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_我
国学全图解(一文轻松概览国学全貌)
![国学全图解(一文轻松概览国学全貌)](https://img.taocdn.com/s3/m/5fb2ea1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6.png)
国学全图解(一文轻松概览国学全貌)国学是什么?暂且不论其抽象的精神内涵,往小了说,即是中国的哲学。
往大了讲,国学包括了我们全部的中国文化。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整理文献,编成儒家的《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后西汉刘向父子编就《七略》,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大部分。
其中辑略属总序,故称此分类法为“六分法”。
晋武帝时,又把书分为“甲乙丙丁”四大部分。
其实,就是后来“经史子集”的雏形。
到了唐朝,魏征主持编纂的《隋书·经籍志》,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正式确立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清乾隆年间,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就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而成。
所谓经学即儒家经典之学;史学即历史之学;子学即诸子百家之学;集学即诗词文章之学。
可以这么说,搞懂了经史子集,就了解了全部的中国文化。
下面,我们就逐个来介绍一下经史子集的大致内容。
何谓经学?通俗点讲,“恒常不变的道理”谓之“经”。
莫非能称经的皆是经学乎?《道德经》《南华经》《冲虚经》《金刚经》《心经》《黄帝内经》等,属于经学吗?虽都是一本正经,只可惜非经学也。
由于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即得天独厚,平步青云,上升为经学,历代皆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故经学专指儒家十三经。
哪十三经呢?《诗经》《易经》《尚书》《孟子》《论语》《尔雅》《孝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春秋时期,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删诗书,订礼乐,序易传,修春秋,以述而不作的方式总结了先王所留下的典籍,故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易经》与《春秋》作为占卜及历史书得以保存,其他皆成灰烬。
后或传由孔家宅壁掏出,或以秦朝儒生口述,故《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得以保存,而《乐经》的乐谱由于难以记诵,故自此失传。
中国教育史树图
![中国教育史树图](https://img.taocdn.com/s3/m/63b7efd450e2524de5187eb2.png)
策问---对时事发表评论,想解决的办法
诗赋---当场写作,诗赋各一篇
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学校是科举的基础,科举是学校的指挥棒)
关系: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统治者偏向科举时,就使科举成为学校的附庸;
决定封建学校发展的因素有—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而科举只是一个辅助因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三大政策“推明孔氏,罢黜百家”;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选贤举能。采取的具体措施: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确立察举制
主要影响:1.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低位;
2.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3.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私学的统一,教育的儒学化。
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太学(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形成,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意义:中国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
3论家庭教育
他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原因:儿童可塑性大;精神专注,记忆力好
儿童教育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及早施教、严慈相济、均爱原则、重视语言教育、重视品德教育。
6教师:荀子最为提倡尊师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对教师的要求:有尊严和威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能循序渐进,诵说而不凌乱、见解精神而表述合理
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
自立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学的学派,以兼爱,非攻为核心。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2.通过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推行道德教化
察举制度
1.汉武帝设孝廉一科,标志着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2.武帝时期察举取士的范围扩大到了布衣之士
中国教育史思维导图
![中国教育史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d2648f8051e79b896802262e.png)
新文化运动教 育运动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 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职业教育思潮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勤工俭学运动 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学校教学方法 改革与试验
1.设计教学法 2.道尔顿制 3.文森卡特制
1922新学制
产生过程:壬子癸丑学制缺陷丛生 七项标准:进化个性留余地,平民生活易普及,国民经济与实力 特点:划分阶段,缩短年限,改革中等,缩短高等,增强职业,师范教育 课程标准:选修,必修,分科 评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标:实德实才之士 内容:实学、六斋 方法:习行
颜元的教育思想
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察举
文教政策
任贤使能 经学教育
汉代教育制度
太学 鸿都门学
封建学制建立
地方官学:郡国学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儒学独尊与 读书做官教育模式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董仲舒教育思想 三纲五常:核心
德育作用:立政之本 ①重义轻利
性质:殖民性
学校: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
教会学校的发展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和中华教育会
教会学校课程
目的: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内容:西学为主
兴办学堂 类型:外语、军事、实业
特点:新特点,新旧杂合
学校: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留学教育
留美 留欧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张之洞 劝学篇
局限性:引进、冲击、维护
科举演变:宋-元-明-清
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文教政策:兴文教、抑武事
苏湖教法:胡瑗,分斋教学法
范仲淹庆历兴学 王安石熙宁兴学 三次兴学
蔡京咸宁兴学 三舍法:王安石,按成绩依次升舍 积分法:元代国子学,积累计算全年成绩升学 六等黜陟法:地方官学考试奖惩制度
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
![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0c7b1b876eeaeaad1f330a0.png)
