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制度存在的误区讲解
员工激励存在的几个误区
员工激励存在的几个误区前段时间遇到一个企业家,他说,他去德国考察的时候发现同行的人均产值是20万,他的企业人均产值是5万,国内同行的平均值在3万左右,他已经远远高过了业内平均水平,但他还是把自己的目标定为人均产值10万,他说,做不到这个,就无法跟国外企业竞争。
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在效率上狠下功夫,效率是我们摆脱困境的唯一方法。
如何提高效率?要靠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这是提高效率的最主要的方法。
同样的条件下,人均产值一个是五万,一个是三万,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区别,就是因为员工的积极性不同。
所以,我们企业如果不懂得激励员工、激励下属,效率就不可能提升。
没有高效率,谈管理就是白谈。
我们欧博辅导过的一个企业就面临过这样的问题。
由于对于员工每人每天的任务无法准确的定出来,每人每天实际完成的工作量也无法精确的算出来,导致我们做了很多流程梳理的工作后,都无法看到真正的改变,效率提不起来。
后来我们欧博项目组经过仔细研究,找到了针对单个员工进行激励的方式后,效率马上就上来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针对每个员工的业绩进行及时的激励。
这是我们300多个项目验证的经验。
激励、调动员工既是我们企业效率提升的出路。
也是我们解决劳动力缺乏的唯一方法。
现在,我们企业都面临人的问题——人员流失严重,招不到人。
面对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是满世界挖人,还是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作用呢?显然应该立足于现有人力的充分开发!因为这是最靠得住的方法。
国内中小企业到了应该对员工进行二次开发的时候。
什么是二次开发?一次开发是我们很多员工背井离乡来到企业,这是劳动力的流动。
二次开发是劳动力价值的就地开发。
现在很多老板总是羡慕别人的员工,天天动着挖人的心思,结果挖来挖去,也没能得到一支好的员工队伍。
我认为挖人没错,但应该在人的潜力上挖,把每个人自身的潜力挖出来。
不要通过今天加一千块钱明天加两千块钱的方式挖别人的人。
我们欧博从来不挖人,所有做过的项目企业,如果有管理人员想来欧博,我们都会婉言谢绝。
激励员工谨防几个误区
激励员工谨防几个误区激励员工谨防几个误区一个公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员工,因此,很多成功的企业都会选择对员工的培训和奖励,激励员工有什么误区呢?今天店铺分享的是激励员工谨防的误区,希望能帮到大家。
激励员工谨防的误区误区一:激励就是奖励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简单地认为激励就是奖励,因此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往往只片面地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而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
有些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约束和惩罚措施,但碍于各种原因,没有坚决地执行而流于形式,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可能会引发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但其中的部分行为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
因此必须辅以约束措施和惩罚措施,将员工行为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
对希望出现的行为,公司应用奖励进行强化;对不希望出现的行为,要利用处罚措施进行约束。
误区二:同样的激励可以适用于任何人许多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
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对企业中个人实施有效的激励,首先是以对人的认识为基础的。
从一般意义上说,凡是能够促进人们工作或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因素,都可称为激励因素。
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分析,找到他们的激励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这样激励措施才能最有效。
同时要注意控制激励的成本,必须分析激励的支出收益比,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
采取两种甚至几种截然不同的激励措施是有其道理的。
从低层次的个人需求来讲,采用物质激励会更有效。
从公司利益考虑,从事简单劳动的打工者,创造的价值较低,人力市场供应充足,对于他们采用物质激励是适用的和经济的。
相反,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自于内在精神方面对成就的需要更多些,而且他们是企业价值的重要创造者,公司希望将他们留住。
因此公司除尽量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外,还应注重精神激励(如优秀员工奖)和工作激励(如晋升、授予更重要的工作),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来满足这些人的需要。
浅谈企业员工激励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企业员工激励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企业员工激励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实际的激励过程中,企业常常面临着各种问题,导致激励效果不佳。
本文将从员工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对策,以期为企业激励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问题分析
1. 激励机制单一
在一些企业中,激励机制往往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薪酬和晋升来激励员工,忽视了其他形式的激励。
这样一来,员工的激励动力就缺乏多样性,难以持久。
2. 激励措施不公平
在一些企业中,激励措施的不公平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员工工作辛苦但收入不高,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这种情况下,员工会感到不被重视,对企业的归属感降低。
3. 激励目标缺乏明确性
在一些企业中,激励目标不够明确,员工不清楚自己应该为何而奋斗,导致员工的工作状态不够积极。
激励目标的不明确也会使得企业的整体目标无法清晰传达给员工。
4. 激励措施不够契合员工需求
企业在制定激励措施的时候,常常忽视员工的实际需求,只按照企业的意志来进行激励安排。
这样一来,激励措施就难以取得员工的认同和支持。
