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七 精准训练十九《论语》文化经典专练
近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19知人知言,知体知法(含近年高考真题)(202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19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含2018高考真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19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含2018高考真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19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含2018高考真题)的全部内容。
题点对点练19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石湖文徵明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
芳草自生茶磨岭,画桥横注越来溪。
凉风袅袅青萍末,往事悠悠白日西。
依旧江波秋月坠,伤心莫唱《夜乌栖》①.注①《夜乌栖》即《乌夜栖》,是一支古老的乐府歌曲.()A.首联写景远近结合。
先写远望湖面深处,雾气与水波融成迷茫的一片,再写湖边各色花儿开得正盛,花丛中群鸟竞啼.B。
颔联写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山坡之上,无人管问的野草欣欣然地自由生长;越来桥下,河水同样流得自在活泼。
C.颈联写春天的世界充满生机,令诗人迷恋,直到晚风轻轻从湖面飘起,带来凉意,白日西下,往事涌上心头。
对此诗人感慨万千.D.诗人笔下的石湖风光,和谐清淡,娴静温柔,只有“湖上花深鸟乱啼”一句稍显热闹,但并未具体描摹其色彩与声音,没有打破全诗的和谐。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在诗中寄予了哪些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新人教版)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七 精准训练十九《论语》文化经典专练【经典练习】
专题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十九《论语》文化经典专练练前提示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论语》无疑是重中之重。
对于这部经典,考前的复习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3)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1.根据材料(1),颜回的为人可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概括。
答案安贫乐道2.“仁者”为什么“不忧”?综合三则材料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仁者追求的是道义和真理,其中有无尽的快乐,因而拥有安定、和乐的心境;不会像众人那样受到外物的牵累,为细琐小事而烦恼忧愁。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1)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先进》)(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3)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3.孔子熟悉教育对象,对“柴”“参”“师”“由”等弟子的品评都很中肯。
在所学课文关于“闻斯行诸”一问两答的对话中,孔子对冉有、子路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答案退兼人(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文言文阅读陕西.
2019 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文言文阅读(陕西).【一】文言文下边的文言文,完成4~7 。
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
仕河南尉,杜黄裳河南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与人游,破,盍察之?”坦曰:“凡居官廉,大臣无厚畜,其能者,必剥下以致之。
如子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假恣其不道,以于人。
”黄裳惊其言,自是遇加厚。
李复滑度使,表判官。
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
有善笛者,大将等悦之,复重,复坦,坦笑曰:“大将久在,累迁,乃及尊。
何如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 将而,遽出就坦。
复卒,乃以复都,寿安令。
河南限已,人机未就,坦府中申十天,不听。
坦人弟① ,勿限,之不令俸。
由是著名。
累迁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事。
赤尉台所,京兆尹密救,帝遣中人就之。
爽快中丞中覆,中人走以,帝曰:“吾固宜先命有司。
”遂下,乃。
数月迁中丞。
初,道吏者,取本道奉,帝因赦令全部严禁,而山南度使柳晟、浙西察使美格献,坦劾奏,晟、美白衣待罪。
帝坦曰:“二人所献皆家,朕已原,不行失期。
”坦曰:“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
今二臣,陛下何如以小信失大信乎!”帝曰:“朕既受之,何如?”坦曰:“出有司,以明陛下之德。
”帝之。
《后坦》①弟:只,尽管。
4、以下句子中加点解的一哪一〔〕A、盍察之盍:通“盖”,大概B、不假恣其不道恣:放C、大将久在,累迁,乃及尊乃:才D、坦府中申十天,不听:到,到⋯⋯去5、以下六句能直接表坦敢于直言的一是〔3 分〕①何如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②吾固宜先命有司。
③出有司,以明陛下之德。
④坦人弟,勿限⑤陛下何如以小信失大信乎?⑥ 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A. ①②④B. ①③⑤C. ①⑤⑥D. ④⑤⑥6、以下原文的表达与分析,不正确的一哪一〔〕A. 薛盈珍干政事,坦据理拒。
大将向李复求一位擅吹笛子的人担当重要官,并坦怎么,坦做是不合理的,大将听到他的后很愧。
B. 赤尉被官署,皇帝派宦官去放尉,坦提出察核手,皇帝此后下令,才放个令。
2019年度届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论语》常考题人教新课标版
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论语》常考题人教新课标版【原文回顾】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能够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此后已,不亦远乎?”(《秦伯》)子曰:“岁寒,此后知松柏此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平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古文今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此后按必然的时间去实习(复习)它,不也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认识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全力呢?跟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教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孔子说:“在复习旧知识后,能有新领悟、新发现,就可以凭这个条件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虑,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可是想象却不读书,就有(坠入邪说的)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理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然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弊端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能够够不胸襟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重视要的使命,行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要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高考语文第一部分 第7章《论语》经典阅读题 《论语》经典阅读题.docx
题点训练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复习方略]浙江卷《论语》阅读题侧重于对孔子思想观点、内涵的考查。
二轮复习要依然围绕这个中心,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论语》复习,熟练掌握孔子的十大思想内涵;二是对孔子思想学说及其为人要有自己的认识,并且能充分、有条理地阐发自己的观点;三是多训练和积累题目,做到题与《论语》的篇目相对应,重点训练自己的分析、评价能力。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②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③所谓“诤友”,就是能够直言规劝的朋友;就是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
