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合集下载

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陈桥兵变的背景及具体内容

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陈桥兵变的背景及具体内容

[键入文字]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陈桥兵变的背景及具体内容陈桥兵变(又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公元959 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 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精兵将挥师南下攻打后周,宰相范质等未能辨别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兵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不用一弓一箭,一兵一马即成功交接,无一伤亡。

陈桥兵变发生背景: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 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

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

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

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陈桥兵变具体经过:公元960 年2 月3 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

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1。

赵匡胤黄袍加身三大疑点

赵匡胤黄袍加身三大疑点

赵匡胤“黄袍加身”三大疑点陈桥兵变大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的清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终于拉开了帷幕。

根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就在这一天的清晨,还在睡梦中的赵匡胤,他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见一大群人破门而入。

这些人乱哄哄地冲到自己的床前,并不由分说,直接对着自己大吼道:“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天,这是一个什么情况?赵匡胤当时就蒙了!你们拿着朝廷的俸禄,又不是什么绿林好汉,怎么就“无主”了呢?这些人根本不容赵匡胤反驳,就把赵匡胤扯到屋外。

这些人扒掉了赵匡胤的衣服,并给他穿上了一件崭新的衣服,一件刚刚裁剪完成的御用龙袍!就跟十年前一模一样,赵匡胤彻底变成了郭威,他终于复制了郭威当年的一切,一样地“被动”加冕,一样地“被动”穿衣,一样地“被动”地接受着诸位将领的朝拜,看着他们对自己三跪九叩,听着他们对自己高呼万岁。

一个新的皇帝,终于诞生!以上,就是史书中记载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大概过程。

现在,我们来简短地回顾一下这起事件的整个过程。

正月初一,北方传来紧急军情,赵匡胤奉命带兵出征。

正月初二,慕容延钊率先锋部队出发,与此同时,京城开始流传一句“点检为天子”的谣言。

正月初三,在赵匡胤出征期间,天上出现了“二日互殴”的奇景,这也变相应验了赵匡胤当天子的说法。

于是,当晚所有将领哗变,他们决定谋朝篡位了。

正月初四,赵匡胤一觉醒来,他就“被动”地黄袍加身,从一个执掌兵权的大臣,直接变成了一个崭新王朝的皇帝。

短短四天的时间,赵匡胤就完成了一个改朝换代的壮举,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古往今来独一份!纵观这次政变的整个过程,赵匡胤好像一直毫不知情、置身事外,他仿佛很无辜、很委屈,完全是“被迫”登基的。

然而,从细节看这起事件,您就会惊讶地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场蓄谋已久、计划周密的大戏,而赵匡胤本人,就是这场大戏的总导演!那么,在这场大戏中,又会有哪些历史疑问呢?疑窦丛生对于这场政变的过程和结果,没有任何的史学家表示异议。

中国故事富强篇(宋)

中国故事富强篇(宋)

中国故事富强篇(宋)幸福的宋朝人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从此一个跨越了整整3个多世纪、经历了18位皇帝的帝国,巍然耸立于世界的东方。

然而这个从一开始就实施重文抑武国策的王朝,面对强敌入侵,表现得极其软弱,最终导致连战连败,国土被大量侵吞,百姓流离失所,吃尽了苦头。

因此多年以来,宋朝都以一个积贫积弱的负面形象,尴尬地长存在于世人的眼中。

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历经数千年的演进,在宋朝达到了一个最高峰。

赵冬梅将宋朝文明的魅力总结为“三高”:第一,是宋朝普通人的幸福指数高。

第二,宋朝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高。

第三,宋朝政治文明的水准高。

不过赵冬梅同时强调,这“三高”主要存在于北宋时期。

经济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曾经做过一个估计,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280年,也就是从北宋到南宋,中国的人口增加了8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幅是三分之一。

同一时期,欧洲的人口增加了7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00美元增加到500美元,只增加了四分之一。

