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主题: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年级:六年级一、教学目标1.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包括生物的活动规律和行为变化。
2.了解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包括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点1.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生物如何适应昼夜变化。
2.生物如何适应四季变化。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植物、白纸、玻璃瓶、水壶、温度计、昼夜模拟器等。
2.教学资源:图片、视频、教学PPT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呈现昼夜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提出问题:你认为昼夜变化对于植物和动物来说有哪些影响呢?2.探究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实验让学生观察盆栽植物的生长状态,记录植物在白天和晚上的生长情况。
安排实验小组模拟昼夜变化,使用昼夜模拟器调节光照时间,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比如夜间捕食动物的行为规律,昼夜的温度变化对动物的适应能力等。
3.探究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实验利用玻璃瓶、水壶和温度计进行一个小实验,模拟夏季和冬季的温度变化。
让学生观察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理解温度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四季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比如冬眠动物的生活习性,夏季迁徙动物的行为规律等。
4.总结和展示让学生总结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成果。
六、作业布置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调查生物在昼夜和四季变化下的行为和生长变化,并记录调查结果。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昼夜和四季对生物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昼夜和四季的交替变化对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昼夜变化影响生物的生物钟和生物的行为表现,而四季变化则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产生影响。
本教案主要介绍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究。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和四季的概念,并能够正确描述它们的变化规律;2. 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包括生物钟、行为表现等;3. 了解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包括生长发育、繁殖、适应环境等;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昼夜和四季的概念;2. 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3. 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4.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际观察窗外的天空,引导学生讨论昼夜变化的现象。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有没有观察到天空从亮到暗、从暗到亮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回事?”2. 学习昼夜变化(30分钟)教师介绍昼夜的概念,并通过图片、图表或实物道具展示昼夜变化的规律。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天空颜色的变化,并与昼夜变化的规律进行对比。
接着,教师讲解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昼夜的交替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你们有没有发现自己在白天和晚上有不同的精力和活力?”3. 学习四季变化(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四季变化的现象,包括温度变化、天气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四季的变化规律。
教师介绍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有没有观察到植物的变化?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能看到不同的植物?植物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里生长、开花或结果?”4.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探究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可以设立以下实验问题:“昼夜的长短是否会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在不同的季节里,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教案: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3.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昼夜变化和地球自转的关系;2.四季变化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课件、教学实验材料;2.生物图鉴、地理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向学生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2.学习昼夜的变化:(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为什么会有昼夜的交替;(2)通过实验模拟地球自转,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地球自转的过程;(3)讨论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如动物的活动规律、植物的生长周期等。
3.学习四季的变化:(1)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2)利用实验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四季交替的原理;(3)探讨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如动植物的繁衍生长、气候适应等。
4.总结归纳:通过案例和生物图鉴等实例,让学生总结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科学归纳能力。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行找寻更多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的实例,并进行总结和展示;2.在户外开展自然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讲解与实验结合的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通过实践感受,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需要加强案例的引导和实践探究的教学策略,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和应用科学知识。
七、作业布置:1.自主探究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写一份总结报告;2.定期观察并记录身边生物的昼夜活动和四季变化,积极参与户外实践活动。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教案主题: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2. 掌握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机制;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图片、实验器材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的形式,讲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包括以下内容:1. 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的活动节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等;2. 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食物供应和生存环境等;3. 生物的适应机制:生物通过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来适应昼夜和四季变化。
