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3、教师角色实践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
(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学改革

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学改革作者:崔安玲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4期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在现有的形势下,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目标。
因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教学的各项任务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完成,素质教育的各项任务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完成。
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就没有素质教育。
我们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补充,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所以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2.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
通过深入课堂教学,我们清楚地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角色、学生活动、课堂评估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要求。
二、如何推动课堂教学改革1.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同时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适合改革需要的,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一节课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教师。
从国外的新数运动,到我国的新课改,成败与否,教师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教师一定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具有良好的教师基本功,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贺教学手段来驾驭课堂。
同时,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效地组织教学,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教育社会学1

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导论什么是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教育社会学理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三、教育行为论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学校失范行为四、教育活动论学校教育的主动活动形式: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五、教育组织论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班级组织六、教育制度论社会变迁与教育结构社会结构与经济制度: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人口结构、社会分层七、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八、教育功能论教育制度的功能教育与个人发展教育与国家发展一、导论1、本书对教育对象的界定:教育社会学发展至今,实际上隐含着两种基本的研究路径:第一种是以孔德、涂尔干、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研究的基本路径是:社会结构(或制度)—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偏重“社会事实”,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
第二种主要以韦伯为代表的学术渊源,研究基本路径是:个体事实——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偏重“个体事实”,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
简言之,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为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研究视角、方法综合)现实性、实证性。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分析:教育学的基础学科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4、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功能局限性:表现为其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
比如它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
地位局限性:应用局限性:其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研究成果与结论的应用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5、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假设:关于学校成员行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三:第一,学校系统中的个体行为(教的行为、学的行为、违规行为、管理行为等)不仅由特定的学校环境所塑造,而且还由其他的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第二,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个体行为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第三,个体对学校生活的创造性适应。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A.人口流动B.社会流动C.人才流动D.社会迁移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A.提高行为性成本B.提高物质性成本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A.功能主义范式B.解释论范式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D.结构主义范式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A.群体化形成阶段B.成熟阶段C.形式主义阶段D.瓦解阶段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B.文化革命C.教育革命D.经济革命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
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A.教育规范系统B.教育设备C.象征的标识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A.社会化过程说B.相互关系说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D.特殊社会现象说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A.教辅人员B.教师C.校长D.教育行政人员12.(C)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A.贝塔朗菲B.卢斯山C.韦伯D.泰勒13.1907年苏扎罗在(C)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A.斯坦福B.耶鲁C.哥伦比亚D.普林斯顿14.(C)主要是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A.反抗行为B.嫉妒行为C.从众行为D.竞争行为15.(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16.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这属于(B)A.师生互动独占型B.师生互动主导型C.混合型D.教师主导型17.衡量人口(C)的指标主要有:人口的寿命、人口的死亡率、人口发病率A.质量B.文化素质C.身体素质D.心理素质18.(A)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A.意大利B.德国C.英国D.美国19.(B)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A.按控制的层次分B.按控制的手段分C.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D.按控制方式分20.(A)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A.美国B.英国C.澳大利亚D.法国二、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_。
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问卷及分析

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问卷及分析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其效果直接影响到总体教学质量。
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对推动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生问卷调查是课堂教学效果评估的…—种最直接和客观的手段。
通过问卷调查:①了解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②可以反馈在讲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调整教学计划或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改进管理措施等;③调查结果还为有关部门了解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提供了依据,例如将调查结果作为评选优秀教师的主要依据,使评选工作更加客观公正,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自2002年以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学生问卷调查。
到目前为止已积累了2002--2004年3个学年度6个学期近450个班次的调查数据。
对这些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对进一步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调查范围、内容和方法1.调查范围调查范围涵盖生命科学学院为本院本科生开设的所有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和实验课(实习、公共课除外)。
2.调查方法调查工作由学院派专人或委托班干部在每门课程结束前一周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进行。
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
调查人员分发问卷后学生当场填写,当即收回,申教务员组织人员进行统计。
为保证统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调查表单项选择部分的16个指标如果有一项没有选,该张问卷表作废。
一门课收回的有效问卷表必须超过修课人数的一半,否则结果仅供参考,不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考核依据。
在任课教师上报该门课程学生的总评成绩后,由学院书面通知任课老师该门课程的学生问卷结果,并欢迎任课老师查阅学生问卷。
对于选修学生人数在20以下,回收的问卷未超过10份的课程,其结果不作为课程的考评结果,仅作参考.3.调查内容调查表采用中山大学教务处统一设计的表格,略作修改,内容包括单项选择和开放式问题两部分。
学校课堂教研活动主题(3篇)

