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作业设计新人教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并学习了古代诗词的基础知识,如诗词的格律、韵脚、意象等,对不同朝代的诗词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他们也对诗词的朗读技巧和基本赏析方法有所掌握。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文学作品的兴趣逐渐浓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喜欢探索诗词背后的故事,对于富有情感和意境的诗词作品表现出较高的欣赏能力。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擅长记忆,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喜欢通过讨论交流来加深理解。
1.拓展阅读材料:
-《杜甫诗选》:收录了杜甫的代表作,包括《春望》在内的多篇诗文,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
-《苏轼词选》:选取了苏轼不同时期的词作,让学生全面感受苏轼的文学成就和词风变化。
-《关汉卿戏曲选》:包含关汉卿的戏曲作品,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元曲的魅力和关汉卿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词选》和《纳兰性德诗词选》:分别展现了两位诗人的词作和诗词,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欣赏和学习的机会。
四、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创新环节:教师挑选一首诗词,让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进行改写,或创作一首与原诗词主题相关的现代诗,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深入理解。
2.解决问题:针对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核心素养能力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提高表达交流能力,同时加深对诗词韵律和情感的理解。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1.总结: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词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2.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本节课学习的诗词,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双边互动,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提高核心素养能力。
2024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21.下面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潼关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 感慨。 B.“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是回顾历史,虽没有直接提到战争,但历代 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C.“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兴,则 大兴土木;亡,则兵连祸接。不论“兴”与“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D.这首小令,格调豪迈高昂,气势雄浑磅礴,语言警策有力,描写生动,议论深 刻,使写景、抒情和议论自然融为一体。 【解析】“格调豪迈高昂”表述有误。这首散曲格调悲壮沉郁。
(三) 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下面各题。 13.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包含哪些内容? 感叹历史兴亡之事;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表示失望和愤 慨;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 14.“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以问句开头,引发怀古之情思;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松柏冢.累累(坟墓) B.中军置酒饮.归客(饮酒) C.坐.断.东南战未休(占领,占据) D.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 【解析】“饮”指宴请。
材料二:2022年,河南卫视继“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播出之后,对传统文化再 度挖掘,推出了“中国节气”系列节目。目前已播出的《春分奇遇记》《谷雨奇遇记》 《立夏奇遇记》等节目,均受到高度关注。
示例一:从“奇妙游”到“奇遇记”,河南卫视不断给你惊喜__示例二:从“中国 节日”到“中国节气”,河南卫视再度“破圈”示例三:河南卫视传统文化创新系列 节目受到高度关注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教案新人教版

-诗文情感:诗中情感丰富,既有对国家破败的悲痛,也有对个人遭遇的无奈,更有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
②诗词鉴赏方法:
-意象分析: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过零丁洋”比喻诗人身处困境,“干戈寥落”象征国家的衰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2.诗文主题分析题
题目:请分析《过零丁洋》这首诗的主题。
答案:《过零丁洋》的主题是诗人通过自己的遭遇,表达对国家破败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同时表达了他忠诚报国的决心。
3.诗歌意象分析题
题目:请分析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的意象。
答案:这句诗中的意象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和“身世浮沉雨打萍”,前者比喻国家的破败,后者比喻个人命运的坎坷。
(3)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的比喻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美感和创作技巧。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内涵:诗中的一些诗句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如“过零丁洋”比喻诗人身处困境,“干戈寥落”象征国家的衰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诗句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4.作业问题反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出他们在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5.作业进步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进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学习动力。
重点题型整理
1.诗句理解题
题目:请解释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含义。
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文天祥在遭遇困难时,仍然坚持学习经典,表现出他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7.诗歌表现手法: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的比喻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美感和创作技巧。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学习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诗词曲五首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的其他诗词曲作品,对诗词曲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学习了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这为学习本节课的诗词曲作品打下了基础。
-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能够创作简单的诗词曲作品。
- 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诗词曲作品,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生对诗词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 学生通过对诗词曲的学习,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 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审美观念,培养了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诗词曲作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其艺术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2. 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诗词曲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 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在欣赏诗词曲的同时,发挥想象,进行创作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
-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计算机
- 每位学生的笔记本电脑或平板设备
- 白板和记号笔
- 诗词曲相关的书籍和参考资料
2. 课程平台:
- 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如Moodle或Blackboard)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 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 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意境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涵泳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相关介绍:1.“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新人教版