Step 3:实验展示(15分钟)教师进行实验展示,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讨论实验结果。
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 你们身边有哪些生物在昼夜和四季变化中有明显的适应机制?2. 为什么有些生物在昼夜和四季变化中没有明显的适应机制?Step 5: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的适应机制,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的适应机制。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份PPT进行展示。
Step 8: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展示、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 华师大版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第一节昼夜的成因教学目标: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2.了解昼夜的成因3.了解“日”的定义,以及它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4.知道中国古代的记时仪器和著名的天文学家教学重点:昼夜的成因、地球自转教学难点:杆影测量教学过程:二、知识目标1、地球的自转①地球自转的中心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③地球自转的周期④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2、昼夜交替的成因①产生昼夜的原因②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③白天中日影的变化3、计时工具①日的定义②古代计时工具③现代计时工具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①张衡②祖冲之③一行④郭守敬第一节四季与节气四季与节气教学方法....问题提出、学生讨论、媒体播放、阅读总结二、知识要点1、地球的公转...①地球公转的中心...②地球公转的轨道...③地球公转的周期...④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2、四季的形成...①地球自转(日影长度的变化)...②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度不变)...③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④黄赤交角造成的结果......午间日影变化、光照时间变化、光线直射点变化、温度变化...⑤四个重要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⑥四个季节(春夏秋冬)3、二十四节气...①地球公转与节气...②节气与农业生产第三节月球与月相(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础情况2.了解月球的公转和自转3.了解日、地、月的相间距离和相对运动,以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4.了解农历与月相的关系和朔望月。
5.了解月相的成因并进行月相观测,掌握月相变化规律。
6.知道人类飞向宇宙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和行星的探测。
教学重点:月相的定义,农历与月相的关系教学难点:月相的成因和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具使用:教学用球两个,照明光源一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找一位同学读下列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弓。
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教案)
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关于生物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2.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2.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再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入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PPT。
2.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3.准备小组讨论的模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知识,激发学生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产生的现象。
让学生初步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如:北极熊因为昼夜变化而进行迁徙,植物因为季节变化而开花结果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进一步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如:减少碳排放,保护野生动物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是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具体影响,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从而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难点:深入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实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
3.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知识。
b.提问:“你们知道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吗?”2.呈现(10分钟)a.通过图片和实例,呈现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b.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例,提出问题。
3.操练(15分钟)a.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b.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a.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具体影响。
b.学生分享: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2021-2022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生物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4.科学伦理: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5.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使其能够从生物学、地理学等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物钟的原理和生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昼夜和季节变化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有些植物只在春天开花?”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这个操作将演示光周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昼夜节律和季节变化对生物的基本影响。昼夜节律是生物体内的一种生物钟调控,它影响生物的行为、生理和代谢。季节变化则通过气温、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迁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燕子的迁徙,它展示了季节变化对生物的实际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突破方法:通过图解和实例,帮பைடு நூலகம்学生理解生物钟的复杂调节过程。
-光周期现象的生物学意义:阐述光周期对植物生长发育、果实成熟等的重要性。
-突破方法:利用实物或模型,展示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植物的生长状态,使学生直观感受。
-生物适应四季变化的方式:分析生物如何通过行为、生理和形态等适应季节性变化。
-突破方法:结合本地生物实例,对比不同季节生物的特征,引导学生总结适应策略。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7.2 昼夜与四季 教案设计
