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代导演及其代表作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
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
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
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
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
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
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
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
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的历代导演盘点(一)
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的历代导演盘点(一)
7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一百一十二年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离不开中国的历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推动。
今天小编来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的历代导演。
第一代: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
1.郑正秋(1889-1935),导演,编剧。
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汕头人,卒于上海。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
郑正秋
主要作品:1913年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2.张石川(1890-1953)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
早年曾在洋行任职,1913年与人合组专门承包美资亚细亚影片公司拍片业务的新民公司。
张石川
主要作品:《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
3.但杜宇(1897-1972)原名祖龄,号绳武,祖籍贵州广顺,生于江西南昌。
但杜宇
主要作品:《海誓》
4.杨小仲(1899-1969),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导之一,著名电影艺术家。
杨小仲
代表作品:《醉乡遗恨》
醉乡遗恨
5.邵醉翁(1896-1979)镇海县庄市朱家桥老邵人。
其父邵玉轩,早年在上海经营锦泰昌颜料行。
邵醉翁生于1896年,原名同章,字仁
杰,号醉翁,在他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后,以号行。
他也是邵逸夫的哥哥
主要作品:《立地成佛》、《一夜奢华》。
中国历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 先后拍了十八集 ) 。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3.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去 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
第二代导演
主要活动时间 20世纪30——40年代
代表人物:
1 费穆 《小城之春》 诗化电影
第一部彩色影片 《生死恨》 梅兰芳主演
2蔡楚生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
3 孙瑜 《野草闲花》,片中的《寻兄词》是第一首电影歌曲
4 吴永刚 《神女》
5 桑弧 《太太万岁》
特点:
1.关注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2.仍然没有脱离“戏剧意识”
第三代导演(建国后走向影坛)
代表 :北影四大帅 南北二谢 八一厂 长影厂其他人
背影四大帅
1.水华 《林家铺子》(茅盾)
2.凌子风 《中华女儿》 捷克卡罗维·发利
3.崔嵬 《小兵张嘎》 《青春之歌》
4.成荫 《南镇》 《牧马人》 《天云山传奇》 《女篮五号》
《鸦片战争》
北谢:北影厂 谢铁骊
《早春二月》
八一厂
1.王苹 《柳堡的故事》
2.严寄洲 《野火春风斗古城》
特点:
1.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本质
2.展现了地方特色 民族风格 具有艺术意蕴
第四代导演
20世纪60年代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
代表人物:张艺谋 陈凯歌 顾长卫
田壮壮 《盗马贼》 《茶马古道·德拉姆》
黄建新 《黑炮事件》
张军钊 《一个和八个》
李少红 胡玫
特点:
1.新的思想 新的手法 新的角度
2.主观性 象征性 寓意行强烈
3.具有人文气质——有社会学式的关照
第六代导演
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的导演
张元 《看上去很美》 《北京杂种》
五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孙瑜与谢晋
【第二代导演】
活跃于30-40年代的导演群体
蔡楚生《渔光曲》(1934)《一江春 水向东流》(1946与郑君里合作)等; 应云卫《桃李劫》(1934)《塞上风云》 等;袁牧之《都市风光》(1935)《马 路天使》(1937)等;史东山《八千里 路云和月》吕班/郭维《新儿女英雄传》 (1950)等。
通过小知识分子胡智清在40年代末国 民党统治区的生活遭遇(通货膨胀、 失业、市民破产),描写了万家灯火 的城市里,社会底层人物的痛苦、悲 哀以及他们的觉悟和成长过程。 叙事结构上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来铺 叙人物的发展轨迹,展示矛盾。
【第三代导演】
活跃于解放初到“文革”前
成荫《南征北战》《钢铁战士》 (1951)《西安事变》(1982); 郑君里《乌鸦与麻雀》(1949); 黄绍芬《林则徐》(1958与 曹威业) 《聂耳》(1959);崔嵬《青春之 歌》(与陈怀皑1959)《小兵张嘎》 (1963)等;凌子风《红旗谱》 (1960)《骆驼祥子》(1982)等
张军钊
水华《白毛女》(1950)《林家铺 子》(1960 与王滨合导)《伤逝》 等;谢铁骊《早春二月》(1963) 《今夜星光灿烂》(1980)等;谢 晋《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 《鸦片战争》《芙蓉镇》等。
《祝福》1956年
夏衍改编,保持了鲁迅作品冷峻、深 沉、凝重、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和艺 术风格,打乱叙述,揉碎后,对原小 说进行了扩充、发展和再创造 影片由倒叙改为顺叙,由“我”的主 观叙述改为由画外音提示的第三人称 客观叙述,使人物命运与时代环境紧 密相连,祥林嫂的性格发展清晰明了,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中国电影五代导演 及其代表作
郑正秋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文/刘连彪第一代: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为代表。
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其代表作《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等,没有摆脱舞台化的程式,有着我国传统喜剧色彩。