第1篇一、前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场所。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特举办本次“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课堂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反思,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明确高效课堂的内涵和特点。
2. 培养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高效课堂的理论探讨(1)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内涵和特点。
(2)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提高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2.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1)组织教师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成功实施高效课堂的案例,互相借鉴经验。
(2)邀请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让其他教师观摩学习。
3. 教学方法创新与探讨(1)开展教学策略研讨会,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4. 教学反思与交流(1)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查找教学不足。
(2)开展教学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1. 活动时间:为期一个月,每周五下午进行。
2. 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3. 活动形式:讲座、研讨、观摩、反思、交流等。
五、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
2. 设立活动办公室,负责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
3. 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指导。
4.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六、预期效果1. 提高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形成共识。
2.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能手,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3.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

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首先,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可以采用趣味性强的游戏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中学生,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对于大学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式教学,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降低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可以结合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再次,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如果学生对某个教学内容理解困难,可以采用示范、引导等方式进行讲解;如果学生学习状态良好,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最后,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
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培训、阅读教育书籍、交流教学经验等方式,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
总之,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因材施教、多样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中职学校教研活动形式(3篇)

第1篇一、引言教研活动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研活动,中职学校应采取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形式,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职学校教研活动形式。
二、教研活动形式1. 教学观摩教学观摩是中职学校教研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旨在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具体操作如下:(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让全体教师观摩学习。
(2)观摩后,组织教师进行评课,分析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3)教师根据评课意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2. 教学研讨教学研讨是中职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旨在通过集体讨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具体操作如下:(1)针对某一教学问题,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
(2)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3)根据研讨结果,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
3. 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是中职学校教研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操作如下:(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组织教师进行学习。
(2)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分析案例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3)根据案例分析,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4. 教学基本功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是中职学校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
具体操作如下:(1)邀请专家或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培训。
(2)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教学基本技能。
(3)培训结束后,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展示,检验培训效果。
5. 教学竞赛教学竞赛是中职学校教研活动的一种激励形式,旨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操作如下:(1)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竞赛内容涵盖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精选]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7a5e11d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d.png)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在课堂内完成的。
任何一种旨在改革教学活动的研究和实践,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效率呢?这是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而又颇感困惑的概念,因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错综复杂。
其实,我们考察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从目标达成性和时间规定性两方面入手。
一般认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课时越少,课堂教学效率越高;而在一定的课时内,学习的内容越多,学生的收获越大,课堂教学效率越高。
可见,课堂教学效率是关于学习收益与教学时间的综合概念。
诚然,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既有人文性因素,又有科学性因素。
不过,根据唯物辩证法“矛盾及矛盾双方地位不平衡性”的原理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了解学生。
为什么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了解学生呢?这是由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
新课程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首先,它是一种涉及师生双方的活动过程,突出了它的实践性。
其次,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突出了它的主体性;第三,它是一种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突出了它的指向性;第四,它对教师的组织形式没加任何的限制,这就意味着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且能够收到切实成效的手段,教师都应该利用,突出了它的多样性。
因此,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收益,教师就必须不断地优化组织学生学习的形式,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而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
它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课堂纪律、参与习惯、阅读范围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才能把握学生学习的倾向,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使他们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程度。
就具体的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而言,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对该学科的了解程度,即学科知识的基础。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五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