昼夜与四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昼夜交替形成的根本原因;知道四季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发展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认识到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共同完成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相互协作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昼夜成因、四季成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知识回顾与深化: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绕着什么在自转?自转周期多长?地轴是虚拟的,我们如何得知虚拟地轴在哪?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24小时,地轴贯穿于南北两极点,地轴的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绕着什么在公转?公转的周期是多少时间呢?绕日公转,公转的周期为365.25日。
观察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地球上有昼夜之分?本节课可以为你彻底揭晓答案哦。
二、讲授新课打电话:(美国纽约)兰兰,早上好!(中国宁波)阿姨,晚上好!为什么她们说的时间不统一呢?1.活动1昼夜的形成:实验仪器:地球仪、手电筒。
操作:打开手电筒,远远照着地球仪,思考:(1)手电筒代表什么?太阳。
(2)打开手电筒,是不是整个地球仪都被照亮呢?不是。
(3)那是多少被照亮了呢?一半。
(4)地球仪上哪边代表白天,哪一边代表黑夜?被照到的那面为白天,没被照到的那面是黑夜。
2.活动2动脑想想:(1)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2)假如地球本身是透明的,我们又会看到怎么样的情景呢?用透明的白炽灯泡演示假如地球是透明的,假如地球是发光的。
思考:产生昼夜现象地球本身要具备什么条件?结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1)地球本身不发光;2)地球本身不透明;3)太阳同一时间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
3.活动3昼夜交替的成因:实验仪器:地球仪、手电筒、小纸人。
(1)打开手电筒,并固定不动(为什么固定手电筒不动?)手电筒相当于太阳,视运动不明显。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科目:科学年级:六年级上册主题: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植物和动物的适应能力。
3.能够描述昼夜和四季变化对不同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1.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植物和动物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适应能力。
教学准备:1.班内植物和动物的图片或模型。
2.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
3.与昼夜和四季变化相关的课件或教材。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班内的植物和动物,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昼夜和四季变化对这些生物有影响?为什么春天的植物叶子翠绿,而冬天的植物叶子凋零呢?第二步: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教材,向学生介绍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包括昼夜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休息规律的影响,以及不同季节对植物和动物的适应能力。
第三步: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校园中不同季节的植物和动物,记录它们在不同季节的表现。
比如春天的植物生长茂盛,夏天的动物活动频繁,秋天的植物开始凋零,冬天的动物进入冬眠状态等。
第四步:展示(15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成果,并进行讨论,分析不同季节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以及它们的适应能力。
第五步: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鼓励学生思考,未来该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帮助生物适应环境的变化。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个植物或动物,通过调查和观察,了解它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适应能力,并进行汇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来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掌握昼夜和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重点内容:1.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原因。
2.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图片、实物或模型。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出昼夜的概念,并与学生互动。
2.教师引出四季变化的概念,与学生一起回顾四季变化的特征。
步骤二:呈现(10分钟)1.教师用图片或黑板上的示意图,向学生讲解昼夜变化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
2.教师解释地球自转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昼夜变化的原因。
3.教师用图片或黑板上的示意图,向学生讲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
4.教师解释地球公转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四季变化的原因。
步骤三:讨论(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昼夜和四季变化对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昼夜变化对动物和植物的生物钟有何影响?b.四季变化对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何影响?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他们总结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步骤四:实验或观察(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比较在黑暗和光线下的植物生长情况,或观察四季变化下某种动物的行为和外貌变化。
2.学生记录实验或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或观察中发现的规律和结论。
4.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补充和解释相关知识。
步骤五:拓展与巩固(10分钟)1.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昼夜和四季变化对动物和植物的影响。
2.教师与学生一起回答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并加以解释和补充。
3.教师提供拓展阅读材料或参考书籍,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科学概念目标1.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2. 地球运动和地球上的一些现象有因果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1. 能通过网络学习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 能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科学态度目标1. 了解自然之妙,感受生命之坚强、生命之美,形成自然敬畏之心。
2. 有总结归纳知识的习惯,有建构知识网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知道产品的投产必须经过对环境和自然影响的论证。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和四季变化给生物带来的影响。
难点:用思维导图归纳整理本单元的知识。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连接网络的平板电脑、浏览器、文字处理软件。
教师准备:有控制终端的学生电脑管理软件、平板电脑、班级大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
展示地球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图片,学生观图。
2.过渡。
