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话题解读
⒂《沙之书》小说讲述了“我”面对”沙之书------无限之物” 的心理感受。 *“沙之书”是某种神秘之物 *“沙之书”可以看作是对无穷尽存在的隐喻,可以看作是无 限时间空间的模型,可以看作是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还可 以看作是对文学的某种认知:制造一本无始无终的小说。
作者以否定他人讲故事的真实性来显示自己叙述的真实,恰 恰是想表明自己故事虚构的合理性,这种貌似真实的虚构所 体现出来的合理性为作者的象征主题提供了合理的依托。
第一人称:以故事的参与者(局内)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 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以参观者的身份(局外)讲述故事,视角为有限、 无限。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受的约束,相对较自由。
第二人称:以小说中的人物讲述局内的“我”,使叙述者与人 物之间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第五单元---⑨《清兵卫与葫芦》⑩《在桥边》
情节
“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 划或设计,它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 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情节是故事的核心,它在整体上决定了故事的 走向和发展. 情节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以摇摆取胜 情节的戏剧性------生动性.
第四次比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还没结婚的、腼腆的朱阿羞得满面通红, 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
第五次(被恳求 ,为免重复省略) 第六次,……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 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抠动了扳机。
------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 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 战争的阴影 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层层推进,波澜起伏。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zhj
外国小说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叙述”话题教学: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1、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2、有限视角——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1、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2、第二人称问题。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基础知识梳理】一、字音字形pánshān()zhízhú()chóuchú()脚踝.()稀稀落落..()落.在后面()落.不是()大大落落..()看.管()撇.下()瞥见()神mì()莫测岔.路()瞅.着我()挨.得过()挨个过()肖.像()鬈.发()芜菁..()充塞.()敷衍塞.责()塞.翁失马()软木塞.()古冢.()箭镞.()擦shì()年jiàn()sǒngyǒng()噩.()梦屹.立()桅.杆()鸣啭()凛冽()逼人俯kàn()yùn jiè()睿智()烙.印()刹.那()霎.时()戛.然而止()二、词语辨析踯躅与踟蹰、踌躇爆发/暴发凝视/注视大概/大约年轻/年青原型/原形合拢/合龙悬而不决第二单元——“场景”话题教学:把握场景的功能【考点梳理】场景这个话题主要应把握场景的5点功能:①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阅读梳理与典型题例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阅读梳理与典型题例第一单元:叙述高中语文(id:gzyw11) 编辑整理谁来说:1、谁来说就是给小说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叙述的立足点,它决定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以一个半大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他的视角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和不可理喻,决定了小说是现在进行时的叙事,读者和人物一起经历着成长的阵痛。
2、上帝俯瞰和凡人眼光上帝俯瞰即全知视角,这种视角下,叙述者了解小说的全部人物和事件。
第三人称一般属于全知视角。
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比如莫泊桑的《项链》。
凡人眼光即有限视角,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不作评论和心理描写时)属于有限视角。
《桥边的老人》即采用有限视角的第一人称方式,“我”作为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比如老人的感受就只能揣测。
这样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角度发挥想像。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 我 真实自然 说话人是叙述者也是参与者 不足之处是比较主观第二人称 你 亲切抒情 有别于第一人称的二者合一,也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第三人称 他 客观灵活 说话人是旁观者 不足之处是比较疏离契诃夫的《万卡》是两种人称的巧妙结合,用第三人称的叙述向读者交代万卡的悲剧命运及其生活环境、背景等;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在莫斯科鞋店里做学徒的悲惨遭遇以及内心世界的悲伤。
叙述腔调:1、腔调的背后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比如伍尔芙小说的睿智与抒情,海明威小说的深刻与蕴藉。
有时作家可以将自己惯用腔调隐藏起来,换成人物的口吻来说话。
2、讲述与显示讲述即主观叙述,比如《墙上的斑点》,显示即客观描写,比如《桥边的老人》。
速度控制:小说有自己的节奏,当概括性叙述时,小说节奏就快,当细致描写时,小说节奏就慢。
叙述知识:1、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 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 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 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 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叙事。依靠人 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 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 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 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抒情气息浓。
第四单元话题:人物 1.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 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样,如娜塔莎。扁平人 物性格单一,如素芭。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技巧 分析技巧: (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 (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 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 写 (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 物烘托等。 概括技巧: 不仅仅只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还应该结 合人物生活遭遇、命运结局等把人物整体形象概括出来, 让读者一看就能在脑子里唤起这个形象。
