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合集下载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文言文朗读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需要查这些关联词语的含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如:(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可/以一战。

(“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忘∕路之远近(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4、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A、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要用停顿永之人/争/奔走焉。

"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例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如:夫/环而攻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有所览辄省记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例如:佳木/秀而繁阴;问/今是何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7、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例如:山肴/野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不能停顿的情况:偏正短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介宾短语: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生/于忧患;其/如土石何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0、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断句的七个口诀如下:
1.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2.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3.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4.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5.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6.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7.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断包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
1.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2.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3.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4.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5.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6.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7.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8.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文言句式朗读节奏划分

文言句式朗读节奏划分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1.夫/大国,难测也例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例3.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例1、2中句首发语词:如“夫”、“盖”,例3中的关联词:“且”,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 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如:①佳木/秀而繁阴。

例①中“佳木”是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局部之间应作停顿。

例②③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3.停顿要表达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关键词)4.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节拍来读。

例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二二拍)例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二三和二二拍)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表达出宾语的省略。

6.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如:(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卖油翁》)例(1)“虞山”,山名。

“王毅叔远甫”,姓王名毅字叔远。

“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例(2)“陈尧咨”,谥号康叔。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因为陈是欧阳修的前辈,所以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准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

希望同学们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作品简介: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文言文语句的节奏划分

文言文语句的节奏划分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若夫淫雨霏霏(两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两处) 然则何时而乐耶 (一处) 故自号曰醉翁也 (一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一处)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两处)
若夫/淫雨/霏霏(两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然则/何时而乐耶
故/自号曰醉翁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 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 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 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 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 “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 “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 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 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 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 “夫”、“若夫”、“盖”、 “然”、“则” “然 则”、“岂”、“岂若”、“宜”、“诚宜”、 ”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 等。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 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 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 该停顿。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 代对男子的美称)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余闻之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文言句子节奏划分法

文言句子节奏划分法

文言句子节奏划分法(一)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如:①佳木/秀而繁阴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④问/今是何世⑤忘/路之远近2.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如: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二)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

(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如“夫”、“盖”、“故”、“惟”、“至于”“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如:(1)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孟子二章》)(2)盖 / 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4)至于/夏水襄陵(5)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诚宜”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开启下文,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四)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如:(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2)问/(渔人)所从来(《桃花源记》)“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文言文断句停顿原则

文言文断句停顿原则

文言文断句停顿原则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正确的断句和停顿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指导原则,帮助你进行文言文的断句和停顿:1.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句首语助词和关联词,如“夫”、“盖”、“然”等。

在这些词语后面应该适当停顿,以突出语句的结构和层次。

2.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在文言文中,有时两个单音词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而在现代汉语中可能需要多个词语才能表达。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这两个单音词分开读,而不是连读。

3.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在文言文中,词语的顺序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因此,要根据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语顺序来停顿,确保语句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4.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在文言文中,有时名词可以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在这种情况下,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该连读,而不是分开读。

5. “而”字后应该停顿“而”字在文言文中常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句子。

在“而”字后应该适当停顿,以突出其连接作用。

6. 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在断句和停顿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

如果原文中存在复杂的句子结构或长句,可以通过适当的停顿来体现其原貌。

7.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在文言文中,有时会省略某些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在节奏停顿时,应当体现出这些省略成分,使语句更加通顺和理解。

8. 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和地名等特定名词。

对这些名词的不了解容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因此,在阅读前应当对相关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9. “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在文言文中,“也”字常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和停顿。

在朗读时,应当在“也”字后面适当停顿,以突出语句的语气和节奏。

10. 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最终,对文意的理解是确定停顿的关键。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 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 为语气助词。

2. 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

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 ,均属此类。

3. 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4. 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 “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例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挑战,而其中语句的停顿更是容易让人感到困惑。

掌握好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意,还能让我们在朗读时更好地感受其韵律之美。

首先,我们要明确,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其一,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要有停顿。

