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孔孟论学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及练习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借书不还,天打雷劈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欧风东渐、干没、戋戋、于焉上场”等词语。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白作者的主张和感受。
3、结合文中语句,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
4、培养良好的读书品格。
2.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白作者的主张和感受。
2、结合文中语句,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借书不还,天打雷劈1、(出示梁晓声和柏杨的两段文字,待学生看完后)同学们,昔有少年梁晓声,因痛失爱书而嚎啕大哭,痛不欲生;今有作家柏杨,因爱书被借而呼天抢地,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展示并让学生齐读课题)借书不还,天打雷劈!2、作者简介柏杨,原名郭定生,人文大师,自称是“野生动物”。
被两岸三地的人熟知,著名作家。
他的言论和书籍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争议。
代表作《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
3、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欧风东渐、干没、戋戋、于焉上场”等词语。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白作者的主张和感受。
(3)结合文中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4)培养良好的读书品格。
活动2【活动】预习成果展示与交流1、指名读自己补充的课下注释。
(屏显)第126页:欧风东渐(jiān)(渐:慢慢流入)第127页:左道旁门迄(qì)今于焉上场(从这里开始)劳师动众进德修业第128页:潸(shān)然泪下欤(yú) 戋(jiān)戋(少、细微)第129页:人赃俱获薄惩(薄,小)2、指名朗读课文5——9自然段,3、指名表述自己的初读感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活动3【活动】学习研讨1、出示学生自读时提出较多的共性问题,结合文中语句,合作探究:(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张鑫雨等)(2)本文主要写借书,为什么开头四个自然段有大量关于“酒”的内容?(盛慧鸽、罗嘉等)(3)为什么以“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为题?像这样的语言文中还有哪些?(郭金源等)(4)这篇文章不是古文,为什么有不少的文言词语?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柏杨先生”、“郭衣洞”先生?(李紫颖等)(5)作者为什么把自己写得很倒霉?(王坤鹏等)2、小组推荐代表发言(要求朗读相关语段)。
北师大版《孔孟论学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及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孔孟论学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及练习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dài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y ú奕之为数yì辟若掘井(pì)流杵也chǔ2.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3.词语积累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
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花雕:一种上等的绍兴黄酒。
绍兴旧俗,用彩色酒坛贮美酒作陪嫁礼物,故名。
亦省称“花雕”。
雀跃:像雀跳跃一样。
形容十分欣喜的样子:欢呼雀跃。
诅咒zǔzhòu: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干没ɡānmò:①投机图利。
②指侥幸之利。
③冒险侥幸。
④贪求;贪得。
⑤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
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潸然泪下shān:潸然:流泪的样子。
形容眼泪流下来。
摇尾乞怜: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
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
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歃血shàxuè:古代几方相会结盟时的一种仪式。
口中含牲血表示忠诚。
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4.语句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北师大语文八年级上《借书不还%2C天打雷劈》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柏杨以及主要作品。
2•朗读课文,摘抄本文的生字词,查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
3•熟读课文,试着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冇感情的朗读课文”。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冇自己的心得,能提出口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冇自己的心得,能提岀看法或疑问”。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了解文中书主和恶客的表现。
2.休会文章屮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评价任务:1.初读课文,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文章在以现代文为主的行文过程中时而穿插庄重的文言文,时而又运用通俗的口语的艺术效果。
3.揣摩作者的思想,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教学过程:A.板书课题,揭示目标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愿意做一个丑陋的中国人,还是愿意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学生一定会答,“愿意做一个美丽的屮国人”)对,我们都愿意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但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的丑陋,并把它改掉。
写过《丑陋的屮国人》的柏杨先生今天就会走进我们的课堂,毫不留情的指出某些国人缺点。
我们都用镜子照一照, 这缺点你有没有?(板书加粗的字) 板书课题:借书不还,天打雷劈2. 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其生平。
小组交流回答:作者是柏杨,1920年生,当代作家。
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 主要作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等,课文选自《西窗随笔……柏杨杂文选》。
