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的产生机制及其意义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心电监护
aVR
aVF
aVL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01
V1 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03
V4 锁骨中线与第五肋 间隙交界处
05
V5 腋前线与V4同一水 平成交点
02
V2 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04
V3 V2与V4连成中点
06
V6 腋中线与V4同一水 平成交点
单极导联 探查电极与电流计正极连接,中心端(0电位)与电流计负极连接
探头放置部位 进行指端监测时,连接导线的探头片应置于手指背侧,并且光发生器发出的光应通过甲床;探头片应紧贴手指。其它任何不当的放置方法都会影响Sp02数值和波形。
肢端循环 常见于休克病人,由于肢端微循环障碍,肢端冰冷,因此Sp02监测的值较低,甚至无有节律的脉搏波及Sp02显示。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及适当的保暖。
01
出现异常心率 如房早、室早、高钾等,应积极处理原发病。
02
S-T段报警
03
无创血压监测N-BP
监测原理 采用震荡测压法,即用微型电动机向袖带内自动充气,使袖带内压力升高。当动脉搏动的震荡信号消失时,在充气使袖带内压力上升(20-30mmHg),然后自动放气。在放气过程中,第一次感知到的动脉搏动震荡信号经传递放大处理后即得收缩压,震荡幅度达到峰值时处理得到的压力为平均动脉压,袖带内压力突然降低,动脉搏动的震荡信号消失的压力为舒张压。
心律失常概念
心脏自律性或传导性发生变化心脏活动的规律变化
房早 提早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P’R间期>0.12s QRS波群形态正常
室早
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其前无相关P波
代偿间歇多为完全性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P波,即P波在Ⅰ,Ⅱ, aVF导联直立; aVR导联倒置 心率超过100次/min
心电图形成原理
心电图形成原理
心电图是测量和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是否正常工作。
它的形成原理是基于心脏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微弱电信号。
心脏电活动源于心脏内的起搏传导系统,其由赫氏束、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等组成,这些特殊细胞能够产生电脉冲。
这些电脉冲通过心脏肌肉传导,引起心脏收缩和舒张。
心电图的记录从胸壁或四肢表面的电极上测得电信号,这些电信号是心脏电活动的体现。
测量心电图通常需要使用导联,也称为电极贴片,将电信号传输到心电图仪上。
在记录心电图时,通常使用标准的十二导联技术,包括六个肢体导联和六个胸前导联。
肢体导联电极被放置在右手腕、左手腕和左脚踝上,胸前导联电极则被放置在胸壁上。
当心脏收缩时,电信号从起搏传导系统开始传导,通过心脏肌肉。
这些电信号在肌肉之间的传导过程中会被电极捕获和测量,然后通过导联传输到心电图仪。
心电图仪会将电信号转换为图形波形,这些波形对应着心脏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的电活动。
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脏的心房收缩,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T波代表
心室舒张。
通过观察这些波形的形态、振幅和时程,医生可以
判断心脏的节律、传导和肌肉功能是否正常。
总的来说,心电图形成的原理是基于心脏电活动在心肌传导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通过电极测量和传输到心电图仪,最终转换为图像波形,用于医生分析和诊断心脏疾病。
心电图考试重点总结
心电图(ECG):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心动周期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心电图产生原理心肌细胞心电向量:具有强度及方向的电位幅度心电综合向量:由体表采集的心电变化是全部参与电活动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综合的结果心脏综合电位强度:心肌细胞数量;电极位置与心肌细胞距离;电极方位与心电向量角度窦房结: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起源,位于右心房的上腔静脉入口处、界崎上方的心外膜下1厘米,呈扁椭圆形。
结间束:结间束是心房内联系窦房结与房室结的特殊传导纤维。
结间束分为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
房室结:房室结是心房与心室之间激动传导的连接部。
心电图是心脏的电量变化,通过人体导电组织和体液,在身体表面的反映。
心电图是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的心脏电活动的表现。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与心脏的机械收 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标准导联:I 、n 、m加压肢体导联:aVR 、aVL 、aVF胸壁导联:V1〜V6、V7〜V9及V3R 〜V8R心电图的形成及正常心电图P 波:• 反映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正常人P 波时间小于0.12s• 波幅肢导联不超过0.25mV ,胸导联不超过0.2mV• 波形小而圆钝• I 、II 、aVF —绝大多数直立;aVR —倒置;aVL 一有时直立,有时倒置;VI 、V2一可能直立,可能双向;其它胸导联一小而直立P -R 间期:• 12导联中最先P 波开始至下一组最先出现QRS 波群开始的时间• 正常窦性心律「一R 间期介于0.12〜0.20sQRS 波:• 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房室结窦房结— PR 间期Q 心电图及其导联系统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束支 希氏束•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而后高尖向上的波是R波,最后向下的波是S 波。