三、对策探讨
2. 公平激励措施
企业在制定激励措施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付出,让激励措施更加公平,让每一个员工的劳动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样一来,员工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3. 完善激励目标体系
企业在制定激励目标的时候,要做到目标具体、明确、可量化,让员工清晰知道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奖励标准。
这样一来,员工就能更加专注地为目标而努力。
企业给员工激励的误区
企业给员工激励的误区第一篇:企业给员工激励的误区企业给员工激励的误区工作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员工的工作能力,同时取决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激励的核心职能是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但在企业实施运用激励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出现种种不良问题,笔者就自己市场销售培训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的经验总结如下。
误区一:重“金”轻情,实效不明毫无疑问,金钱奖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它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激起销售人员的斗志,快速提升销售业绩。
然而部分企业老总比较信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金钱就被他们作为魔法棒,哪里需要指向哪里。
但是,金钱激励并不一定总是企业最有效、最上策的激励方法。
笔者有一位朋友是一个孤儿,进入一家公司以后从基层做起,经过努力成为该公司部门经理,该公司老总在他成为经理以后第一个中秋节那天晚上请他到自己家里吃了一顿团圆饭并且送了一份小礼物,而接下来的几个月,这位朋友所带团队的销售业绩则不断地上升,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一顿饭,一份小礼物不过数十元,但其蕴含的感情是多少钱也无法买到的。
对该经理发自内心的关怀是激发其工作热情的关键。
误区二:无差异激励=没有激励通过对员工的奖励,可以有效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可给那些未得到奖励的员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使他们有模仿、对比的实体,一个团队本身就是一部分优秀,大部分平庸,因此,对员工激励的过程中要注重差异化,没有差异的激励是起不到效果的。
某公司由于总业绩不菲,年终的时候老总基于团队全体成员考虑就给每位员工多加了1000元奖金,而员工拿到这笔钱之后大部分却都认为这是公司应该发的福利,本来就该属于大家的。
优秀的人员则认为大家都奖励了突出不了他们的贡献,辛辛苦苦的劳动换回的结果是大家都一样,不能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而丧失了工作积极性,创造力下降。
最终导致优秀的员工不断流失,最终损害了整个团队误区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1、对个别人的激励破坏了整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得不偿失。
激励的几个误区
激励的几个误区泽亚管理咨询通过实际调研发现,企业在激励的认识上不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误区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一些老板往往只注重员工的业绩,比如是否完成了工作,是否按照标准去执行,但是对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内心想法,有无积极性等都不太关注,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之上忽视激励,变得太死板。
也就是说,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只重结果,还需要关注过程,在过程的关注中既帮到了员工,又让员工达到了工作业绩,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误区二、把奖励当成激励在某项目中,总经办主任说出激励不就是奖励的话,让老师实在另眼相看,激励并不是这位主任所说的这样发发奖金、送个红包、买件礼品这么简单。
在激励过程中,不能只片面的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忽视约束和惩罚措施。
当然,在约束和惩罚的执行上,需要有共同的认知,并坚持下去。
,误区三、重物质、轻精神当你给某些管理人员奖励的时候,我们相信他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个时候,不能单单给到他物质上的奖励,如果只是一味奉行物质至上的原则是大错特错。
因为一味重视物质奖励,那么极容易刺激某些人的“物欲”,不利于培养企业的荣誉感,甚至会引起人们的抵触情绪。
误区四、大锅饭式的激励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到月底大家照拿工资,这种现象不是没有,我在国内某著名通讯设备公司进行管理变革时,就发现内部的管理模式和80年代的国有企业差不多,都是按照职称、级别发工资与奖金,虽然成立了绩效考核,但是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工作之间的考评都是由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评分决定,导致管理人员根本没有积极性,企业的效益也越来越差。
对于激励,钱是一项重要的激励资源,一项不可或缺物质基础,即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但只有钱又是万万不可的,只有通过有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改变企业的力量不在于外部,而是在于我们员工身上,只有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量,才能真正改变企业。
企业员工激励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员工激励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的日益壮大,企业员工激励管理机制日益成为管理者关注的焦点。
当前企业员工激励管理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影响企业的发展。
有必要深入分析问题所在,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改进方案,以提高企业员工激励管理机制的效益和成效。
一、问题分析1. 激励方式单一目前许多企业仍采用单一的激励方式,主要是以薪酬激励为主,而忽视了非经济激励的重要性。
这导致员工对工作产生了厌倦感,缺乏工作激情,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2. 激励措施不公平在许多企业中,激励措施并不公平,导致员工之间的积极性和合作性受到影响。
