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宋、辽、西夏、金、元部分 长孙博 2012年版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辽夏金)
【宋辽夏金】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达成和议,约定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筑城堡、改移河道,并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
由于盟约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
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
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
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
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
所以西夏愿意同北宋议和。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
和约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
庆历和议达成后,元昊又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
庆历五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
但是,元昊在国内仍称帝如故,行使君权。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庆历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反对,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被迫离职。
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发动的一场改革。
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等经济政策,并推行保甲法、将兵法和保马法以强兵。
颁布太学三舍法、贡举法,唯才是用。
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积贫积弱得以缓解。
中国通史里的历史名词解释
中国通史里的历史名词解释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通史记录了这个古老国度的漫长发展历程,其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名词。
在本文中,将对一些这样的历史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据传说,夏朝的帝王是尧、舜等圣贤之后,他们致力于治理国家、确立礼仪制度等。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
商朝的国君被称为「王」,商王通过向神明祭祀来维护国家的治理。
商朝还发展了青铜器文化,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精美华丽,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由西周、东周两个阶段组成。
周朝的政治体制较为复杂,有封建制度的一些特点。
周朝还制定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和礼仪制度,如《九章律》、《周礼》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战国时代之前的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政治、军事和文化变革。
春秋时期的鲁国、滕国、宋国等,以及战国时期的秦国、齐国、楚国等都是当时重要的国家。
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使得这一时期被称为「战国」。
第二部分:中古中国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朝代。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有力的改革,如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制度、修建了万里长城、统一了文字等。
秦朝被称为「秦治之世」,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受欢迎的政策,如焚书坑儒等,这使得民间出现了一些反抗行动。
2.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是汉朝最杰出的统治者之一,他弘扬儒家思想,推行改革,对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贡献。
东汉时期的朝政较为动荡,直到东汉末年曹操建立了魏国,正式结束了东汉。
3. 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朝代,但在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和改革。
隋朝的隋文帝和隋炀帝都是有抱负的统治者,他们通过改革治理国家,修建了大运河,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等。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部分 长孙博 2012年版
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1.葵丘之盟*:(厦门大学2002年专门史中国通史真题)公元前651年齐国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盟约声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还规定同盟国诸国不要乱筑河堤,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以田邑封给别人而不报告天子。
葵丘之盟使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2.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一次争霸战争。
公元前632年,楚北上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晋军救宋。
晋军为避开楚军的北进锋芒,在未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
至城濮,晋文公会晋、宋、齐、秦等军,打破楚军。
此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确立了其霸主地位。
3.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
”践土之盟是晋文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
4.弭兵之会*:(南京大学1997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
弭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最为重要。
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
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
5.秦霸西戎:秦穆公统治时期征服西北方国部落的活动。
秦穆公在位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名臣治国,成一时“富国强兵”之势。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企图向东发展,争霸中原。
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殽(今河南洛宁西北)时,遭晋军截击,全军覆没,史称“殽之战”。