3•展示学习冃标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今天的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些学习目标來展开册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了解文中书主和恶客的表现。
体会文章中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学生口由读口标。
借书不还_天打雷劈教案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3、体会本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4、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与借书习惯。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了解作者,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心爱的书被借走一去不还,或者你想从朋友那里借书但朋友却不肯借。
(学生回答有)那谁起来谈一下你当时的感受或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学生自由交流)其实很多爱书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你瞧,就连台湾学者柏杨先生都发出了“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的“诅咒”。
柏杨先生对这一问题到底有何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柏杨的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处理字词1、学生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教师投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2、投放字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放录音,让学生注意语调变化、读音轻重,从中理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
2、根据示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点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然后评议。
4、理清课文的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4)指出文化气息淡漠的现状。
第二部分(5~9)批判借书不还的不良社会现象。
第三部分(10~11)呼吁“借书必还”。
5、交流朗读体会。
(1)本文的语言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这篇文章的语言风趣辛辣,诙谐幽默,带有调侃的意味,而且还有夸张的成分。
(2)作者主要针对什么人进行了批评?同时还对哪些人进行了批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主要针对借书不还的人进行了批评,同时还对盲目崇洋用酒柜代替书橱的人和用书装点门面的人也进行了批评。
在批评中表达了极大的愤慨并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3)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什么主张?明确:作者的主张是:借书必还。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用谴责的态度分析了借书不还的原因,说说主要有哪四点?明确:①朋友家发现一本好书,不愿归还。
②有的是绝版珍本,宁愿举家潜逃,坚决不还。
③书不还也不会吃官司。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教案标题: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目标:1. 了解借书不还的不良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2. 培养学生借书不还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3.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借书不还的原因及其影响;2. 探讨借书不还的后果;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认识到借书不还的严重性;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2. 学生阅读材料:相关的故事、新闻报道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话题(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引用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借书不还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有过借书不还的经历,以及借书不还可能带来的后果。
Step 2:分析借书不还的原因(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讨论借书不还的原因,并将其列在黑板上或PPT上。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原因是否合理,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Step 3:探讨借书不还的后果(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讨论借书不还可能带来的后果,如失去借书的权利、影响他人借书等。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讨论。
Step 4:培养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及时归还借书、尊重他人的财物等。
2. 学生自由讨论并列出一些具体的行动措施,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 提醒学生借书时要签署借书协议或记录借书日期,以提醒自己及时归还。
Step 5:阅读活动(15分钟)1. 分发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关于借书不还的故事、新闻报道等。
2. 学生自主阅读,并在阅读后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
3. 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教训和启示。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借书不还的严重性和培养责任感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要时刻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鼓励他们积极借阅书籍。
八年级语文上册 8 借书不还 天打雷劈教案 北师大版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3.品味柏杨式的幽默、纯熟、洒脱、诙谐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握文中重点字词。
2.柏杨式的幽默、纯熟、洒脱、诙谐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心爱的书被借去一去不还,或者你想从朋友那里借书而他却不肯。
(学生回答)那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的故事,或者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当时的感受。
