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脾虚证包括三种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脾虚的各种症状

脾虚的各种症状

脾虚的各种症状1、脾热2、脾寒3、脾湿脾热主要是积食造成,往往和脾湿结合在一起,形成湿热。

湿热是最普遍的问题,湿热就是腐烂的垃圾聚集而成,人体要调节湿热,就要给湿热一个出口。

这个出口在哪就会引发哪里的问题。

湿热引发的症状有发烧、腹泻、湿疹、鹅口疮、黄疸、以及其他表现为热、毒、霉的病。

湿热的主要表现是热、毒、霉、臭,容易引发细菌和病毒感染,如腹泻发展成痢疾、霉菌、湿疹溃烂发臭、发烧导致各种炎症。

(咳嗽另外说,不光脾胃问题。

)湿热排出的方式是粘液。

如果腹泻、臭、有粘液就可以判断为湿热,湿疹最后会流黄水,也是湿热。

黄疸表现为暗黄,也是湿热。

鹅口疮是湿热从口腔排出,则容易生霉菌,形成鹅口疮。

这是湿热排出的方式。

一部分有痰的咳嗽,是湿热引起。

脾到肺的升化失常。

湿热,就容易在各处形成粘液,这些粘液里滋生细菌,就形成各种炎症,这种道理对大人也适用。

因此,有以上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是湿热,治疗湿热的方法,简单的就是薏米,薏米除湿,而且性情相对平和,好调味,容易喂。

其它还有茵陈、茯苓、泽泻等,但因为味道不好,不建议给宝宝用,除非严重的湿热情况下。

薏米除湿,且性偏寒,所以可以除湿热,健脾。

一个月的小孩可以吃薏米汤。

但因为薏米带寒性,所以不要一概都吃,有些人并不适合吃,就是脾寒的。

一般宝宝不会脾寒。

脾寒多因为久病、寒风入胃、先天疾病。

脾寒的表现是吐奶,食欲不振,大便稀清,甚至如水,颜色浅,胃痉挛哭闹,打嗝,打嗝并不都是脾寒,但一部分是。

脾寒可以用少量姜丝冲水吃饭前喝。

如脾寒吐奶,可以在喂奶前根据年龄喝5-30ml姜水。

很小的宝宝,可以用姜汁滴在舌头上。

姜的作用主要用于暖胃,不要用多,特别晚上要注意使用。

脾寒会导致脾胃蠕动缓慢,食物不消化或过久停留于胃里。

所以脾寒也会导致湿,就是湿寒,湿寒主要表现为虚弱,面色白、食欲不振,不喜饮水、咳嗽白痰,大便溏泻色浅,无味有粘液。

这就用炒薏米煮粥。

炒薏米(薏米放炒锅里面干炒,发黄即可煮粥)、大米、姜丝粥,严重的可以用泽泻、桂皮、炒白术,不过小儿一般不会到这种情况。

医学知识之脾气虚

医学知识之脾气虚

脾气虚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或见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病机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负担加重,故腹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故面色(白光)白,浮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日久可致营血亏虚,或气血两虚之证;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温煦,可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浮弱,是脾气虚弱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脾虚证的变化较多,不同病人表现差异很大。

但作为气虚证,不难与心和肾相鉴别,后者各有独特的定位症状。

比较相关的是胃、肠两腑。

由于气虚多归于脾,胃肠气虚故多从脾治。

因此,确定气虚,排除心脏、肾脏气虚,则大多为脾气虚。

另外便是与下面介绍的几个湿证相区别,详述于后。

辨证注意点首先是气虚。

其次脾所主的功能减弱。

如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可见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或见腹泻(腹痛不甚,无秽臭),再发展下去可见消瘦,面色不华,或虚浮等气虚。

再次,排除湿、痰之证,如苔腻舌胖,形丰等。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脾胃失调产生的病理变化

脾胃失调产生的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互为表里关系。

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如果脾虚会出现运化不好的表现,如气血不足、精血不充等,从而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气短乏力、不思饮食、腹胀、大便稀溏、肌肉萎缩等症状。

如果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失调,会出现胃胀或嗳气、早饱、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症状。

脾胃失调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吐血、瘀血、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

脾胃失调,一方面是脾不能运化,气血化生不足,会出现四肢百骸失养的表现。

另一方面脾虚水湿停滞,而出现脘腹胀满等。

胃属腑属阳,与脾相对而言,脾属脏属阴,如果脾胃不和,一方面表现为脾不升清,一方面表现为胃不能通降,胃气上逆,会有脾虚的表现。

脾胃失调的治疗,需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为主,可以遵医嘱应用中药调理。

偏于脾虚者,可以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丸等药物改善。

如果偏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患者,可以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的药,如胃苏颗粒、香砂和胃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患者日常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劳累,保证作息规律,适当行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增强体质。