(百度百科)(1)材料①②体现了孔子________的交友原则。
(2)材料②对朋友“不可则止”的态度与材料③中“诤友”相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中庸(适度)(2)不矛盾。
孔子认为劝善规过,是作为朋友的道义责任,义不容辞,这与“诤友”的标准相符合;如果规劝朋友而不听,也只能适可而止,这是对别人独立人格的尊重。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②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吕氏春秋》)(1)根据上面两段文字,概括孔子和吕不韦的生命意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两种生命意识进行简要评析。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综合以上四则,请概括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民?答案:①注重百姓利益,以恩惠仁爱养民,利民之所利。
②合理役使百姓,科学安排劳动的时间、情况和人。
③严肃认真地对待人民的事情。
④统治者以德垂范,以身作则。
⑤提拔好人以引领社会风气,并教导百姓中技能不够的人,让百姓自我激励。
参考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学而》)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为政》)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公冶长》)孔子说:“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谁呢?”(《尧曰》)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请你结合下列两则论语,谈谈你对“贫而乐”的理解。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题测训-第二部分第二章第1节(论语)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题测训-第二部分第二章第1节(论语)一级测试1、(2018·福建省高考预测题)阅读下面《论语》选段,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①,行中虑②,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③,身中清,废中权。
我那么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微子》)【注】①中伦:符合法度。
②虑:理智。
③放言:不谈世事。
④废中权:弃官,合乎权变。
(1)以下各项中,对上面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孔子认为不可“降志辱身”,柳下惠、少连,有了投降的意向,就辱没身子了。
B、孔子对柳下惠、少连他们言论符合法度,行为合乎理智的做法还是予以肯定的。
C、孔子将伯夷、叔齐与柳下惠、少连作对举,意在强调做人不可以“降志辱身”。
D、孔子虽然对伯夷、叔齐不“降志辱身”予以肯定,但对他们的隐居也并不完全认可。
(2)儒家崇尚“达那么兼济天下,穷那么独善其身”,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说你对“我那么异于是,无可无不可”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解析:选A。
“有了投降意向”错,应为“降低自己的志向”。
(2)答案:孔子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他的理想。
“异于是”说明孔子不愿做这些隐逸之士,但对这些隐士的洁身清白是赞赏的。
参考译文: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他们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思虑,他们不过如此罢了。
”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合乎清高,弃官合乎权变。
我那么跟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2、(2018·高考冲刺模拟)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训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训练一、文化经典阅读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 “无或〔1〕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2〕?今夫弈之为数〔3〕,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告子上》〔1〕“或〞同“惑〞,怪。
〔2〕大王即使他有善意萌发出来,我又拿他有何办法。
〔3〕数,技艺.〔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
B.本段话用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羿秋诲羿〞两个比喻进行论证。
C。
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羿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羿者。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
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1)下列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填满地上的坑坑洼洼,是不会前进的〞这一情况推及君子,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B.孟子指出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致。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论语训练
《论语》选读微专题二十七《论语》选读一、读一读高考对《论语》选读的考查尽管每年的题型都有一定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还是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入手考查的。
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对经典认真研读,仔细咀嚼,重视文本,重视反思,要关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热门提法和《论语》的关系。
《论语》探究评析题的答题方法1.评价分析型(1)品读原文(原句),正确理解表示出来的思想观点。
(2)对思想观点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解读,做到因境析理。
(3)概括、评析语段中的思想或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辩证探究型(1)提出观点。
提出观点应该尽可能明确不含糊。
(2)进行论证。
包括正面阐述材料所蕴含的孔子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及其意义,反面批驳对立观点的不足之处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注意,在阐述相关思想时,应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相关问题,不能以现代人的思想之履强行去套古人之脚。
(3)适当联系实际,做出总结。
二、练一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1)上面两段文字中,孔子认为“三年之丧”注重的不仅是外在形式,更是________________。
《礼记》认为“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答案发自内心的孝可以教化人(2)孔子认为“予之不仁也”,其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认为父母为了养育子女,付出了多年的心血和慈爱,因此父母去世多年后,子女仍会长久地沉浸在悼念父母的悲痛之中而寝食难安。
最新2019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增分专题六《论语》解读 专题能力增分训练十八 传统文化经典(A)(考试专用
专题能力增分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A)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通“斋”,祭祀时的斋戒。
②饐而餲:指食物腐败变味。
③食气:气同“饩”,食气指主食。
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
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论语·宪问》)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礼记·大学》)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1.从上述材料来看,儒家为什么要推崇孝道?2.联系现实,结合材料,简述如何做到“为人也孝弟”。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品试题:文言文阅读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品试题:文言文阅读【考纲解读】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
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