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导言上编古代教育思想第一章先秦教育思想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第二节孟子教育思想第三节荀子教育思想第四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墨子教育思想第六节老子教育思想第七节韩非子教育思想第二章汉代教育思想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二节王充的教育思想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教育思想第一节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第二节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第四章唐代教育思想第一节韩愈教育思想第二节柳宗元教育思想第五章宋代教育思想第一节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第二节陆九渊心学教育思想第六章明清教育思想第一节王守仁教育思想第二节王夫之教育思想第三节颜元教育思想中编近代教育思想第一章“经世派”的教育思想第一节龚自珍教育思想第二节魏源教育思想第二章洋务派教育思想第一节李鸿章教育思想第二节张之洞教育思想第三章维新派教育思想第一节康有为教育思想第二节梁启超教育思想第三节严复教育思想下编现代教育思想第一章蔡元培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第三节大学教育思想第四节教育独立思想第二章杨贤江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及思想发展历程第二节论教育本质第三节论教育功能第四节“全人生指导”思想第五节论教师第三章陶行知教育思想第一节陶行知及其乡村教育改造试验第二节“生活教育”理论第三节儿童教育思想第四节师范教育思想第四章黄炎培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及教育活动第二节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第五章陈鹤琴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教育实践活动第二节幼稚教育思想第三节“活教育”思想第六章晏阳初教育思想第一节晏阳初的教育活动第二节“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第三节“化农民”与“农民化”第七章梁漱溟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及对教育的认识第二节“乡村建设”理论第一章先秦教育思想(4学时)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一、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研究孔子的主要材料是《论语》,其次是散见于《左传》、《礼记》、《孟子》、《荀子》等书中的言行记载。
考研《中国教育史》树状图
![考研《中国教育史》树状图](https://img.taocdn.com/s3/m/7a601e2231126edb6f1a107d.png)
干部在职培训
干部学校教育
“抗大”
群众教育
普通教育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
家的教育
理论与实践
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本质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②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③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战国后期的
教育论著
《大学》
《中庸》
《学记》
《乐记》
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察举制度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①《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②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③论道德教育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①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五等黜陟法”
“监生历事”
社学
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书院教育的特点
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
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朱熹的教育思想
①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②“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
③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戊辰学制”的颁行
学校教育发展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
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上的学生的军训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思维导图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05cbcc9fbb4cf7ec4bfed051.png)
文化知识
发展
“士”阶层;养士之风,私学大师(孔子)
私学
贡献
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之从王宫官府 中解放出来,教育过程与政治分离,有老师
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首创有教无类
出现了“大学”、《学记》等教育专著
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首次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社会
论教育作用
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个人
提倡“有教无类”
教育对象
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君子”,主张“学而优则仕”
培育目标
文:指文化知识,包括“六经” 行、忠、信: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孟禄
生物 教
心理
育
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 证统一代表人物:凯洛夫、米丁斯基、恩格斯
劳动
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青铜器 生产工具制作和使用 生产劳动教育 氏
原
族
社会常识
生活习俗
公
始 时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
春
私学的历史特点
秋 时
“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王权衰落,礼制破坏
期
经济上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
教 育
社会发展
政治上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
的
文化上 官学衰败,私学兴起
变
社会变动,“学在官府”被冲破,文物典籍及具有一定文化知
革
私学兴起原因 识的人员流落到民间成为私学教师,而社会又迫切需要掌握
标志着教育与生产相脱离
【VIP专享】中国教育史框架图
![【VIP专享】中国教育史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c1705d06f7ec4afe04a1dffa.png)
