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艺术作品与“心灵”

合集下载

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地位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在发生“哲学革命”的同时,美学和艺术科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哲学的再醒觉”引起了“艺术科学的再醒觉”。

[1]正是由于这种“再醒觉”,艺术得到了“更高的估计”;[2]经历了两千多年哲学沉思的艺术本质问题,由此开始了从形而上学走向辩证法、从艺术的经验总结和直观描绘走向高度理论思维、从对艺术与外在存在的关系的表面认识深入到艺术的内部规律、“按照艺术的内在必然性来理解”[3])的历史阶段。

这个历史阶段,在西方整个艺术探索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如果说,十八世纪德国古典美学也由康德开创了艺术本质新的探索领域的话,那么,作为集大成者的黑格尔,他的艺术本质论则标志着这一探索的历史高峰。

虽然在思维与存在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黑格尔是个“头足倒置”的唯心主义者,但他“常常在思辨的叙述中把握住事物本身的真实来叙述”[4],处处充满辩证法,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因此,尽管一百多年过去了,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同他整个美学思想仍然保存着它的“生气”,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

一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同他整个美学思想一样,是建立在他的以“绝对理念”说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美和艺术都是“绝对理念”自我发展过程的产物,而艺术又是美的最高形态。

因此,“绝对理念”说和美的概念,就是黑格尔艺术本质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石。

黑格尔用美的定义来界定艺术的本质,结论是:“艺术即绝对理念的表现”。

“绝对理念”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在康德以前,西方哲学史上围绕着认识论问题,各种哲学流派曾展开长期的论争;到了17、18世纪,经验主义派和唯理性主义派的论争尤为激烈。

经验派认为,人的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与此相反,唯理派认为,理性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是偶然的、模糊的、不可靠的。

前者把经验绝对化,后者把概念和思维绝对化,实际上都是把思维和存在对立起来的独断论。

黑格尔《美学》关于作者、作品、读者方面的基本观点

黑格尔《美学》关于作者、作品、读者方面的基本观点

黑格尔《美学》关于作者、作品、读者方面的基本观点黑格尔《美学》关于作者、作品、读者方面的基本观点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理想的艺术。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要有生气灌注,只有受到生气灌注的东西才具有心灵的生命,才有自由的无限性。

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

黑格尔主张艺术美的和谐与统一,认为艺术可以把外在的现象引领到艺术领域,并以这种外在的现象来显现心灵的自由。

也就是说,心灵把全部材料的外在的感性因素化成了最内在的东西。

基于对理想艺术的这种基本观点,黑格尔在艺术家(作者)、艺术作品以及读者或者观众等围绕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艺术家及作者方面,黑格尔指出,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出来的,他就需要主体的创造活动,但这种创造活动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只有具有一定才能的艺术家才能胜任这项工作。

首先艺术家需要的第一种才能是想象,黑格尔把想象定性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认为想象是创造性的。

黑格尔指出,艺术家要具备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与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艺术家的心灵,并能进行牢固的记忆,然后通过某种恰当的外在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其次,想象和牢固的记忆并不是艺术家的全部资禀,理想的艺术不仅要求能把这种内在的心灵用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还要达到那种外在显现的必须是现实事物的自在自为的真实性和理性,要达到这种真实性与理性,艺术家所选择的这种形象必须是自己受感动的、必须是按照事物的全部深度与广度深切体会的,必须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就为艺术家的个人修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艺术家的知识、阅历、情感、理解力等等。

第三,黑格尔还对才能和天才进行了界定,指出,通过想象的创造活动,艺术家在内心中把绝对理性转化为现实形象,成为足以表现"他自己"的作品,这种活动就叫做"才能"、"天才"。

黑格尔美学思想

黑格尔美学思想

黑格尔美学思想1、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

在黑格尔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是相互联系和矛盾转化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

他以美为核心构筑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美学范畴体系,总结了西方美学发展一千年来的全部美学成果,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同谢林一样,黑格尔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他把艺术由一般经过特殊再到个别的发展过程作为他的美学体系和美学范畴体系建构的线索。

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

①一般的部分,研究艺术美的普遍理念,即作为理想来看的艺术美,主要分析了“美”这个中心范畴。

②特殊部分,研究从艺术美概念发展出的一系列特殊表现形式,即三种艺术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主要分析了与这些艺术类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崇高、美和丑。

