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同名14327)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货币政策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演变。

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很多成功,并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

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

一、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所以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的重点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刺激生产力的发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受到国际市场和国际金融标准的影响。

在1978年,中国签署了IMF协议,并参与到全球货币政策的制定中。

在这个时代,货币政策更多地聚焦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国际市场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的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货币政策不断地跟随全球市场的变化。

中国经济逐渐转型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货币政策也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准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国内对货币政策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的银行业也进一步发展。

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对于国际市场越来越敏感。

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变革,主要表现为更加注重资源分配和市场规律的遵循。

三、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货币政策有着明显的发展阶段。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市场化启动期在市场化启动期,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初期。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定位为稳定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发展。

为此,中国采取了差别化利率的政策,同时还大量引进外资,推进国际化发展。

(二)金融市场化时期在1986年,中国银行业出现了第一所股份制银行,国内金融市场也开始逐渐走向市场化。

在这个时期,货币政策的基础任务是稳定市场,并实现金融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中国还采用了隔夜保证金的做法,来遏制激进投资的炒作现象。

(三)改革开放后的基准利率百度网首页新闻h2016年10月24日火车头新闻-北京关键词: 政府,基准利率,货币政策10月24日,中国央行发布公告,宣布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全面下调25个基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CPI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 •

【时间】:2004年 【背景】:扩大内需取得显著效果后,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投资需求 进一步膨胀,贷款规模偏大,电力、煤炭和运输紧张状况加剧,通货膨 胀压力加大,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以及中小企业、服务业投入 严重不足等新问题,结构问题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 题。 【内容】: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工具的使用】: 财政作为重要的调控手段 一是国债投资规模调减调向。 二是推后预算内建设性支出的时间。 三是有保有控,在总量适度控制下进行结构性调整。 四是深化税制改革,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效果】: 物价水平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降;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趋 于协调投资在降温,消费稳中趋活,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上半年比2004年 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 • • • •
【时间】:1982年 【背景】:国民经济出现下滑 【内容】: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工具的使用】: 主要是通过放松银根,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对企业实行利改税,调 动企业和地方的生产积极性,增加有效供给,缩小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 的差距。 【效果】:从1982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步回升,当年增长 9.1%,增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983年加快到10.9%。 【时间】:1985年 【背景】:改革以后,除了1979年的物价有上涨之外,应该说中国经济 的宏观局势在1984-1986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是第一次由这个转型 中的经济体制内部生成严重通货膨胀的时期。
时间 GDP 1997年 78973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20332.7
84402.3 89677.1 99214.6 109655. 2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分析作者:陈平宋慧琳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14期内容摘要:开放经济的发展伴随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本文通过货币政策常用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发行央行票据的运用分析,外汇储备的增长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弱化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

适时将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推行浮动汇率制,建立财政政策为主导与货币政策配合的调控机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开放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国际资本在国际间流动,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外部因素,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张而逐渐成为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并逐步形成“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压力并存状况。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利用IS-LM-BP曲线全面阐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在经济内外均衡调控中的运用,已逐渐成为分析经济政策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

其重要结论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高度流动时,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安排,则货币政策无效;而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安排,则货币有效。

我国长期实行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对国际资本流动实行较为严格控制和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弱化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上运营成本和金融风险递增的约束,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

本文拟从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效应分析出发,探讨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弱化的原因,并提出优化货币政策的建议。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近期使用较多和频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从2011年10月份首次加息以来,目前已经连续5次加息、8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再创新高。

通常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上缴的准备金增多,减少可用于放贷的资金,达到抑制过度放贷和控制过剩流动性的目的。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石之一,货币政策在中国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然而,在广阔的国土和复杂的经济结构面前,货币政策究竟有多么有效成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通过实施合理的货币政策成功地在通胀压力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信贷政策,中国央行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稳定了市场价格。

这一点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尤为突出,中国坚决应对通胀压力,有效避免了恶性通胀的风险。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调整利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政策,中国央行能够有效地引导经济增长。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迅速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措施,降低了利率、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并鼓励银行提供更多的贷款。

这些措施有力地刺激了内需,推动了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

此外,货币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信贷政策和汇率等手段,引导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近年来,中国央行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市场利率的灵活性,有利于资源按照市场需求进行配置,推动了经济结构升级。

然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样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完善,经济体系中存在诸多机制和制约因素,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效果并不直接。

