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的生存环境: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 +、Cl - 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7.35-7.45与HCO 3-、HPO 42- 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概览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概览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概览第一章细胞与生命1.1 细胞学说-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罗伯特·虎克-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施莱登、施旺-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1.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细胞的边界,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液体,含有多种细胞器-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控制细胞代谢与遗传- 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1.3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化学起源说: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遗传与变异、适者生存第二章生物分子2.1 蛋白质-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代谢2.2 核酸- DNA与RNA的结构与功能-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2.3 碳水化合物与脂质-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与功能- 脂质的分类与功能第三章生态系统3.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位与生物群落3.2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途径3.3 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平衡的维持-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措施第四章人类生理与健康4.1 人体器官系统-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4.2 健康与疾病- 健康的定义与标准- 疾病的成因与分类4.3 药物与治疗- 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治疗原则与方法第五章生物技术5.1 基因工程- 基因重组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5.2 细胞工程- 细胞培养、细胞融合、核移植等技术5.3 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 酶的特性与应用- 蛋白质工程的方法与实例第六章生物伦理与环境科学6.1 生物伦理- 人类伦理与动物实验- 基因伦理与基因治疗6.2 环境科学-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 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措施本概览旨在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高中生物必修三的核心知识点,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外界环境淋巴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胆固醇3.内环境中可以代谢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存在的物质气体:O2 CO2等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维生素组织胺神经递质4.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消化酶,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

5.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它们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6.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蛋白质。

7.血液 = 血浆 +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8.组织水肿的原因:营养不良性组织水肿: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质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慢。

过敏性组织水肿:过敏反应出现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增多。

淋巴管阻塞性组织水肿:淋巴管阻塞导致淋巴向血浆的回流受阻,同时淋巴管从组织液吸收的液体也减少,导致组织液增多。

代谢性组织水肿: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向组织液释放的物质增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量增加。

肾小球炎:使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下降,吸水能力弱。

9.细胞生活的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10.外界的O2进入红细胞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肺泡壁的一层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血浆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线粒体(2层),肝细胞的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

红细胞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穿过6层生物膜:红细胞(1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组织细胞(1层),线粒体(2层)。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高二生物必修三每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每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每章知识点第一章: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是指生物体在维持自身生存和繁衍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都由细胞组成。

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等。

2. 物质的新陈代谢生物体通过物质的新陈代谢获得能量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新陈代谢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过程,其中有氧呼吸生成大量能量。

3. 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进行生长和发育。

生长是指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增加,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过程,包括器官和组织的形成。

4. 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应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包括对光、温度、声音等刺激的感知和应答。

这些反应对生物体的生存和适应环境至关重要。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细胞的结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中心,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地方。

它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上有许多褶皱,增大表面积,有利于呼吸酶的附着和能量的产生。

2. 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特殊细胞器,内含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产生有机物质和氧气。

3.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可以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4. 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在细胞中扮演着分泌和合成等重要功能。

它通过合成和修饰蛋白质,并将其运输到细胞膜表面或其他细胞器中。

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指物种内个体之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产生差异的现象。

遗传与变异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 染色体与基因染色体是生物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由DNA组成。

基因则是确定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 DNA的结构和复制DNA分子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具有双螺旋结构。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要点归纳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要点归纳

【一】一、生態系統和生物圈(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生物適應環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發達(如圖),冬天法國梧桐樹落葉而松樹不落葉,蛇和青蛙等動物會冬眠,燕子冬天南飛而春天北歸等。

水對生物分佈的影響比較明顯,一切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水分的多少對生物的生長發育有明顯的影響。

(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能夠影響環境。

例如:森林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的濕度,進而影響降雨量;在沙地上栽種植物能防風固沙(如右圖所示),還能調節氣候;柳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氣體,從而淨化空氣;蚯蚓在土壤中活動可以使土壤疏鬆,它的排泄物還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鼠對農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壞作用;藻類植物迅速大量繁殖會形成赤潮等。

