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练习:4.3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二生物学案:第4章 第3节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选修二生物学案:第4章 第3节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Word版含解析

第3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课程目标]·导航1.列举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及其原因。

2.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3.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

知识点1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知识梳理]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源,其中来自生物界(除人类以外)的资源统称为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生物资源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可更新的资源。

3.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保护生物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以满足人类对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思维激活] 既然生物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为什么不能无限制地利用呢?提示:如果对生物资源无限制地利用,超过了生物的更新速度,就会导致生物资源的不断减少、衰退、灭绝,最终也会对人类自己造成影响。

[活学活用]1.下列有关生物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A.来自生物界的资源(除人类以外)统称为生物资源B.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C.生物资源有无限地自我更新能力D.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概念,对人类的意义,生物资源的特点及我国的生物资源情况。

生物资源与其他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不同,是可以更新的资源,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们长期不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将会极大地破坏生物资源。

答案 C2.下列对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改变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主要原因B.引进的外来物种会通过捕食或竞争排挤本地物种,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C.人类的过度开发破坏了野生生物的栖息地,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D.难于分解的有毒物质积累在较高营养级生物的体内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直接原因解析生存环境的破坏、外来物种的入侵、野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等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

答案 D反思感悟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9版高中生物 第4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4.3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2

2019版高中生物 第4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4.3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2

4.3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作业]·达标一、选择题1.(多选)化石燃料与其他矿产资源有一天会枯竭,原因是( )A.人们的过度开采B.不可更新C.更新得太慢D.生物不能再形成化石燃料答案AC2.过早出现的漫天黄沙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是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的标志③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④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A.①②B.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 D3.下列生产活动中,既有利于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又有利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是( )①在鄱阳湖区围湖造田②开垦山地③完全禁止采伐林木④适时地、有计划地采伐林木⑤适时适量地捕捞湖泊中的成鱼⑥用电瓶打鱼A.①②B.②③C.③⑥D.④⑤答案 D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现在,全世界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了B.我国野生生物资源面临严重的威胁C.自然因素是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D.大熊猫、金丝猴、银杉等野生生物分布区域明显缩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答案 C5.我国沙尘暴频发,下列针对西部地区环境治理的措施中,哪项是不可取的( )A.退耕还林,退耕还草B.禁止一切矿产资源开发C.科学利用水资源D.营造基本草场防护林答案 B6.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

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

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答案 B7.下列措施中,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不相符的是(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D.农田施用的无机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解析农田长期处于C项中的状况会使土壤贫瘠,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最新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4.3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随堂练习新人教版选修2-经典通用课件

最新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4.3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随堂练习新人教版选修2-经典通用课件

4.3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随堂练习]·巩固1.构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次要缘由是( )A.自然选择B.物种退步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人类对野生动物、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其栖息地的破坏解析人类对野生动物、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是构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次要缘由。

答案D2.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好方法是(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B.允许林区人民大砍大种,先富起来C.实行有计划的合理砍伐D.砍伐热带雨林,建筑杉木纯种林解析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既不要封山育林、禁止砍伐,也不要大砍大种。

要在保持森林生态零碎平衡的前提下,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砍伐。

建筑纯种林会构成森林生态零碎的品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理能力减弱,生态平衡易遭到破坏。

答案C3.在渔业捕捞中,过度捕捞常常会构成一些危害,以下不属于其危害的( )A.破坏生态环境B.严重危害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C.净化环境D.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要挟解析渔业捕捞中,过度捕捞常常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要挟,破坏本来的生态环境,危害可持续发展。

答案C4.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完成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以下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零碎绝对不变D.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顺应环境能力强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与自然选择有关,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物种丰富度较低。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零碎绝对不变。

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顺应环境能力弱。

答案C5.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缘由B.栖息地破碎化构成小种群有益于保持生物多样性C.这类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解析栖息地破碎化构成小种群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B项错误。

人教版生物选修2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生物选修2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生物资源的特点不包括( )B.动态性A.无限性D.整体性C.区域性解析:选A生物资源的再生能力受自身和外界客观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因此生物资源是有限的。

其余选项均属于生物资源的特点。

2.下列关于我国环境和资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实施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B.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较低,资源的消费和破坏相当严重C.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也比较高D.我国资源利用政策是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解析:选C我国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很低。

