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每日一读:《落日》
《落日》教案(通用4篇)
《落日》教案(通用4篇)《落日》教案(通用4篇)《落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别消息和通讯的区别。
教学设想1、因为是自读课文,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成对文章的了解2、根据提供的材料,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形成自己的看法。
阅读准备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1、朱启平(1915-1993),浙江嘉兴人,在著名的《大公报》社做记者。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朱启平被派往日本横须架港现场采访,9月2日,他亲眼目睹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
其现场报道《落日》在《大公报》发表后轰动一时,后被列为大学新联系典范教材。
2、《落日》,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签字仪式定于1945年9月2日上午九时在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
为什么将这一举世瞩目的仪式放在军舰上?原来事出有因,杜鲁门总统在日本投降后,宣布由麦克阿瑟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安排和主持日本投降仪式,并作为同盟国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
这一决定立即引起了海军的强烈不满,因此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建议,如果投降仪式式由陆军将领主持,那么仪式式应在一舰海军军舰上举行,以表彰海军在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
为了保证总统同意这一建议,他特别选择以杜鲁门家乡命名,并由他女儿马格丽特主持下水典礼“密苏里”号作为候选军舰。
3、勃兰特(1913-1992),德国政治家,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1967-1974年在任联帮德国总理。
二战期间流亡国外,从事反法西斯斗争。
获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
照片左上角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安妮小组。
二、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
2、整理文章结构、内容3、复习消息文体的常识,区别消息和通讯的不同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二、导入课文悠悠五十年的中华民族,有诗情博发的过去,也有沉痛无比的昨天,尤其我们同世界人民一同经历了法西斯的铁蹄,也共同见证了胜利的时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近代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
《落日》最新实用素材
《落日》最新实用素材课文探索本篇课文是一篇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它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截面,加以扩大描写、精雕细刻,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反映人物、事件,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
作者朱启平,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于1945年9月2日,亲眼目睹了美、中、英、法等国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第二天便写下了这篇现场报道,最初发表在《大公报》上。
文章曾轰动一时,后来有人把它誉为“大学新闻系必读的典范之作”。
那它典范在哪里呢?对于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许多人不能亲眼目睹,作为记者,作者如何叙写才能让中国人民真切地了解这一事件?作者又在现场感受到了什么?他又想让人们怎么理解这些呢?认真阅读课文,随着作者的笔触重温那一段历史,并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领悟导析作者在文章开头概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的时间、地点,签字前的场景,以第一人称“我”的写法,带领读者一同见证这一历史事件,忠实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且指出:“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
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简短的一段话,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经过八年抗战的伟大民族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感受胜利的喜悦与自豪。
文章主体部分以小标题的形式,按时间的顺序报道事件始末。
第一节十分详细地介绍签字场所,方位清楚,井然有序,给人以很强的现场感。
第二节写美国将领的到来,特意插叙了一个“白马故事”,有很强的表现力。
第三节写各国代表的到来。
第四节详写签字仪式。
第五节交代签字仪式结束,日本代表团带着不干净的投降书离开。
最后对一个年轻水手的话作评述,点明文章主旨,收束全篇。
作者以独到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富有特殊意义的精彩场面,就像电影的镜头,时而全景式地巡回,时而聚焦、特写,点面结合,主次分明。
高中语文:1.2《落日》素材1(作者介绍)(语文版必修1)
朱启平:“一笔在手,胸中要有亿万人民”《大公报》记者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提起。
由于在二战中国际大局报道和对日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杰出记者。
”朱启平,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1915年11月生于上海,1933年南京金陵中学毕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
正当他准备升入协和医学院就读之际,一二九运动爆发。
由于医学预科功课繁重,又要忙于参加学生运动,为了多争取些课余时间,朱启平改读了新闻。
七七事变后,日寇占领北平,他辍学南下,后转到复旦大学。
之后,他辗转到了重庆,先后在《新蜀报》和《国民公报》工作两年。
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先任夜班编辑,不久被派往昆明,采访滇缅路通车新闻,一年后返回重庆任外勤记者。