中医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物 红 体液免疫 、 超 微 结 构 后发 现 , 虚 证 患 者 G 细 胞 分 泌 功 能 低 下 . 后 血 清 胃 现在脾虚患者及动l 模 型的机 体变化 中, 细胞免疫、 脾 餐
对 7 例 脾 虚 证 胃痛 患 者 胃窦 牯 膜 内 病 理 机 制 之 一 . l
G 细 胞 的分 布情 况 进 行 观 察 后 发 现 . 细 胞 数 明 显 减 少 . 成 再 3 脾虚 证 与 免 疫 功 能 关 系的 研 究 G 造 泌 索 古 量 相 对 性 增 多 , 制 胃蠕 动 J 胃排 空 的 作 用 增 强 起 食 抑 受 引 中 医学 认 为 脾 主 运 化 . 气 血 生 化 之 源 , 旺则 不受 邪 。 虚 为 脾 脾 气 现 停 胃脘 . 部 胀 闷 、 痛 李 氏 等 观 察 了 脾 虚 胃痛 患 者 胃粘 膜 的 则 气 血 生 化不 足 , 血 不 足 告 导 致 免 疫 功 能 降 低 代 研 究 也 发 脘 疼
维普资讯
竺 !竖 三
!兰 ! A EERH02O,3 O4 兰 SAC 0VI1N R 2
时珍目医国药2f年第1卷第4 02 ) 3 期
中 医脾 虚 证 的 现 代 研 究 进 展
徐 涛
20 2 ) 1 0 9 ( 南京 中医药大学 , 苏 南 京 江

摘要: 对近十年脾虚 证的现 代研 究进行 了综述 、 消化、 从 免症 、 微循 环 能 量 代 谢 、 量 元 素 、 2 内 分 泌 等 方 面 探 讨 褐 示 微 - 0
脾 虚 酌 皋 质 . 对 存 在 酌 问题 进 行 了 简要 的 分析 并

关 键词 : 脾虚证 ; 消化 } 微循环 : 能量代谢 : 微量元 素 中 国分 类 号 : 20 R —3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80 0 ( 0 2 0 2 3 0 1 0 —8 5 2 0 ) 40 4 2

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转运水液、运化物质、
提供能量和维持血液的重要作用。

但是,脾脏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病变。

本文将介绍中医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辨证
脾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影响了这些功能,出现口淡、乏力、饮食不香、大便稀薄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在调补脾气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大枣、山药、黄芪等。

潮热汗出证:脾肾阳气不足,手脚冰凉,出现潮热和出汗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当调补脾肾阳气,使用温补的药物,如干姜、桂枝、黄精等。

湿热痰饮证:由于长时间不当的饮食、环境、情绪的刺激导致体内湿气、痰饮、火毒的聚积,引起胸闷、胸痛、咳痰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用清热解毒、化湿祛痰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车前草等。

二、论治
中医治疗脾病主要从调养脾气、益气和滋阴等方面入手。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脾病的中医药方:
健脾汤:治疗元气不足,脾虚拒食、便泄的病症,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用于脾气不足,脾虚肢体倦怠、食欲不佳,由人参、白术、大枣、陈皮组成。

三峡消积散:治疗脾胃气滞,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由荷叶、茯苓、车前草、草果组成。

脾胃虚弱要做哪些检查

脾胃虚弱要做哪些检查

脾胃虚弱要做哪些检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了解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因此当出现以上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做脾胃虚弱的检查。

脾胃虚弱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

脾胃虚弱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对于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成药较少,可汤药调理。

主要是通过CT检查诊断脾胃虚弱。

肝、胆、脾的CT检查是通过CT对肝、胆、脾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

主要用于诊断肝胆脾的疾病。

适用于这些部位患有疾病的患者。

检查前准备:1、各部位增强扫描及腹部平扫患者,检查前,至少禁食4小时。

2、行腹部检查之患者,检查前1周内,不得作钡餐检查。

检查时要求:1、请带全已作过的检查结果备用,如X光片、同位素、超声波、肝功能、甲胎等,以及曾作过的任何CT片及报告等。

2、增强检查患者必须行碘过敏实验,呈阴性者方可进行。

行碘过敏实验前,必须全面了解CT增强检查须知,并经本人和家属签字后,作碘过敏实验。

指标解读结果正常:检查无异常。

异常:1.CT扫描可以确诊肝寄生虫病:如肝包虫病。

2.明确病变的程度、累及范围及有关特征。

3.鉴别梗阻性或非梗阻性黄疸,明确胆道的梗阻部位,多数病例还能明确梗阻的原因。

4.查明肝、脾撕裂和肝、脾内血肿、包膜下血肿及腹膜腔或腹膜后积血等。

5.对肿块的定位、定量诊断可靠,但对实质性肿块的定性诊断常有一定困难。

胃肠道CT检查检查过程胃镜和X线钡餐检查仍是本病常规的检查方法。

胃镜可显示黏膜下肿物,其表面黏膜是否完整或有溃疡,以及钳取组织做病理检查。

脾虚湿滞的症状有哪些?

