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_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课标分析】“生命的起源”是《标准》在“生物的多样性”一级主题下的二级主题“生命的演化”中的第一个问题。
这个主题主要阐述了生物圈中生命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
通过详细介绍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使学说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认识到化学进化学说的科学性。
本节的学习为第二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学习进行了知识铺垫,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重要的概念:生物的遗产变异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教材分析】“生命的起源”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中的第一节的内容。
谈到生物的进化,自然要先讨论有关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可以说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是本节课的内容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伸缩性,这无疑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课程标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学辅导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通过一定的资料向学生提出了生命起源的几种不同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应设计为1课时。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经历,一般对“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故事中了解部分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但这些都只是神话传说,缺乏科学性。
2、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通过阅读认可米勒的观点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认可实验探究是获取科学结论的重要手段。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自哪里”,这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提供图片、文字资料等补充,让学生逐步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4、学生或学生放入思维障碍点:本节内容涉及的年代久远,学生不能获取直接的感性认识,对于原始大气与现今大气成分的差异以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源能知识难以理解。
八年级生物下册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漂市一中钱少锋杭信一中何逸冬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标要求: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生命起源的四种学说,米勒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论,其中米勒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论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教材中资料分析部分呈现的素材有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学说的观点,原始地球的大气特点和气候、地质条件,米勒实验的装置。
教学设计: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哪位同学为大解释一下?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初中生物_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命的起源》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2.观察米勒的模拟实验,预测产生的有机小分子的类别。
3.交流生命起源研究史上的几种主要的学说或假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
4.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起源于非生物。
能力目标: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与资料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惯于质疑的思维品质的能力。
教学策略:采用“激趣—探究”的教学模式。
首先通过视频展示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学说的案例,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想象力,引出课题以及主要的几种学说。
然后通过课本和“资料卡”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的观点是否符合科学的推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惯于质疑的思维品质的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生命的起源》课件学生准备:收集生命起源的有关资料和故事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7分钟)角色扮演交流展示(一)(二)(三)10分钟出示问题,学生交流讨论:亲:你认为这四种学说是否符合科学的推测?这些学说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有没有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温馨提示:结合你手中的“资料卡”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学生展示,老师评价一、神创论:观点:万物是有神和上帝创造的难以解释:遗传学、解剖学研究的结果——不同生物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同种生物也在动态变化;地球上的物种在不断的产生,也在不断的灭亡。
老师评价:对于女娲和上帝是否真有其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他们的存在,是人们臆想出来的。
二、自然发生说:观点:生物是从非生物环境中自然发生出来的被否定的依据:1688年,意大利的F雷迪实验,186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
老师补充:亚里士多德的简介(这个学说得到权威人士的支持)老师评价:巴斯德等科学家针对这一学说提出的“生生说”彻底推翻了自然发生说,使这一学说因此失去了生命力。
追寻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
追寻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本课的内容涉及生物学的知识,同时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必修一二三的相关知识,分析归纳得出自己的认识。
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也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精力要尽可能集中。
因而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本人引入了一定的材料与图片,帮助学生直观认识理解。
同时,借鉴了其他同仁的经验,设计运用了对长颈鹿脖子问题的探讨牛津大学的辩论等学生活动,比较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但是,本课的设计中,明显不足的是,后半部分涉及到分析进化论的原因与影响时,还是略显沉闷,与前半节课的活跃有鲜明的对比,这需要今后继续思索有效的活动或资料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保持学生的兴趣度。
反思二:追寻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掌握近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分类法;细胞学说;进化论学说。
能用初步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能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
学习合作与交流。
通过学习理解生物的巨大进步,了解进步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
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勇气,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注重个人品质,修养的培养。
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是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也就是说这二种学说的依据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请同学们先阅读学案,简单了解一下达尔文其人,然后通过教材,告诉我,达尔文进化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主要观点有哪些?严格的说本节课从内容上来说是半节课课时。
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要注意知识的拓展和知识的趣味性。
因为本届可重在学案的应用和设计。
所以要充分体现学案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案的设计上,我突出会考要求,但不忘课标的要求。
加设了课后巩固,且题目设定具有目的性。
与此同时增加了课辅的内容,突出趣味性和知识性。
反思三:追寻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这一节课值得欣慰之处主要有:1.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就痛斥传统教学是一种灌输式银行式的教学,成为压制人的个性发展的一种工具。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命起源》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命起源》教学反思背景介绍《生命起源》是八年级生物下册的一章内容,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生命起源的理论和证据,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过程。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章内容进行了反思,并对教学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调整一:引发兴趣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身较为抽象和理论,学生可能对此缺乏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设计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