•振幅较小用小写,如q、r、s;幅度较大用大写,如Q、R、S•QRS 波历时0.06〜0.12s。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概念1.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成的具有自主节律、自动传导和兴奋传导功能的脏器,心肌细胞通过电生理活动产生的电信号,产生心脏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经皮肤表面传导到表面的电极上,形成的记录称为心电图。
2.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电活动传导到体表上,经过放大、滤波、放大和记录等步骤,形成纸带上的图形。
常见的记录方法有静态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静态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皮肤上,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通常是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通过患者佩戴便携式心电图仪器,持续记录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
3. 心电图的波形正常心电图包含有P波、QRS波群和T波,它们代表了心脏不同阶段的电活动。
P波代表心房的兴奋传导,QRS波群代表心室的兴奋传导,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持续时间都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由心房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2秒之间。
在Ⅱ、Ⅲ和aVF导联中,P波应该是正向的,而在aVR导联中为负向。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通常持续时间在0.12-0.2秒之间。
正常的PR间期可以反映房室结和心室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情况,对于心房、心室和传导系统的异常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3.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持续时间应该在0.06-0.1秒之间。
在Ⅰ、aVL、V5和V6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在Ⅱ、Ⅲ和aVF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负向的。
4. ST段ST段是从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一段时间,通常是等电位的。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损伤等病理性改变。
5.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通常是正向的。
T波的改变可以反映心肌再极化异常,如低钾血症、心肌缺血和心肌病等疾病。
心电图的形成原理
03 心电图各波形成机制
P波形成机制
心房除极
P波代表了心房的除极过程,即心房 肌细胞从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 过程。
心房电活动传播
P波形态与时间
P波形态呈钝圆形,在心电图上易于 识别,其时限一般小于0.12秒。
心房的除极电活动从右心房上部开始, 然后向左心房扩展,形成P波。
QRS波群形成机制
心室除极
QRS波群代表了心室的除极过程,即心室肌细胞从静息状 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过程。
心室电活动传播
心室的除极电活动从室间隔开始,然后向左右心室游离壁 传播,同时伴有心室肌的收缩,形成QRS波群。
QRS波群形态与时间
QRS波群形态多变,与心室除极顺序和心肌传导性能有关, 其时限一般小于0.12秒,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能延长。
心律失常诊断
1 2
识别各种心律失常
心电图可以准确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如心动 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为心律失常的诊 断提供依据。
判断心律失常类型
根据心电图特征,可以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如 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
3
评估心律失常风险
结合患者病史和心电图表现,可以评估心律失常 的严重程度和预后风险,指导临床治疗。
心电图的形成原理
目录
• 心脏电生理基础 • 心电图基本原理 • 心电图各波形成机制 • 心电图影响因素 • 心电图临床应用 • 心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01 心脏电生理基础
心肌细胞电活动
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 内外存在电位差,通常为内负外
正。
动作电位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电 位发生逆转,形成动作电位,分为 0期、1期、2期、3期和4期五个时 相。
心电图基础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心电图(elect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阳离子带正电荷,膜内排列同等比例阴离子带负电荷,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不产生电位变化。
