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哲学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优质课(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高二
课题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课型
问题综合解决课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和特征。
(2)理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5、养成每节课反思总结的习惯,学会整理笔记。
学习过程
程序(要素)
时间分配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3分钟
播放歌曲《三个和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渴望。
二、检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
15分钟
1、组织学生谈谈对自主预习单上的思考题的理解,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2、检查学生对评价单上的习题的
完成情况。
分小组行自主预习展示,并进行多元评价。
三、合作探究并进行交流展示
20分钟
下面大家分小组对合作研讨单上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展示和评价
1、学科长组织本组成员积极讨论并进行整理;
2、学生分组上台展示交流研讨成果并进行评价。
四、反思总结
2分钟
下面大家利用2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自主独立完成反思总结单
2、预习时,要运用“查、划、写、记、练、思”的方法读课文两遍;按照观点提要法和概念比较法独立完成自主预习单的有关问题。
3、研讨时,要按照“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的流程进行,同时要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4、评价时,要采用“自主练习---交流评价---自我纠错”的流程进行,强调独立性和纠错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学生能够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讨论。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示意图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3.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一是从事物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来看问题;二是从事物的内外部条件来看问题。
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
4.案例分析(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书写分析报告。
学生可自由选择问题,也可教师提供案例。
每组报告时间为10分钟,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5.批判性思考与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与讨论,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提供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或案例,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6.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一些学生优秀的分析报告和讨论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的积极程度;2.评价学生在小组分析报告中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和展示的内容评价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课件、示意图和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料;2.学生自带纸笔以及小组分析报告的书写材料。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还学会了运用该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时间较长,有些学生可能会感到疲劳,下次教学可以适当减少案例数量和增加活动的间隔时间。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9:7.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优质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假如你要为班级买一只装水比较多的桶,你来到了我的小店,看到这样的情况:本店小本经营只剩这样的两个桶了,你会买哪一个?(小的。
)为什么不买大的?(桶是坏的,缺一块。
)你们说的坏了是指这一部分吧。
这片木板对于这个桶是一个部分,它的长短决定了整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为什么区区的一个部分能决定整个桶装多少水呢?这就涉及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说起整体与部分,即使我没讲,大家也应该不陌生。
古代有个人在林中见到一张捕麻雀的大网,捕到的麻雀都是把头钻进一个个网眼里,于是他回家用短绳结成互不相联的像网眼一样的小圈来捕麻雀,结果一只也没捕到。
网是由网眼组成的,那么二者是什么关系?(整体与部分,网是整体,网眼是部分。
)拿单眼捕鸟的人没有捕到鸟是犯了什么错误?(网是由网眼组成的,但不能说网就是网眼。
捕鸟人的错误恰恰在于把网眼等同于网,用网眼代替网来捕鸟,也就是用部分代替了整体。
整体就是整体,部分就是部分。
在同一个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P57探究——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整体的地位和作用高于部分呢?(地位其实是由功能决定的,发挥出多大的功能就有多高的地位。
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
7.2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2、树立全局观,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学习重难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1)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的和发展的,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的或发展的,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二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整体居于地位,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的地位,部分和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1)相互依赖:整体离不开。
整体是由构成的,离开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也离不开。
部分是的部分,离开了,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2)相互作用: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作用。
3、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关系的重要意义1)我们应当树立观念,立足,统筹,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我们必须重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什么是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等特征。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联系的角度看待事物,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 联系的普遍性:事事有联系,时时有联系。
3.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
5.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要全面,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2. 教学难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联系”、“联系在生活中的体现”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3.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联系观点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联系观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联系观点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对联系观点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联系与矛盾的关系:讲解联系与矛盾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理解在分析问题时要把握住主要矛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联系的概念和联系方法的基本原理;2.掌握联系方法的基本步骤;3.理解联系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联系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1.联系方法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2.联系方法与其他解决问题方法的比较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Step1:导入情境(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入联系方法的教学内容,并与学生讨论联系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兴趣。
Step2:引入课题(10分钟)教师给学生介绍联系的概念和联系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联系方法的意义和作用。
Step3:理解联系的概念(15分钟)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种类有哪些,联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Step4:掌握联系方法的基本步骤(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联系方法的基本步骤,让学生掌握联系方法的具体操作流程。
Step5:联系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20分钟)教师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明白联系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以及联系方法与其他解决问题方法的比较和应用。
Step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联系方法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与作业设计课堂练习:1.小组合作讨论联系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汇报讨论结果;2.通过真实例子,让学生靠自己的思考,利用联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利用联系方法思考解决方案;2.学生选择一个真实的问题,利用联系方法进行解决,并撰写解决方案报告。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2.图片、视频资料;3.小组合作学习;4.教师讲解。
教学资源:1.真实案例;2.联系方法实例;3.问题解决案例。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练习,观察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作业,评价学生利用联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设计
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基于北京市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以活动型学科课程为特色,关注教学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性,注重教学资源时代性和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入手搭建学习支架,实施情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习者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协商讨论式和交流互动式学习,采用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的模式,实现“生生协作,师生协作”,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也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框题通过学生对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的观察和理解,旨在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与学习。