一些员工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得到了过多的激励,而另一些员工则因为种种原因而得到的激励较少。
这会引发员工间的矛盾和不满情绪,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稳定发展。
3. 激励机制短期化许多企业的激励机制都偏向于短期利益,忽视了员工的长期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这导致员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疑虑,降低了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构成了威胁。
4. 激励策略缺乏针对性企业在制定激励策略时,往往缺乏对员工个体的针对性,导致激励策略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一些员工可能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导致企业无法提供有效的激励,造成浪费资源和人才。
5. 激励管理缺乏科学性企业在员工激励管理方面,往往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手段,导致激励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这使得企业无法准确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难以进行有效的激励管理。
二、对策和改进方案1. 多元化激励方式企业应该结合员工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激励方式,既有经济激励,也要有非经济激励。
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灵活的工作时间等方式,来激励员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2. 公平公正的激励措施企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激励。
可以通过建立激励评定制度、制定激励政策等方式,来确保员工之间的激励公平,减少员工之间的不满情绪和矛盾。
浅析薪酬激励制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浅析薪酬激励制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背景介绍薪酬激励制度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企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同时也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薪酬激励制度也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企业管理的难点之一。
薪酬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1.奖励机制落后许多企业的薪酬激励制度仍然停留在以过去为基础的奖励机制。
这种奖励机制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无法真正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2.考核标准不合理一些企业的考核标准不止是由工作内容和工作质量决定的,也涵盖了许多不可控因素。
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会让员工感觉到很不公平,丧失工作热情。
3.薪酬差距过大在一些企业中,薪酬差距过大,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远高于普通员工。
这样会让员工感觉到企业管理存在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
4.员工不清楚工作评价标准在一些企业中,员工不清楚工作评价标准,无法准确了解到自己的优劣势和发展方向。
这会让员工对企业管理和薪酬激励制度感到不满意。
薪酬激励制度的解决方案1.制定灵活适应的奖励机制制定能够灵活适应各种不同情况的奖励机制。
例如,制定节假日期间工作奖金、年终绩效奖金、项目完成奖金等等。
这样员工便能切实地感受到企业对她们的认可和奖励,从而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2.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不仅要考核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完成情况,同时也要以员工为中心,考虑员工的利益、需求和发展。
这样员工才会感到公平、公正和被尊重,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3.合理调整薪酬差距合理调整薪酬差距,让薪酬分配更为公平。
企业可以考虑采取不同的薪酬制度,充分考虑员工的贡献、技能和职位等因素,确保薪酬分配更为合理。
4.明晰工作评价标准明晰工作评价标准,让员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工作要求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企业可以制定详尽的工作评价标准,注重向员工传递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帮助员工发展专业能力。
学校激励制度存在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激励制度作为提升教育质量、激发师生潜能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学校激励制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激励效果的发挥,也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激励目标单一当前,学校激励制度普遍存在激励目标单一的问题。
大部分学校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这种单一的目标设定,导致学生在追求学业成绩的过程中,忽视了自身兴趣、特长和价值观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激励方式刻板学校激励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刻板的激励方式。
例如,对于学生的奖励,往往是物质奖励和荣誉称号,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种刻板的激励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忽视自身努力和内在动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激励评价体系不完善学校激励制度在评价体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评价标准单一,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其他方面表现;另一方面,评价过程不够透明,缺乏公正性。