其实很多爱书的人呢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你瞧,就连著名学者伯杨先生都发出了“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的诅咒。
伯杨先生对这一问题到底有何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伯杨先生的读书世界。
二、作者简介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
笔名柏杨。
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幼丧母,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大学。
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丑陋中国人》等。
三、整体感知1、生字榔头(láng)诅咒(zǔ)迄今(qì)干没(ɡā nmò)杜暹(xiān)戋戋(jiān)恐吓(jiān)歃血(sh à xuè)2、词语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
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雀跃:像雀跳跃一样。
形容十分欣喜的样子:欢呼雀跃。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干没ɡānmò:①投机图利。
②指侥幸之利。
③冒险侥幸。
④贪求;贪得。
⑤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
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潸然泪下shān:潸然:流泪的样子。
形容眼泪流下来。
摇尾乞怜: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
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歃血shà xuè:古代几方相会结盟时的一种仪式。
口中含牲血表示忠诚。
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借书不还这种行为的不当之处,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感。
2、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借书和还书流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借书不还行为的危害和影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借书观念和道德准则。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借书不还行为的错误性,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2)如何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借书还书的规则。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1、老师讲述一个关于借书不还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小明借了小红一本心爱的漫画书,说好一周后归还,但是一周过去了,小明却没有还书。
小红多次催促,小明总是找各种借口拖延。
最后,小红生气了,和小明大吵了一架,两人的友谊也受到了影响。
2、提问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借书不还可能带来的后果。
(二)讲授新课(20 分钟)1、讲解借书不还的危害(1)从借书人的角度分析,借书不还会影响个人的信誉和形象,让别人不再愿意借书给自己,也可能失去朋友的信任。
(2)从被借人的角度看,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可能会因此失去一本心爱的书籍,或者影响自己的阅读计划。
(3)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借书不还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会破坏社会的公序良俗,影响社会的文明程度。
2、强调借书还书的重要性(1)借书还书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现了一个人的诚信和责任感。
(2)只有遵守借书还书的规则,才能保证图书资源的合理流通和共享,让更多的人受益。
3、介绍正确的借书和还书流程(1)借书时,要认真填写借书记录,包括书名、借书日期、预计还书日期、借书人姓名等信息。
(2)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书籍,如果不能按时归还,要提前向借书处或者被借人说明情况,申请延期。
(3)还书时,要保证书籍的完好无损,如果有损坏,要主动承担责任。
(三)小组讨论(15 分钟)1、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如果你借了别人的书,但是忘记还了,你会怎么做?(2)当你向别人借书,别人不愿意借给你时,你会怎么想?(3)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借书不还的情况发生?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8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学案2北师大版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体味课文语言,学习修辞方式;二、培育诚信待人的良好品质。
自学指导:一、默读全文,找出夸张失实、不合常理却引人会意而笑的句子,找一处你以为最出色的,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文章时而穿插庄重的文言,时而利用通俗的口语,如此写能产生什么样的表达到效?三、速读全文,找出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到效?四、体味以下句子的语言:(1)上面摆着写满了英文的“喂死剂”“白烂弟”“拿破伦”,把人看得如醉如痴。
(2)呜呼,打火机不见啦只是略施小技,以示薄惩,以后若是胆敢再借书不还,恐怕床头那个钻戒也会不见啦。
五、指出以下句子所利用的修辞手法:(1) 河南有句谚语曰:“偷书不算贼,抓住打一锤。
”()(2)一个人节衣缩食,好容易买了几本视同性命的巨著,却被列强瓜分,实在痛彻心肺。
()(3)假设干家庭的客厅,间或有书橱显现,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还有蓬勃的生机。
()迁移训练:一本好书一本好书。
标价20元,念书人久觅而得便觉十分合算。
即便走出书店只剩下一块钱吃中午饭,一碗清水面也能吃出乐子来。
一那本书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只有念书人能品出来。
假设把这本书让不念书的人买去,他会感觉十分的冤,20元,能够抽多少支烟,喝多少杯酒?那享受哪能与捧着这一堆“废纸”相较?似向李逵推荐林黛玉,向李清照介绍薛蟠,都是哭笑不得的事。
一个儒雅的人走进家长里短的人群中,给人的感觉是“酸”,是“迂”,是“不合群”;而一个无聊浅薄者一旦手握实权,却会被世人捧到天上,乃至于形成“高大”的光环。
渔民把大海当做圣地,农人把土地当做母亲;诗人在灵感的涌动里寻求欢乐,文盲在太阳的温暖下享受无需思想的安逸。
站在自己的立场,人是最擅长解决他人的,解决的目标假设是虚假、丑恶和无聊,它便闪烁利剑高贵的光芒(;)解决的目标倘是一切非我,那么与“费厄泼赖”相去甚远,似也大可没必要。
每一种生存方式都有它自己的角度,一统天下,人人一样,不是又回到中世纪去了吗?该选择的自然要选择,该宽容的仍是要宽容。
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学计划示例
生:各抒己见。
老师:有个叫柏杨的人,他说了一句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板书题目。
(他为什幺会这样讲,他是谁?谁来介绍一下?)