6.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十五从军征》的读后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等,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的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是新人教版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诗篇,通过讲述一个十五岁少年从军征战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9. 课后作业:准备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0. 教学反馈表:准备教学反馈表,让学生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2. 战争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思考和平的珍贵。可以组织一次课堂讨论或写作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感悟。
3. 文化背景:介绍《十五从军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状况。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纪录片、历史书籍等,增加学生的认知。
4. 文学鉴赏:教授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诗词曲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通过讲解其他经典诗词曲作品,让学生学会识别和欣赏不同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初中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教案+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

24 诗词曲五首1.反复诵读,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4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设计意图】本环节学习《十五从军征》,先引导学生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再引导学生从诗歌朗读、诗歌翻译、内容分析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1.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
(1)乐府诗乐府:诗体名。
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而来。
汉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人始将其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故乐府诗者,主要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写作背景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非常残酷。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正确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
生朗读诗歌,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冢(zhǒng)累累(lěi)狗窦(dòu)雉(zhì)旅葵(kuí)舂谷(chōng)羹饭(gēng)饴(yí)(2)读对节奏。
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节奏划分齐读诗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河南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家国情怀是古诗词中的主旋律,读《过零丁洋》中的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 们能感受到文天祥捐躯报国的决心;读《山坡羊·潼关 怀古》中的“ 兴 , 百姓苦 ; 亡 , 百姓 苦 ”,我们能体会到张养浩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百姓 的深切同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三)[2023·郑州一模改编]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 怀》,完成练习。
9.“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本词 中的叠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厚,请你说说“悠悠”一词 的含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变式问·不同问法相同答案】叠词往往能突出意象的情 态,如“蒹葭苍苍”“芳草萋萋”等。请结合全词内容, 谈谈你对本词中“悠悠”的理解。 答案:“悠悠”一语双关,在这里指众多、悠长,表现了
八方聚拢而来;站在黄河边上,看到黄河的波涛洪流
如雄狮般奔腾咆哮着,震地撼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说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曲中的作用及表达的 情感。 答案:作用:这几句是“曲眼”(点明主旨),升华了 主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老百姓生活疾苦的深切同情(或忧国 忧民的情怀),以及作者对朝代兴衰更替的感慨。(或表 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争权夺利不顾百姓疾苦的愤慨)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1.C C项,“以‘妒’写梅”表述有误。根据“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可知,梅花无意争抢春 光,却惹来众多凡花俗朵的嫉妒,故“妒”的是百花。
2.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作者的人格写照,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2.【答案示例】 “碾作尘”喻指作者屡遭挫折,“香如故”强调作者心志始终如一。作者以 梅自比,表现不惧厄运、坚持正义的精神。(3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赏析词句。作答本题,理解词句意思是关键。这两句大意为:即 使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被碾作尘土,它依旧有和往常一样的缕缕清香。结合词作的写 作背景可知,作者以梅自比,借梅花“碾作尘”比喻自己屡遭挫折,借梅花“香如故”比喻自己 心志始终如一,以此表现自己不惧厄运、坚持正义的精神。
答案
8.A “干戈”指战争;“寥落”是“稀少”的意思,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四周星”指四周年。 因此,“辛苦遭逢起一经”是作者对个人身世和抗元斗争经历的回顾,“干戈寥落四周星”主 要是说抗元战争逐渐消歇,从起兵到被俘已经四年了,而非“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个人 心境的凄凉落寞”。据此可知选A。
9. 对这首诗尾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尾联是剖心明志之言,集中体现了诗人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B.尾联中“汗青”代指史册,含蓄表达出诗人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 C.尾联情感由悲而壮,语调由郁而扬,抒发了诗人为国捐躯的豪情。 D.尾联中诗人决心向死,不惜此身,展现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
2.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八十始得归
▪ (2)不知饴阿谁
▪ (3)瀚海阑干百丈冰
▪▪ (4)风掣红旗冻不翻
▪ (5)年少万兜鍪
▪▪ (6)坐断东南战未休
▪▪ (7)零丁洋里叹零丁
▪▪ (8)留取丹心照汗青
陕西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综复杂,气势恢宏。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浩hàn( 瀚 )无边
huáng( 惶 )恐不安
2.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 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
•
B. 将军角弓不得控(控制)
•
C. 坐断东南战未休(占据)
••
D. 望西都,意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
【点拨】“控”的意思是“拉开(弓弦)”。
【点拨】 本题考查画面描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
的“聚”是聚拢、包围之意,“峰峦如聚”描绘的画 面是山峰层峦叠嶂,从四方聚拢而来;“波涛如怒” 描绘的画面是黄河的波涛怒吼着,汹涌澎湃,撼天动 地。用自己的语言对画面进行描绘即可。
8. 这首散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散曲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
3. 下面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了主人公“从军 征”的时间之久。 B. 心中的“家”与眼前的“冢”相对照,突出了主 人公的心理落差之巨大,内心情感之悲苦。 C.“兔、雉、旅谷、旅葵”都是野生的,“狗窦、梁 上、中庭、井上”皆为家景,两相对照,突显了 人去屋空、家园荒芜的景象。 D.“家中有阿谁”与“不知饴阿谁”前后照应,写出 了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喜悦心情。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作者通过想象, 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表达了作者坚贞不屈的战斗 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百姓深切的同情。 【点拨】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这首散曲中的“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作品的主旨,揭示了统 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批 判,对百姓深切的同情。
(三)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练习。 9. 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词曲五首》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24 《诗词曲五首》同步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学习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代诗人。
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某某某某)人。
宋思想家、文学家,派代表词人之一。
其词大多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后人把他和婉约派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称作“”。