由此可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兩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二、生物群落的構成生態系統總能量來源:生產者固定(同化)太陽能的總量生態系統某一營養級(營養級≥2)能量來源:上一營養級能量去處: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傳給下一營養級特別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糞便,蜣螂並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態農業中,沼渣用來肥田,農作物也並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無機鹽(即肥)。

【二】一、滲透作用(1)滲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2)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①是具有半透膜②是半透膜兩側具有濃度差。

二、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滲透作用)1、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吸水膨脹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失水皺縮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水分進出細胞處於動態平衡2、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指的是液泡裡面的細胞液。

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質壁分離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質壁分離復原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就,水分進出細胞處於動態平衡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質層位置細胞大小蔗糖溶液變小脫離細胞壁基本不變清水逐漸恢復原來大小恢復原位基本不變1、質壁分離產生的條件:(1)具有大液泡(2)具有細胞壁(3)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2、質壁分離產生的原因:內因:原生質層伸縮性大於細胞壁伸縮性外因: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1、植物吸水方式有兩種:(1)吸帳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幹種子、根尖分生區(2)滲透作用(形成液泡)一、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1、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逆相對含量梯度——主動運輸對物質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量決定。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名词: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

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

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

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

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约占)和(约占)。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含、、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邻近,但又不完整相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许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浸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③血浆浸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浸透压90%以上来自于;细胞外液的浸透压约为KPA,相当于的浸透压。

(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

若食品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响;若食品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响。

( 3)温度:正常的温度保持在度左右。

6、列举惹起组织水肿的要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9、内环境的稳态:( 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经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固状态;( 2)调理体制:当前以为是机保持稳态的主要体制,此中在此中饰演了主要角色。

但保持内环境稳态的调理能力是的。

(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 4)参加内环境稳态的系统直接参加物质互换的系统:、、和。

起调理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理)、内分泌系统(体液调理)、免疫系统(免疫调理)第二章第一节经过神经系统的调理1.神经调理的基本方式:;反射的构造基础:;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此中效应器是指。

2.反射发生的条件:。

3.喜悦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觉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成明显的的过程。

4.喜悦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类电信号也叫;( 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 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由:;②受刺激时 : 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由:。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要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要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要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要点
一、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如图,冬天法国梧桐树落叶而松树不落叶,蛇和青蛙等动物会冬眠,燕子冬天南飞而春天北归等。

水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比较明显,一切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分的多少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例如:森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如右图所示,还能调节气候;柳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泄物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藻类植物迅速大量繁殖会形成赤潮等。

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生物群落的构成
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四章)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四章)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四章)第三章:遗传与变异1. 遗传的基本术语•基因:遗传信息的载体,决定个体的遗传性状。

•纯合体:同一基因型的个体。

•杂合体: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显性基因:表达出来的遗传性状。

•隐性基因:只有在纯合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的遗传性状。

•遗传密码:DNA和RNA分子上的碱基对应的密码。

2. 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第一定律:掌握显性和隐性基因,同一特征两个基因分离传递。

–第二定律:独立性原理,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分离规律是相互独立的。

–第三定律:等位基因决定一个遗传特征。

•确定显性和隐性关系:–自交法:通过自交后代的观察,确定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关系。

–测交法:通过杂交实验确定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关系。

3.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结构: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组成,包括编码区域和非编码区域。

•基因的功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和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

4. DNA的复制•半保留复制: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新合成的DNA分子一个链为旧链,一个链为新链。

5. 变异与遗传性状•染色体的变异:–数目变异:例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结构变异:染色体部分的缺失、重复、倒位或易位等。

•基因突变:–点突变:氮碱基的替代、插入或缺失。

–染色体突变:基因家族的扩张或缩减。

6. 选择性育种•选择育种:利用人工干预,选择出符合人们要求的优良个体进行繁殖。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利用遗传多样性,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突变育种:通过诱变剂诱导植物突变,筛选出具有良好性状的变异个体。