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教育起源学校萌芽的传说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西周的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六艺”教育私人讲学的兴起诸子百家私学发展私学与官学比较创设始末性质特点齐国稷下学宫历史意义①创办私学编订六经②庶富教③性相近习相远与教育作用④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⑤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⑥论教学内容⑦论教学方法⑧论道德教育⑨论教师孔丘的教育思想⑩历史影响①思孟学派②性善论与教育作用③明人伦与教育目的④大丈夫人格理想⑤“深造自得”教学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备注①六经传人②性恶论与教育作用③大儒教育目的④儒经教学内容⑤ “闻见知行”教学方法⑥论教师荀况的教育思想备注①农与工肆之人一中国古代教育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②“素丝说”与教育作用③“兼士”培养目标④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墨家的教育思想⑤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①“法自然”与教育作用② “逍遥”人格理想道家…③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①“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②禁诗书与“以法为教”法家③禁私学与“以吏为师”大学中庸学记战国后期教育论著乐记独尊儒术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建立察举制度①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②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③论道德教育①批判谶纬神学②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王充的教育思想③论学习西晋的国子学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萌芽与确立考试的程序 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建立科举制度的影响《颜氏家训》士大夫教育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家庭教育①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②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韩愈的教育思想③论尊师重道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理学教育科举制度的发展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积分法“六等黜步法”“监生历事”与学校教育的改革社学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沽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的发展书院教育的特点私塾的发展与种类私塾与蒙学教材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①《四书章句集注》②“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③大学和小学教育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④朱子读书法①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②“随人分限所及”教育原则 ③论教学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王守仁的心学…④儿童教育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黄宗義的“公其非是于学校”①颜元与漳南书院②“实德实才”教育目的③习行教学方法④“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和反思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⑤“习行”教学方法第二、三章 中国近现代教育教会学校的举办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 京师同文馆洋务学堂的兴办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留学教育的起步派遣留欧“中体西用”思想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近代教育起步“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与张之洞的《劝学篇》“中体西用”历史作用和局限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①办学堂维新派的教育实践②办学会、发行报刊创办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改革科举制度①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②《大同书》①开民智、伸民权②“新民”与教育目的③论学制④论师范教育⑤女子教育梁启超…⑥儿童教育①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严复…②“体用一致”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废科举、兴学堂建立行政体制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宗旨留日教育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与近代学制的建立清末的留学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资革命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教育方针学制民国初年教育改革课程标准①五育并举②改革北大蔡元培与资阶教育③教育独立思想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勤工俭学运动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建立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s 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教会教育的扩张和收回教育权运动七项标准1922新学制学制体系与特点党化主义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战时须作平时看方针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教育制度改革戊辰学制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校教育发展抗战时期学校西迁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中学毕业会考苏维埃文教总方针抗战时期中共的教育方针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教方针在职培训学校教育干部教育抗大群众教育根据地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正规化普通教育解放区高教的整顿与建设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根据地教育经验①早期马义者的教育思想②论教育本质③全人生指导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④青年教育职业教育探索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思想体系①四大教育②三大方式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③化农民、农民化①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②乡村教育实验①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陈鹤琴的活教育②“活教育”思想体系①“生活教育”实践②“小先生制”③育才学校三、中国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④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074b1a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5.png)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大学《中国教育史知识脉络》课件
![大学《中国教育史知识脉络》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b5357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2.png)
方针
近代学制发展史
▪ 壬寅学制 ▪ 癸卯学制 ▪ 壬子癸丑学制 ▪ 壬戌学制 ▪ 戊辰学制
教育思想史
▪ 教育家(古代、近代、现代) ▪ 教育运动与思潮
先秦古代教育家
▪ 孔子(教育作用、对象、目的、内容、方法、德育、教师) ▪ 墨子(人性论——素丝说、教育作用、培养目标、教育内
学法
近代教育家
▪ 康有为(教育的作用、《大同书》中的教 育理想)
▪ 梁启超:教育作用、女子教育、儿童教育、 师范教育
▪ 严复:三育论、八股的危害、体用一致 ▪ 蔡元培:五育并举、北大改革、教育独立
