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歌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与18世纪古 典传统的关系:继承大于反对, 无论是传统精神还是传统形式。
韦 伯(1786——1826)
他的作曲老师有两位,一位是约瑟夫· 海顿 的弟弟叫迈克尔· 海顿;另一位是维也纳修 道院院长,沃格勒神父。
韦伯创作德国民族歌剧的原因:
ຫໍສະໝຸດ Baidu
《魔弹射手》 (又译《自由射手》)
19世纪德国歌剧的特点:
题材上:在德国的狂飙运动的影响下,德国歌 剧大多选用中世纪传奇和民间故事,对超自然 的神怪现象备感兴趣。作曲家们重笔勾勒狂野 神秘的大自然背景,但又不时掺入简朴的乡村 生活场景。 剧中人物的命运往往体现出肉体与灵魂、 物质与精神、诱惑与被拯救的对立与斗争,这 是德国基督教文化中的永恒主题,象征上帝与 魔鬼之间的较量,如浮士德。(法国、意大利 歌剧总是以希腊、罗马、圣经故事作为题材。)
慢板引子:暗示两个世界,圆号音色 表现幽静的森林景色;定音鼓与黑管、 大提琴低音区阴暗不祥的动机,即魔 鬼萨米尔出现时的象征。
呈示部:基本是两种材料的对置,主 部主题来自第一幕马克斯的咏叹调 “是什么阴暗的力量把我缠住?”; 连接部用第二幕“狼谷”中炼造第7颗 子弹时的材料;副部主题采用第二幕 阿加特的祈祷;结束部用此段音乐的 后半部分“我的心潮汹涌澎湃”。
1821年这部歌剧在柏林首演,标志
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
《魔弹射手》取材:德国民间关于黑 猎人的传说。
序曲(9分51秒):有慢板引子的奏鸣 曲式,并与剧情紧密结合,预示了全 剧内容,这是韦伯此部歌剧所独有的。 韦伯有意识的运用主题、调性、和声、 织体、音色等对比手法,使该序曲具 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序曲中还运 用了“主导动机”手法,以减七和弦 象征魔鬼萨米尔的魔力,并将这种动 机贯穿整部歌剧。这些创作手法也影 响了瓦格纳、柏辽兹等作曲家。
音乐上:在德国歌唱剧基础上,采用 德语对白,声乐部分的旋律简朴,具 有德国民歌的风格;依赖和声及管弦 乐色彩渲染剧情、烘托舞台气氛。音 乐重心放在织体内部(意大利歌剧集 中在旋律上),台本重心放在戏剧意 境、布景和内涵上。作曲家们追求 “综合艺术”的理想,把各种艺术谐 和地结合成一个优美的总体。音乐手 法通过反复出现的主题、音色和调性 来达到音乐的连续和统一。
小结:
《魔弹射手》是以德奥歌唱剧为基本 框架,用德文对白衔接音乐段落,同 时受法国、意大利歌剧影响,在一些 表现男女主角的情感段落,带有传统 歌剧咏叹调的痕迹。此前,莫扎特的 歌剧《魔笛》便是以德奥歌唱剧为基 础进行创作的优秀作品,这也为韦伯 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韦伯的另外两部歌剧作品: 《欧丽安特》、《奥伯龙》。
展开部:是第一类材料的展开,阿加特的 材料隐约出现; 再现部:阿加特的激情主题作为结束部, 象征歌剧的光明结尾。
第二幕“狼谷”一场,具有浪漫主义虚幻 色彩,管弦乐色彩极其丰富,韦伯运用管 乐器、定音鼓、弦乐震音、尖锐不和谐的 和声营造出阴暗森林的恐怖气氛。
第三幕第二景(猎人合唱):运用了 德国民歌旋律,使其充满了浓郁的民 间生活气息 。
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奥的政治环境
维也纳会议,恢复了欧洲旧的统治秩序, 德奥依旧保持分裂局面。封建复辟后的德 奥反对民主改革,而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 是背道而驰的,由此各种社会矛盾产生, 在这样一种社会压力下,艺术家们只有去 艺术中展示个人的自由,去宗教中寻求精 神安慰。
民族意识兴起,德奥的艺术家们在自 己民族古老的诗歌以及传说中获得认 同感。作曲家们也开始注重民族歌剧 的写作。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 德国歌剧与法国歌剧
十九世纪德奥浪漫主义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 狂飙突进运动:又称“狂飙运动”,发生在 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它是由德国新兴 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全国性的文学运动, 也是法国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长与继续。
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运动接续了18世纪 下半叶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要 求摆脱封建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呼 唤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更倾向于轻视 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