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 3_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新版)教科版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优质教学设计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3课。
当一根针落到地上,当我们朗读课文时,当一架飞机急速划过长空,声音会一波一波地发送出去,就像扔一块石头到池塘里,水面会引起波纹一样,我们把这称为声波。
声波看不见,但是我们的耳朵可以探测到它们,我们的大脑能将它们加工成声音。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
尽管声音能够穿过各种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但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在常态下,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传播如此之快,以至于在短距离内,声音对发出者与接受者来说似乎是同时发生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其实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比如雷雨天,经常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是有难度的,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
【学生分析】学生对听声音已经习以为常,但却很少思考“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个问题。
他们虽然已经观察到了物体发声时能产生振动的现象,但很难理解声音的振动能穿过物体(气体、固体、液体)传到耳朵里。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振动并发出声音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难点:通过观察收集证据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一个音叉(敲击小锤)、一个水槽(里面装有1/2的水)、1米长的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每两个人一个“土电话”,《学生活动手册》。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懂得如何保护听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听力的意识,养成良好听力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的不同特点。
2.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声音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明确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课件、投影仪等2.实验器材:灵敏麦克风、音箱、零食袋等。
3.教学材料:声音传播的动画片、口哨声、手机等。
四、教学步骤1.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播放声音制造器,让学生猜测声音源。
(3)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源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就越响。
(4)介绍声音传播的两种方式: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并展示声音传播的动画片。
2.实验探究(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利用麦克风和音箱实验,展示音乐在空气中的传播。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将零食袋贴在眉毛上,模拟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不同。
3.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方式和传播原理,探究声音传播速度和声音对人体的影响,懂得如何保护听力。
4.巩固与扩展(1)让学生用手机播放不同的声音,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等方面的差异。
(2)让学生互相模仿口哨声,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通过调整呼气流量、口形等方式,改变口哨声的音色。
五、总结与评价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理解声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掌握保护听力的方法,培养学生爱护听力的意识。
同时,通过实验、讨论和比较等方式,让学生获得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并且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声音传播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的声音现象充满好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但对声音传播的原理还不太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和探究,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传播的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声音传播的规律。
3.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管、桌子、铅笔等。
2.课件: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实验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声音传播的例子,如两个人对面交谈、电话通话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一:将气球放在桌子上,用塑料管对着气球吹气,观察气球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实验二:将塑料管放在水中,用同样的方法吹气,观察水的波动和声音的产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原理。
学生能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在真空中能否传播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师:做一个“土电话”试一试声音,能否通过线绳传播
生: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将课堂延申至课后。
(设计意图:音进行解释,并找到声音的传播路径。)
五、课堂巩固
1.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叙述,正确的是()。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老师讲课的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没有依靠任何物质
A.月球是一颗卫星B.月球表面有很多环形山C.月球上没有空气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能够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效果不同。 声波声波
声音的传播:发声物体振动 *"周围物质振动 人耳
教学反思
同学们很容易说出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只通过两个小活动就让同学们总结出空气还可以通过 固体和液体有一点小难度,所以我后来收集了很多实例,比如“隔墻有耳”“伏地听音”“说话声把河边的鱼 吓跑"等等,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等。
学生准备: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的声音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位置都能听到。
鼓声是怎样从一个地方传达到另一个地方?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顾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 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 问题。)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课题名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2、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优秀教案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设计【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
教材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
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二部分:探究。
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
第三部分:研讨。
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
第四部分:拓展。
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
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声音怎样传播的》 教科版
声音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实验导入:用铁架台下悬一只静止的乒乓球,敲击音叉,并将音叉挨着乒乓球。
请同学观察乒乓球的状态,结合声音的产生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一现象。
生分析:因为敲击时音叉发出声音,音股在振动,靠近很轻的乒乓球时带动球跳动。
师总结:之前学习知道了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接着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探究学习提问:手机播放的音乐,老师讲课为什么能传到大家的耳朵,是什么传播声音呢?生分析:空气传播了声音。
提问:那空气又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教师点拨:声源在发声时,振动会引起它周围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
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用指尖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的向远处传播。
声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后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听力。
提问:那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吗?演示实验1 :把一个正在发出声音的手机包裹在扎紧密封的气球里,并将它悬吊起来,放入空桶中。
请同学先猜测一下向空桶中注水,水没过手机时,还能听到声音吗?接着往空桶中注水,请学生观察并聆听,思考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论:实验说明液态的水能传播声音。
提问:那固态物质是否能传播声音呢?让同学讨论用身边的具体实例来说明问题。
讨论得出:压在枕头下面的手表,可以通过枕头传播指针走动的声音;耳朵紧贴桌面(捂上另一只耳朵),在另一头轻敲桌面能听见很清楚的敲击声;土电话传播声音,有细线连接可以听到,没有细线不能听见,说明细线可以传声。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等,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声音的传播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知道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设备:气球、小号、乒乓球等。
2.教学课件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将一个气球放在嘴边,吹气球并听声音。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视频,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传播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1:将小号放在嘴巴边上,吹小号并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2:将乒乓球放在小号上,吹小号并观察乒乓球的跳动。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进行简单的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声音的传播原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进行一个家庭小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