它是对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框题设计了两目。
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本目的逻辑结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区别——二者相互联系——学习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本目的逻辑结构是:系统的概念——系统优化的方法的内容和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此前已学过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本课中载人航天工程等教学资源和问题有一定兴趣。
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典型案例的能力,借助载人航天工程这个载体,可以在分组合作学习中体悟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建立生活和事业发展同哲学原理之间的联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对于问题分析和解决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你最近遇到过什么问题吗?请谈一谈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2. 引入联系的观点:学习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吧!讲解联系的观点(15分钟)1. 讲解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2. 举例说明联系的观点: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时,我们就要考虑到人类的活动、自然界的变化、政府的政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
3. 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观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问题,并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问题来学习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小组活动(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
2. 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份问题卡片,上面写有一个具体问题,比如:“如何解决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3. 要求每个小组通过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写下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4. 助教和老师在小组之间穿梭,指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记录他们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展示和讨论(15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2. 学生们互相提问和讨论,探究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 老师总结观点和解决方案,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使用联系的观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你们在小组讨论中有哪些收获?巩固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份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
题目内容涉及使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2. 学生们完成后,互相交流答案,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小结(10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联系的观点对于问题分析和解决的重要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气氛活跃。
2. 教师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强调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分析和解决该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
5. 展示成果: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思路,并与全班共同讨论。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6.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种方法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小组展示评价:评价每个小组的讨论和展示情况。
3.课后作业评价:布置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该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扩展3. 引导学生通过资源的整合和运用,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和应用,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但是课堂时间较短,只能通过简单的实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实例讲解和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联系的概念和意义,培养联系意识;2. 培养学生联系思维,思考问题的联系性和整体性;3. 培养学生找出事物间联系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联系2. 联系的种类三、教学方法以例子为主的讲解、讨论、小组寻找联系实例的训练、作业练习等。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1.1 调查让学生做小组调查,要求每个小组找出五种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调查结果统计和讨论。
2. 讲解与理解将联系的概念和意义向学生介绍,让学生了解联系的分类以及联系的种类有哪些,从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并辅以图表、图像等形式进行说明。
将事物间的联系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进一步细分,如时间联系、空间联系、因果联系等,让学生认识联系的复杂和多面性,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联系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作用,如联系有助于了解事物的本质、本质特征和规律性;同时联系还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做出智慧决策,以及预测事物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作用。
以实例为例,引导学生掌握联系的应用,如在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联系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3. 拓展3.1 案例分享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联系实例,发展和拓展学生的联系思维。
3.2 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对联系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启发。
4. 实践应用4.1 小组讨论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联系的理解,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看待联系,并鼓励他们根据小组讨论所得到的启示,提出全校性的联系问题。
4.2 作业练习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在课后完成联系实践练习,例如调查某种现象与人的行为联系存在哪些?或者通过图片、实例、课题等形式来剖析联系问题。
五、板书设计联系的概念、种类、作用、应用客观联系、主观联系时间联系、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六、教学评价通过对话、小组讨论和课后调查等形式,评估学生对联系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设计适当的评价标准,如口头表达能力、思维深度、条理性和综合分析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简介联系是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世界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时的一种基本方法。
通过联系,人们能够将看似独立的事物联系起来,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法,它能帮助我们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提高我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探讨现象,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联系的观点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本文将从联系是什么、联系的重要性、联系在教学中的运用、联系方法以及联系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意识到联系的重要性,发挥联系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2 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旨在探讨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只了解问题的表面现象,缺乏深入思考和联系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常常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建立信息的联系,帮助他们理清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教学背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方式比较被动,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思考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将原本孤立的知识点进行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2. 正文2.1 联系是什么联系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互相连接或相互作用。
在教学中,联系是指将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联系不仅仅是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把握事物。
4. 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概念和特点2. 联系的类型3. 联系的方法和技巧4. 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分析5. 练习和反馈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概念和特点,联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联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
3. 实例分析: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练习与反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并进行反馈。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联系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联系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包括分析的准确性、逻辑性等。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运用联系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的方法和技巧的有效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联系的概念,掌握联系的基本特征和联系对问题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思维上形成联系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勇于思考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联系的基本概念和联系对问题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联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联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实际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用有趣的故事、图片或事件,引出联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明白联系对问题的重要性。