第四章:生物工程与遗传工程1. 生物技术与遗传工程•生物技术:应用生物学原理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遗传工程:通过改造和利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进行人为干预。

2. 基因工程技术•限制性内切酶:能切割特定的DNA序列。

•DNA连接酶:能连接DNA的酶。

•电泳:根据DNA的大小和电荷分离DNA分子的方法。

3. 基因克隆•基因克隆技术:将外源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分离出来并放入另一个生物体中。

高中生物必修3—4、5、6章要点(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3—4、5、6章要点(人教版)

种群: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群落:一定时间内一定地点中各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特征: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空间特征: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最常见)●测量种群密度:样方法,等距法,分层随机取样法标志重捕法:标记个数/种群个体数 = 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数学模型建立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进一步实验,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种群数量增长J型: S型:增长率特点:●群落的特征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目的多少捕食,竞争:一方优势,相互抑制种间关系寄生:不可分离,一方优势互利共生:不可分离,彼此有利共栖:彼此有利,但可分离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光照、食物水平结构:地形、土壤性质、温度、光照●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起点为初生裸地(从未有植物或有但被彻底消灭过的地方,如火山岩,冰川,沙丘)次生演替:起点为次生裸地(原来植物不存在,但其基本生存环增还在,如火灾后,砍伐后的森林)第六章●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潜在价值:未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间接价值:如森林、湿地等对生态平衡的调节作用直接价值:食用、工业原料、旅游,科研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可持续发展:不牺牲未来几代人的需要的情况下,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系统:群落 + 无机环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 生产者:无机 有机。

最基本、最主要、必不可少。

主要指绿色植物。

生物成分 消费者:非必备条件,植食和肉食性动物,寄生动物分解者:有机 无机。

必不可少,细菌和真菌,和蚯蚓等腐生动物,分解遗体、粪便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生态系统的功能1、 能量流动(单向,逐级递减)来源:太阳能。

高中复习必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最全版(附框架图)

高中复习必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最全版(附框架图)

高中复习必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最全版(附框架图)前面为大家介绍了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点,现在为大家介绍必修三知识点,并附带框架图,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现象:对侧弯曲
原因:尖端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③温特实验
总结:
实验中的几个重点:
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2、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3、 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第一章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胸腺 胸腺激素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 肾上腺激素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调节血糖动态平衡
卵巢 雌性激素等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定义在课本P16(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规律性)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组成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主要讲述的是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组成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和制约的整体。

其组成部分包括生命体系、生物圈、地球大气和水文系统等。

其中,生命体系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组成。

2.生态系统的分类生态系统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山地等;水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不断发生的过程。

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经由绿色植物等生物转化为化学能,并不断转移至其他生物的过程;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元素在各种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不断传递,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等。

第二部分:生态平衡1.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总体结果,表现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稳态。

2.生态平衡的类型生态平衡可分为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不断调节、发展和变化,但始终保持相对稳定;静态平衡则指生态系统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3.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生态系统流失稳定性的表现,常见的破坏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包括破坏生境、过度开垦、过度捕猎、工业化污染等。

第三部分: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类生物体的多样性和数量分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保证,它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全球性的任务,包括建立保护区、加强生态系统管理、采取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宣传环保等多种措施。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什么是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⑵、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①、非生物成分:Ⅰ、物质:空气、水无机盐。

Ⅱ、能量:阳光、热能。

②、生物成分Ⅰ、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Ⅱ、消费者:指动物,包括全部的动物Ⅲ、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

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二、应会知识点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2、从功能上讲: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物质和能量基础,是生态系统各营养结构联系的纽带。

4、生产者:⑴、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能利用能量将H2O和CO2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⑵、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起始端。

⑶、没有生产者就没有生态系统。

5、消费者:指不能将H2O和CO2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的生物。

⑴、初级消费者:指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植食性动物)。

⑵、次级消费者:指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食肉动物)。

⑶、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

以此类推……6、分解者:能利用动植物遗体中、排出物中以及残落物中有机物维持生存的有机物的生物。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7、食物链和食物网:⑴、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⑵、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