二、走近作者作者、作品简介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笔名柏杨。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
市。幼丧母,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大学。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
表示忠诚。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提前做好教学规划,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新课时的教学思路,进而提高课堂
效率,初二上册语文读书妙悟教学计划希望在老师的教学中能够有所帮助。
热点内容: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指导、语文语言表达答题技巧
字词考察:【在线字典】【在线词典】
第七课《孔孟论学习》
教学目标:理解孔孟论学的内容与方式,体会孔孟语言风格和整体形象的
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学计
划示例
语文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学计划示例是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的主要科目,
也是考试的重点,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2、感受柏杨式幽默的艺术效果。
3、建立良好的读书观,养成借书必还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导入
语义的大幅度的反差:时而用古代汉语的语汇,构成庄重的风格,如眼见书
被糟蹋,忍不住潸然泪下欤”;从借书不还者家中抢出书来,顺手把人
家的打火机偷走,把自己小偷小摸行为,说成是略施小技,以示薄惩
”;把小便急,称作不同的幽默作家,其作品有不同的幽默色调,柏杨
默读课文,完成这个句子
通过阅读,我(知道了,了解了,明白了)
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等角度去谈
新编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同步练习⊙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
1.逐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摘抄文中的下列各类词语。
成语:四字语:尊称:文言词语:*2.任选以上的四个词语连词组段,要求中心明确,语句连贯,有幽默趣味。
二、课文第五、六段写了借书不还的两类人,为什么分别称为“恶客”、“雅贼”?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三、课文第九段叙写了“吾友李大人”借书不还,“我”最终以智取回,并施以“薄惩”的事。
这一段的叙述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发展空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003年四川省中考)。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
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
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
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
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
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
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
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
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
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
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
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学计划示例
本文的语言有什幺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谈谈。 1、然而,一个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买了几本视同生命的巨着,却被列强 瓜分(借走),实在痛彻心肺(痛心)。 2、最后忍无可忍,终于在他卧室里人赃俱获(发现了被借去的书),先把书 夺回,宣称内急(说小便急了),而他家的厕所是在大门口的,于是我就驾风 而逃(不告而别)。 3、此锤非铁榔头,乃拳头也。 小结 :柏杨的幽默感,和其他幽默作家比较起来,有任情率性、无所顾 忌、不怕丑的特点。这表现在用语上,好像有意违背文章风格的统一,有意 追求雅俗夹杂。大雅的古代文言,与大俗的现代市井口语交替出现,而且二 者均十分夸张,夸张到超越现实,进入虚幻情境,又故意用词不当,构成亦 庄亦谐的趣味。如写有人一见朋友有好书,就想占为己有,用顿起杀机形容; 把此等借书称为伟大的景观;借书之后,为逃避还书,竟举家潜逃;把书被强 借,说成是列强瓜分;等等。以语义的错位,表现谐趣的放达。为了表现诙 谐,在用语上,故意造成语义的大幅度的反差:时而用古代汉语的语汇,构 成庄重的风格,如眼见书被糟蹋,忍不住潸然泪下欤;从借书不还者家中抢出 书来,顺手把人家的打火机偷走,把自己小偷小摸行为,说成是略施小技, 以示薄惩;把小便急,称作不同的幽默作家,其作品有不同的幽默色调,柏杨 散文的幽默,散发出一种辛辣的味道。在写作风格分析中,形成了柏杨式幽 默。
默读课文,完成这个句子 通过阅读,我(知道了,了解了,明白了) 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等角度去谈 生默读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六、感悟探究 1、试着给本文重新拟个题目,和原文比较一下,效果有什幺不同? 2、总结一下本文的主旨 明确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批判借书不还的恶习,对受损者极表同情,但是,全文正面 批判借书者甚少,相反,倒是花了大部分篇幅细写被借者的狼狈和倒霉,甚 至写其恶劣的讨书行为,恶毒的开骂。但是,这种恶劣、恶毒大都是反讽, 导致恶劣的大都不是正常的道理,是一种歪理。我国相声艺术有言,理而不 歪,笑话不来。正是因为歪理成串,歪理歪推,文章才充满了幽默的谐谑之 趣。 七、品味语言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张店初中杨晓丽课前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阅读时遇到的生字生词。
2.查找关于作家柏杨的资料及写作本文的写作背景。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评价任务1.在反复朗读课文中,体会本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2.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过程。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3.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来导入师: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心爱的书被借走一去不还,或者你想从朋友那里借书,但朋友却不肯借。
(学生回答有)那谁起来谈一下你当时的感受或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学生自由交流)其实很多爱书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你瞧,就连台湾学者柏杨先生都发出了“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的“诅咒”。
柏杨先生对这一问题到底有何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柏杨的这篇文章。
(老师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1.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3.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预测平台——我来展现学生展示预习成果1.走近作者——我来熟悉他柏杨,原名郭衣洞,笔名柏杨,台湾作家。
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