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他们有“戏人电影”之称。
第二代:“第二代导演”以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史东山、袁牧之等为代表。
其代表作《狂流》、《三个摩登女郎》、《渔光曲》等,在艺术上倡导写实主义风格,同时受“文明戏”和西洋话剧的影响,注意把写实和“戏剧化”结合起来。
在思想内容方面,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他们有“剧人电影”之称。
第三代:以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等为代表,严格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原则,在艺术上追求革命的文学的内容和喜剧的结构相结合。
这些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作过探索。
他们有“文人电影”之称。
第四代:在“第四代导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
其代表作《城南旧事》《老井》《黄河谣》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自觉发展了纪实美学的风格,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他们主张电影要创新,中国电影语言要和世界接轨,要求电影语言具有现代化风格,力图运用新的电影观念来改造和发展电影。
第五代:“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其代表作《黄土地》《红高粱》《大阅兵》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电影语言象征、比喻、造型功能的迷恋,因而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造型性、主观性、象征性和寓意性。
及提交要求 围绕本学期所讲中国电影六代导演和他们的重要作品,
中国电影六代导演和他们的重要作品
第一代导演活跃于上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始于无声电影时代。
其中,较为成就大的导演有郑正秋、张石川,两人于1913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从此以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例如: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步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等等。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跃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吴永刚导演的《神女》、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和夏衍导演的《春蚕》,这些电影都反映了但是社会生活的现状,具有一定的时代历史性。
第三代导演大多是建国后的艺术家。
第三代导演的影视作品令我们熟知的有:谢铁骊、谢晋。
谢晋导演创作了《红色娘子军》、《牧马人》、《鸦片战争》、《芙蓉镇》等一系列民族历史作品。
第四代导演的主要代表吴贻弓、谢飞、黄蜀芹等北电毕业生。
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和黄蜀芹的《人民》。
第五代导演有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田壮壮等人。
陈凯歌:《赵氏孤儿》、《梅兰芳》、《无极》。
张艺谋:《红高粱》、《归来》、《活着》、《影》。
黄建新:《建党伟业》。
还有冯小刚、李少红等导演。
第六代导演这代代表导演有张元、陆川、管虎等人、张元的代表作《妈妈》;陆川的代表作《南京!》;管虎的代表作《老炮儿》等。
中国导演
1、郑正秋:《难夫难妻》《姊妹花》2、张石川:《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火烧红莲寺》3、任彭年:《闫瑞生》4、沈浮:《万家灯火》第二代导演5、吴永刚:《神女》《巴山夜雨》6、蔡楚生:《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7、汤晓丹:《红日》《南征北战》第三代导演8、谢铁骊:《无名岛》《包氏父子》《大河奔流》9、谢晋:《高山下的花环》《红色娘子军》10、凌子风:《边城》《骆驼祥子》11、水华:《白毛女》《林家铺子》12、郭维:《智取华山》《柳暗花明》第四代导演13、吴贻弓:《城南旧事》《围城》14、吴天明:《老井》《人生》15、谢飞:《本命年》16、黄健中:《小花》《如意》17、黄蜀芹:《画魂》《人鬼情》18、张暖忻:《青春祭》《北京,你早》19、张艺谋:《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20、陈凯歌:《霸王别姬》《黄土地》21、田壮壮:《盗马贼》《蓝风筝》22、霍建起:《那人那山那狗》《暖》23、张军钊:《一个和八个》24、吴子牛:《太阳山》《南京大屠杀》25、陈家林:《杨贵妃》《末代皇后》26、冯小宁:《红河谷》《黄河绝恋》《嘎达梅林》27、王家卫:《花样年华》《东邪西毒》28、李安:《卧虎藏龙》《断背山》29、顾长卫:《立春》《孔雀》第六代导演28、张元:《妈妈》《看上去很美》29、贾樟柯:《小武》《三峡好人》30、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冬春的日子》31、张扬:《昨天》《洗澡》32、王超:《安阳婴儿》《日日夜夜》33、姜文:《太阳照常升起》《阳光灿烂的日子》34、娄烨:《苏州河》《紫蝴蝶》35、冯小刚:《一九四二》《甲方乙方》36、管虎:《黑洞》《冬至》37、陆川:《可可西里》《南京!南京!》38、宁浩:《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新声代导演41、邓超:《分手大师》42、赵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43、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44、徐峥:《人再囧途之泰囧》45、陈思成:《北京爱情故事》46、薛晓璐:《北京遇上西雅图47、滕华涛:《失恋33天》48、吴宇森:《赤壁》《英雄本色》49、胡金栓:《大醉侠》《侠女》50、郭敬明:《小时代51、徐克:《黄飞鸿》《龙门飞甲》52、周星驰:《食神》《长江7号》53、王全安:《月蚀》《白鹿原》54、王岳伦:《十全九美》。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第一代导演概述: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20世纪的初叶——19世纪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特点:1.“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此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2.创作艰苦:缺乏经验借鉴,拍摄条件简陋。
3.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联系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