当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刺激(阈刺激),其通透性发生改变,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发生逆转,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使该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而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偶(dipole)。
电源(正电荷)在前,电穴(负电荷)在后,电流自电深流入电穴,并沿着一定的方向迅速扩展,直到整个心肌细胞除极完毕。
此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带负电荷,称为除极(depolarization )状态。
嗣后,由于细胞的代谢作用,使细胞膜又逐渐复原到极化状态,这种恢复过程称为复极(repolarization)过程,复极与除极先后程序一致,但复极化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并较缓慢向前推进,直至整个细胞全部复极为止(图4-1-l)。
就单个细胞而言,在除极时,检测电极对向电源(即面对除极方向)产生向上的波形,背向电源(即背离除极方向)产生向下的波形,在细胞中部则记录出双向波形。
复极过程与除极过程方向相同,但因复极化过程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因此记录的复极波方向与除极波相反(图4-1-2)。
需要注意,在正常人的心电图中,记录到的复极波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与单个心肌细胞不同。
这是因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复极则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其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因心外膜下心肌的温度较心内膜下高,心室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压力又比心内膜小,故心外膜处心肌复极过程发生较早。
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图4-1-3)。
心电图大纲
心电图【目的要求】(一)了解心电发生原理及心电向量的关系。
(二)掌握心电图检查方法、常用心电图导联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
(三)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像、正常值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四)熟悉几种常见疾病的典型心电图特征。
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一、心电图产生原理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1、单个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及电偶变化:静息状态时,呈内负外正,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
除极,细胞局部受刺激,产生离子逆转,呈外负内正,与未除极部分形成一对电偶。
并产生电流,使整个细胞除极,呈内正外负。
复极,除极之后,由于细胞本身的代谢作用,使细胞逐渐恢复至极化状态(图1.1、图1.2)。
图1.1 心肌细胞受刺激后的除极过程及所产生电位与检测电极位置关系图1.2 心肌细胞复极过程正常人所记录到的心电图,其复极波方向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与单个心肌细胞不同。
其心室除极为心内膜向心外膜进行,而复极从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
其机制尚不清楚。
2、体表描记到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2)与探查电极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3)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
心脏电激动过程中的每一瞬间产生许多心电向量、虽然这种电活动错综复杂,但其仍按下列原则合成“心电综合向量”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心脏的特殊传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房间束、房室交界区(AVN及His 束),束支分支及普肯耶纤维构成(图1.3)。
图1.3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图1.4 心脏除极、复极与心电图各波段的关系三、心电图导联体系1、肢体导联(1)标准双极导联的电位置及正负极连接方式(图1.5A)(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电极位置及电极连接方式(图1.5B)图1.5 肢体导联的导联轴与其六轴关系2、胸导联图1.6 胸前导联探查电极的位置3、导联体系:肢体导联与胸导联。
心电图总结知识点
心电图总结知识点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1. 心脏的起搏系统心脏是一个自主跳动的器官,它的跳动由心脏起搏系统负责。
心脏起搏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氏束。
窦房结是心脏起搏系统的起搏点,它位于右心房的上部,能够周期性地产生冲动并使心脏收缩。
当窦房结的冲动到达心房肌时,心房肌开始收缩,使血液进入心室。
然后,冲动到达房室结,再传导到希氏束和它的分支,使心室肌开始收缩。
这样,心脏才能够完成一次跳动。
2. 心电图的形成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中,心肌细胞的膜电位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心电活动。
心电图记录的是这种心电活动的变化。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多个导联同时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反映心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二、导联的位置及意义1. 心电图的导联心电图的导联是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电极的位置。
