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出自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出自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d073d0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cf.png)
出自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1. 大开方便之门:出自《左传》。
当时齐国的国君桓公年老体衰,不能自己开门,于是大臣管仲就开了城门,因此这个成语表示事先做好准备,方便接待。
2. 背井离乡:出自《左传》。
战国时期,晋国攻破了郑国,郑武公带领百姓背井离乡逃亡,成为了流亡者,因此这个成语表示离开家乡。
3. 相辅相成:出自《史记》。
战国时期邹衍在法家学派中提出“明主一人不能图,圣王众人相辅相成”的观点,即各个方面的事物互相补充、相互依靠,相得益彰。
4.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期,宋国的宰相曹参画了一张很完整的蛇,但国君喻其画得不好,又加了几笔,结果把画蛇搞砸了,因此这个成语表示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5. 背对背、一寸光阴一寸金、悬梁刺股:这三个成语都出自《战国策》。
背对背比喻互相猜疑、防范;一寸光阴一寸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悬梁刺股用形容立志努力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f461e09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a.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成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典故和成语,其中一些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和常用。
这些典故和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风貌,也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成语,探讨其背后的故事和含义。
一、穷寇莫追(出自《左传》)故事发生在齐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齐国有个叫姜尚的人,他曾经是个犯法的罪犯,为了逃避追捕,他假扮成一个乞丐,躲藏在道路旁边的树丛中。
有一天,齐国的国君孟尝君路过这里,看到姜尚非常瘦弱,便赐给他一块面饼。
面饼很小,对于姜尚来说根本无法填饱肚子,于是他决定不吃这块面饼,而是将它藏在树丛中,以备不时之需。
姜尚储蓄了一段时间后,他再次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商人,做了许多生意。
有一次,孟尝君听说姜尚现在已经发了财,非常想要见一见他,并聘请他做官。
姜尚对此感到非常忧虑,因为他担心过去的身份将被揭发,于是他决定逃亡他乡。
在途中,姜尚的车马被卡在了泥潭中无法动弹,他往前急驰,但车辆却越陷越深。
这时,他听到了孟尝君追来的车马的声音,他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追赶来的孟尝君,并引用了成语“穷寇莫追”,便立即放松了心情,停下来等待孟尝君的到来。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穷寇莫追”指的是处在困境中的罪犯或敌人,不值得再去追捕或追击。
成语的含义是,对于已经陷入困境、已经受到惩罚或已经失败的人,无需再去追击或施加更多的惩罚。
这个成语在现代口语中经常用来形容对方已经很失败或很惨,不必再让他难堪。
二、相煎何急(出自《左传》)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鲁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鲁国国君公输般正在训练自己的军队,为了检验士兵的忠诚和胆识,他让一只羊和一只虎被同时放入火炉中。
士兵们看到这个情景时都异常焦急,纷纷表示要去救羊。
唯独一个叫曹刿的士兵,他对公输般说:“相煎何急?”。
他的意思是,对两只动物来说,结果都是同样的死亡,所以我们为什么还要用这种残忍的方式来考验士兵?公输般听了曹刿的话,深感他的聪明和睿智,于是他训练士兵时便改为其他方式,不再使用这种残忍的方法来考验他们的忠诚。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61f2e31f121dd36a32d82cf.png)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光辉灿烂的时代之一,大部分成语也是出自于这个时代白虹贯日bái hóng guàn rì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
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抱怨雪耻bào yuàn xuě chǐ报:报复。
雪:洗刷掉。
报怨恨,雪耻辱。
《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兵临城下bīng lín chéng xià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
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不祥之兆bù xiáng zhī zhào兆:预兆。
不吉利的预兆。
《战国策·秦策一》:“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汝之生,不祥之证。
”不遗余力bù yí yú lì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不翼而飞bù yì ér fēi翼:翅膀。
没有翅膀却飞走了。
比喻物品忽然丢失。
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
”《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北宫婴儿běi gōng yīng ér北宫: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婴儿:指齐国孝女婴儿子。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8f39e69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f.png)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1. 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语之一,源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了博取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的故事。
这个成语现在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取乐而做出荒唐的事情,导致严重的后果。
2. 围魏救赵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战例,发生在公元前354年。
齐国军队在孙膑的指挥下,采取围攻魏国以解救赵国的战略,成功地打破了魏国对赵国的围攻。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在危急关头采取紧急措施,以解决根本问题。