论
现代教育家
▪ 杨贤江:教育的需要起源说、教育的历史 性、阶级性;全人生指导教育
▪ 晏阳初: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 梁漱溟: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乡农学校 ▪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职业教育的地
经馆) ▪ 魏晋南北朝:曹魏(律学)、西晋(国子学)、
南朝时期(家学、蒙学)
▪ 隋唐:隋(中央设立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统管中央五 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唐(国子 监管理下的六学一馆、中央附设的学校(崇文馆、弘文 馆);私学(高级私学、初级私学)、书院的出现)
▪ 宋元:宋(北宋三次兴学;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 辟雍、小学、四门学、广文馆、六所专门学校;书院的兴 盛:北宋和南宋的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石鼓书 院等)、元(地方官学——社学)
▪ 明清:(加强对学校的控制、书院的发展受限——东林书 院、诂经精舍、学海堂)
▪ 近代:教会学校——英华书院、马礼逊学校;洋务学 堂——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维新时期——京师 大学堂;革命派——爱国女校、爱国学社、大通师范学堂;
《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秦汉时期思维导图
![《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秦汉时期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a7e26b6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0.png)
《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秦汉时期思维导图以鲜明的批判精神为特征,尤其是他“不避上圣”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学术民主精神教育与人性的改良正性、随性、遭性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论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最容易忽视知识的力量五级: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文人行政之才培养“文人”、“鸿儒”的教育目标鸿儒知识分子中最高级的一层,理论学术人才王充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鸿儒也学知与闻见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习论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任耳目:感性认识关于教学过程开心意:理性认识引效验:实用知识兴设学校“养士”,改革选士制度《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兴教化,正万民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统治思想“圣人之性”董仲舒性三品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中民之性”“斗筲之性”道德的根源:天赋,认为道德源于上天,人性与生俱来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正谊明道”“仁、义、礼、智、信”今文经学多为汉初凭经学大师的记忆背通,用当隶书记录下来的六经旧典,发展在先《六经》为孔子创作,依据政治的需要来解释经学分类古文经学依据汉武帝时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或通过其他途径保存下来的儒经藏本,初本是先秦的古文字,发展在后。
孔子“述而不作”、“六经皆史”,学术上重视文字训话、名物考据章句:实际上是经师教学所用的讲义章句、师法、家法师法: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如董仲舒)的经说经学的特点家法:大师的弟子对师说有所发展,能够形成一家之言“先有师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
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行其流也”秦汉时期汉宣帝:石果阁会议;汉章帝:白虎观会议(《白虎通义》)经学会议与石经为了统一经学教材,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在蔡邕等人的倡议下镌刻石经集中培养统治人才的机构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土太学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设立,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世界上最早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以社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容,是一种办学新形势鸿都门学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宫邸学汉朝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历史地位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官学:文翁兴学地方官学郡国学校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识字教育,也传授一些数学常识《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书馆第二阶段,继续进行读写训练私学精舍或精庐,较高一级经馆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董仲舒、王充、郑玄重视知识分子在政治中的作用,推荐贤良文学之士汉初:各家并存,推重道家“清静无为”“黄老之学”允许开办私学废除了秦朝制定的“挟书律”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董仲舒建议兴太学以养士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重视选举,任贤使能汉武帝独立儒家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宣告中央太学的正式建立汉武帝采取孝廉是考察德行的科目,贤良方正是考察能力完善汉初的察举办法,使其成为制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经述之才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思想统一文字李斯:小篆秦朝的教育政策及措施严禁私学严禁讲学、焚书、坑儒以官吏为教师,以法律为教学内容吏师制度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重新回到夏商周时代“官师合一”的局面。
外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_我
![外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_我](https://img.taocdn.com/s3/m/bbf434b7960590c69ec376e1.png)
福禄培尔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基本原理。统一的原则(万物有神论)、顺应自然原则(大自然、儿童天性,但不否认强制性干预性教育)、发展的原则(人的发展,阶段性和延续性)、创造的原则(从统一原则,人应该像上帝一样进行创造)
法国
爱尔维修。教育民主化、教育万能论、国民教育思想(摆脱教会,国家创办世俗教育)、人与人差异完全由教育和环境造成、强调科学知识传授
狄德罗。批判教育万能论,但承认教育对个人和社会重大作用、国民教育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国家管理教育,推行强迫义务教育。
拉夏洛泰。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论国民教育》强烈批判教会教育、倡导强调国家办学、国家目的
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语言教学、算术教学、测量教学、地理教学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第一位将次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早期外部结合,后期将两者在人的内部结合。但没有真正全面的历史分析。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家庭教师实践、大学教学实践