这种不完善的评价体系,容易导致学生对激励制度产生质疑,影响激励效果。
四、激励制度执行不力学校激励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执行力问题。
一方面,部分学校领导对激励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制度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教师在执行激励制度时,存在随意性和主观性,影响了激励效果的发挥。
五、激励制度与实际需求脱节学校激励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往往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
一方面,激励制度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感到激励不足;另一方面,激励制度未能及时调整,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1. 优化激励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将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纳入激励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 创新激励方式,提高激励效果。
学校应根据学生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如荣誉表彰、社会实践、竞赛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企业给员工激励的误区
企业给员工激励的误区工作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员工的工作能力,同时取决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激励的核心职能是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但在企业实施运用激励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出现种种不良问题,笔者就自己市场销售培训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的经验总结如下。
误区一:重“金”轻情,实效不明毫无疑问,金钱奖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它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激起销售人员的斗志,快速提升销售业绩。
然而部分企业老总比较信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金钱就被他们作为魔法棒,哪里需要指向哪里。
但是,金钱激励并不一定总是企业最有效、最上策的激励方法。
笔者有一位朋友是一个孤儿,进入一家公司以后从基层做起,经过努力成为该公司部门经理,该公司老总在他成为经理以后第一个中秋节那天晚上请他到自己家里吃了一顿团圆饭并且送了一份小礼物,而接下来的几个月,这位朋友所带团队的销售业绩则不断地上升,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一顿饭,一份小礼物不过数十元,但其蕴含的感情是多少钱也无法买到的。
对该经理发自内心的关怀是激发其工作热情的关键。
误区二:无差异激励=没有激励通过对员工的奖励,可以有效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可给那些未得到奖励的员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使他们有模仿、对比的实体,一个团队本身就是一部分优秀,大部分平庸,因此,对员工激励的过程中要注重差异化,没有差异的激励是起不到效果的。
某公司由于总业绩不菲,年终的时候老总基于团队全体成员考虑就给每位员工多加了1000元奖金,而员工拿到这笔钱之后大部分却都认为这是公司应该发的福利,本来就该属于大家的。
优秀的人员则认为大家都奖励了突出不了他们的贡献,辛辛苦苦的劳动换回的结果是大家都一样,不能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而丧失了工作积极性,创造力下降。
最终导致优秀的员工不断流失,最终损害了整个团队误区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1、对个别人的激励破坏了整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得不偿失。
企业实施激励措施的六大误区_0
企业实施激励措施的六大误区
误以为忠诚度等同于承诺。
要掌握员工对公司承诺的程度,除了员工留职率,公司还必须测量员工的生产力、创意以及态度。
误以为薪资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优厚的薪资当然重要,但是许多其它的事物同样是激励员工的要素,例如奖赏公平、工作具有发展性等。
误以为公司给的就是员工想要的。
不同员工能被激励的方式不同,例如年轻工作者比较重视拥有自主权及创新的工作环境,中年工作者比较重视工作与私生活的平衡及事业发展的机会,老年工作者则比较重视工作的稳定性及分享公司的利润。
公司不要以相同的方式激励所有的员工,在拟定激励计划前,先花时间了解员工之间的不同。
误以为满意度等同于承诺。
实际上,公司应该与员工共同讨论整体的策略,把宝贵的资源运用在解决系统性的问题上,而且员工也必须负起尽力配合的责任。
时机不佳时便收手。
激励员工对公司的承诺,是公司策略级的重要议题,不要只因为预算不足,就轻易把公司当初想达成目标的手段通通砍掉。
只做表面功夫。
如果公司激励员工承诺的方式,不影响公司原本做决定或分享信息的方式,或者只有少部分的人积极投入,其它人都只等着事情改变;或者不需要评估分析成果;或者公司的主管或员工,都不需要有任何牺牲,那么公司的激励方式,很可能只是在做表面功夫。
激励的误区和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激励的误区和方法激励的误区和方法误区一:激励就是奖励日前,很多经理简单地认为激励就是奖励,因此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往往只片面地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而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
有些虽然也制定厂一些约束和惩罚措施,但碍于各种原因没有坚决地执行从而流于形式,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可能会引发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但其中的部分行为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
因此必须辅以约束措施和惩罚措施,将员工行为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
对希望出现的行为,公司应该用奖励进行强化;对不希望出现的行为,要利用处罚措施来进行约束。
误区二:同样的激励可以适用于任何人许多经理在实施激励措施的时候,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