烽火新闻路抗战烽火中朱启平耳闻目睹了敌人的残暴和同胞的苦难,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优秀新闻记者。
1939年5月3、4两天日寇对重庆大轰炸,朱启平亲眼看到轰炸过后惨象。
轰炸过后重庆各报也损失惨重,不得不停刊改出联合版,由《时事新报》编印,各报轮流派人编报。
朱启平也参加了这一工作,第一晚就轮到他在小楼上编稿,就在楼下的院子里,工兵正在挖一枚入土而没有爆炸的炸弹。
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要说心神安泰那是假的,但是,前方将士浴血奋战,我们连承担这一点风险也不行吗?”“谁也没有把握炸弹一定不炸,然而编辑、排字等员工,个个都认真工作。
敌机的残暴,不能使重庆无报!”到战场采访,工作第一,生命第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抗战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
朱启平一直关注着战争形势的发展。
1944年盟军开始反攻,他向报社领导胡政之建议:应派记者于世界各大战区,亲临其境,向中国人民报道反法西斯战争实况,以鼓舞广大群众的抗战决心。
他自荐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当随军记者。
胡政之同意了他的要求。
战争是惨烈的,战地记者不是战士,却承担着和战士同样甚至更大的危险。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落日》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落日》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教案是基于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对其中一篇课文《落日》进行教学设计和反思。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落日》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文章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作者背景和文章内容导入本节课的教学。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们阅读完《落日》后,老师提出以下问题:1.本文描述的确切在哪里?文中说的那个落日是怎样的?2.文中的主人公在看到落日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两句话点明。
3.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让主人公看到落日后出现这样的情绪?3. 文本分析(15分钟)老师提供一些文本和语言分析问题:1.推测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通过落日来表达主题?2.文中的细节描写有哪些,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3.本文的情感基调和感受是怎样的?作者用哪些技巧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情感?4. 讨论和思考(15分钟)学生分工合作,在小组内讨论问题:1.主人公看完落日后,感到了什么?2.如果你是主人公,在看到落日后你会有什么感受?3.文中的落日象征着什么?5. 思考与写作(20分钟)老师提供了一些写作题目:1.用200-300字的篇幅,写出你对主人公看到落日后的情感和体会。
2.用大约150-200个字的篇幅,写出你对落日象征意义的思考。
6. 总结回顾(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提出课后作业要求。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题是通过文本对主人公情感的分析,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验与感受范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使学生了解了《落日》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这个教学方案主要是按照“导入-阅读理解-文本分析-讨论和思考-思考与写作-总结回顾”六个环节安排的课程设计。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1《落日》课文简析
《落日》课文简析这是一篇经典文章。
首先题目有象征意义。
日,日本的国旗是太阳旗。
落日,提示日本投降。
这篇的体裁新闻里叫“特写”。
我可以给大家提供另一篇写日本投降的文章(读完了整篇文章),对比一下,就知道这一篇全部是用事实说话,而《落日》有更强的、主观的文学性,里面有很多主观的感受。
看前两段,有主观感受,有议论:“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
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记。
”再看,这里选择的事实跟前面课文里不一样,有的看起来并不重要,有些像鸡毛蒜皮的事,写到水兵穿的衣服“军衣洁白、折痕犹在”,穿的衣服本来不重要,但在特写中,新衣服,渲染了当时的、节日性质的气氛。
“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等,“签字场所”在军舰上,摆设也写得细致,“临时换用本舰士官室一张吃饭用的长方桌子,上面铺着绿呢台布。
桌子横放在甲板中心偏右下角,每边放一把椅子,桌旁设有四五个扩音器,播音时可直通美国。
将领指挥室外门的玻璃柜内,如同装饰着织锦画一般,装着一面有着十三花条、三十一颗星、长六十五英寸、阔六十二英寸的美国国旗。
这面旗还是九十二年前,首次来日通商的美将佩里携至日本,在日本上空飘扬过。
”等等,这是用流水账的写法来写,本是新闻乃至文学的大忌,但在这里,却再现了历史时刻的真实气氛,在这个历史场合,一切细节都变得重要了。
因为琐碎的细节,具有重大的历史的意义。
“白马的故事”一节。
这个并不是在现场发生的事实,是听来的故事,过去的谈话。
但是这个回忆,反映了当时战胜日本后人们的心情。
新闻特定,和一般新闻性作品不太相同,这里不仅写现场看到的,也写作者想到的。
作者个人想到的怎么会成为新闻?特写,是有一定文学性的。
可以有些文学笔法,不但,选择的是有趣的事实,而且选择有趣的传闻,能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深思就好。
当然,如果传闻缺乏深意,就是哗众取宠,但这个传说不是,它有利于表达胜利的快乐、欣慰。
“代表到来”一节。
“这时,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贴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这一句是文学笔法,以声音来衬托宁静,经常用的,电影中有,王维的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古诗里这种写法很多。
高一第一课语文落日知识点
高一第一课语文落日知识点落日是一种大自然的景观,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描写的题材。