脾虚湿滞的症状有哪些?

脾虚湿滞的症状有哪些?脾虚湿滞的症状大家需要注意了解,有最常见的就是食欲下降的问题,因为食欲下降,有的时候就是湿气太重,对脾胃造成影响而造成,还有就是舌苔会变白而且厚,有时还会出现气短,胸闷症状。

一、舌苔有变化。

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

健康人的舌头应该是红色的,看起来比较滋润,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

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同时,在夏季,脾湿的人也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二、食欲下降。

中医认为人体如果湿气太重的话,对脾胃是非常不好的,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液体,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新的能量。

很多人在夏天时候会出现食欲不振和消化功能不好的情况,或是出现了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却有饱胀的感觉,这也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三、早起身体不适。

早上起床如果经常出现胸闷气短、头晕脑涨时,说明我们的脾胃功能较为虚弱。

中医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

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

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四、湿气重。

湿气重的人很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体重增加,严重时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身体肥胖的人,90%都是体质虚弱者。

体虚是身体脾胃功能减弱衰退导致的。

体虚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机体活力减弱,从而消耗营养的能力减低,营养不能消耗掉于是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

五、如厕宿便异常。

如果出现宿便形状软烂、黏腻即为脾湿的症状,说明消化功能出现异常现象。

所以,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那你真的要注意自己是不是脾虚了。

脾虚的症状有哪些

脾虚的症状有哪些

脾虚的症状有哪些脾虚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体质,指的是脾脏功能失常、运化失常和气血不足。

这种体质的人往往肢体乏力,精神不振,容易疲劳,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等症状。

本文将深入分析脾虚的症状,并介绍一些改善脾虚的方法。

1. 肢体乏力脾虚体质的人往往会感觉到肢体乏力,特别是在长时间的运动后更为明显。

由于脾脏主管运化,如果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气血的不足,从而引起机体的疲劳感。

2. 精神不振脾虚体质的人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较为迟钝,表现为精神不振,大脑功能较为迟缓。

同时由于身体的疲劳,也会为肝的疲劳加剧提供条件,从而影响到肝的健康。

3. 消化不良脾虚体质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口干、口舌生糠等。

这是因为脾脏不能够及时运化食物,导致消化功能受损。

4. 皮肤粗糙脾虚体质的人皮肤质地一般较为粗糙,表面干燥且缺乏光泽。

这是因为脾虚导致气血不足,机体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影响到皮肤健康。

5. 其他症状除了上述常见的脾虚症状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

例如脾虚体质的人容易感到口苦、口臭、腹部胀气等。

如何改善脾虚脾虚不是疾病,而是一种体质,因此改善脾虚需要从饮食、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改善脾虚的方法:1. 饮食调理饮食关系到脾胃的健康,所以对于脾虚体质的人来说,合理的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山药、鲫鱼等,同时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

2. 适当的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耐力,同时也有助于改善脾虚。

可以选择一些轻度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3. 生活规律脾虚体质的人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规律,尤其是睡眠和作息方面。

每天应该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要熬夜。

同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的连续劳累。

结语脾虚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体质,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症状。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生活规律和其他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脾虚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耐力。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转载
1.【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胖或有齿印,脉虚无力(弱、软、濡等)。

具备三项
2.【血虚证】:面色苍白,起立时眼前昏暗,唇舌色淡,脉细。

具备三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血两虚证);
3.【阴虚证】:主症:五心烦热,咽燥口干,舌红或少苔、无苔,脉细数。

次症:午后潮热,便结而尿短赤,盗汗。

具备主症三项;次症一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阴两虚症);
4.【阳虚证】:主症:全身或局部畏寒或肢冷,面足虚浮,舌淡胖苔润,脉沉微迟。

次症:夜尿频多,便溏而尿清长。

具备主症三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次症一项(本证与阴虚症同时存在为阴阳两虚证);
5.【心虚证】:心悸、胸闷,失眠或多梦,健忘,脉结代或细弱。

具备两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本证常与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应分别为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或心阳虚证,以下类推);
6.【肺虚证】:久咳、痰白,气短喘促,易患感冒。

具备两项(本证常与气虚或阴虚同存);
7.【脾虚证】:大便溏泻,食后腹胀,喜按,面色萎黄,食欲减退,肌瘦无力。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8.【胃虚证】:胃脘痛,得食则安,胃脘痛而喜按,食欲减退或旺盛,食入停滞。