4.受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的影响大: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在拍摄上,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总之: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及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拍)、《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概述:第二代导演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甚至到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中国电影导演代际要览
中国电影导演代际要览编导三班课堂笔记讲课老师:程骋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邵醉翁杨小仲等198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播放西洋影戏,是电影进入中国标致。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定军山》标致中国电影诞生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张石川郑正秋)1 913年香港“人我剧镜社”的《庄子试妻》(黎民伟)成为中国第一部往海外放映的影片。
1921年《阎端生》是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标志着我国电影已经过了萌芽初创期,开始了发展期1928年《火烧红莲寺》(张石川郑正秋)引发了武侠热潮1931年《歌女红牡丹》(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片第二代导演人物:费穆蔡楚生孙瑜程步高沈西苓史东山应云卫张俊祥桑弧第二代导演的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No.1 1931-1937年左翼电影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物有夏衍田汉阳翰笙主要作品有《三个摩登女郎》《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这些作品自觉地和时代的民族的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使现实主义称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主潮。
No.2 八年抗战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存在区域差异性作品有《保卫我们的国土》《热血忠魂》《中华儿女》(国统区)《木兰从军》《铁扇公主》(“孤岛”电影)《最后的关头》(香港电影)《延安与八路军》(延安地区)NO.3 四年内战时期《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蔡楚生)《小城之春》(费穆)第三代导演时间:指的是集中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新中国民族电影形态确立,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一批同时代的电影导演。
代表人物:谢晋水华凌子峰谢铁骊主要作品:《中华儿女》(1949年)《白毛女》(1950年)《赵一曼》(1950年)《我这一辈子》(1950年)第二代导演与第三代导演的不同:电影被纳入国家体制之中,电影由当初的私营转化为完全的国营。
第三代导演的特征:1、内容上较多的反映社会变革,歌颂英雄,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意识形态性。
中国历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 先后拍了十八集 ) 。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中国电影史+推荐单
中国电影史+推荐单(加黑为重点推荐)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1905第一部中国动画片:万氏兄弟《大闹画室》1926第一部中国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第一部中国动画长篇(动画电影):《铁扇公主》1941第一部中国彩色电影是舞台艺术片《生死恨》1948中国动画进入世界:1960-1963 120分钟《大闹天宫》万氏兄弟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张石川等,1905-1932年完成了对中国电影开创工作第二代导演:蔡楚生、史东山、费穆等,代表作《渔光曲》、《八千里路云和云》、《小城之春》等支撑了经典时期中国电影的繁荣局面。
第三代导演:(鲜明的时代和政治烙印)谢晋:《天云山传奇》(1980年)《牧马人》(1982年)《高山下的花环》(1984年)《芙蓉镇》(1986年)《清凉寺钟声》(1991年)《鸦片战争》(1997年)凌子风:《骆驼祥子》(1982年)《边城》(1984年)《春桃》(1988年)第四代导演:(镜头对准普通人群)吴天明:《老井》吴贻弓:《巴山夜雨》(1980年)《城南旧事》(1982年)谢飞:《本命年》(1989年)张暖忻:《青春祭》(1985年)第五代导演:(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陈凯歌:《黄土地》(1984年)《霸王别姬》(1993年)张艺谋:《红高粱》(1987年)《菊豆》(1990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年)《秋菊打官司》(1992年)《活着》(1994年)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1998年)冯小刚:甲方乙方( 1997)、不见不散( 1998)、没完没了( 1999)、天下无贼( 2004)、集结号( 2007)第六代导演:(本我的回归)贾樟柯:《小武》(1997年)《站台》(2000年)《三峡好人》(2006年)王小帅:青红( 2005)、十七岁的单车( 2001)、我11 ( 2010)。
张扬:父亲三部曲:1999《洗澡》、2002《昨天》、2005《向日葵》张元:《北京杂种》(1993年)《东宫西宫》(1996年)陆川:《寻枪》(2002年)《可可西里》(2004年)《王的盛宴》( 2012)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鬼子来了》(2000年)让子弹飞( 2010) 宁浩:疯狂的石头( 2006)、疯狂的赛车( 2009)、黄金大劫案( 2011)。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中国导演代系划分第一代导演:20世纪初叶-20世纪20年代末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其他人物: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张郑成就:1.第一步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2.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3.第一部武侠片也是武侠系列片《火烧红莲寺》18集特点:1.他们的电影技巧不成熟,但吸收中国戏曲的手法2.他们创作手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3.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去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 20世纪30——40年代代表人物:1 费穆《小城之春》诗化电影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梅兰芳主演2蔡楚生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3 孙瑜《野草闲花》,片中的《寻兄词》是第一首电影歌曲4 吴永刚《神女》5 桑弧《太太万岁》特点:1.