③个别部分:研究艺术美的个别化,即艺术的类和种及其系统,在这里分析了悲剧性和喜剧性等美学范畴。

A、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是把艺术美作为理想来看待的。

他把艺术美放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先验的分析。

艺术美是符合其理念本质,是理念本质显现为具体形象。

就美是理念而言,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就美是理念的外在的实现而言,即“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中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这个定义包含着极重要的哲学美学价值。

其一,在理念的运动中把握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对理性派和经验派两大美学思潮在当时最辩证的综合。

这种综合,既超过了康德和席勒的二元对立的外在综合,也超过了谢林的内在绝对同一(无差别)。

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客观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否定掉(取消掉),这种感性存在于美里仅仅被看作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体相对立,理念的感性显现运动是理念本身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的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

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去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黑格尔由此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素)二是表现,内容的外观、表现形式、外在表现三是两者的关系:融会贯通的关系①理念是美的内核、美的本质。

黑格尔的理念不是抽象的,而是抽象概念与具体实在的统一,只有出现在实在里面而且与这实在结成统一体的概念才是理念。

这里的“理念”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是抽象的不要求任何实在性。

黑格尔的理念既有抽象性,又要求实在性。

柏拉图的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不生不灭),黑格尔的理念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艺术的理念与哲学中的概念不同(美与真不同),理念不等于概念,艺术美与哲学逻辑中的真都可视作理念,真作为理念,作为事物的本质、普遍性存在,不呈现于意识;美作为理念,要有指定的存在形式,要在外在世界中实现自己,直接呈现于意识。

哲学的真可以作为抽象概念存在,艺术美则不能,只能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再高明的艺术家也不能离开具体形象单凭概念去进行艺术创造。

理念不等于客观实在。

理念的感性显现,更接近概念所体现的本质,“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中捡回来的现实”。

②“感性显现”是美的形式、美的外观(指理念的感性化、具体化)。

美是理念的外观、放射,只有当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样式时,艺术美才得以实现。

“感性显现”同感性事物相联系。

理念完满地贯通于感性形象,感性形象无处不表现理念,达到水乳交融的一致。

③“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完整word版)黑格尔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善美

(完整word版)黑格尔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善美

黑格尔艺术美的功能——真善美黑格尔提出,以认识功能为中心的真、善、美的统一是艺术美的功用和目的。

这一艺术目的说是针对当时流行的一些片面观点而言的。

黑格尔说:“艺术有它自己的目的,这目的就是这里所说的显现和表现”,也即“绝对本身的感性表现”,“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

对此的解释是,黑格尔认为艺术美的本质既是绝对理性的感性显现,,艺术的根本目的是把“供直接观照”感性显现“还原”到绝对理念,即帮助人们通过对感性形象的观照去认识形象背后的真理和真实。

这个认识真实的功能是艺术的根本作用。

这一艺术目的说,强调了艺术的真,强调了真善美的统一。

他说“真正美的东西”“就是绝对心灵,也就是真实本身”。

所以,在他看来,真决定了美,美由真而生,又为认识真而服务。

在艺术的真(认识)、善(伦理)、美(审美)三功能中,认识功能是最根本的,三者统一于真。

下面就三者的的关系进行辨析:黑格尔在肯定艺术认识功能的同时,并没有否定艺术的伦理教育作用与审美娱乐作用。

他否认将艺术作为单纯的愉悦工具,也不认为艺术的“快感、娱乐、消遣”作用是本身无关重要的东西,而认为这种审美作用是与道德教益相并列的艺术功用之一。

同时,他认为艺术在原则上不应该追求不道德和提倡不道德的内容,这一观点强调了艺术的伦理功用。

黑格尔关于艺术的伦理教益和审美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论言,主要体现在他论戏剧艺术时的观念。

他在讲到从阿里斯托芬到伏尔泰、莱辛、歌德等大师都曾有意识把戏剧作为传播、宣扬他们的伦理观念、政治主张的工具之后说:“如果诗人自己个人的观念确实是站在一个较高的立场上,而不是越出所写动作情节之外的独立意图,即不是把动作情节降低为工具,这对于艺术就没有什么损害。

但是诗的自由如果受到损害,他所表现的倾向本身尽管是正确的,但是与艺术作品毫不相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艺术的伦理功用要通过审美作用、结合着审美作用显现出来,要符合艺术自身的规律。