1. 教师讲解联系的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
萝卜和青菜,虽然各有所爱,但也可以通过联系培养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品味。
2.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理解联系的具体特征和分类。
第三步:联系对问题的重要性(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指出联系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分享联系对解决问题的案例。
第四步:联系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联系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注重联系。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学PPT:包括联系的基本概念、联系对问题的重要性等内容。
2. 教学案例:包括相关联系概念的案例,联系对问题的解决案例等。
3. 图书资料:包括相关联系的书籍、期刊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平时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联系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情况等。
2. 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布置相关联系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联系概念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的具体案例,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联系的概念和联系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简介本篇教学设计将介绍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联系的观点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建立事物间的关联及相互影响,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目标•了解联系的观点的概念和特点。
•学会分析问题并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思考。
•掌握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系统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引入联系的观点的概念和作用,通过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引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选择时要考虑价格、品质、服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或者是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要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通过引入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联系的观点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联系的观点的特点和运用方法在本部分,我们将详细讲解联系的观点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首先,联系的观点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我们不只看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考虑问题的多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当我们面对一个社会问题时,我们不仅仅看到它的表面现象,还要深入思考其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其次,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有系统思维的能力。
系统思维是一种将问题看作整体的思维方式,它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
例如,当我们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我们需要考虑其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最后,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
批判思维是一种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能够质疑现有观点的思维方式。
通过批判思维,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
例如,当我们面对一个决策时,我们可以运用联系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观点,并通过批判思维来评估这些观点的优缺点,从而找到最优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运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联系的观点,树立联系的认知观念,明确联系的内涵和识别联系的作用,掌握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2. 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更加注重联系,善于联系,善于分析问题,增强学生联系的理解能力。
3. 能力与素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联系思维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联系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3. 加强联系的认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发展联系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联系思维习惯。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展现让学生理解联系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概念引入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认识联系的重要性。
3. 方法与技巧介绍联系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等,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4. 作用与实际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的方法和技巧来解决问题。
5. 拓展与巩固通过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拓展巩固,激发学生对联系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联系思维习惯。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2. 课堂讨论3. 小组合作4. 案例分析七、教学评价1. 利用课堂讨论、作业考查、小组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联系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2. 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包括思维的活跃程度、问题的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
3. 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展现联系思维。
八、教学反思教学完成后,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联系的理解情况,及时总结教学中不足之处,做到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对联系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系思维的培养也是学生发展全面人格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理性、独立、成熟的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第七课第二框__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区分两个概念:整体、部分;②理解一对关系:整体与部分;③把握两个方法论原则:着眼全局又重视局部;系统优化的方法。
2、能力目标:①能用具体事例分析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能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①培养爱国爱校情感;②增强团结合作意识;③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为掌握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对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因为这个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
但学好这个知识,对于指导学生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国家》【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联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是指联系的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还有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等。
那么歌曲中所展现的“国”与“家”之间是哪种形式的联系呢?【生】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师】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割断事物的联系呢?【生】不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七课第二框题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七.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板书)学习新课:(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板书)(演示1)漫画《坐井观天》、《盲人摸象》【师】首先,请大家看看这两幅漫画。
小时候,我们都学习过“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的故事,请大家说一说,他们共同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呢?【生】把部分当成整体,混淆了两者的界限。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同一事物中,整体与部分有着严格的界限,部分不等于整体,也就是说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如果我们混淆了两者的界限就会像这两个故事这样闹出笑话。
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第1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7.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教学目标1.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剖析生活实例;并能够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设计方案,培养综合性思维能力。
同时,学会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佳目标。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思考有关联系的相关成语和诗句!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有关的素材,做好课件!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检查教材的预习情况2.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1.理解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关系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活动一:从哲学的角度说说盲人摸象和坐井观天故事,他们的可笑之处在哪里?提示:整体和部分的概念活动二:生活中体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例子有?学生交流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二是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体。