教育思想及理论基础。伦理学(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获理想社会观念)、完善(获文化系统观念)、仁慈(获行政观念)、正义(获社会法制观念)、公平或报偿(获奖励观念)12调节个人道德行为,345调节社会道德行为。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或认知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论教育目的。促进人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全面和谐发展。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的“完人”
论教育心理学化。教育目的和理论指导适应儿童心理发展;内容选择编制适合儿童心理规律→要素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与认知协调;教育者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存在唯心论。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思维导图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e1b69f7ca5e9856a561260e0.png)
国
①及早施教②威严与慈爱相结合③均爱原则
教 育
论儿童教育
④重视语言教育⑤重视道德教育
史
成人教育思想
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
崇儒兴学
提高孔子和儒生的地位;推崇儒学,统一经学等 《五经正义》(唐太宗、颜师古)、“开成石经”(唐文宗)
文教政策
兼用佛道
发展科学
任立私学
学
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
国子监(双重性质),古代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魏晋的学校教育
南朝的学校教育
北朝
中央官学 地方官学 私学教育
三国时期-官学教育 两晋-官学教育 魏晋时期-私学 宋、齐-官学 梁、陈-官学 南朝-私学
经学兴盛
教
育
制 度
学校萌芽
凡坚持学习能通一经的,经过策试可量才录用,即使寒门也不见弃。讲诵经学的风气曾盛极一时
由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从两汉师法家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称为“魏晋经学”。实质上这已是儒、佛 、道混合的经学 南朝: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科并立,分科的教授制度是后代分科大学的开端 北魏:中央官学中设有律学和算学,医学也设有太医博士及助教
董仲舒、颜之推、韩愈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下焉者畏威而寡罪”
韩愈认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韩 愈
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
教育的任务:为治国兴邦培育人才 爱才、选材、用材
《师说》提倡尊师重道,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论尊师重道
教师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求师标准:“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北魏汉化教育和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中国教育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3e0268f316fc700aba68fc2f.png)
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思想史一、孔丘的教育思想1. 重视教育作用孔丘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教育对人的作用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问题。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庶、富、教孔子阐述了他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他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以下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要发展生产,解决人们吃、喝、穿、住的问题;最后,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最早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
性,是指天生素质;习,是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认为人天生素质是很接近的,之所以成长中有千差万别,是后天“习染”的结果。
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天生素质是平等的,这就说明了教育是人们成长中的一种特殊的环境,要承认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
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子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并且要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和社会交往的选择。
“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是孔子人性论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人都可能接受教育和应该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 “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对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指,无论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将受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具有历史性的进步。
孔子躬亲实践这一办学方针,广收弟子。
“自行束脩而上,吾未尝无悔焉”最能表现出孔子的收徒思想。
即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奉送10条干肉行师生见面礼,便可以成为弟子。
开放性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努力贵族的教育垄断,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5. 教学内容与特点《诗》、《书》、《礼》、《乐》、《易》、《春秋》特点:(1)重视文事,虽然要求从政需要文武兼备,但整体偏向文事。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中国教育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3857258271fe910ef12df845.png)
❖ 我聆听韩愈 ❖ 他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 他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弟子不必不如师 ❖ 一篇《师说》已成为多少教师的座右铭
❖ 我聆听朱熹 ❖ 《白鹿洞书院学规》是古代学校管理的条例 ❖ 《朱子读书法》至今不减当年的风韵 ❖ 著名的“鹅湖之辩”仍然为知识分子们怀念
二、探索时期(1957-1963)
❖ 短暂繁荣 ❖ 教育思想的“大革命”与“大跃进” ❖ 教育思想的调整与争鸣(母爱教育)
三、混乱时期(1964-1976)
❖ 批资批修 ❖ 反击右倾翻案风
四、重建时期(1977-1990)
❖ 教育思想的拨乱反正 ❖ 教育思想的重新建构 ❖ 教育本质问题讨论 ❖ 引进西方教育思想
五、发展期(1991—— )
❖ 素质教育 ❖ 主体性教育 ❖ 创新教育 ❖ 平等教育 ❖ 终身教育
❖ 过去不应被埋没,而应作为未来的基础和 指南。过去的实践之中存留着历史对明天的 教训,一系列的事件和思想把昨天、今天和 明天联结成了一条连续的河流。我们可以相 当清楚地看到遥远的过去,但当我们靠近现 实时,我们的视觉就不那么清晰了。鉴古明 今,聆听教育大师们睿智的声音,领略大家 风范,丰富的历史经验、深刻的历史教训、 宝贵的历史遗产给予我们心灵的震撼与启迪。
为师 ❖ 道家:自然教育思想、自然本性的充分展开、自然
无为
❖ 二、秦汉六朝时期的教育思想
❖ 秦:书同文、行同伦、一法度、定一尊
❖ 汉:初黄老、董仲舒独尊儒术、官学制度制 度建立、王充实学思想“知识就是力量”