⑶、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可能同时拥有多个消费级或营养级。

8、生态系统包括那些基本类型?依据无机环境及生物类群的特点划分:海洋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苔原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必修三4-6章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4-6章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4-6章)知识点1.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调查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的方法 ,调查鹰的密度的方法3. 决定种群大小的特征4. 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特征5. 性引诱剂影响 ,目的是降低种群的6. 增长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稳定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衰退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数量减小7. “ J ”型增长曲线条件: 理想条件下,实验室)公式:8. “ S ”型增长曲线条件:当N= 时, 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N>K/2时,种群增长率N<K/2时,种群增长率当种群数量达到 时,将停止增长,保持相对稳定阴影面积表示曲线乙产生的原因9..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__,又称______。

K 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______的影响。

10.群落:同一时间,在一定区域内, 的集合。

(1)丰富度:群落中 的多少。

采集土壤中小动物的方法:(2)种间关系:写出种间关系,并画出它们的数量随时间变化曲线(3)空间结构: 、 (提高群落利用光照的能力)(4)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_______有关。

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 _ 有关。

11. 发生在裸岩上、沙丘的群落演替为______演替,弃耕农田上、火灾后的草原的演替为______演替。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 不同,注意: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2.由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 、 、 ______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联系着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成分是_______和_______。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五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五章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1、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b、计算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生命的特征:生命的复杂度、活动、生命的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继承与变异等。

2.生物的组织结构:细胞是生物组成和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

3.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等。

4.生物的物质组成: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差异,生物的主要有机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核酸等。

第二单元:植物的结构和功能1.植物的组织结构:表皮组织、维管束组织、根、茎、叶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途径、光合产物的利用等。

3.植物的物质的运输和代谢:植物的物质的运输方式、根的吸水与运输、叶片的气孔和气体交换、植物的代谢过程等。

4.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殖:植物对光、温度、水分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适应,植物的生殖方式。

第三单元:动物的结构和功能1.動物基本身體结构:雙體構造、器官系統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适应生境的特征: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行为特征等适应不同生境的特点。

3.动物的运动与调节:动物的运动方式、各种感觉器官和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内容。

4.动物的营养和消化:动物的营养方式和途径、消化吸收的过程、呼吸和排泄等内容。

5.动物的繁殖和发育:动物的繁殖方式、发育的过程、内节肢动物的变态等内容。

第四单元:生物的遗传变异1.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的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结构、基因的表现形式、基因的多态性等内容。

2.遗传的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正交配和连锁互换等遗传规律。

3.DNA与遗传信息传递:DNA的结构和复制、RNA的合成与功能、蛋白质合成过程等。

4.进化与自然选择:物种的起源和发展、自然选择的概念和作用等。

5.动物和植物的生物技术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培养、农业和医学的应用等。

第五单元:生命系统的稳态平衡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生态系统的层次、物种组成和种群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1节 种群的特征【要点导学】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

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它们对种群的密度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决定种群的密度; ③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性别比例影响着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未来的变化趋势。

【经典例题】例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繁殖B 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C 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D 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食物和空间而发生竞争解析:种群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通过交配而繁殖后代;种群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动;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争夺空间和食物而发生斗争,但这不是竞争,而是种内斗争。

答案:D例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 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C 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D 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与个体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特征的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做是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这些特征都可以影响种群的大小、发生、发展等变化。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都可以影响未来种群的密度大小,但是它们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体现出来的。

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预测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到时候未必能够实现,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出生率,其大小并非由人类自身的生育能力所决定,关键要看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

同样,人类的死亡率也并非仅由自然选择所决定,而对于种群中个体的迁移率,则根本无法预测。

因此,对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当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答案:D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要点导学】一、J 型曲线:年龄组成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变化方向 直接影响影响数量变动 决定大小和密度(1)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无病疾等理想条件。

即不存在自然选择。

○1不存在生物个体因生活改变而发生的生存斗争,无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如无捕食和竞争等。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3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无K 值。