秦东进受挫后改变战略,转而西向,进攻戎地,“灭国十二,开地千里”。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两晋南北朝淝水之战383年东晋击败前秦的重大战役。
因战役主要发生在淮水支流肥水一带,故名。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以后,不顾大臣的反对,亲率大军南下攻晋。
383年八月,苻坚依仗其优势兵力,西起鄂北,东到寿春,兵分三路,全面进攻。
东晋宰相谢安沉着镇静,以荆州刺史桓冲控制长江中游,以防御为主。
兵力处于劣势的晋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水陆并进。
被迫当兵的各族人民拼凑的秦军,在洛涧失败后,谢玄等引兵乘机抢渡肥水猛烈进攻,秦军溃败,晋军乘胜追击至寿春城西的青冈才收军,秦军死者十之七八。
苻坚身中流矢,单骑而逃,至长安后不久,于385年,为羌族将领姚苌所杀,前秦瓦解。
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
西晋末年以后,北方长期战乱,十六国时期,诸少数族政权频繁更迭,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实际已不复存在,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
在宗主督护制下,各地宗主实际分割了国家大量的劳动力,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孝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三长制,取代了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于太和十年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
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地恢复和发展,与此有密切关系。
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均田制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徒,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均田制的基本内容主要有,规定每户应占有的土地数量,井严禁买卖,这种政策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国家可以进行公开的授田,将本来依附于豪强大族的农民和一些流民招来,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
【名词解释】宋、辽、西夏、金、元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三经新义》北宋神宗时王安石等重新注释了《诗》、《书》、《周官》,即《三经新义》。
《三经新义》是王安石变法的理论根据。
《三经新义》颁行后,作为全国学生必读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元祐更化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其母宣仁太后执政。
起用司马光等反变法派,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
元祐更化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折点。
四时捺钵辽实行的一种制度。
辽建国后,皇帝游猎设行帐称“捺钵”。
辽国皇帝一年四季外出巡幸,贵族和官员随皇帝同行,皇帝在捺钵中接见北、南臣僚,商讨国家大政,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猛安谋克制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组织。
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其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因有伍长、什长、谋克、猛安而得名。
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就相当于领地、领户之长。
鹅湖之会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之间展开的辩论。
南宋淳熙二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于是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
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大札撒札撒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号令”、“军法”,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将历来的训令、札撒和习惯都加以汇总,而且用文字进行了记载。
在1225年,他下令颁布了札撒和训令,史称为《札撒大全》或《大札撒》。
行省制度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
腹内地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
最高长官一般称平章政事。
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
是我国制改区划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澎湖巡检司元朝政府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
元世祖灭南宋后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属于福建行省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巡检。
是中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正式建置的开始。
宋辽西夏金元 名词解释
新法本身具有一些不足,变法主导人员内部矛盾,投机分子混入变法团队,都削弱了变法派的力量
元祐更化
哲宗绍述
北宋
神宗去世,其子哲宗即位,幼帝即位,其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重用保守派官员,新法内容除教育改革全部废除,变法派官员遭到贬官或流放,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史称“元祐更化”
猛安、谋克,既为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猛安谋克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自带盔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出战,这不仅能节约财政支出,还能保证较强的战斗力
高梁河之战
雍熙北伐
北宋
北宋建国初期,宋太祖灭北汉后乘胜进入幽州,起初一路胜利,但长期作战,兵士疲乏,攻打幽州城时,十五日不能下,辽朝援军赶到,在高梁河大败宋军
4)募役法(免役法)
措施:把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地方法改为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充役,募役所需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称“免役钱”,原先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等存在,也要按户等交纳,称“助役钱”
影响: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束缚,有利于农业生产
5)市易法
措施:政府出资在各大城市市场设市易务,大量收储各种滞销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赊销给商人,一年后回收货款
1)置将法
