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文化生活》课程与教材介绍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整体框架和思维导图
6.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
7.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8.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4.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5.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6.文化创新的意义。
7.文化创新的途径。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永恒的民族精神。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文化生活新特点。
2.文化市场和传媒商业化影响。
3.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4.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文化与生活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文化的形式和作用。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4.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5.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和表现。
6.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7.文化塑造人生。
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3.传统文化的继承。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材教法分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建议: 重
点
开
发 利 用
◇课堂探究:(1)如果你支持第一种观点,除了陈述你的理由外,还请你思考: ①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什么样的流行文化作品; ②年轻人追“潮”有哪些原因; ③历史上存在过的流行文化作品,它们后来的命运如何。 ◇探究提示: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港台流行音乐、网络游戏、日本动漫、韩 剧、崇拜明星、歌星等。年轻人追“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赶时髦,有的 羡慕明星的生活方式,也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以明星为榜样进行自 我塑造,等等。历史上存在过的流行文化作品,留下来的并不多,它们后来大多 被人们遗忘了,因此,流行的未必是长久的。 ◇课堂探究:(2)如果你支持第二种观点,除了陈述你的理外外,还请你思考: ①经典文化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②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文化作品是否过时了; ③现在的流行作品能否成为经典。 ◇探究提示:经典文化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经过了时间老人筛选过 后能留下来的东西,如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对于今天的青年 来说经典文化并不过时,因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源泉。现在流行 的作品有的能成为经典,有的犹如过往的烟云。 ◇课堂探究:(3)如果你对以上两种观点都不赞成,可否就流行文化作品与经 典文化作品的意义阐述自己的见解? ◇探究提示: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流行文化往往形成时 尚,而经典文化也并不是曲高和寡的,经典代表着高层次的文化。流行文化有着 容易被人接受的特点,它快速、直接,极易导致人们感官的刺激,形成兴奋点, 流行文化主要由年轻人倡导、推动、消费,有激情。经典文化像贮存了多年的美 酒一样醇厚,经典唯美,有着高贵的气质,经典文化使人回味无穷。有时候流行 文化也就是经典文化。
知识结构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与文化建设
体味文化课件-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文化的力量——作用的对象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 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 ,而且还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 就垮,没有民族的精神不打就垮。
杨叔子院士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 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
(2019·江苏卷)“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
香……”随着一阵清脆明快的京剧曲调声,学生们有板有眼地做
起了戏曲课间操。戏曲课间操不仅提升了学生做课间操的兴趣,
也成为同学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材料说明
A.大众文化的发展可以高雅与通俗并存
B.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思想
C.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享用文化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5)小林参加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 (政治现象) (6)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7)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科比尔卡共获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解开了人体感受外界的工作原理,这个核心物质就是G蛋白偶联受体。
(8)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自然现象) (9)小林参观燕都文化遗址
这些是文化吗?