关注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特色2.仍然没有脱离“戏剧意识”第三代导演(建国后走向影坛)代表:北影四大帅南北二谢八一厂长影厂其他人背影四大帅1.水华《林家铺子》(茅盾)2.凌子风《中华女儿》捷克卡罗维·发利3.崔嵬《小兵张嘎》《青春之歌》4.成荫《南征北战》南北二谢南谢:上影厂谢晋《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女篮五号》《鸦片战争》北谢:北影厂谢铁骊《早春二月》八一厂1.王苹《柳堡的故事》2.严寄洲《野火春风斗古城》特点:1.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本质2.展现了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具有艺术意蕴第四代导演20世纪60年代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代表人物:1.吴贻弓《城南旧事》散文化的叙事2.张暖忻《沙鸥》《青春祭》《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3.谢飞《黑骏马》《湘女潇潇》《本命年》4.郑洞天《邻居》5.吴天明《老井》特点:1.“丢掉戏剧的拐杖”提倡纪实性2.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3.有理论有实践第五代导演1978级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代表人物: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田壮壮《盗马贼》《茶马古道·德拉姆》黄建新《黑炮事件》张军钊《一个和八个》李少红胡玫特点:1.新的思想新的手法新的角度2.主观性象征性寓意行强烈3.具有人文气质——有社会学式的关照第六代导演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的导演张元《看上去很美》《北京杂种》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青红》路学长《长大成人》《卡拉是条狗》娄烨《苏州河》张扬《落叶归根》《洗澡》贾樟柯《站台》《小武》《任逍遥》《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三峡好人》特点:1.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2.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
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
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
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
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
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
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
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
中国电影史
名词解释:1.《孤儿救祖记》:1923年明星公司摄制,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其主题是“善恶有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和主张平民教育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
它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
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
对“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郑正秋:是中国第一代导演的象征。
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奠基者。
其导演代表作是《姊妹花》,其编剧代表有《难夫难妻》、《劳工之爱情》、《火烧红莲寺》、《女儿经》。
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可以概括为创立社会伦理片模式,奠定教化电影传统。
3.费穆:费穆将电影形象和生活形象叠加起来,呈现出来鲜明的个人色彩,可被概括为“感时忧国”的士大夫精神,标志着中国文人电影的存在和特征。
他的主要作品有《城市之夜》、《香海雪》、《孔夫子》、《世界儿女》等,其代表作《小城之春》被公认为民族电影的典范。
4.孤岛电影:1937年11月12日,上海被日军占领,只有租界区尚未被占领。
这样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时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进入租界止,上海便形成了一个被人们习惯称为“孤岛”的时期。
特点:除了少数反映社会现实与影射抗日的影片之外,绝大多数的创作都是以迎合市民观众为主要目的的商业电影。
代表作品:《木兰从军》、《花溅泪》、《孔夫子》等。
5.革命的抒情正剧:“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革命正剧。
它的基本特点是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
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在塑造人物方面强调典型化。
它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多是以戏剧冲突为基础的戏剧式电影。
革命的抒情正剧在十七年有很大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那个时代的要求和反映。
6.“三突出”创作原则:“三突出”是对“四人帮”一伙制造的所谓样板戏的经验总结,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中国电影历代导演、代表作等及电影贡献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中国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作品、基本美学特征
中国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作品、基本美学特征【第一代导演】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①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②代表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张石川《火烧红莲寺》③补充:A背景: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B内容: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C艺术技巧:没有摆脱舞台化的程式,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固有“戏人电影”之称。
D成就:“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
【第二代导演】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费穆、吴永刚等。