例如,我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了地球的发展历程和早期生物的形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同时也提供了直观的理解方式。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生命起源的证据,例如化石和DNA序列,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起源的理解。
调整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针对生命起源这一抽象概念,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我通过讲授知识点,配以PPT和多媒体素材,向学生介绍了生命起源的理论和证据。
然后,我组织了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和分享观点,加深对生命起源的理解。
此外,我还安排了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探究,提高他们对生命起源的实际理解。
调整三:连贯知识与生活的应用为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我在教学中注重将生命起源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相结合。
例如,我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通过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来引导学生思考与生命起源相关的问题。
同时,我还介绍了一些与生命起源相关的科技应用和研究领域,例如基因工程和生物进化,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引发他们对生物领域的兴趣。
教学效果评价经过对教学过程的调整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他们对生命起源的理论和证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明显增强,他们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学习,表现出对生物学习的浓厚兴趣。
经验总结通过对《生命起源》教学的反思,我意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
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在教授“生命的起源”这一课题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这不仅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更是为了提升未来教学质量、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重要环节。
首先,回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我设定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学说,理解生命从无到有的大致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的反馈,大部分学生对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宇生说等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简述其核心观点。
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在理解一些复杂的概念和推理过程时存在困难,这表明在教学中对于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到位。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力求全面且准确地呈现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
从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到有机小分子的形成,再到生物大分子的出现,以及原始细胞的诞生,每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化学进化的具体步骤,仅仅依靠语言描述难以让学生完全理解。
或许应该更多地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动画、视频等,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这些复杂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引导法相结合的方式。
讲授法能够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小组讨论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精神,但在组织和引导讨论时,有时未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存在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深入的情况。
问题引导法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问题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使其更具启发性和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
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回应学生的疑问时,有时不够及时和准确,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此外,对于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评价方式还不够多样化和个性化,大多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给予更具体、有建设性的反馈。
教学资源的运用也有待改进。
初中生物_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二、1.教材的地位“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介绍了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后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的过程。
是在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延续之后,就很自然过渡到生物进化的有关内容的学习,虽然这节课并不是初中生物阶段的重点章节,但它有很强的开放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它又为生物的进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观察米勒模拟实验,探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可能性。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生物起源于非生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测等方法的能力;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求新和敢于怀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珍爱生命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各种论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测的能力;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求新和敢于怀疑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生命起源的过程的理解。
4.教法分析(1)目标教学法(2)观察法和讨论归纳法(3)通过上网报纸和书籍等,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4)迎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挥教师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引学生5.整体构想:本节课的知识性不是很强,最主要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所以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了全方位开放性课堂,通过精彩视频回放让学生如临其境并从中寻找论据提炼论点。
三、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PPT出示地球图片,。
师:用什么词可以形容一下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球呢?生: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师:对,我们可以用生机勃勃来形容,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据统计目前已知的生物种类已达200万种。
那么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出现在地球上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命的起源。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学习目标:▪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观察米勒模拟实验,探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可能性。
初中生物_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条件:
能量条件:
场所条件:
(三)、集思广益
小组讨论:你认为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
兰陵县下村乡初级中学 高洁
本节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第一节。这节课和以往教学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以往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有明确的答案,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资料分析、讨论后就可以一致得出肯定的结论。但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得到统一的答案。因此,这节课最大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推测的过程,并且尝试去运用证据和逻辑做出推测。为此我们应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中解脱出来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创新 ,勇于探索 ,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 ,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
过渡:从无机物到小分子有机物这个过程米勒已经通过实验证实,从小分子有机物到大分子有机物这个过程也可以在实验室内完成,目前由大分子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的进化过程,人们还没有找到科学的证据,许多科学家推测在原始海洋中形成了原始生命。由此提出海洋化学起源说。也是被大多数科学家所认同的一个观点。
下面让我们跟随着科学家的脚步再一起来推测一下原始生命可能的产生过程。
第三站:提炼精华(海洋化学起源说)
探究任务一:原始地球的环境特点
课件出示问题:
1、原始地球的环境是怎样的?