第五单元话题:情节 1.情节运行基本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情节的“摇摆” 作家写小说往往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 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 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情节就出现一波三 折或跌宕起伏,即情节产生了“摇摆”。 擅长讲故事的作家总是极尽摇摆之能事的。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小说情节也追求“戏剧性”,最典 型莫过于美国作家欧•享利。 4.学会概括情节及赏析情节设置的妙处 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 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
高二(下)《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二、单元专题涉及的作家作品外国小说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专题-课文整理
象。
以时间为 顺序巧妙地安排四 个
安东诺夫 卡苹果
生活场景 :庄园兴盛时期、 中 等贵族生 活、地主精神日趋 衰 落、小地 主时代开始,揭示 出 俄 国中 等贵族 阶级 的日益 衰 落,他们 的精神日趋颓废的 现 状,为地 主阶级的没落唱了 一
蒲曾年学贵宁族奖获诺())得贝(俄尔出1国93身文,3 《情布径》》》米《《《巴佳三幽黎的个蝉》爱卢小
继 承俄国 古典文 学的 现实主 义传 统 ,其小 说不太 重视 情节与 结构 的 安排, 而专注 于人 物性格 的刻 画和环境气氛的渲 染。(以课文为 例展开分析)
首挽歌。
用浪漫主 义手法,刻画丹柯 这
一光辉形 象。为了让族人走 出
黑暗,他 献出自己的心,用 那
丹柯—— 颗 燃烧 的心照 亮了 人们的 前
话》
作用;分析朱阿的形 象和他出场的
典型背景
半张纸
以几乎白描的手法 介绍一位年
《梦的戏剧》 以独特的表现方式,表达深刻的内
轻房客两年间的生活经历(幸 斯特林堡(瑞(欧洲表现主 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用平实的
福美满—孤独不幸悲伤—微 典)
义的先锋)《红 语言写生动的人和事。本文:理解
笑)揭示主人公乐 观积极、充
用一种虚幻的手法 写出了一个
大都用变形荒诞的 形象和象征直
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索求 卡夫卡(奥地
觉的手法,表现被充 满敌意的社会
骑桶者
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事实,向 利,欧洲著名《地洞》《变形 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我们展示了现实社会的冷酷和 表现主义作 记》《城堡》 本文:理解为什么要骑?骑桶者的
博根短师作作,尔廷篇家家作赫,小,)2家斯说知0 们世(大识纪的阿型《利(为递集集地》奥布斯诗)()运宜的集短《圣诺激,虚篇火斯情此小构传艾》地说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总结1
了解《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体系作者世界学生世界研究者抽象出来的世界人物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述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露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述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情感。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述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奖惩分明、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画得犹如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述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暮秋狩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旧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迷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难过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狩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勇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迪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进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同时鼓励人们要勇于为梦想打拼。
(三种人:爆米花小贩、矿工、圣地亚哥)7.《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活泼、天真、热情、渴望受关注及胸无城府、率真个性、为爱义无反顾艺术特色:正面描述与侧面描述相结合的人物塑造方式。
《外国小说欣赏》考点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考点梳理[教材知识综述]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
由于湖南省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必选了一门《外国小说欣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说阅读在高考中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精粹点睛]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莫泊桑的《项链》。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要点及文学常识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899-1961),美国记者和作家。
长篇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他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
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却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这种叙述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
小说中的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海明威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理论,叫“冰山理论”。
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
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
他的叙事极为收敛、简洁,传说他为追求简洁甚至站着写作,不让自己有多余的废话,甚至砍掉那些具有修饰意义和褒贬色彩的形容词。
有批评家称他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那些没有必要的“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或许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小说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为什么不再是对我讲了?或许是他不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忧虑”;或许是他想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是疲惫得连话都懒得再说了;也或许表明了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老人说“那时我在照看动物”,这个信息我们早已在前面听他告诉过我们了,他却依然喃喃自语地重复着。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解析
3、简要说说小说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注意:要结合小说,注意主题的多义性, 新颖和创新