深度理解文化的特点 (人化—实践、主动培养、与物质密切联系)
(1)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 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与物质密切联系。(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 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扬中华民族的优 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
良传统
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途径
内容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 来思想文化
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 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 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 作用、意义 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
神支柱
特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新时期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提示 中华民族精神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不能区分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团结统一强调整体意识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爱好和 平强调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勤劳勇敢强 调的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 英勇顽强;自强不息强调的是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 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③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
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课终课 考能培优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对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 现区分不清
提醒 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分为两个时 期: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至1949年); 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后)。
易错点二:不能正确理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提醒 正确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说课稿一、教材概述本课是《文化生活》教材的第三单元,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本单元主要涵盖了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将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进行的文化建设工作以及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思想和政策;•了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珍惜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的重要思想和政策;2.理解文化产业的定义、发展现状和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思想和政策;2.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文化产业对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10分钟)首先,我将通过给学生出示一张图片,展示一部中国电影的剧照,让学生们猜测这部电影的名称,并简单询问学生对中国电影的了解。
2. 学习活动(30分钟)接下来,我们将开始学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 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容(15分钟)我将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标题,并一起阅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文化产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 小组活动:解读政策文件(15分钟)为了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思想和政策,我将安排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份与文化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
学生需要在小组内学习和解读这些政策文件,然后总结出关键要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和讨论。
3. 思维拓展(15分钟)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启动思维拓展环节。
政治:《文化生活》复习课件(新人教必修3)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 (理解 P13-P14)
(如何传播:途径、手段传媒)
6.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了解)P34-35
(1)文化传播:(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 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 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2)多种途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 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 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 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 化传播的途径。
怎么看
第 三 单 元 中 华 文 化 与 民 族 文 化
怎么办
第 四 单 元 发 展 先 进 文 化
体味文化
文化是什么
第 一 单 元 文 化 与 生 活
文化与 社会 文化与经 济、政治
三者关影 响 文化 塑造 人生
影响特点
文 化 在 综 合 国 力 竞 争 中 的 地 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 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 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从国内看)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 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3页共7页
绕,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在灵魂上的烙印。由此可见( ) ①乡愁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②乡愁增进了文化归属感 ③乡愁是乡土文化的标志 ④乡愁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4页共7页
学与练 达目标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试题层级
知识点
认知层级
获取和 调动和 描述和 论证和
基综 应
政治 科学 法治 公 共
了理 解解
分 析
评 价
解读信 运用知 阐释事 探讨问
息
识
物
题 认同 精神
意识 参与
础 性
合 性
用 性
1
选 择
文化对人影响的
√
题
表现Biblioteka 2选 择文化对人影响的
√
题
特点
选
3
择
优秀文化塑造人 生
√
题
选 优秀文化塑造人
2.根据考点,带着问题,再读材料,画出关键词句,提取整合有效信息。 3.分析选项,结合所学知识选择调用与材料信息相匹配的知识点。 4.得出正确答案。 【学生活动 1】按照梳理的思路选出选项。 【预设答案】D 【教师活动 2】完成解答后抽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并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 2】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思考,回答完后其它同学做补充。 【教师活动 3】出示正确答案,进行总结补充,规范专业术语。 【学生活动 3】根据老师出示的答案,进行修正。
反固学 纳综合
目标二:结合图片和材料,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第 2 课时 复习知识点
一、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一)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一)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 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三、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 提高。 (二)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 目标三:结合材料情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高二《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 统 习 俗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中 华 民 族 的 四 大 传 统 节 日
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 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 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 传统节日。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 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 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 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 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 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 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 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 “中秋”一词,始见于西周《周礼》, 但作为节日,它出现于宋代。按照我 国传统历法,农历八月为秋季之中, 故曰“仲秋”,这里的“仲”即为居 中之意。八月十五,即居秋季之中, 又居“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 节”或“仲秋节”。因为中秋节和月 亮有关,是日又要求合家团聚,故又 有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 月节、玩月节、女儿节、团圆节之称。 • 中秋节,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 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 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 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 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 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 节全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 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传统文化的继承
(国画、书法) (京剧)
(中医)
三大国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习俗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文 传统建筑 (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化继承 的表现 传统文艺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 (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元霄节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与目的本次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文,本单元主要讲述的是文化的单向性和双向性,以及文化的代际传承。
本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文化的单向性和双向性的概念;•了解文化的代际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单向性和双向性的概念;•文化的代际传承的方式和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初步了解学生对“文化”的认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和意义。