❖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官学时兴时废、私学 兴盛、自然教育
三、隋唐两宋时期的教育思想
❖ 隋唐:科举制度、专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正规 化、韩愈《师说》
-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_我
![-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树图_我](https://img.taocdn.com/s3/m/1536349f51e79b8968022643.png)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教育救国论。发展体育强身健体;废除八股学习西学;民主自由平等道德观念。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取代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第一人)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否定“中体西用”,认为主辅关系不妥当,体用不可分。中学、西学各有独自的体用
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不赞成被动施教,不同于儒家“述而不作”保守态度,强调“述而又作”创造精神。
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潜移默化,教循自然。反对人为教育改变自然本性。
“逍遥”的人格理想。基于人性观点,极力反对儒家品德说。“真人”无己无功无名无情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绝学无忧”(根本否定教育作用)。轻视知识,主张“天道”为教育内容。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良知是根本,圣人纯全但一般人常被蒙蔽,教育作用是除掉物欲邪念。最终目的是实现理学家共同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明人伦,顺应扩充良知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学生认知水平和先读不同,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六经皆史”与教学内容
六经是致良知的工具之一,但只有融入个体内在意识才会转为道德行为。使经学教育重回孔孟之道,发挥齐家治国平天下
“实德实才”的教育目的
主张教育培养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的人才,两种实德实才之士(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经世”和终身只精一艺的专才“百职”)
“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
实学是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正德、利用、厚生说)“六府”(金木水火土谷说)“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六斋是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后两斋“以应时制”)
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好逸恶劳
中国教育史框架图
![中国教育史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8abc420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f.png)
中国教育史框架图●框架●E制度●E管理●育士制度(学校)●官学●私学●选士制度●E思想●夏商西周考过1名词●原始社会●学校的萌芽:成均、庠(M)●学校产生条件(M)●夏:序、校(M)●商:学、庠、序(M)●西周的教育●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学在官府(MMMMMM)●育人制度●官学:国学/乡学(M)●私学:家庭教育(M)●教育内容:六艺(MMMMMM,12华东M)●选士制度●教育思想●春秋战国考过1名词2简答●E制度●E管理●育士制度(学校)●官学:稷下学宫(MMMMMMJJ)●私学:私学兴起(JJJ)●选士制度●E思想●孔子(JJJLLL)●教育实践●教育作用(J)●社会:庶富教(MJJ)●人:性相近,习相远(JJ)●教育对象:有教无类(MMMMMMJJ)●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MM)●教育内容:六经●教学方法(JJJLL)●好学与实事求是●学思行结合(M)●启发诱导(M)●因材施教(MMM)●道德教育(JJL)●论教师(JJJ)●教学相长(MMM)●历史影响(JJJ)●孟子(JJJJJJ,19华东J)●教育实践●教育作用(J)●对个人:性善论(MMJ)●对社会●教育目的:明人伦(J)●理想人格:大丈夫(J)●教学方法●深造自得(M)●荀子(J)●教育实践●教育作用(J)●对个人:性恶论(J)●化性起伪(MM)●社会●教育目的:大儒●教育内容●教学方法(JJ)●教师观(JJ)●孟荀对比(LL)●墨子(JLL)●教育实践●教育作用(J)●对个人:素丝说(MMM)●对社会●教育目的:兼士/贤士●教育内容:六经●教学方法(JJJLL)●儒墨对比(J)●道家(J)●法家(JJ)●以法为教,以吏为师(MMM,17华东M)●《大学》(MMM)●三纲领八条目(MMMJJ)●《中庸》(JJJ)●《学记》(MMMMMJJJJJ,15华东J)●《学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JJJ)●《乐记》(超纲)●秦汉未考过●秦未考过●E制度:法家●E管理●统一文字●严禁私学●吏师制度●育士制度(学校)●选士制度(汉开始)●E思想:教育倒退●汉未考过●E制度●E管理:“独尊儒术”文教政策(JJJ)●育士制度(学校)●特点:经学教育(M)●官学●中央官学●太学(MMM)●鸿都门学(MMMMM)●地方官学:郡国学(M)●选士制度:察举制(M)●E思想●董仲舒(J)●道德教育(JJ)●魏晋南北朝未考过●魏晋南北朝的中央官学(M)●西晋:国子学(贵族)●南朝宋:四馆(儒玄文史学馆)●南朝宋:总明观/东观(儒玄文史四科)●育士制度:九品中正制(M)●教育思想:颜之推(南北朝)(J)●《颜氏家训》(MMMMM)●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儿童教育思想(JJJ)●隋唐考过1名词1论述●E制度●隋唐文教政策(M)●E管理:隋唐中央政府管理机构确立(J)●育士制度(学校)●隋唐时期的官学(M)●中央:六学一馆●地方:州县二级制●隋唐时期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JJ)●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JJJ)●隋唐时期的私学(M)●选士制度:科举制●含义:科举制(MMMM)●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J)●科举制产生原因(JJJ,12华东L)●科举制的发展(JJ)●科举制的考试程序/科目/方法(M)●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JJJJJ)●科举制的影响(JJJJJJ,12华东L)●E思想:韩愈(唐)(J)●《师说》(MMM,15华东M)●师道观(JJJJ)●宋元明清(理学)考过3名词5简答1论述●E制度●E管理:宋元明清文教政策(J)●育士制度(学校)●官学改革●宋●三次兴学(JJJ)●熙宁兴学(JJ)●教学方法改革●三舍法(MMMMMM,15华东M)●苏湖教法/分斋教学法(MMMMMM,16华东M)●元●积分法(MM)●社学(MM)●明●监生历事(MMM)●清●六等黜陟法(MM)●私学●高级:书院(L)●含义:书院(MMMM)●书院的产生和发展(JJJJJ)●白鹿洞书院(MMJJJ,14华东J,13华东L)●东林书院(明)(MM)●书院的特点(L)●低级:私塾(M)●蒙学教材(JJ)●选士制度:科举制●E思想●朱熹(南宋理学家)(J)●朱子读书法(MMMMJJJJJJ,16,17华东J)●王守仁(明)(LLL)●教育作用:致良知(MMMM,17华东M)●论教学●王守仁的论儿童教育(JJJJ)●颜元(明末清初)(JJJJ)●教育实践:漳南书院(JJJJ,18华东J)●教育内容:“六斋”和“实学”(JJJ,17华东J)●教育方法:“习行”(MMM)●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考过3名词1论述●教育改革●太平天国教育改革举措(M)●洋务运动教育(LL)●兴办洋务学堂(MMJJJ)●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J)●京师同文馆(MMMMMM,10华东M)●福建船政学堂(MJ)●教会学校(M)●教育思想●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JJLLLLL,14华东L)●中体西用(MMMMMMMM,16,20华东M)●《劝学篇》(MMM)●中体西用内涵(MMM)●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评价)(LLL)●维新运动—清末新政未考过●维新派教育●教育改革●早期改良派E主张(M)●百日维新前期E(M)●百日维新时E(JJJJ)●创办京师大学堂