艺术家的美学特征——学习黑格尔读书札记

艺术家的美学特征——学习黑格尔读书札记

艺术家的美学特征——学习黑格尔读书札记作者:刘凡愚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本文将黑格尔提出的艺术家的七个特征进行重新划分,从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方面进行讨论,并对朱光潜补充的“世界观”因素进行反驳,试分析真正的艺术家具有哪些美学特性。

关键词:艺术家;普遍性;特殊性;美学特性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哲学界和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家,黑格尔的学说对后世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他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在后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被不断争论。

深刻、全面而又精细,黑格尔的思想是不朽的,黑格尔本人也是不朽的。

在《美学》一书中,黑格尔论述了艺术美的理想或理念,在谈到理想即艺术理想时,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理想本身,理想的定性,以及理想的主体性方面。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被黑格尔称为“不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的主体性方面,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艺术家”。

在研究了理想的普遍概念和有定性的表现方式之后,自然而然地会对理想的具体实现产生疑问。

艺术作品是如何属于主体的内在生活的?创作真正的艺术作品需要艺术家具有哪些美学特性?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黑格尔在书中提出了七个特征,分别是“想象、天才、灵感、客观性、作风、风格、独创性”。

艺术作品,需要的是这七个特征的完美组合,每一个都要恰如其分,多出一毫少于一厘都会使艺术受损,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

在我看来,真正的艺术作品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艺术家所要具备的美学特征,就是在发挥自身特殊性的同时,保证作品的普遍性,使作品既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的风格特色,又不因这种特殊性的喧宾夺主而变得无法理解,将感性内容(意蕴)通过合适的形式恰当地表现出来。

在这里,我们打破黑格尔的分类,将其笼统地划分到特殊性和普遍性里面去。

由于这七个特征里的每一种都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只是依照其中更为突出的一方面来进行划分。

二、特殊性:想象、天才与灵感;作风、风格与独创性我们将“想象、天才、灵感、作风、风格、独创性”划分到特殊性这一栏里,是因为这几种特征的个体性和偶然性更为强烈,与艺术家本体的关系更为密切。

黑格尔浪漫型艺术

黑格尔浪漫型艺术

(3)浪漫型艺术,在浪漫型艺术里,精神回到它本身,有自意识的人回到他的“自我”,沉没到自己的内心生活中去,因而和外在客观世界对立起来,采取了藐视现实的态度,凭创作主体个人的意志和愿望对客观世界的感性形象任意摆弄,这样就失去了艺术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应有的和谐一致,同时,由于出发点是自我中心和个人主义,浪漫型艺术中的人物性格就不再象古典型人物性格那样体现伦理、宗教和政治的普遍理想,而只体现个人的意志情感和愿望。

(四)黑格尔在对各门具体艺术论述时,用了最大的篇幅对诗进行论述。

我的理解是,黑格尔认为诗是全书论述三种艺术类型和三个艺术历史发展阶段中最高旨趣的艺术形式,“它是把造型艺术和音乐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里,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从造型艺术的建筑、雕塑、绘画到抽象艺术的音乐,诗用语言、文字这些更感性化、最能完整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手段,来更加自由的反映人的心灵,它甚至作为散文、小说、戏剧、歌曲、舞蹈等等艺术形式的宗主艺术,影响了整个艺术世界的发展。

“它可以不局限于某一种艺术类型,它变成了一种普遍的艺术,可以用一切艺术类型去表现一切可以纳入想象的内容”。

也就是因为它派生出的更多的艺术类型,与它同处于一样的活动范围,并且更适合于现代人的思考、阅读和欣赏习惯,反而在近现代使诗本身从顶峰走向了衰落。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艺术、美的艺术。

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由此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素)二是表现,内容的外观、表现形式、外在表现三是两者的关系:融会贯通的关系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艺术作品一方面作为感性形象,可以见闻感知的;一方面作为理性内容,要诉之于心灵。

二者是统一的。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听起来有点高深,其实说白了,就是想探讨艺术和美的真正含义。

嘿,谁不爱美呢?生活中处处都是美,无论是一幅动人的画,还是一首让人心潮澎湃的乐曲,甚至是一朵在阳光下微笑的花。

黑格尔把这些都捋了一遍,简单说就是,艺术不仅仅是让人看得爽,更是对真理的追求,绝对有深意。

先说说黑格尔对艺术的看法。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理念的表现,是思想和情感的外在体现。