3. 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越王勾践的故事,他在失败后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国耻,最终成功复仇。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困苦中不忘初心,发愤图强。
4. 七擒七放七擒七放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释放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大度和智慧。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在策略上取得胜利,或者在战争中捉放多次,使对方无法反抗。
5. 四海为家四海为家是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土、实现国家统一的故事。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胸怀宽广、志在四方,不拘泥于小节。
6. 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他虽然熟读兵书,但实战经验不足,最终导致赵国军队大败。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只会空谈理论,没有实际经验。
7. 赵括代廉赵括代廉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担任赵国大将的故事。
赵括虽然自幼学习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赵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中大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
8. 窃符救赵窃符救赵是战国时期信陵君魏无忌的故事,他为了救援赵国,窃取了魏王的兵符,率领魏军打败秦军。
这个故事赞扬了信陵君的义举和勇气。
9. 负荆请罪负荆请罪是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
由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色,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高于大将廉颇。
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忍让,最终感动了廉颇,使他负荆请罪。
这个故事现在用来形容主动向对方赔礼道歉、承认错误的行为。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83561a8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e.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由若干个字组成,每个字代表一种含义,整个成语则具有独特的意义和用法。
成语既能够凝练地表达出复杂的观念,也能够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效果。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家学派纷繁兴起,众多思想家们留下了不少流传至今的成语。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成语的来历和意义。
1.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劝学》。
当时,韩非子对于一些学者空谈理论而没有实践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比喻他们只是在纸上谈兵。
这个成语后来逐渐形成,用来形容那些只会说空话而不会实际行动的人。
2. 无独有偶: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孟子告诉梁惠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后来,这个故事中的“降大任”两个字被用来形容一件事情不止一次地发生,故称“无独有偶”。
3. 闭门造车: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众人劝告屈原要出去争取世人的支持,但屈原却选择在家中自己写作,他说:“吾心内众,非一也。
吾事外分,非劳也。
”后来,这个故事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只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听取外界意见而闭门造车。
4.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赵国发生政变,赵胜被贬到了东山。
然而,赵胜并没有气馁,继续努力修行,最终东山再起,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上。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失败之后重新崛起的情况。
5. 羊质虎皮:这个成语起源于《战国策·赵策四》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荆轲谄媚秦国宰相蒙恬,蒙恬认为荆轲的行为是装出来的,就对他说:“你就是一个羊,却披着虎皮。
”后来,这个故事中的“羊质虎皮”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上看似厉害,实际上没有真才实学。
6. 笑里藏刀: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策·齐策一》中的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15a5936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6.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涌现出许多成语,这些成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情况。
以下是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知名成语:1. 引锥刺股:出自《春秋左传》,形容勤奋学习的精神。
2. 名副其实:出自《左传》,形容名字与实际相符。
3. 藏名待时:出自《左传》,形容隐居等待机会。
4. 妇孺皆知:出自《吕氏春秋》,形容人所共知的事情。
5. 竭泽而渔:出自《孟子》,形容贪得无厌,不考虑后果。
6. 胸有成竹:出自《战国策》,比喻有明确的计划和想法。
7. 水滴石穿:出自《战国策》,比喻持之以恒,可以克服困难。
8. 相机行事:出自《左传》,比喻根据情势来决定行动。
9.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10. 千锤百炼:出自《孟子》,比喻经过多次磨砺,才能达到完美。
11. 自欺欺人:出自《战国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 一箭双雕:出自《战国策》,比喻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
13. 动如脱兔:出自《战国策》,形容行动敏捷迅速。
14. 狭路相逢:出自《孟子》,形容困境面前的决战。
15. 兵不血刃:出自《孟子》,形容取得胜利而不流血。
16. 扬眉吐气:出自《战国策》,形容恢复自信。