具备两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9.【肝虚证】: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急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双目干涩。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血虚或阴虚证同存);
10.【肾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耳聋,发脱或齿摇,尿后有余沥或失禁,性功能减退、不育、不孕。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中医儿科脾胃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脾胃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脾胃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对脾胃的认识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也是人体气血生成的重要场所。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与生长发育、免疫抵抗、运化气血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脾胃对儿童的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中医儿科对脾胃的研究和调理非常重要。

二、脾胃疾病的表现及诊断1. 脾虚脾虚是指脾失运化,导致脾气不固、肠胃运化不良的病理状态。

患有脾虚的儿童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不佳、消化不良、乏力、易疲劳、肚子胀、大便稀溏等。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脾虚的症状。

2. 胃寒胃寒是指胃部受寒而出现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胃寒的症状。

3. 食积食积是指脾胃消化功能障碍,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停滞不前而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后腹胀、恶心、呕吐、大便干结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食积的症状。

4. 脾胃炎脾胃炎是指脾胃受炎症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脾胃炎的症状。

5. 幽门梗阻幽门梗阻是指幽门部位阻塞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后腹胀、恶心、呕吐、干呕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幽门梗阻的症状。

6.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是指脾胃受湿热病邪侵袭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口苦、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脾胃湿热的症状。

三、脾胃疾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脾胃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健脾益胃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香砂养胃丸等,也可根据患儿的症状选用其他中药进行治疗。

2. 食疗中医认为脾胃疾病的发病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因此在治疗脾胃疾病时,食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方法。

对于脾虚的患儿,可以适当食用温补脾胃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红枣等;对于胃寒的患儿,可以适当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葱、酸枣等。

中医脾虚

中医脾虚

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编辑本段分类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暗,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

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

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中医五行治病之脾肺失调,胃强脾弱,肾阳虚弱

中医五行治病之脾肺失调,胃强脾弱,肾阳虚弱

中医五行治病之脾肺失调,胃强脾弱,肾阳虚弱胃强脾弱一般是指胃的消化功能过强,出现消谷善饥,脾的功能减弱而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充养机体,在临床中,常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脾运化弱,胃纳强,常辨证为胃强脾弱证.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日:盖东恒之法,不过详于论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

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

叶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多食易饥,反见消瘦,食后困倦,嗳气频作,神疲乏力,轻度口臭,大便溏薄,舌红苔黄腻,舌质胖大边有齿痕,易发口腔溃疡,此时多有便秘症状!中医里有个专有名词叫胃强脾弱,其含义显而易见,就是能吃而不能消化。

胃是受纳器官,脾是运化器官。

运化包含运和化两层含义,化是将胃肠中的饮食化成营养精微物质,运是把这些营养精微运输到全身各处,成为人体的气血。

有时我们虽然吃了很多东西,但脾化的能力太弱,无力将食物转化成营养精微。

这就像是一家工厂,虽然买进了大批原料,但是工厂的机器设备太差,加工出来的东西不是半成品就是残次品,根本无法正常使1/ 20用。

你以为你身上的那些赘肉是营养过剩吗?不是,它们就是一堆运不出去的废品,当你身体需要能量时,它们不是储备,它们不会转化成气血来供你使用;反之,它们却阻碍你生成新的气血,就像工厂的成品仓库本是用来储备成品的,现在却堆满了半成品、残次品。

这些半成品、残次品不会变成工厂的有效资金,却长年占据着成品库,使成品无法储存,无法实现价值。

身体也是一样,赘肉占据了正常肌肉的位置,痰浊瘀血占据了新鲜气血的空间,使人体的气血能量无法生成。

中医五行理论篇肾,五行属水,主管人体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物质,是人体的根本。

肝,五行属木,主管人体营养质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是人体的化工厂。

心,五行属火,主管人体血液循环,并把含有较多氧和的血身各处。

脾,五行属土,主管人体营养吸收并把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过肺和心液输送到全身。

脾阳虚和脾阴虚各有什么特点(脾虚分为3度)

脾阳虚和脾阴虚各有什么特点(脾虚分为3度)

脾阳虚和脾阴虚各有什么特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管是脾阳虚还是脾阴虚,都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出现血虚表现。

所以清末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脾阳不足,水谷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也不熟。