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活字印刷术对当时所起的作用其实是很小的,真正影响当时的书籍传播方式的是雕版印刷,就是在木板上刻书的内容,然后用来印刷书籍。

因为雕版印刷术的广泛使用,宋朝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信息大爆炸。

宋代有几个雕版印刷的中心,包括浙江、福建和四川。

其中福建麻沙书坊的书印刷质量比较差,但是很便宜,这就让那些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得到书,有机会读书,有机会上进。

宋朝社会的识字率比之前的任何时代都高,而且宋朝的州县普遍设立了官学,这些官学在北宋晚年的时候,普遍设立了小学,其中有专门的配额给平民子弟,甚至住在居养院里面的孤儿,也是有机会受到小学教育的。

赵匡胤陈桥兵变——揭秘“黄袍加身”真相

赵匡胤陈桥兵变——揭秘“黄袍加身”真相

赵匡胤陈桥兵变——揭秘“黄袍加身”真相点击标题下「历史真相大揭秘」可快速关注探究揭秘历史真相,揭开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解密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让您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来源:九都都市报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逝。

面对刚刚即位的七岁的小皇帝,后周大将赵匡胤终于按捺不住对“万人之上”地位的渴望。

他联合属下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如愿以偿地坐上了龙椅。

从此,自唐末以来五十余年的分裂局面基本结束,中国再度统一。

发迹于后周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大将。

五代十国时期,他最早加入后周太祖的军队,逐渐发迹。

由于作战勇猛,指挥有方,到周世宗即位时,他已经晋升为禁军的总管了。

适逢北汉前来侵犯,周世宗亲自率领军队抵抗。

两军即将交锋,后周的指挥樊爱能等人却临阵逃跑,士气大挫。

军情危急之时,赵匡胤指挥骑兵纵马向前,冲垮了汉军的前锋部队,汉军阵形因此混乱。

赵匡胤乘胜追击,攻打敌人镇守的河东城,并烧掉了城门。

正要继续前进,一支流箭射来,正中他的左臂。

周世宗连忙阻止他,命他班师。

这场战役过后,周世宗看到了赵匡胤的智慧和勇气,擢升他为殿前都虞侯。

在攻打南唐的战斗中,赵匡胤更是身先士卒,当仁不让,表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指挥才能。

他跟着周世宗征战淮南,先斩杀南唐的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又打败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统领的十五万军队,并一路追击直到城下。