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对企业中每个人实施有效的激励,首先是以对人的认识为基础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分析,找到他们的激励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这样的激励措施才是最有效的。
1 / 8同时要注意控制激励的成本,分析激励的支出收益比,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
采取两种甚至几种截然不同的激励措施是有其道理的。
从低层次的个人需求来讲,采用物质激励会更有效。
从公司利益考虑,从事简单劳动的打工者,创造的价值较低,人力市场供应充足,对于他们采用物质激励是适用的和经济的。
相反,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内在精神方面对成就的需要更多些,而且他们是企业价值的重要创造者,公司希望将他们留住,因此公司除尽量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外,还应注重精神激励(如优秀员工奖)和工作激励(如晋升、授予更重要的工作),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误区三;只要建立起激励制度就能达到激励效果一些企业发现,在建立起激励制度后,员工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努力程度反而下降了。
员工激励的误区
员工激励的误区在充满挑战的经济大环境中,每一个企业主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及昂扬的斗志,尽可能将工作做好。
然而,有些员工明明有更多潜力,但始终未能全力以赴。
这种资源浪费的局面在各行各业都随处可见。
其实,很多时候是企业领导者自己浪费了激发员工活力的大好机会,或者在这个方面认识有所偏差。
领导者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种错误观念:1、单纯的物质激励便可以如果能付给员工足够多的薪酬,他们当然会愿意从事任何工作;倘若在肯定其工作的同时,辅以一定的奖金刺激,员工们将会非常开心(除非他们对奖金原本有更高的期待)。
当薪酬提升时,员工们确实工作起来更加卖力。
但研究发现,物质激励只能带来短期的快乐。
半年以后,这种动力将会逐步消失,员工们不但不像刚刚获得奖金时那么欢呼雀跃,甚至他们连奖金的具体数目都记不起来了。
这是因为,金钱本身并不能对一个人产生持续的刺激作用。
认同感及对个人地位的肯定,则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假设在一家高科技产品销售公司中,一位销售人员的业绩比其他人都好,老板公开给他发放了奖金。
每个员工都知道销售大奖的得主是谁,而这名销售人员则认为自己既得到了客户的肯定,又获得了团队中其他同事的认可。
认同感及团队中的地位是激励员工的两大关键,而金钱充其量只能在短期内给员工打气。
那么,作为管理者的你该怎么办?应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机制,让员工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就感。
给他们一种认同感、让他们工作得很充实;同时给与进步的机会及上升的空间,员工将会十分珍惜这些机会。
2、让员工保持快乐就能带来更高的生产力管理者往往不遗余力地推行一些举措,让员工保持快乐的心情。
比如,设立娱乐室或者允许员工免费拨打长途电话等。
管理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工作间歇中员工的愉悦感,很容易转化为一种工作动力。
员工们确实都很享受休息时间,并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有些甚至还会拖延上班时间。
但在这些时刻的满足感并不一定就会转化为更高的生产力,也不意味着在工作中会有更好的表现。
员工激励的六大误区
员⼯激励的六⼤误区员⼯激励的六⼤误区 ⼀个公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员⼯,因此,很多成功的企业都会选择对员⼯的培训和奖励。
那么,员⼯激励的误区有哪些呢?如何有效的激励员⼯呢?下⾯⼩编为你⼀⼀解答,更多信息敬请关注相关栏⽬。
现在组织中各种⼯作迫切需要激励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内在激励在组织发展中的作⽤越来越突出。
这就要求企业有效整合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形成对员⼯的科学持续激励,从⽽更好地实现组织发展。
员⼯激励的六⼤误区 误区⼀:盲⽬认为⾦钱激励可以解决⼀切问题 在现代企业中,采⽤单纯性的⾦钱激励并不⼀定能收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例如,对于那些经常加班的技术员或经常出差的业务员⽽⾔,他们希望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家⼈或⾃我放松。
物质或⾦钱的需求只是员⼯多样化需求的⼀种类型,且对多数员⼯⽽⾔,这种需求并⾮是⾸要的。
所以,企业欲最⼤化地激励员⼯,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员⼯的多元化需求,⽽不是⼀味通过⾦钱来进⾏弥补。
误区⼆:⽚⾯认为企业战略和员⼯⾏为的⼀致性与激励计划⽆关 实践表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或愿景对员⼯的激励有限,但企业激励计划是否得当则会影响员⼯对企业的认知。
企业的激励计划与员⼯个⼈的⾏为及企业的战略发展都存在着密切联系,科学的激励计划有助于保持员⼯个⼈发展愿景和企业战略⽬标的⼀致性。
实质⽽⾔,激励计划制定的⽬的并⾮只是评估个⼈绩效,更深的⽬的在于促进员⼯产⽣良好的企业⾏为,保持与企业发展战略⼀致,从⽽促进企业发展⽬标的顺利实现。
从⼤多数企业激励计划制定的现状来看,存在两个⽅⾯的认识误区: 其⼀,认为激励计划⾸要考虑的因素是确保企业战略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员⼯的需求应从属于企业发展宏观⽬标; 其⼆,认为激励只是满⾜个⼈利益的⼀种有效⼿段,对企业员⼯的长远发展⽆实质性的影响。
误区三:激励⽅式过于单⼀ 当前的企业在激励⽅式上存在⼀个重要的误区,即激励⽅式的单⼀化和同质化。
事实上,企业应把⼈⼒资源管理看成是⼀种产品服务,⽽员⼯作为产品服务中的顾客群体,其需求、职位、⼼理态度各不相同,为此应采⽤差异化的柔性激励⽅式。
企业员工激励的四大误区与良性激励对策
企业员工激励的四大误区与良性激励对策摘要:建立合理的、良性的激励制度,通过激励机制杠杆,借助有效的管理手段,充分激发员工潜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介绍了员工激励的“四大误区”,分析了形成原因,阐述了实施良性激励的措施,对员工激励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员工激励四大误区良性激励引言管理学大师勒波夫博士曾说过,世界上最伟大的原则是奖励,受到奖励的事会做得更好,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干得更漂亮。
建立合理的、良性的激励制度,通过激励机制杠杆,借助有效的管理手段,充分激发员工潜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激励管理,并推动激励机制优化调整,实现了良性激励。