,所以气血不足是脾阳虚和脾阴虚共同的特点,但表现又有所不一样。

脾阳不足的症状及治疗、饮食注意脾阳主要负责运化水谷,所以脾阳不足,运化水谷无力,容易生湿、生痰,腹泻拉肚子,一片虚寒的表现。

容易怕冷,尤其是腹部。

气血无所化,水湿泛滥,容易表现为皮肤泛白,或有浮肿,尤其是下眼睑明显,水湿上泛,眼睑颜色晦暗。

嘴唇颜色较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或者白厚。

手脚冰凉,四肢肌肉也容易浮肿,尿多,颜色清亮。

对于脾阳虚的治疗方法,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立了“补气、升阳”之法,针对脾阳不足、脾气下陷的补中益气汤或升阳除湿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也可适当的选择理中丸或者参苓白术散等,都是可以的。

不过脾阳虚往往还有脾气虚,或者脾阳虚日久容易出现肾阳虚,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佐以补气,或者温肾阳的药物一起。

平时的饮食应该注意多摄入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比如羊肉、鸡肉、南瓜、韭菜等,少吃寒凉冰冻的食物,尤其是生冷瓜果,如果水湿明显或者水肿,可以适当多吃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玉米须,慧米等,但要配伍,尤其是慧米要炒黄,以免更伤脾阳。

脾阴不足的症状及治疗、饮食注意脾阴主要是指营血,所有脾阴不足,缺乏营血,水谷也无法化生,容易虚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一片虚热的表现。

面无色泽,晦暗或发黄,容易口唇干燥,唇裂脱皮,手足心烦,口干但不欲饮,虽有饥饿感,但不想吃,吃了容易腹胀、烦闷,四肢消瘦,容易便秘。

对于脾阴虚的治疗方法,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有一个治疗脾阴虚的经典方剂"麻子仁丸",主要治疗脾阴不足引起的便秘。

那么对于脾阴虚,我们应该怎么治疗呢?一般选择"甘淡药物",甘淡柔润的药物能够养阴生津,同时佐以酸的药物,能生津敛阴,再适当配伍一些能够升提的药物,比如升麻、葛根、桔梗、柴胡等,有助于脾的运化。

中医如何评估脾胃虚弱的症状严重程度

中医如何评估脾胃虚弱的症状严重程度

中医如何评估脾胃虚弱的症状严重程度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消化吸收、化生精微、濡养周身的重要脏腑。

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但其症状表现多样,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

那么,中医是如何评估脾胃虚弱症状的严重程度呢?首先,从症状表现来看。

脾胃虚弱的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胃脘隐痛、大便溏薄、肢体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

如果这些症状只是偶尔出现,且程度较轻,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一般认为脾胃虚弱的程度较轻。

例如,偶尔出现食欲不振,稍微调整饮食就能恢复正常;或者偶尔感到胃脘部轻微的不适,但很快就能自行缓解。

然而,如果这些症状频繁出现,且程度较为严重,就提示脾胃虚弱的程度可能较重。

比如,长期食欲不振,进食量明显减少,甚至看到食物就没有食欲;食后腹胀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胃脘隐痛频繁发作,疼痛程度较重,需要药物才能缓解;大便溏薄不成形,每天多次,甚至出现腹泻;肢体倦怠、乏力严重,稍微活动就感到极度疲劳,难以胜任日常的工作和家务;气短懒言,说话都觉得费力。

其次,观察舌象和脉象也是评估脾胃虚弱严重程度的重要方法。

脾胃虚弱者的舌头通常表现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

如果舌体胖大、齿痕明显,舌苔厚腻,往往提示脾胃虚弱较为严重。

脉象方面,脾胃虚弱常见的脉象为缓弱或细弱。

若脉象极其微弱,无力感明显,也表明脾胃虚弱的程度较重。

再者,面色和精神状态也能反映脾胃虚弱的严重程度。

脾胃虚弱的人面色往往苍白或萎黄,缺乏光泽。

如果面色极度苍白或萎黄,甚至出现灰暗的表现,说明脾胃虚弱已经较为严重,影响到了气血的化生。

精神状态方面,轻度脾胃虚弱可能只是感到精神稍差,容易困倦。

但严重的脾胃虚弱会导致精神萎靡,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整日昏昏欲睡。

此外,体重的变化也能作为评估的参考。

脾胃虚弱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从而出现体重下降。

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排除其他疾病因素后,要考虑脾胃虚弱较为严重。

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背景介绍脾胃功能失调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泛酸、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失调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不规律、生活作息不良、情绪波动等。

中医辨证分析根据中医理论,脾胃功能失调的辨证可以分为虚实两种情况:1. 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虚弱型脾胃功能失调一般是由于饮食不当、过度劳累、忧思郁怒等因素导致脾胃气虚,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所致。

2. 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纳差、大便黏滞等症状。

舌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型脾胃功能失调一般是由于饮食不洁、湿邪侵袭、情绪不稳等因素导致脾胃湿热内蕴。

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治疗方案如下:脾胃虚弱型1. 调理饮食:饮食宜规律,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稀粥、粥面、绿叶蔬菜等。

