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 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半合成品: 阿米卡星 (amikacin)
奈替米星 (netilmicin)
我院目前使用的品种有庆大霉素注射液和妥布霉素滴眼液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共同特点
结构相似,均为有机碱化合物 脂溶性小,口服难以吸收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大部分以原形从肾脏排出 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有杀菌作用 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全过程,对静止期细菌也有作用 易产生耐药性,各药物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主要耐药机制为: ✓1.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的产生,是临床上耐药性的最重要原因。 ✓2.细胞壁渗透性改变或细胞内转运异常,多见于对阿米卡星耐药的细菌。 ✓3.作用靶位的改变,使药物进入菌体后不能与核糖体结合而发挥抗菌作用,较 少见。
控制耐药的策略包括 ✓1.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 ✓2.使用钝化酶抑制剂。 ✓3.合理的临床用药。
此法能获得较传统给药法相同或更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相当,甚至更安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不用作轻中度感染和门诊一线用药。 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引起先天性耳聋,孕妇避免使用。 肾功能减退者应采取较小治疗量。 疗程不宜超过2周,应用时应监测听力、尿常规及肾功能、前庭功能,有条件的应监
其杀菌活力在一定范围内为浓度依赖性,并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PAE)。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
吸收:胃肠道不吸收或极少吸收,胃肠疾病时,吸收增加。肌注吸收迅速且完全, 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静脉内给药,浓度随剂量而异。难以进入细胞内、中枢神 经系统和眼部。
分布:除链霉素外,很少与血清蛋白结合。分泌液和组织中的浓度低, 肾皮质和内 耳内淋巴及浓度高。脑脊液药物浓度则不到血药浓度的1%, 胎儿血药浓度约为母 体的25%。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作用
2007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药物化学(5)

☆☆☆考点1: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 1.青霉素钠(青霉素G钠) 【化学名称】(2S,5R,6R)-3,3-⼆甲基-6-(2-苯⼄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盐。
【理化性质】在酸、碱性下均不稳定,均可导致β-内酰胺环的开环,在酸性条件下经重排⽣成青霉烯酸和青霉⼆酸。
在碱性或β-内酰胺酶的作⽤下开环⽣成青霉醛和青霉胺;⽔溶液在室温下不稳定,易分解,故制成粉针剂。
含有3个⼿性碳原⼦,构型为2S、5R、6R. 【临床⽤途】为发酵产物,临床上主要⽤于⾰兰阳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所引起的全⾝或严重的局部感染;只能注射给药,不能⼝服。
抗菌谱窄,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半衰期短以及极少数⼈可发⽣严重过敏反应是它的主要缺点。
2.氨苄西林 【化学名称】6-[D-(-)2-氨基-苯⼄酰氨基]青霉烷酸的三⽔化合物。
【理化性质】为⽩⾊或类⽩⾊的粉末或结晶,有引湿性;味微苦;在⽔中微溶,在氯仿、⼄醇、⼄醚或不挥发油中不溶,在稀酸或稀碱溶液中溶解;⽐旋度为+280°~+305°。
有⽆⽔物和三⽔合物两种形式,⼆者均微溶于⽔。
临床上⽤其钠盐;苄位⼿性碳为R构型;⽔溶液不太稳定,可发⽣青霉素的⼀般分解反应;在室温放置24⼩时可⽣成⽆活性的多分⼦聚合物;具有α氨基酸性质,与茚三酮试液作⽤显紫⾊,加热后显红⾊;具有肽键结构,可发⽣双缩脲反应开环,使碱性酒⽯酸铜还原显紫⾊。
【临床⽤途】是第⼀个⽤于临床的⼴谱半合成青霉素,有耐酸作⽤,但由于其⽣物利⽤度较低,临床上仍⽤其粉针剂。
主要⽤于肠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肠杆菌和流感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内膜炎、脑膜炎、败⾎症和伤寒等。
3.阿莫西林 【理化性质】为⽩⾊或类⽩⾊结晶性粉末;味微苦;在⽔中微溶,在⼄醇中⼏乎不溶;结构中含有酸性的羧基,弱酸性的酚羟基,碱性的氨基,其pKa分别为2.7、7.4和9.6;0.5%⽔溶液的pH为3.5~5.5;⽔溶液在pH为6时⽐较稳定。
药物化学之药物分类

药物化学之药物分类Ⅰ。