但目前在对激励措施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需要探索建立良性激励机制,并成为激发员工成长的“助推器”。
1 员工激励的“四大误区”1.1误区一:激励等于奖励激励有激发、鼓励、诱导、驱使之意。
而实际上,激励不等于奖励。
仅仅将激励理解等于奖励这种正激励,全然忽视惩罚这种负激励是不科学的,用于指导实践则是有害的。
激励,应包括激发和约束两层含义。
奖励和惩罚是两种最基本的激励措施,是对立统一的。
有许多企业认为激励就是奖励,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往往只片面地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而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
1.2误区二:激励措施千篇一律一些企业在采取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相同的激励手段,比如物质奖励,发钱、发物。
如何对个人实施有效的、良性的激励,需要进行心理学研究。
要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分析,找到他们的激励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这样激励措施才能最有效,实现激励措施的效果最大化。
从低层次的个人需求来讲,采用物质激励会更有效,而对于知识型人才,精神激励的需要更多些,而且他们是核心员工,企业希望将他们留住。
浅谈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误区及对策
浅谈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误区及对策【摘要】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
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误区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旨在帮助企业更加科学有效地激励员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误区包括一刀切的激励政策和过分关注物质激励。
对策包括个性化激励措施、综合发展激励方案、长期激励机制和定期评估和调整激励方案。
建议企业要根据员工个体差异性制定激励政策,注重综合发展和长期激励,定期评估和调整激励方案。
正确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激发员工潜力,提高企业绩效,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误区、对策、个性化激励、综合发展、长期激励、定期评估、建议、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激励机制作为促进员工积极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工具,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存在着对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误解和错误应用,导致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深入研究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误区及对策,对于提升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一:一刀切的激励政策在企业管理中,很多企业存在着一刀切的激励政策,即对所有员工实行相同的激励措施,忽视了员工个体差异性和需求的不同。
这种激励政策无法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反而可能导致员工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稳定。
研究背景二:过分关注物质激励很多企业过分关注物质激励,以高薪水和奖金作为唯一的激励手段,忽视了非物质激励的重要性。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度下降,丧失团队协作精神和对企业的认同感。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通过对误区的深入分析和对策的提出,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人力资源激励,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一刀切的激励政策在实践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探讨如何针对不同员工个体特点制定个性化激励措施。
浅谈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误区及对策
浅谈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误区及对策【摘要】人力资源激励是组织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在实践中常常存在误区。
本文从浅谈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误区入手,探讨了常见误区及对策,强调了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提出重视员工个体差异和激励机制的动态调整是提升激励效果的关键。
在强调了正确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对于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对于未来激励机制的思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挖掘人力资源激励的潜力,为组织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和活力。
【关键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误区、对策、科学有效、员工个体差异、动态调整、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是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中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够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企业存在着对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误解和误区,导致激励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文将从浅谈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误区入手,对常见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们还将探讨重视员工个体差异对激励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企业发展和员工需求进行激励机制的动态调整。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2. 正文2.1 浅谈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误区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在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到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误区之一是一刀切的奖励制度。