常见的句首发语词如“夫”“盖”“若夫”“至若”等,它们往往用于引出议论或叙述,在其后停顿,能让读者或听者做好心理准备,迎接下文的内容。

比如“夫学须静也”,“夫”字后就应稍作停顿。

关联词如“虽”“然”“而”“则”等,在其前面停顿,有助于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字前要停顿。

其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例如“可以一战”,“可以”在古代是“可”(可以)和“以”(凭借)两个词,所以应读为“可/以一战”。

再如“地方千里”,“地方”在古代指“地”(土地)和“方”(方圆),要停顿为“地/方千里”。

其三,对文言文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

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

如“臣/本布衣”,“臣”是主语,“本布衣”是谓语,在两者之间停顿,能清晰地展现句子的结构。

其四,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字后面一般要有停顿。

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在这里舒缓了语气,其后面停顿能更好地体现句子的节奏。

其五,宾语前置时,宾语和动词之间要有停顿。

像“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是“有何陋”,在“何陋”和“之”之间停顿,能突出宾语前置的特点。

其六,在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子中,介宾短语和动词之间要有停顿。

例如“祭以尉首”,“以尉首”是介宾短语,应在“祭”和“以尉首”之间停顿。

其七,停顿要兼顾意义和韵律。

有些句子从语法结构上看,可能有多种停顿方式,但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来选择最合适的停顿。

比如“其一犬坐于前”,如果读成“其一/犬坐于前”,理解为“其中一只(狼)”;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则理解为“其中一只像狗一样”,意思完全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1)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2)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二、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如:(!)夫/环而攻之(《孟子二章》)(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三、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四、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朗读中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五、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六、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七、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如:(1)可/以一战(《曹刿论战》)(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八、“者”“也”“矣”“乎”“哉”“耶”“邪”(yé)“耳”“而已”“与”(欤)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伤仲永》)②洋洋乎/与灏气俱(《始得西山宴游记》)九、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句中有转折连词“而”,在“而”前停顿。

如:(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核舟记》)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

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时间状语、地点状语之后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4)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出师表》)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例(4)是时间状语、地点状语之后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一、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部分较长时,其间要停顿;主谓之间,动宾之间要停顿。

例:1、肉食者/鄙2、佳木/秀而繁阴3、问/所从来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永州之野/产/异蛇二、句首的虚词例如连词、发语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后要停顿。

例:句首的虚词一般有领起全句或全段的作用,如:夫、盖、若夫、其、至若5、所以/动心忍性6、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7、若夫/霪雨霏霏8、晋/陶渊明/独爱菊9、京中/有善口技者夫/大国,难测也其/如士石何三、“者”字结构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例: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2、有/奇字素无备者四、“之”字用作虚词时,它的前后部分是一个整体,停顿时不应割裂开来。

例:13、前人之述/备矣14、戴/朱缨宝饰之帽1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五、一些固定结构和常用形式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例:如……何17、其/如士石何?为……所18、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六、一些双音节词之间应停顿。

(地方、于是、形成)例:19、可(可以)/以(凭)/一战20、中(中间)/间(夹杂)/力拉崩倒之声21、率/妻(妻子)/子(子女)/邑人/来此绝境七、结合全句上下文的意思停顿。

例:22、而/乡邻之生/日蹙23、妇/抚儿/乳24、其一/犬坐于前八、应注意人名、地名、物名等专有名词后的停顿。

例:2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九、注意长句中的短语的停顿。

例:1、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不能分开,应连读,在短语后停顿。

如:27、七八个星/天外28、桃花/流水/鳜鱼肥29、余/将告/于莅事者。

2、主谓短语须分读。

如:3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高考文言文断句有什么技巧方法

高考文言文断句有什么技巧方法

高考文言文断句有什么技巧方法高考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节奏划分有一个诀窍:一杆,两杆,三杆。

意思是说,在文言句中,停顿一次或两次是常见的,而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是很少见的。

即使您想暂停三次或更多次,也可以省略可以分隔或不分隔的位置。

2、主谓动词宾语应停止,谓语补语应平分。

一般完整的句子有主语、谓语和宾语,主语通常由名词或代词起作用。

名词一般是*中陈述、描述、解释或讨论的对象,前后句常断句。

名词(代词)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因此,找出课文中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可以断句。