皇甫晖在城上喊道:“人人都是各为其主,我把军队摆成阵势来和你决一死战,你觉得怎么样?”赵匡胤笑着答应了。

皇甫晖整好军队,摆出一个阵势。

赵匡胤抱着马脖子直冲入阵中,一刀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又生擒了姚凤。

南唐军队大败,四散溃逃。

第二年,赵匡胤又担任前锋,跟随周世宗征讨濠州、泗州。

南唐在十八里滩下寨,以河流为天险据守。

周世宗召集随从将领,商议用骆驼把军队渡过对岸。

而赵匡胤一个人跳上马先横渡河流,部下都骑马跟着他,上岸后立刻攻破了南唐的营寨。

赵匡胤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连连大破南唐军队,令南唐政权闻风丧胆。

南唐君主想用反间计,离间赵匡胤和周世宗之间的关系,于是派人给赵匡胤送去一封书信和三千两白银。

黄袍加身的歇后语

黄袍加身的歇后语

黄袍加身的歇后语
以下是 6 条歇后语及例子:
1.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就好比你本来是个小职员,突然
有一天被推上了领导的位置,哇,那感觉可不是一般的奇妙!比如小王在公司一直默默无闻,结果一次机遇让他瞬间成了项目负责人,这可不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嘛!
2. 穷小子一夜暴富——黄袍加身,哎呀呀,就像那灰姑娘突然变成了公主,多么让人惊喜啊!就说小李,之前一直穷得叮当响,突然中了大奖,这不是穷小子一夜暴富——黄袍加身是什么!
3. 普通人被重用——黄袍加身,这就像那不起眼的石头突然变成了宝石,
多么不可思议呀!你看小张,原本在单位很普通,有次机会展现了自己的才能,一下就被领导看中委以重任,这不是普通人被重用——黄袍加身又是什么!
4. 无名小卒登高位——黄袍加身,这简直就像做梦一样!就好比小赵啥背
景也没有,结果因为一次独特的表现,居然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可不是无名小卒登高位——黄袍加身嘛!
5. 灰姑娘变身女王——黄袍加身,哇塞,这得多刺激呀!你想想看,平时
很平凡的小美,突然被大导演相中去演女主角,一下子火了,这不是灰姑娘变身女王——黄袍加身吗!
6. 小角色成大明星——黄袍加身,这就如同天上掉馅饼一样!你说那小配角小刘,一场戏演得特别出彩,一下子就红遍大江南北,这就是小角色成大明星——黄袍加身嘛!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歇后语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突然获得极大提升和改变的情况,是不是很有趣呢?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不少呢,真是让人感叹命运的奇妙啊!。

宋朝历史大事简介

宋朝历史大事简介

1、陈桥兵变。

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标志着宋朝的建立,史称北宋。

2、杯酒释兵权。

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3、北宋统一战争。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略,举兵平荆湖、灭后蜀、南汉、南唐、北汉诸割据政权,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只是实现局部统一的战争。

4、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北宋灭亡。

赵匡胤的三个典故

赵匡胤的三个典故

赵匡胤的三个典故
黄袍加身: 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

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杯酒释兵权: 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武学宗师: 太祖长拳,据传源于赵匡胤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产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

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显德七年(960年) ,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

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推崇以文治国,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武人政治。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处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处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处
陈桥,位于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部,陈桥始建于五代,后晋时已有其村,相传,有一小桥失修,陈姓捐资修复,故名陈桥。

后周时,设驿站,名陈桥驿。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开创了不流血王朝更替。

崇文四年(1105年)宋徽宗下诏,改驿站为“显烈观”,以纪念祖宗的功业。

金、元、明、清四代,开封地位有了较大的变化,但陈桥始终保持着原来的格局,金代祥符县(今封丘县一带)只有三个镇,而陈桥居其中之一。

明代的开封府,南有朱仙镇,北有陈桥镇。

清乾隆四十
九年(1784年),祥符县的县丞就驻在陈桥镇。

清末、民国初年,陈桥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有城墙四门,分南北道、东西司,官府衙门,冀鲁豫三省河台,庙宇林立,有七十二座庙之称。

陈桥渡口往来商贾云集,渡口码头盐垛及其它商品堆积如山,陈桥镇商号、店铺、手工作坊到处皆是,客栈灯火辉煌,通宵达旦,客人往来不绝。

过去陈桥在黄河南岸,后来黄河河道南滚把陈桥搬到了黄河北。

陈桥镇遂趋向萧条,昔日的名胜古迹也被割据的军阀大肆破坏,如今
只剩下一株干枯的千年老槐树见证着大宋王朝的崛起与衰落。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陈桥兵变,黄袍加⾝的故事 五代后汉时,郭威在澶州军变,数千将⼠发⽣兵变,以黄旗加于其⾝,拥⽴他为帝。

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为天⼦。

下⾯⼩编给⼤家讲⼀讲陈桥兵变,黄袍加⾝的故事。

陈桥兵变,黄袍加⾝ 后周显德七年(960)的正⽉初⼀,五代时期的后周君⾂正在宫中庆贺新年,忽然接到镇,定⼆州的急报,北汉勾结契丹⼊寇。

宰相范质,王溥等⽴即遣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兵前去抵御。

黄袍加⾝ 初三,军队驻扎于开封东北的第⼀个驿站陈桥驿,赵匡胤酒醉⽽卧,⽽有拥⽴之意的将⼠却环⽴待旦。

次⽇黎明,四周叫啸呐喊,声震原野。

赵普,赵光义排闼⼊告,此时将⼠们直叩寝帐之门,⾼呼:"诸军⽆主,愿策太尉为天⼦。

"赵匡胤的⼀些亲信在将⼠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将⼀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外都能听到,遂拥⽴他为皇帝。