2.我能读准音歃()血戋戋()诅()咒恐吓()迄()今干没()榔()头杜暹()3.我能解释清点拨:潸然泪下摇尾乞怜潸然泪下对牛弹琴三、感知平台——我能读懂1.朗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老师朗读时语调变化、读音轻重,从中理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8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学案北师大版【部编版】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3)品味柏杨式的幽默、纯熟、洒脱、诙谐的语言。
2、预习要点(1)握文中重点字词。
(2)柏杨式的幽默、纯熟、洒脱、诙谐的语言。
3、达标练习(1)生字注音榔头( )诅咒( )迄今( )干没()杜暹( )戋戋( )恐吓( )歃血(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
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像雀跳跃一样。
形容十分欣喜的样子:欢呼雀跃。
()zǔ zhòu: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①投机图利。
②指侥幸之利。
③冒险侥幸。
④贪求;贪得。
⑤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把账一笔抹掉。
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潸然:流泪的样子。
形容眼泪流下来。
():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
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古代几方相会结盟时的一种仪式。
口中含牲血表示忠诚。
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近义词:神魂颠倒。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
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
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近义词:歪门邪道。
():劳,疲劳,辛苦;师、众:军队;动:出动,动员。
原指出动大批军队。
现指动用很多人力。
():一边说一边哭。
形容极其悲恸。
():毕,完全。
丑恶的形态彻底暴露。
():人:犯人;赃:赃物、赃款。
嫌犯与不正当取得的财物同时被捕获。
():【惯用语】文中指和那些尚未发财得势的人交往。
冷灶,指灰烬已冷却的灶。
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①课文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4)论述书香世家变酒香世家.(对民族文化的淡化)第二部分(5—9)论述借书不还这一现象(民族文化淡化的一个原因)第三部分(10—12)提出建议,发出号召,点明主旨。
2、问题展示(1)为什么要采用“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这样极端用语式的语言表达?答:(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答:3、方法总结小组间讨论预习的收获,选一名同学课上做总结汇报。
新编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导学案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导学案⊙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
1.逐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摘抄文中的下列各类词语。
成语:四字语:尊称:文言词语:2.任选以上的四个词语连词组段,要求中心明确,语句连贯,有幽默趣味。
二、课文第五、六段写了借书不还的两类人,为什么分别称为“恶客”、“雅贼”?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三、课文第九段叙写了“吾友李大人”借书不还,“我”最终以智取回,并施以“薄惩”的事。
这一段的叙述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发展空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003年四川省中考)。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
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
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
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
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
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
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
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
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
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
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8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学案1北师大版
8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情感地朗诵课文,积存生字词;二、明白得文章内容,体味文章主旨。
自学指导:一、基础知识积存:一、作者简介:柏杨,原名郭衣洞,1920年生于河南,今世台湾作家,要紧从事小说、杂文创作,其后者成绩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
代表作品有杂文集《玉雕集》、〈〈依梦闲话〉〉、〈〈西窗随笔〉〉等。
二、释题:天打雷劈:被雷电打死,多用于诅咒或立誓。
此题目诙谐、幽默,反映了那时社会上不良的念书风气。
柏杨以讥讽的形式挖苦社会现象,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思想。
3、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榔.头()戋.戋()歃.血()清俸.()杜暹.()潸.然()信笺.()谚.语()4、说明词语:劳师动众:对牛抚琴:潸然泪下痛彻心肺:二、默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一、现今社会存在一种什么社会现象?与借书有什么关系?二、借书的方式有哪些?3、讨书的方式有哪些?4、被借者是什么样的心理?借书者又是如何的心态?5、作者对借书者是什么样的态度?他提出了如何的建议?六、回忆全文,体味主旨。
收成平台:一、依照拼音写汉字:如醉如chī( ) 书chú( ) xuàn( )耀过yǐn( ) kē( )头shà( )血 láng( )头 zǔ( )咒纸lǒu()二、依照课文填空:(1)看起来书橱之代替酒柜,还需要一个()的时刻。
(2) 纠缠了半天,老先辈()许诺了他。
(3)奉告借书不还的恶客,()一个手无寸铁的朋友,不算好汉。
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9--12段,回答下列问题:一、“但确实是怕人向我借书,那还不如照腰窝捅我一刀”,表现了“我”如何的心理?2、如何明白得“终于在他卧室里人赃俱获....”这句话中的加点词。
3、“我”不但拿走了自己的书,还拿走了人家的打火机,这是不是不道德的情形?4、你是不是也有文中所说的他人借你的书却不还的经历,你是如何处置的?《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第一课时自学指导:一、3、láng jiān shà fèng xiān shān jiān yàn4、劳师动众:原指出动大量军队,现多指动用大量人力(含小题大做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孔孟论学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及练习《孔孟论学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论语l u n 不亦说乎yu e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w a n gd a i不悱不发f ei 举一隅y u 奕之为数y i 辟若掘井(p i)流杵也ch u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3. 词语积累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