(MMMM)●教育思想●康有为的教育思想(J)●梁启超的教育思想(JJJJ)●严复的教育思想(J)●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L)●壬寅学制(M)●癸卯学制(MMMMM)●废科举,兴学堂(M)●庚款兴学/退款兴学(MMM)●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考过2名词3简答●教育改革●民国初年E改革(J)●颁布“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学制(MM)●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JJJJJ,12华东J)●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MMMMM,20华东M)●工读主义教育思潮(M)●职业教育思潮(M)●勤工俭学运动(M)●科学教育思潮(MM)●国家主义教育思潮(M)●实用主义教育思潮(M)●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MMMMMJJLLL,12华东M)●收回教育权运动(M)●新民主主义开端(J)●教育思想●蔡元培(JJLLLLL)●“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MMMMMJJJJJJ,16华东J)●改造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JJJJJ,13华东J)●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JJJ)●教育独立思想(J)●南京国民政府未考过●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J)●党化教育●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JJ)●教育制度改革●大学院和大学区制(M)●戊辰学制(M)●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M)●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中国共产党领导考过1简答●教育制度改革●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J)●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J)●抗大(JJ)●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实验(JJJJJJJ,22华东J)●教育思想●恽代英(JJJ)●李大钊(J)●现代教育家考过4简答2论述●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LL)●《新教育大纲》(JJJ)●全人生指导(MMMJJJ)●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JJLLL)●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体系(JJJ)●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LLL)●四大教育(JJJ)●三大方式(JJJ)●“化农民”与“农民化”(M)●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LLLL)●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JJJ)●晏阳初和梁漱溟思想比较(L)●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MMJJJJJJLLLLLL,15、20华东J,18华东L)●“活教育”的思想体系(JJJ)●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MMJJJJJJJLLLLLL,11、19华东J,19华东L)●“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M)●山海工学团(M)●小先生制(MMM)●“生活教育”思想体系(MMMM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质教育救国论。教育为国家进步安宁工具,教育是国家任务。反对社会革命,加强国家观念来统一独立。反对忽视个性教育,极端
民国早期教育思想
蔡元培
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教育方针
思想核心“完全人格”。军国民教育(军事和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核心)、世界观教育、美育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囊括大典,网罗众家);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文理法,基础、专业、选修课,学分,旁听,白话文教材,体育美育课程);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推崇民主办校,教授掌握决策权人事权);提高学生品德水平和活动能力(改变求学动机严格要求自己,三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
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教育救国论。发展体育强身健体;废除八股学习西学;民主自由平等道德观念。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取代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第一人)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否定“中体西用”,认为主辅关系不妥当,体用不可分。中学、西学各有独自的体用
“习行”的教学方法
强调“动”,重习行。亲自观察实践以获真知,是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主要途径
晚清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
形成与发展
魏源师夷长技道出思想。冯桂芬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为框架,不同政治派别探讨。沈寿康最早提出。孙家鼐《遵议开办京师大学堂折》。张之洞提出系统理论。中体西用成为晚清思想主流。
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批判传统教育缺乏培养国家观念,要求独立人格及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才干,又能自主自立团体协作
论学制。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提倡模仿日本学校制度。四个阶段: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成年期
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师范教育是各类发展的基础,从寻常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到师范大学的师范教育系统;师范教育应先于大学之前与小学同时开办,首先培养小学教师;参考日本师范课程设置。男女平等教育。儿童读书应学以致用,中西兼学,赞赏西方儿童教育
维新派
教育思想
康有为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与主张。变科举废八股;兴学校育人才;派游学译西书;倡平等重女教
《大同书》的教育理想。人本院和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重学前教育,体现人人平等教育普及,儒家教育理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产物。不过较为明显的封建色彩(如道德训练要求)
梁启超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开民智是国富民强第一要义,把教育视为关系到国家兴衰和强弱的重要大事。(过分夸大)
论儿童教育
批判束缚摧残;激发乐学鼓舞兴趣;诗歌、习礼、读书三方面教育
黄宗羲
公其非是于学校
学校培养人才、改进风俗、议论国家政事。基本精神是反对君主专制(民主思想)。近代中国议会思想萌芽,寺观庵堂改书院和小学,人人受教
颜元
教育思想
漳南书院
批判理学,提倡实学教育。唯物,批传统教育三大祸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
“实德实才”的教育目的
主张教育培养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的人才,两种实德实才之士(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经世”和终身只精一艺的专才“百职”)
“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