想想看,一幅画不仅仅是颜料和画布的结合,里面还藏着画家的情感,甚至是社会的变迁。

这就像在逛博物馆的时候,看到那些古老的作品,总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

黑格尔说,艺术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观众带到一个不同的境界,哇,这可真是太神奇了!再说到黑格尔提到的“绝对精神”,这可不是个模糊的概念。

他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最直接的体现,艺术能够让人接触到更高的真理。

想象一下,当你在欣赏一场交响乐,音乐流淌在耳边,情感像海浪一样涌动,那一刻,心灵是多么的愉悦和自由啊!艺术让我们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这简直就是一种灵魂的升华。

然后呢,黑格尔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地位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把艺术分成了三个阶段:象征性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

象征性艺术,比如埃及的壁画,它们更多的是在表达某种理念,可能看起来有点抽象。

古典艺术像希腊雕塑,注重的是形式的美和和谐,真是让人一眼看去就觉得心情愉悦。

而浪漫艺术则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像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往往能触动人心,给人一种强烈的共鸣。

这种分类就像不同的菜系,各有各的风味,令人垂涎欲滴。

再来聊聊黑格尔认为艺术和现实的关系。

他觉得,艺术不仅反映现实,更能超越现实。

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把现实中琐碎的东西提炼出来,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新的美感。

就像做菜一样,原材料是重要的,但调料的搭配才是灵魂所在。

黑格尔强调,艺术能够揭示隐藏在现实背后的真理,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生活。

黑格尔关于艺术发展的三种类型

黑格尔关于艺术发展的三种类型

黑格尔关于艺术发展的三种类型
黑格尔根据艺术作品中精神性的内容和感性的形式间的关系,将艺术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
1.象征型:这一阶段,人们不能将朦胧认识到的理性观念用合适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只能用带有神秘色彩的象征符号来代替。

2.古典型:在这一阶段,精神达到主客体统一,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完满契合,理性观念可以通过感性形象来明确表达。

就内容与形式一致的方面来说,古典艺术是最完美的艺术。

3.浪漫型:由于精神是无限的,而人的形体是有限的,因此导致了古典艺术的解体。

有限的物质形态无法继续完满表现精神,所以精神又回到了心灵世界。

黑格尔浪漫型艺术

黑格尔浪漫型艺术

(3)浪漫型艺术,在浪漫型艺术里,精神回到它本身,有自意识的人回到他的“自我”,沉没到自己的内心生活中去,因而和外在客观世界对立起来,采取了藐视现实的态度,凭创作主体个人的意志和愿望对客观世界的感性形象任意摆弄,这样就失去了艺术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应有的和谐一致,同时,由于出发点是自我中心和个人主义,浪漫型艺术中的人物性格就不再象古典型人物性格那样体现伦理、宗教和政治的普遍理想,而只体现个人的意志情感和愿望。

(四)黑格尔在对各门具体艺术论述时,用了最大的篇幅对诗进行论述。

我的理解是,黑格尔认为诗是全书论述三种艺术类型和三个艺术历史发展阶段中最高旨趣的艺术形式,“它是把造型艺术和音乐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里,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从造型艺术的建筑、雕塑、绘画到抽象艺术的音乐,诗用语言、文字这些更感性化、最能完整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手段,来更加自由的反映人的心灵,它甚至作为散文、小说、戏剧、歌曲、舞蹈等等艺术形式的宗主艺术,影响了整个艺术世界的发展。

“它可以不局限于某一种艺术类型,它变成了一种普遍的艺术,可以用一切艺术类型去表现一切可以纳入想象的内容”。

也就是因为它派生出的更多的艺术类型,与它同处于一样的活动范围,并且更适合于现代人的思考、阅读和欣赏习惯,反而在近现代使诗本身从顶峰走向了衰落。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艺术、美的艺术。

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由此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素)二是表现,内容的外观、表现形式、外在表现三是两者的关系:融会贯通的关系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艺术作品一方面作为感性形象,可以见闻感知的;一方面作为理性内容,要诉之于心灵。

二者是统一的。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美学》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

黑格尔《美学》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

黑格尔《美学》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1)自然美: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纯感性物质的、自在的,无美可言,谈不上精神理念。