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课堂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第三节课堂教学和课堂控制学习目标了解关于课堂结构的主要研究成果,联系实际,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结构形态掌握教师处理课堂冲突的管理技巧,并能够利用相关技巧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实际问题了解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明确课堂控制的概念和联系实际,分析如何进行良好的课堂控制第一节课堂的结构1932年《教学社会学》贝尔斯强调对课堂教学的定量分析70年代后,推崇对课堂教学进行定性分析第一方面:课堂教学结构层面的研究第二方面:课堂教学互动过程的分析第三方面:课堂教学和课堂控制问题课堂教学的时空结构,包括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课堂中的角色结构,涉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角色关系形态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一)课堂的时间结构第一类:课堂互动时间分配结构的研究,以个体互动为分析单位(英国学者高尔顿的研究、吴康宁的研究)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第一类:师生互动独占型第二类:师生互动主导型第三类:混合型第二类:关于课堂活动类型时间分配结构的研究主要分析教育用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课堂控制时间的分配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和非学习活动时间分配结构。
第三类:课堂学习内容时间分配的研究课堂教学中不同学科所花费的时间差异以及同一学科不同主题所花费的时间差异。
(二)课堂的空间结构课堂生态学: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具有相对稳定的群体特征教室不同座位的学生特征、座位安排与完成任务的行为1、传统形态空间构成2、马蹄形态的课堂空间构成3、分组形态的课堂空间秧田型:有利于教室的系统讲授、有利于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分组型、马蹄型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往。
二、课堂的角色结构(一)课堂中的学生角色分析教师和研究者对学生课堂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分析学生自己对课堂角色的认识和理解1.学生自身变量的影响学习成绩好坏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不同;性别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探讨男女生参与课堂的不同行为类型。
教育社会学

课堂教学的研究历史
30年代 30年代
– 沃勒:《教学社会学》(1932) 沃勒: 教学社会学》 1932)
50至60年代 50至60年代
–量化研究:贝尔斯的小群体互动过程分析及弗 量化研究: 兰德斯的教学行为分析 –质性研究:杰克逊的“课堂生活”研究及德里 质性研究:杰克逊的“课堂生活” 本的课堂“学习” 本的课堂“学习”内容研究
教师的课堂讲话大部分属于“直接教学” 教师的课堂讲话大部分属于“直接教学” 中的“讲授” 中的“讲授” 在属于“间接教学”的教师讲话中, 在属于“间接教学”知识传递者” “课堂控制者”与“知识传递者”
我国小学教师课堂角色的研究
“定向者”(A型)。此类教师在课堂中主要通过 定向者” )。此类教师在课堂中主要通过 提问”来控制课堂, 强制” “提问”来控制课堂,“强制”或引导学生的课 堂参与。 堂参与。 定向·定规者” AB型)。此类教师的课堂言 “定向·定规者”(AB型)。此类教师的课堂言 语行为以“提问” 要求”为主, 要求” 语行为以“提问”与“要求”为主,而“要求” 的目的在于确立或维护某种规范(规则、规矩、 的目的在于确立或维护某种规范(规则、规矩、 规定、 规定、规章等 定向·定论者(AC型)。此类教师主要通过 “定向·定论者(AC型)。此类教师主要通过 提问” 评价”来调整学生的课堂行为, “提问”和“评价”来调整学生的课堂行为,这 评价”对学生来说具有“法官裁定” 种“评价”对学生来说具有“法官裁定”的性质 定向·定规·定论者(ABC型)。此类教师的提 “定向·定规·定论者(ABC型)。此类教师的提 问、要求和评价这三类言语行为行为各自所占比 重大致相等
第三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 动形式: 动形式:课堂教学
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与掌握学校课堂教学的时空与角色 结构, 结构,学会用社会学的观点观察与分析课 堂; 掌握课堂中的互动及冲突, 2、掌握课堂中的互动及冲突,了解课堂冲 突的不同处理策略; 突的不同处理策略; 了解课堂控制的概念, 3、了解课堂控制的概念,学会分析课堂中 的问题行为并实施有效的课堂控制。 的问题行为并实施有效的课堂控制。
课堂活动安排

课堂活动安排一、活动规划及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合理安排课堂活动至关重要。
二、选择活动形式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选择。
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演示、问题解答、游戏竞赛等。
每种活动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形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活动内容与课程融合课堂活动的内容应与课程内容相结合,通过活动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活动内容也应该具有足够的挑战性,能够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四、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在课堂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设备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例如,投影仪、电脑、幻灯片、实物模型等都可以使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五、活动设计的时长和次数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考虑活动的时长和次数,避免活动时间过长或者活动次数过多。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可以使学生专注于活动,增强学习效果。
六、组织活动的过程与方式课堂活动的组织过程和方式直接关系到活动的开展效果。
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明确活动目标并向学生介绍活动规则和要求。
同时,要确保活动的流程和方式清晰明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七、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活动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评价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活动后的整合与延伸课堂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堂教学问题,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将活动与其他知识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实现知识的延伸和应用。
九、积极关注学生的意见和反馈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对课堂活动的意见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活动设计。
学生的反馈是改进教学的有力依据,只有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教育活动组织方案