在高一的第一课语文中,我们学习了关于落日的知识点,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落日的描写在古代文学中,落日的描写经常以诗歌的形式出现。
可以通过对太阳、云彩、天空、山脉和江河等元素的描写来表现落日的景象。
例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这句诗描绘出黄昏时夕阳的美丽。
另外,在古代文学中,落日的描写也可以与人的情感相结合。
通过对落日的描绘,可以展现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情感。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句描写了一个独自垂钓在寒江雪中的老人,通过对寒江雪与落日的描写,表达了老人的孤独与寂寞。
二、落日的寓意落日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赋予一定的寓意。
落日是一种消亡的象征,可以象征人生的短暂和岁月的流逝。
尤其是描写天才英年早逝或者灾难降临时的场景中,常常会有落日的形象。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边上风景凄凉,暗示了战乱带来的破坏与伤痛。
另外,落日也可以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
当太阳落下,天空染上霞光时,人们也可以看到黎明即将到来的迹象。
这种场景给人以鼓舞和激励,暗示着人们积极向前,勇往直前的力量。
三、落日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古代文学中的描写外,落日还有许多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在绘画中,落日经常被描绘在山水、人物和花鸟画等各种作品中。
艺术家通过运用色彩和光影的变化来表达落日的美丽和独特的魅力。
在音乐中,落日的意象也经常出现。
有些音乐作品通过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使人们联想到夕阳下的平静与美好。
此外,现代的摄影技术也能够很好地捕捉到落日的美丽。
通过使用合适的光线和构图,摄影师们能够记录下瞬间消失的美景,让观众们体验到落日的魅力。
总结:落日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在古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太阳、云彩、天空、山脉和江河等元素的描写,可以表现出落日的美丽景象。
《落日》说课稿
《落日》说课稿《落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由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落日》的内容和意义。
一、引言概述《落日》是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通过描绘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量。
本文将从夕阳的漂亮、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意义和诗歌的表达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夕阳的漂亮1.1 夕阳的色采:诗中描绘了夕阳的红、橙、黄等暖色调,给人以温暖和宁静的感觉。
1.2 夕阳的光辉:夕阳的余辉照亮了大地,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受。
1.3 夕阳的景象:夕阳西下的景象壮丽而漂亮,给人以宏大和壮观的感觉。
三、时光的流逝2.1 诗中的时间感:诗人通过描绘夕阳西下的场景,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转性。
2.2 时光的无情:夕阳西下象征了一天的结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2.3 对时间的思量:诗人通过描绘夕阳的漂亮和时光的流逝,引起了对时间的思量和珍惜当下的意识。
四、生命的短暂3.1 生命的脆弱:夕阳西下的景象提醒人们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量。
3.2 生命的意义:诗人通过描绘夕阳的漂亮和时光的流逝,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意义的思量。
3.3 生命的感悟:夕阳西下的景象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感悟,让人们更加珍惜和感恩拥有的每一天。
五、诗歌的表达4.1 诗歌的艺术性:《落日》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夕阳的漂亮和时光的流逝表达得淋漓尽致。
4.2 诗歌的感染力:诗人通过描绘夕阳的漂亮和时光的流逝,引起了读者对生命的思量和情感的共鸣。
4.3 诗歌的意义:《落日》这首诗歌通过夕阳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思量,传递了珍惜当下的主题。
六、结语通过对《落日》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量和感悟。
夕阳西下的景象提醒我们珍惜每一天,感恩拥有的一切。
同时,诗歌作为一种表达形式,通过描绘夕阳的漂亮和时光的流逝,传递了对生命的思量和珍视。
让我们共同珍惜每一个黄昏,感受生命的夸姣和意义。
高中语文 《落日》课件 苏教版必修2 (2)
文体常识
• 消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的新闻体裁。又称新闻。包括导语和主体。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 分。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
• 写作要求:客观叙述
•
迅速及时
•
简短概要
•
生动活泼
精选课件
文体常识
• 通讯:是一种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 新闻体裁。
• 运用通讯文体报道事实时,应按照内容、 主题的需要,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 议论等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 件或问题。
心、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精选课件
作家作品
朱启平: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 1915年11月生于上海,1933 年南京金陵 中学毕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
正当他准备升入协和医学院就读之际, 一二.九运动爆发,朱启平改读了新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自荐到美 国太平洋舰队当随军记者。
• 通讯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 • 通讯与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两种最常用的文
体。
精选课件
思考: 通讯与消息的不同点?