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 增强脾胃功能:可选用补益脾胃的中药调理,如党参、白术、炙甘草等,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3. 调理生活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脾胃湿热型1. 饮食调理:宜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多喝水,帮助排除体内湿热。

2. 清热泻湿:可选用清热泻湿的中药,如黄连、苦参、赤芍等,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3. 调理情绪: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

适当进行舒缓放松的活动,如散步、瑜伽等。

注意事项1. 中医辨证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 辨证治疗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不宜急于求成。

3. 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饮食和生活惯的调理,以增强脾胃功能。

希望上述内容对您有帮助,如还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

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

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

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术语。

脾胃虚弱含义比较笼统,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中医证候。

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脾胃虚弱的病理变化表现:一为脾脏运化功能的减弱,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生,故纳少腹胀,便溏;脾虚失运,水湿泛滥,故肢体浮肿。

二为气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脾胃虚弱的症状与年龄密切相关:婴幼儿童脾气虚证,多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肚腹胀大,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者见脾气虚证,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消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

脾胃虚弱的症状与类型有很大的关系:脾气虚: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脾阳虚: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

或肢体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白带多质稀。

舌质淡胖,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

脾不统血: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可见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一为多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

便血而属脾不统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杂,或先便后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见脾气虚症状;崩漏而属脾不统血者,表现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薄,面色白或虚浮,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等。

中气下陷:面色淡白,眩晕易汗,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浑浊如米泔等。

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腹泻等病。

什么是脾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什么是脾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什么是脾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关于《什么是脾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脾虚,是大家人体不健康的一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造成脾虚出現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

那麼,什么是脾虚?中医学怎么治脾虚呢?
什么是脾虚?
脾虚,为中医学专用名词。

特指因性子亏虚造成的一系列肝脏生理作用紊乱的病理学状况及病证。

包含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症型。

多因饮食搭配失衡.劳逸失度,或病久气血虚所造成。

脾有消化吸收食材中的营养元素和输布水湿及其统摄血液等功效。

脾虚则消化吸收紊乱,并可出現机能减退,水湿失于布散为之湿酿痰,或产生失血过多等症。

脾虚的中医学辨证施治方式:
1.脾虚呕吐
症状:饮食搭配稍不留神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口不干,面白少华,怠倦困乏,舌色淡,苔白腻,脉濡弱。

脾虚呕吐为肝脏孱弱,胃气上逆引发。

论治:健脾和胃止呕。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症状:排便时溏时泻,转变反复,完谷不化,饮食搭配降低,食后脘闷不舒,稍进高热量食物则便量增加,脸色腊黄,神疲惫怠,舌淡苔白,脉沉细。

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胃引发。

论治:健脾胃渗湿治腹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交互。

3.脾虚水肿
症状:身肿,腰下列为甚,按之凹痕不容易修复,脘腹胀闷,食纳降低,脸色食古不化,神疲肢冷,小便缺少,舌色淡,苔白晰,脉沉缓。

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皮肤引发。

论治:温脾利湿消肿。

主方:实脾饮交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的脾虚证包括三种中医的脾虚证包括三种脾虚包括三种:1,没有胃口吃东西、不想吃任何食物;2,消化不良,刚刚吃的东西都没有消化就通过粪便排出来;3,吸收营养的功能差。

纳呆,中医症状名,指胃的受纳功能呆滞,故名,也称“胃呆”。

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的,称为“胃纳呆滞”。

纳是容纳的意思。

中医讲水谷(饮食)由口经食道,进入、容纳于胃,故称胃主受纳(受,接受;纳,容纳)。

胃的受纳功能降低,食欲减退,又称纳呆、纳少或食少。

食少纳呆之证,大抵不外虚、实两类。

所谓实者,是由邪气有余,干犯胃府而致胃气不降。

凡证属实者,皆有实证实脉等一派有余之象。

去其有余之邪,则胃气复常,而饮食自能如常。

所谓虚者,由于正气不足。

其中有脾胃自身之虚者,也有由其他脏腑之虚损而累及于脾胃者。

食少纳呆,无不关乎脾胃。

脾胃之气健旺,升降自如,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或气滞,则出现食少纳呆。

食少纳呆有虚实之分。

其实者,或由气滞、或因湿困、或由食伤、或因热盛,皆可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而致食少纳呆。

其虚者,不外脾胃阳气虚弱与阴血亏少。

大抵实证多见于暂病,虚证多见于久病。

亦有虚实挟杂者。

纳呆夹杂的症状纳呆食少:伴腹胀便溏,精神疲乏,舌淡者,为脾胃气虚。

纳呆脘闷:伴头身重困,便溏苔腻者,属湿邪困脾。

纳呆厌食:兼见嗳气酸腐,脘痛胀痛,苔厚腻浊者,为宿食停滞。

纳少厌油:兼恶寒发热者,为感冒所致;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者,属肝胆湿热。

饥不欲食:兼见胃中嘈杂、灼热,舌红少苔脉细者,为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若兼胸胁苦满或腹满,心烦喜呕,脉弦者,为少阳胆热或肝胃不和。

