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作品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
诗词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诗句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1]。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国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这两句诗是出自诗圣杜甫的《春望》,历史背景是安史之乱,唐明皇李隆基在前期励精图治,使唐朝国力到达鼎盛,开创了开元盛世,百姓生活富足,国家实力强盛。
但到了晚期,李隆基疏于自律,开始贪图享受,任用奸臣,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国家陷入战火,山河破碎,民间瞬间疾苦。
安史之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兵变造反,攻击唐朝,想夺取唐朝的统治权。
由此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地方割据势力开始抬头,开始军阀割据的情势,国家动荡不安。
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生活,由此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唐。
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复姓哥舒,唐朝名将,安西副都护哥舒道元之子)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虏。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随即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登基,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奉为太上皇。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闻讯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不幸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春望》赏析
《春望》历史背景赏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历史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
全文: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⑺,浑欲不胜簪
词句注释
⑴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⑵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⑷恨别:怅恨离别。
⑸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⑹抵:值,相当。
⑺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⑻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不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白话译文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创作背景编辑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A、秦末农民起义B、三国赤壁之战C、唐朝安史之乱D、清朝三藩之乱【正确答案】C【解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
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春望》。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知识拓展】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春望》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历史背景是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全诗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
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写作手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写作手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以其富有感染力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于世。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意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首诗的写作手法突出了杜甫的意境表现能力。
他以鲜明的形象描绘了国破山河的场面,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生命的逝去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通过描绘城春草木深的景象,表现出生机和希望的气息,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的手法,表达了杜甫对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深深忧虑,以及他对人类生命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其次,这首诗的写作手法还体现了杜甫的情感表达能力。
他通过诗歌表现出自己的沉痛和悲伤,感叹祖国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
他的情感表达幽深含蓄,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种情感表达的手法,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杜甫的思想和情感的内在联系,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所表达的历史和人性的主题。
综上所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杜甫艺术创作的经典之作,准确无误地表达了他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这首诗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唐。
安史之战
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复姓哥舒,唐朝名将,安西副都护哥舒道元之子)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虏。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随即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登基,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奉为太上皇。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闻讯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不幸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被投诉工单,浑欲不胜簪。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成为千古之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一些朋友问一个国家是否被打乱,山水河流经受住了历史的背景,春天的树木和草的诗又变绿了,而另一些朋友则想问谁写了一个国家虽然被打乱了山丘河流经久不衰的春天再到树木和草丛中,发生了什么?实际上,尽管一个国家被打垮了,但是山丘和河流却经久不衰,而春天又在树木和草的诗词中变绿了。
今天,我们将回顾一下尽管一个国家被摧残,丘陵和河流经久不衰,而春天又是绿色的树木和草木诗句的历史背景。
我希望你喜欢它。
尽管一个国家被打垮了,丘陵和河流却经久不衰,而春天的树木和草木的诗又重新变成了绿色,这是一个历史背景。
1.全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翻译:该国沦陷后只剩下山脉和河流,春季的城市地区杂草丛生。
当我看到花朵盛开时,我担心,悲伤,流泪,鸟儿的歌声离开我的家人。
战争的火焰从未在3月间停止过,家人的来信很珍贵,价值数百万美元。
沮丧和沮丧只会伤人的头,因此白发稀疏,无法插入发夹。
3.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名字叫少陵夜牢,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与李白一起被称为“李渡”。
他最初来自湖北襄阳,后来移居河南省Province县。
为了区别于其他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杜甫和李白也被称为“大李杜”,杜甫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年轻时曾先后到吴越,齐和赵,期间他去了洛阳带头。
三十五岁以后,我首先在长安参加了考试,然后跌倒了。
后来,他将赋赋给了皇帝,并赠送给了贵族。
官僚倍受挫败,目睹了唐代上层阶级的铺张浪费和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石起义爆发,Tong关陷落,杜甫接连前往许多地方。
赣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四川。
尽管他逃脱了战争,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但他仍然关心公众和国家事务。
他创作了《攀登》,《春天的希望》,《北伐》,《三官》和《三只家伙》等著名作品。
尽管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的诗人,但他也有狂野而放荡的一面。
从杜甫的著名著作《饮酒八仙》中不难看出杜甫的英勇精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历史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
1、全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3.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是唐代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和李白一起被称为“李都”。
祖籍湖北襄阳,后移居河南巩县。
为了区别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都》,杜甫和李白又称《大理都》,杜甫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青年时先后游历五岳、齐赵,其间赴洛阳领衔。
三十五岁以后,我先在长安参加考试,先落马;后来他供奉赋给皇帝,献给贵族百姓,官场失意,见证了唐朝上层阶级的铺张浪费和社会危机,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沦陷,杜甫相继奔赴多地。
甘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
虽然他逃脱了战争,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但他仍然关心公众和国家事务。
创作了《攀登》、《春天的希望》、《北伐》、《三官》、《三别》等名著。
虽然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野奔放的一面。