精选课件
• 消息简单地报道了发生了什么事,不多写 情节,而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 果,展示情节;
• 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而通讯则 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 手法,表现生动形象。
• 今天,让我们随着中国随军记者朱启平的 真实笔触,一起重温一下那个具有重大历史 意义的签字一幕。
精选课件
BB—63“密苏里”号战列舰,日本投 降签字仪式所在地
精选课件
落日
朱启平
精选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 2、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 3、体会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4、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
语文:《落日》参考资料 语文版1
这是一篇经典文章。
首先题目有象征意义。
日,日本的国旗是太阳旗.落日,提示日本投降.这篇的体裁新闻里叫“特写”.我可以给大家提供另一篇写日本投降的文章(读完了整篇文章),对比一下,就知道这一篇全部是用事实说话,而《落日》有更强的、主观的文学性,里面有很多主观的感受。
看前两段,有主观感受,有议论:“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
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记。
”再看,这里选择的事实跟前面课文里不一样,有的看起来并不重要,有些像鸡毛蒜皮的事,写到水兵穿的衣服“军衣洁白、折痕犹在”,穿的衣服本来不重要,但在特写中,新衣服,渲染了当时的、节日性质的气氛。
“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等,“签字场所”在军舰上,摆设也写得细致,“临时换用本舰士官室一张吃饭用的长方桌子,上面铺着绿呢台布。
桌子横放在甲板中心偏右下角,每边放一把椅子,桌旁设有四五个扩音器,播音时可直通美国。
将领指挥室外门的玻璃柜内,如同装饰着织锦画一般,装着一面有着十三花条、三十一颗星、长六十五英寸、阔六十二英寸的美国国旗。
这面旗还是九十二年前,首次来日通商的美将佩里携至日本,在日本上空飘扬过.”等等,这是用流水账的写法来写,本是新闻乃至文学的大忌,但在这里,却再现了历史时刻的真实气氛,在这个历史场合,一切细节都变得重要了。
因为琐碎的细节,具有重大的历史的意义。
“白马的故事”一节。
这个并不是在现场发生的事实,是听来的故事,过去的谈话.但是这个回忆,反映了当时战胜日本后人们的心情。
新闻特定,和一般新闻性作品不太相同,这里不仅写现场看到的,也写作者想到的。
作者个人想到的怎么会成为新闻?特写,是有一定文学性的。
可以有些文学笔法,不但,选择的是有趣的事实,而且选择有趣的传闻,能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深思就好.当然,如果传闻缺乏深意,就是哗众取宠,但这个传说不是,它有利于表达胜利的快乐、欣慰。
“代表到来”一节。
“这时,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贴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这一句是文学笔法,以声音来衬托宁静,经常用的,电影中有,王维的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古诗里这种写法很多。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阅读理解阅读分析《落日》
阅读理解《家庭落日》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里走进了太阳。
马驮着驮子。
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抓着前面的马尾巴。
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这是一篇中心类型为“情”的文章。
作者爱“家园落日”的根本用意在于爱“家园”,全文以“落日”为线索,把描写重点放在了那些最能体现家园特色的景物上,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文章写了五种情况下的落日及其各自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热爱、依恋是一种与生俱来、生死如一、永难割舍的情感,是无法也不需要用生硬的道理说清楚的。
作者在描述“家园落日”是,就“落日”本身着笔很少,而等多的描绘了丘陵、树木、农舍、人物等。
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衬托吧,用落日下的景物表现出落日。
高中语文 第6课 落 日
书籍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后来文章还被收入了大学新闻教材。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作品
著有《朱启平新闻通讯选》
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 1997 年读到后来结集出版的
评价 《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就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