(2)种群数量增长公式:设0N 为种群的起始数量,每年种群增长率不变,且次年均是前一年的λ 倍。

则第t 年种群数量为:0t t N N λ= (注:λ不表示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率=1000001N N N N N N λλ--==- (1)λ> (3)J 型曲线特点:○1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2种群增长率不变,与密度大小无关。

(4)种群增长率变化:J 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植为1λ-。

(5)J 型增长的两种情况:a. 实验室条件下,当一种细菌接种于适宜培养基中,在细菌增长的开始阶段,由于条件适宜,细菌增殖可看作J 型增长。

b. 自然环境中,当一个种群刚刚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如外来物种入侵,由于条件适宜,没有天敌,该种群增长可看作J 型增长, 二、S 型曲线:种群增长率(1)曲线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资源有限。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各个体间因为食物、空间引起的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增长率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

(2)K 值理解:○1K :表示环境最大容量;可以认为是种群中生物数量的最大值,此时 种群不再扩大,种群不会增长。

○22K:此时曲线斜率最大,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到K 值所需时间最短。

○3小于K /2:种群密度过低,很容易因为无法交配而种群灭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K 值。

(3)种群增长率变化 : 0−−−−→逐渐增加最大(种群数量为K /2时种群增长率大到最大值)−−−−−−−−−→逐渐下降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加剧(4)应用:○1在实际环境中,种群增长一般都呈“S ”型曲线,但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一定时期内可看作“J ”型曲线。

○2在“S ”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

因此,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如渔业捕捞,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开始捕捞,并且应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点。

这样做既可获得较大捕捞量,又可保持这种群数量的高速增长,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3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制订的依据: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外界条例、性别比例、年龄组成,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只有控制出生率才能影响人类的种群密度。

所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允许生育一个孩子,即降低人口出生率。

【经典例题】例1:(2007全国理综)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 型B .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 .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解析:种群在自然界中的增长曲线最终呈“S ”型;当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种群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密度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当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激烈,种群增长率会下降。

在种群迁移到新环境初期,由于环境条件优越,种群增长速度逐步加快,2K时达到最大,然后又逐步降低,达到K 时为0。

答案:D例2:下图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下图,能反映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解析:由增长速度曲线知增长速度不是恒定不变的,排除A 的“J ”型增长曲线。

10~t t 时间内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大至最高。

21~t t 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又逐渐减少至0,增长率虽然减少,但种群数量仍然增加,增长率为0表示种群数量维持稳定不再增加,故符合“S ”型曲线。

答案:B第3节 群落的结构【要点导学】一、理解群落的内涵: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的内涵应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由于种间关系而形成了生物群落。

(3)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一物质和能量021021种群数量021种群数量21种群数量21A B CD为纽带紧密地联系知识一起,组成了生物群落。

2.群落的物种组成:(1)一个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例如在美洲大陆上,从热带到极地生物种数逐渐减少。

(3)平原的生物种类一般比山地的少,草地比林地的少,远离大陆的岛屿比靠近大陆的岛屿生物种类少。

(4)在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5)不同生物种的生态位常常不同。

据此可以把群落中的生物种划分成不同的群落成员型。

凡是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的生物叫做优势种;(6)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生物量也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并在建造群落、改造环境和在物质与能量交换中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叫做建群种。

二、种间关系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①特点: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②原因: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③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④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①特点:分布具有呈镶嵌性②原因: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经典例题】例1: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解析: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后,大鲈鱼将以小鲈鱼为食,这应属于种内斗争关系,而不应是种间捕食。

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吸食汁液为主,应属于寄生关系,如跳蚤与人.雄蚊与植物等。

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碎食植物属于捕食关系,象牛与草等。

答案:C例2: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解析: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森林植物明显地分成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和地被层;池塘中植物明显地分成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

其实,草原上的植物.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同样也有明显地分层现象,如地上.地表.地下都有动.植物分布。

因此,分层现象是普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