3、当遇到关时,想一想,然后四处走动。

古代汉语*中没有标点符号。

为了区分句子和阅读,虚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符号。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如“知乎者也”。

欧阳修的《醉风亭集》整章共使用了27个“叶”字,几乎每句话都以“叶”结尾,这是众所周知的。

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是:福、盖、之若、若孚、楚、魏、思、金、凡、吉、洁、请、敬。

它们通常用在句子的开头,在它们之前通常是不连贯的。

句首常用的相对独立的感叹词,如“合符”、“合户”、“哇”等,在句前和句后都可以被打断;4、在古代,我们应该谨慎,停止状语。

当两个单音节词一起读时,分开读;在使用名词作状语之前暂停。

5、省略的部分是正确的,这表明暂停原则是当然的。

古代汉语中常有省略句。

在省略号处停顿是正确的。

有些情态词用在句子中,表示迅速或舒缓的情绪。

在这个词之后停顿是合理的。

6、专有名词要区分清楚,节奏要根据整体情况进行划分。

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官衔等的词,在这些专有名词中,我们应该加以区分,决不能停留。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简单句式入手给一段*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文言文断句简单指导原则

文言文断句简单指导原则

二、五个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如: ④“永州之野 / 产 / 异蛇。”(《捕蛇者说》) ⑤“当立者 / 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如: ⑥“必有 / 得天时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⑦“三顾臣 / 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3.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如: ⑧“三里 / 之城,七里 / 之郭。”(《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⑨“发 / 闾左 / 谪戌渔阳 / 九百人。”(《陈涉世家》)
一、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 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 ①“今 / 天下三分。”(《出师表》) “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
“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而乡邻之生 / 日蹙。”(《捕蛇者说》)
“乡邻之生”和“日蹙”是两个偏正短语,都不
能断开,“生”和“日”不能连读。
一、两个原则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如:③“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岳阳楼 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 诗赋”是个偏正短语,“唐贤今,在“唐贤今人”后停顿,
就变成“刻/唐贤今人 /诗赋/于其上”,似乎刻的是“唐贤今 人”和“诗赋”,这就是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4.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 如: ⑩“盖 / 大苏 / 泛赤壁云。”(《核舟记》) ⑪然则 / 北 / 通巫峡。”(《岳阳楼记》)
5.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 如: ⑫中 / 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⑬“可 / 以一战。”(《曹刿论战》)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 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不要曲解句意才是关键。另外,所 在句子的停顿一般只需1~2处,不宜过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总原则:
一、根据句意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句中需换气停顿处停顿。

二、看清停顿要求。

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处)
衔/远山,吞/长江(两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两处)
先帝/不以/臣卑鄙(两处)
余闻之也/久(一处)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一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两处)
然则/何时而乐耶(一处)
故/自号曰醉翁也(一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一处)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躬耕/于南阳(一处)
告之/于帝(一处)
遂/许先帝/以驱驰(两处)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句首虚词)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倒装)
人不知/而不愠
是/知也
今齐地/方千里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提示:
1.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2.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3.“古二今一”要注意。

文言文划分停顿的方法

文言文划分停顿的方法

文言文划分停顿的方法《文言文划分停顿的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在阅读文言文时,划分停顿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划分停顿的方法。

一、按照句子成分划分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成分通常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等。

按照句子成分划分停顿,读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成分将句子分成不同的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二、按照意群划分停顿。

意群是指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组字。

在文言文中,一个句子通常由多个意群组成。

按照意群划分停顿,读者可以根据意群的意思和语法关系来确定停顿的位置,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按照修辞手法划分停顿。

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常用于增强表达的效果。

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根据修辞手法的使用划分停顿。

例如,修饰语放在名词后面时,可以停顿;排比结构出现时,可以停顿等等。

四、按照语气表达划分停顿。

文言文中的语气表达非常丰富,可以通过语气来判断句子的停顿位置。

在文言文中,表示肯定、否定、疑问等不同语气的句子,停顿的位置也有所不同。

在阅读文言文时,划分停顿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技巧。

通过掌握以上几种常用的划分停顿的方法,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总之,划分停顿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技巧之一。