有些企业在进行激励机制设计时,往往只重视物质奖励,而忽视了员工的非物质需求。
这样的做法容易导致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满意度下降,影响到整体的工作效率。
另外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激励机制的不公平性。
有些企业在执行激励机制时存在偏袒部分员工或部门的情况,这会引起其他员工的不满和动摇团队的凝聚力。
企业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应该保持公平公正,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得到应有的奖励和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钱为本式的激励企业员工确实有对钱的需要,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的需求层次已不仅仅局限于拥有的金钱越多越好。
有句民谚就反映了这种心声:人不能穷得只剩下钱。
这说明,人除了有金钱的欲求外,还有更高的追求。
企业管理者在激励员工时如若不能走出“以钱为本”的误区的话,结果一定会很惨。
二战后,日本百业待兴,到处呈现出破败的景象。
经营造船业的石川岛公司也奄奄一息,前途未卜。
1945年,土光敏夫50岁生日刚过,毅然出任石川岛公司总经理一职,亲朋好友无不愕然。
土光先在公司内部开始整顿,精简机构,重用人才,激发人们对工作的紧迫感,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其次,土光创办公司刊物《石川岛》,以使大家随时了解公司内外的最新情况,并让大家发表意见和建议。
每年新年过后第一天上班,土光便率领公司干部站在公司大门口逐一向员工们祝贺新年,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旗开得胜,把工作做得更好。
土光主张人才横向大调动,不断调整,允许毛遂自荐,实行公开招聘,让人才流动各得其所,扬长避短。
石川岛公司终于称雄世界。
土光敏夫两次“受命于危难之际”,却又能扭转乾坤,其奥妙就在于走出了激励误区,正确地激励了人才。
综观土光的激人、用人策略,也无非是一些“雕虫小技”,但他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激励策略,即使略施“雕虫小技”,也能动之以情,沁人心脾,感人肺腑。
与此相对照,我国企业的一些管理者却相形见拙,沉溺于激励的误区,对来自员工心理和精神上的阻力,则束手无策;热衷于“以钱为本”,缺乏凝聚力,看不到员工的智慧和力量,结果“钱”水不解“人”渴,员工精神不振,企业深深陷人积重难返的泥潭。
所以,管理者必须走出“以钱为本”的激励误区,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发展的源泉。
重才轻德式的激励企业管理常涉及“用人唯贤”的问题。
用人唯贤实际上是一个选才的问题。
只有选好才,才能激好才。
德才兼备是选人的核心。
对德才兼备的人进行激励才是正确的。
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反之,“重才轻德”就是员工激励的误区,这种激励最终将有损于企业的利益。
所谓德,是指思想道德品质,主要是就政治素质而言的;所谓才,是指才能和智慧,主要是就业务素质而言。
德才兼备,就是说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即有较好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又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即具有较强的才干和专业知识的修养。
重才轻德,可能使某些心术不正,颇有歪才的人得到重用,给企业带来损害。
历史上,许多圣贤都十分强调“德”,大讲特讲仁、义、道德品质在治国中的决定性作用,大谈有才无德的危害。
祸国殃民的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正由于这种人往往导致国破家亡,因此,在考察和用人时,尤其要注重其德行。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那么,为何宁可用愚人,也不用有才无德的小人呢?这就是司马光所说的:“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恶制之。
”能力不济的愚人,即使想干坏事,量其也干不出什么大坏事来,充其量像小狗咬人一样,很容易就能制服他。
但无德而有才者就不一样了,这种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可见,司马光是痛恶那些无德有才者的。
治国如此,治企业也是如此。
无才有德者最多维持企业的现状,没有建功立业,而无德有才者则有可能使企业陷人万劫不复之地。
可见,在企业的管理激励中,启用无德有才者得慎之又慎,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用。
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希望我们的管理者,不要因一念之差,而留一生之憾。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谈到激励人才时指出人的品德其本身并不一定能成什么事,但是一个人品德方面如果有缺点,则足以败事。
所以人在这一方面的缺点不能仅只视为绩效的限制。
有这种缺点的人,应该没有资格被启用。
杜拉克的话足以使现代管理者走出“重才轻德”的激励误区。
墨守成规式的激励在企业员工激励中,管理者的墨守成规将使激励的效果大打折扣。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
一个墨守成规的企业,是无法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的。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则,规则的制订,目的在使一些暖昧不明的事项,经过明确判断,定出共同的标准。
因此,它是具有时间性的,同时,也是为适应时代、环境而订出来的,因而绝非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当时代擅变,环境变迁时,规则必然也会跟着失去合理性或时间性。
因此,如何使你的规定切合实际的需要,这是身为主管最重要的一环。
否则,你正步入激励的误区。
获得最高成绩,则连长可获最高荣誉”。
这项规定在当初制订时,可能基于某种因素,但在今日实施起来,则显然过于迂腐,因此才会产生无能长官接受褒奖的情形。
连长无功而受禄,自然高兴,但是众多拼死拼活的官兵又怎能高兴呢?积极性的下降是必然的。
总之,一个管理者必须时时注意自己所订的规则,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或不切实际的需要;一旦发现有这种情形,就应当拿出魄力,不畏艰难,不要墨守成规,确实地加以改革,这是千万不可忽略的。