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一)背景链接 1945 年 9 月 2 日上午 9 时,日本在泊于东京湾内的美舰“密苏 里”号上签字投降。当天,《大公报》战地记者朱启平和黎秀石就在 舰上,距签字桌不过两三丈远,目睹了历时 18 分钟的受降仪式。整 个仪式结束时,正好是 9 时 18 分。朱启平不禁联想到在过去的岁月 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所犯下的一系列罪行。在受访结束后,朱启 平马上转到停泊在日本横须贺港的中军舰上,着手撰写著名的长篇 通讯《落日》。这篇记述日本侵略者签字投降新闻的通讯,在当时《大 公报》(重庆版)的重要位置刊登出来。读者争相阅读,轰动一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朱启平在文中的细节描写,看起来很客观,但字里行间透露出 对日本代表的仇恨和蔑视。重光葵签字时的故作镇静,梅津的失态, 都写出了他们的丑态。比格特的描写,把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写进去 了,在体现新闻稿的客观性上有欠缺,像说梅津美治郎签字时是“急 不可耐”“草草地签上名字”。此外,他说梅津是坐着签字的,依 据史料,梅津是站着签字。也许他的瞬间观察不如朱启平仔细。比 格特的误判,可能与日本人的身材以及他的观察角度有关。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二)常识整理 通讯是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用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等多种方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通讯和消息是常见的新闻体裁,都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 征。通讯与消息的不同点是: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发生了什么 事,不多写情节,通讯则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表现手法上, 消息以记叙为主,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 手法,表现生动形象。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要 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 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描 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 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安排层 次的横式结构。
于坚《落日》的阅读答案
于坚《落日》的阅读答案落日于坚①我记得多少有关落日的旧句啊!“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渡头佘落日,墟里上孤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鸦背上的落日、剑锋上的落日??在汉语中,落日已经成为某种雄浑苍凉的象征。
革命时代,落日常被诗歌拒绝,日薄西山,奄奄一息,暗示的是反动派。
红旗上的落日在1966年是比较常见的景象,因为红色的旗帜大多了,而那时建筑物不高,世界辽阔空旷,红旗是天空中最显眼的事物,距离落日也是很近的。
红的布,在落日的光芒中,我觉得非常别致,但我从未提起这事。
在1966年,我还未学会写作,我不知道如何说出那些在场的事物。
②我已经很久没有说过“落日”这个词了。
我说什么呢?在这条水泥的大街上,玻璃幕墙在反光。
我说“落日”不见得比“股票”更有人听得懂。
太阳已经落不下来了,它在午后就不见了。
落日,越来越像是古代的一个旧词——这是什么意思?恐怕得放一部关于落日的纪录片。
但落日依旧在世界的外面存在着,它是人们无能为力的事物之一,它落下,在世界的欣欣向荣中,在世界的没落中。
我们在路上走着,忽然间,它就落下来,大街上袭过一阵阴影,事物瞬间失去了光芒,犹如死亡的预兆;谁来到了我们中间,宴会最后一次开门进来的陌生人,————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它是迟到者,世界却因为它而暗淡,丧失魅力。
有一段时间,我总在想念落日,想念我青年时代在昆明北郊看见的落日。
当时我的工厂只是原野上的一个工业孤岛,几根烟囱,厂子外,就是无边的原野,一直伸向山脚,那是“驱车登古原”那样的原野。
落日改变了丑陋的世界,为它蒙上虚无的荚色。
任何难看东西,比如水泥,只要在落日中,也会美丽起来,似乎它本来就藏着美色,落日才能祛除遮蔽着它的灰。
也许这只是我的错觉,世界在落日中更丑陋。
因此他们盖无数的摩天大楼挡住了它。
③某个黄昏,我在病中,我终于从一贯的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中垮下来,非常沮丧,陷进了懒惰的澡盆。
2024《落日》说课稿范文
2024《落日》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落日》是2024年《文学作品选读》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诗。
它描绘了夕阳落下的美丽景象,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思考。
这篇散文诗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细节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 认知目标:理解《落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细节观察和感受表达能力。