2.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与现在的大气相比,原始大气中没有______。
4.你认为原始地球上存在生命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找到的观点。
学生继续阅读,小组讨论完成任务。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教学反思 文档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后反思尤丽吐斯﹒吾守尔今天给八年级学生讲授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节课。
上完本节课后我感到很成功。
为什么呢?因为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以来对于学生就是充满神秘而又传奇色彩的章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的的生命都是由父母给予的,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由他的父母给予……,那么生命到底来源于哪里呢?我们东方的女娲造人和西方的上帝造人等神话故事学生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所以“生命是怎样起源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已经激发了学生很强的好奇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趁热打铁,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寻找相关资料。
为上好这节课先做了铺垫。
这课堂上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了本合作小组对东方的女娲造人、西方的上帝造人的观点以及46亿年前的地球的状况。
学生展示的文字、录像、视频,资料,激发了学生之间强烈的求知欲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再结合老师的点拨,学生一下子了解生命起源的全过程,了解了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等等。
美国科学家米勒的的实验又充分证明了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的形成过程。
结合我们科学家1965年的“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和1981年我国科学家的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实验。
充分证明生命起源的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化学进化而来的可能性,深造论不攻自破。
课堂中有两个小组展示的小故事,虽具有迷信成分,但也调节了课堂的氛围,而且以前人的愚昧衬托出现在学生对待事物的科学发展观。
本堂课学生兴趣盎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高,听课效率较好。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1、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
2、加强生活知识和生物知识的联系,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充分与否,很关键,教师要想上好小组合作学习课,要在这多下功夫。
教师指导合作小组同学怎样收集资料,收集那类资料的方法。
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八下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反思
八下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今天给八年级学生讲授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节课。
上完本节课后我感到很成功。
为什么呢?因为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以来对于学生就是充满神秘而又传奇色彩的章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的的生命都是由父母给予的,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由他的父母给予……,那么生命到底来源于哪里呢?我们东方的女娲造人和西方的上帝造人等神话故事学生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所以“生命是怎样起源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已经激发了学生很强的好奇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趁热打铁,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寻找相关资料。
为上好这节课先做了铺垫。
这课堂上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了本合作小组对东方的女娲造人、西方的上帝造人的观点以及46亿年前的地球的状况。
学生展示的文字、录像、视频,资料,激发了学生之间强烈的求知欲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再结合老师的点拨,学生一下子了解生命起源的全过程,了解了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等等。
美国科学家米勒的的实验又充分证明了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的形成过程。
结合我们科学家1965年的“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和1981年我国科学家的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实验。
充分证明生命起源的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化学进化而来的可能性,深造论不攻自破。
课堂中有两个小组展示的小故事,虽具有迷信成分,但也调节了课堂的氛围,而且以前人的愚昧衬托出现在学生对待事物的科学发展观。
本堂课学生兴趣盎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高,听课效率较好。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1、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
2、加强生活知识和生物知识的联系,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充分与否,很关键,教师要想上好小组合作学习课,要在这多下功夫。
教师指导合作小组同学怎样收集资料,收集那类资料的方法。
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镇海中学陈志海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这一结论的获得有许多化石证据支持。
2.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亿年前。
3.原始大气成分来自于火山喷发,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
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5.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6.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条件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的。
9.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10.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11.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但是从大分子有机物到原始生命的过渡还没有被实验验证)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3. 生物进化的历程:(1)采用比较化石的研究方法;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初中生物_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知识目标 1、描述化学进化的四个阶段,认同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2、分析米勒实验,说明有机小分子的生成条件。 3、列举我国探索生命起源的重大成就就。 能力目标 1、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整理知识体系的过程 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到地球上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生命是物质的,从而 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宇宙观的教育。 2、通过介绍我国在生命起源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分析米勒实验说明有机小分子生成条件。 2、关于生命起源问题目前仅限于假说和推测、内容比较抽象。 教师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利用课件不断设疑,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教材,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通 过资料进行分析、推理、判断问题的能力。
“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等神话传说、宗教故事等都涉及生命的起源问题,学生应该能 从多方面获得一些信息。因本节内容涉及的年代久远,学生不能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所以难 以理解原始大气与现今大气的成分差异,以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源等知识。教师应充 分利用多方面的资料,让学生逐步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第 一 节 生 结合视频导入 命的起源 板书课题:生命的起源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
激励学生话“生命起源”
各种 假 说: 1.神创论 出示图片
思考、回答、质疑
了解学习目标 七嘴八舌话起源
欣赏图片、评价: 《神创论》不攻自破
设计意图
估时
为导入新课作 准备
通过问题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 1′ 激发兴趣.