出现了人,生命才有美可言。

自然美是因人而美,只有在自然形象附合某种概念(精神),体现出精神的灌注与精神相统一时才显出美。

“有生命的自然物之所以美,既不是为了它本身,也不是由于它本身为了要显现美创造出来的。

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意识而美。

”自然美的几种情况都是为人而美的。

如自然物的外在和谐具有愉悦动人的效果,体现一种内在情感或精神意蕴而显得美。

自然景象感发、契合某种心情、与人的情绪相对应、契合。

自然物显出某种精神的特点。

(2)艺术美:艺术美是内在精神心灵的自由体现在外在事物中。

艺术是主体心灵的外观体现。

它主要把生气、精神灌注于生命形象,要对外在事物进行“清洗”,抛却偶然不符合心灵要求的东西,把本质特征显示出来。

艺术家在“想象”中把意蕴与形式、情感熔于一炉。

因此,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表现更高的理想、更严肃的目的,是有目的的精神劳动。

艺术美是人的实践与创造,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只有在人把他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了一种博大的完整性。

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使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

艺术正是按照人的心灵需要来人化自然,人化环境的实践活动。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在外在世界留下人心灵的烙印,复现人自身的人性化世界。

美的创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实践方式。

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上,黑格尔强调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现的美,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就比自然要高多少。

”。

论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论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论黑格尔的美学观点什么是美学?人们从来没有单从“美”的观点,把自然界事物提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研究。

我们感觉到,就自然美来说,概念既不确定,又没有什么标准。

因此,这种比较研究就不会有什么意思。

所以,自然美排除在艺术美之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固然常说,美的颜色,美的天空,美的河流,以及,美的花卉,美的动物,尤其常说的是,美的人。

我们是在什么程度上可以把美的性质加到这些对象上去呢?先不管它,结论是:艺术美高于自然。

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要高些。

太阳为什么不美?例如太阳确实象是一种绝对必然的东西。

但是象太阳这种自然物,对它本身是无足轻重的,它本身不是自由的,没有自意识的;我们只就它和其它事物的必然关系来看待它,并不把它作为独立自为的东西来看待,这就是,不把它作为美的东西来看待。

心灵的作品为什么美?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

自然美的本质是什么?是包涵在心灵里。

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涵在心灵里。

黑格尔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就是“艺术哲学”,通常人们将它概括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即,黑格尔的美学观点:美是艺术哲学。

那么何为艺术?艺术品就是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情感的艺术作品。

而哲学,看起来似乎遥远得不着边际,但其实哲学潜伏在我们生活里,比如说,感觉和情感的科学,也是哲学的一个部门。

美和艺术诚然像一个友好的守护神,把内外一切环境都装饰得更明朗些,对生活的严肃和现实的纠纷可以起缓和作用,以娱乐的方式来排除厌倦,虽然不能带来什么好的东西,至少可以代替坏的东西,这究竟还是聊胜于无。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一、摘抄:
1.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 艺术的任务是以感性形式来表现理念。

3. 艺术的内容是理念,艺术的形式是诉诸感觉形象。

4. 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5. 艺术作品所提供观照的内容,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的东西。

6. 艺术作品的感性因素也非单纯的物质存在,而是感性事物的纯粹显现。

换言之,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必须经过心灵化,作为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呈现给心灵看。

二、感悟: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艺术与哲学、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黑格尔看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意味着美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感知和想象中,还体现在我们的理性和观念中。

这种理念与现实的结合,使得艺术
成为了一种能够超越物质局限、表达人类最深刻旨趣和心灵最深广真理的媒介。

此外,黑格尔强调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这让我意识到,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不能只关注其形式或技巧,而忽略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理念和意义。

同样地,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得作品能够真正地表达出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也对我自己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

我开始尝试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作品,思考它们所表达的理念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形式上更好地呈现这些理念和意义。

我相信,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种理念与现实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我们才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

论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哲学思想

论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哲学思想

论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哲学思想作者:任铠均来源:《大观》2018年第10期摘要:在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体系中,绝对理念是最高的真实。

艺术是由心灵产生的,因而也是“自在自为”的。

根据艺术美的不同形式可将其划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在最高级的浪漫型艺术阶段,精神便脱离了物质形式并发展为完全的概念化,最终进入了哲学范畴。

关键词:美学;艺术;理念;最高职能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从远古时期的人类图腾艺术到如今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是具有独特的地位。

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艺术家摆脱了作坊师傅或匠人的地位,艺术的地位也提高了。

当今社会建立了专门研究艺术的学校和学科,各门艺术形式经过细分后被人们作为研究的对象,而艺术哲学是对所有艺术门类总体的理论探索。

18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讲授艺术哲学课程,《美学》一书是黑格尔的学生在他去世之后根据听课笔记整理编辑出版的,故又称为《美学讲演录》。