措施:针对更戍法的弊端进行改革,把禁军分为若干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进行训练
“将”作为军士编制的一种单位,一“将”三千人左右,先后在国家心腹位置设置了七八十将,将领选由武艺高强、经验丰富的人充任,专门训练军队以提高军队质量
影响:加强了北宋的边防力量、提高军队战斗力
2)保甲法
措施:农村的主户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有两丁以上者,抽一人为保丁,保丁编制起来进行训练
高二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知识点讲解
高二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知识点讲解辽、宋、夏、金、元是中国宋代前后五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王朝。
它们各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发展和贡献。
本文将对这五个朝代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解。
一、辽朝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由契丹族建立。
辽朝的皇帝称为辽天皇,最辉煌的时期出现在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和其子耶律宗真的统治下。
辽朝主要知识点有:1. 渤海国的灭亡:辽朝在统一北方后,逐渐吞并了强盛的渤海国。
2. 科举制度:辽朝采取科举制度,选拔文武人才,使士人文化得到发展。
3. 辽金战争:辽朝与北方的契丹族金朝长期发生战争,最终导致了辽朝的灭亡。
二、宋朝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之一。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北宋为首都在东京(今北京),南宋为首都在临安(今杭州)。
宋朝主要知识点有:1. 强盛的经济:宋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繁荣。
2. 文化兴盛:文人墨客活跃,诗歌、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形式得到极大发展。
3. 士人政治:宋朝推行士人政治,科举制度得到巩固。
士人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发言权。
三、夏朝夏朝(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之一,其统治者为西夏皇帝。
夏朝主要知识点有:1. 西夏统治:西夏皇帝继承了唐朝晚期的政权,成为当时中国北部地区的统治者。
2. 抵御北方侵略:夏朝建立后,经常受到来自辽、金、宋等北方王朝的侵略,但夏朝坚决抵抗并保持了一定独立性。
3. 文化交流:夏朝在政治上处于辽、宋、金的夹缝中,与各个王朝进行了文化交流。
四、金朝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王朝,由完颜族创立。
金朝主要知识点有:1. 金灭辽:金朝发动了辽金战争,最终灭亡了辽朝。
此后,金朝成为北方的主要统治者。
2. 统治北方:金朝扩张势力,统治范围涵盖了辽朝的领土,并与南方的宋朝形成鲜明对比。
3. 文化融合:金朝带来了一定的政治、文化变化,融合了辽、宋等各个王朝的文化特点。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宋、西夏、金并立》PPT课件 (5)
西 夏 皇 帝
西夏与宋关系怎么样?: 时战时和
南宋和金的对峙
: (一)金的建立
1115 女真 完颜阿骨打 上京
元昊 完颜阿骨打 赵构
916 960 1115 东京 上京 北京 女真 突厥 匈奴
女真猎人
南宋
(二)南宋建立
1127年,赵构在 应天称帝,后定 都临安,历史上 称南宋,赵构就 是宋 高宗。
北宋建立后,与辽保 持怎样的关系,是战 是和? 战:北宋两次对辽用兵,
试图夺取幽云地区, 都被辽挫败,只好 采 取防御政策。
和: 澶渊之盟
宋与辽和、西夏 的和战
(一)西夏的建立
1、建立
你时知间道:这1是03什8么年吗?
你人知物道:我元是昊古(代党项族)
哪个都少城数:民兴族庆吗府? 我谁史的?称开:国西先夏祖是
宋金之间的战争性质,同宋与辽、西夏战争 一样,都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决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就其正义性而言, 当时的金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 战争,是非正义的;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是正义 的。
女真骑兵
(一)
③元昊(党项族)
①耶律阿保机(契丹族)
(二)
(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灭辽、北宋)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一、辽、北宋、西夏的并立
辽与北宋的关系 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二、南宋与金的对峙
金与南宋的建立 宋金对峙
五代 十国
辽的建立和北宋 的统一
(一)、北宋和辽朝的建立
辽朝你统知治道者这在是其我管国辖古 地区代实哪行个什民么族政的策人进吗?
行这统个治民?族的哪个杰 从出这领一袖政在策什你么可时以候看 出么统辽样一朝的各统企部治图,者?建有(立共着政2分什权)?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辽、西夏、金的建立和与宋的和战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辽、西夏、金的建立和与宋的和战 辽、西夏、金的建立和与宋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1、契丹兴起:秦汉时为东胡的一支;原居辽河上游一带。
唐末,中原人民迁到长城以北,带去先进技术;契丹人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
2、阿保机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916年建国,定都上京。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
936年,耶律德光从后晋获取幽云地区;改国号“辽”。
3、蕃汉分治:“蕃汉分治”制度——①、背景:辽统治区,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
②、目的:为了适应上述不同情况,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③、内容: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
权力不及北面官大。
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④、特点:“因俗而治”;⑤、实质:阶级统治。
二、宋辽的和战: 1、宋初:太宗夺取幽云地区失败,转入“守内虚外”(对外防御,主要防范人民)。
2、澶渊之盟: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史称澶渊之盟。
宋辽对峙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建立:羌族一支,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1038年,元昊称帝,都兴庆,史称西夏。
仿唐宋制度文化:仿唐宋制度设中书省、枢密院;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3、夏宋关系:战争损失,元昊请和。
1044年议和,北宋册封“夏国主”,给夏岁币,重开边贸,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四、金的建立和灭辽、北宋:1、金的建立: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
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第7课 辽、宋、西夏、金并立
澶渊之盟是在北宋打胜的基础上签 订的,和约的签订对谁更有利?这说明 了什么?