一般来说,心电图分为12导联和3导联两种方式。
12导联包括传统的3导联、6导联和12导联。
3导联包括I、II和III导联,分别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纵向和横向传播情况。
6导联和12导联分别在3导联的基础上增加了胸导联和肢导联。
肢导联包括I、II、III、aVR、aVL和aVF,它们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传播情况。
胸导联包括V1、V2、V3、V4、V5和V6,它们反映心脏电活动在横向上的传播情况。
2. 导联的意义不同的导联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脏各个区域的功能和病变。
例如,I导联、II导联和III导联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纵向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情况。
aVR、aVL和aVF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横向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室的活动情况。
V1~V6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横向上的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室的活动情况。
三、心电图的正常波形1、P波P波是心房肌的兴奋传播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波形。
它代表了心房肌的收缩,从P波的开始到P波的峰部,代表了心房的收缩。
如果有心房扑动或者心房颤动,P波就会消失或者呈现不规则的形态。
心电图基础知识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称为ST 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称为ST 段。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 段。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 毫伏。超过正常 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 缺血或劳损。正常ST段向上偏移, 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 缺血或劳损。正常ST段向上偏移, 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 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不应超过0.1毫 伏,心前导联 不应超过0.1毫 V1— 不超过0.3毫伏,ST V1—3不超过0.3毫伏,ST 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 塞、 急性心包炎等。
快速简易识图法
5、ST段:下移大于0.05毫伏为心肌缺血。 ST段:下移大于0.05毫伏为心肌缺血。 6、T波: Ⅰ、Ⅱ、V4- 6导联必须直立,如低平、 V4倒置多见于心肌缺血(其他导联可三相)。 7、U波: U波大于同导联T波常见低血钾; 波大于同导联T 与T波方向相反为心肌缺血。
正常心电图
I aVR V1 V2
前间壁
II aVL V3 V4
前壁 广泛前壁
III aVF V5 V6
下壁
(膈面)
侧壁
急性下壁心梗
下壁导联(II、III、 下壁导联(II、III、aVF )ST段抬高,相应的前壁导联(Ⅰ、AVL、 ST段抬高,相应的前壁导联(Ⅰ AVL、 V2-V4)ST段压低 V2-V4)ST段压低
常规心电图的波形组成及意义
(6)T波:T (6)T波:T波钝圆,占时较长,从基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形成 前肢较长、后肢较短的波形。T波方向常和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Ⅰ、 前肢较长、后肢较短的波形。T波方向常和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Ⅰ Ⅱ、V4- 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他导联可直立、双向或倒置。如果 V4- 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他导联可直立、双向或倒置。如果 V1直立,V3不能倒 置。在以R波为主导联中,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 V1直立,V3不能倒 置。在以R波为主导联中,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 波的1/10,心前导联的T波可高达1.2~1.5毫伏。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 波的1/10,心前导联的T波可高达1.2~1.5毫伏。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 联中,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联中,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7)Q- 间期:Q 间期同心率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Q (7)Q-T间期:Q-T间期同心率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 之,则越长。一般心率70次 分左右时,Q 间期约为0.40秒。一般可查 之,则越长。一般心率70次/分左右时,Q-T间期约为0.40秒。一般可查 表。凡Q 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0.03秒以上者称显著延长,不到0.03秒者称 表。凡Q-T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0.03秒以上者称显著延长,不到0.03秒者称 轻度延长。 Q-T间期延长见于心动过缓、心肌损害、心脏肥大、心力衰 竭、低血钙、低血钾、冠心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药物作用等。Q-T间 竭、低血钙、低血钾、冠心病、Q 间期延长综合征、药物作用等。Q 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作用、应用肾上腺素等。 (8)U波:振幅很小,在心前导联特别是V3较清楚,可高达0.2~0.3毫伏。 (8)U波:振幅很小,在心前导联特别是V3较清楚,可高达0.2~0.3毫伏。 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服用奎尼丁等。U波倒置见于冠心病或运动 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服用奎尼丁等。U 测验时;U 测验时;U波增大时常伴有心室肌应激性增高,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讲解PPT课件