3.哪种能源可能是人类未来较好的能源( )B.石油A.煤C.核能D.太阳能解析:选D煤和石油是非再生能源,总有用尽的一天,而且还会污染环境,目前还要尽可能地限制这些化学燃料的使用以缓解温室效应;核能虽然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不引起温室效应,但它还存在着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可能性,一旦发生核泄漏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所以不可能是人类社会最可能的能量来源;而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可能造成污染,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太阳能来满足现代工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还是一个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闹市区空气里细菌比绿化区多7倍以上,原因是有些植物能分泌强大的( )B.抗菌素A.抗生素D.杀菌剂C.黏液解析:选A森林有杀灭细菌的作用,因为有些植物能分泌强大的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

闹市区的绿化区少,所以空气中细菌含量多。

5.下列哪类植物资源,在我国物种种类分布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 )B.蕨类植物A.苔藓植物D.种子植物C.裸子植物解析:选C据统计,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三万多种,居世界第三。

我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种最多的国家。

6.我国特有的濒临灭绝的淡水两栖类动物是( )B.大鲵A.扬子鳄D.儒艮C.白鳍豚解析:选B本题四个供选答案中的动物都是我国特有的濒临灭绝的动物,但是扬子鳄是爬行动物,白鳍豚和儒艮是哺乳动物,只有大鲵是淡水两栖类动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练习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课时作业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练习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达标一、选择题1.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有杀菌作用,最早发现青霉素具有这种作用的生物学家是()A.弗莱明B.弗洛里C.钱恩D.詹纳解析解答本题要求熟悉有关生物学家在青霉素的研究和开发中取得的成果。

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的作用;弗洛里和钱恩找到了提取青霉素的方法并实现了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在人类控制传染性疾病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 A2.下列有关抗生素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患轻微感冒后立即服用抗生素,以防引起炎症B.每次用抗生素要用最新抗生素,有利于病情治愈C.每次用抗生素要用广谱抗生素,有利于杀死更多细菌D.每次用抗生素要用最对症的,且服用时间合适解析轻微感冒不必使用抗生素治疗,可选用一般感冒药即可,用抗生素治疗,不仅“大材小用”,还会干扰体内正常菌群,或造成耐药菌株增多。

许多人误认为最新的药就是最好的药,如果一开始就用最新的抗生素药物,会加快病菌出现对新药的抗药性,使得病菌在与人类研制新药的斗争中处于领先位置。

从细菌产生抗药性来说,广谱抗生素影响更广。

答案 D3.四环素的作用机制是()A.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B.抑制果胶的合成C.影响蛋白质的合成D.抑制脂肪的合成解析四环素、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作用于病原菌的核糖体,有效地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的不同环节而呈现抑菌或杀菌作用。

答案 C4.细菌携带的耐药性基因主要位于()A.拟核DNA分子B.质粒C.线粒体D.染色体答案 B5.细菌抗药性的提高是由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A.隔离B.变异C.选择D.适应解析药物的作用是对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抗药变异进行选择,选择的结果是抗药性强的个体越来越多。

答案 C6.下列四个实验方案中,四个培养皿内都含有相同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其中可用来检验抗生素P和抗生素Q杀菌效果的是()解析检测抗生素P、Q的杀菌效果应该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即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B项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B正确。

2018版高中生物 第4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4.3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2

2018版高中生物 第4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4.3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2

4.3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随堂练习]·巩固1.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选择B.物种退化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人类对野生动物、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其栖息地的破坏解析人类对野生动物、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是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

答案 D2.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法是(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B.允许林区人民大砍大种,先富起来C.实行有计划的合理砍伐D.砍伐热带雨林,营造杉木纯种林解析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既不要封山育林、禁止砍伐,也不要大砍大种。

要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砍伐。

营造纯种林会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生态平衡易遭到破坏。

答案 C3.在渔业捕捞中,过度捕捞往往会造成一些危害,下列不属于其危害的( )A.破坏生态环境B.严重危害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C.污染环境D.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解析渔业捕捞中,过度捕捞往往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危害可持续发展。

答案 C4.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与自然选择有关,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物种丰富度较低。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升高。

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

答案 C5.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解析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B项错误。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二高中生物同步习题4-3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二高中生物同步习题4-3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答案