第3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点】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聚焦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A:人和鼓之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物质,我猜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学生B: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可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听到鼓声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鼓面和人耳之间存在一种物质--空气,进而推测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空气);通过“在教师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鼓声,让学生意识到,声音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二、科学探索探索一:验证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实验材料:玻璃罩、抽气筒、闹钟实验步骤:(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筒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倾听,观察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3)将玻璃罩内抽至接近真空状态,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观看视频实验分析:开始能清楚地听见闹钟的声音,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弱。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本章节内容基于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中的第五课时。具体内容包括:
1.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探讨声音是如何通过介质传播的,如空气、固体和液体等。
2.声音传播的速度: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了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以及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吸收效果。
-声音传播的距离:理解声音传播距离与声音强度之间的关系。
举例解释:
-通过实验演示,如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中的传播情况,强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比较声音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不同温度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使学生理解速度差异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声音传播的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感到好奇,这也正是我们本章节的重点之一。在讲授理论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似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注意到,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时,参与度非常高。他们通过亲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到了声音传播的原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内化知识。不过,我也观察到在一些小组中,学生在讨论时可能会稍显混乱,这时我适时地介入,引导他们更加有序地思考和表达。
-设计实验,记录声音在固定距离下的强度变化,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使学生理解声音强度与传播距离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声音在房间内回响或者在不同季节声音传播距离似乎有所不同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声音传播的奥秘。
四年级科学上册3_5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教案新版教科版
《第五课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址传到另一个地址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形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熟悉世界的大体方式。
【教学重点】明白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教学预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进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一、师:同窗们,今天来到这里上课快乐吗?生:快乐。
二、师:那咱们先来听一首歌曲,轻松一下心情好吗?(师播放《假设幸福你就拍鼓掌吧》,师生边欣赏边随着做动作。
)3、师:同窗们,咱们从走进那个教室到此刻,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生:唱歌时鼓掌的声音。
生:走路的声音。
生:同窗们唱歌的声音。
生:唱歌时同窗们跺脚的声音。
生:老师讲课的声音。
4、师:同窗们,其实咱们天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不论何时,什么地址,咱们总能听到各类声音。
白天咱们能听到汽车的叫声,同窗们的念书声;夜深人静的时候,咱们能听到钟表的滴答声、自己的心跳声,甚到能听到骨骼运动发出的声音。
那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到咱们的耳朵里的呢?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路来探讨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板书课题)二、研究声音的传播(一)音叉声音的传播1、师:(出示音叉)能使音叉产生声音吗?(会)如何让它产生声音呢?(敲一下)你能示范给大伙儿看一下吗(学生上台示范)二、师:看来同窗们让音叉发作声音都没问题,此刻我可要加大难度了。
咱们要用击打过音叉轻轻地触及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现象显现。
怎么做,小组讨论一下吧。
3、小组讨论4、交流讨论:你们是怎么做的?(用小锤击打音叉,把击打过的音叉轻轻地触及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现象显现)五、有不同意见吗?六、为了保证明验的成功,你还什么要提示大伙儿的吗?(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六、分组实验7、交流:师:水面有什么现象显现?(生: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发了水的波动。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章节的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主要介绍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培养对声音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a. 理解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机械波。
b.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声、固体传声和液体传声。
c.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声音的传播过程。
2. 过程与方法: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并总结规律。
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声音的产生和听觉器官的结构。
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声音的产生和听觉器官的结构。
b.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有没有听说过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第二环节:呈现新知a. 准备一段录音或演示声音传播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和听取。
b.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有什么特点?c. 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示例:教师播放一段录音,例如钟声。
学生观察并描述声音是如何从扬声器传播出来的,声音的传播路径是什么,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吗?学生可以提出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观点。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a.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空玻璃瓶和一根细棍。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传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等知识点。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声音传播的原理并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传播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传播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怎样传播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声音的传播原理。
3.讲解: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4.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声音传播的原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第课时
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年月
教材分析
当一根针落到地上、当我们朗读课文、当一架飞机急速划过长空,就会将声音一波一波地发送出去,就像一块石头被扔进池塘引起的波纹一样,我们把这称为声波。我们看不见声波,但是我们的耳朵可以探测到它们,我们的大脑能将它们加工成声音。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尽管声音能够穿过各种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但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常态下,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每秒(每小时约1224千米)。声音传播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在短距离内,声音对发出者与接受者来说似乎是同时发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比如雷雨天,我们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学生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
研讨
1、提问: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总结得出空气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结论。
拓展
1、网络相关的短视频制作土电话
2、做一个土电话。
改进土电话
3、怎样改进效果更好?