赵匡胤却装出⼀副被迫的样⼦说:“你们⾃贪富贵,⽴我为天⼦,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 拥⽴者们⼀齐表⽰“惟命是听”。

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守信、王审琦等⼈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

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陈桥兵变的将⼠兵不⾎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当,但已⽆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陶⾕拿出⼀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

陈桥兵变是哪年发生的 赵匡胤与陈桥兵变的关系

陈桥兵变是哪年发生的 赵匡胤与陈桥兵变的关系

[键入文字]陈桥兵变是哪年发生的赵匡胤与陈桥兵变的关系陈桥兵变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赵匡胤因为此次事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朝代就此出现。

那么陈桥兵变在哪一年呢?陈桥兵变也叫黄袍加身,发生在公元960 年,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赵匡胤开创了不流血的王朝更替的先例。

公元960 年正月初一,朝廷接到奏报说辽军大举压境,希望朝廷派兵抵御辽军。

宰相范质在不明真伪的情况下,匆然让赵匡胤领军出征。

在经过一定的讨价还价之后,赵匡胤才带领着大军出发。

陈桥兵变在哪一年?答案是公元960 年正月初三,赵匡胤才带领着大军慢慢出发。

大军缓慢前行,当走到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的时候,大军便驻扎了下来,不再继续前进。

当天晚上也就是公元960 年正月初三的晚上,一场密谋正在慢慢形成。

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暗中策划将士拥立点检为皇上,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公元960 年1 月4 日的凌晨,大家把一件黄袍披在了假装醉酒的赵匡胤的身上,赵匡胤在半推半就之下,接受了部下的建议,但是对部下约法三章,不准部下在攻进京城后烧杀劫掠。

将士们都一一答应下来。

公元960 正月初四,赵匡胤带领着大军返回了京城,兵不血刃的占领了京城,逼迫恭帝退位,自己继承了皇位,并改国号为宋。

这一年是公元960 年,这便是陈桥兵变的详细信息了。

赵匡胤与陈桥兵变的关系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之君,曾发动了陈桥兵变,随后逼迫周恭帝禅位,建立大宋王朝。

赵匡胤与陈桥兵变在历史上留下诸多疑问,最开始人们都认为赵匡胤的部下发动兵变,自己在被黄袍加身之前完全不知情,这也是这次兵变的迥异于其他兵变的地方。

但是通过后世严格考证,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赵匡胤通过自己的政治手段完1。

赵匡胤陈桥事变的成语

赵匡胤陈桥事变的成语

赵匡胤陈桥事变的成语
以下是 6 条关于赵匡胤陈桥事变的成语及例子:
1. 黄袍加身:想当年赵匡胤在陈桥驿那可是被众人拥护,黄袍加身,一下子就成了皇帝呀!就好比有人突然中了头彩,一下子就飞黄腾达了。

嘿,你说神奇不神奇!
2. 兵不血刃:赵匡胤搞陈桥事变的时候啊,那真叫一个兵不血刃,轻轻松松就夺得大权啦!这就好像比赛还没怎么激烈竞争呢,一方就毫无阻碍地胜利啦。

3. 顺水推舟:赵匡胤也是会抓住机会,借着那股势头顺水推舟,成就了一番大业!这和我们做事有时候顺势而为不是很像吗?
4. 一举成名:陈桥事变可让赵匡胤一举成名啊,从一个将领瞬间变成皇帝!这就跟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下子出名了似的。

5. 出其不意:谁能想到赵匡胤会在陈桥驿来这么一出出其不意啊,打得别人措手不及!就像突然使出奇招,让对手都惊呆了!
6. 取而代之:赵匡胤可不就通过陈桥事变取而代之了嘛,建立了宋朝!这就好像原本的主角被别人抢了戏份,位置被换了呀。