③ 情感目标: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3、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落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能准确、生动地描述散文诗中的细节。
难点是培养学生感悟和抒发情感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是情感教育法和阅读教育法。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感受和理解《落日》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展示《落日》的美丽形象和深刻意义,我准备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和音频,以及一些情感表达的范例和辅助工具。
四、说教学过程1、情感引导我会通过展示一张夕阳下的美丽图片来引发学生对夕阳的情感表达。
让他们描述夕阳的美丽、温暖和短暂,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2、朗读散文诗我会用悠扬的音乐和自己的朗读来给学生展示《落日》的诗意和美感。
在朗读中,我会特别强调一些细节,如夕阳的颜色、光芒和落下的动作,通过声音和语调的变化引导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和共鸣。
3、细节观察在学生对散文诗有初步了解后,我会展示散文诗的文字内容,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和体味其中的细节。
我会提问一些问题,如夕阳的颜色、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反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感悟表达在学生对散文诗有深入理解后,我会引导他们对生命的短暂和珍贵进行感悟和表达。
我会提供一些建议和范例,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抒发内心的思考和感悟。
五、板书设计《落日》- 美丽的夕阳景象- 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情感表达和思考生命的意义最后,我会通过让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内容,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落日阅读题答案
落日阅读题答案《落日》于坚原文阅读①我记得多少有关落日的旧句啊!“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渡头佘落日,墟里上孤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鸦背上的落日、剑锋上的落日??在汉语中,落日已经成为某种雄浑苍凉的象征。
革命时代,落日常被诗歌拒绝,日薄西山,奄奄一息,暗示的是反动派。
红旗上的落日在1966年是比较常见的景象,因为红色的旗帜大多了,而那时建筑物不高,世界辽阔空旷,红旗是天空中最显眼的事物,距离落日也是很近的。
红的布,在落日的光芒中,我觉得非常别致,但我从未提起这事。
在1966年,我还未学会写作,我不知道如何说出那些在场的事物。
②我已经很久没有说过“落日”这个词了。
我说什么呢?在这条水泥的大街上,玻璃幕墙在反光。
我说“落日”不见得比“股票”更有人听得懂。
太阳已经落不下来了,它在午后就不见了。
落日,越来越像是古代的一个旧词——这是什么意思?恐怕得放一部关于落日的纪录片。
但落日依旧在世界的外面存在着,它是人们无能为力的事物之一,它落下,在世界的欣欣向荣中,在世界的没落中。
我们在路上走着,忽然间,它就落下来,大街上袭过一阵阴影,事物瞬间失去了光芒,犹如死亡的预兆;谁来到了我们中间,宴会最后一次开门进来的陌生人,它是迟到者,世界却因为它而暗淡,丧失魅力。
有一段时间,我总在想念落日,想念我青年时代在昆明北郊看见的落日。
当时我的工厂只是原野上的一个工业孤岛,几根烟囱,厂子外,就是无边的原野,一直伸向山脚,那是“驱车登古原”那样的原野。
落日改变了丑陋的世界,为它蒙上虚无的荚色。
任何难看东西,比如水泥,只要在落日中,也会美丽起来,似乎它本来就藏着美色,落日才能祛除遮蔽着它的灰。
也许这只是我的错觉,世界在落日中更丑陋。
因此他们盖无数的摩天大楼挡住了它。
③某个黄昏,我在病中,我终于从一贯的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中垮下来,非常沮丧,陷进了懒惰的澡盆。
阳台防盗窗上的钢条在弯曲,由于过分地弯曲,它咸了一团温柔的毛线。
童心的体验成人的思索 --散文诗《落日》赏析
童心的体验成人的思索 --散文诗《落日》赏
析
落日,落落静静,沉睡在西山尽头;余晖袅绰,洒落大地,柔弱得似乎要灭掉。
在这夕阳下,你我心中渐渐浮现出一种迷离的沉默,弥散在惆怅的宁静中;在这夕阳下,你我心中渐渐有一种梦幻般的心思,萌发在开放的勇气中!
夕阳温暖,又暗又寂寞;曾经温柔缠绕,如今翩然飞去,又带走我们的追求,也泛滥我们的思绪。
落日,总让人心生飘渺的怅惘,如空灵的春风,似清澈的山泉,如一曲轻轻的摇篮曲,温柔地唤回思念的口唇。
夕阳,是无语的沉端,亦是自由的浪漫;夕阳让世界百
花齐放,却也让自己改变,去经历丰沙新境界=====从孩童心
的体验抚摩成人的思索。
恍惚中,这夕阳仿佛带来了一阵唯美的思绪,一抹灿烂
的希望;仿佛我们曾有一份疲惫、一丝憔悴,梦想只有在夜晚才能真正发现,日落让我们重拾记忆和勇气,绽放出自身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力量,就让夕阳把梦想带走!