谈话: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变化,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影响?四季变化又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呢?说明:在问题抛出后,没有立即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而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所知写在便签纸上,旨在给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是培养学生精细加工信息的习惯。
二、探索活动一:交流我们知道的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1.把你知道的知识分别写在两张便签纸上,在一张便签纸上写昼夜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在另一张便签纸上写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
2. 小组内分享。
3. 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给以鼓励与肯定。
活动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的案例1. 谈话:大千自然,无奇不有,关于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一定还有很多非常有趣、非常神奇的现象。
让我们通过网络学习来了解更多的信息吧!2. 明确学习要求。
(1)使用浏览器查阅权威科普网站的内容。
(2)一边阅读一边提取关键信息,分类记录在便签纸上。
2021~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一. 教材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生物的生活的。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知道生物的生活和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生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一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具体影响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的观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节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具体影响。
2.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实际的观察,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3.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的观察,为学生讲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关于生物和环境的图片,用于展示和讲解。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说明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准备一些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生物和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然后,提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比如,讲解一些生物在昼夜和四季变化中的行为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观察和思考。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节内容。
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是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探讨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 students to observe, think, and explore, soas to cultivate their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难点: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教具:图片、实物模型、课件等。
3.学习资源: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昼夜和四季变化的产生。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生物的生活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运动和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
2.让学生了解这些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理。
2.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
2.准备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变化,并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基础。
3.操练(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分析一些生物如何适应昼夜和四季变化。
学生可以举例说明,并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应对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例如:温室效应、人工造林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例如:观察身边的生物如何适应四季变化,并写一篇短文。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2(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2(新版)一. 教材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结论,进而深入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生物和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昼夜和四季变化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提升认知。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能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2.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验证结论。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2.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安排实验室,保证实验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和四季变化,提出问题:“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的成因。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如:设置昼夜变化的实验环境,观察生物的行为变化;设置四季变化的实验环境,观察生物的生长变化等。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如何利用昼夜和四季变化来改善生活?如:农业种植、作息安排等。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教案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知识点概括昼夜的成因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自西向东旋转。
从北极上看:逆时针,南极上看:顺时针(北逆南顺)2.地球自转周期:约1日(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1次3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由于地球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所以地球上看太阳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现象:原因地球在自转,且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4北半球早上杆影西北边,中午正北,下午东北。
正午杆影最短,正北方向。
5张衡:浑天仪,地动仪四季与节气1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杆影最短的时间是正午,此时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最大,称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大,竿影短,热(夏天、中午);太阳高度角小,竿影长,冷(冬天、早晚)。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中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夏至日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冬至日最小。