澶渊之盟是以屈辱的“岁币”为代价换取的,
它加重了北宋百姓的负担,导致北宋财政困难, 但它是宋辽关系的转折点,和约使宋辽之间结 束了数十年的战争状态,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 友好关系,这和约不仅使双方边境地区的农业 得以发展,还使双方通过“榷场”进行经济文 化交流,这些对当时的宋辽社会经济的发展都 是有利的。
练习题:
一、选择
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B
A。西汉与东汉
C。东魏与西魏 二、填空
B。西晋与东晋
D。唐朝与后唐
1、 1140年,岳飞在 郾 城
大败金将兀 术的主
力骑兵。
赵 构 在应天府称帝,他就是 宋高宗, 2、1127年,
后定都 临 安 (今 浙江杭州),这就是南宋的开始。
秦桧 3、以“莫须有”罪名诬陷岳飞的奸臣是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画 像
960年, 后周大将赵 匡胤在陈桥 驿发动兵变, 建立宋朝, 定都东京 (今河南开 封),历史 上称为北宋。
陈桥兵变遗址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 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 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 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天下自安也。 ——赵普(引自司马光 《涑水记闻》)
辽
上京
辽 、 北 宋 、 西 夏 形 势
女真的统一金的建立
11世纪,女真完颜部逐步
统一女真各部落。
• 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会宁 (黑龙江阿城)称帝,国 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女真文字
金
1125年,辽朝 灭亡
1127年,“靖康之 变”,北宋灭亡 1125年,东京保 卫战
灭 辽 和 北 宋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
中国古代是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7、宋(辽、西夏、金)元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危及自己的统治,与赵普商量,•决定削夺大将的兵权。
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宴饮,在酒席上用劝导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诸大将的兵权。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
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
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契丹主力打败。
宋太宗急令宋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
杨业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
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
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
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
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
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
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
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变法最后遭到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
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
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更戍法更戍法,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
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
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
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
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府州军监:自宋取消节度使后,府州军的政务均以中央文臣代行.府的长官,除京师设置府尹外,其馀皆称作"权知府事",简称知府.各州皆称 "知州事",简称 "知州".军监则各置 "知军事" 和 "知监事" 简称知军和知监.帅漕宪仓宋各路置安抚司掌军事与民政,简称帅司;转运司掌财赋与转运,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简称仓司。
帅、宪、仓长官仅一人,分为安抚使、提点刑狱公事与提举常平司;漕则一路或有二三人,转运使、围运盒使与转运判官皆简称为漕。
四司设置先后不一,废置不常,南宋方成定制。
四司又皆有监察官吏之权,总称监司。
猛安谋克制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组织。
长孙博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史前时代1.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打制办法制造石器的时代。
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300万年至10余万年;中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至4~5万年;晚期大约距今4~5万年至1万年。
2.元谋人: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其化石只有两颗牙齿,是一位青年男性的左右上内侧门齿。
根据古地磁方法的测定,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
3.蓝田人: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80万年到60万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其化石包括下颌骨、头盖骨各一具以及若干牙齿,分别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类个体。
在元谋人、蓝田人的遗址,都发现了同时期的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
4.北京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
北京人的生活年代较为分散,约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之间。
总体来看,北京人头盖骨低平,头骨较厚,脑容量大约相当于现代人的80%,平均身高也较矮,但四肢尤其是上肢已与现代人相当接近。
在北京人所居洞穴中发现的石器多达10万件,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等,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的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
洞穴中还有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还能保存火种。
