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贺新宇王志杰熊金银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有理想,有道德的各类建设人才,培养少数民族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各高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作为未来的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党和国家开展民族自治地区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一、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本民族的杰出代表,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民族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将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因此,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探索合理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二)有利于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方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以及相关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三)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猖獗,而作为思想传播主阵地的高校,也就成为了分裂分子与我们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可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愈发重要。高校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与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民族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四)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我们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经济欠发达、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不断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任务的提出,对民族地区人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让更多、更加优秀的来
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回到自己家乡,成为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带领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向前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需要,是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性
(一)民族心理特征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都有着一定的民族意识。他们遵循着本民族共有的价值形态,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习俗,热爱本民族,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对民族问题敏感。民族意识较强烈,他们大多只同本民族的学生接触,活动范围狭窄,小团体意识较浓厚。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产生民族抵触情绪和狭隘的民族思想意识,容易同其他学生发生冲突。
(二)传统习俗特征
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传统节日的差异,而且表现在饮食习惯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在重要的节日里都会载歌载舞进行庆祝,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乐于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同时,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饮食习惯上和汉族学生差别很大。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在浓厚的宗教氛围里长大,族群及家人的宗教信仰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强烈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语言文化特征
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从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接触和学习汉语时间较短,致使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薄弱。同时,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的日常生活中也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这也影响了他们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另外,内地高校都是以汉语教育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师生沟通,也降低了他们对知识、文化的吸收、理解能力,增加了他们学习中的困难。这些都为内地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四)学习基础特征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有自己的母语,汉语底子不好。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又住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教育资源的限制,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英语不好。另外,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的时候,政府有很多教育倾斜扶持政策,在进入大学以后,少数民族学生跟汉族学生一起学习,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这就容易使一些学生逃课、挂科,甚至有些学生会因此产生自卑、不满、抵触情绪。
(五)生活环境特征
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居住在欠发达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又不受计划生育政策限制,家庭人口多,经济来源有限,很多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好。面对较高的学费和较高的生活消费水平,一些家庭无力承担,很多学生主要靠借款或选择申请助学贷款。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外独行、内抱团
这一点体现在少数民族学生于各高校生活、学习以及适应性等各方面。民族意识,亦称民族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认知的外在表现,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种意识。这种民族感对其成长有促进作用,但在高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也容易引发一些问题,如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的自我保护性过强,民族融合意识欠缺。
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与本民族同学交往,形成自己的交际圈,尤其在大一新生中,这种现象较为突出。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意识。究其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源于共同地域、有相同或相近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本民族同学之间更容易交流、沟通与理解;而对汉族学生,双方在语言、作息、饮食、宗教信仰、生长环境以及文化方面有较大差异,导致其思想、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一致,因而对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形成障碍,产生民族内部抱团现象。
(二)民族自尊心强、心理素质弱
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有共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民族自卫心理,因而,在与外民族、外文化的人交往时,表现出敏感与多疑,如若对方言辞不当,易刺伤其自尊心,引发纠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