实证之治以祛邪为主。

邪气去则脾胃之气复而自能饮食。

因于气滞者,多由情态不遂、喜怒不解而肝郁不疏,肝气郁结不能疏泄则脾胃之气也因而呆滞。

此证之治当分久暂而辨虚实。

大抵初病可见胸胁胀满或疼痛者,为肝郁不疏,当以疏肝解郁为主。

若久病肝郁已解而唯脾胃受损者,宜补益脾胃。

若肝郁脾虚者。

湿困脾胃,也较多见,或由外湿、或因内湿,皆可困阻脾胃气机而致食少纳呆,其症多见脘腹痞闷,身肢困重,舌苔白腻,治宜芳香辛散之剂等,宣气化湿以苏醒脾胃。

食伤脾胃者,在上者以消食和胃为主;在下者以导滞通腑为主。

若食伤脾胃,吐泻太甚,或攻伐太过,或迁延日久,脾胃受伤而难存虚证者,按虚证治。

因于热盛而食少纳呆者,多见门苦苔黄等一派热象,但清其热,热去则胃气复,自能饮食。

虚证之治以补益为主,当分阴阳气血。

再辨是因于脾胃自身之虚,还是由他脏之病而累及者。

对脾胃阳气虚者,可用甘温补益法。

若由下焦阳虚,火不生土而致者,可用(补骨脂、肉豆蔻)补命火以生脾上。

若脾胃气虚而兼食滞者,可用消补兼施。

至于胃阴虚者,前面已经谈过。

若由肾阴不足或血虚而致者,可用滋阴补血之品。

脾胃气虚或气滞,食滞不化,肝郁乘脾,痰湿困阻或下焦肾阳不足,火不生土等。

后世治食少纳呆者,亦多以甘温补益、辛香行滞、消导之品为主,这对胃阴不足之食少纳呆者,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胃阴不足:胃的阴液不足所出现的证候。

见《类证治裁·脾胃》。

又称胃阴不足。

由胃热、胃火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胃阴所致。

证见口干唇燥,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

食欲不振是指进食的欲望降低。

完全的不思进食则称厌食。

食欲不振:布渣叶、独脚金,神曲;神曲——促进金石药物(磁石、朱砂)消化吸收之功。

食积不化:鸡内金、鸡矢藤、枳壳、厚朴、皂荚、槟榔、水红花子;谷芽——消导米面诸果食积。

增加胃液的快速消化:鸡内金、厚朴。

九积:食积、痰积、癖积、涎积、水积、酒积、血积、气积、肉积九积。

疳积。

治疗疳积:五谷虫、独脚金、鸡矢藤、鸡内金、隔山消、神曲、秦艽、鹅不食草、。

疳积以神萎、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纳呆便溏为主要表现的儿科病证。

兼化痰:莱菔子、布渣叶、沙棘。

大麦茶具有降温解毒、健脾减肥、清热解暑、去腥膻、去油腻、助消化的功效,可以消除胸闷腹胀之感,消除老人饭后感到腹胀肚撑之症,增强胃动力。

久坐电脑前的白领一族不妨每天喝上几杯大麦茶。

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不仅自己的肠胃功能好了,便秘慢慢消失了,整个人也清爽起来,真是“一举多得”。

催乳:隔山消、瓜蒌籽。

回乳:麦芽、神曲。

山楂:健脾胃,消食积,散淤血。

沙姜:温中,消食,止痛。

前胡:疏风清热,降气化痰,开胃止呕。

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

大便秘结:莱菔子、枳实。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全瓜蒌。

开胃消食:山楂、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肉豆蔻、莱菔子、麦芽、稻芽、沙姜、沙棘、前胡、薄荷、皂荚、沙枣、虎杖、余甘子;麦芽——能消化米面类食物。

阿魏与山楂——消肉食积滞。

助消化:怀山药、红豆蔻;呕吐少食:玳玳花。

饭中吃这些帮助消化的药粉:厚朴、槟榔、谷芽、甘松、核桃;饭后半小时吃这些帮助消化的药粉:皂荚、神曲、枳壳、瓜蒌仁。

饭前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吃这些帮助消化的药粉:沙枣、枳实、草决明、红豆蔻、虎杖、;茯苓、肉豆蔻、瓜蒌仁。