化学治疗药物一、抗生素1、β-内酰胺类抗生素(1)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青霉素钠(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莫西林(2)头孢菌素及半合成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克洛、头孢哌酮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硫酸头孢达罗(3)β-内酰胺酶抑制剂:①氧青霉烷类:克拉维酸钾②青霉烷砜类:舒巴坦钠、他唑巴坦(4)非经典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①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②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硫酸依替米星、硫酸奈替米星、硫酸庆大霉素4、四环素类抗生素: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盐酸米诺环素、盐酸美他环素二、合成抗菌药1、喹诺酮类抗菌药(以原核生物DNA回旋酶为作用靶点):(1)萘啶羧酸类:(2)吡啶并嘧啶羧酸类:(3)喹啉羧酸类: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2、磺胺类抗菌药(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3、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三、抗结核药1、抗生素类抗结核药:(1)氨基糖苷类:硫酸链霉素(2)利福霉素类(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聚合酶):利福平、利福喷汀、利福布汀2、合成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异烟腙、盐酸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钠、吡嗪酰胺四、抗真菌药1、唑类抗真菌药:(1)咪唑类:硝酸咪康唑、酮康唑(2)三氮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2、其他抗真菌药:特比萘芬(烯丙胺类)、氟胞嘧啶五、抗病毒药1、核苷类抗病毒药物(1)非开环核苷类:齐多夫定、司他夫定、拉米夫定、扎西他滨(2)开环核苷类:阿昔洛韦、盐酸伐昔洛韦、更昔洛韦、喷昔咯韦、泛昔洛韦、阿德福韦酯2、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奈韦拉平(HIV-Ⅰ逆转录酶抑制剂)、依发韦仑(HIV-Ⅰ逆转录酶抑制剂)3、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茚地那韦、奈非那韦4、其他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盐酸金刚烷胺、盐酸金刚乙胺、膦甲酸钠、磷酸奥司他韦(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六、其他抗感染药1、其他抗生素:盐酸林可霉素、盐酸克林霉素、磷霉素2、异喹啉类合成抗菌药:盐酸小檗碱3、硝基咪唑类合成抗菌药: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4、噁唑烷酮类合成抗菌药:利奈唑胺七、抗寄生虫药1、驱肠虫药(1)咪唑类:盐酸左旋咪唑、阿苯达唑(苯并咪唑类)、甲苯咪唑(苯并咪唑类)2、抗血吸虫病药:吡喹酮3、抗丝虫病药:4、抗疟药(1)喹啉醇类:奎宁(2)氨基喹啉类:磷酸氯喹(4-氨基喹啉类)、磷酸伯氨喹(8-氨基喹啉类)(3)2,4-二氨基嘧啶类:乙胺嘧啶(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4)青蒿素类:青蒿素(倍半萜类)、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八、抗肿瘤药1、烷化剂(1)氮芥类:美法仑、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2)亚硝基脲类:卡莫司汀、司莫司汀(3)乙撑亚胺类:塞替派(4)甲磺酸酯类:白消安2、金属配合物抗肿瘤药物:顺铂、奥沙利铂3、抗代谢药物(1)嘧啶类抗代谢物①尿嘧啶抗代谢物:氟尿嘧啶、去氧氟尿苷、卡莫氟②胞嘧啶抗代谢物:盐酸阿糖胞苷、吉西他滨、卡培他滨(2)嘌呤类抗代谢物:巯嘌呤、氟达拉滨(3)叶酸类抗代谢物:甲氨蝶呤(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亚叶酸钙(提供四氢叶酸,抗贫血)、雷替曲塞(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培美曲塞(多靶点抑制作用)4、抗肿瘤天然药物及其半合成衍生物(1)抗肿瘤抗生素醌类抗生素(蒽醌类):盐酸多柔比星、盐酸柔红霉素、盐酸表柔比星、米托蒽醌(2)抗肿瘤植物药有效成份及其衍生物:①喜树碱类(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喜树碱、羟喜树碱、盐酸伊立替康、盐酸拓扑替康②鬼臼生物碱类(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依托泊苷、替尼泊苷③长春碱类(阻止微管合成,诱导微管解聚):硫酸长春碱、硫酸长春新碱、硫酸长春地辛、酒石酸长春瑞滨④紫杉烷类(诱导和促使微管合成,抑制微管解聚,导致微管束排列异常):紫杉醇(二萜类)、多西他赛5、基于肿瘤生物学机制的药物(1)蛋白激酶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索拉非尼(作用于多个激酶靶点)(2)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6、激素类药物(1)雌激素拮抗剂①抗雌激素药物:枸橼酸他莫昔芬(三苯乙烯类)、枸橼酸托瑞米芬(三苯乙烯类)②芳香酶抑制剂:来曲唑、阿那曲唑(2)雄激素拮抗剂:氟他胺Ⅱ。