17. 焚琴煮鹤:出自《论语》,比喻盲目执着地追求价值低下的东西。
18. 囊萤映雪:出自《战国策》,比喻虚有其表,没有实际内容。
19.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策》,比喻消极等待机遇的愚蠢行为。
20. 出尔反尔:出自《左传》,形容言行前后矛盾。
以上只是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知名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也为后世广泛使用,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0c2135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3.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内涌现了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成语典故。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由春秋战国时期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并分析其含义及运用。
1. 鸿门宴(hóng mén yàn)鸿门宴是指项羽在鸿门设宴,刘邦在宴会上一度遭到包围的故事。
此后,人们用“鸿门宴”形容陷害朋友的计谋。
2. 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g)掩耳盗铃取自《庄子·外物》“瞽者,无桎梏之忧,无目视之色,尽瞽而不失所系。
盗铃者,非盗铃也,将以为盗铃者也。
”,意为掩耳不听,偷窃铃铛声音的错误行为。
成语用来比喻自欺欺人或者故意回避现实。
3. 囊括(náng kuò)成语“囊括”源于《荀子·君道》:“夫藏舟于壑,巨鱼驰援,溺于勇者,巨鱼囊括而已矣。
”意指夹攻用兵,困住敌人。
现在常用来比喻包揽一切或巨大的功绩。
4.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自相矛盾是把原本应该互相配合的两人比作相互攻击的人。
成语用来形容言行或观点互相对立,自相矛盾。
5. 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东施效颦比喻不懂装懂,模仿别人的样子。
成语由春秋时期的美女东施效法西施后,因装腔作势而得名。
以上是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形象生动,富有故事性,所蕴含的意义也非常深刻,成为了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可以适当运用这些成语,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e634e7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9.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1. 鸿门宴 (hóng mén yàn) - 源自《史记·留侯列传》。
形容受到陷害或受到欺骗的局面。
2. 战国七雄 (zhàn guó qī xióng) - 指战国时期的七个大国:齐、楚、燕、赵、魏、韩、秦。
3. 杞人忧天 (qǐ rén yōu tiān) - 源自《战国策》。
形容杞人忧天,虚构自己的不安全感或无谓的担忧。
4. 木已成舟 (mù yǐ chéng zhōu) - 源自《吕氏春秋》。
形容事情已经发展到无法改变或挽回的地步。
5.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 源自《战国策》。
比喻欺骗自己或故意回避现实。
6. 画饼充饥 (huà bǐng chōng jī) - 源自《战国策》。
比喻空想、做无用的事情。
7. 见利忘义 (jiàn lì wàng yì) - 源自《史记·弘农李将军列传》。
形容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顾道义。
8. 韬光养晦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源自《孙子兵法》。
指隐藏实力,等待时机。
9. 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 源自《战国策》。
比喻事情临近灭亡时,才采取措施。
10. 抱薪救火 (bào xīn jiù huǒ) - 源自《史记·高祖本纪》。
比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采取补救措施。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9cd9a3c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4.png)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1.桃李满天下:出自《墨子·公输》。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孟尝君在位时,任用了很多有才能的人才,使得桃树和李树都开满了花果,象征着人才济济、国家昌盛。
2.柳暗花明:出自《楚辞·离骚》。
屈原被放逐之时,看到柳树下花朵盛开,暗喻即使遭遇逆境,仍能看到美好的一面。
3.渔人得利: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故事中,渔夫抓鱼非常得心应手,但在关键时刻,却选择了放弃,喻指放弃短暂的小利而追求长远的利益。
4.背水一战:出自《左传·宣公十年》。
战国时期,晋国和秦国发生战争,晋国处于水墨之地,背靠险峻的水墨,采取背水布阵的战术,以逼迫敌人作战,引伏谋反。
5.纸上谈兵:出自《孙子兵法》。
指只在纸上推演策略却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实践能力。
6.晋楚不协:出自《左传·成公二年》。
形容晋国和楚国不合作,彼此对立。
7.杞人忧天: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杞国的一个人过于担心天空会掉下来的现象,反映了杞人的无谓担忧和不切实际的焦虑。
8.齐白石画鸡: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以战国时代齐国人白石画鸡的故事为背景,形容塑造事物特点时非常准确和精细。
9.金玉满堂: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形容财富非常丰富,金银珠宝堆满整个屋子。
10.见风使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比喻一个人随时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说话或行为方式。
11.韬光养晦: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
比喻隐藏实力,暂时退让或不争名利,以待时机。
12.四面楚歌:出自《楚辞·离骚》。
形容处于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13.纸上谈兵:出自《孙子兵法·謀攻篇》。
指只在纸上推演策略却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实践能力。
14.势如破竹:出自《吕子·积士》。
比喻势不可挡,像破竹般一路顺利。
15.自相矛盾:出自《左传·僖公七年》。
战国的成语
![战国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86dc8f7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0.png)