其次,货币政策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如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影响、国际贸易条件和金融市场波动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不确定,需要及时调整和灵活应对。

另外,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庞大且地区差异明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投融资环境差、金融服务不全等问题,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不明显。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孙振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过程,就是政府基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选择运用适当的政策工具和政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渠道来影响现实经济运行,实现预期调控目标的过程。

从我国现实的货币政策实践效应来看,货币政策的预期政策目标与实际运行效果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种偏差有时较小,则货币政策效应明显;有时又明显偏大,使得货币政策的效应较弱。

这就现实的对我国货币当局提出了货币政策效应问题。

2010年以来我国10次上调准备金、4次加息的宏观调控频度凸显货币政策力度是比较大的。

在这些政策的“打压”下,国内宏观经济数据依然上扬,政策的作用与预期宏观调控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

下面我们就此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当前的货币政策效果在弱化为实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宏观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配合财政政策,开始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实践中货币政策的作用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M2、GDP、CPI的增长动态看,近一年多来一直在攀升。

2010年初到2011年一季度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存款准备金变动率、利率变动率情况如下表:表1 M2增长率、存款准备金变动率、利率变化一览表(2010—2011)存款准备金变动率利率变动率时间广义货币M2供应量同比增长率2010.01 25.99% 0.50%(2010.01.18)2010.02 25.42% 0.50%(2010.02.25)2010.03 22.50%2010.04 21.48%2010.05 21.00% 0.50%(2010.05.10)2010.06 18.45%2010.07 17.62%2010.08 19.21%2010.09 18.96%2010.10 19.38% 0.25%(2010.10.20)2010.11 19.46% 0.50%(2010.11.16)0.50%(2010.11.29)2010.12 19.73% 0.50%(2010.12.20)0.25%(2010.12.26)2011.01 17.68% 0.50%(2011.01.20)2011.02 15.74% 0.50%(2011.02.24)0,25%(2011.02.09)2011.03 16.63% 0.50%(2011.03.25)2011.04 0.50%(2011.04.21)0.25%(2011.04.06)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从上表中看到,在不断的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下,其衡量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一)广义货币M2增长依然偏快。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控制经济波动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货币政策一直是宏观调控的核心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货币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本文将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调整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货币政策主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实施收紧的货币政策,加大银行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手段,限制了货币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这种收紧的货币政策对穷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中国来说是必要的,但也限制了经济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以及金融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也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和变化。

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市场化利率和汇率改革,进一步加强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

2000年,国务院对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强调货币政策要立足于控制通货膨胀,同时注重银行、外汇、金融市场等领域的管理,针对不同阶段经济的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目前的货币政策是以维护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为目标,主要的手段是调整利率、信贷、汇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其中,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也在探索数字货币的发展,为深化货币政策Lehuan背景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二、货币政策调整的效果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资本市场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常会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从而影响短期内经济的增长速度。

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经济增长也不仅由货币政策决定。

但总的来说,中国实施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仍然是有效的。

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较显著,通货膨胀中,价格总水平普遍上涨。

而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往往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而货币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手段。

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比较稳定,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内容摘要: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再次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世界经济相继遭遇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

在此期间,我国货币政策频繁调整,这引发了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本文选取相关数据,对2005年7月-2012年3月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最后,从我国央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程度、货币政策的时滞及政策协调性、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微观主体预期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供给货币政策目标汇率制度和公众预期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对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控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汇率制度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汇率制度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

如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再一次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即人民币放弃单一盯住美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提上日程。

与此同时,我国市场与世界市场联动性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不同于以往。

我国是一个大型开放经济体。

依据宏观经济理论,我国货币供给的扩张会导致实际利率的下降。

实际利率的下降会引起外资流出,提高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供给,人民币贬值。

贬值的人民币会促进我国企业的出口。

而且利率的降低也会刺激投资,使国民收入增加。

但是,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认为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作出决策,而且极少有时滞。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关键字: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在货币经济学理论文献中指货币当局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制定的货币政策,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即货币当局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中央银行现行货币政策目标是四个: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面对的并不是所有货币政策四大目标问题。

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是,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一看效应发挥的快慢,二看效力的大小。

这种分析是正确的思路,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无论从角色、方式还是其发生的作用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保持币值稳定等经济目标的作用也今非昔比,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

但是,无论是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利率进行调节,还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都没能使货币政策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央行政策如泥牛人海,悄无声息地消融在各种制约因素中,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然有待改善。