醒脾:温:刘寄奴、甘松、白豆蔻、葛花、胡荽、红豆蔻;增强吸收营养的功能的中药:胡麻仁,厚朴,生地,肉豆蔻、蒲公英、黄色的桂花,槟榔、炮姜、白豆蔻、茯苓,川芎、沙姜、木瓜、广藿香。

中医认为,吸收不良综合症属中医“虚劳”、“虚损”、“脾痿”范畴,多因胃肠等消化系统慢性疾病导致长期厌食、久泻,终而引起脾气痿弱、肾气受损、精气匮乏,整个机体失充营养的虚损病证,病位在脾、胃、肾,病性以虚为主。

我们将其中医辨证分为脾虚血亏、脾虚湿困、脾胃虚寒、脾肾阳虚四型施治,获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脾虚血亏型:症见久不欲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补脾养血。

方用归脾汤加减。

药用西洋参、炙黄芪、炒白术、朱茯神、炒枣仁、桂圆肉、广木香、当归、远志、炙甘草、生姜、大枣、首乌、黄精等。

脾虚湿困型:症见脘腹胀痛、肠鸣腹泻、恶心呕吐、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

治宜补脾益气、除湿止泻。

方用苍白二陈汤化裁。

药用苍术、白术、法半夏、陈皮、茯苓、党参、炙甘草、砂仁、炒苡仁、炒扁豆等。

脾胃虚寒型:症见长期腹泻、反复发作、大便稀溏如油状、脘腹胀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食纳呆滞、畏寒肢冷、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或见水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

治宜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方用良附丸合理中汤加味。

药用高良姜、香附、炒白术、炙黄芪、干姜、党参、炙甘草、炒苡仁、炒扁豆等。

脾肾阳虚型:症见久泻不愈、腹痛隐隐、肠鸣腹胀、大便稀溏、形寒肢冷、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

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方用自拟愈肠煎。

药用炒石榴皮、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煨柯子、炙米壳、吴茱萸、大枣、附子、干姜、茯苓、苡仁、赤石脂、禹余粮、杜仲、锁阳、台乌、沉香、肉桂、小茴香等。

杜仲30克、生地20克、白术10克、归身10克、红藤10克、金荞麦10克、虎杖10克、蒲公英10克、玳玳花10克、香橼10克、鸡矢藤10克、红参10克、炮姜10克、蚕沙10克、姜半夏10克、竹茹10克,改善肠胃功能差(吸收营养的功能低弱)的药方(可以汤服也可以打粉)。

健脾的药方:桑葚25克、女贞子25克、胡麻仁20克(敲碎)、茯苓20克、川芎20克、白术20克、姜半夏或法半夏15克、广陈皮15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皂荚10克、红参10克、炙甘草8克,水煎服,功效:开胃口助消化吸营养退腹胀。

肺热或血热者加桑叶35克。

治疗一切腹胀为之症的药方:胡麻仁60克(敲碎)、广木香30克、川芎2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皂荚10克、广陈皮5克、救必应5克、吴茱萸5克,水煎服。

肺热者加桑叶25克吃一点点就饱(腹胀)、不吃也饱,甚至看见食物就饱、等等原因没胃口吃饭或者平时本来喜欢吃的食物也不愿意吃——不想吃任何东西,都可以考虑下面的药物来刺激食欲:枳实14-46克、地榆10-24克、当归11-13克、川贝母37-11克、川芎25-59克(癸未)、使君子8-10克。

草决明10-52克。

比如,枳实30克、川芎10克、草决明10克、熟地30克、砂仁20克(后下),水煎服,买一剂。

举一个验方之案例(不吃也饱,男性患者):枳实50克、月季花30克、川牛膝15克、川芎10克、熟地30克、砂仁20克(后下),水煎服,买一剂。

通便药:火麻仁与杏仁、番泻叶与郁李仁、草决明与大黄、芒硝与蜂蜜、芦荟与桃仁、桔梗与当归、胡麻仁与柏子仁。

解决大便干燥的单药之剂量:北五加皮30克、当归50克、麦冬55克、山楂10克、厚朴10克、火麻仁20克、白豆蔻55克、小茴香35克、佛手30克、广木香50克、木瓜40克、枳壳15/40/60克、乌药35克、秦艽、楮实子10克、桑椹子10克、阿胶30克、枸杞子30克、熟地10克、制首乌30克、白芍30克。

消食药清热泻火药寒:鸡内金、五谷虫(罗仙子)、水红花子微寒:枳壳、凉:独脚金、沙枣、余甘子平:麦芽、莱菔子、鸡矢藤、稻芽、谷芽、鸡内金、布渣叶微温:山楂、隔山消、温:阿魏、神曲、豆蔻、红豆蔻、草豆蔻、肉豆蔻、厚朴、沙姜、沙棘、槟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