第3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生长和繁殖能力极强。

2001年首次在我国天津、河北发现黄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迅速蔓延。

试推测黄顶菊的迅速蔓延最可能会使这些地区 ( )。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C.物种多样性增加D.基因多样性增加解析没有天敌的外来物种入侵,将使本地原有物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生存受到威胁,破坏当地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 A2.在渔业捕捞中,过度捕捞往往会造成一些危害,下列不属于其危害的是( )。

A.破坏生态环境B.严重危害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C.污染环境D.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解析渔业捕捞中,过度捕捞往往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危害可持续发展。

3.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20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

20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急增,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垃圾涌入湖中。

湖水变得不仅很浑浊,而且腥味难闻。

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经消失了一些物种,例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

上述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 )。

A.掠夺式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B.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解析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答案 B4.下列措施中,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不相符的是(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D.农田施用的无机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解析农田长期处于C项中的状况会使土壤贫瘠,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答案 C5.生态效益的大小是评价森林资源价值的重要指标。

林业部门将森林的保护和增值作为主要目标,走“采育结合,育重于采”的道路,是为了A.提供木材等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产品B.控制木材消耗C.大搞荒山绿化,弥补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D.求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解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原则之一。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随堂训练题(全册 共30页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随堂训练题(全册 共30页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随堂训练题(全册共30页附答案)目录第1章生物科学与健康第1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第2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第3节人体的器官移植第4节生殖健康第2章生物科学与农业第1节农业生产中的繁殖控制技术第2节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第3节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第4节动物疫病的控制第5节绿色食品的生产第6节设施农业第3章生物科学与工业第1节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第2节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第3节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第1节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第2节生物净化的原理及其应用第3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第4节倡导绿色消费[随堂练习]·巩固1.发现最早的抗生素是()A.链霉素B.青霉素C.金霉素D.土霉素答案B2.每次注射青霉素,病人是否都要做“皮试”?其目的是()A.不必要,只要以前未发生任何过敏反应即可B.不必要,只要以前未发生青霉素过敏反应即可C.必要,决定青霉素的药剂量D.必要,确定是否有相应抗体解析皮试是皮肤(或皮内)敏感试验的简称。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抗生素内在的致敏原及患者自身的过敏性体质密切相关。

青霉素的致敏原为β内酰胺环。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原因主要是青霉素的降解产物作为半抗原进入人体后与蛋白质或多肽分子结合成全抗原。

答案D3.(多选)下列关于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根据自己对病情的了解购买和使用抗生素B.相同的病症可选用相同的抗生素进行消炎C.严格控制预防用药D.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应采用对敏感菌最有选择性的药物,疗程应适宜解析选用药物要依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生理、病理及免疫功能等不同情况制订用药方案,生病时应经专业医生明确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易选择出多重耐药病原菌,因此治疗应采用对敏感菌最有选择性的药物,疗程应适宜。

答案CD4.抗生素能抑制或杀灭细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它的使用帮助人类战胜了多种疾病。

关于抗生素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周围有人感冒发烧时,可以吃些抗生素以防被传染B.上呼吸道感染、咽痛等病毒性疾病应该使用抗生素治疗C.抗生素在治病的同时也有副作用,没有一种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D.使用某抗生素一两天后病情没有明显好转,应尽快换用其他抗生素解析大多数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主要是杀灭细菌的,A、B两项错误;“是药三分毒”,C项正确;使用某抗生素一两天后病情没有明显好转,若是专业医生开的药应继续使用,否则药量不足会有利于耐药菌群的出现,D 项错误。

高中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生物第4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人教版课后练习

高中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生物第4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人教版课后练习

高中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生物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人教版课后练习第1题【单选题】渔业捕捞中,过度捕捞的危害不包括的是( )A、破坏生态环境B、严重危害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C、污染环境D、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图为生活污水处理的一种装置。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曝气池中的分解者主要是厌氧性细菌B、污泥中的细菌都属于异养生物,主要通过厌氧呼吸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C、污泥中的细菌属于异养生物,主要通过需氧呼吸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D、利用沉淀池的污泥产生沼气和废渣,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位居世界前列B、我国的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C、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D、植物造林有利于改善环境【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森林对大气粉尘污染能起到阻滞和过滤作用,其原因是( )①森林枝叶茂盛,能减少风速②叶面有茸毛,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③能分泌强大抗生素④能吸收各种气体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措施中,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不相符的是(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D、农田施用的无机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难以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污染物是( )A、人畜粪尿,农药B、脂肪,纤维素C、人畜粪尿,蛋白质D、塑料,农药【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使该物种在当地大量繁殖,导致严重危害,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和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无关( )A、缺乏天敌B、食物丰富C、气候适宜D、对本地物种没有影响【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室内空气指标测定结果中,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细菌、霉菌、相对湿度过低和甲醛。