制作土电话,理解土电话传播声音的路径。
人耳紧贴桌面发现,贴在桌面上,抓挠桌面的声音被放大了很多倍。利用木质米尺听声音,发现耳朵可以听到清晰的声音,但其他人听不到。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现象。
探索三
声音可以在气体与固体中传播,那它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利用下面这个活动找到答案。敲击音叉,将音叉浸入到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另外将耳贴紧水槽,听一听还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吗。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的经验会让他们逐渐理解这一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3.5声音的传播 教案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5课。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开始振动,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同时,振动本身还能够引起周围的物体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音叉振动引起水面波动,认识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的,使学生真实感受以“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也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向四周传播。
”之后通过制作土电话感受声音通过棉线的传播过程,初步形成对声波的认识。
第二个活动是通过研究声波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效果,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情况进行比较,并认识到空气、固体和液体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不同的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
本课的土电话的制作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该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对于棉线能够传播声音有个主观上的初步体验,价值不高,而且同后面探究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部分有重合,因此在设计上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去掉了土电话的活动,加入了玩“传声筒”的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形式,为后面学习作出铺垫。
【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对声音的产生有了了解,知道物体的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是很难理解振动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但他们对水波的传播比较熟悉,可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的经验让他们逐渐理解这一个现象。
在动手操作方面,四年级的学生热情很高,很踊跃,但对于实验的规范不熟悉,对实验的方法也没有掌握,需要通过更多的模拟示范等方式,学习如何做实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规范。
【教学风格】梁惠芬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善于用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梁惠芬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各种教学方法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实验探究,科学解释概念,注重生活迁移,通过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第1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音叉、一个水槽、木质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
【教学流程】
学生励志寄语:
人生,就要闯出一条路来!为了事业,为了奋斗的人生,尽管失去许多,但有失必有得!而得到的往往会比失去的更重要,它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只有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素质、修养达到足够的积淀时,才能真正做到不说张扬之语,不干张扬之事,不逞张扬之能,处于低谷不颓废,遇到困难不退缩,一帆风顺不得意,成绩面前不炫耀,永远保持着踏踏实实、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生活态度和格调,以成熟、豁达、自重、睿智处世做事,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优质教案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学生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3、学生会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4、让学生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学生会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音叉、一个水槽、每两个人一个土电话、铁棒、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每个小组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音是怎样到达我们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揭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索研究1.振动与声波(1)学生回忆在第2课中,音叉是怎样引起水面的波动的。
(2)学生再来观察这个实验,看一看振动的音叉究竟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
(3)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自己的想法:(4)学生玩“土电话”要求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
(5)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小结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就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第二节课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1)出示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2)提问:你们认为声音通过哪一种物体传播的效果最好,为什么?说说你们假设的理由。
(3)学生把预测记录在“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上。
(4)讲解实验方法:(5)交流各组的实验发现:要求学生说说,声音是怎样在这些物质中传播的,并对这些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作简单的解释。
(6)出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装置,让小闹钟发出声音并放置在玻璃罩内。
(7)学生说一说小闹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简要地画出传播路线图:闹铃→空气→玻璃→空气→耳朵。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优质教案
《声音是怎样传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借助想象和实验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认识到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空气、液体和固体介质进行传播。
本课以空气、固体(桌面)和液体(水)为实验载体,共分为3个探究活动,验证声音能否通过固液气传播。
在探索一中,本课使用的是反面验证的方法,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但空气既无颜色也无气味,还摸不着,从正面直接验证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容易存在疑问,因此检验能否在真空中听到声音可以使学生明确地得出结论,但需要注意真空装置的设计。
在探索二活动中,实验内容较为简单,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另外一位同学抓挠桌面的声音,并且要对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与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声音的区别,在这个实验里能够得到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并且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