我的观点结论:赵匡胤陈桥事变真是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这些成语很好地概括了其中的关键之处,让人对那段历史印象深刻啊!。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用一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50多年的混战,开启了一个新的年代。

和此事有关的皇帝是()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2.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 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 《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 将“赵”姓排在第一, 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 西周B. 唐朝C. 宋朝D. 明朝3.北宋的都城是()A. 中京B. 兴庆C. 开封D. 长安4.下列属于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是()①陈桥兵变②杯酒释兵权③削弱相权④重文轻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5.北宋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

北宋为了“收其精兵”所采取的措施是()A. 陈桥兵变B.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 杯酒释兵权D. 领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6.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

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史料中反映的史实是()A. 削弱相权B. 夺其兵权C. 收其财权D. 文臣统兵7.“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包括()A. 减少宰相人数B.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C.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D. 集中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8.“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

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

”材料描述的官职是()A. 北宋通判B. 北宋转运使C. 秦朝御史大夫D. 唐朝节度使9.史载:“始置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

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这一职务()A. 管理地方财政收入B. 分割知州行政权C. 监管地方司法事务D. 分割地方军事权10.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宋朝开国“黄袍加身”之谜

宋朝开国“黄袍加身”之谜

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一员大将。

后周皇帝柴荣英年早逝,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病逝,由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

半年后,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北方前线发来紧急情报:北汉已经发兵,与契丹兵汇合,准备联手进攻后周。

情势危急,怎么办?小皇帝柴宗训在宰相范质、王溥等人的建议下,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大军,前往边境迎击敌兵。

殿前都点检是掌管后周中央禁军的长官,所以,我们可以将赵匡胤看作是后周军队的总司令。

赵匡胤率领禁军离开后周的首都汴梁,开赴北方御敌。

禁军离开后,开封城里就传出一则流言,说大军出征之日,就是点检作天子之时。

对兵变心有余悸的汴梁市民、士子、商人听了传言,非常害怕,匆匆收拾好财物,准备逃走,只有后周的小皇帝与大臣浑然不知。

正月初三晚,赵匡胤的部队抵达汴梁东北方的陈桥(现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部),扎营休息。

当晚,赵匡胤在大营睡觉,几名将领却聚在另一个兵营里,秘密商议兵变的计划。

他们说:“皇上年幼无知,我们在前线拼命,为国杀敌,他能理解吗?不如我们策立赵将军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为时未晚。

”定下兵变计划之后,这些将领又选出一名代表,将密谋的结果告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亲信赵普。

一开始,赵匡义与赵普都不同意兵变。

各个参与密谋的将领相互看了一眼,突然拔出兵器,说:“事已至此,已无退路。

赵将军若不同意,我等便是死罪。

我们又岂能甘心受死?”赵匡义与赵普一看,箭在弦上,不发不行,只能赞同兵变的计划。

这时候,赵匡胤本人知道兵变的消息吗?按正史的记载,他可能是不知情的,因为正月初三晚上,他喝了不少酒,醉卧帐中,不省人事,直睡到次日黎明,才被帐营外面的叫呼声吵醒。

原来,众将已经带着士兵,站在大营之外,要拥立赵匡胤为皇帝。

赵匡胤刚醒来,赵匡义、赵普便赶紧入内,报告情况,各位将领也站在帐门外,大呼:“我们都愿拥立赵将军为天子!我们都愿拥立赵将军为天子!”赵匡胤大惊,起身披衣,来不及表态,已被赵匡义、赵普扶着出营。

【作文】黄袍加身

【作文】黄袍加身
黄袍加身
分类: 作文 > 黄袍加身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
1、黄袍加身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 成语典故 黄袍加身 成语拼音 huánɡ páo jiā shēn 成语解释 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成语故事或出‘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成语造句 ~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休。(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近义词 自封为王、称王称霸 成语英译 be made emperor 成语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原为周世宗手下的都点检,周世宗死后,周恭帝即位,赵匡胤掌握兵权。
960年,北汉和契丹侵略中原,赵匡胤率军还击,驻军陈桥时,将士将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建立宋朝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历史趣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在哪里