学校教育活动组织方案1. 引言学校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方案,包括活动类型、组织方式和实施方法等。
2. 教育活动类型学校教育活动可以分为学科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三类。
学科教育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考试和作业等;综合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课外活动、文体艺术、生涯规划等;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考察、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等。
3. 学科教育活动组织方式学科教育活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性化辅导等方式进行组织。
课堂教学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和实践等活动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个性化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提高学习效果。
4. 综合素质教育活动组织方式综合素质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兴趣小组、俱乐部和社团等方式进行组织。
兴趣小组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俱乐部和社团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各类文体艺术、科技创新和领导力培养等活动。
5.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方式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进行组织。
实地考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科研机构和历史文化遗址等,增加实践经验,拓宽视野。
社区服务可以让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志愿者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公益项目,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教育活动实施方法为了有效实施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合理安排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各类活动。
其次,培养专业的教师和辅导员,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再次,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包括活动审核、评估和总结等,以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7. 活动资源的整合学校应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以支持教育活动的开展。
人力资源可以通过邀请专业人士和社会人士参与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

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学校教育活动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在校内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学习和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学校教育活动方式,每个学期的授课计划都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来制定的。
教师通过组织课堂讲授、示范、实践、测试等教学活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学科基础,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学过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场景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
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另一种体现。
学校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朗诵、辩论、演讲、文艺汇演、科技展览等。
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组织各种体育运动,如校园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的比赛、康体健身活动等。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另一重要形式,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还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总体上说,学校教育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各种活动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教育体系。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丰富和改进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学校备课教研活动的开展(3篇)

第1篇一、引言备课教研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开展备课教研活动,本文将从活动目的、内容、形式、组织与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4. 激发教师教学热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活动内容1. 教学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标准、教材分析等,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2. 教学设计研讨: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研讨,优化教学方案。
3. 教学观摩与反思: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例,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4. 教学经验交流:邀请优秀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共同进步。
5. 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鼓励教师开发与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四、活动形式1. 集体备课: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例,学习借鉴他人经验。
3. 教学研讨: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寻求解决方案。
4. 教学反思: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5. 教学经验分享:邀请优秀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共同进步。
五、组织与实施1. 制定活动计划: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制定备课教研活动计划,明确活动目的、内容、形式等。
2. 组织教师参与:通过班级、教研组、学校等多级组织,确保教师积极参与备课教研活动。
3. 保障活动时间:合理安排备课教研活动时间,确保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参与活动。
4. 加强过程管理:对备课教研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5. 评价与反馈:对备课教研活动进行评价,总结经验,为今后活动提供借鉴。
六、活动效果1.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2. 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实践形态(3篇)

第1篇一、引言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场所。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实践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课堂教学实践形态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实践形态的特点1. 多样性课堂教学实践形态具有多样性,包括传统的讲授式、讨论式、实验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形式。
这些形态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 互动性课堂教学实践形态强调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互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目标导向性课堂教学实践形态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4. 可操作性课堂教学实践形态强调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课堂教学实践形态的发展趋势1.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现实等新兴教学手段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
2. 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实践形态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
3. 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亲身参与和感受。
课堂教学实践形态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4.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强调将知识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运用和创造。
课堂教学实践形态将更加注重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课堂教学实践形态存在的问题1. 教师教学观念落后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个性课堂的生成策略

个性课堂的生成策略作者:马小芳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第2期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个性课堂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个性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而生成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着独特性,充满了个性化。
个性课堂的生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
只有充分考虑到影响个性课堂生成的因素,才能有效促进个性课堂的生成和发展。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个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课堂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还要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
有个性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高度崇拜,不管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还是人格魅力、教学力量,都会在无形中渗透到课堂中,形成个性课堂,让学生在无形中形成敬畏之感。
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也会自然而然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共振,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促进个性课堂的顺利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向优秀教师学习,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积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究独特的教学方式,努力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个性,提高个性课堂的质感。
二、学生要勇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的参与者就是教师和学生,而且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教是不可能进行的,教学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个性课堂的生成也是为了学生能更好、更全面地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勇于展现出自己的个性,使得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在课堂中学生发散的思维想象力和非凡的思想境界,都会给课堂注入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对于学生独特的答案能够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与学生真正进行思想上的沟通,重点是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扼杀学生活跃的想象力,要激发学生的个性行为,对于学生不适当的行为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个性能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发挥,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自身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课堂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教育规范形式包括