2.整体阅读(15分钟)•教师给出《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文,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获取文章大意,同时带领学生注意文化的单向性和双向性的概念。
3.逐段解读(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解读文章,重点解析文化的代际传承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加强对文化的双向性的理解。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4.知识运用(15分钟)•给学生发放阅读题目,供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文章中的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编写课堂实践或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尝试发掘文化传承在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并展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反思。
四、教学反思本次课的教材选用了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文,以文化继承为主线贯穿全文,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评课稿1. 引言《走进文化生活》是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课程中的第八课。
本课旨在通过学生对文化生活的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他们走进文化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下将从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该课进行评价。
2. 教材设计《走进文化生活》这一课的教材设计紧紧围绕了文化生活这一主题展开。
教材内容既包括了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涵盖了实践体验的开展。
教材通过多样化的文本形式,如文章、诗歌、示意图等,来呈现文化生活的多面性,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和文化知识。
3. 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生活的定义、文化生活的特点、文化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走进文化生活四个方面。
课程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寓理于情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并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思考。
3.1 文化生活的定义在教学内容的开头,通过简明扼要地介绍文化生活的定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离开了定义,就很难清晰地认识到文化生活的内涵和范畴。
3.2 文化生活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第二部分围绕文化生活的特点进行阐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有助于学生对文化生活的理解,提高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
3.3 文化生活的意义在教学内容的第三部分,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和现实案例,阐明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思考文化生活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
3.4 如何走进文化生活教学内容的最后一部分,以具体的行动指南,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
通过提供参观博物馆、阅读经典作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等实际做法,激励学生亲身体验文化生活的乐趣和受益。
4. 教学方法在本课的教学方法中,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4.1 观摩分析法通过观摩分析法,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文化生活案例,让学生从中获得触动、感悟和启发。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案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
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 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
(1)国内民主政治方面: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
7
更高的文化素养。 (2)国际政治斗争方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 内
中,我国 75%的人是初中和小学水平,而美国 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材料二: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 年前还居于第 12 位,现已上升到第
4 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
齐驱。在美国 400 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 1/4 是文化企业。
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
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
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1.2文化与经济、政治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一个文化产业案例,分析其对经济、政治的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作业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引导,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明确文化、经济、政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2.设置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注重小组合作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3.通过课堂总结,使学生明确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1.2文化与经济、政治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的第一单元第二课“文化与经济、政治”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经济、政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新教材课件
职称论文发表---钟老师
QQ1989608042
为什么 P105106
怎么办 基本内容,三个倡导P106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③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承传统、推成 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 ⑤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 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 力和竞争力。 ⑥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 导实践、推动工作 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⑧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公民 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5.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
走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发 展 道 路
中国特 是什么:p96 色社会 为什么:p96意义、文化的作用 主义文 怎么办:P113 化 是什么:先进文化,科学发展,强基固本,以人为 本,改革创新之路 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P974个决定 为 走中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 什 国特 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 么: 色社 之路。 会主 义文 六个坚持:二为,二百,三贴近,两效,改革 化发 怎 P97专家点评 展道 么 关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 路 办: 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和基本概念;2.了解世界上几种主要文化类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理解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4.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和矛盾,并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和基本概念;2.了解世界上几种主要文化类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1.理解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2.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和矛盾,并进行分析和思考。
三.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准备一张地图,让学生根据地图上所标示的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地理位置的学习。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和重要性。
2.知识传授根据教材内容,老师逐步讲解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基本含义和主要特点。
涉及到的主要文化类型包括亚洲文化、非洲文化、欧洲文化、美洲文化等。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老师应该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让学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3.课堂活动活动1:文化差异的观察与比较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中国和美国的餐桌礼仪,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通过让学生互相讲述各自家乡的不同文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多样性对于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活动2:文化多样性的讨论与演讲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文化或者国家进行研究和学习,并进行演讲。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文化、民族、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增加知识面和文化自信。
4.教学总结总结今天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文化多样性对于个人、国家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一个兼顾尊重差异和推动文化创新的环境中,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一主题,通过地图、讲解、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文化多样性的含义、重要性,以及世界上主要文化类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衰微的过程,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能力目标: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课信息量比较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和见证【教学难点】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辉煌: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2、近代衰微: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用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从此掀开了中华民族最为屈辱的一段历史。