历史趣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在哪里
导语: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又被称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周世宗柴荣在公元959年驾崩后,八岁的周公帝柴宗训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又被称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周世宗柴荣在公元959年驾崩后,八岁的周公帝柴宗训继位,军权由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拥有了强大的兵权与实力这也为他将来的叛变打下基础。

公元九六年正月初一,范至等人因未变真伪急遣赵匡胤率领诸军北上抵御南下进攻的契丹兵,当周军行至陈桥驿时,赵匡胤等人精密策划,发动兵变,众将将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他为皇帝,回到开封后,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人打开城门,并一同胁迫周公帝退位,随后赵匡胤继位。

赵匡胤的部队纪律严明,律人律己,在兵变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先后打败了李筠和李重进,他们的失败使一些势力较小,但对赵匡胤手中的大宋来说,留给其他国家的只有臣服或者毁灭,从此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基本稳定了局势。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没有出现以往改朝换代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也没有以往战争那样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创造了“兵不血刃”的奇迹。

一般人们会以为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能成功是因为忌惮他的兵权和实力,其实并不为然,这些绝对的实力只能保障兵变的胜利,并不能保证能得到民心,使兵变彻底的成功。

真正成功的原因是兵变之时,赵匡胤的部队严明,曾多次“严查部队,勿令剽窃”。

一回开封,赵匡胤就命令军队各归兵营,秋毫无犯,由此深得民心。

陈桥兵变时间
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有名的事件,通过此次兵变赵匡胤迈向人生的巅
生活常识分享。

2、宋太祖在采纳了赵普的建议策划陈桥兵 变,从而黄袍加身例子

2、宋太祖在采纳了赵普的建议策划陈桥兵 变,从而黄袍加身例子

2、宋太祖在采纳了赵普的建议策划陈桥兵变,从而黄袍加身例子事件背景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时年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

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问计于宰相范质。

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

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经过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这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

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

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

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

赵匡胤统军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开始了。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

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陈桥兵变称帝,善待开国功臣,落得个斧声烛影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陈桥兵变称帝,善待开国功臣,落得个斧声烛影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陈桥兵变称帝,善待开国功臣,落得个斧声烛影纵观中国古代史,宋朝总显得存在感很低,前有隋唐盛世,后有明清一统,倒是被凸显地“低人一等”。

尽管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是依然难抵与民族政权对峙中的劣势,重文轻武的弊病影响至深。

开创大宋的太祖赵匡胤,起身于后周的禁军首领,靠着陈桥兵变起家,自然要防止下一个“黄袍加身”。

然而,他善待功臣,杯酒释兵权,自己的结局却是扑朔迷离。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先是朱温灭唐,建立后梁;继而李存勖灭梁,建立后唐。

北方相继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南方则同时出现九个并存的政权,加上契丹支持的北汉,合称“五代十国”。

战乱频仍,民族交融,分裂中蕴藏着统一的因素。

后周由郭威创立,传位继子柴荣,两世而强大。

雄韬伟略的柴荣,内修政治,外治武备,经过南征北战,让整个后周出现了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经济复苏的盛世。

然而,柴荣英年早逝,只留下年仅7岁的幼子登基。

主少国疑的局面,后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已经是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无疑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如果柴荣一直健在,赵匡胤就是国之柱石,忠臣良将。

两个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甚至可以说柴荣是赵匡胤的偶像。

然而,柴荣的突然离世,让赵匡胤和他的手下都人心思变。

虽说自己是托孤之臣,但是谁又能抵住最高权力的诱惑。

蠢蠢欲动的部下,动了心思的主帅,最终促成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袍加身。

公元960年初,契丹自北方呼啸而来,赵匡胤领兵前去御敌。

夜宿陈桥驿时,赵匡胤的亲信开始在军中散播“拥立赵匡胤”的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士兵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的亲信就把象征着皇权的黄袍拿出来,披在了佯装醉酒的主帅身上。