答题要领: 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 问题,分点回答: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 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 格上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 的主题,特别注意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世界阐述,回答能够自圆其说。 主题的深刻性 和反映的社会层面,要打开思路,多角度思考。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 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 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语言表达: 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 /呼吁 了……
命题形式:小说描写某某场景,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依据文章内容发 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考点纠错:脱离文本笼统分析,生搬硬套场景功能; 作答时遗漏要点。 思考方向:1、烘托人物的心情;2、烘托周围的气氛; 3、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 突出主题,结合具体文本的具体位置具体分析,指出 特点,最好分点作答。 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 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 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 的情节发展。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三、主题
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 “母题”。有时材料比作家想要表达的 更有思想。 写作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和讲 道理。 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 “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 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 蕴涵其中。 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 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
中学课件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 A.以小见大 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塑造了以桑地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a name=baidusnap0></a>不</B>败他”的“硬汉性格”。
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B>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 A.辐射状结构 B.自由联想(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 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 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 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 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总结(高三下册)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总结 (高三下册)第一单元话题:叙述1. 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应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5)推动情节发展第三单元话题:主题1.母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如“爱情”“战争”“复仇”等,这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称之为“母题”。
2.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3.小说主题是通过形象和情节来暗示出来的,因而小说主题往往比较模糊、含蓄,因为“形象大于思想”。
这就造成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如一部《红楼梦》,有人认为主题是表现“爱情悲剧”,有人认为主题是反映“封建社会的败落”,甚至认为主题是表现“排满思想”等等。
4.考试中归纳主题往往用这样的句式:通过……表现(反映、揭示、批判、赞美等)……第四单元话题:人物1.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样,如娜塔莎。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如素芭。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技巧分析技巧:(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物烘托等。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要点及文学常识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899-1961),美国记者和作家。
长篇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他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
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却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这种叙述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
小说中的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海明威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理论,叫“冰山理论”。
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
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
他的叙事极为收敛、简洁,传说他为追求简洁甚至站着写作,不让自己有多余的废话,甚至砍掉那些具有修饰意义和褒贬色彩的形容词。
有批评家称他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那些没有必要的“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或许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小说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为什么不再是对我讲了?或许是他不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忧虑”;或许是他想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是疲惫得连话都懒得再说了;也或许表明了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老人说“那时我在照看动物”,这个信息我们早已在前面听他告诉过我们了,他却依然喃喃自语地重复着。
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
高二(下)《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一)高二(下)《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三)——话题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场景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场景之分。
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是生活的横截面。
场景能够:(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注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区分)主题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
有时材料比作家想要表达的更有思想。