3、当代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见证之一:汉字(1)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意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见证之二:史书典籍(1)意义:是中华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补充】P66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最新高中音乐必修3《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最新高中音乐必修3《文化生活》全套教案导言本套教案是针对最新高中音乐必修3课程《文化生活》设计的全套教学方案。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文化生活》这一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
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文化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掌握《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音乐作品和音乐家。
3. 能够分析和欣赏《文化生活》中的音乐作品,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含以下内容:1. 《文化生活》的概念介绍和重要性解读。
2. 《文化生活》中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介绍。
3. 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欣赏活动。
4. 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流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生活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知识传授:介绍《文化生活》的内涵和重要性,讲解其中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
3. 欣赏分析:带领学生欣赏《文化生活》中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4. 练巩固:设计针对《文化生活》的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文化生活》的理解。
6.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与《文化生活》相关的音乐和文化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练题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评测学生对《文化生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课本《最新高中音乐必修3》2. 音乐作品录音或视频素材3. 乐谱和乐器结语本套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文化生活》这一知识点。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以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文化生活》课程与教材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程光泉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组织形态采用了模块式结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文化生活》的模块。
《文化生活》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全新的内容,许多人对这一课程及教材还缺乏全面的了解,这里我分七个方面对课程和教材予以介绍。
一、《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生活之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文化的熏陶。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它既是人类创造的,又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置身艺术天地,领略艺术的瑰丽之美,还是深入民间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抑或泛舟知识海洋,与前贤圣哲进行心灵的对话,每一次精神之旅,都会带给我们独特的文化体验。
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浇灌出一片片精神的绿洲。
文化生活给予我们丰富的知识,砺炼我们优良的品质,赋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都生活在文化之中,理应了解文化生活现象,分析文化本质与特点,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形成对文化的正确判断和参与文化生活的选择能力。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
《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文化生活》内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一,时代的变迁凸显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政治、文化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存在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及其社会关系,因此,文化又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
任何文化产品都是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进行思维加工的结果,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
同时,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而显现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
但是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各要素的共同作用,文化在受生产力决定的同时,又能够给生产力发展以能动的反作用。
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在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的日益交融,相互联结,相互促进。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
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纵观世界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个深厚的文化传统,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
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人们在创造文化时,归根结底是在创造自身。
任何一种文化创造都是人的自我创造。
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在创造自己的文化。
这种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程度。
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
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突出。
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促进青少年了解文化现象,认识文化的本质,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倡导与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第二,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需要建设文化国力和保护文化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同时,国家间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也日益复杂,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文化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选择权、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独立自主权等。
文化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前提,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各国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交流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碰撞和矛盾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
由于文化因素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影响既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所以保护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2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把文化安全列为人类社会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我们要从国家总体安全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安全给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从我们面对的挑战来看,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进行外文化渗透与扩张,是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贯做法。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的这种文化渗透更为变本加厉,目前西方国家正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等一切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最为突出的是,他们利用互联网大肆进行文化入侵。
互联网开放、共享、多向和交叉的特点,导致各国政府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对国民的控制力趋于下降。
美国近年凭借在自身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将控制世界文化资源作为其建立全球霸权的重要一环。
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中,他们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的这一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征服和控制世界的目的。
”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继续发扬光大优秀的中华文化,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不断在新形势下创新传统文化,在文化竞争中保持我们的优势,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
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需要和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地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增设《文化生活》的内容,就适应了这种文化竞争的需要。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忽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会丧失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也就会丧失前进的方向。
加强文化建设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经验。
八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各个时期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外国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和精神上极大地解放了和激励了人民群众,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形成了一系列正确有效的方针、原则和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健康发展。
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它关系到一个党、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种文化形态纷繁复杂,不同文化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从总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引领与整合着其他各种文化。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的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
必须坚持用先进文化的占领思想阵地,不断提高文化新产品的品位和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绝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
要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
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的同时,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升其文化理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