赵匡胤一边嘴上喊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地接过来。

从此,主帅变皇帝,后周成大宋。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就率领众将返回东京开封。

在内应的帮助下,赵匡胤兵不血刃地完成政变。

柴宗训退位,赵匡胤登基,以宋为国号,都城仍在开封。

金袍加身成语故事

金袍加身成语故事

金袍加身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原为周世宗手下的都点检,周世宗死后,周恭帝即位,赵匡胤掌握兵权。

960年,北汉和契丹侵略中原,赵国胤率军还击,驻军陈桥时,将士将一件金袍披在赵国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建立宋朝。

成语解释:
金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

指被拥立为帝王。

成语出处:清钱采《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金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解释】五代后周时,赵国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

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登基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自封为王、称王称霸、黄袍加体
【押韵词】皂白不分、破胆寒心、铁棒磨成针、美言市尊、琴挑文君、绵里针、东箭南金、礼失则昏、希世之珍、血泪盈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后周显德七年(960)的正月初一,五代时期的后周君臣正在宫中庆贺新年,忽然接到镇,定二州的急报,北汉勾结契丹入寇。

宰相范质,王溥等立即遣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兵前去抵御。

黄袍加身
初三,军队驻扎于开封东北的第一个驿站陈桥驿,赵匡胤酒醉而卧,而有拥立之意的将士却环立待旦。

次日黎明,四周叫啸呐喊,声震原野。

赵普,赵光义排闼入告,此时将士们直叩寝帐之门,高呼:"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
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
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

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
城门接应。

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

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
地夺敢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历史上习惯把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称作北宋,赵匡胤死后被尊为宋太祖。

赵匡胤黄跑加身好象是被人强迫的,但是历史学家们却提出了太多疑问:
一,据>等书记载:"及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点为天子。

故富室或挈家远避于外州,独宫中未之知也。

"由此可知,当时军队未到陈桥已有兵变之说,未见黄袍,已有天子之说,陈桥兵变不会是一次偶发事件,而是有预谋的。

正如古诗所言:"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
二,宋人笔记记载说,赵匡胤早年曾到高辛庙为自己的功名前程占卜,"自小校以上至节度使,一一掷之,皆不应。

忽曰:"过此则为天子乎!'一掷为圣签"。

且不论此事的真伪如何,这一在宋代广为流传的轶闻,正反映了赵匡胤的夙愿。

而在陈桥驿,将士们已环立呼喊,赵普与赵光义也已入内报告,而赵匡胤何以会"醉卧不省",丝毫未念
及早年的愿望,这一情形未免过于做作。

三,>曰,杜太后得知其子黄袍加身后,说:"吾子素有大志,今果然。

"因而不惊不慌,谈笑自若,还说:"吾儿生平奇异,人皆言当极贵,又何忧也。

"(司马光>卷一)据此,这加身的黄袍似乎不是从天而降之物,有人以诗刺讥道:"阿母素知儿有志,外人反道帝无心。

"
四,当时本因国境告急才令赵匡胤领兵出战,为什幺黄袍加身后,不费一枪一刀,战事已定?即所谓"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加身便罢兵"。

可以认定,镇,定二州的军情是配合赵匡胤兵变自立而慌报的。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
小官吏的支持。

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大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盘腿潞州(今山西上党)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
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

李筠和李重进当时是后周境内两个力量较强的藩镇,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

这样到建隆元年(960年)末,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已基本上稳定了局势。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虽然,赵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稳定了内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辖区外,北边有劲敌辽朝和在辽朝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

这一客观形势,不能不使赵匡胤深深感觉到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因此,一当政局稳定之后,赵匡胤就开始考虑如何把周世宗统一中国的斗争继续进行下去。