在阅读中,可以根据句子成分、意群、修辞手法和语气等方面来划分停顿,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读者可以掌握更多的停顿划分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
江苏省海安县角斜中学赵志梅
这里所说的停顿,是指句中停顿。

它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很重要。

对文言文中的语句停顿得不正确,表明对语句意思的理解有误。

文言文中语句的停顿是有规律可寻的。

现举例介绍如下:
一、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部分较长时,其间要停顿。

1、肉食者
.../鄙。

(《曹刿论战》
2、佳木/秀而繁阴
....。

(《醉翁亭记》)
3、问/所从来
...。

(《桃花源记》)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岳阳楼记》)
二、句首的连词、发语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后要停顿。

5、所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动心忍性
6、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7、若夫
../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8.、晋
../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
9、京中
../有善口技者。

(《口技》)
三、“者”字结构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10、中/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

(《核舟记》)
11、以俟/夫/观人风者
..../得焉。

(《捕蛇者说》)
12、有/奇字素无备者
......……(《活板》)
例12中的“素无备者”是“奇字”的后置定语,若要在“者”字结构中再停顿,则在“奇字”后停顿。

四、“之”字用作虚词时,它的前后部分是一个整体,停顿时不应割裂开来。

13、前人之述
..../备矣。

(《岳阳楼记》)
14、戴/朱缨宝饰之帽
......。

(《送东阳马生序》)
1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醉翁亭记》)
1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例15、16句中的“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若要在“之”字部分再停顿,就应在“之”字后停顿,如:
而/不知/.太守之
....。

.../乐其乐也
五、一些凝固结构和常用形式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1)“如……何”式。

例:
17、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为……所……”式。

例:
18、其印/为.予群众所.得。

(《活板》)
六.一些“双音节词”之间应停顿。

古代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词,一些看似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其实只有其中一单音节词与现代的双音节词同义,另一音节词则是另外的意思。

因此,这些“双音节词”之间应停顿。

如:
19、可.(可以)/以.(凭)/一战。

(《曹刿论战》)
20、中.(中间)/间.(夹杂)/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21、率/妻.(妻子)/子.(儿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七、结合全句、上下文的意思来停顿。

有些词语,单从词与词的的组合上看似乎合理,但结合全句或联系上下文看,就讲不通或与上下文的文意不相符合了。

如:
22、a.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
b.而/乡邻之生日
../蹙。

c.而/乡邻之/生日
..蹙。

上述三种停顿中,只有a句是正确的。

句中的“生”是“生活”的意思,“日”是“一天天地”的意思,“蹙”是“窘迫”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但乡邻们的生活却一天天地窘迫。

而b、c两句,从表面上单独看“生日”合在一起很有道理,但从全句看“生日”“蹙”是讲不通的。

23、a.妇/抚儿./乳.。

(《口技》)
b.妇/抚/儿乳
..。

a句的读法正确。

句中“儿”是“儿子”的意思,“乳”是动词,当“喂奶”讲。

全句的意思是:妇人抚拍着儿子给儿子喂奶。

b句读法错误,若这样停顿,意思就成了“妇人抚摸着儿子的乳头”,这就惹人笑话了。

24、a.其一./犬.坐于前。

(《狼》)
b.其一犬
../坐于前。

a句停顿正确。

句中“一”指“一只狼”;“犬”是“像狗一样”的意思,名词作状语,相当我们现在说的“雪白”(像雪一样白)中的“雪”。

b句单从句子本身看是讲得通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前面”。

但《狼》这篇文言文中根本就没写到狗,这就与上下文的文意不相符了。

因此,b句读法是错误的。

同学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想做到恰当停顿,应对以上规律、方法综合考虑,且要灵活地运用。

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中宾语部分“口体之奉不若人”较长,其间可再作一次停顿。

那么应在哪儿停顿呢?从结构上看,“口体之奉”是“不若人”的陈述对象,从“之”的角度看,“口体之奉”也是一整体,因此,若要再停顿,则在“奉”字后停顿。

这样全句的停顿为:不
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