新人教版生物选修2第3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步测试题

新人教版生物选修2第3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步测试题

第3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基础夯实】1、下列哪个时刻,中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丛林法》:( )为了爱惜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我国哪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3.发菜作为被某些人作为馈赠佳品,从细胞的结构来看,发菜是什么生物?A.真核生物B.原核生物C.绿色植物D.苔藓4. 过渡砍伐植物带来的后果是()A.生物环境受到破坏B.濒危动植物增加C.没有危害【能力提高】1.化石燃料与其他矿产资源有一天会枯竭,缘故是()A.人们的过度开采B.不可更新C.更新的太慢D.生物不能再形成化石燃料2.下列哪一种生物是濒危物种?()A.银鱼B.中华鲟C.白暨豚D.鲥鱼3.发菜与下列哪一种生物的结构相似()A.大豆B.大肠杆菌C.线虫D.酵母菌4.1998年,我国长江和嫩江流域都发生了特大洪灾,这与丛林植被受到破坏有直接关系,由此能够说明丛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的作用是( )A.净化空气,排除污染B.修养水源,维持水土C.降低风速,稳固流按D.增加空气湿度,容易形成降雨5.爱惜和利用丛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B.打算性合理砍伐与种植C.营造单纯林种D.过量砍伐6许多树木对大气粉尘污染起到阻滞、过滤作用,其缘故是()①丛林枝叶茂盛,能减小风速②叶面有茸毛,能分泌油质和粘性物质③能吸收各类有毒气体④分泌抗生素⑤蒙尘的植物经雨水的冲洗后,又能迅速恢复以阻滞尘埃A、①②B、③⑤C、①②④D、①②⑤7. 过早显现的漫天黄沙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速、距离变短、强度增大,将尔后沙尘暴的新动向。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的大面积的标志③要以至破坏该地域植被的各类活动④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域的丛林覆盖率,使防沙的最好途径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阻碍环境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8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弄好生态环境爱惜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4章第3节生态工程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4章第3节生态工程作业含答案

第3节生态工程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循环原理,在于使各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顺利进行,尽量减少产生废弃物B.自生原理,是各种生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使各种生物种群数量保持基本稳定C.整体原理,只考虑自然系统的规律,所有的人类活动必须完全以生态系统的稳定为核心D.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解析:整体原理不仅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因为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

2.在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A.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B.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C.尽量减少有害生物的种类D.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解析:良性循环生态农业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3.下列实例中违背了协调原理的是( A )①引进的水葫芦泛滥成灾,太湖水体中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②在我国北方地区引进柑橘树苗种植,树苗不能正常生长③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沙漠化④大量堆积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协调原理反映的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关系,①②③均涉及协调原理。

而④为生活垃圾与环境的关系,不属于协调原理涉及的范畴。

4.“菇—菜”立体栽培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等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如图所示。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D.该模式遵循了循环原理等生态工程原理解析:菌渣作为有机肥,只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为蔬菜提供CO2和无机盐,蔬菜不能从菌渣中直接获取能量。

5.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该工程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B.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C.对湿地的恢复,只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可以D.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解析: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动植物物种引进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高中生物选修2全册同步习题集(含答案)

高中生物选修2全册同步习题集(含答案)

高中生物选修2全册同步习题集目录1-1抗生素的合理使用1-2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1-3人体的器官移植1-4生殖健康2-1农业生产中的繁殖控制技术2-2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2-3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2-4动物疫病的控制2-5绿色食品的生产2-6设施农业3-1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3-2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3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4-1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4-2生物净化的原理及其应用4-3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4-4倡导绿色消费第1章《生物科学与健康》章末检测第2章《生物科学与农业》章末检测第3章《生物科学与工业》章末检测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第1章生物科学与健康第1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难度及题号考查知识点及角度基础中档稍难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7 2抗生素的合理使用3、4 6实验设计及其他 5 8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对下列概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抗菌药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B.抗菌药的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C.抑菌药一般是指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D.只有应用抗肿瘤的药才称为化学治疗解析抗生素是指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治疗都是化学治疗。