该书是黑格尔后期成熟的艺术哲学思想的汇集和总结,它集西方传统美学思想和德国古典美学之大成,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高峰,著名的“艺术终结”论断正是出自这部著作。

尽管围绕他的美学观点展开的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但《美学》一书对艺术哲学发展的推动是毋庸置疑的,要理解黑格尔艺术哲学的产生及其影响就必须从分析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入手。

一、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体系《美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它本身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主要论述了美的概念和艺术美的基本原理;第二卷分讲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第三卷详细论述与上述三类艺术相应的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历史发展,其中又把诗作为重点进行分析。

在黑格尔的理论体系中,真实世界就是绝对理念即最高的真实,也就是“绝对精神”或是“心灵”。

“绝对精神”是概念与存在的辩证统一,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辩正统一。

黑格尔真善美思想略论

黑格尔真善美思想略论

黑格尔真善美思想略论耕森成月关于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黑格尔美学思想巾的一个承要内客。

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黑格尔关学的渊源关系,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真善美的理论。

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42页。

以下凡引自同书的引文,只注页码)。

他把美的内容规定为“理念”这种抽象的精神实体,虽然是错误的,但这个定义中却包含着深刻而合理的见解。

首先,这个定义明确指出,美具有内容和形式这两大要素:“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第87页)。

如果我们把他的定义中作为艺术内容的“理念”改换为“社会生活的木质、规律和理想”,那就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定义十分接近了。

这个定义又表明,仅仅具有内容(理念)还不是美,内容必须通过感性形式显现出来,这就涉及到了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具体形象性问题。

黑格尔对此作了大量的论述。

他指出:“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外形)”(第7页),“感性了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第129页)。

这就是说,美作为一种感性的存在,必须是一个具体的感性形象,内容必须通过这种具体形象表现出来。

黑格尔虽然强调了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即具体形象性这一特征,但他并未忽视内容的决定性意义。

他对那种脱离内容的形式主义的美学观点很反感。

在他看来,“形式的美一般说来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理想,因为理想还要有内客(意蕴)方面的个性,因而也就还要有形式方面的个性”(第221页)。

一部艺术作品“如果它缺乏真正的内容(意蕴),它就还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美”(第366页)。

他举例说道:“例如在形式上是一副完全停匀的美的面孔,而在实际上却一可以很干燥无味,没有表现力”(第221页)。

在《美学》“序论”中,黑格尔对此作了更详细的表述。

他指出,美的概念里“有两重因素:首先是一种内容,目的,意蕴;其次是表现,即这种内容的现象与实在—第三,这两方而是互相融贯的,外在的特殊的因素只现为内在因素的表现”(第122页)。

黑格尔《美学》中的心灵观

黑格尔《美学》中的心灵观

作者: 关雅玲[1]
作者机构: [1]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143-14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8期
主题词: 美学;黑格尔;心灵观
摘要:黑格尔在《美学》中反复提到“心灵”,其心灵观在黑格尔美学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自在自为阶段的理念,即绝对心灵。

其心灵观体现出他对人体心灵的肯定。

理念达到了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就获得了其定性,是在普遍性实现自身于特殊个体之中,心灵于是也成为了统一体与绝对心灵,这种定性的状态表现出来是一种静穆的、守住自我的镇定。

因此,当绝对心灵处于这种状态之时,其实也是处于在神性凝视的光辉之中,黑格尔的美的艺术理想也从而在这沐浴着光辉的静穆状态中得到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艺术作品与“心灵”作者:晏嘉欢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9期内容摘要: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用感性形式表现了超过日常的更高的实在,比现实生活更接近于心灵。

他用艺术作品与心灵的接近来论证艺术作品高过现实世界,可见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心灵”地位之高。

他又指出,心灵是世界的原因,是最真实的;但是仅有心灵的真实是不够的,心灵需要与普遍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状态。

本文从《美学》中艺术作品与心灵的相互关系出发,通过艺术作品展示作为真实的“心灵”的面貌。

关键词:黑格尔艺术作品心灵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指出,艺术作品的作用在于弥补思想和直接意识两者之间的分裂。

[1]11思想展现的是一个超感性世界,直接意识展现的是一个有限的感性世界。

而艺术作品作为桥梁,则能够弥补这个分裂,将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连接起来,让思想和直接意识相互交流。