明确学习方向 1′
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
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生命的起源,这一主题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神秘和吸引力。
在完成了关于生命起源的教学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首先,在教学设计方面,我认识到了一些优点和不足之处。
优点在于,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课程开始时,我播放了一段有关宇宙大爆炸和地球形成的科普视频,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生命诞生的宏观背景,这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还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就生命起源的不同假说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对于生命起源的一些复杂概念和理论,我在讲解时可能过于抽象,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多运用比喻、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另外,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能存在重点不够突出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关键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学生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学生们对于生命起源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好奇心,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想法和问题。
这让我意识到,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但是,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不足,这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有些学生善于逻辑推理,能够较快地理清生命起源的各种假说和理论之间的关系;而有些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感受和形象的记忆来学习。
这就要求我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使用多媒体资源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做法。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教学反思
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
“生物的多样性”主题是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是《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以几种不同的学说介绍了地球上原始生命形成的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据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中硫化氢、氨气、氢气、水蒸气、甲烷等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简单的有机物,这些简单的有机物汇集到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作用形成原始生命;能够描述有关生命起源的其他观点,认同生命起源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该部分知识在教材中应该不是重点章节,但它却是第三章生物进化有关知识的基础,本节的核心内容是生命起源的化学发生说,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它更具有一定的科学说服力;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对树立科学的生物进化观有积极的作用。
2.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
同时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也明确提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地教学方式。
”因此,教材特意设置了“推测”这一科学方法的介绍,并且利用资料分析训练学生们的推测能力。
在学生
获得有关生命起源的基础知识时,领悟科学家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思路,认识到科学在争论中前行发展是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完成的。
生命起源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认识到生命的珍贵。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定义与特征2. 生命起源的假说3. 地球生命的诞生4.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5.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生命的关联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命的定义与特征,生命起源的假说,地球生命的诞生,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文明的起源与生命的关联。
2. 教学难点:生命起源的假说,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命的定义与特征,生命起源的假说,地球生命的诞生,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文明的起源与生命的关联。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命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命起源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起源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生命的定义与特征,生命起源的假说,地球生命的诞生,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文明的起源与生命的关联等内容。
2. 教学素材:包括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命的奇迹,如婴儿诞生、动植物生长等,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生命起源。
2. 新课导入:讲解生命的定义与特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概念。
3. 生命起源的假说:介绍化学起源说、神创论、自然发生说等生命起源的假说,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观点。
4. 地球生命的诞生:讲解地球生命的起源过程,如原始大气、有机分子的形成等,让学生了解生命诞生的科学依据。
5.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介绍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如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6.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生命的关联:探讨生命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与人类责任。
7.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生命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生命起源》教学反思
《生命起源》教学反思第一篇:《生命起源》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前要求学生事先收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课堂上先由学生发表观点,并对各观点进行评价,接着让学生推测几个星球上是否有生命的可能,从而引出推测,并运用已有的证据进行推测,进一步推测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借助影片资料给学生更直观的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谈自己的感悟和收获,接着进行达标检测;最后布置相关的作业进行巩固练习并延伸至课外。
总的来说,自己认为本节的教学是成功的。
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内容较多,学生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的,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等问题有待今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
有关生命的起源,目前还没有定论,因此学生对各种观点展开的争论十分激烈,我们对学生的各种观点都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特别是比较新颖独到的观点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但是,对不符合基本科学的观点,教师也要给予纠正。
第二篇: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赵哲关于“生命的起源”是一直以来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充满神秘而又传奇色彩的章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和热情,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的的生命都是由父母给予,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由他的父母给予……,那么生命到底来源于哪里呢?我们东方的女娲造人和西方的上帝造人等神话故事学生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所以“生命是怎样起源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已经激发了学生很强的好奇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已是向成功的课堂迈出了坚定地一步,教学反思《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