从他的名作《饮酒八仙》中不难看出杜甫的豪迈精神。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怀有“服从君主、顺从尧舜,进而净化世俗”的宏伟志向。
杜甫生前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后来声名鹊起,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保存下来的杜甫诗作约1500首,其中大部分收录在《杜公布集》中。
大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享年59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他杜世义、杜公布,又称他杜少龄、杜草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说到这一,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有朋友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还有人想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谁写的,这到底是咋回事?其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希望你喜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春望》。
1、全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3、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下文【创作背景】中【原文】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惊:使……惊动。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这里指战争。
家书: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给家庭写的信。
(当时杜甫家住鄜(f ū)州城外羌村)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赏析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首古诗,它的名字是《春望》,由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光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有故事,特别是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几句话有点沉重,但也让人深思。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几句诗到底讲了啥,为什么这么让人感触深刻。
2. 诗句解析2.1 “国破山河在”先说“国破山河在”这一句。
咱们从字面意思看,杜甫说的是国家已经破败了,但山河依然存在。
这就像我们看电影,有时候看到某个地方荒凉了,但那座山,那条河还是在那里。
怎么说呢,山河不管国家怎么变,还是静静地在那儿,好像啥都没发生过。
这种感觉,有点像是我们小时候看的老照片,那些地方已经变了模样,但照片里的景象却依然是那样的清晰。
这句诗其实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心酸。
国家破碎了,人民流离失所,这种惨状让人心疼,但自然景观却依旧如旧。
这里面有一种“万物不变”的沉重感,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老了,但他曾经的样子还是那么清晰。
2.2 “城春草木深”接着是“城春草木深”。
这句的意思就是,城里春天来了,但荒草丛生,绿树成荫。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座本来繁华的城市,现在满是杂草,春天的到来反而让人觉得悲凉。
这就像那些曾经热闹的地方,现在一片寂静,草木在上面茂盛地生长,却显得格外孤寂。
这种景象让人想到“荒草萋萋”,或者说是“空城计”。
原本繁华的城市,现在只剩下这些草木在默默地生长,仿佛是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衰落。
这种对比,让人更容易感受到杜甫当时的心境,真的很让人感动。
3. 诗意的情感3.1 抒发感慨杜甫这首诗写得非常有情感,他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深深的忧伤。
看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看到自己曾经熟悉的地方被摧毁时,那种复杂的心情。
他不是简单地在描绘风景,而是在用这些风景表达他的失落与伤感。
就像我们看到旧时光变得模糊不清,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3.2 文化背景当时的背景是战乱不断,国家动荡不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安史之乱。
这句诗出于杜甫的《春望》,至德二年(757年)三月,安史之乱时杜甫被叛军抓获时期所写,原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大意是:长安虽被破,但大好河山依然还在,只是少有行人,古城的春天草木己长得深。
花都开起来了,然而感伤时事,看到盛开的花朵不禁使人掉泪。
鸟雀仍然在啼唤呢,可是怨恨别离听见鸟雀啼唤的时候反而觉得伤心。
战争一直还没有停息,接连着己度过两个年头的三月。
在这样的日子里,如能得到一封家书,真的能抵得上万两黄金。
岁月催人,这满头白发越搔爬越感到稀少,稀少得简直都要插不住了那根发簪!
安史之乱,中原失驭,两京论陷,民族危亡,生灵涂炭。
杜甫在这场大变乱中饱经忧患,先是被叛军虏去,囚禁在长安,后逃出去投奔唐肃宗,欲报国效力,终因忠直而不见容,被放逐而去。
这期间,杜甫到处奔波,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战乱带给人们的灾难与痛苦。
这期
间他还写下了《三吏》,《三别》等名篇,内容丰富,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胜过了史家的简略记录。
这是杜甫的《春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了安史之乱,次年六月叛军攻陷了潼关,唐玄宗仓皇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去投奔肃宗,不料被叛军所抓,因为官职不高,才没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历史背景是安史之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有物是人非之意。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而且唐朝统治阶级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家族权倾天下,杨氏兄弟姐妹五家权益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负担,使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扩大。
继而民族矛盾不断加剧等各种原因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其诗大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有关安史之乱的诗句
有关安史之乱的诗句一、《春望》1、作者:唐代杜甫2、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翻译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4、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作者:唐代杜甫2、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翻译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4、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
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三、《悲陈陶》1、作者:唐代杜甫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安史之乱后的诗句
安史之乱后的诗句
安史之乱,那可是大唐的一场噩梦啊!就像一场狂风暴雨,把原本
繁华昌盛的大唐打得七零八落。
这场大乱之后,诗人们的笔触仿佛都带上了沉重的叹息。
比如杜甫,他写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不就像是在对着破碎的山河哭
诉吗?国家都破了,可山河还在那里,春天来了,城里却只有深深的
草木,这得多凄凉啊!
还有白居易,他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难道不
是对乱世中人们命运无常的感慨吗?大家都在这动荡的世道里漂泊,
偶然相遇,才发现彼此都是如此的落魄,那种无奈和悲哀,谁能懂呢?
再说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难道不是对当
时社会麻木不仁的一种痛斥吗?那些歌女啊,根本不知道国家的危难,还在那边唱着亡国之音,这多让人气愤!
安史之乱后的诗句,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人
们的心酸。
它们不只是文字,更是历史的见证,是诗人心灵的呼喊。
难道我们不应该从这些诗句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安宁吗?
我觉得,我们必须要,而且一定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怎样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
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
3、现代·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爱国诗句吗
是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2、意境深沉:
“国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Fra bibliotek3、一字传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是指安史之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
大家应该不陌生,有朋友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还有人想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谁写的.
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春望》。
全文: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国家灭亡,山河依旧,却满目凄凉.春天到了,破旧的宫殿,野草长的很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出自《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春望》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二、名家点评:
1、现代·顾随《驼庵诗话》:“(首联)在雄伟中有秀雅,壮美中有顾优美。”
2、现代·萧涤非《杜甫诗选》:“关于‘感时’句,有人认为花并不溅泪,但诗人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它也在流泪。
按果如此说,溅字就很难讲通……溅是迸发,有跳跃义。……故此处‘泪’仍以属人为是,所谓‘正是花时堪下泪’也。又白居易《闻早莺》有‘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可与‘鸟惊心’互参。”
《春望》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一、《春望》的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