春色妆点,这日落夕阳,玄色涟漪,情感犹在;在这夕
阳下,总有一份浩瀚的想法,一种就算时光洗礼,也会把未来层层拓展;在这夕阳下,总有一份起承转合,一种若有若无的梦,灰暗惆怅却又不失色彩,从孩童心的体验抚摩成人的思索!。
《落日》阅读理解答案
《落日》阅读理解答案《落日》阅读理解答案落日朱启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目睹日本代表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
这天天阴,海风轻拂。
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
签字的地方在战舰右侧将领指挥室外的上层甲板上。
签字桌上铺着绿呢台布,每边放一把椅子。
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排列。
桌前左方将排列美国五十位高级海军将领,右方排列五十位高级陆军将领。
桌后架起一个小平台,给拍电影和拍照片的摄影记者们专用。
其余四周都是记者们的天下。
我站在一座在二十毫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签字桌约两三丈远。
在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入口处又排列着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
八点半,乐声大起,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
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
他是坐驱逐舰来的。
军舰的主杆上,这时升起一面美国国旗。
联合国代表团在签字桌靠里的一面列队静立。
以中国徐永昌将军为首的五十位海军将领和五十位陆军将领,也分别排列在预先安排好的位置上。
这时,日本代表团乘一艘小艇来到。
乐队寂然。
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一共十一个人,到上层甲板后,即在签字桌向外的一面,面对桌子列成三行,和联合国代表团隔桌而立。
九时整,麦克阿瑟昂首走到扩音机前,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
”他说完后,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
麦克阿瑟继续宣布:“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与日本作战各国签字。
”麦克阿瑟坐到椅子上,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
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
之后,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国代表在麦克阿瑟宣布到自己时,先后出列签字。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日落
日落
昨天,我早早的吃过了晚饭,就到青弋江大桥上去欣赏绚丽又迷人的日落。
这时太阳要偏西了,河水、房顶、大树和大地都被太阳照的一片金亮。
我抬头看太阳,太阳发出夺目的光芒。
太阳的旁边飘来了一朵白云,白云渐渐地把太阳的半边脸遮住了,这朵白云的四周被太阳镶了一道金边。
天空中的云朵被夕日阳光折射成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太阳把整个河面罩在一片金黄的光亮之中,整个河面。
闪闪发光,波光粼粼。
太阳快下山了,像一圆圆的大火球。
缺了一个角,太阳向下滑落,被一片云挡住了这时的太阳仿佛成了一座熊熊燃烧的火山,太阳只剩下小半边脸了,下去,再下去,最后终于消失在天边的晚霞中。
太阳落下的地方,红霞慢漫变浅,渐渐地消失在暮色中。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每日一读:《落日》
落日
林遐
我住在公社那间小楼,三面都是窗子。
珠江三角夏天的傍晚,落日所有澄蓝天空上的白云,都染成了嫣红的彩霞。
这时候,我那间小房间也就变成嫣红色的了。
那嫣红色的彩霞几乎要从窗子里流进我的房间来。
再加上树叶反射着一粒一粒的金光,再加上从海洋那里吹来的带湿意的风,这时候,可真舒适,真美呵!
那间小楼的前面不远就是紫日峰。
说是峰,其实是很矮的。
但是,登上峰顶,可以看脚下滚滚向大海流去的珠江;可以看二十公里外的广州市的轮廓外景;还可以把全公社各个大队的村落、河湾、田野,尽收眼底。
好久了,我就想在傍晚攀到峰顶,去看一看这落日怎样把满天的云彩染成嫣红,去看一看在这嫣红的晚霞照耀下,所有这些景物到底有多光彩,有多壮丽。
那一天,我独自一个人终于从一条小路攀上了峰的最高处。
我去的时候,正是落日迅速往下沉落的时候。
象是怕赶不上什么隆重的典礼一样,我急忙忙地往上攀登,而且攀登一会儿就一回头,生怕在这攀登的当儿,落日沉落珠江,晚霞失掉光彩。
还好,待我攀到峰顶,回过头去看西天那轮圆
日时,它正放射着万道光芒悬在明镜也似的珠江上空。
江和天的涯际,正是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广州。
望过去,影影绰绰,顿添上一笔浓浓的神话色彩。