药物化学期末-2012-05-选择题

选择题:1、巴比妥类药物: 作用机制: 作用于网状兴奋系统的突触传递过程, 通过抑制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 使大脑皮层细胞兴奋性下降; 产生镇静催眠及抗惊厥作用。
巴比妥类药物起中枢神经系统非特异性抑制作用,作用于中枢的不同水平,使之从兴奋转向抑制,出现镇静、催眠和基础代谢率降低,大剂量时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中等剂量可以起到麻醉作用。
巴比妥类的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可能与其增强和(或)具有γ-氨基丁酸(GABA )的突触作用有关。
作用于GABA 系统,镇静催眠,抗癫痫。
2、沙丁胺醇: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
对心脏β1受体激动作用弱。
口服有效,作用时间较长。
临床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哮喘型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的支气管痉挛。
β2起平喘作用,β1有心脏毒性。
沙丁胺醇为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能有效地抑制组胺等致过敏性物质的释放,防止支气管痉挛。
3、马来酸氯苯那敏:抗组胺作用较强,用量少,副作用小,适用于小儿。
临床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皮肤黏膜的过敏,荨麻疹,血管舒张性鼻炎,枯草热,接触性皮炎以及药物和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
副作用有嗜睡、口渴、多尿等。
因含有一个手性中心,存在一对光学异构体。
其S-构型的右旋体的活性比消旋体约强二倍,急性毒性也较小。
R-构型的左旋体的活性仅为消旋体的1/90。
扑尔敏为消旋的Chlorphenamine Maleate 。
对H 1组胺竞争性阻断组胺受体,抗过敏4、氯雷他定:在肝脏迅速而广泛地代谢,代谢产物主要为去乙氧羧基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 ),仍具有H1受体拮抗作用,结合后经肾消除。
5、普鲁卡因:N H O O O R 1R 2H N 135靶点:普鲁卡因从注射局部吸收入血液后,大部分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释放的普鲁卡因主要分布在骨骼肌,经血及组织胆碱酶分解后随尿排出药理作用:毒性较小,是常用的局麻药之一。
本药属短效脂类局麻药,亲脂性低,对黏膜的穿透力弱。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
2. 掌握常见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和合成方法。
3. 了解抗生素的药效评价和不良反应。
4. 能够分析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抗生素的定义和分类抗生素的定义: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药物。
抗生素的分类: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将其分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
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关键酶,导致细菌细胞壁破裂而死亡。
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和延伸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抑制核酸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核酸合成的关键酶,导致细菌遗传物质无法复制而死亡。
其他作用机制:如抑制叶酸代谢、抑制蛋白质折叠等。
3. 常见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和合成方法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具有大环内酯结构。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具有氨基糖苷结构。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等,具有四环素结构。
4. 抗生素的药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药效评价:根据抗生素的抗菌谱、最小抑菌浓度(MIC)、药动学特性等因素进行评价。
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肠道菌群失调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 小组讨论法:讨论抗生素的药效评价和不良反应。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抗生素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的理解。
2. 练习题: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和合成方法。
