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梳理》公开课课件
志 2、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句:其皆出于此乎 3、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句:其孰能讥之乎 三、连词 1、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例句: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
• 一、介词(同“于”的前两种用法) •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或对象,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同、
给”。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2、表比较,译为“比、胜过”。例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二、语气词 • ①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句:儿寒乎?欲食乎
其(代词、副词、连词)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的、它、它们的”。例句: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秦王恐其破壁
②偶尔活用为第一人(我的、我、自己)称或第二人称(你、你的)例句: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2、指示代词 ①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句: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例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③也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二、副词 1、表祈使、商量或命令语气,译为“可”“还是”例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道也 • (wéi)⑤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常“为+所”连用。例
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wéi)⑥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例句:为其来也,臣请
缚一人过而行。
• 三、语气词(wéi)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例句:何辞为
• 一、介词(同“于”的前两种用法) •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或对象,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同、
给”。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2、表比较,译为“比、胜过”。例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二、语气词 • ①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句:儿寒乎?欲食乎
其(代词、副词、连词)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的、它、它们的”。例句: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秦王恐其破壁
②偶尔活用为第一人(我的、我、自己)称或第二人称(你、你的)例句: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2、指示代词 ①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句: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例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③也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二、副词 1、表祈使、商量或命令语气,译为“可”“还是”例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道也 • (wéi)⑤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常“为+所”连用。例
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wéi)⑥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例句:为其来也,臣请
缚一人过而行。
• 三、语气词(wéi)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例句:何辞为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知识清单五
1. 而 词性 例句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连词。 可连接 词、 短语和 分 句,表 示多种 关系
代词
释义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 蟹六跪而 二螯 ( 《劝学》 ) . 译为“又”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 ( 劝学》 ) . “而且” 余方心动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 . 着”,或不译 (《石钟山记》)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劝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 . 是”“却” 学》) 诸君而 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 《冯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 果”“假如” 婉贞》)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定)语和 吾尝终日而 思矣。 ( 《劝学》 ) . 中心词,可不译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 而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 .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你”
续表 词 性
例句
释义
只表示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代 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 无忘告乃 翁。 ( 《示儿》 ) 词 . “你”。不能作宾语 夷门抱关者也。 《信 ( 动 嬴乃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 词 陵君窃符救赵》) 译为“是”“就是”等
5.其 词 性
例句
续表
词性
释义 助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放在疑问句之末, . 词 表示诘问,可译为 (《鸿门宴》) “呢” 动词 北冥有鱼, 其名为 鲲。 《 ( 逍遥游》 ) 叫做、称为 . 连词 秦为 知之, 必不救也。 《战国策 ( · 秦 . 如果,假如 策四》)
例句
10.焉 词性
例句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 .
4.乃 词 性
1. 而 词性 例句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连词。 可连接 词、 短语和 分 句,表 示多种 关系
代词
释义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 蟹六跪而 二螯 ( 《劝学》 ) . 译为“又”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 ( 劝学》 ) . “而且” 余方心动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 . 着”,或不译 (《石钟山记》)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劝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 . 是”“却” 学》) 诸君而 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 《冯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 果”“假如” 婉贞》)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定)语和 吾尝终日而 思矣。 ( 《劝学》 ) . 中心词,可不译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 而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 .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你”
续表 词 性
例句
释义
只表示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代 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 无忘告乃 翁。 ( 《示儿》 ) 词 . “你”。不能作宾语 夷门抱关者也。 《信 ( 动 嬴乃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 词 陵君窃符救赵》) 译为“是”“就是”等
5.其 词 性
例句
续表
词性
释义 助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放在疑问句之末, . 词 表示诘问,可译为 (《鸿门宴》) “呢” 动词 北冥有鱼, 其名为 鲲。 《 ( 逍遥游》 ) 叫做、称为 . 连词 秦为 知之, 必不救也。 《战国策 ( · 秦 . 如果,假如 策四》)
例句
10.焉 词性
例句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 .
4.乃 词 性
18个文言虚词优选详解(共61张PPT)
“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chì bì zhī ) 》 zhàn) ③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Page 11
第十一页,共六十一页。
(二)用作疑问(yíwèn)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 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 这样”。
Page 3
第三页,共六十一页。
返回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 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cuīwén),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 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 宴》)
Page 10
第十页,共六十一页。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dù juān tí xuě)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chì bì zhī ) 》 zhàn) ③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Page 11
第十一页,共六十一页。
(二)用作疑问(yíwèn)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 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 这样”。
Page 3
第三页,共六十一页。
返回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 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cuīwén),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 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 宴》)
Page 10
第十页,共六十一页。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dù juān tí xuě)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 (共94张PPT)
6.其
城上有乌,齐师其遁
子其勉之
(推测、估计)或许、 大概 (祈使)可要、应当
国无主,其能久乎?