答案 D2.结合以下图表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抗菌药物抗菌机理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利福平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A.环丙沙星和红霉素可分别抑制细菌的①和③B.青霉素和利福平能抑制DNA的复制C.结核杆菌的④和⑤都发生在细胞质中D.①~⑤可发生在人体健康细胞中解析题图为中心法则的表达式,①代表DNA的复制,②代表转录,③代表翻译,④代表RNA的复制,⑤代表逆转录。

④和⑤都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RNA复制只在RNA病毒中存在。

在DNA复制的时候,需要先用解旋酶使DNA的两条链打开,因此,环丙沙星作用于①环节。

2019版生物人教版选修二练习:4.3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作业 含解析

2019版生物人教版选修二练习:4.3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作业 含解析

[课时作业]·达标一、选择题1.(多选)化石燃料与其他矿产资源有一天会枯竭,原因是( )A.人们的过度开采B.不可更新C.更新得太慢D.生物不能再形成化石燃料答案AC2.过早出现的漫天黄沙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是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的标志③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④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A.①②B.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 D3.下列生产活动中,既有利于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又有利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是( )①在鄱阳湖区围湖造田②开垦山地③完全禁止采伐林木④适时地、有计划地采伐林木⑤适时适量地捕捞湖泊中的成鱼⑥用电瓶打鱼A.①②B.②③C.③⑥D.④⑤答案 D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现在,全世界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了B.我国野生生物资源面临严重的威胁C.自然因素是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D.大熊猫、金丝猴、银杉等野生生物分布区域明显缩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答案 C5.我国沙尘暴频发,下列针对西部地区环境治理的措施中,哪项是不可取的( )A.退耕还林,退耕还草B.禁止一切矿产资源开发C.科学利用水资源D.营造基本草场防护林答案 B6.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

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

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答案 B7.下列措施中,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不相符的是(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D.农田施用的无机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解析农田长期处于C项中的状况会使土壤贫瘠,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选修2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选修2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生物资源的特点不包括()A.无限性B.动态性C.区域性D.整体性解析:选A生物资源的再生力量受自身和外界客观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因此生物资源是有限的。

其余选项均属于生物资源的特点。

2.下列关于我国环境和资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实施环境爱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B.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较低,资源的消费和破坏相当严峻C.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也比较高D.我国资源利用政策是开发与节省并举,把节省资源放在首位解析:选C我国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很低。

3.哪种能源可能是人类将来较好的能源()A.煤B.石油C.核能D.太阳能解析:选D煤和石油是非再生能源,总有用完的一天,而且还会污染环境,目前还要尽可能地限制这些化学燃料的使用以缓解温室效应;核能虽然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不引起温室效应,但它还存在着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可能性,一旦发生核泄漏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所以不行能是人类社会最可能的能量来源;而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行能造成污染,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太阳能来满足现代工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还是一个有待争辩和解决的问题。

4.闹市区空气里细菌比绿化区多7倍以上,缘由是有些植物能分泌强大的()A.抗生素B.抗菌素C.黏液D.杀菌剂解析:选A森林有杀灭细菌的作用,由于有些植物能分泌强大的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杀菌力量。

闹市区的绿化区少,所以空气中细菌含量多。

5.下列哪类植物资源,在我国物种种类分布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A.苔藓植物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种子植物解析:选C据统计,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三万多种,居世界第三。

我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种最多的国家。

6.我国特有的濒临灭亡的淡水两栖类动物是()A.扬子鳄B.大鲵C.白鳍豚D.儒艮解析:选B本题四个供选答案中的动物都是我国特有的濒临灭亡的动物,但是扬子鳄是爬行动物,白鳍豚和儒艮是哺乳动物,只有大鲵是淡水两栖类动物。

