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初中物理复习课 3篇精选(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巩固、总结,使之系统化。
通过复习可以弥补和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与缺陷,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复习课的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中考前的总复习几乎是占整个教学时间的一半,要取得满意的复习效果,达到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研究复习课的方法十分重要。
现在就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1. 明确考点抓基础。
复习课教学与新授课教学一样,首先应领会课程标准、把握好教材,明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考试考点、教学目的与要求,备课时既不能超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
这里必须防止两个极端,一是防止抛开教科书,搞“题海战术”;二是防止把教科书看成“圣经”,照本宣读炒剩饭。
重视基础,关键是抓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规律的应用、基本公式的运用三大环节。
复习阶段注意基础是重要的一环。
历年来我市中考试题,基础知识所占分量最大,易、中、难题的分值比例大约是7:2:1,但学生往往在这方面往往失分多。
所以强化“双基”是复习的重中之重。
2. 突出重点抓关键。
复习也要主次分明,次要的可略讲,“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是让学生自己阅读;重要的重点的要应详细讲,一定要讲清讲透,要抓住关键。
初中物理的力学和电学部分是中考的重点,是关键,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部分上。
只有复习好这两大部分,中考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光学部分比重不大,但凸透镜是这部分的重点合考点,应着重复习。
3. 巧设习题抓训练。
课堂练习是教师训练学生能力的手段,也是教师得到反馈信息的途径。
练习平铺直叙、势必会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练习过繁,对学生心理上是一个打击;练习过多,会使学生陷于题海,难于应付。
在总复习中时间紧张,如果各科都搞题海战术,学生就会疲于做题,不能自拔。
所以复习课中的练习题必须要精心设计,所选练习题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过每个题要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作用,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所选习题既要照顾各个知识点,又要有梯度有层次,由简到繁、由难易而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
4. 面向全体,扶优助差。
复习课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的方法是:统一授课,分组练习,个别辅导。
课堂复习教学原则是:立足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扶持学困生。
复习进度和教法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基点,要求中等学生按教师的安排进行系统的复习,注意能力方面的提高。
对优等学生要发挥他们的学习优势,通过他们排难解疑,带动全班。
应另给他们时间让他们进行自学,除要求掌握大纲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进行横向提高;对差生实行:“五多”、“一优先”。
即:多鼓励、多提高、多板书、多检查、多辅导、优先面批作业。
要特别注意对他们:“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提高复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注重联系,专题复习。
物理知识与知识间存在着互相联系,前一部分知识为后一部分知识引桥铺路,后一部分知识又往往是前一部分知识的深化与完善,打破章节的限制,拓展知识的相互覆盖面,有助于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巩固知识。
对学生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难以理解的共同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释疑解难,补缺补漏。
如电路故障专题,电路中电流电压变化专题,设计应用专题,实验探究创新专题等,学生对这些专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气氛活跃。
“专题”复习将有限的复习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注重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深化了课本内容,锤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摘要:本文从中考复习课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学得疲惫”现状入手,阐述了在总复习课的设计中应着重强化的几个抓手,提出明确考点、纠错解惑、培养能力和把握中考新动向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中考总复习复习课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就是说“学”需要时时温习。
复习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巩固知识,还有积极的前进作用。
“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复习的积极意义。
因此,复习不应当是简单的重复,它实际也是一个知新的过程。
在临近中考的最紧张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怎样上好初中物理总复习课呢?
由于复习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过的,如果复习时再简单地重复和讲解学过的知识和做过的练习,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能深化学生的认识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总复习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考点,梳理知识
历年来中考基础题约占70%左右,而一些综合题也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抓好基础是关键。
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要钻研教材和考纲,明确中考对各章、各知识块的知识点的能级要求、变化情况、考试新动向。
复习时应对教材作系统的概括,以便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
特别是对概念性强的单元例如电磁联系单元,复习时还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总结或绘制“知识结构图表”的方式进行系统总结。
要从不同的角度抓住教材的线索和内在联系,尽可能用新的体系、新的方法把学生学过的知识重新科学地安排和组织起来,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其共性、个性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做,使学生能够得到新的收获和体会,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二、了解学生,纠错解惑
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教材之后,往往会在某些问题上存有疑难,还有可能存在某些认识上的错误或知识上的缺陷。
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形成学习上的障碍,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以致加剧学习的分化现象。
我们除了在日常教学中注意防止这一现象外,在总复习前,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总复习的机会,把知识再学习一遍,毕竟中考物理难度不大。
另一方面总复习内容多、范围广,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点、难点、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就设置怎样的典型例题和针对性练习,要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病历”和复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把典型错误拿出来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刨根求底,“自己解放自己”。
对于同一类问题,要变换方式,在新情境、新角度中设置练习,进行反复训练,并及时反馈,扎扎实实把基础夯实,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对难点如“电路设计”、“电路故障”等和必考题作图和实验设置专题练习,注重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素质。
三、方法指导培养能力
从平时考试情况看,学生考试失分的原因,除基础不扎实,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失分是由于学生没建立良好的应试习惯和方法,比如审题不清,粗心大意,运算不过关,语言表达不规范等原因而造成。