在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原油价格迭创新高、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极度活跃的背景下,自2006年7月5日起,到2008年6月25日,央行为了抑制日益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先后17次将存款准备金比率向上调整,由8%一路上调至17.5%;同期,利率政策也随之做了相应的调整,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2%连续上调至4.14%。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_熊厚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_熊厚

效性如何呢? 在 第 一 轮 经 济 周 期 中 ( 1978 ̄1984) , 虽 然 银 行 信 用 与 投 资
需求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 但是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并不独立, 各地银行在发放贷款时, 不仅受制于央行, 还要受地方政府的 干预。国有企业的软约束, 加上信贷计划执行方面的偏差( 实际 执行的结果是, 信贷规模往往是贷款发放的最低额而不是最高 限额) , 曾一度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出现投资饥渴症。这一段时 间我国货币供给量和信贷实际上处于失控状态, 货币政策调节 宏观经济的作用基本没有显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根据 1978 年 ̄2003 年 GDP 增长 趋 势 图 , 我 国 经 历 了 3 轮 经 济 周 期 , 2004 年 进 入 了 第 4 轮 即 新 一 轮 周 期 , 经 济 周 期 有 逐 次加长的趋势。从 1978 年形成的第一个峰点 11.7%到 1984 年 形 成 的 第 二 个 峰 点 15.2%, 峰 值 周 期 是 6 年 ; 从 1984 年 形 成 的 第二个峰点 15.2%到 1992 年形成的第三个峰点 14.2%, 峰 值 周 期 是 8 年 ; 从 1992 年 形 成 的 第 三 个 峰 点 14.2%到 2004 年 的 预 计 9%以上第四个峰点, 峰值周期是 11 年; 第 一 个 周 期 6 年 ; 第 二个 8 年; 第三个 11 年。①而且从图 1 可以看出, 除改革开放初 期 外 , 在 各 个 经 济 周 期 中 我 国 货 币 供 给 量 ( M2) 的 增 长 和 GDP
表1
M2 、GDP 、RP I 年增长率相关性分析表M2 增 长 率 1来自0.563639 0.507848
GDP增 长 率 0.563639 1 0.311157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我国是一个大国,并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而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时,一般采用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这可能会带来货币政策在各地区发挥的效力有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到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本文运用V AR模型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统一的货币政策存在的不同反应,进而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向量自回归模型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研究背景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是指当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实施统一的总量货币政策时,各区域由于经济的不同质性,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在各区域内存在反应程度和时滞上的差异。

这种政策效果的差异甚至可能会对一些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学者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比较早,Scott(1955)的研究表明美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从中心市场向周边其他地区传导过程中存在时滞现象,他的研究最早证明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Cohen和Maeshiros(1977)对货币主义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在美国的区域效应层面上进行了检验。

Carlino和Defina(1998)的研究表明利率渠道是美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

Owyang和Wall(2004)则从信贷渠道来分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认为产业结构、银行规模和企业规模的区域差异是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

(二)国内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我国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

张志军(1999)指出我国由于区域间经济的非同质性,统一的货币政策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柯冬梅(2001)运用“最优货币区”的判断标准,认为我国的经济不具有同质性,还不是最优货币区,货币政策应该适当区域化。

孙天琦(2004)也指出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差别化。

赵平(2006)则从企业负债水平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认为各地区企业负债水平的差异是导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

1981年到2011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1981年到2011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双紧
3年
1992~1993年中
第二阶段


双松
1年
1993年中~1997
第二阶段


双紧
5年
1998~2002
第三阶段
松(积极)
松(稳健)
双松
5年
2003~2004
第三阶段
积极淡出
稳健趋紧
偏松和趋紧
2年
2005~2011
第三阶段
中度偏紧
中度偏紧
双紧
5年
1978-1983年,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随着计划控 制的放松和价格改革的推进,短缺经济时期所隐藏 的隐性通货膨胀压力逐渐释放出来,致使整个80年 代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这
1987-1991年是中国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财政?货 币政策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也是第一次自觉地进行 现代意义上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使用。一方面改 变了原来单一的行政性办法,逐渐引入经济,法律 等间接手段,开始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 的尝试,虽然从效果来看,仍然存在各种不足之处 ,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使用的历史 ?另一方面由于经验比较缺乏,采用了各国一般不 轻易采用的财政,货币“双紧”政策组合,用力过猛 ,刹车太急,虽然使得物价水平迅速回落,但也导致 经济增长急剧减速,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受到一定 影响。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中国开始全面推进和深化经 济体制改革,初步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4年,中国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中央银行制度进 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开始建立,为中国及时有效地运用财 政?货币政策组合调控经济创造了必要的制度基础和有利的 体制环境?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基本框架逐步建立过程中,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并重的 手段治理通货膨胀?这次宏观调控有五个显著特点:一是不再 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开始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二是 注重不同政策间的配合;三是不实行急刹车,而是“适度从紧”; 四是在做出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定后,雷厉风行地贯彻实施,并 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五是受货币主义在全世界范 围内流行的影响,1993-1994年以后连续多年实行“适度从紧” 的财政货币政策,基本上奉行“简单规则”,虽然比较有效地控 制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但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外部 意外冲击面前,则显得缺乏应变性?灵活性?