2021年生物人教版选修2练习:4.2生物净化的原理及其应用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2021年生物人教版选修2练习:4.2生物净化的原理及其应用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达标一、选择题1.以下对生物净化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去除生物体表的污染物的过程B.去除生物体内的污染物的过程C.利用生物体将环境中的污染物去除的过程D.去除生物体表的污染物的过程,又指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过程答案 C2.某地区大气中SO2含量较高,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应多种植的树木是()A.山毛榉和黑核桃B.柳杉和银杏C.法国梧桐D.橙和柠檬答案 B3.以下难以被微生物分解的有害污染物是()A.人畜粪尿B.脂肪、塑料C.生活污染水D.纤维素、农药答案 D4.用微生物处理污水,使污水得到净化,以下与这一措施无关的是()A.要利用厌氧型微生物B.要利用需氧型微生物C.要首|先去除污水中个体大的固体污染物D.污水净化后,应到达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答案 D5.以下图为污水处理厂的某个局部.图中空气随旋转洒水器进入污水处理厂的这个局部,目的是()A.氧化污水中的有毒物质B.分解有机物为简单物质C.将液体消毒作灌溉之用D.给微生物供氧解析空气进入污水是给污水中微生物供氧.答案 D6.(2021·山东模拟)利用泥浆生物反响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大局部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响器()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 ,故B项正确.此题中的反响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 ,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 ,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A、C、D项均错误.答案 B7.目前世|界上的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生物圈的功能上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B.物质循环回路被阻断C.人类排放的废物增加D.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解析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调节能力 ,而这种调节能力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说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答案 D8.无机物污染水源后,将通过食物链或饮水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无机污染物是()A.重金属盐B.DDTC.传染性病原体D.热能污染解析重金属盐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会引起人中毒.答案 A9.日本水俣湾的鱼体内甲基汞含量比周围流水中甲基汞含量高3 000倍左右.甲基汞进入鱼体的主要途径是()A.饮水B.食物链C.通过鳃的呼吸D.皮肤主动吸收解析水中的甲基汞是通过食物链进入鱼体内的.答案 B10.在生物净化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绿色植物和动物B.动物和微生物C.绿色植物和微生物D.高等动物和病毒解析生物净化是指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 ,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 ,浓度下降 ,毒性减轻 ,有害成分转化、分解 ,直至|消失的过程.在生物净化中 ,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答案 C二、非选择题11.某河流中生活着多种生物,但自从其上游地段中开办了一个采矿厂后,将采矿中的浑浊黏土水排放到河流中,使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以下图是有关人员根据采矿厂下游河流中多个不同距离的氧浓度以及pH绘制而成的(均在中午取样统计) .请答复以下问题.(1)统计发现,该河流与采矿厂最|近的100 m范围内,溶解氧量突然改变,出现了下降,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在100~400 m的范围内溶解氧的含量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最|为恰当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对不同河段河水pH的测定所得的β曲线来看,由采矿厂开始的100 m范围内pH升高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之,在100~400 m的范围内pH出现下降并趋于稳定,同样表示了水生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所有测量为何都要在中午进行读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观察题图曲线可知 ,采矿厂最|近的100 m范围内溶解氧突然减少 ,可能是矿厂的排污导致植物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随着矿物质沉淀 ,水质变清 ,光合作用增强 ,溶解氧含量上升.河水污染使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 ,导致pH上升;随着矿物质沉淀 ,水质变清 ,光合作用又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 ,pH出现下降并趋于稳定.答案(1)浑浊的河水阻碍了河流里的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氧气的释放量减少(2)随着河水矿物质颗粒的沉淀,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又逐渐恢复原有水平,氧气释放量增加(3)河水被污染,使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量减少,导致pH升高光合作用又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4)第|一,便于比照,减少因时间不统一引起的测量误差;第二,对水生植物而言,中午光照强度最|大,光合作用较强,取值容易且明显12.以下图表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构造示意图(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其展示了较新的生态污水(常富含N、P)处理技术.请分析答复以下问题.(1)人工湿地的上行池和下行池中均栽有芦苇、香蒲等,它们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___ ,位于该生态系统的第________营养级| .(2)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样结构,网络中的根系不仅能直接吸附和吸收污水中的________等营养物质,而且还为________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它们能够通过分解作用降解污水的有机物.(3)假设要研究该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能力,应对________水质进行监测,通过比拟________含量的差值,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4)该水域生态系统能抵抗一定程度的污染物的排放,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不受损害,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芦苇、香蒲等植物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 ,位于第|一营养级| .(2)湿地中的微生物能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植物根系能直接吸附和吸收污水中的N、P等矿质元素 ,并且为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3)由图可知 ,要研究该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能力 ,应对进水口和出水口水质进行监测 ,通过比拟N、P含量的差值 ,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4)生态系统能抵抗一定程度的污染物的排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1)生产者一(2)N、P(或矿质元素)微生物(或分解者)(3)进水口和出水口(缺一不可)N、P(4)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13.某河流附近有屠宰场、造纸厂、味精厂等企业,它们向河流中排放的工业污水和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使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又黑又臭.为此,环保部门配合有关单位对污水进行了处理.(1)大量污水的排放使河水变黑、变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污水与一定量的活性污泥混合后通入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的生物主要包括 "土生土长〞的多种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体.处理污水的曝气池实质就是一个小型的工厂,其中的多种细菌充当着________ ,它们在________中起主要作用.(3)通过翼轮的不断搅拌,不仅使污水与已处理的污水充分混合并得到较好稀释,还能提高水体中________的含量,于是污水中的有机物被污泥中的好氧性细菌通过________这一生理过程而降解.好氧性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________ .答案(1)有毒物质排放到水中,水中氧气减少,使需氧型生物大量死亡,厌氧微生物发酵,使水体变得又黑又臭(2)分解者物质循环(3)氧气有氧呼吸异养需氧型14.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含氮化合物,这些过量的含氮化合物会造成水体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健康.脱氮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图是生物脱氮工艺流程示意图.(1)在1级|反响池内,有机物在细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作用下会大量减少.从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方式看,这些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________ ,这些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者.(2)在2级|反响池内,pH ,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它们能将NH3氧化成NO-2和NO-3,并利用这一氧化过程所释放的________合成________ ,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3)实践发现,当2级|反响池中的有机物含量过多时,硝化细菌难以大量繁殖起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3级|反响池内参加适量的有机物(如甲醇) ,并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快速繁殖起来,通过无氧呼吸把NO-2和NO-3复原成N2 .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还为复原反响提供了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了污水处理过程中不同生物新陈代谢的特点.在1级|反响池内 ,由于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空气 ,在细菌、原生动物的有氧呼吸过程中使有机物减少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这个角度分析 ,它们属于分解者 .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在1级|反响池内分解者产生的NH3 ,使NH3氧化成NO-2和NO-3 ,并利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但是当2级|反响池中有机物含量过多时 ,分解者大量繁殖 ,与硝化细菌形成竞争关系 ,同时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CO2等物质使pH改变 ,抑制硝化细菌生长、繁殖.生物进行无氧呼吸时 ,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产物是丙酮酸和复原性的[H] ,因此反硝化细菌的无氧呼吸过程为复原反响提供了氢.答案(1)异养需氧型分解(2)能量有机物(3)异养生物大量繁殖,抑制了硝化细菌生长、繁殖(4)氢。