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某某,吉州庐陵(今某某某某)人,宋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X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某某(今属某某)人,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著称。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为某某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阳春三月),被改派到某某去做知府。
某某,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文学常识填空。 (1)“高岑”是 高适 、 岑参 的并称,他们是唐代 边 塞 诗的代表人物,其诗歌多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
生活。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 《 稼轩词编年笺注 》,“南乡子”是 词牌名 ,“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Ⅱ拓展阅读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102页第17-18题 17.【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
中的叠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厚,请你说说“悠悠”一词 中所蕴含的内涵。 答案:“悠悠”一语双关,意指众多、悠长。叠词的 运用,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思 绪无穷。
这暗示他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理想,表达出他对屈辱
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小明学了这首词之后,和以前学习的苏轼的《江城子·密 州出猎》进行了比较,认为苏轼和辛弃疾虽同为豪放 派,但是风格不同。请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四)阅读《过零丁洋》,完成练习。 13.首联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诗人因科举而走上仕途;②诗人起兵抗元到被 俘,在战争中度过了四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作业ppt课件人教部编版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 “高岑”。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作者是辛弃疾,其中“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 C.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留下了“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D.《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文学家,其所作 散曲以婉约著称。 【解析】张养浩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24 诗词曲五首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阑.干(nán) 踌躇.(chú) 瀚.海(hàn) 冢.累累(zhǒng) B.风掣.(chè) 兜鍪.(móu) 宫阙.(què) 饴.阿谁(tái) C.雉.鸡(zhì) 舂.谷(chōng) 锦衾.(qīn) 饮.归客(yìn) D.潼.关(tóng) 狗窦.(dòu) 寥.落(liáo) 孙仲.谋(zhōng) 【解析】A项,“阑”应读lán;B项,“饴”应读yí;D项,“仲”应读zhònɡ。
11.下列诗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句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 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 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一) 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下面各题。 6.赏析“八十始得归”中“始”字的妙处。 示例: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 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7.这首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示例: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以 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诗词曲五首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松柏zhǒng( )累累兔从狗dòu( )入zhì( )从梁上飞chōng( )谷持作饭采葵持作gēng( ) 不知yí( )阿谁宫què( )万间都做了土风chè( ) 红旗干戈liáo( )落年少万兜móu( ) hàn( )海阑干锦qīn( )薄意chóu chú(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饴.阿谁( ) (2)中庭生旅.谷( )(3)山河表里.. ( )..( ) (4)意踌躇(5)干戈..( )..寥落( ) (6)留取丹心照汗青(7)年少万兜鍪.. ( ) (8)坐断东南战未休. ( )(9)狐裘不暖锦衾.薄( ) (10)将军角弓不得控.( )(11)中军置酒饮.归客( ) (12)风掣.红旗 ( )(13)瀚海阑干..百丈冰( )3.默写。
(1)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军角弓不得控,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去时雪满天山路。
(6)________________,雉从梁上飞。
(7)羹饭一时熟,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性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能深刻地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从军征》中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五从军征》中利用侧面描写揭示了当时繁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表现作者对百姓深切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对“生死”所作出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
(7)《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一)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这首曲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以“________”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________”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6.下列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
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强烈的感情。
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
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
作者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几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告诫人们只有反抗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
7.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诗中“一经”指____________,“汗青”指______________,“丹心”指______________。
“干戈”指________。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10.《过零丁洋》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零丁”用于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金陵驿(其一)①文天祥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被押往大都,途经金陵之时。
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
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金陵是南宋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12.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国土沦陷后的凄凉悲惨的景象;面对残酷现实,身为囚徒的诗人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用原句填空)13.请举出诗中运用的一个典故,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冢窦雉舂羹饴阙掣寥鍪瀚衾踌躇2.(1)同“贻”,送给(2)植物未经播种而生(3)内外(4)这里形容心潮起伏(5)指战争(6)指史册(7)这里指代士兵(8)停(9)被子(10)拉开(弓弦)(11)宴请(12)拉,扯(13)纵横交错的样子3.(1)宫阙万间都做了土(2)惶恐滩头说惶恐(3)不尽长江滚滚流(4)都护铁衣冷难着(5)轮台东门送君去(6)兔从狗窦入(7)不知饴阿谁4.(1)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或: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5)兴百姓苦亡百姓苦(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12)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5.张养浩聚怒6.D7.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这句话揭示出了“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警示后世的仁人志士为关心民生、改良民生而努力和探索。
(意思对即可)8.某一经籍史册赤诚的心战争9.D10.地名国家形势的险恶个人境况的危苦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感慨眼前,诉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伶仃11.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2.草合离宫转夕晖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13.示例一:“旧家燕子”运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表达王朝衰落、人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和百姓失去家国后流离失所的痛苦。
示例二:“啼鹃带血”用神话中蜀王杜宇的典故,表现诗人心怀故国、至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