我国近年货币政策及效果分析讲义

我国近年货币政策及效果分析讲义

效果与预期目标
GDP的持续平稳升高
年份
GDP(亿元 人民币)
增长率(%)
2012 519470.10 7.65
2013
568845
7.67
2014
636463
7.4
2015年的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 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 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 增长6%左右,国际收支基 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 经济发展同步。
(二)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钢材品种结构继续优化,电解 铝淘汰落后自焙槽生产工艺步伐加快,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全部水泥 产量的比重增加,一批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 次产业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开始出现解决的迹象。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 加强,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在几个重点调控领域中,房地产投资 增幅明显回落,并呈逐月递减趋势;汽车产量增长速度也开始放缓, 回归到较为正常的状态。受其影响,一些相关行业的调控成效明显。
新常态下的稳健基调的货币政策
2012至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持续强调提出继续实 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加 注重松紧适度,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定向降准、定 向再贷款、非对称降息等措施,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 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优化 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 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 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严格控 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完善人民币汇 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 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引导 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共32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共32页

第一阶段GDP、CPI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120 115 110 105
CPI 100
95 90
1980年 1982年 1984年 1986年 1988年 1990年 1992年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GDP
10000
5000
01 9 8 0 年
1982年
1984年
1986年
1988年
主题:中国货币政策及 财政政策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2)中国历年财政与货币政策概述 (3)中国近三十年的CPI及GDP变化趋势图
(一)
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 效果分析
挤出效应
• 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或税收减少时,货 币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 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的投资会受到抑 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 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
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提高利率,控制投资需求。 • 三是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四是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 五是稳定市场,平抑物价。 • 六是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平衡国际收支。 【效果】:通过宏观调控,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和信贷平衡 的预期目标。但由于经济调整中紧缩的政策力度过大,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 的7.8%降到1981年的5.2%。
1990年
1992年

• 【时间】:1979年 【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 【工具使用】: • 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文章从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入手,提出国内货币政策运行机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必须结合进行以及汇率和利率政策的搭配问题;提出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将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之间进行有效协调,同时将利率作为汇率机制的改革和发挥中的重要联动措施。

标签:开放经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利率协调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具体的经济金融机构和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

开放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客观金融环境的变迁和运行机制的变化,必然要求国家的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汇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相应选择和运用与开放经济相适应的调控机制。

我国以前的宏观经济调控,受当时开放程度不高的限制,仅仅注重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内部均衡的作用。

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之际,外部均衡的研究也应得到重视,力求在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上实现内外均衡的有效结合。

一、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冲突的一般理论(一)米德模型对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的解释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论述了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

他指出,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

由此,在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从理论上讲,经济的内外状况可以有表1所示的四种搭配(假定失业和通货膨胀是两种独立的情形,外部均衡就是经常账户平衡)。

表1描述的第一种情形:为实现内部经济均衡,中央银行应该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增加社会总需求,减少失业;然而要改善国际收支的逆差却应该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和减少对国外商品的进口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同理,表1的第四种情形:为实现内部经济均衡,控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须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然而与国际收支顺差相适应的却是扩张性货币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_原因及改善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_原因及改善