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浙科版选修二课后小测:第四章 第三节合理使用生物资源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浙科版选修二课后小测:第四章 第三节合理使用生物资源 Word版含答案

自我小测1造成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逼的主要缘由是()A.生存环境的转变和破坏B.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C.环境污染D.外来物种入侵2造成生物的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缘由是()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C.人类对生物的改善D.人类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3下列关于生物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B.生殖与发育是生物资源可再生的基础C.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D.科技进步可使生物资源的生产得到提高4据统计表明,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逝,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或灭亡的主要缘由是()A.自然灾难B.动物病害C.天敌过多D.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5下列哪项不是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逼的缘由()A.森林的超量砍伐B.开垦草原C.围湖造田D.有方案地放牧6爱护森林资源必需()A.大量植树造林B.有方案地合理砍伐C.禁止砍伐D.禁止放牧7下列哪一项最有可能与可持续进展的原则不符()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产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通过农作物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D.向农田施用的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8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13世纪时曾是肥沃的森林草原带,而现在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岭、土地沙化,其主要缘由是()A.寒流长期侵袭B.地震引起地壳运动C.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D.长期干旱,造成了生态平衡9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爱护自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实行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进展畜牧业C.增加木林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10近年我国在近海海疆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A.把握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进展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C.防止“赤潮”的消灭和海水污染恶化D.实施分区管理,避开渔事纠纷11阅读下列三个事例: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自然林掩盖率在1965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挡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亡,有的贵重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达标
一、选择题
1.(多选)化石燃料与其他矿产资源有一天会枯竭,原因是()
A.人们的过度开采
B.不可更新
C.更新得太慢
D.生物不能再形成化石燃料
答案AC
2.过早出现的漫天黄沙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是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的标志③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④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3.下列生产活动中,既有利于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又有利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是()
①在鄱阳湖区围湖造田②开垦山地③完全禁止采伐林木④适时地、有计划地采伐林木⑤适时适量地捕捞湖泊中的成鱼⑥用电瓶打鱼
A.①②
B.②③
C.③⑥
D.④⑤
答案D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现在,全世界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了
B.我国野生生物资源面临严重的威胁
C.自然因素是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
D.大熊猫、金丝猴、银杉等野生生物分布区域明显缩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答案C
5.我国沙尘暴频发,下列针对西部地区环境治理的措施中,哪项是不可取的()
A.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B.禁止一切矿产资源开发
C.科学利用水资源
D.营造基本草场防护林
答案B
6.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