3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周期365.256天。
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66.5度的夹角。
公转周期,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在公历中每隔4年设置一次闰年,闰年中多出的一天日期是2月29日。
4地球的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地球五带,四季更替5在同一天里,正午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6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7重要的节气。
春分,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8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记时方法叫做节气。
相邻两个节气之间间隔15天9我国常用的的日历是公历,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础编制的立法,常用单位年10太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回归线:南纬23.5度。
北回归线:北纬23.5度。
赤道上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昼夜与四季》教案
《2 昼夜与四季》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了解昼夜的成因。
3、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4、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的成因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地球公转特点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昼夜的形成1、播放幻灯片。
问题: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有白昼与黑夜之分,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正确答案)问题:是不是白昼永远都是白昼,黑夜永远都是黑夜?(不是)问题:那昼夜的关系是怎样的?(昼夜交替的)问题:为什么昼夜是不断的交替?(地球自转)2、师生共同探究地球的自转。
(1)学生实验探究地球自转方向:四个同学围成一个地球,一个同学是太阳。
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学生通过转动手中的地球仪领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同时去发现地球自转的其他特征: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地球以地轴为中心自转。
3、议一议。
(1)假如地球不自转,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呢?(2)如果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会有什么特殊现象?(3)地球的自转会产生那些现象?讲述:同学们说了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球体(太阳光照)昼夜现象(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
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吗?(约24小时,也即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日)。
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1日=24小时。
讲述:我们古代祖先就注意到了昼夜交替现象,他们就以地球自转为计时基准,以“日”为单位,发明了许多计时仪器:(圭表,日晷,漏刻)。
讲述古代计时仪器的工作原理:可以说我们的祖先非常的聪明,他们不仅发明了这么多计时工具,也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我国的天文学取得辉煌的成就,他们中有许多杰出的代表。
你能说说他们是谁吗?二、四季的形成1、学生模拟地球绕日公转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知识点概括昼夜的成因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自西向东旋转。
从北极上看:逆时针,南极上看:顺时针(北逆南顺)2.地球自转周期:约1日(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1次3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由于地球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所以地球上看太阳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现象:原因地球在自转,且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4北半球早上杆影西北边,中午正北,下午东北。
正午杆影最短,正北方向。
5张衡:浑天仪,地动仪四季与节气1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杆影最短的时间是正午,此时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最大,称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大,竿影短,热(夏天、中午);太阳高度角小,竿影长,冷(冬天、早晚)。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中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夏至日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冬至日最小。
3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周期365.256天。
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66.5度的夹角。
公转周期,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在公历中每隔4年设置一次闰年,闰年中多出的一天日期是2月29日。
4地球的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地球五带,四季更替5在同一天里,正午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6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7重要的节气。
春分,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8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记时方法叫做节气。
相邻两个节气之间间隔15天9我国常用的的日历是公历,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础编制的立法,常用单位年10太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回归线:南纬23.5度。
北回归线:北纬23.5度。
赤道上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南北回归线只有一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月球与月相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月球相貌的变化叫做月相,月球表面布满的大大小小的圆环形的坑,环形山,为月坑2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和水,也没有任何生命,是一个荒凉寂静的世界。
3月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和公转。
它的自转周期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恰好相等,都是27.3日。
4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2%,质量约为地球的1/81,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00km。
5以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叫做“月”。
在公历中,每一年分为12个月。
6在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相要经历新月、上弦、满月、下弦等一系列的变化,造成月相的主要原因是月球本身不发光、能反射太阳光。
“上上上西西”: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天空,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
“下下下东东”: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天空,月亮的东侧半边明亮。