(反问)难道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婉商)还是……
副 词 ( 作 状 语 )
特殊 用法, 见识 一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助词,无意义
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其若是,孰 能御之? 连词,表假设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二:“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非词典用法) 2、常见用法
题型设计
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 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 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
一、理解(能力层级B)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题型示例
位于名词或名 词短语之前, 作介词,相当 于“于”。
以吾一日长乎尔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游于江海,淹乎大沼(战国策)
总结:“乎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介词和助词。
作介词用,相当于“于”;作助词又有语气助词和 舒缓语气和充当形容词词尾的不同作用。
1、日食饮得无衰乎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在国乎 3、壮士,能复饮乎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7、无以,则王乎?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代词,: “你”、“你 的”
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指示代词:这样
【无乃】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 【乃尔】 表猜测,译为“恐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项复习——虚词、特殊句式+课件43张
勿。 教考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实在。 融通 ②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殆:恐怕,可能。
③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弗:没有。
(二)代词
代词是用来代替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简洁。具
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例如: 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女、 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例 如:之、其、厥、彼。表人称复数的词, 例如:若属、吾辈。
(三)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 的特殊语法功能,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 句作具体分析:
位置及用法
例句及分析
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为动词。
之:动词,到。
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 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3)疑问代词。例如:孰、何、奚、 胡、恶、安、焉。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哪里。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
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表示并列关 系。例如:以、且、 而。
(2)表示递进关 系。例如:而、且。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且:表并列,并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表递进,而且。
活动一 了解五类常见文言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 词。一般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副词按用法可以分为四类: 1.表程度
③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弗:没有。
(二)代词
代词是用来代替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简洁。具
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例如: 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女、 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例 如:之、其、厥、彼。表人称复数的词, 例如:若属、吾辈。
(三)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 的特殊语法功能,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 句作具体分析:
位置及用法
例句及分析
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为动词。
之:动词,到。
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 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3)疑问代词。例如:孰、何、奚、 胡、恶、安、焉。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哪里。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
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表示并列关 系。例如:以、且、 而。
(2)表示递进关 系。例如:而、且。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且:表并列,并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表递进,而且。
活动一 了解五类常见文言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 词。一般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副词按用法可以分为四类: 1.表程度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例释: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
例释: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可作词尾
乎
译为“……的样子〞“……地〞。 例释: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乎:对。〕
练习
以下句子中“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 项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庶几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答案:A】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 游?。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26页)
续表 释义 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 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 .. “用来„„的,凭借 也。(《师说》) 来„„” 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 ( 《出师 表原因, 可译为“„„的原 .. 因” 表》) 例句
所 以
9.为 词性
例句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 .
释义
介 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用为“向”“对”等 也。”(《桃花源记》)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公为 我献之。 ( 《鸿门宴》 ) . 可译为“替”“给”等 为 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 可译为“当”“等到”等 (《晏子使楚》) 天下熙熙,皆为 利来;天下攘攘,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 可译为“为着”“为了” 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视为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 可译为“因为”“由于” 行为迟。(《庖丁解牛》) 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鸿门 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 . “被” 宴》)
介 词
续表
词性 例句 释义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 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游 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 . 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 褒禅山记》) 者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游褒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行为与后一行为 . 是先后关系,不可易位。可不译 禅山记》) ①作《师说》以 贻之。(《师 . 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 说》) 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作 ②不宜妄自菲薄,以 塞忠谏 . “来”“用来”“以致”等 之路也。(《出师表》) 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译 . 为“因为” (《游褒禅山记》) 木欣欣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 “而”,或省去 流。(《归去来兮辞》) 固以 怪之矣。(《陈涉世家》) 通“已”,已经 .