3. 小组报告:要求学生对抗生素的药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进行讨论和报告。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物化学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料。
药物化学课本知识疏理

药物分类(解决药物所属类别的一类问题)第一章:抗生素: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一、β-内酰胺类:(一)、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1、耐酸半合成青霉素:青霉素V2、耐酶半合成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3、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莫西林(二)、头孢菌素及半合成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硫酸头孢匹罗(三)、β-内酰胺酶抑制剂:1、氧青霉烷类:克拉维酸钾2、青霉烷砜类:舒巴坦钠、他唑巴坦(四)非经典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1、碳青霉烯类:沙纳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2、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螺旋霉素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硫酸奈替米星、硫酸依替米星、硫酸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四、四环素类抗生素: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盐酸美他环素、盐酸米诺环素第二章: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磺胺类一、喹诺酮类:(一)、奈啶羟酸类:萘啶酸、依诺沙星、托舒氟沙星(二)、吡啶并嘧啶羧酸类:吡咯酸、吡哌酸(三)喹啉羧酸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芦氟沙星、加替沙星二、磺胺类及增效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第三章:抗结核药一、抗生素类:链霉素、利福平、利福喷汀、利福布汀二、合成类:异烟肼、异烟腙、盐酸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钠、吡嗪酰胺第四章:抗真菌药一、抗真菌抗生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二、合成类(唑类):(一)、咪唑类: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噻康唑、克霉唑(二)、三氮唑类:特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三、其他类:特比萘芬、氟胞嘧啶第五章:抗病毒药一、核甘类:(一)、非开环类核苷类:司他夫定、拉米夫定、齐多夫定、扎西他滨(二)、开环类核苷类:阿昔洛韦、盐酸伐昔洛韦、喷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二、非核甘类:奈韦拉平、依发韦仑三、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沙奎那韦、奈非那韦四、其他类:利巴韦林、盐酸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磷酸奥司他韦、磷甲酸钠第六章:其他抗感染药一、其他抗感染药:盐酸小檗碱、甲硝唑、替硝唑、奥硝磷霉素、盐酸克林霉素、盐酸林可霉素、利奈唑胺第七章:抗寄生虫药一、驱肠虫药:(一)、哌嗪类:枸橼酸哌嗪(二)、咪唑类:左旋咪唑、阿苯达唑、甲苯咪唑(三)、嘧啶类:噻嘧啶、奥克太尔(四)、苯咪类:阿咪太尔、三苯双咪(五)、三萜类和酚类:川楝素、鹤草酚二、抗血吸虫药:(一)、锑剂:酒石酸锑钾(二)、非锑剂:吡喹酮、呋喃丙胺三、抗丝虫药:枸橼酸乙胺嗪四、抗疟药:(一)、喹啉醇类:二盐酸奎宁、本芴醇(二)、氨基喹啉类:磷酸氯喹、磷酸伯氨喹(三)、2、4—二氨基嘧啶类:乙胺嘧啶(四)、青蒿素类: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第八章:抗肿瘤药一、烷化类:(一)、氮芥类: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美法仑(二)、乙撑亚胺类:塞替派(三)、亚硝基脲类:卡莫司汀(四)、甲磺酸酯及多元醇类:白消安、二溴卫矛醇(五)、金属配合物类:顺铂、卡铂、奥沙利铂二、抗代谢物类:(一)、嘧啶类抗代谢物:1、尿嘧啶抗代谢物:氟尿嘧啶、去氧氟尿苷、卡莫氟2、胞嘧啶抗代谢物:盐酸阿糖胞苷、环胞苷、吉西他滨、卡培他滨(二)、嘌呤类抗代谢物:巯嘌呤、磺巯嘌呤钠、氟达拉滨(三)、叶酸抗代谢物:甲氨蝶呤、亚叶酸钙、雷替曲塞、培美曲塞三、抗肿瘤天然药物及半合成衍生物:(一)、抗肿瘤抗生素:1、多肽类抗生素:放线菌素、博来霉素2、酮类抗生素及衍生物:盐酸多柔比星、盐酸柔红霉素、盐酸表柔比星、盐酸米托蒽醌(二)、抗肿瘤的植物药有效成分及其衍生物:1、喜树碱类:喜树碱、羟喜树碱、盐酸伊立替康、盐酸拓扑替康2、鬼?