检查过程中注意事项
保持平静呼吸
在检查过程中,保持平 静呼吸,避免深呼吸或
憋气。
配合医生操作
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检 查,如需要改变体位或 进行某些动作时,应积
波形分析
详细解析心电图中各个波形的意义,如P波、QRS波群、T 波等,以及它们在心肌缺血/梗死时的变化。
诊断要点
总结心肌缺血/梗死的心电图诊断要点,如ST段抬高或压 低、T波倒置等。
心律失常案例剖析
案例介绍
展示一份典型的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包括心率、节律等方面 的异常。
波形分析
详细解析心电图中各个波形的变化,如P波消失、QRS波群增宽 等,以及它们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心电图讲解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心电图基本概念与原理 • 正常心电图表现与解读 • 异常心电图识别与诊断意义 • 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演示 • 心电图检查注意事项及误区提示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心电图基本概念与原理
心脏电生理基础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包括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这些 特性共同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收缩 功能。
检查前准备工作建议
保持安静状态
避免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或饮食刺激,以确 保心电图结果的准确性。
去除金属物品
取下身上的金属饰品、手表等物品,避免对 心电图结果产生干扰。
穿着宽松舒适
选择棉质、宽松的衣物,避免穿着紧身或化 纤衣物,以减少静电干扰。
提前预约并了解检查流程
提前与医院或检查中心预约,了解检查流程 和相关注意事项。
房室传导阻滞
根据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 阻滞,表现为PR间期延长或P波后无QRS波群。
心电图学
活动中,全部心电向量的综合。 代表心室除极过程中的平均电 ±180º 势方向和强度 。
-90º
0º
+90º
• 代表心室除极过程的总方向
平均心电轴的正常范围
目测法
Ⅰ导联
Ⅲ导联
正常心电轴
心电轴左偏
心电轴右偏
(三)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表示心房除极化 形态:I、II、aVF、V4 ~V6 直立, aVR 倒置; 时限:宽度不超过0.11sec; 振幅:在肢导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
QRS 波群命名
R波: 首先出现的位于水平线
以上的正向波
Q波: R波之前的负向波 S 波: R波之后第一个负向波 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 S’波: R’ 波之后的负向波 QS波:QRS波只有负向波 振幅相对小可称为q、r、s、
(二)心电图测量
1.心率的测量
走纸速度25mm/s时,横线1mm=0.04s(也就是 一小格),一中格为5小格组成,即0.2秒 。 1mm=1/25=0.04s 心率=60/R-R,例如 60/0.8=75
1.基本图形及机制
基本图形
缺血型改变
T波高大直立----T波倒置尖深(冠状T) 损伤性改变 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 坏死性改变
病理性Q波:时间≥0.04s ;电压≥ 同导联R波的¼
心肌梗死的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T 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
坏死型Q波发生机制
A、正常心肌 除极顺序
胸前导联探查电极的位置
心电图的阅读方法
• 1. 先将心电图浏览一遍,检查有无伪差(如交流电干扰、 肌颤等),定准电压是否准确等。
心电图机原理
心电图机原理
心电图机是一种用于测量和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仪器。
它的原理基于心脏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
心电图机会将电极贴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上,例如胸部和四肢。
这些电极通过导线与仪器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电路。
当心脏收缩时,电信号通过导电组织在身体中传导,从而导致电极上产生电势差。
心电图机会将这些电势差转化为图形信号,以便医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它使用一个放大器来放大电信号,然后将其传送到一个记录器上。
记录器可以通过一个细小的针将电激活转化为运动,或者通过数字技术将信号转化为数字数据。
心电图的图形结果是一个连续的波形,通常用一系列的波峰和波谷表示。
这些波形代表了心脏的不同部分在不同时间点的电激活。
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波形的形状、大小和间距来判断心脏是否出现异常。
心电图机的原理是基于心脏的电活动产生电信号这一现象。
通过记录这些电信号,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健康状态,从而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心电图》ppt课件