这时候,这江和天的涯际,这影影绰绰的广州上空,正横列着无限远的一条一条泛白色的云彩,它们无限远地伸张着,很使着无限远的一条一条泛白色的云彩,它们无限远地伸张着,很使人想起庄子《逍遥游》里的大鹏,这云彩,正是它的翅膀。
但是,就在这一瞬间,这翅膀变成金黄的了。
近落日处,那金黄是被火烧一样的;远处,是深色的;再远处,是淡色的。
这时候,在那影影绰绰的地方,我仿佛看见一串一串绿珍珠似的灯亮着了,那雾气中的绿色,和着这深淡相间的黄金色,只有用绚烂,灿然,光彩这样一类的字眼才能形容它的万一。
我仰起头来,看天空正顶着几朵乌云,呆痴痴的,沉闷闷的,可真煞风景。
但是,正在我埋怨它们时,那落日也正忙着把它的光辉染在它们的身上,只见它们的边缘渐渐地都被黄金镶起来了,渐渐地,它们的中间也被黄金染透了。
正在这时候,海洋上刮来的风越刮越起劲了,这乌云,经不住这海风猛力地吹,竟保持不住它的庄重,扳不住它的沉闷的面孔,一下子风流云散,象扯絮似的散在澄蓝的,象海一样的天空里了。
风流云散处,几颗明亮的星子闪烁着初显光辉。
这峰顶上,有着很多树木,有攀天擎日的松树,有窈窕多姿的柠檬桉,有亭亭玉立的梧桐。
这时候,它们都分润着落日的光辉,在叶子的
闪烁出一粒一粒金色的火花,那海风,径自一个劲儿地把它们向落日的方向吹,那树叶子,颤抖着,喧嚣着,躬着腰儿,带着欢乐,感激落日这一天的给予。
这时候,珠江的水涌起了微微波澜,在它那贮满黄金的怀里,带帆的和不带帆的渔船,往来奔波,你分不清它们是刚出发还是渔罢归航。
花尾渡顺流而下,在一片澄黄的天地中,渡船的周身都亮起了银白的灯光,乍望去象是遗失在江里的一条闪闪发光的项链。
江上,从花尾渡飘起悠扬的音乐,它顺风飘扬,从东而西,从下而上,顿然间响彻满江,满岸,满峰,满天地。
一个不留神,落日栽到了江水深处。
它一落,那黄金就马上变成嫣红了。
那江和天的涯涂满了嫣红;那影影绰绰的广州市罩满了嫣红;那刚才扯成了扯絮的乌云也变成了嫣红。
这时候,所有的树木,所有的原野,所有的江水,帆樯,人物,都象轻纱似的被笼在嫣红里了。
只有那高高的没有云彩的天空隙处,才不为嫣红所动,变得更纯,更深,更青。
这时候,村落里窗上的灯光亮了;江里渔船上的灯光亮了;遥远的广州市的上空,腾起了一片为灯光所凝聚的光辉,几乎把天和江的涯际的嫣红冲散。
在这嫣红的天地里,我知道,炊烟落处,弥漫了饭香和菜香;人们在劳动了一天后用江水冲散了一天的疲劳和汗液;每一扇窗子的灯光下面有着笑语、闲谈、歌声。
而在广州,马路上亮满了灯光,人们换上轻飘飘的衣裳,在马路上,在剧院里,在茶楼上,消遣自
己的夜晚。
所以,和着这嫣红,落日,澄清的天空,闪烁的灯火,使我联想起来的是温柔,是安慰,是和平,是休息,是姿色妩媚的少女风姿,是音色宁静的轻音乐。
再想下去,就是明天,就是日出,就又是满天云霞。
……
暮色越来越重,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想古时候那些诗人们关于落日、黄昏的咏唱上去了。
他们几乎都是借落日来发泄自己的哀伤,自己的没落,自己的孤独以及诸如此类的情绪。
到了李商隐,吟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可真算到了用没落心情咏落日极致。
把落日,黄昏,颓垣,败柳,视为一种衰落的美,并且把它们和自己的伤感、没落等情绪结合起来,这几乎是多少年来唯心主义美学的一条定则。
不独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
我记起十九世纪的法国诗人玛拉美就说过一段非常典型的话。
他说:“我爱上了的种种,皆可一言以蔽之曰:衰落。
所以,一年之中,我偏好的季节,是盛夏已阑,清秋将至的日子;一日这中,我散步的时间,是太阳快下去了,依依不舍的把黄铜色的光线照在灰墙上,把红铜色照在瓦片上的一刻儿。
”我还记得,他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秋天的哀刻怨》,从题目到内容,真可说是把颓废的思想披露的淋漓尽致,他是那些喜欢“衰落”美的人们的代言人。
我们的时代不同了,我人应该歌咏日出,歌咏早晨,歌咏一切刚刚开始、刚刚萌芽的新生的东西,对于一切衰落,我们应该摈弃。
但是,我们如果仍旧把衰落和
落日,和黄昏联系起来,而且认为它们是一种天然的联系,那我坐在这紫日峰顶,可真要替这落日,这黄昏叫一声屈。
因为我分明看到了它们的黄金的壮丽,嫣红的温柔,而且我分明从它们那里看到我们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
坐在峰顶,尽自冥想着,落日早已沉落得没一点声息,天的涯际的一点嫣红也早已消逝得没一点痕迹。
那村落里,渔船上的灯光更明亮了,那澄青的天空更宁静更深邃了,星子撒满天空,暮色太深了。
我得赶紧下山,今晚没有月亮,不然,就看不见下山的路了。
1962年,9,3,大石小楼
作者简介:林遐当代作家。
原名江林。
河北省束鹿县白龙邱村人。
小时当过学徒、店员。
1943年开始写作。
1947年考入南开大学英文系半工半读。
1848年加中国共产党。
后随军南下至广州。
曾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南方日报》社、《上游》杂志社工作。
1960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作协广东分理事。
1965年到《羊城晚报》社任秘书长。
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风雷小记》、《山水阳光》、《撑渡阿婷》;剧本《船在航行》。
此外还有些未编集的散文。
作品风格清丽,富有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