否则,必将陷入墨守成规的误区,激励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大锅饭式的激励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形成了“铁饭碗”、“大锅饭”的管理局面。
只要是正式员工,不管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律按级按职发给工资与奖金。
以为这样就能激励员工的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其实事与愿违,企业员工越于越没有积极性,企业越办效益越差。
马太效应式的激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成功人士,头上都带有耀眼的光环。
例如,某某企业的工程师,常被授予某某协会、学会会员或名誉主席,副主席等、某某大学的客座教授、什么当代最杰出的中青年专家等等头衔。
同时,企业政府要奖给他金钱别墅、汽车等等。
什么会议都要叫上他,让他享受副市级的待遇。
这就是社会学中常称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使一个人得道,鸡犬升天,众亲光耀,同时他拥有和支配的资源极大丰富,简直可以随心所欲。
人们都羡慕马太效应,因为马太效应给他们以权、钱、势。
但却不知马太效应的危害。
马太效应给了你许多,却又向你索取了很多,特别是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国家某部级机关有一位学者,一开始她默默无闻,一心一意勤勤恳恳地干着科研工作,没有多大的成就。
但终于有一天,她在科研上取得突破,一举成名,于是各种荣誉、物质奖励接踵而至,一时她成了知名的教授。
国家又委以重任——局长。
这下她更应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了吧?但恰恰相反,她从此以后再无建树,郁闷不已。
分析原因,她是一个马太效应的受害者。
成名以后,她必须到这到那参加许多无聊的会议,发表许多无用的讲话,参加一些庆典,看望一些同样是“受害者”的名人。
因而她再也没有充裕的时间搞科研,虽有钱、权却与科研无补。
这样科研再无成就就不是奇怪的事了。
给予员工荣誉、地位、权力、金钱,本是想激励他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过多的荣誉、权位,确实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确实也想以优异的业绩回报企业。
但是员工已身不由己了,他已没有作贡献的时间和精力了。
由此可见,企业管理者一旦陷人马太效应的激励误区,必将适得其反,深受其害。
因而慎对马太效应是企业管理者的明智之举。
以职行赏式的激励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方法,应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这在前面激励原则一章已有论述。
但是,企业管理者受传统激励观念的影响往往将激励与工作环境好坏、职务高低联系在一起。
“爵以授功,职以授能”,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奖励军臣,按功劳大小定官爵高下,职务被赋予了荣誉性。
长此以往,在人们的观念上逐渐形成了“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予禄”,“业绩辉煌,而名位随之”。
这种观念影响是很深的。
一般说来,奖励与工作环境好坏无多大的关系,工作条件恶劣,我们可以用津贴来补偿,未必非用奖励来表彰。
而职务的高低与奖励更无内在的联系,同时也不应有联系。
但是,我们授予职务的依据,常常就是因为某人工作时间长,对社会有一定贡献,就照顾性地给予晋升职务的奖励,而不管他是否具备了履行该职务所必备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职务几乎成了一种荣誉的表现形式,而失去了它本身的责任性。
这显然与职务本质属性的客观要求相背离,同时与奖励的根本目的相去甚远。
然而,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中,许多管理者仍在不辞辛劳地使用这一激励方法。
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业务很感兴趣,这是他们的追求,然而待他们有所功绩后,企业主管为了激励他们,便提拔他们为某某经理,以此官位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
这显然是一种以官位行赏的做法,结果当然像杨锡兰和张新玉一样,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
不授权式的激励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授权与分权。
因为现代员工的能力越来越高,员工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强,前者使得员工有能力胜任上级主管分配给他们的任务,后者使得员工乐于接受上级主管指派他们的任务。
因而,不管管理者明白不明白,乐意不乐意,他们不得不面对授权与分权的趋势。
我们相信,每个人在要将自己日日从事的工作授权给他人接管时,总是会感到难以割舍;尤其是这项事业是自己首创的,更是视之如亲生子女,非亲自哺育难以放心。
而事业和你的关系也正如父母与子女一般,是相互依赖的;即使你明知接掌自己事业的人是如何精明干练的人才,你心底总是有个声音在呐喊:“他不行,他不了解我的事业,也不明白我的方法。
”授权本身也是一种激励,做过老师的人都深有体会,一个不好的学生,当你让他负责做某件事时,他常常能做得很好,甚至会因为这件事的成功而影响他的一生。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也一样,无论你愿不愿意,舍不舍得,正如儿女势必有一天要离你而去一般,你也终有一天得将事业授予他人去掌管。
你越是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到了这一天就越难放手,接手的人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因此,授权时,最好是从开始就有计划、按部就班地培养接班人。
起先,先授一部分职责,自己退居一边观察,适时地给予指导;这样将要比你到最后关头才把权责一股脑儿丢给别人好得多!同时,在这种授权与观察当中,我们自己的眼界也得以拓宽,能够发现平日自己未曾注意到的缺点,也更清楚自己的目标所在。
这样,你的高瞻远瞩,加上你接班人的顺利接任,将使整体事业更为一帆风顺。
一个组织越庞大,这种授权制度的确立就越是重要。
你必须尽量减少管理工作当中的个人因素,而使一切制度化;要使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觉自己是遵守规章去做独立判断,而绝不是任人指使的“跑腿的”。
要达到这种目的,势必要确实做到“充分授权、分层负责”;各人有各人的工作职责,也各人有各人的工作职权,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当管理者要询问一件关于制造方面的事,可以直接找负责制造的工人谈,而不会去找生产部主管谈,因为只有直接负责的人能真正为你解答,这便是充分授权的好处。
否则,制造工人说他只是依令行事,生产主管也说自己是依令行事,结果你问谁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如此企业岂有前途?授权是激励员工的一个好方法,授权,是一个事业的成功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