心肌缺血
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 心肌缺血表现。
心律失常
冠心病患者易发室性心动过速、房颤 等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病 理性Q波等。
瓣膜性心脏病对心电图影响分析
1 2
二尖瓣狭窄
心电图可出现“二尖瓣型P波”,提示左心房扩 大。
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电图改变不明显,但长期关闭不全可导致左心 室肥大。
《心电图》ppt课件
目录
• 心电图基本概念与原理 •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 • 异常心电图诊断与鉴别诊断 • 常见心脏疾病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
目录
• 药物对心电图影响及注意事项 • 心电图检查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01
心电图基本概念与原理
心电图定义及作用
心电图定义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 术。
心电图作用
心电图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之一,应用广泛。用于记录人体正常心脏的电活动,帮 助诊断心律失常,帮助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诊断心脏 扩大、肥厚,判断药物或电解质情况对心脏的影响等。
心脏电生理基础
01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02
心脏传导系统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稳定的静息电位,当受到刺激时,会发生 一系列的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等综合分析,给出 诊断意见。
对于复杂或疑难病例,建议及时与上级 医师或心电图专家会诊。
THANKS
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形 态和振幅因导联不同而异。正常 成人QRS波群时间为0.06~0.10
秒,最宽不超过0.11秒。
T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T波形态钝圆,占时较长,从基 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 形成前肢较长、后肢较短的波形。
临床心电图学(ECG)
心电图(ECG)【基础知识】一.心电图心脏的电激动过程影响着全身各部位,使体表的不同部位发生了电位差,产生了电动力,在心电周期的整个过程中,此电位差也在不间断地变动,通过心电图机把这些变动的电位差记录记录成曲线,就是心电图。
二.心电图的导联(一)双极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三)单极心前导联V1 V2 V3 V4 V5 V6V3R V4R V5R V7 V8 V9(四)导联轴三.心脏传导系统(一)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后上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界沟附近,并沿界沟的长轴排列,埋在新外膜下1mm的深处,长15mm,宽为5~7mm,厚约1.5~2mm。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二)结间束前结间束{房间支(房间传导束)、前降支}中结间束后结间束(三)房室交界区:房间隔右侧,冠状窦前方,三尖瓣基底上方。
房结(AN)区(心房与房室结交界处)结(N)区:传导最慢,心电图上P-R段。
结希(NH)区(四)房室束(希氏束)及分支房室束长约10mm,宽约3mm1.左束支:左束支在室间隔左侧起始部位又分为前上支和后下支两束纤维(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左中隔支2.右束支:右束支沿室间隔右侧下行直到心尖处才开始分支为Purkinje纤维。
(五)Purkinje纤维四. 模式心电图(一)P波是心电周期的第一个波。
反映心房除极过程。
(二)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间隔时间。
(三)P-R段:反映激动由心房传至心室的过程。
起点表示心房除极开始,终点表示心室开始。
(四)QRS波群:QRS波群是紧跟P波后的一个综合波,是心室除极波形成的总称。
QRS 综合波的命名,最初一个向下的波为q 波,R波为最初一个向上的波,可继于q波之后,亦可为起始波,S波为R波之后的向下波,R’波是继S波后的上升波,S’波是继R’波后的下降波。
如整个QRS综合波为一个向下的波而无向上的波,称为QS波各波根据其波幅大小,分别以q、Q、rR、s、S表示。
心电图
坏死型QRS波群改变
急性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与分期
心肌梗塞的定位
表4-1-1
V1 V2 V3 V4 V5 V6 V7 + V8 + V9 + + + +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 + + + + + * *
导联 前间壁 前壁 前侧壁 高侧壁 广泛前壁 下壁 后壁
+ + +
+ +
Ⅰ aVL Ⅱ Ⅲ
心电图诊断
中医学院诊断教研室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脏在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 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以经人体组织 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 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简 言之,心电图就是在体表记录到的心肌收 缩的电活动。
生物电形成机制与心电图解读
生物电形成机制与心电图解读生物电是有生命生物体内生物化学反应造成的体内带电粒子数量、极性、位置等改变引起其本身电磁场变化的一种物理现象。
心肌等可兴奋的细胞兴奋时会引发相邻的可兴奋的细胞兴奋,这种兴奋状态的依次发生叫兴奋传递。
心电是心肌兴奋产生的生物电,而心电图是心电等作用于测量回路两个测量点形成的电位差在时间轴上的表达,可以用数学公式描述。