生物碱类:依托泊苷、依托泊苷磷酸酯、替尼泊苷3、长春碱类:硫酸长春碱、硫酸长春新碱、硫酸长春地辛、酒石酸长春瑞滨4、紫杉烷类:紫杉醇、多西他赛四、基于肿瘤生物学机制的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索拉非尼、硼替佐米五、激素类药物:氟他胺、枸橼酸他莫昔芬、枸橼酸托瑞米芬、来曲唑、阿那曲唑第九章:镇静催眠药及抗焦虑药一、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奥沙西泮、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三唑仑、咪达唑仑、依替唑仑二、非苯二氮卓类:(一)、吡咯酮类:佐匹克隆(二)、氮杂螺环类:丁螺环酮(三)、第一个上市咪唑并吡啶类:唑吡坦(四)、吡唑并嘧啶类:扎来普隆第十章:抗癫痫及抗惊厥药一、巴比妥类: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硫喷妥钠二、乙内酰脲类:苯妥英钠三、丁二酰亚胺类:乙琥胺四、苯二氮卓类:地西泮、硝西泮五、二苯并氮杂卓类(亚氨芪类):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六、脂肪羧酸类:丙戊酸钠第十一章:抗精神失常药一、抗精神病药:(一)、吩噻嗪类:盐酸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癸氟奋乃静、三氟拉嗪(二)、硫杂蒽类:氯普噻吨、氯哌噻吨(三)、丁酰苯类:氟哌啶醇(四)、苯酰胺类:舒必利(五)、二苯并二氮卓类和苯并氧氮卓类:氯氮平、奥氮平、洛沙平、阿莫沙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帕利哌酮、盐酸硫利达嗪二、抗抑郁药(一)、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阿米替林、丙米嗪、瑞波西汀(二)、5—羟色胺(5-HT)重摄取抑制剂:盐酸氟西汀、盐酸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舍曲林(三)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米氮平、度洛西汀、文法拉辛(四)、单胺氧化酯抑制剂:吗氯贝胺第十二章: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一、酰胺类中枢兴奋药:吡啦西坦、茴拉西坦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盐酸多奈哌齐、利斯的明、石杉碱甲、氢溴酸加兰他敏三、神经营养剂及爱康科技环改善剂:盐酸美金刚、盐酸倍他司汀、长春西汀第十三章:镇痛药一、吗啡生物碱:盐酸吗啡二、半合成镇痛药:盐酸纳洛酮、盐酸羟考酮、盐酸丁丙诺啡、羟考酮和氢吗啡酮三、合成镇痛药:(一)、吗啡喃类(吗啡结构中去掉E环):酒石酸布托啡诺(二)、苯吗喃类(吗啡结构中去掉C环):喷他佐辛(镇痛新)(三)、哌啶类(保留AD环):盐酸哌替啶、枸橼酸芬太尼、阿芬太尼、瑞芬太尼(四)、氨基酮类:盐酸美沙酮、右丙氧芬(五)其他类:盐酸布桂嗪、盐酸曲马多第十四章:影响胆碱能神经系统药一、拟胆碱药:(一)、胆碱受体激动剂:硝酸毛果靶香碱、氯贝胆碱(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溴新斯的明(三)、乙酰胆碱酯酶复活剂:碘解磷定二、抗胆碱药:(一)、M胆碱受体拮抗剂:1、莨菪生物碱类: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氢溴酸山莨菪碱、丁溴东莨菪碱、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2、合成类M受体拮抗剂:溴丙胺太林(二)、N胆碱受体拮抗剂:1、去极化型肌肉松弛药:氯化琥珀胆碱2、非去极化型肌肉松弛药:苯磺顺阿曲库铵、多库氯铵、米库氯铵、泮库溴铵第十五章: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药一、拟肾上腺素药:(一)、儿茶酚类拟肾上腺素药物: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α受体)、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盐酸多巴胺、盐酸多巴酚丁胺(二)、非儿茶酚类拟肾上腺素药物: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重酒石酸间羟胺(α受体)、盐酸克仑特罗(选择性β2受体)、硫酸特布他林(选择性β2受体)、硫酸沙丁胺醇、沙美特罗、富马酸福莫特罗(三)、用于抗高血压的拟肾上腺素药物:盐酸可乐定、甲基多巴==(一)、α受体: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重酒石酸间羟胺(二)、β受体:1、非选择性β受体:2、选择性β1受体:3、选择性β2受体:盐酸克仑特罗、硫酸特布他林二、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一)、α受体拮抗剂:盐酸哌唑嗪、盐酸特拉唑嗪、甲磺酸酚妥拉明(二)、β受体拮抗剂:1、非选择性β受体拮抗剂:盐酸普萘洛尔、索他洛尔、马来酸噻吗洛尔2、选择性β1受体拮抗剂:阿替洛尔、酒石酸美托洛尔、艾司洛尔、卡维地洛、富马酸比索洛尔3、非典型β受体拮抗剂:拉贝洛尔第十六章:抗心律失常药一、I类钠通道阻滞剂:(一)、Ia 阻止钠离子内流: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二)、Ib 轻度阻滞钠通道,提高颤动阈值:利多卡因、美西律(三)、Ic 