5.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发掘。
距今约1.8万年,化石至少属于8个人类个体,他们的体质形态已明显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
这一时期的石器比旧石器中期更加精细,形状对称、均匀,刃部锋利,小型石器较多。
石箭镞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使用弓箭。
另外,在山顶洞人遗址还发现了磨制骨针和燧石,反映出已经掌握了缝纫技术和人工取火的方法6.原始群:从猿到人过度时期的古猿群体。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部分 长孙博 2012年版
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1.葵丘之盟*:(厦门大学2002年专门史中国通史真题)公元前651年齐国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盟约声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还规定同盟国诸国不要乱筑河堤,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以田邑封给别人而不报告天子。
葵丘之盟使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2.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一次争霸战争。
公元前632年,楚北上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晋军救宋。
晋军为避开楚军的北进锋芒,在未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
至城濮,晋文公会晋、宋、齐、秦等军,打破楚军。
此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确立了其霸主地位。
3.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
”践土之盟是晋文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
4.弭兵之会*:(南京大学1997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
弭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最为重要。
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
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
5.秦霸西戎:秦穆公统治时期征服西北方国部落的活动。
秦穆公在位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名臣治国,成一时“富国强兵”之势。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企图向东发展,争霸中原。
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殽(今河南洛宁西北)时,遭晋军截击,全军覆没,史称“殽之战”。
秦东进受挫后改变战略,转而西向,进攻戎地,“灭国十二,开地千里”。
宋辽金元明六史补编
宋辽金元明六史补编
“宋辽金元明六史补编”是一个术语,它指的是中国古代六部史书记载的一段历史。
具体包括:
宋史:记载宋朝的历史,从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
辽史:记载辽朝的历史,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125年。
金史:记载金朝的历史,从公元1115年至公元1234年。
元史:记载元朝的历史,从公元1206年至公元1368年。
明史:记载明朝的历史,从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
补编史书: 是指在原史书记载之后或缺失之部分再补充或整理,以补充原史书记载。
这六部史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其中《明史》、《元史》和《宋史》是三大史部。
它们记录了这几个朝代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初中历史复习资料
》 材料二:右图是( 《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 ( 4 )以中都为都城的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其建立者是 谁? ( 5 )图中 A 至 B 这条分界线是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的边界线,它东起 ______________,西到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北宋建立后 ,对辽用兵 ,失败后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 材料三: 北宋建立后, 对辽用兵, 失败后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 :1005 年,辽宋之间订立和议 :双方撤军 ,各守疆界 ; 材料四 材料四: 辽宋之间订立和议: 双方撤军, 各守疆界; “岁币 ” 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 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 岁币” 。 (6)材料三、四反映了北宋、辽之间关系怎样?体现了什么 特点?
辽、宋、西夏、金等政权
� 知识解读
政权名称 北宋 、 宋、辽 宋、辽、 西 夏、 金政权 并立 契丹(辽) 西夏 金 南宋 建立时间 960 年 916 年 1038 年 1115 年 1127 年 建立者 赵匡胤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赵构 民族 汉 契丹 党项 女真 汉 都城 东京 上京 兴庆 会宁 临安 重大事件 陈桥兵变 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宋金和议 郾城大捷
:宋真宗死时 ,辽朝大臣集会致哀 ,辽道宗说 : 材料五 材料五: 宋真宗死时, 辽朝大臣集会致哀, 辽道宗说: “与朝 。 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从安居,不乐战争 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从安居,不乐战争。 ” (苏辙《栾 》 城集 城集》 ) (7)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盟约?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盟约。
� 材料解读
》 材料一:右图是(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 _ ( 1 )图中三个并立的政权分别是: A.________B.________ A.________B._________ C.__________。其中 A 是由_________族杰出首领阿保机建立的, C 是由 _______ 族首领元昊建立的,而 B 是由后周大将________ 建立的。 (2)在 A 和 B、C 关系中,双方既有战争,也有议和,而它 们议和的相同作用是什么? (3)A、B 两个政权后来都是被哪一个政权所灭?你认为它 们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陈桥兵变*:(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中国古代史真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的兵变。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为名,领兵出征。