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文言句子翻译。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时题目出在“课外”,答案源自“课内”。
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我们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测试的知识是我们“课内”学过的,二是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的。
4、从选材上看,除人物传记外,还涉及其他散文。
从分值上看,句子翻译覆盖面大,分值较高。
【高考体验】一、〔2017年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江公皋传[清]蓝千秋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
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
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子女。
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是时闽、楚告警。
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
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高考语文第二部分 考前回顾案:第7章 训练11 《论语》选读.docx
训练11《论语》选读[温馨寄语]做《论语》经典阅读题,首先要读懂所给材料。
因为“材料”是文言文,且言简意赅,含蓄蕴藉,故要反复读,细思量,会抓“材料”中能体现其思想的关键词。
试题有二,前一题多是概括,答案要精练,切中要害;后一题是分析评价题,难度较大,要充分结合材料,一般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礼记·曲礼上》)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③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子罕》)④圣人缘人情以制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
(明·张璁《正典礼第一》)(1)请用《〈论语〉选读》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标题概括①②两则材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克己复礼。
(2)①礼不只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要求有一颗仁爱的心,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②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的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③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②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礼记·中庸》)(1)从第二则材料中可以看出,“道”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传道C必授D异才E故谓之F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不同。
B.“用意详审”中“审”意思是“详细”,与《促织》中“审视,巨身修尾”的“审”含义相同。
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贾生、靳尚四人党而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也不值得与他们谈群而不党。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此“党”之义A近私也B公则为和C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协恭之美G在野可以释H惊世骇俗之嫌。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论语》考查部分
(1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 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 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 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1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1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 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 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1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 谢.”
(1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 省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 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 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 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 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 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 也》)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 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 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子罕》
(浙江课标)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温习增分专题六《论语》解读专题能力增分训练十九传统文化经典(B)
专题能力增分训练十九传统文化经典(B)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那么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那么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上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曾点描述的暮春郊游图呈现了他理想中如何的生活境遇?2.孔子什么缘故“哂”子路而“与点”?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材料一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材料二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那么远怨矣。
”1.材料一的内涵可用成语□□□□来归纳。
2.归纳材料二中孔子提倡的人际交往原那么,并谈谈你的明白得。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草上之风,必偃”那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上文“”一句。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冉有“鸣鼓而攻之”,如此做是不是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观点。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更有效,更有价值。
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能力训练: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 高三总复习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能力训练: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高三总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B)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第1~2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日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论和与同》) 注①献:进言指出。
②干:违背。
③据:指大夫梁丘据。
1.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和晏婴的思想。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材料一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 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十九《论语》文化经典专练练前提示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论语》无疑是重中之重。