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

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答案B
7.下列措施中,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不相符的是()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
D.农田施用的无机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解析农田长期处于C项中的状况会使土壤贫瘠,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答案C
8.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①全面禁止捕捞②实行休渔期、划分休渔区③控制渔网网眼大小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不应禁止捕捞,而应适度捕捞,否则,会因种内斗争激烈而影响鱼类的繁殖和生长。

答案D
9.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的关键是在野生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这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A.经济价值
B.潜在价值
C.科研价值
D.间接价值
解析所有生物的基因共同构成了基因库,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材料。

答案C
10.由于生物资源具有有限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利用生物资源,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地制宜
B.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
C.利用、改造、保护相结合
D.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解析针对生物资源的有限性特点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利用、改造、保护相结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所示为我国20世纪50~90年代某海域一种渔业资源的产量变化情况。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捕捞量迅速增加是由于________的改善,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捕捞量迅速下降,是由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就已出现了________超过________。

(2)造成20世纪70年代以后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原因,除了过度捕捞外还有________,其中近海海域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为________,能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污染物是________,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

(3)请运用相关生物学知识谈谈海洋生物资源低质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海洋渔业资源的变化情况、原因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我国海洋资源有严重衰退的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是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

要保护海洋资源必须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休渔、人工放养,人工增殖等,发展远洋捕捞,保护海洋环境等以避免海洋资源的退化、海洋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让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答案(1)捕捞工具、手段、措施捕捞量资源再生能力(2)环境污染石油、重金属等重金属N、P等矿质元素有机物(3)海洋生物资源低质化的原因有两个:①长期过度捕捞某些经济鱼类等破坏了食物链,如大黄鱼为肉食性鱼,它以某些小杂鱼为食,大量过度捕捞大黄鱼则使小杂鱼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导致低质化;②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畸形、变异也是导致低质化的原因(4)①开发:大力发展沿海水产品养殖和增殖;②利用和保护:适度捕捞、控制污染因素、实施禁渔区和禁渔期政策、规范捕捞工具等
12.根据下列提供的数据资料,回答问题。

据统计,全世界森林每年减少1.9×104~2×104 hm2,世界森林面积从19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下降了约20×108hm2;耕地表土流失量每年约2.3×106t;每年约有6×106hm2具有生产力的土地变为沙漠,35%以上土地面积正处于沙漠化的威胁中,温室气体增多、全球臭氧总量下降、酸雨普降;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至20世纪末,全球有10%~20%的动植物(50万~100万种)已消失。

(1)据上所述,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有________锐减、________扩展、________污染和水体污染、部分________灭绝、________流失。

(2)(多选)森林面积减少将导致()
A.气候变暖
B.土壤沙化
C.水土流失
D.“臭氧空洞”扩大
(3)(多选)水土流失的恶果表现为()
A.氮、磷、钾流失,土壤肥力下降
B.表土随流水搬运作用流失,并淤塞河道、港口、水库、湖泊
C.淤塞水库的表土会降低水库的蓄水能力,加剧洪涝灾害
D.产生水污染
(4)请用可持续发展观点简述你对“人地合一”“人天共存”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于人类过分追求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出现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对生物圈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题用数据说明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给人的启示是: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追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答案(1)森林荒漠大气动植物水土
(2)ABC(3)ABC(4)从解决人与环境对立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寻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方面来论述(答案合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