大军刚出开封,军队在陈桥驿发生哗变,赵匡胤在被黄袍加身后,回师开封,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
陈桥兵变为宋朝的建立奠定了墓础。
2.州府军监:宋代地方政区。
北宋的地方行政是州、县两级。
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
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
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3.监司:宋代设立的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的简称。
宋初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日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简称“漕臣”)提点刑狱司(简称“宪臣”)、安抚司〔简称“帅臣”)、提举常平司〔简称“仓臣”)四司。
因其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兼有监督地方官吏之责,所以此四司亦合称“监司”。
北宋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以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
4.官职差遣*:(浙江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宋官称和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
宋初委派朝官担任地方长官职务,称为“差遣”。
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官”指寄禄官,“差遣”则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
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提举、提点、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提点刑狱公事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
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
5.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解除武将兵权的事件。
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宋太祖取消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统率禁军职位。
同一年,在一次酒宴中,赵匡胤“劝”大将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大将们在利诱胁迫之下,交出了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6.更戍法:(浙江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宋实行的一项军事政策。
北宋为了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独有,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
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但将领不随之调动。
出现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7.《宋刑统》:宋代的主要法典。
全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
太祖建隆四年(963年),由窦仪、苏晓等人编定。
《宋刑统》以唐律为准,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每篇之下又分若干门,共213门,502条,30卷。
它收集了自唐开元初年至宋建隆初年近1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之一。
8.三冗*:北宋时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简称。
北宋时通过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入仕为官者不断增加,出现冗官现象。
为了应付辽、夏侵扰,缓和与镇压农民反抗斗争,每逢荒年,政府即招大量的流人饥民为禁军或厢军,出现冗兵现象。
官员、军队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浩大,同时每年还要物送辽、夏大量岁币,出现冗费现象。
由于冗官、冗兵和冗费,宋朝在仁宗时,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形势。
9.主户与客户:(武汉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宋代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
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
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
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一二等户土地田亩多,又称上户;三等户称中户;四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下户。
徭役不分主、客户,一律承担。
10.五等版籍:宋代的户籍制度。
一般称五等版籍,每逢闰年修造一次。
宋朝的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
主户,拥有上地,是需要承担赋役的人家;客户,即没有土地的佃户。
主户为五等:一二等称上户,三等称中户,四五等称下户,亦作贫下户。
由于赋役繁重和不均,一般地主和富裕农民往往通过诡名寄产、诡名挟佃、诡名子户的方式,逃避赋役。
而贫苦农民则往往因赋役繁重,最后沦为没有土地的佃户。
11.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宋代正税之外的人头税与杂税。
宋初把唐末五代的杂税大部分继承下来,凡是以身丁为对象而征收的,则总名之为“丁口之赋”;凡是以牛皮、盐、曲之类为讨象而征收的,则总名之为“杂变之赋”。
这两种都必须随同两税输纳。
丁口之赋,不管有无土地,全须交纳。
12.庆历新政*:(武汉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的政治改革。
宋仁宗时,政治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主的十项改革方案。
仁宗采纳了这一方案,并诏行全国。
改革仅一年,范仲淹被贬,改革失败。
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13.青苗法:(2010年历史学统考真题)王安石新法之一。
又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
各地方政府于每年正月和五月两次贷钱谷给农村主户,按户等高低规定借贷数目。
借贷期限为半年,出息二分。
当时民间的利息很高,一年以五分为常,甚至有超过二倍到三倍的。
此法旨在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贷盘剥,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政府也因此获得利息收入。
14.农田水利法: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
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照户等高下分派。