对于这部经典,考前的复习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3)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1.根据材料(1),颜回的为人可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概括。
答案安贫乐道2.“仁者”为什么“不忧”?综合三则材料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仁者追求的是道义和真理,其中有无尽的快乐,因而拥有安定、和乐的心境;不会像众人那样受到外物的牵累,为细琐小事而烦恼忧愁。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1)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先进》)(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3)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3.孔子熟悉教育对象,对“柴”“参”“师”“由”等弟子的品评都很中肯。
在所学课文关于“闻斯行诸”一问两答的对话中,孔子对冉有、子路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答案退兼人(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4.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思想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为人师者应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应依据学生的品性,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培养。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注],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论语·里仁》)(3)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4)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朱熹《论语集注》)注约:贫困。
5.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使用的是__________手法。
孔子弟子中“君子固穷”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
答案比喻颜渊6.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仁德”修养在人克服环境影响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
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
(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7.第(1)段文字中的“忠”“恕”是什么意思?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孔子一方面强调仁者爱人,强调忠恕之道,一方面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要“以直报怨”,这是否自相矛盾?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矛盾。
孔子认为仁者具有最高美德,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能明辨善恶。
孔子还认为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是非恩怨要分明,孔子所说的仁爱宽容是有是非原则的。
①我们应该正确地爱,不能正确地爱,等于不爱,或者实行了爱,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②我们应该公正地对待怨,毫无原则的宽容,是纵容,反而会害了别人,这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
(1)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2)子谓公冶长:“可妻①也。
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③妻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妻:嫁给,给某人做妻子。
②缧绁:捆绑犯人用的绳索,指牢狱。
③子:这里指女儿。
9.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为人处世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答案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扬善嫉恶)10.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着重审察品德,如公冶长虽被囚却素有美德。
②不能只察看身份贵贱(遭遇荣辱、处境穷达),如公冶长虽是囚犯,但仍有值得赞赏之处(有才能)。
③细察言行、动机,如冉求为季氏加税敛财,不合德政,不明是非善恶。
④“观过,斯知仁矣”(了解一个人的“过错”,就可知他是否具有仁德了),因为“过错”有真假、大小和主客观原因之分,如公冶长虽被囚,却可能是被人冤枉的。
⑤全面辩证地考察,如冉求虽然是贤弟子(列于“孔门十哲”),但也有犯错的时候。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12题。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2)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吾从众。
拜下③,礼也;今拜乎上,泰④也。
虽违众,吾从下。
”(《论语·子罕》)注①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用工细,故贵。
②纯:黑丝,以黑丝为冕,省时。
③拜下:古时臣民面见君上时,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④泰:骄纵傲慢。
1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____________的社会现实。
答案礼崩乐坏(或“越礼犯上”“名实不符”“君不君臣不臣”等)12.材料(2)中,孔子既“从众”又“违众”,你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从众”,是因为孔子赞同世人戒奢以俭(崇尚俭省)的风气。
②“违众”,是因为孔子反对臣下越礼犯上(骄纵傲慢,有失恭敬谨慎)的态度。
③这矛盾表明了孔子重视礼与仁。
麻冕、纯冕、堂下拜、堂上拜,属于外在形式的礼仪,俭(爱物)、拜(虔敬)属于内核本质的仁德。
④对于涉及原则性的(关乎内心情感的),须坚持;对纯属外在形式的(无关道德伦理规范的),则可变通。
这体现了孔子中庸或知权达变的思想(或处世的灵活性)。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14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13.“割鸡焉用牛刀”,课本解读为“喻子游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你认为这句话还可以怎样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欣赏、极惋惜的情感——子游是他的得意门生,长于文学,有如此大才却无大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邑。
14.“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中的“道”“君子”与“小人”,分别指“礼乐之道”“有地位的人”与“卑贱的人”,请从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评价孔子的这种“教化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认为无论“君子”与“小人”均应接受礼乐教化,这种“教化观”有可取之处,也有需批判的地方。
①可取之处:统治者学道不仅可以修身还能施行德政、惠及百姓,这点无疑有可取之处。
②不可取之处:被统治的人学道则可以被驯服并且自愿成为臣民、顺民,这种“教化观”,其终极目的是更好地维护君王与贵族统治的社会秩序,其教化的产物只能使“君子”(统治者)永远为“君子”,“小人”(臣民)永远为“顺民”,这不是提倡建设“自由平等和谐”的现代公民社会所应该有的图景。
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6题。
(甲)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论语·宪问》)(乙)子路问成人[注]。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注成人:全人,完美无缺的人。
15.甲段文字中孔子将“贤者”分为四个等级。
《〈论语〉选读》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当中______和______属于第一个等级。
答案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丈人、石门晨门、荷蒉者(任选两个)16.对照乙段文字中孔子对“成人”的理解,甲段文字中的“贤者”能不能被称为“成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能。
因为:(1)在孔子看来,要成为“成人”,要么理智、寡欲、勇敢、有技艺、明礼乐,要么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始终不忘初心;(2)而所谓的“贤者”,无论他处于四等中的哪一等,都是“避”字当头,他们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却逃避社会责任,只顾洁身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