( 一) 内部原因
!、我国运用货币政策的经验
!"
!""! 年第 # 期
政策与管理
资本市场
!"#$%"& ’"(%
一目标, 一个共同特点是最终目标 只限于国内, 这与我国当时的经济 形势是相适应的。但 !""# 年我国 加入了世贸组织,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扩大内需、 通 货紧缩成为经济发展的难点。 原有 的单一目标或双重目标不合适 了。面对新的经济形势, 我们应选 择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我 们还缺乏充分研究。因此, 对货币 政策设计缺乏科学性, 势必影响货 币政策实施效果。
有充分深入的研究, 另一方面要根 据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 货币政策的相关内容。 从研究角度 讲, 货币政策的每个环节有其特有 的内涵、 性能和作用, 对各环节了 解的准确与否, 决定着货币政策的 制订和运用水平高低, 操作人员应 具有相当高的知识水平。 从国外经 验看, 发达国家央行都拥有一大批 著名的金融专家, 他们深谙货币政 策的操作之道, 使货币政策成为各 国调节经济的有效杠杆。我们要 加强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学习并 借鉴别国的有益经验。美英德三 国经验表明, 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 中央银行的信誉对实现货币政策 最终目标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非常有利。 例如,美联储主席经常 就货币政策、经济状况等发表演 说,表明美联储对经济的看法和 相关政策取向。从根据环境及时 调整货币政策来看,由于当前国 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我们 应在研究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货币 政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提高 政策有效性。
了不同学派。 货币政策 效果。 货币 政策的 实施效果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 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和效 果。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连续七次下调人 民币利率,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取消贷款规模管理,改 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公开市 场操作,改进再贷款管理,鼓励 商业银行增加财政资金配套贷 款,发展个人消费贷款,改善金 融服务,积极推进货币运行机 制,改革货币政策工具。今年以 来又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改 革,根据国内外形势连续下调外 币存款利率,查处银行资金违规 进入股市,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 再贷款力度,加强和改进对中小 企业的金融服务,灵活运用再贷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熊厚
【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
【年(卷),期】2005(000)01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四轮经济周期.本文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的四轮经济周期,分析了各个经济周期中货币政策的作用,指出我国货币政策对调节宏观经济总体来讲是比较有效的,但仍然存在货币政策失灵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弱化货币政策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建议.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熊厚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22
【相关文献】
1.中国货币政策由证券市场向实体经济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以证券市场货币政策传导第二环节为研究视角 [J], 戚莎莎;韦省民
2.货币政策行为与效应的博奕分析——兼析中国近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J], 欧阳洁
3.货币政策透明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和有效性系数回归分析的研究 [J], 徐冰
4.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J], 张长征
5.研究当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创新之作──评巴曙松博士新著《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 [J], 张振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同名143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在西方货币经济理论中,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 货币是否能系统地影响产出;第二, 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第三,货币当局是否能够控制货币。

货币与产出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实证检验问题而货币当局对货币的控制能力常常取决于货币层次, 并且也能够从实证检验中得到大致判断。

因此, 判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对货币是否能够系统影响产出的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概念, 是按照西方货币理论的界定, 研究货币政策能否影响产出等真实经济变量, 而产出的波动必然引起短期经济增长率的变化。

因此, 这种方法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归结为货币政策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广义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概念, 是把宏观经济目标与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对比, 依此判断货币政策的效果, 这种思路一般要涉及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以及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等方面的广泛作用。

本文主要按广义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 讨论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关系。

一、1984—1992年的货币政策实践及效应
1983年9月, 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其目的是分离银行系统的行政功能与经济功能, 通过货币政策, 加强宏观调控。

1984—1992年货币政策的特点, 是在过松与过紧的货币供给之间剧烈波动。

由于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 使不同层次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加, 大量超经济增长发行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引起供需失衡, 导致通货膨胀。

年和年的两次紧缩, 由于时间短, 力度不够, 没能很好地达到调节经济过热的目的。

致使年通货膨胀率达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最高点, 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加大调控力度, 采取双紧政策, 这就是后来的1989—1991年三年治理整顿时期。

二、1992—1997年货币政策效用分析
1992年.中国经济出现“泡沫”势头,引发一系列问题①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时膨胀, 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②通货膨胀率高达两位数;③货币供应量暴涨;
④金融秩序混乱, 乱集资、乱拆借、乱提利率、乱放贷款现象严重, 银行各付金骤降,支付困难;⑤乱搞开发区, 撂荒农田、耕地。

针对这种情况, 政府从治理整顿金融秩序入手,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到1996年底, 实现了宏观经济的“软着陆”。

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措施主要包括:①整顿金融秩序;②扩大资金供给, 保证重点建设资金;③灵活利用利率杠杆, 加强利率监管;④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⑤实施汇率并轨, 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⑥银行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离;⑦调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开拓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