凡单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于州县共同负责。
农田水利法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5.募役法:王安石变法颁布的关于废殊差役实行募役的法令。
亦称免役法。
把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方法,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充役。
募役所需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高下分担,称“免役钱”。
原先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僧道户和不服差役的城市上五等坊郭户、农村的未成丁户、单丁户、女户等,也须按户等纳相当同等民户所纳钱的半数,称“助役钱”。
这可以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束缚,有利于农业生产。
16.市易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颁布的一项法令,其法为:政府出资在京城设市易务,大量收储各种滞销货物,待市场短缺货物时,再赊销给商人,于一年后加息二分偿还货款。
后来在杭州、润州(今江苏镇江)、长安、凤翔等地也设市易务。
这是用国家权力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以稳定物价,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17.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之一。
1072年推行的改革田赋制度的措施。
主要内容是,对所有已经垦种的土地进行清查丈量。
清查后,将田地的亩数、主人姓名、土地好坏一一登记上册,并按土地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税的依据。
此法既可解决瞒田逃税、增加税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因丈量土地工作繁难,耗时较多,特别是东强地主极力反对,因而只在少数地区得到实施。
到元丰八年(1085年)基本废止。
18.置将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措施之一。
又称将兵法。
为改变过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状况,自熙宁七年始,在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置带兵将领,共置九十二将,每将统兵三千人左右;将领均选择作战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专门负责训练军队,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
置将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19.保甲法:(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通史真题)北宋王安石变法之一。
熙宁三年(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规定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做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流派保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
其目的是逐步实现民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以民兵取代冗兵,增强各地的武装力量。
哲宗元佑年间被废除。
20.保马法: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
亦称保甲养马法。
首先在开封府实行、后又推行于河东、陕西等五路。
规定凡五路义勇和保甲愿养马者,每户养一匹,有能力者可养二匹。
政府或给马,或给钱令自行购买。
养马户可受到免征折变、杂变之赋及差役、杂徭等优待。
这一方法改变了过去军马全由政府饲养的状况,使政府节约了大量养马开支;也有利于加强地方的军事实力。
21.《三经新义》: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经义的重新训示。
照宁六年(1072年),神宗任命王安石提举经义局,由吕惠卿等兼修撰,重新解释《诗》、《书》、《周礼》等书。
熙宁八年(1075年),《诗经新义》、《书经新义》、《周礼新义》完成,合称《三经新义》,作为托古改制的变法理论依据。
后《三经新义》被颁赐给宗室、大学及诸州府学。
《三经新义》开宋代义理之学,代替汉唐传注经学之风,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呐。
被称为荆公新学,同时这种训释经义中阐明义理、反对章句传注的新学,对理学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2.元祐更化:北宋元佑年问反变法派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年)春,宋哲宗即位,其祖母宜仁太后执政,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人,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
因这一事件发生在元祐年间,故史称“元祐更化”。
23.哲宗绍述:宋哲宗恢复王安石部分新法的事件。
亦称绍圣绍述。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次年改年号为绍圣,表示“绍述”(继承)神宗的新法。
起用变法派章惇、曾布为相,贬斥旧党吕大防、刘挚等,追夺司马光、吕公著赠谥,恢复青苗、免役等法。
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更加激烈。
24.南北面官*:辽代根据不同社会发展状况而设置的两套统治机构。
辽建国后,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
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故称南面官。
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官吏亦多用汉人。
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故称北面官。
北面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
管理宫账、部族、属国之事。
25.头下军州*:(北京大学2006年中国古代史真题)辽代地方行政制度之一。
辽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以部族制和州县制双轨分治。
除此之外,还有头下军州,是由辽的宗室、大臣、外戚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或所俘获的人口为主体建立的地方行政单位。
头下军州的刺史由中央任免。
其他官吏则由头下主自行委派。
头下军州的赋税除酒税和一半田租交纳辽政府外,其余全归头下主。
26.四时捺钵:(延安大学2011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辽代的政治制度之一。
每年春夏秋冬四季,辽朝皇帝都要到各地巡视和从事渔猎活动。
所谓“捺钵”,就是辽朝皇帝在渔猎之地所设的行帐、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在捺钵与南北面大臣商议国事。
27.勃极烈制:金朝前期实行的中央政治制度。
金建国后,废除了部落联盟时代的氏族议事会制度,改行勃极烈制。
以皇帝为首,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掌握军国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