高考文言虚词课堂课件PPT(110张)-优秀课件
G副词,怎么;
文言虚词复习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 翻译题为辅。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
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表反问)
妇啼一何苦 开国何茫然
这么 多么(表程度)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 下占襟,何其衰也
多么,怎么这样
3.代词与“如”、“若”、“奈” 连用,表示“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
此为何若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 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 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 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战? 【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
正确的一组是 ( ) C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又或不译
余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例: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高考18个文言虚词ppt课件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完整编辑ppt
32
八、 “所”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 国论》)
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 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完整编辑ppt
6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完整编辑ppt
19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 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必制以,长可安译君为为“质才,”兵“乃仅出”。等。
(《桃花源记》)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完整编辑ppt
36
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等到”等。例如:
完整编辑ppt
32
八、 “所”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 国论》)
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 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完整编辑ppt
6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完整编辑ppt
19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 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必制以,长可安译君为为“质才,”兵“乃仅出”。等。
(《桃花源记》)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完整编辑ppt
36
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等到”等。例如: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课件
2.可译为“却”“竟然”。 ①问今是何世,乃</zzd>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3.可译为“只”“仅仅”。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②嬴<zzd>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吕氏春秋》)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zzd>乃</zzd>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固定用法
1.无乃,表揣测,可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zzd>无乃</zzd>后乎?(《勾践灭吴》) ②<zzd>无乃</zzd>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zzd>无乃</zzd>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二)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通“尔”,可译为“你”“你的”。妪每谓余曰:“某所,而</zzd>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
(三)固定用法
1.既而,可译为“不久”。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可译为“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且
(一)连词
1.表递进,可译为“况且”“再说”。 ①<zzd>且</zzd>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zzd>且</zzd>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③<zzd>且</zzd>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可译为“只”“仅仅”。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②嬴<zzd>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吕氏春秋》)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zzd>乃</zzd>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固定用法
1.无乃,表揣测,可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zzd>无乃</zzd>后乎?(《勾践灭吴》) ②<zzd>无乃</zzd>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zzd>无乃</zzd>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二)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通“尔”,可译为“你”“你的”。妪每谓余曰:“某所,而</zzd>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
(三)固定用法
1.既而,可译为“不久”。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可译为“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且
(一)连词
1.表递进,可译为“况且”“再说”。 ①<zzd>且</zzd>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zzd>且</zzd>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③<zzd>且</zzd>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课件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雁荡山》)
(7)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 点,可译为“到”。
(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 可译为“比”。
(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
10、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 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殽之战》)
8、其
(1)代词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记》)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 系,相当于“他、她、它(们) 的”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 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 她、它(们)”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 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 (的)”、“自己(的)”
1介进动作行为产生的时间, 可 译为“到”“在”“从”等。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地方, 可 译为“到”“在”“从”等。
3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 译为“由于”。
4、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以共济世业。(《赤壁之 战》)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6、事急矣,要求救于孙将 军。(《赤壁之战》)
2、寿毕,请以剑舞,因击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所借助的 沛公于坐。(《鸿门宴》) 时机,可译为“趁着”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屈原列 传》)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 可译为“凭借”“依靠”
4、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译为“通过”“经由”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用作疑问副词
(1)徐公何能及君也 (2)妇啼一何苦 (3)开国何茫然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占襟,何其衰也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 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
二、“何”字用法总结
• 1、代词:作谓语(什么原因) 作宾语(什么、哪里) 作定语(什么、哪)
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 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 饰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例句:
①空中而多窍。 ②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空中而多窍。”句“而”连接的“空中”和“多窍”
不分主次、先后,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大石)中间 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
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不敢言而敢怒 3、项王按剑而跽曰: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顺承 转折 修饰 并列 递进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转折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修饰
8、某所,而母立于兹。
你的
虚词词性
代副介连助叹 词词词词词词
代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 词 类:
文言虚词复习
一、“而”字用法总结
• 1、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递进、修 饰、假设、因果、目的等关系
• 2、通“而”代词。你的 • 3、通“如”好像 • 4、固定词组:而已、尔后、既而
关系
判别方法及解释
并列 前后内容可调换位置,译为“又”或不译
递进 后面内容比前面内容更进一步,可译为“而且”
乎
1、相与枕藉乎舟中 2、知不可乎骤得
介,于。 助,句中表停顿。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助,句末表疑问 助,形容词尾。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介,于。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助,句末表反问
7、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助,句末表感叹
四、“乃”字用法总结
• 1、代词:你、你的 • 2、副词:就、才
叹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词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大王来何操。 疑问代词 作动词的宾语:什么 (2)豫州今欲何至。 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 哪里 (3)不然,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 作介词的宾语:什么 (4)之二虫又何知! 疑问代词 作动词的宾语:什么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 2、副词:在动词前(为什么、怎么) 在形容词前(多么、怎么)
• 3、固定词组:何如、奈何、若何 、何以、 何乃
三、“乎”字用法总结
• (一)助词: 句末语气助词——根据句子的具体意思判断
“乎”字表什么语气 句中停顿
(二)介词:相当于“于”,后面跟有宾语,在 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三)词尾——跟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可译为 “……的样子”“……地”
• “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句“而”后面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是递进关系,译 为“国家形势险要而且百姓归附”。
• “履至尊而制六合。”句“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
一后,表示承接关系。译为“登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 天下”。
•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句“而”连接“立”
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 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立” 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 系。
却、竟然 只、仅 是(判断句) • 3、固定词组:无乃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竟然
3、良乃入,具告沛公
就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才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于是、就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你的
7、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才
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词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 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王。 ③请【以剑】舞。
连 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成分句的词。 词
例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助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 词 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
词。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2.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然则何时而乐耶
是
“而”字用法总结
1、
词。
2、连词。表示
、 、转折、递进、
假设、因果、 等关系
“何”字用法总结
1、 词:作 语(什么原因)
作 语(什么、哪里)
作 语(什么、哪)
2、 词:在 词前(为什么、怎么)
在 词前(多么、怎么)
“乃”字用法总。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 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副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 词 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
顺承
前后内容存在先后顺序,译为“就、接着”或不 译
转折
可把“虽然……但是……”代入句中,译为“但 是、却”
假设 根据整个句子的语意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修饰
前一个词是后一个动词的状语,可译为“地、 着”,或不译
因果 可译为“因而”
目的 可译为“来、为了”
(1)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 目的,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