延缓传导:普罗帕酮、氟卡尼二、II类β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三、III类钾通道阻滞剂(抑制钾离子外流,延长动作电位里程的药):胺碘酮、多非利特四、IV类钙通道阻滞剂(抑制钙内流):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第十七章:抗心力衰竭药一、强苷类(NA+,K+--ATP酶抑制剂):地高辛、去乙酰毛花苷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力农、米力农三、β-受体激动剂:四、钙敏化药物:第十八章:抗高血压药一、中枢性降压药:盐酸可乐定、甲基多巴、莫索尼定二、作用于交感神系统的药:利血平三、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卡托普利、马来酸依那普利、福辛普利、赖诺普利、盐酸喹那普利、雷米普利(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酯四、钙通道阻滞剂:(一)、1,4—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尼群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尼莫地平(二)、芳烷基胺类:盐酸维拉帕米(三)、苯硫氮卓类:盐酸地尔硫卓(四)、三苯哌嗪类:桂利嗪、盐酸氟桂利嗪第十九章:调血脂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一、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类(他汀类):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钙、辛伐他汀、氟伐他汀二、苯氧乙酸类:氯贝丁酯、非诺贝特、吉非贝齐第二十章:抗心绞痛药一、硝酸酯及亚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二、钙拮抗剂:(见抗高血压药)三、β受体拮抗剂:(见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四、其他类:双嘧达莫第二十一章:抗血小板和抗凝药一、抗血小板药:(一)、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三)、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盐酸噻氯匹啶、硫酸氯吡格雷(四)、血小板膜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二、抗凝药:华法林钠第二十二章:利尿药一、渗透性利尿药:甘露醇、山梨醇、甘油、尿素二、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三、NA+,K+,-2CL-同向转运抑制剂:(一)、磺酰胺类:呋塞米、布美他尼(二)、苯氧乙酸:依他尼酸四、NA+,-2CL-同向转运抑制剂(苯并噻嗪类):氢氯噻嗪、氯噻酮、吲达帕胺五、肾内皮细胞钠通道抑制剂:氨苯蝶啶、阿米洛利六、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螺内酯第二十三章: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药一、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依立雄胺二、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盐酸哌唑嗪、盐酸特拉唑嗪、盐酸阿呋唑嗪、甲磺酸多沙唑嗪第二十四章:抗尿失禁药抗胆碱能药:盐酸奥昔布宁、普罗贝林、酒石酸托特罗定、曲司氯铵第二十五章:性功能障碍改善药一、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类:枸橼酸西地那非、盐酸伐地那非、他达拉非二、α受体拮抗剂:甲磺酸酚妥拉明第二十六章:平喘药一、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硫酸沙丁胺醇、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班布特罗、丙卡特罗二、M胆碱受体抑制剂:异丙托溴铵三、影响白三烯的药物:孟鲁司特、扎鲁司特、曲尼司特、普鲁司特、齐留通、色甘酸钠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丙酸倍氯米松、丙酮氟替米松、布地奈德五、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苯碱类):苯碱、氨茶碱、二羟丙茶碱第二十七章:镇咳祛痰药一、镇咳药:(一)、中枢性镇咳药:磷酸可待因、右美沙芬(二)、外周性镇咳药:喷托维林、磷酸苯丙哌林二、祛痰药:盐酸溴已新、盐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司坦第二十八章:抗溃疡药一、组胺H2受体拮抗剂:(一)、咪唑类:西咪替丁(二)、呋喃类:盐酸雷尼替丁(三)、噻唑类:法莫替丁、尼扎替丁(四)、哌啶甲苯类:罗沙替丁三、H+,K+—ATP酶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艾索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四、前列腺素类:米索前列醇五、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枸橼酸秘钾、哌仑西平第二十九章:胃动力药和止吐药一、胃动力药:(一)、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二)、外周性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胃动力药:西沙必利、莫沙必利、伊托必利二、止吐药:(一)、抗组胺受体止吐药:(二)、抗乙酰胆碱止吐药:(三)、抗多巴胺受体止吐药:(四)、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托烷司琼、盐酸帕洛诺司琼、盐酸阿扎司琼第三十章:非甾体抗炎药一、按化学结构分:(一)、水杨酸类:阿司匹林、赖氨匹林、贝诺酯、二氟尼柳(二)、乙酰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三)、吡唑酮类:安乃近二、按结构类型分:(一)、3,5—吡唑烷二酮类:保泰松、羟布宗(二)、芬拉酸类:甲芬