课堂中向同学们介绍了46亿年前的地球的状况,通过录像、视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老师的点拨,学生了解生命起源的过程,了解了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美国科学家米勒的的实验又充分证明了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的形成过程。
结合我们科学家1965年的“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和1981年我国科学家的人工合成合算的实验。
幼儿园生命起源教案:激发孩子对生命的好奇心
幼儿园生命起源教案:激发孩子对生命的好奇心一、前言生命起源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话题,它引领我们走进了生命的奥秘世界。
在幼儿园教育中,激发孩子对生命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探索生命的起源,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更可以加深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本教案将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了解生命起源的基本概念,激发他们对生命的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生命的起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引起好奇心。
2.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热爱。
3.通过亲身体验和模拟实验,感受生命的奥秘。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了解生命起源的基本概念(1)通过图片、故事、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带领孩子了解生命起源的基本概念,如原始海洋、原始生物等。
(2)鼓励孩子提出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并进行集体讨论。
2. 探索生命的奥秘(1)进行生活中的小实验,如种子发芽、鱼缸观察等,引导孩子思考生命是如何诞生和成长的。
(2)组织亲子互动活动,带领孩子和家长一起观察宠物、植物、昆虫等,在体验中感受生命的奥秘。
3. 制作绘本和手工作品(1)引导孩子用画笔绘制自己心目中的生命起源场景,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2)利用废弃材料,组织孩子们制作原始海洋、原始生物及演化过程的手工作品,增强他们对生命起源的认知。
4. 总结回顾安排时间,以小组形式或班级形式,让孩子们共享他们对生命起源的理解和想法,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和模拟实验中,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对生命起源这个神秘的话题充满了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亲子互动活动和手工制作,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这不仅为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认知能力奠定了基础,更培养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延伸活动1. 观察植物生长:引导孩子们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给每个孩子一个小花盆和种子,让他们亲手种下种子,并观察每天的生长变化。
生物的起源教学反思
《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1 导入导入,也叫导入技巧,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课堂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引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是否用心设计导入。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以多媒体播放“石猴横空出世”的视频片段(截取于86版《西游记》)的形式导入,较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也为学习神创论铺好了砖。
“生命真的像猴子一样都是从石头缝里迸出来的吗?”这句话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但86版《西游记》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太熟悉了,“石猴横空出世”的视频片段也未必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缺乏一定的趣味性。
如果换成新版《西游记》(张纪中版)的“石猴横空出世”的视频片段,相信会带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 教学语言生动、具有亲和力而又不乏幽默的语言是教师受学生欢迎的一个必备条件。
“教学语言技巧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保证”,可见教学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语言由基本技能和适应教学要求的特殊语言技巧两方面的因素构成。
基本语言技巧是在社会交际中众人都必须具备的语言技巧。
虽然是“众人都必须具备”的,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不经意间出差错。
比如吐字、音量、节奏、语速、语法等。
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心留意,并有目的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把基本语言技能熟练掌握。
教师的课堂口语技能则是在课堂教学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特殊语言技能由三要素构成,引入、介入和评核。
在这次课上,介入不够,特别是以“引起全体学生重视”为目的的“重复”部分不够,比如在学生代表回答完“你能简述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过程吗?”等教学重点时,教师有必要进行重复性的介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
生命的发生一直是生命科学探索的热点之一,这个课题一直以来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充满神秘而又传奇色彩的章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然而如何让学生构建生命起源的正确观点,这是本节课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构建生命起源的正确观点,可以在科学史上关于生命起源的一系列观点冲突的历史背景中进行。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与其灌输某种生命起源学说的知识要点,不如让学生走进科学史,从中领悟科学是如何战胜神话的,科学自身又是如何前进的。
在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对于生命的起源除了神话传说外一无所知。
为了更好地保证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内更好认识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对于“活动:讨论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发生的”,我在课前布置各小组查找有关资料,包括神话传说和科普读物,并整理资料,最后在课堂上派代表发言,然后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活动中的相关问题。
然而,科学史上,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的建立和否定都要以科学事实和科学实验为依据。
所以本节的重点之一是“雷迪实验”、“巴斯德实验”这两个著名的实验。
“雷迪实验”在七年级(上)册的“思考与练习”中已有出现过,而这个实验的设计的比较简单,因此我课前让学生再次设计实验,挑出几份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课上展示,并说明雷迪也是如此设计和实施实验的。
这样让学生更能领会雷迪实验的过程,并可进行情感教育:其实科学家不一定比我聪明,只是他们比我们更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探索。
而对于“巴斯德实验”,我则是组织学生观点此实验过程的模拟动画,这样学生能更加直观而形象认识实验过程和原理。
比较多学者支持的化学进化论及其验证实验之一——“米勒实验”则本节课的另一重点,其中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又是本节的难点。
这部分内容,我先是展示原始地球模拟图片,并让学生阅读相关课文内容,然后结合课件进行讲解,最后让部分学生简述化学进化过程,学生描述得也很到位。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也能认识到“米勒实验”只是证实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可能形成无机小分子,并没有证实产生原始生命。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初步构建生命起源的正确观点,并认同科学是发展的。
至于学生认同哪一种学说,这倒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科学推测,对生命的起源要有自己的看法,并懂得要以科学事实和科学实验为依据。
然而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
比如我和学生都有些紧张,不能像平时上课一样收放自如,另外,有些环节过于紧凑,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也不够完美……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