战国的成语战国的成语 1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形容只会按照书本生搬硬套,不能联系实际。
2、老马识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经验3、围魏救赵——孙膑4、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5、完壁归赵——蔺相如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7、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8、三令五申——孙武9、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0、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2、暗箭伤人(春秋郑):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788386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4.png)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成语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众多的成语由于其独特的内涵和形式被创造出来,至今仍然广泛运用于现代汉语中。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一、兵家必争《孙子兵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一些成语也因此而产生。
比如我们常说的“兵不厌诈”,就来源于《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这句话,意指在战争中需要使用各种策略和伎俩。
二、智勇双全在春秋战国时期,智慧和勇气是战胜敌人的重要品质。
因此,许多与智勇双全相关的成语也应运而生。
例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来自《论语·公冶长》中的一句话,意指再聪明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而“勇往直前”则源自《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句话,强调了勇敢向前的精神。
三、行动胜于言辞春秋战国时期,行动胜于言辞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所以也应运而生许多与此相关的成语。
比如,“言行一致”即来源于《左传·僖公四年》中的一句话,强调了言行要保持一致;而“言而无信”则指的是说话不算数。
四、兴衰荣辱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家的兴衰荣辱事关重大,这也使得一些与兴衰荣辱有关的成语得以诞生。
例如,“一败涂地”即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句话,形容战败到了失败的地步;而“亡羊补牢”则出自《新序·冯唐易传》中的一句话,意指事情出了差错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五、道德伦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开始兴起,道德伦理观念得到了广泛传播。
许多与道德伦理有关的成语也由此产生。
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即来源于《论语·子罕》中的一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纯洁无私;而“为人民服务”则出自《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强调了政治家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不仅凝聚了那个时代的智慧和哲学思想,更是我们汉语文化的瑰宝。
春秋战国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f646b9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3.png)
春秋战国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完璧归赵--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edf89f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3.png)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争霸,兵戎相见,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成语。
这些成语或取自历史典故,或寓意深远,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性成语。
一、诸子百家1. 字字珠玑(出自《战国策》)意思:每个字都像珍珠宝石般珍贵。
形容文章的每个字句都非常精彩,富有价值。
2. 黔驴技穷(出自《战国策》)意思:驴子被绊倒了,它再怎么拼命踢腿也无济于事。
比喻一个人的本领或计谋已经用尽,无法再有新的办法。
3. 见微知著(出自《战国策》)意思:从微小的现象中能看出大事。
比喻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
二、君臣状况4. 竭泽而渔(出自《战国策》)意思:将池塘里的水都用尽,就能捕到更多的鱼。
比喻为了一时获利,不顾长远利益,做出损害自己根本利益的事情。
5. 出奇制胜(出自《战国策》)意思:运用特殊、出人意料的办法,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形容战术灵活变通,能冷静应对。
6. 隔岸观火(出自《战国策》)意思:在岸边看着对岸的火势,不去帮忙扑灭火势。
比喻看到别人遇到困难,却不伸出援手。
三、国家征战7. 因势利导(出自《战国策》)意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趋利避害,寻求最有利的出路。
8. 轻装上阵(出自《战国策》)意思:指不带行李、不带多余装备的战士。
比喻做事或行动轻松、不受拖累。
9.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策》)意思:守着树桩等待兔子撞到。
比喻盲目等待机会,不去积极争取。
四、谋略智慧10. 囊中之物(出自《战国策》)意思:指已经获得的东西。
比喻囊中的财物多到装不下。
11. 守口如瓶(出自《战国策》)意思:形容对秘密或重要事情保守口风,谨慎克制,不泄漏一点风声。
12. 百密一疏(出自《战国策》)意思:百密之中有一点疏忽。
比喻做事要非常谨慎,不能有半点疏忽和松懈。
五、忠诚信义13. 肝脑涂地(出自《战国策》)意思:心肝都粉碎,涂满了地面。
形容忠诚程度极高,愿意为朋友或国家付出一切。
历史:春秋战国的四字成语
![历史:春秋战国的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43dfb4b8bceb19e8b8f6ba4d.png)