那酸、氯芬那酸(三)、芳基烷酸类:1、芳基乙酸类:吲哚美辛、舒林酸、双氯芬酸钠、萘丁美酮、芬布芬2、术基丙酸类:布洛芬、萘普生、酮洛芬(四)、1,2—苯并噻嗪类(昔康类):吡罗昔康、美罗昔康、安比昔康、氯诺昔康(五)、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帕瑞昔布、尼美舒利三、抗痛风药:别嘌醇、丙磺舒、秋水仙碱、苯溴马隆第三十一章:抗变态反应药一、氨基醚类:盐酸苯海拉明二、乙二胺类:曲吡那敏三、哌嗪类:盐酸西替利嗪四、丙胺类:马来酸氯苯那敏五、三环类: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盐酸塞庚啶、富马酸酮替芬六、哌啶类:特非那定、诺阿司咪唑、阿司咪唑、非索非那定第三十二章: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性激素类药物和避孕药一、肾上腺皮质激素药:(一)、盐皮质激素:去甲氧质酮、醛固酮(二)、米皮质激素:醋酸氢化可的松、醋酸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泼尼松、醋酸泼尼松龙、醋酸氟轻松、醋酸曲安奈德二、性激素药和避孕药:(一)、雄甾烷:甲睾酮、丙酸睾酮、苯丙酸诺龙、司坦唑醇(二)、雌甾烷:雌二醇、苯甲酸雌二醇、炔雌醇、炔雌醚、尼尔雌醇、已烯雌酚、磷雌酚、氯米芬、他莫昔芬、雷洛昔芬(三)、孕甾烷:黄体酮、醋酸甲羟孕酮、炔诺酮、左炔诺孕酮、醋酸甲地孕酮、醋酸氯地孕酮、米非司酮、达那唑、非那雄胺第三十三章:影响血糖的药物一、多肽类:胰岛素二、口服降血糖类:(一)、胰岛素分泌促进剂:1、磺酰脲类:氯磺丙脲、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盐酸吡格列酮2、非磺酰脲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二)、胰岛素增敏剂:1、噻唑烷二酮类:马来酸罗格列酮、吡格列酮2、双胍类:苯乙双胍、二甲双胍(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四)、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第三十四章:骨质疏松症治疗药一、促进钙吸收药物:盐酸雷洛昔芬、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二、抗骨吸收药物(双磷酸盐类):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帕米膦酸二钠、依替膦酸二钠第三十五章:维生素类药物一、脂溶性维生素:(一)、A类:维生素A醋酸酯、维A酸(二)、D类:维生素D2、维生素D3、阿法骨化醇(三)、E类:维生素E(四)、K类:维生素K1,K2,K3二、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C、烟酸、肌醇、叶酸。
药物化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素是由氨基糖(单糖或双糖)与氨基环⼰醇形成的苷。
由于分⼦中含有氨基等碱性基团,显碱性。
可形成结晶性硫酸盐或盐酸盐,⽔溶性较⼤。
⽤于临床的氨基糖苷抗⽣素主要有:由链霉菌产⽣的抗⽣素,例如链霉素(Streptomycin),卡那霉素(Kanamycin)及半合成的阿⽶卡星(Amikacin)等;由⼩单孢菌产⽣的抗⽣素例如庆⼤霉素(Gentamicin),⼩诺⽶星(Micronomicin,沙加霉素)等。
⼀、链霉素(Streptomycin) 性质: 1.分⼦中含有碱性基团胍基和甲氨基,可与酸成盐,硫酸链霉素(Streptomycinsulfate)⽤于临床。
2.在酸性条件下可⽔解成链霉胍和链霉双糖胺,进⼀步⽔解可得到N-甲基-L-葡萄糖胺。
在弱碱性时可⽔解也可得到链霉胍和链霉双糖胺,但进⼀步⽔解,链霉糖部分可重排为麦芽酚。
3.链霉素加氢氧化钠试液,加热⽔解⽣成的麦芽酚,与Fe3+(硫酸铁铵试液)反应⽣成紫红⾊络合物,这是链霉素的特有反应,可⽤于鉴别。
4.链霉素加氢氧化钠试液⽔解⽣成的链霉胍,可于8-羟基喹啉及次溴酸钠反应显橙红⾊。
⽤途:主要⽤作抗结核药。
常与异烟肼等联⽤。
对第⼋对颅神经有损害作⽤,可引起前庭功能障碍和听觉丧失,应予注意。
⼆、卡那霉素(Kanamycin) 卡那霉素是链霉菌产⽣的抗⽣素,是卡那霉素A、卡那霉素B、卡那霉素C组成的混合物,市售的以卡那霉素A为主,含有少量的B和C.卡那霉素化学结构中含有两个氨基糖和⼀个氨基醇,具有碱性。
供药⽤的硫酸卡那霉素是由单硫酸卡那霉素或卡那霉素加⼀定的硫酸制得。
为⼴谱抗⽣素,对⾰兰阴性杆菌阳性菌及结核杆菌有效。
细菌易对其产⽣耐药性。
对卡那霉素进⾏结构改造,发展了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素,阿⽶卡星(Amikacin)等⽤于临床。
三、阿⽶卡星(Amikacin) 阿⽶卡星为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素。
主要⽤于对卡那霉素或庆⼤霉素耐药的⾰兰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
药综备考药物化学知识点 抗生素

1、分类1)β-内酰胺类2)四环素类3)氨基糖苷类4)大环内酯类5)多肽多烯类6)其他类病源微生物:细菌、真菌、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细菌:能被革兰氏试剂(结晶紫和碘)染为蓝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相反不能染色或呈粉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菌(G-)。