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概述:在学习中,我们往往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联系的观点,即是将问题或是事物与其他相关的问题或事物进行联系、比较、较量、对比的思维方式。
通过将不同的问题或事物进行对比与联系,可以在更深层次上理解问题所在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联系的观点的含义。
2. 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进行联系来增强其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观察观察是联系的观点的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如特征、性质、数量等方面的联系。
2. 比较比较是联系的观点的核心,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同点,了解这些差异和相同点的影响。
3. 对比4. 分析5. 综合综合是联系的观点的最后环节,它指的是把各个方面的联系汇总起来,得到一个全面而又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和流程1. 教师先用黑板上的的例子,将联系的观点进行详细解释,并强调其实用性。
2. 教师介绍“红太阳”进行示范,让学生依次进行观察、比较、对比、分析及综合。
3.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要点:2.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讲解、演示和示范。
五、教学评价: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学会了知识,而更是学会了如何使用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思维。
联系的观点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鉴别、综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在掌握这种方法中的程度。
六、教学不足:联系的观点教学模式是一种与科学有关的思维模式,其重要性在于其可以批判性地思考、对比、分析和综合理解问题。
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1. 教学缺少系统性。
2. 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探索和发现的精神。
3. 教学时,缺乏实践技能的体现。
4. 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性的发挥不足。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_1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立足整体,又重视部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中的问题;3.初步形成从案例中感悟提炼哲理并运用哲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或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二、教学重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三、教学难点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师:(音乐停)同学们,从刚才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七巧板的神奇。
其实,七巧板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可以拼接组合成各种图形,而且在这拼接组合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能给我们带来人生的启示。
这节课,我们就借助七巧板,一起来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个框题。
(板就课题)师:刚才每个学习小组都拿到了一个装有七巧板的信封。
现在就以七人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各执一板,完成右侧拼图。
我请一个小组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小组在座位上完成。
比一比哪些小组拼得既快又好。
生:指名一个小组上黑板拼图,其它小组在座位上围成七人小组,完成拼图。
以下环节解决整体部分的含义师:(手指图)同学们,这是一幅由七块板拼接成的少女舞帕图。
图案中,每块板就是整个图案的一个有机组成——生:部分(板书:部分)师:而整个图案就是一个——生:整体(板书:整体)师:整体与部分的内涵是不同的。
请大家结合图形和拼图的过程说说对整体、部分内涵的理解。
生:首先我们从图形来看,每块板是图案的局部,整个图案是全局。
再从拼图的过程看,整个拼图是一个过程,完成拼图要先看懂图形,整体把握图形,然后把板子分发给小组成员,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顺序拼图,然后对图案修改完善,的每个步骤就是拼图过程中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坚守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促进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2.通过议题式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3.坚持正确价值引导学,彰显学科教学特色,体现学科育人功能;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含义、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系统的含义、特征及系统优化方法。
总体上知识容量大,可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比较多,探究空间大,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作用。
2.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形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及综合性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培养公民素养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哲学知识储备,理解领悟能力有所提高,具有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他们较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渴望参与社会生活。
通过学习,激发他们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相关原理,探究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养成综合性思维习惯,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议题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思辨和探究中理解系统优化方法与综合性思维方式。
3.帮助学生培养运用系统优化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重点难点】
1.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说明重视整体和部分的哲学依据。
2.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如何处理好一个复杂的问题。
【学习方法】
1.议题式学习法。
针对教材重点、难点,通过情景、问题和活动设置,开展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
2.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直观、更感性;并适当展示相关理论知识基本观点。
3.讲授。
针对一些理论难点,适时适度讲授,突破难点,深化重点,升华情感,并引导学生克服一些认识误区,树立正确价值观。
【教学过程】
环节1 :点题激趣,引出议题(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师活动:展示多媒体问题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思考回答问题、举例生活的相关表现。
(设计意图:分析生活中割裂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表现与危害,为设疑探究做好铺垫。
)
环节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探究活动做好相关知识储备。
环节3:开展活动探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学生活动一:“为祖国点赞”:观看“港珠澳大桥”相关视频
教师活动:
(1)设置问题。
“蓝天为卷,碧海为诗;深海白豚,踏浪伶仃。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总长约55公里,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桥作为展示中国风采与成就的又一张名片,她的建成与开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桥、岛、隧一体;青州桥塔‘中国结’、江海桥‘海豚’桥塔、九州桥‘风帆’桥塔”……像一颗颗闪耀的宝石链接成人间的彩虹。
一睹她的芳容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假如让你当解说员,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并请说出你这样介绍的“联系观”依据”。
(2)评价引导。
在学生讨论展示后,教师点评,恰当鼓励引导。
学生活动二:按组别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后及时展示。
(可以从“部分”角度,也可以从“整体”角度介绍,关键要说出“联系观”依据)
师生共同活动:理论提升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区别:①含义:A、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B、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
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2.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指导意义(方法论):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学生活动三:观看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设计师林鸣事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一个人应当如何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积极思考、讨论、做答。
教师活动:总结引导出“系统优化方法”
学生活动四:观看“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视频
学生活动五:对事故进行反思。
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探讨如何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原因探究:泼妇:本来只错过一站,结果错过了一生。
司机:冲动是魔鬼,争吵长达5分钟……厮打
乘客:个个觉得事不关己,最后遗像高高挂起...
总结:作为公民,我们每个都要从自身做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拥有幸福生活。
解决措施:
1.作为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纪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等。
2.作为企业,应加强安全防范装置;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和安全管理等。
3.作为公民,应增强法纪观念,树立正确“三观”,用正确的思想引领正确的行动。
理论提升: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2.系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有序性;③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2)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形成关于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环节4 板书设计,知识整合:
环节5 课外拓展,锻炼能力:
设计一份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方案
要求:运用所学“联系观”知识指导规划设计,体现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巩固对本课核心知识点的认识,并形成核心素养。
)
一对关系
一种方法
立足整体 搞好局部 综合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