7月相变化的周期叫一个塑望月,等于29.5日。
8据你所知在我国的节日中,根据农历确定的节日有重阳节,端午节等。
9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差不多成一直线时,月影挡住了太阳,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10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使得月面变暗的现象叫月食。
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发生月食这一天的月相是满月,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日地月成一直线11发生日食这一天的月相是新月,日食有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12发生月食时,先缺失的是东面,此时发生的月相叫满月;发生日食时先缺失的是西面,此时发生的月相叫新月。
13,20XX 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1地球公转:绕太阳,自西向东,365.256天2地球自转:绕地轴,自西向东,23小时56分4秒3月球公转:绕地球,自西向东,27.3天4月球自转:绕月轴,自西向东,27.3天5月相变化:一个朔望月,29.5天6一天中杆影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一般正午12点钟,杆影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温度最高 一年中正午杆影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北半球夏至日杆影最短,太阳高度最大,温度最高7赤道:是地球上距南北两极相等的大圆,是所有纬线中最大的一条纬线。
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这两条特殊的纬线称为回归线南回归线——南纬23.5°的纬线; 北回归线——北纬23.5°的纬线。
极圈:昼夜长短达到极端,即24小时昼长和24小时夜长的南北界线,即南北纬66.5°的纬线。
南极圈——南纬66.5°的纬线; 北极圈——北纬66.5°的纬线。
8春分:3月20日或21日。
夏至:6月21日或22日。
秋分:9月23日或24日。
冬至:12月21日或22日 9A 阳光直射南半球南回归线,是冬至B 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是春分C 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回归线,是夏至D 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是秋分赤道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春分23. 5º N 0º23.5º S第二章昼夜与四季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A.昼夜长短的变化 B.昼夜更替C.太阳高度的变化 D.四季的变化2.元旦这一天,下列城市的白昼最长的是( )A.广州 B.宁波 C.北京 D.哈尔滨3.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4.在我国一年中四季昼夜等长的时候是( )A.夏至 B.秋分 C.冬至 D.立夏5.月球上有一座大的环形山是用中国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叫( )A.张衡B.孟子C.僧一行D.沈括6.假如在夏至日正午12:00,小莉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小欣在杭州武林广场同时测量一根一米长竹杆的影子,结果最有可能的是( )A.两地杆影一样长 B.杭州的长,北京的短C.北京的长,杭州的短 D.不一定7.下列物质中,月球上存在的是()A.液态的水 B.大气 C.生命物质 D.矿产资源8.在月球表面物体会变的很轻,这是由于()A.月球的质量小,体积小 B.月球上没有大气C.月球距离太阳近 D.月球表面不断受到陨石撞击9.月球表面环行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月球表面隆起 B.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陨石坑C.雨水冲刷形成 D.河流不断冲刷侵蚀而形成10.在月球上,下列活动中宇航员可能做到的有()A.放风筝 B.扔石块 C.打雪仗 D.游泳11.关于月相的说法,正确的是()A.月相变化是月球形状在变化B.“月有阴晴圆缺”,是由于周围气候在变化才产生月相变化C.月相的变化与月球、地球运动无关D.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形状12.下列关于产生月相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月球是一个球体②月球本身不发光③月球绕地球运动④月球相对太阳位置的变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科学家设想,人类将来可能移居月球,如果能实现的话,月球上的居民则可看到()A、有风、云、雨等天气现象B、有碧海蓝天C、有日光、彩虹和风D、有平原、高原、山地14.下列属于月球质量的原因而造成的现象是( )A.月球上找不到一草一木B.月球上环形山众多C.月球上一蹦5米多高D.月球上静寂无声15.把下列四幅图按朔望月所能观察到的月相变化顺序排列()A .a c d bB .c a b dC .d c b aD .d b c a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月球离太阳较近时,温度可高达127℃,较远时温度降到183℃B .太阳中心的温度约6000℃C .月球质量比地球小,故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是轻飘飘的D .月球上看到的天空比地球上更蓝一些17. 下面四种月相中只有在傍晚才能观察到的是 ( )18. 神舟五号胜利升空,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开辟了新篇章,假如有一天,你乘上我国的神舟号飞船登上月球,当日、月、地三者位置如下所示时,在A 点你能看到地球的地相是( )A A .上弦地B .满地C .下弦地D .新地19. 20XX 年10月1日是农历九月初六,从20XX 年10月1日起整个月的月相可能出现两次的是 ( )A .新月B .上弦月C .下弦月D .满月20. 下列活动中,宇航员不可能在月球上进行的是( )A. 开音乐会B. 跳舞C. 挖地D. 做科学实验21.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感受正确的是( )A .这里是无声的世界,只有陨石的撞击声打破了月球的寂静。
B .他们穿着沉重的宇航服,手拿探测器在月面上举步维艰。
C .闲暇时宇航员可以放放风筝轻松一下。
D .他们可以看到地球从月球的地平线上升起,只是看到的天空背景是黑色的。
22. 唐代诗人张继曾著有《枫桥夜泊》,诗中写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所描述的夜景是 ( )A .农历初一B .农历初七、初八C .农历十五D .农历二十二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46分)23.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上午杆影指向 方,正午杆影在 方,下午杆影指向 方,一年中正午杆影最短的那一是 。
24. 月相的形成是:由于日、地、月三者的 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月相的一个变化周期是 ,又称为 ,农历的日期就是根据它来确定的。
A B C D 日 地 月·25. 平时我们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实际上是______的结果,地球上有昼夜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既不__________也不____.26. 当我们看到月面 半部亮则为上弦月,日期为农历 ;看到月面半部亮则为下弦月,日期为农历 ;满月那天为 。
27.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呈 姿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 附近,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 。
28. 读地球公转(地球位于两分两至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1) 用箭头在图上标出地球公转与自转方向。
(2) 地球位于A 处时,日期是__________前后;地球位于B 处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 (填”春分”或”秋分”)(3) 地球位于______ (填字母)处时,北极圈以北到处有极昼现象。
(4) A 处运行到C 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方向是______(填向南或向北)(5) 地球公转至____点时,我国的白昼最长。
(6) 当南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时,地球的位置可能在 (填字母)处。
29. 读月球运行轨道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A 、D 处所观测到的月相及相应的农历日期A 处的月相 ;农历日期 。
D 处的月相 ;农历日期 。
(2)在图中B 、C 处所示的月球内绘出相应的月相。
(3)月球由C 处出发,经过B 、A 、D ,然后又回到C 处所需的时间约为________天,也是月相变化的一个_____,称为_______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