按形态:杆菌、螺旋菌、球菌抗生素(Antibiotics)抗生素是某些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或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相同化合物或结构类似物,在低浓度下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或肿瘤细胞有强力杀灭、抑制或有其他药理作用的药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干扰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抑制胞浆外黏肽的交联过程;磷霉素和环丝氨酸干扰胞浆内黏肽前体N-乙酰胞壁酸的合成;万古霉素干扰胞浆膜阶段的黏肽合成.(2)损伤细胞膜: 多粘菌素B和两性霉素等作用在细胞膜上,引起细胞膜的损伤,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物质外流.(3)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氯霉素, 林可霉素,四环素和大环内酯,氨基糖苷类,噁唑烷酮类药物能够与细菌核糖体中的亚基作用,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4)抑制和干扰核酸的合成: 磺胺干扰四氢叶酸的合成,进而影响DNA的合成. 利福平和灰黄霉素干扰细菌RNA和DNA的合成和转录;喹诺酮类药物抑制细菌的拓扑异构酶,使DNA的复制受阻.第一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基本结构结构特点(1)除单环β-内酰胺类外,均具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胺,四元环通过N及相邻的叔C与另一个五元(六元)环稠合,青霉素类的稠合环氢化噻唑环,头孢菌素类的稠和环是氢化噻嗪环(2)除单环β-内酰胺类,2位C连有羧基;青霉素类C-6,头孢菌素类C-7,单环β-内酰胺类C-3都有酰胺侧链(3)β-内酰胺环取代基在环平面下称α键,用虚线表示;在环平面上称β键,用实线表示(4)优势构象为两个稠合环非共平面。
青霉素沿N1-C5轴折叠,头孢菌素沿N1-C6轴折叠(5)抗菌活性与母体的构型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位的羟基和12位的羟基与9位羰基形成一个 脱水的缩酮结构(没有活性)。 红霉素他对酸不稳定,在体内易被胃酸破坏, 口服生物利用度差。
9
阿齐霉素
330
由红霉素的9位羰基经过重排,还原以后得到的 15 元环的抗生素,这样修饰以后,抗菌谱比红 霉素也扩大了。 10
1
三、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
323
N-甲基葡萄糖胺
链霉胍
链霉素
中间有一个氨基糖,有一个氨基环醇形成这样 一个苷键。
2
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化学结构特点
它是氨基糖,显碱性,可以和酸形成盐;有旋 光性;有两个毒性:一个毒性是氨基糖苷类的 药物,以原型的形式从肾脏排泄出去,会引起 肾脏的毒性,会对颅脑的第8对脑神经(听神 经)产生损害,引起不可逆的耳聋。 3
抗生素 (Antibiotics)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 物,在小剂量的情况下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 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毒性,这类物质, 我们把他称为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以及抗生素都是用于冶 疗病源性的微生物感染的一些疾病,通常我们合 起来称为抗感染药。
甲砜霉素
334
氯霉素的基础上把硝基改成强吸电子期的甲砜 基,得到甲砜霉素,他的抗菌谱和氯霉素基本 相似,抗菌作用较强。
13
小结
这章的,以及他的不稳定性,以及 对耐药的情况,对 β 内酰胺抗生素抓住他的化 学稳定性和产生耐药菌的情况来修饰,进行半 合成抗生素的研究。
14
卡那霉素
324
与青霉素不能溶解于同一溶液中使用,否则 会导致失活;使用的过程中细菌会对氨基糖苷 类的抗生素产生钝化酶,导致耐药性,
4
阿米卡星 324
卡那霉素
阿米卡星
对卡那霉素的氨基中间引入一个 α 羟基的氨基 丁酸,这个羟基在羰基的羧酸的 α位是个手性 的分子,他的 D 构型的活性比较高。
螺旋霉素
325
由三个组组成的混合物,也有人把他乙酰化, 也叫乙酰螺旋霉素,临床上用得多的是乙酰螺 旋霉素。
11
氯霉素
331
化学名:D-苏式-(-)-N-[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 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对硝基苯基氨基 醇的结构,他有2个手性中心有4个对应异构体, 只有 D 型 - 苏式 - ( - )左旋化合物才有效,氯霉 素对伤寒和副伤寒很好的作用,由于他的毒性 比较大,现大临床上用得比较少。 12
7
红霉素
326
3位、5位有一个糖,9位有羰基,对酸不稳定,水溶 液也比较差。把这个6位羟基和琥珀酸进行酯化,形 成琥珀酸乙酯,琥珀酸的另一边与另一个乙醇形成酯, 就是乙酰红霉素(可以口服),他的稳定性比红霉素 要好。
8
红霉素在体内的变化 328
5
庆大霉素 324
也是由氨基糖苷类组成的一个抗生素,庆大霉素 由三种不同结构组成的混合体。
6
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25
红霉素
分子中间有一个14元或16元组成的内酯结构,通 过内酯环上的羟基和去氧氨基糖或6-去氧糖缩合 成碱性苷,对酸对碱不稳定,在体内容易被酶水 解,这些水解以后会导致内酯环开环丧失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