在探索三活动中,本课设计的是一位学生耳朵贴着水槽,另外一位学生在空气敲击音叉然后再将音叉浸入水中,看能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在这个实验里,需要向学生强调水槽要放在桌子的边缘,倾听的同学一只手捂住耳朵,另外一只耳朵紧贴在水槽上。
探索一活动在开展时需要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并且需要对真空装置进行改良,效果不佳时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的方式,探索二的活动较为简单,可以与探索三活动一起讲解后再让学生依次进行探索。
在拓展部分,本课引入了“土电话”这一实验装置,学生在这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别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说话时,棉线的振动,能够加深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能够通过固体和气体进行传播的理解:声源的振动引起传播介质的振动,从而让声音不断传播。
【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但是对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对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
对于声音能否通过空气传播,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毕竟我们从一出生开始交流产生的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第五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
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
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电话”的研究要求: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
四年级科学上册 3.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湘教版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教学准备1、演示实验材料——音乐卡、长绳子、教学课件(声波演示及资料)、蜡烛、音响。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发声器、密封塑料袋、沙土、塑料管、小棍(可以有金属的、塑料的、木头的)、绳子、石头、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1、出示音乐贺卡,提问:这是什么?(打开,一起和学生很投入的样子听音乐)随口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2、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音乐,这说明了什么?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学生:振动产生声音---教师就顺势复习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声音隔着物体也能传播---教师用事实简单说明。
(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说不出,可引导,也可不引)生: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师:引出课题3、(教师应灵活,意图是引出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
1、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学生可能说出:①声波②振动传递---谁传递震动?空气。
2、实验: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来到这里上课高兴吗?
生:高兴。
2、师:那咱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心情好吗?(师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师生边欣赏边跟着做动作。
)
3、师:同学们,我们从走进这个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唱歌时拍手的声音。
生:走路的声音。
生:同学们唱歌的声音。
生:唱歌时同学们跺脚的声音。
生:老师讲课的声音。
4、师:同学们,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白天我们能听到汽车的叫声,同学们的读书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能听到钟表的滴答声、自己的心跳声,甚到能听到骨骼运动发出的声音。
那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一)音叉声音的传播
1、师:(出示音叉)能使音叉产生声音吗?(会)怎样让它产生声音呢?(敲一下)你能示范给大家看一下吗(学生上台示范)
2、师:看来同学们让音叉发出声音都没问题,现在我可要加大难度了。
我们要用击打过音叉轻轻地触及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
怎么做,小组讨论一下吧。
3、小组讨论
4、交流讨论:你们是怎么做的?(用小锤击打音叉,把击打过的音叉轻轻地触及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
5、有不同意见吗?
6、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你还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
6、分组实验
7、交流:师:水面有什么现象出现?
(生: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
)
师: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你能细致地描述出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吗?
8、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二)小游戏
1、师:看到同学们学得那么认真,我们一走来做个小游戏。
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来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
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2、大家想怎么玩,小组讨论一下吧。
3、小组讨论
4、交流讨论:你们打算怎么玩的?
5、有不同意见吗?
6、为了保证游戏的有效,你还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7、分组活动:“土电话”的研究
8、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三)师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师:那么声音是不是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的呢?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一样吗?
2、师:你们看,老师的实验桌子上有这些材料(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你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效果一样吗?
3、学生猜测
4、验证:
1)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2)确定实验方法: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方法去验证?小组讨论一下。
3)交流实验计划,师小结实验方法:
A.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
B.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
C.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
D.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E.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师:为了确保实验成功,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提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A.一定要保持安静。
B.同一种材料的实验要多做几次。
C.反复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最后再完成实验记录单。
5)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记录单,一张可以用文字来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简介实验记录单,希望通过实验把结果填入记录单)
5、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按我们的实验的方法及要求像科学家一样去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吧!
(小组合作实验)
6、交流实验发现。
师:各小组都已经做完了,给大家2分钟,整理一下你的实验记录单,完成的小组汇报。
7、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
好(声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师: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师: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
3、师: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