写作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和讲道理。
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
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所以主题就有多种可能。
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种模糊处理,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人物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贴着人物写,就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贴着人物的言行写。
所以分析小说,要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和言行。
(注意分析教读课文里的人物如娜塔莎、丹柯、朱阿等)扁平人物是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如《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
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比方美国小说加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里的斯佳丽。
(分析课文里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人物个性化和人物类型化,在现代小说里人物开始退隐。
卡夫卡《城堡》和《审判》里的人物都叫K,性格也当然无存。
情节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是故事的核心,它在整体上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发展。
细节比情节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三者故事最大,情节次之,最末细节,最富有表现力。
情节的运行方式有:1、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外国小说欣赏
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的观点
主题一“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人物一“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概念虚构区分“事实”与“真实”,心灵真实。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一话题
叙述之一
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难来讲。
叙述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叙述之二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件:话题情节
迷 路
过了水泥桥,车上的乘客骤然减少。吴索呆望着窗外的景物,心中想着 回家后,如何开口跟妻子说,今天四处求职却没有一处成功。再想起孩子的 医药费、房租与会钱,吴索不觉叹一口气,合上眼睛…… “先生,你知不知道博大街在哪一站下?” 吴索张眼一看,前座的男子正指着身旁的幼童,说:“这个小男孩迷路 了。” “这班车不经过博大街。”吴索说。 “那怎么办?我有急事,再过一站就要下车了。” “我知道路。”吴索说。 “先生,就拜托了。谢谢啊!” 前座的男子下车后,吴索趴着前面椅背,问小男孩:“到了博大街,你 知不知道怎么回家?” 小男孩迟疑了一会儿,才说:“我家住博大街36号,开电器行。” 好熟的地址。吴索今天一大早就在求才栏见过它,刚刚才彻底丢掉,想 不到又遇上了。吴索不禁苦笑起来,心中记起那个电器行老板满脸冰霜地摇 头对他说:“我不雇用有过前科的人!” 难道你不曾犯过错?吴索内心奋力呐喊着,既然你不肯相信我会改邪归 正,我就绑架你的儿子。吴索于是移身坐到前座小男孩的旁边。
情节运行方式(一)
• 一、基本模式(传统模式)
• 发生—发展—高潮(高潮2……)—结局。如同一条抛 物线,高潮为顶点,结局在下滑的一刻戛然而止。
情节运行方式(二)
• 2.情节摇摆
• 小说如果仅仅只有四个基本情节是令人窒息的,因为只有 “张”而没有“弛”;而且故事也太单调。所以,小说常 常通过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其他情节、人物性格及主题 的摇摆(插入)来改变节奏,使情节迂回曲折,人物形象 丰满,主题深刻等等。如《鸿门宴》中张良的行动。 • 《炮兽》中将军处决队长之前奖励他。 • 《素芭》在“出生—交友—出嫁”这个基本情节主线中插 入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
老头子隔老远就看见老太婆在屋角张望。开始吃晚饭了,老太 婆从背篓里把鸡爪倒在碗里说:“老头子还晓得心疼人哩!”刚要 给嘴里送一个,老头子眼疾手快,一把就抢过囫囵吞下,一手握鸡 爪一手盖住碗,又连下四个,边吃边冲太婆嘿嘿直笑,说:“好东 西一辈子没吃过,我先吃了,下回下山给你买。”吃完又喝下一搪 瓷缸子浓茶,道:“女儿说了,每回带东带西都是你的,这次指定 给我吃!”老太婆骂了几句,吃了几口白饭,扔下筷子坐一边去了, 看着老头子边吃边笑边喝,又把剩下的包起来放到她够不着的地方, 心里也很嘀咕:平时老东西不是这样的嘛,好东西哪次不是他吃我 剩下的! 晚上老头子睡得死猪一样,老太婆说:“老东西你吃!吃!我 让你一个人吃!”偷偷下床,搬来桌子,慢慢爬上去,取下鸡爪, “哼!”一口咬着,“噗”地又吐出来。“哎哟!好辣,”边擦嘴 边说,“这老家伙,还知道我胃疼哩!”又摇摇头说:“老东西故 意骗我哩!”然后咧开嘴“嘿嘿”了几声,又回到床上,给老头子 掖了掖被子睡下了。
《外国小说欣赏》整本书知识汇总、考点梳理与答题技巧
《外国小说欣赏》整本书知识汇总、考点梳理与答题技巧外国小说知识汇总[教材知识综述]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
由于湖南省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必选了一门《外国小说欣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说阅读在高考中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精粹点睛]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莫泊桑的《项链》。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 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 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 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 评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 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 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 距离,抒情气息浓。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 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 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 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 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 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 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 (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 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 呼应。以欢乐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 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 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第三单元话题:主题 1.母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 些题材,如“爱情”“战争”“复 仇”等,这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 我们称之为“母题”。 2.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3.小说主题是通过形象和情节来暗示出来 的,因而小说主题往往比较模糊、含蓄, 因为“形象大于思想”。这就造成小说主 题的复杂性,如一部《红楼梦》,有人认 为主题是表现“爱情悲剧”,有人认为主 题是反映“封建社会的败落”,甚至认为 主题是表现“排满思想”等等。 4.考试中归纳主题往往用这样的句式: 通过……表现(反映、揭示、批判、 赞美等)……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ppt1 人教课标版