这是因为“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1]10,这也正是艺术与宗教、哲学的不同之处,艺术作品所能展现的“最崇高的东西”即是最接近心灵的东西。

黑格尔认为真正真实的只有心灵。

他在《小逻辑》中引述被误认为是亚里士多德表明哲学立场的话来说明:“没有在思想中的东西,不是曾经在感官中的。

”[2]47反过来说,“没有在感官中的东西,不是曾经在思想中的。

”[2]47心灵或精神(精神表示心灵的较深刻的意义)是世界的原因。

[2]47心灵就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是最高的真实,它是概念与存在的辩证的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

所谓“真实”也就是“真正实在”的意思。

艺术作品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感觉和情感,而同时展现了最接近心灵的真实的东西,这也是上文所说的艺术作品的特别之处。

相比之下,没有自由心灵的经验世界则不是真正实在的世界,而只是“更空洞的显现和更虚假的幻相”,也就是“直接感性现实”。

这种现实,“它所现出的形状是一大堆乱杂的偶然的东西,被感性事物的直接性以及情况、事态、性格等的偶然性所歪曲了”。

[1]11外在的现象世界不是真实的,甚至是比艺术作品还要更加虚假的东西。

因为现实同艺术相比离心灵的距离更远,而“艺术不仅不是空洞的显现(外形),而且比起日常现实世界反而是更高的实在,更真实的客观存在”[1]12。

而“只有超越了感受和外在事物的直接性,才可以找到真正实在的东西。

”[1]11艺术的功用就在于使现象的真实意蕴从这种虚幻世界的外形和幻相中解脱出来,使现象具有更高的由心灵产生的实在。

“艺术的显现通过它本身的指引到它本身以外,指引到它所要表现的某种心灵性的东西。

”[1]13《美学》中艺术作品的地位就在于借心灵的力量而出。

在艺术与历史著作的比较中,艺术展现了在历史中统治着的永恒力量,也即“普遍力量”,抛却了现实的累赘;而历史著作则是描绘直接的客观存在在心灵中的显现,有时会显露日常现实世界中的偶然性,流于现实的纷繁琐碎。

这是因为艺术所展现的“普遍力量”与实在的普遍存在区别。

“生气是艺术兴趣和创作需要的东西。

”[1]14如果有了生气,普遍的东西就不是作为规则存在,而是与心境、情感契合为一体而发生效用的。

这就是普遍与心灵的融合。

总之,艺术作品更接近于心灵,在这一点上,艺术比我们眼见的现实更加真实。

但心灵也是需要和普遍结合在一起、进行融合才是理想的状态。

这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是一致的。

黑格尔强调主观理想与现实的调和,他的思想中显出强烈的妥协色彩。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3]2他强调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

“理念不只是实体和普遍性,而是概念和體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统一。

”[1]184理念是抽象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它还包含实体,即概念的对立面。

理念和理念对立面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理念。

而心灵则是理念的源头,是真实的来源。

但是仅仅心灵的真实是不够的,黑格尔还要求只有心灵与普遍进一步融合时才能达到最高程度的和谐。

而这进一步的融合则需要“亲密接触”。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强调了亲密接触的作用,即要走到事物内部、将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相互对比而显明。

为了结合经验、得出规律,必须做到亲密接触,也就是要做到“发现那一事物与我们自身的确定性相一致和相结合”[2]45。

近代西方思想一个很大的原则就是“确定性”,笛卡尔通过对意识的确认确定了“我”的确定性,即我思故我在。

对确定性的追求开启了近代哲学的道路,只有以确定性为基础的知识才是真理。

黑格尔也是这个思路,他把思剥离出来,思一步步离开主观性,认识一步步发展。

当思完全纯粹化时,思就成为一个纯粹的空洞。

如果思成为一个形式,那么这个形式则完全和内容同一,如果思是一个内容,那么内容也完全表现为形式。

所以,确定性作为思的本来展露,必然就是事物的展露,此时思和物就同一了。

这就是黑格尔所言的“亲密接触”,这段话其实也是上文所述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的另一种表述。

而心灵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思考,构成心灵最内在的本质。

”[1]16心灵的思考能力在整个世界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原始的动力作用。

“艺术的目的是要在内容和表现两方面都把日常的琐碎的东西抛开,通过心灵的活动,把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从内在世界中揭发出来,使它得到真实的外在形象。