而这是相当可惜的,也是我们复习最应该训练的,因为这方面最容易见效。
所以在复习训练时,应采取一些措施,把方法指导、培养良好应试习惯作为一个关键点来抓,如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读题时可把关键的字眼划出来,做个记号提醒自己。
做题时会做的题争取要一次性做对,不依赖于检查;而且要限时做完,训练速度;不用计算器,提高运算能力。
在试卷评讲中,发生错误一定要找出错误的原因,把原因整理归纳在错题集上,时刻提醒自己;同时要求错误答案保留,把订正过程写在旁边;教师讲题时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点上,还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物理问题、运用知识分析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把握方向,调整对策
要关注课程改革新形势,体会课改的精髓,把握中考新动向。
1.要回归书本,关注课本的插图和举例,及一些基本数据和基本事实,例如估测温度、质量、长度、功率等。
联系生活实例来深化知识,提高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要重视实验,通过对实验的设计或探究,知道实验结论的得出方法和过程,才能适应现在中考实验题的考查。
3.要关注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拓宽知识面,来应对学科交叉问题。
比如加强阅读材料的分析训练。
4.要练习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来应对开放性试题。
5.要重视有关物理的社会热点事件、科学前沿问题。
当然,在复习的后阶段,还要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和应试状态,教育学生要有充足的睡眠,适当休息,保持充沛的精力;回忆知识时不要过分紧张,识记知识时避免类似知识的互相干扰等等。
总复习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一个艰苦的磨炼,教师要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学生要增强信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师生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
有的教师在物理单元复习课中往往只是把本单元的内容复述一遍,让学生死记一些公式、概念,且认为复习课不比讲授新的内容,随便点过即可。
殊不知,这种复习没有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要克服这种弊病,本人认为可从如下几点着手。
1、根据学生掌握知识选择教学方法。
调查了解学生掌握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的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确定复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这就要经常从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了解学生有哪些知识掌握较好,哪些知识还不牢固,哪些概念模糊不清,等等。
做到心中有数。
在复习时,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适当进行补缺。
例如,在复习初中物理力学中的《运动和力》一章前,我了解到当问起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回答出来。
但对该定律中的“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理解不够透彻。
于是在复习时我便这样告诉学生:“保持”即是维持的意思,“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速度大小一定,途径是直线的运动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它的速度大小、方向都不改变;“保持静止状态”,原来是静止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仍然维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通过这样的把问题一分为二,逐个击破的讲述,学生便很容易接受。
期间,我了解到,一些学生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句话的对否不敢下结论,在复习时,我把这句话板书,且说出这句话的原意:要想运动物体继续运动下去,就一定要有力作用在该物体上。
否则物体便不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接着,我便提问学生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告诉我们的,学生准确回答出来。
最后,我总结性地告诉学生:牛顿第一定律它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运动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它可以永远地运动下去。
很明显,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错误的。
这样纠正了一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
这样对于知识的掌握就水到渠成了。
2、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
帮助学生把本单元的物理知识加以归纳总结,从而进一步明确物理概念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掌握重要的物理规律或公式。
例如,在复习初中
物理有关压强知识时,便可帮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归纳,画成图表,通过从简到繁、从点到面的循序渐进的图表归纳,使学生对一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留下较深的印象,便于理解和记忆。
其次,还应揭示各个概念间的联系,区别出各自的特点:①压力与压强的方向相同,且与接触面垂直。
②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它的单位是牛顿;而压强是指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单位是帕斯卡,它们分别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
3、为学生选择针对性习题练习。
根据学生在掌握概念、理解知识中存在的缺陷,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练习。
选择习题的原则,一是能突出教材重点,二是能克服学习的薄弱环节和容易出错的题。
在复习压强知识时,下列题目可供学生课堂练习(PPT展示):
①质量为1.5千克的物体放在斜面BC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F=9.8牛顿,试在图①中用力的图示法将物体所受的重力G以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F表示出来。
如果此物体是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试求该物体对斜面的压强。
②如图②所示,A、B两容器质量相等,高度一样,底面积相同,注入相同质量的同种液体(两容器均未装满),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A PB,液体对容器的压力FA/ FB/(填“>、“<”或“=”等符号,下同),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A PB、容器对桌面的压力PA/ PB/。
③如图②中把A,B两容器注满同种液体,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A PB,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A FB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A/ FB/,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A/ PB/。
④油罐里装着4.5米深的煤油,在罐壁上距罐底0.3米处有一小孔,用塞子塞着,求煤油对塞子的压强。
以上习题,第①题是对学生掌握压力、压强的概念等知识情况的了解,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好压力、压强的方向,明确压力的方向是跟受力面垂直的,特别是针对一部分同学认为物体对支承面产生的压力的大小就一定等于物体的重量这个错误观点提出了正确的答案。
第②③题的练习,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密度这两个要素有关,而跟容器和液体的形状无关,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量,而应根据公式F=PS 计算出来。
在计算过程中,应先计算压强(P=ρgh),然后才计算压力。
计算容器对桌面产生的压强,则可把容器和液体看成是一个整体,它对桌面产生的压强往往是重量产生的,因此,这时应先计算压力(F=G),然后再计算压强(P=)。
第④题的练习,则是对计算液体压强公式P=ρgh中的h高度的认识检测,一些同学误以为h是液体内部某处到容器底部的距离。
通过完成本题便可使学生正确认识h指的是从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距离。
当然,一节复习课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弄得很透彻,只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注意知识间纵横向联系和比较,注重“练”和“测”两个环节,科学地帮
助学生把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从而理解掌握物理规律或公式,能把这些物理知识用于实际,就能达到巩固、提高、应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