• 5.《丹柯》高尔基(苏联) • 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 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 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 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 【艺术特色】 • (1)浪漫主义手法 • (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 • 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 • 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 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 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 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同时鼓 励人们要敢于为梦想打拼。(三种人:爆米花小 贩、矿工、圣地亚哥)
从“结构”角度对小说赏析的要点和步骤:
1、抓住小说的“容器”即结构要点
2、判断结构是依赖情节的力量还是情绪的 勾连等来构成 3、分析属于哪种结构模式 线性结构(延迟)、生活横断面、心 理时序 4、描述要点并联系主题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情感
感动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情感是小说的动力, 感情是一个作家创作得以维系的根本保证。作家根 据材料的“情感价值”来取舍时间,一秒钟可以很 长,十年也可以很短。 悲悯情怀是最崇高的情感。情感的处理往往是节 制胜于放纵,适当的节制更能打动人。 小说家要将情感不断积累升华,蓄势待发,比 如《山羊兹拉特》。现代主义小说出于反思和批判 西方现代工业化社会对人的“异化”的目的,渐渐 远离温情的关照,甚至把情感降低到了“零度”, 不再将感情作为小说的题材。但这并不是说小说不 要情感,而是表达方式收敛了。
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 “母题”。有时材料比作家想要表达的 更有思想。 写作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和讲 道理。 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 “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 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 蕴涵其中。 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 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
包括:概念、举例、重要观点和解释
叙述
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谁来讲。《我的叔叔于勒》孩子在讲故事。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情节
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是故事的核心,它在整体上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发展。细节比情节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三者故事最大,情节次之,最末细节,最富有表现力。情节的运行方式有:1、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基本模式)(注意倒叙)2、摇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契诃夫的《变色龙》故事不是一下子讲完而是在摇摆中进行)3、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欧亨利式的结尾:《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篇长青藤叶》、《警察与赞美诗》)(注意理解危机的化解和延误的示例。)
主题
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有时材料比作家想要表达的更有思想。写作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和讲道理。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模糊处理,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情感
感动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情感是小说的动力,感情是一个作家创作得以维系的根本保证。作家根据材料的“情感价值”来取舍时间,一秒钟可以很长,十年也可以很短。悲悯情怀是最崇高的情感。情感的处理往往是节制胜于放纵,适当的节制更能打动人。小说家要将情感不断积累升华,蓄势待发,比如《山羊兹拉特》。现代主义小说出于反思和批判西方现代工业化社会对人的“异化”的目的,渐渐远离温情的关照,甚至把情感降低到了“零度”,不再将感情作为小说的题材。但这并不是说小说不要情感,而是表达方式收敛了。
虚构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小说最终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注意掌握《沙之书》和马尔克斯想卡夫卡学习的事例。(话题说明中有)有谁又能说传统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就一定会比卡夫卡笔下的K更真实?(此句如何理解?)
场景
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场景之分。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是生活的横截面。场景可以:(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注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区分)
人物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贴着人物写,就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贴着人物的言行写。所以分析小说,要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和言行。(注意分析教读课文里的人物如娜塔莎、丹柯、朱阿等)扁平人物是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如《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比如美国小说加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里的斯佳丽。(分析课文里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人物个性化和人物类型化,在现代小说里人物开始退隐。卡夫卡《城堡》和《审判》里的人物都叫K,性格也当然无存。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小说家根据审美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小说考点解释
阅读小说三大要素最要紧:情节、人物和环境。所以考试也会围绕三个要点展开。读小说第一步要读懂小说,理清课文情节思路,体会这样安排的意义(比如倒叙的作用,见《第二教材》P55),归纳主题思想;第二步分析小说人物,特别要抓住小说人物言行、心理(环境对人物塑造也有作用,如《炮兽》)进行分析,从而归纳人物形象,通过知人论世,了解背景解读塑造该人物的意义;第三步分析小说的环境,主要是归纳环境的特点和环境的作用(重点是环境对情节推动的作用、人物塑造的作用和主题深化的作用)。第四步,要认真品读小说的语言,分析某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比如对塑造人物、表现环境、深化主题上的作用,学会鉴赏评价。总之,就是要扣住文章主旨,从三大要素入手,内容与形式共同关注。情节是基础,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二是还能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半张纸》中的半张纸)长篇小说也需要结构(如《百年孤独》、《铁皮鼓》都需要。)注意结构和线索的关系。注意结构中的层层推进的作用(清晰、引人入胜、有节奏感)。组织结构的方式,比如按时间、空间、物、心理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和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