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三、闻一知十、畏首畏尾、甚嚣尘上、上行下效、专心致志、完璧归赵.具体例子:、奉公守法、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地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地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地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地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地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地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地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地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地对象,贤能地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地国王那里去,不贤能地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地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地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东施效颦、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唤西施,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时所做地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美地.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地衣着,装束;也常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模仿她地行为举止.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走在路上虽然非常难受,但旁人看来今天地西施却又别有一番风姿.西施有一邻居容貌长地很丑,见西施人长地美,别人时常效仿西施地衣着,举止.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地样子后,感到非常美.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弄得更加丑陋不堪,后人就把这个典故说成是《东施效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毛遂自荐、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地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地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地道理,作了非常精辟地分析.毛遂地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34f8524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3.png)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1.郑人买履
这个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2.刻舟求剑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列子·天瑞》。
4.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5.狡兔三窟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成语
![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da41e02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3.png)
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成语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时期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包含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特点,还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成语,并解释其来源和含义。
一、胸有成竹成语“胸有成竹”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
相传,楚国大臣孙膑曾为齐国大夫鲍叔牙设计了一套机关陷阱,用竹子制作成一个牢固的笼子,暗藏在迷宫之中。
当时,许多士兵疑惑自己是否能够逃脱,而孙膑却淡定自若,他自信满满地说:“胸中自有一杆秤,事情都能称量清楚。
”后来,这个故事被人们归纳为“胸有成竹”的成语,意指事先有完整的计划或准备,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情况。
二、瓜田李下成语“瓜田李下”是出自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的《离骚》一诗。
屈原写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瓜田行走时没有踩到瓜藤,而在李树下行走时没有弄乱头上的冠子。
后来,“瓜田李下”成语被引申为表达行为可疑或有可疑动机的场所,表示对他人的怀疑或猜测。
三、守株待兔成语“守株待兔”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鲁国有个农夫,他在一片土地里栽种了一株无花果树。
有一天,一只兔子撞到了树上,被震晕后倒在农夫面前。
农夫心生欣喜,以为天降好运,从此便沉迷于“守株待兔”的行为中。
这个成语在后来演变成了形容人被动等待好事发生,不主动行动的心态。
四、鸡飞蛋打成语“鸡飞蛋打”同样出自春秋时期的故事。
相传,晋国的大夫魏舒在楚国做官时,暗中指使人们去捣毁楚国的宝物。
楚国人追捕魏舒,而魏舒安排的人们将他的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了一只炸鸡和一个鸡蛋,告诉追捕者:“我已经飞去了,你只能杀死这只鸡和砸碎这个蛋。
”后来,“鸡飞蛋打”成语表示事情无法挽回或无法收拾的状态。
五、画蛇添足成语“画蛇添足”源于战国时代的故事。
相传,楚国宰相张蹇曾经画了一只蛇,但他在画蛇完成后,又故意在画中添上了多余的脚,将画作搞得很不协调。
此后,这个成语被形容多此一举或增加无用的东西。
历史:春秋战国的四字成语
![历史:春秋战国的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d0dc8c41daef5ef7bb0d3c04.png)
四字成语: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三、闻一知十、畏首畏尾、甚嚣尘上、上行下效、专心致志、完璧归赵。
具体例子:1、奉公守法、赵奢是赵国名将。
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
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
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
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
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
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