起初,他曾经想把北汉作为首要目标,但文武官员却不赞成先攻北汉,认为这样做有害无利,后来赵匡胤就放弃了先攻北汉的打算。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和其弟赵光义走访赵普共商国策。

赵普听了宋太祖试探他的话“欲收太原”之后,沉吟良久然后说,先打太原有害无
利,为何不等到先削平南方诸国之后再攻打北汉,到那时“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

这一分析正合宋太祖走访赵普的初衷,使他大为高兴。

一个先消灭南方各个割据势力,后消灭北汉的统一战争的战略方针就这样确定了,也就是后人归纳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略。

北宋的统一战争基本是按照这个方略进行的,对辽和北汉,在削平南方割据势力前,基本上采取守势,只在边境适当显示武力,并对来犯之敌适当反击。

同时与契丹互派使臣发展关系,力图保持北方战线的暂时安定。

对南方各国则密切注视它们的政治动向,寻找时机,准备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其幼子周保权嗣位。

盘据衡州(今湖南衡阳)的张文表不服,发兵攻占潭州(今湖南长沙),企图取而代之。

周保权为此一面派杨师璠率军抵挡,一面派人向宋求援,这就给北宋出兵消灭这个割据势力制造了一个好机会。

宋太祖抓住战机,立即以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李处耘为都监,调兵以讨张文表为名从襄阳(今湖北襄樊)出兵
湖南。

当时北宋军队挺进湖南,要经过荆南节度使割据的地方,这时荆南节度使已由高保融之子高继冲嗣位,北宋早已清楚探明,高继冲只有军队3万人,且内困于暴政,外迫于诸强,其势日不暇给。

于是赵匡胤制定了以援周保权讨伐张文表为名,“假道”荆南,一举削平荆南和湖南两个割据势力的方针。

干德元年(963年),宋军兵临江陵府,要求假道过境,荆南主高继冲束手无策,被迫出迎宋军,荆南亡。

接着宋军继续向湖南进发,击败抵御的守军,擒湖南主周保权,平定了湖南。

干德二年十月,宋太祖以后蜀主孟昶暗中与北汉勾结,企图夹击宋朝为借口,命王全斌为西川行营都部署,率兵6万分两路向后蜀进军。

一路由王全斌、崔彦进率领自剑门(今四川剑阁北)入蜀,一路由刘光义、曹彬率领从归州(今湖北秭归)出发溯江而上,直入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由于孟昶荒淫腐朽,不修军政,蜀军士气低落,抵挡不住宋军的凌厉攻势。

宋军二路兵马连败后蜀军的反抗,迅速进逼成都,干德三年正月,孟昶投降,后蜀亡。

继后蜀被消灭的割据政权是南汉。

开宝三年(970年)十一月,宋太祖命潘美为桂州道行营都部署,大举攻南汉。

南汉主刘鋹负隅顽抗,但由于南汉许多将领在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中,被刘鋹残杀,掌握兵权的是几个宦官,军事设施皆毁坏失修,因而无法阻挡宋军的进攻,只好向宋军投降,南汉亡。

灭亡南汉,北宋就加紧备战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中比较强大的南唐。

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认为出兵南唐的准备工作已经就序,为制造进攻南唐的借口,要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到开封朝拜,李煜惧怕被宋扣留未成行。

因此宋太祖就于这一年九月派曹彬率10万大军进攻南唐,战舰沿江而下,歼灭南唐军主力,包围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开宝八年十一月李煜在被围困了近一年后才被迫出降,南唐亡。

在削平南方诸国其间,宋太祖曾两次发兵进攻北汉,均未获克捷。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突然死去,他的弟弟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

太宗继承了他哥哥未竟的事业,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钱俶和割据福建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降,两浙、福建亦归入
宋的版图。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初,宋太宗亲率大军北征,他采用了围城打援的战法,派潘美等率军四面合围太原,并击败了辽朝的援兵,北汉主刘继元被迫投降。

至此,安史之乱以来200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基本上结束了。

北宋的统一,为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