学校教育规范形式包括:1. 课堂教学的规范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它的规范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规范的课堂教学包括课堂纪律、课堂管理、教师授课方法等方面。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
中学生则需要更加严谨的教学方法,以提升他们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 校园文化的规范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环境。
所以,校园文化的规范性也很重要。
规范的校园文化应包括礼貌、爱护环境、安全等方面。
学生应该学会礼貌待人,文明说话,爱护环境,保持校园整洁。
而学校应该有经常性的文明、安全等特定的主题教育宣传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校园文化规范性的意识。
3. 考试制度的规范性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仅是一个自我评估,它还直接影响着学生升学、就业等方面。
所以,考试制度的规范性也很重要。
规范的考试制度应包含合理的考试内容、科学的考试分数计算方法、公平的考试出题及评分方式等方面。
同时还应注意对考试作弊等不正之风做严格的惩罚。
更好的考试制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增添更多的机会。
4. 禁止打架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教育禁止任何形式的违法犯罪行为,例如打架、盗窃等行为。
学校应该对这样的行为及时通报有关部门,进行严厉的处罚。
此举可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为教育事业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总的来说,学校教育规范要植根于师生的心中,以养成规正之风。
师生在校园中行为文明,举止得体,不但可以规范教学秩序,更可以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学校教学活动方案精选

