱寨公租房、泘沱寨限价商品房、杨家庄廉租房项目、珠江新城经济适用房小区等整个地区的保障性住房面积达到近300万m2。
而鸿基新城经济适用房项目更是占地超千亩,总建筑面积达到360万m2。
此外,自2013年起,西安市开始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从规划的建设选址和规模上可以看出西安的保障房建设已具有大型聚居化的趋势初现。
3.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现状存在问题3.1空间布局结构失衡近几年,西安市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拆迁总量逐年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量也迅速增长。
大量的建设需求导致整体建设表现出圈层式向外建设的趋势明显,这就导致中低收入阶层逐渐向外围扩散,而其就业却依然集中在城市中心密集的低层次服务中心,造成职住严重分离。
在对西安市已建成以及住房建设规划中的经济适用房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未央区为开发项目最多的区域,高新区最少,而新城区、碑林区没有保障性住房项目,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失衡的状态。
这种分布特征容易造成新的城中村和居住分异现象,不利于城市住区环境的健康发展和政府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规划,容易造成部分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浪费。
同时,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与实际供应相矛盾,即使大量建设保障性住房,仍旧难以缓解其住房需求,严重影响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效果,更加凸显出其发展的空间失衡,而低效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仅会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和住房困境等城市问题,更是造成土地资源和保障资源的巨大浪费。
3.2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由于保障性住房多位于城市郊区或是城市发展缓慢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配套设施严重缺乏,有些保障性住房的选址离中心城区不是很远,也因为区域建设落后,同样存在配套设施不均衡,交通网络不完善等情况。
整体服务设施配套严重不足,亟待提高。
大部分保障性住区只提供了基本的健身设施和室外活动场地,还有相当一部分住区连最基本的健身设施也严重缺乏。
靠近城区的保障性住区还可以借助周边现有的基础设施,而位于城郊的保障性住区则没有任何办法。
并且由于地处偏远,周围地产开发缓慢,甚至有些小区一开始配有的商业配套也会受保障房居住群体自身规模和消费能力的限制而逐渐消失。
3.3居民居住需求偏离低收入群体普遍教育水平偏低,因此只能从事门槛要求较低的服务行业,这种工作需求大量集中在人群活动密集城市中心或区域中心地段,而保障性住房的区位选择通常离这些中心较远,周边不仅没有就业环境,更缺乏有效的通行交通,居民的日常活动均需前往中心地区解决,这样不仅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其交通成本的支出也急剧增加,极大地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并且这种集中建设的方式,更是对居民造成心理偏差,形成阶层分隔,居民难以获得归属感。
没有针对居民需求特点进行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缺乏对可持续性的考虑长远规划,因为交通不便,公共服务系统不完善、教育质量低下,导致居民生活状况恶性循环,再次产生居住环境恶劣、社会问题频发的情况,不仅没能起到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困难的作用,反而加重了他们的悲剧色彩。
4.优化建设对策4.1分时序的旧城更新改造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使中低收入阶层很容易就能找到收入来源,而城市中心也需要这些中低收入者们提供的服务。
因此,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首先选择在城市改造阻力最小的区域进行城市更新,将改造工程分区、分时序、分层次的进行。
同时,对于原有质量较好的旧住区进行改造,提高回迁居民的比例,为低收入阶层提供多种选择。
在逐步进行的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也能合理的对低收入居民进行安排,避免破坏原有的社会网络,维持较为稳定的邻里关系,同时保证居民的不同居住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这种改造模式一方面使旧改安置所需的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是居民可以仍然居住在原网络中,不仅能避免新的城市问题的产生,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平等的城市空间。
西安现在正处于城市扩张的快速发展阶段,旧城的更新改造还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应只是全力关注旧城改造的速度和成果,而应当兼顾低收入阶层居住的区位需求,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统筹规划,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面貌的同时,更好地解决被保障人群的居住问题。
4.2不同阶层的混合居住模式中低收入阶层的大量集中,容易引起住区的衰败,为形成贫民窟埋下隐患,而混合社区有助于促进社会混合,提高社会凝聚力,不同阶层也可以进行互补,低收入可以从高收入阶层的需求中获得工作机会,高收入阶层可以从低收入阶层获得便利的服务,并且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少通勤成本,邻里之间也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
在混合方式上,采取低收入阶层和中等阶层混合、中等阶层和高收入阶层混合的分类混合居住模式,减少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以免形成居住分异的矛盾,最终形成“大混居、小聚居”的融合模式[2],实现社区层面上的混合,邻里关系的同质,使中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可以共同使用社区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而各自的邻里中心又有适合不同居住人群特点的配套服务设施。
这种混合方式既能使不同阶层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间,又可以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交往,防止空间公共资源的不公平占用。
西安市对廉租房的配建提出了明确规定,然而实际中效果却大打折扣,配建比例较低,大部分廉租房还是采用大量集中建设的方式。
因此,在今后的规划引导中应适当的加大配建比例,尽量避免保障性住房大面积连片发展的情况,注重多样化的住宅融合。
西安公租房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其制度特点是推行混合居住模式的大好时机,公租房是针对像大学毕业生、普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的过渡性住房,这类人群还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却又不满足廉租房的条件,但是他们不管在学历背景、就业前景、还是收入水平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将这个庞大的群体作为混合居住模式的“中间阶层”,可以在中高收入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之间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4.3以公交为导向的城市发展TOD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目前被广泛利用在城市开发中,尤其是在城市尚未成片开发的地区,通过先期对规划发展区的用地以较低的价格征用,导入公共交通,形成开发地价的时间差,然后,出售基础设施完善的“熟地”,政府从土地升值的回报中回收公共交通的先期投入。
[3]这种模式在美国、日本、香港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深圳也已将这一发展模式作为其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准则。
一般来说,其建设模式是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
使居民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的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
考虑到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有限,票价低廉的公共交通系统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而按TOD模式,在公交沿线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以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便利交通出行条件、降低生活成本,同时也能提高出行效率。
从另一方面来说,以公共交通走廊为纽带,公共交通导向的综合用地组团为节点的布局方式是较为有效的土地利用模式,也可以提高土地的效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