”[1]366在这段话中,心灵起到的作用在于将理性从内在世界中揭发出来,人虽然是自在与自为的,但是只有“独立自为”才是心灵的特征。

朱光潜在注释中解释道:“黑格尔所谓‘绝对’、‘自由’、‘无限’、‘自在自为’,其实都是一回事,即一个独立自在的整体,不受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所限制,只有把一个对象看作一个独立自在的整体,即理念与现象的统一体,它才是绝对的、无限的、自由的、自在自为的,也才是美的。

‘自为’就是自觉,与存在而不自觉的‘自在’对立,是心灵的特征。

”所以无所依赖、自在自为、自由独立的心灵是艺术的真正内容。

也就是说,黑格尔是以自由的心灵来表现艺术美的。

艺术虽然有时呈现感性现实,但是正如上文所述,这感性现实中必然贯穿自由心灵的精神力量,使得现象具有更高的由心灵产生的实在,这样的现实,“是更高的现实,更真实的客观存在”。

[1]12而自由心灵的活动和力量,也就是更为实体性的东西。

不仅仅是在艺术作品的认识过程中,在和一切表象的接触过程中,心灵也占据统治地位。

“……按照时间的次序,人的意识,对于对象总是先形成表象,后才形成概念,而且唯有通过表象,依靠表象,人的能思的心灵才进而达到对于事物的思维的认识和把握。

”[2]36一切都要有以心灵作为准绳,作为衡量的标准。

在这里,即使承认表象也是因为它在心灵认识世界的道路上起了垫脚石的作用。

在形式的层面讲,最高的世界真实的状态在形式上成为概念,在内容上成为理念。

主客观的分别是世界本身造成的分别,但是主观在主观方面有超越自身变成客观的倾向。

事物的本身还是称为概念。

概念实现于现象,便是概念“外化”,概念具有普遍性,但须在个别事物显现,才有真实性。

概念是现象的“另一面”。

概念这个词在黑格尔这里有独特含义,它强调着普遍性和必然性,而且,作为理念的主观心态,它意味着对象的本来,对象的无限。

艺术作品是概念从它自身出发的发展,是概念到感性事物的外化,但是这其中显出能思考的心灵的威力,不仅以它所特有的思考认识它自己,而且从它到情感和感性事物的外化中再认识到自己,即在自己的另一面(或异体)中再认识到自己,因为它把外化了的东西转化为思想,这就是使外化了的东西还原到心灵本身。

普遍性需要在特殊具体事物中显现,体现一种特殊性。

而心灵十分强大,它不仅能意识、认识到普遍性本身,还能认识到特殊性中的普遍性。

而之所以能够在特殊性中看到普遍性,是因为特殊性被心灵能力还原回去了。

而如何把外化的东西转化为思想的呢?靠的是一种能力活动,自我复现、自我创造的心灵能力。

[2]37 “自然界事物只是直接的、一次的,而人作为心灵却复现自己。

”[2]38这里的复现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在实践中能够把思想实践于外在世界,其次则是能够在实践中达成自我的实现。

最终的目的是能够以自由人的身份,消除外在世界的顽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欣赏他自己的外在现实。

人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前面,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

“艺术比直接感性现实更真实”在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142的表述中也可以见出。

“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

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但从另一方面看,说得更严格一点,真与美却是有分别的。

说理念是真的,就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这普遍性理念需要在外在界实现自己,得到确定的现前的存在,即自然的或心灵的客观存在。

当真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同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

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所以艺术是在普遍性与外在现象同一的时候才真正达到了“美”的高度,其中必定是有心灵的客观参与,从而在“真”的基础上一跃而成为“美”。

艺术的价值在于显现更加真实的心灵性的东西。

“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和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2]42贺麟对于黑格尔观点的精神价值这样说:“黑格尔反对艺术无独立性、无自由性而只是达到个别目的的工具,认为艺术自身有其目的,它表达事物的本质。

这就是说,它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欺骗、虚假绝不能达到真实、伟大的目的,真实是由真理自身产生,绝不产生于虚假。

黑格尔把艺术抬到如此的高度,甚至认为艺术比现实更真……这就显示了艺术的伟大的、精神的、现实的力量。

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事物的神圣意义,人类最深刻的利益,精神上最普遍的真理,得到自觉和表现。

”[4]584在今天,艺术作品能够带给人们的最大慰藉也就在于此,而艺术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过程,有赖于人普遍心灵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1][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2][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3][德]黑格尔著,范揚,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4]贺麟:《黑格尔哲学讲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介绍:晏嘉欢,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8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