学校教学活动方案精选学校教学活动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精选了几个优秀的教学活动方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我在古代”文化体验活动方案活动目标:通过“我在古代”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其它学校的学生展开深入体验交流。
活动流程:1.课前自主学习:学生自学《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典籍,并写一篇自述,记录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拟人化角色扮演:分组扮演角色,比如“皇帝”、“宰相”、“士兵”、“商人”等,对自己的扮相进行讨论和调整,演绎古代人文化生活。
3.古代艺术品制作:通过制作古代艺术品,如皮影、木偶、泥塑等,创造并体验古代文化艺术的精髓。
4.古代饮食品尝:利用课外时间,在学校或家中自行制作古代饮食,并借助课堂时间进行品尝、交流和分享。
5.制作展板:学生通过采访、观察、研究等方式,制作展板展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认识和体验。
活动评价:本次文化体验活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全面展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才华,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和社交交往能力。
“我是小记者”新闻采访活动方案活动目标:通过“我是小记者”新闻采访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新闻敏感性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活动流程:1.主题确定: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确定新闻采访主题,如体育、科技、社会等。
2.素材收集:学生自主收集相关素材,如采访对象资料、照片、视频、音频等,并进行归纳整理。
3.采访技巧培训:学校邀请专业记者进行采访技巧讲解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采访技能。
4.采访实践:学生拍摄照片、视频、录音等多种形式进行采访实践,将采访结果加以整理和编辑。
5.新闻发布:学生将整理好的作品在学校报刊、学校网站、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发布,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早专门论述课堂互动问题的著作是德拉梅特的《课堂 中的互动》,而以课堂互动为核心,对互动研究加以较 为全面梳理的著作则是沃兹的《社会学与学校——一种 互动论观点》。
28
一、互动类型
互动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法。 按照所涉及心理层面可以将互动分为感官的互动、 情绪的互动及智力的互动等; 按照形式特征可以将互动分为循环式互动、直线 式互动及连锁式互动等。
33
对抗性互动具体包括: 一种是竞争性互动,一般只发生于学生之间,且多半 发生于学习成绩等第相同的学生之间,互动参与者的 共有动机之一是提高或维护自己在教师心目中及班集 体中的“课堂地位”。
另一种是冲突性互动,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中这种互动 主要发生于师生之间。
34
竞争·合作性互动基本上只发生于学生之间。这种互动 并不是竞争性互动与合作性互动的简单相加,而是竞争 与合作的交叉渗透及相互转化。 所谓交叉渗透是指合作中含有竞争因素,竞争中也 含有合作因素; 所谓相互转化则是指合作性互动与竞争性互动交替 连接并转化为相对的一方。
四是“定向·定规·定论者”,此类教师的提问、要求 与评价这三类言语行为各自所占比重大致相等。
23
当然,教师课堂角色研究并非只是区分角色类型的问 题,教师课堂角色类型受制于哪些因素?它对学生课 堂行为有何具体影响?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 题。
24
二、学生角色
至今关于学生的课堂角色定位依然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些学者持有“受抑性角色论”,认为由于制度、班级 人数及权力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中的结构地位不高,总 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压抑,其扮演的课堂角色多为遵从者, 取悦者,忍受者。
70年代,英国的“新”教育社会学研究注重:将课堂教 学社会学的重心放在课堂中的社会过程,并将此过程视 为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界定、相互解释、持续磋 商且不断变化的过程。
3
课堂教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为:课堂教学自身社 会系统;课堂教学的社会制约因素;课堂教学的社会功 能;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
42
一、模式分类
首先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模式”概念。 一种是“客观事实”意义上的模式,或者说“实是模 式”,它是一定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所实际形成的相对 稳定的“基本格局”;
31
从人际状态的性质来看,课堂互动可区分为: 合作性互动 对抗性互动 竞争·合作性互动
32
合作性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彼此配合、互相协作 时所产生的互动。其基本机制是顺应与模仿。 顺应是双向的,它导致顺应者逐渐改变其自身的某些文 化,从而达到相互调适。 模仿则是单向的,是作为社会范型的教师被学生所认同 的结果。
7
英国学者高尔顿(M.Galton)等人的方法更适合于考 察课堂教学时间构成。他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均 分为“有互动”与“无互动”两个部分,并将教师的 “有互动”部分具体分为“与学生个体互动”、“与 学生小组互动”及“与全班互动”三类,将学生的 “有互动”部分具体分成“与教师互动”及“与其他 学生互动”两类。
21
关于我国教师的课堂角色的研究,教师角色主要有四种 类型: 一是“定向者”,此类教师在课堂中主要通过提问来 控制课堂,“强制”或引导学生的课堂参与; 二是“定向·定规者”,此类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以 “提问”与“要求”为主,而“要求”的目的在于确 立或维护某种规范;
22
三是“定向·定论者”,此类教师主要通过“提问” 与“评价”来调整学生的课堂行为,这种“评价” 对学生来说具有“法官裁定”的性质;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首先要区分三种“角色概念”: 一是以社会期待为参照的角色; 二是以社会地位为标识的角色; 三是以社会行为为依据的角色。
18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研究来说,前两种角色概念并 无多少实际意义,因为这一研究的目的只在于具体揭 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社会活动中的“实 扮角色”或“角色面目”,至于这种实扮角色是否同 “受托角色”及“相对角色”相一致,则属于另外的 研究。
12
赫特就“空间构成”对师生交往的影响对三种类型 的课堂教学空间构成进行过比较。