心电图存在盲区,消除盲区获得的时域指标有重要的生理含义。
游走型心电高频成分是局部心肌代谢障碍严重的表达。
自从人类发现自然界电和电磁现象并了解和掌握其基本规律以来,一场以电为主要媒介的各领域革命迅速席卷全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当今社会中“电”已成为与“空气”和“水”一样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资源。
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发生在生命体内的生物电研究与运用却显得严重滞后,这种滞后严重地影响了生理学和临床医学相关领域的发展,例如人们在脑及神经系统、心脏及循环系统的工作机制研究方面,就是因为在生物电形成机制认识上的偏差而难以向前推进。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物理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生物电的形成机制,以及应用这种机制解读心电图原理及其生理学意义。
一、生物电的形成机制探微(一)、生物电的定义、性质与特点所谓的生物电现象是指:在有生命的生物体中存在的,由生物体自身的器官和(或)组织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以下简称生化反应)引起的(包括生物体内的体液等物质传输、流动,以及外力造成的体内物质的物理变化等引起的)生物体内部的带电粒子数量、极性、位置等的改变,由此造成的生物体本身电磁场变化的物理现象。
生物电的本质是:有生命的生物体内部的带电粒子数量、极性、所处位置发生变化引起的电磁场变化。
与通常意义上的“电”(如我们日常使用的直流电、交流电)不同的是:1、形成生物电的最基本单元带电粒子是分布在生物体中的不同位置,从而导致生物电有空间概念;2、生物体内的导电特性因随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变化而变化,而生物体本身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变化随时都在发生,从而导致生物体内的导电特性复杂。
第二十八讲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检查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22
心电图检查
额面六轴系统
六轴系统
为表明六个肢体
导联轴的方向关系, 将Ⅰ、Ⅱ、Ⅲ导联轴 平移与AVR、AVL、 AVF导联轴过同一轴 心,构成六轴系统。 以左侧为0°,顺钟 向角度为正,逆钟向 角度为负。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23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
Q-T间期
• Q-T间期是指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水平距 离。
• 反映心室除极与复极过程的总时间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34
心电图检查
U波
• U波发生机制不明,多认为是心肌激动的激后 电位。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35
心电图检查
小结
理解心电产生原理,熟悉心电图定义。
熟悉导联、导联轴定义和常规心电图12 导联的名称,掌握临床心电图描记的导 联连接方法。
心电变化过程 • 极化状态 • 除极阶段 • 复极阶段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5
心电图检查
极化状态
心肌细胞在静 息情况下保持极化 状态,即细胞膜外 具正电荷,膜内具 负电荷,两侧保持 平衡,表面无电位 变化。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6
心电图检查
除极阶段
心肌细胞膜 受到刺激时,离子 通透性发生改变, 引起钠离子内流, 使膜内外正负离子 的分布发生逆转, 已除极和尚未除极 的细胞膜间产生电 位差,由此形成动 作电流。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24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各波段的名称与意义
心脏的电激动传播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25
心电图检查
心脏的电激动传播
窦房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心电图的产生机制及其意义(各波形的意义)?并对此患者的心电图加以描述.
产生机制
•心脏是人体的引擎,具有泵血功能,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窦房结控制着心肌的收缩节律。
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保持外正内负的状态,当受到刺激时(达到阈刺激),细胞内外正负离子发生逆转,细胞膜出现除极化,使受刺激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而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偶。
两者之间存在电位差,所以会有电流存在。
•就单个细胞而言,检测电极对向正电荷产生向上的波形,背向正电荷产生向下的波形。
正常人心肌除极从心内膜到心外膜,而复极是从心外膜开始,所以负负得正,复极波与除极波的住波方向一致。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前结间束,称Bachmann 束)、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
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
正常先室间隔向量(1)产生Q波,在左右心室综合除极向量(2)R波。
梗死时,如果导联正对梗死区,只能记录到相反方向的除极向量
2
心肌损伤时,ST向量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ST向量背离心外膜面指向心内膜,使位于心外膜面的导联出现ST段压低;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ST向量指向心外膜面导联,引起ST段抬高。
外高内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