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花雕:一种上等的绍兴黄酒。
绍兴旧俗,用彩色酒坛贮美酒作陪嫁礼物,故名。
亦省称“花雕”。
雀跃:像雀跳跃一样。
形容十分欣喜的样子:欢呼雀跃。
诅咒z u zh d u: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干没ga nm b:①投机图利。
②指侥幸之利。
③冒险侥幸。
④贪求;贪得⑤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
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潸然泪下sh a n:潸然:流泪的样子。
形容眼泪流下来。
摇尾乞怜: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
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
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歃血sh a xu e:古代几方相会结盟时的一种仪式。
口中含牲血表示忠诚, 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4. 语句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 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7)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仍然是口废井。
(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5. 古文翻译方法(1)翻译原则:“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2)翻译方法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调(调整倒装句句序)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通假字)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6. 作者、作品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
《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
《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
笔名柏杨。
1920 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幼丧母,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大学。
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等。
(二)阅读能力目标1 )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感知古今语言的不同。
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三)写作能力目标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四)思想教育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三、教师建议《孔孟论学习》这一课所引的孔子的语录,有两个特点。
第一,都很精粹警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的色彩。
虽然有具体的语境、上下文,但也可以成为独立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中自由地引用。
第二,语录虽然是片断的,但是相互间有联系,不是一般的联系,而是深刻的联系。
实际上有一定的系统性。
把它联系起来,就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
学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一)文章为什么要采用“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这样极端用语式的语言表达?类似的词句还有哪些? 这是故意夸张,幽默风趣,痛快淋漓,使读者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类似的词句有恶客、悲剧、潸然泪下、呼天天不应、欺负一个手无寸铁的朋友等等。
详见练习一解答。
(二)该文时而穿插使用文言词语,时而又使用通俗口语,还不时出现“柏杨先生”,这样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不伦不类”的语言运用,给人谐趣、新异、洒脱自如的感觉。
详见练习二解答。
(三)举例说说本文自我调侃、自我贬低写法(把书主和自己写得很倒霉,似乎很不占理、处境很无奈很可怜、要书的做法很不得体等等)的好处。
通过贬损自己显示对方的无理、可气,读者又有顿悟的乐趣,这是幽默风趣的写法。
可以词句品味•积累中的例句为例。
详见练习三解答。
四、课文讲解《孔孟论学习》(一)文章主旨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二)重点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析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
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
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
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
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
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
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文章思路(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4)要有好的学习原则——修养身心(四)写作特点论学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
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
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
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
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
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
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
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
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
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
《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
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从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意义四方面谈:也可细分为十方面。
自得之、启发式与今主动学习最有关)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其议论方式主要是两种。
其一是直截了当提出观点(直接下结论),如第五、七则。
这第二种议论方式为第一、二、三、四、六则。
这和《论语》的语言精练有关,同样属于事理例证的,《孟子》成为格言式句子的就较少。
此外,第八、九两则分别属于第二、第一种。
课文中《孟子》的论证方式的总特点是:一是因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
二是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
这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为孔子所不及。
其议论方式也是两种。
其一是事理论证,即第十则,此则层层推进特别明显。
其二是事实论证,即例证法,形象类比,即第十一、十二、十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