其一是传统“秧田型”的空间构成; 其二是马蹄形的空间构成; 其三是分组型空间构成。
13
(1)传统“秧田型”形态空间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坐于前面、中间靠前位置的学生与 教师、同学间的互动较多;坐在后面、后面靠边位 置的学生互动较少。
25
另一些学者持“适应角色论”,他们在承认学生课堂角 色有受抑的一面的同时,着重强调其反抗的一面,认为 学生在课堂中并非一味地遵从、取悦与忍受,而是经常 地不参与、阻碍或与教师交涉,即扮演旁观者、诘难者 及谈判者的角色。
26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课堂教学与学生独自进行学习活动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它不是“个体活动”,而是“群体活动”,作为活动主 体的教师与学生必然要发生各种相互交往与相互作用, 即所谓的“课堂互动”。课堂教学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 互动。
35
二、互动差异
师生互动包括师个互动与师群互动。在师群互动中,教师的 行为对象并非特定的学生个体,而是学生群体,因此,就互 动的机会而言,师群互动对学生来说具有均等性。当然也包 含着不均等成分,比如教育对全班学生的教学所体现的文化 特征可能只适合部分学生,而不太适合甚至完全不适合其他 学生。不过,这种差异性主要是“客观结果”,而并非教师 本来目的。
4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时空构成
课堂教学的时空构成似乎只是教师的某些“技术倾 向性”的反映,但从根本上来看,它受制于教师的 价值取向,体现着特定的课堂教学的某些社会学总 体特征。
5
一、时间构成
对课堂教学时间构成的社会学研究主要关注对课 堂教学中不同类型的互动所占的时间比重,旨在 通过这种时间比重来说明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特征。
36
与此不同的师个互动基本上是“非均等互动”。师个互 动的主要特征便是差异性。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互 动内容的分配、互动过程的延续及互动关系的建构上都 明显地“因人而异”。
37
首先,教师的互动对象选择明显具有倾向性。教师会选 择有利于自己开展教学的学生进行互动;
其次,教师的互动内容分配明显地具有倾向性。以课堂 提问为例,教师一般倾向于让“学业失败者”回答“判 断性”、“描述性”较强的简单问题,而让“学业成功 者”回答“论述性较强的复杂问题”。
40
第四节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是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逐 步展开而出现的。二者的关系基本上是层面与整体的 关系。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总体模式,而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则是这一活动的社会学层面的 模式。
41
当我们将课堂教学活动视为特殊的社会活动,并将视线 集中于教师与学生这两种特殊社会角色构成的活动网络 时,我们所看到的便是教学活动的微观的社会学层面, 该层面的运行所展现的基本格局,便是课堂教学的社会 学模式。
(2)马蹄形态的课堂空间构成
与教师互动最多的是坐在正对面的学生,坐在最前 面的学生互动最少。
(3)分组形态的课堂空间构成
与教师互动的情形较为复杂,而学生之间的互动最
14
多。
由于在西方国家的学校中,课堂座位大多是学生选择 的结果,因此,他们的研究结果所示学生参与课堂互 动的差异既可能因座位不同所致,也可能是因为选择 不同座位的学生之间本来就在课堂互动积极性方面存 在差异,他们往往是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参与互动或 避开互动的座位的。
29
对于课堂互动的研究来说,关键的是要弄清楚谁和谁 在互动及互动所反映出何种人际关系。据此,可以将 课堂互动分为: 一是“互动主体的构成”; 二是“人际状态的性质”。
30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主体可分为三种:教师个体、学生个 体及学生群体。这三种主体的不同组合可产生课堂互动 的五种类型。
第一种是“师个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第二种是“师群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第三种是“个个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第四种是“个群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第五种是“群群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8
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一是师生互动被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
则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 师,课堂主要是由教师主宰的世界。 二是学生小组在课堂教学中并未成为有意义的“功能群 体”。学生在课堂中或者只是“个人”,或者只是并无 实质性功能联系的所谓“班级”的一员,学生在课堂中 往往表现出来的只是“孤独的个体”。
9
总体而言,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大致可分为 三类:
一是师生互动独占型 即全部时间都用于师生互动; 二是师生互动主导型 即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 三是混合型 即师生互动(也占60%以上)、学生互动及无互动时
间均占一定比例;
10
二、空间构成
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空间构成可理解为课堂内整个物理环境。
狭义的空间构成则指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的 空间形态。
11
最早研究课堂教学空间构成的教育社会学家是华勒,他从 “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的角度出发,指出 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具有相对稳定的群体特征,对教师依赖性 过强者与学习积极性高者通常选择前排座位,喜欢捣乱者往 往坐在后排,希望引起教师注意者一般就坐于中排,胆怯者 则贴墙而坐。华勒认为,由此而出现的课堂空间构成对课堂 人际关系具有很大影响。
15
一般来说,秧田型空间构成,更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 授,有利于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分组型、马蹄型则 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往。
而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座位一般不是自由选择,而是由 教师安排的,这种安排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便于课堂 控制,奉行的是“同桌搭配”的原则。
16
三、课堂的角色结构 (一)课堂中的学生角色 1、学生自身变量的影响 2、课堂教学环境 3、教师和学生对于科目的信念 (二)课堂中的教师角色 (三)课堂角色结构类型 1、两级分类说 2、三分类说 (四)课堂角色结构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