实学是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正德、利用、厚生说)“六府”(金木水火土谷说)“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六斋是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后两斋“以应时制”)
道德教育。礼、仁为核心,孝为基础。立志有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无隐无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教育是“得民心”最有效手段。善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仁义礼智)。求放心。在人性与教育上具有朴素平等的思想。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为政治服务。体现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良知是根本,圣人纯全但一般人常被蒙蔽,教育作用是除掉物欲邪念。最终目的是实现理学家共同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明人伦,顺应扩充良知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学生认知水平和先读不同,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六经皆史”与教学内容
六经是致良知的工具之一,但只有融入个体内在意识才会转为道德行为。使经学教育重回孔孟之道,发挥齐家治国平天下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蔡元培译介杜威学说,黄炎培《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意味着中国教育观念大转变,理论实践均影响。教育即生长,教育无目的
勤工俭学运动
留法俭学会,大兴苦学之风;勤工俭学会。教育+生产劳动+政治斗争。五四运动后,性质内容变化,规模扩大。
科学教育思潮
任鸿隽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渗透、充实教育;陈独秀激进民主主义,理性态度看待传统教育建设未来教育;胡适实证主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教育化”和“教育科学化”。科学方法研究教育,新教学方法等
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好逸恶劳、趋利避害、满足欲望。刑法最大约束力
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禁私学与“以吏为师”。高度统一绝对一尊
战国后期教育论著
《大学》
三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
教育即修道,作用在“率性”;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发掘内在天性达到对外界认知(自诚明尊德性),通过外部求知达到内在本性发扬(自明诚道问学)
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议》独立于政党和宗教,教育以人为本并求远效,尊重个性追求前进。(经费、行政、思想、内容、屏蔽传教)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平民教育思潮
拥护民主,平民学校,讲演团(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工人俱乐部、报刊、各种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3.8.清华)、学校读本。平民教育社(批判过去教育;实现平民政治的基础;人人养成独立平等自由品格;汉字、教法改革,经费和机构独立等)。普及反特权,个人价值反强迫。
“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播学于平民播学于四夷。
“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礼贤下士”“举贤才”、通过教育来培养从政人才。打破世袭制
教学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前者首位,后者为前者服务。教材主要是六经,最重视诗礼乐。缺:忽视自科、鄙视生产劳动技能教育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统一与个别矛盾)、启发诱导(教师与学生)、学思并重(学习与思考)、由博返约(广度与深度)
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不赞成被动施教,不同于儒家“述而不作”保守态度,强调“述而又作”创造精神。
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潜移默化,教循自然。反对人为教育改变自然本性。
“逍遥”的人格理想。基于人性观点,极力反对儒家品德说。“真人”无己无功无名无情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绝学无忧”(根本否定教育作用)。轻视知识,主张“天道”为教育内容。
张之洞与《劝学篇》
分内篇(中学、旧学)和外篇(西学、新学),主张新旧兼学,但前提是西学为中学服务,必须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教育改革纲领文件(创建近代学制、改革科举考试、发展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等问题阐述)
历史作用和局限
促进和阻挠:启动近代化教改步伐;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制度方法;冲击传统推广新式;固守封建信条儒家意识形态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联系;做工+求学、做工+读书;勤工俭学;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劳力+劳心;工学会;北京工读互助团。李大钊(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思想)、胡适等(纯粹工读主义)。留法勤工俭学会。
职业教育思潮
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发展。黄炎培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行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1917,中华职业教育社)。沟通教育与实际,强调学校教育授以职业必需,影响1922壬戌学制改革(职教制度正式确定、沟通普教与职教)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调和性善论和性恶论,“性三品说”,教育主要针对中民之性,可能的善通过教育才能真正转为现实的善
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内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原则方法有正谊明道、“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强勉行道”、“明于性情”、“必仁且智”
王充
教育思想
对神学的批判
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反对脱离实际主张“贵通”“贵用”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主要靠个人内心修养。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强调内心体察反省,古代内发论代表。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主动、独立思考
荀况的教育思想
“六经”传授。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化性起伪。强调个人努力、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与教育“内省说”相反的教育“外积说”。
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影响。反对命定论。
“兼士”培养目标。厚乎德行,辩护言谈,博乎道术三方面要求。“兼爱”+“上说下教”推行“兼爱”+兴利除害实际能力
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自科、生产技能、军事训练等。论辩能力“三表法”(判断言谈是否正确)
论尊师重道
《师说》宣扬儒家师道观,提倡尊师重道。教师作用、教师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择师标准(学无常师)、师生关系(平等)
朱熹
理学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明朝统治者重视理学,四书地位超过五经
“存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
“天命之性”纯然至善,“气质之性”则分清浊。使“人心”服从于“道心”。圣人、贤人(通过教育无异于圣人)、中人(善恶混杂)。明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