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①代表人物:吴永刚、夏衍、费穆、蔡楚生、孙瑜、史东山、沈西苓袁牧之、郑君里、汤晓丹②代表作品:吴永刚的《神女》,夏衍的《春蚕》,费穆《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和袁牧之的《桃李劫》等等③补充:A内容: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B艺术技巧:①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及作品
第五代导演
•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 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 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 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 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 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 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 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 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 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四代导演有理论有实践,是这一时期获得 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主要代表人物吴 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滕文骥、 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 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 王好为、王君正等。第四代导演寻找历史底 蕴,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对民族文化 与现代意识交叉契合点的捕捉。在反映现实 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看 到历史与文化如何制约着、创造着影片中人 物的行动。是真实化的纪实美学。
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 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 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 镇》、《鸦片战争》、《骆驼祥 子》、《边城》、《春桃》等。 第“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 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中国电影 “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 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 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 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 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
4、沈浮 剧作家、导演 1924年沈浮进入天津渤海影 片公司任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了戏剧短片《大 皮包》,又名《沈少爷》。这是天津历史上拍摄的 第一部滑稽讽刺故事片。1933年加入上海的联华影 业公司,担任编导,先后编导了《无愁君子》等多 部影片。抗日胜利后回到北平,担任中电三厂副厂 长,后来转入昆仑影业公司,在这里沈浮编导了著 名的影片《万家灯火》,获得当时进步电影舆论极 高的赞誉,标志着沈浮的电影艺术登上了一个新的 高峰。新中国成立以后沈浮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 的发挥,完成了《李时珍》、《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多部影片,其中影片《老兵新传》于1959年获第 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代导演及其代表作
中国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中国第二代导演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
•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中国第三代导演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
当蔡楚生、费穆等第二代电影人完成了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并创造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后,一群从战争年代过来的革命文艺战士开始在电影艺术创作中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在如何表现生活本质、反映时代风貌、展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等诸多方面,努力探寻中国式的表达: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这批活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人,被称为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
崔嵬《青春之歌》水华《林家铺子》谢晋《庐山恋》《芙蓉镇》等
中国第四代导演
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
第四代导演有理论有实践是这一时期获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
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滕文骥、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等。
中国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
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霸王别姬》、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吴子牛《晚钟》、田壮壮《猎场扎撒》、黄建新《黑炮事件》、李少红《红粉》、胡玫等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阿年《感光时代》,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管虎《头发乱了》,何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山河故人》,王全安《月蚀》《图雅的婚事》,陆川《南京!南京!》《可可西里》《寻枪》,宁浩《绿草地》《疯狂的石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