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二首之一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二首之一原文及赏析《大林寺桃花》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春日大林寺中盛开的桃花景象。
本文将为您呈现该诗原文及其赏析,带您一起领略这首诗的韵味。
【原文】独行曲径寻桃李,夜宿秋林观桂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大林寺桃花》以白居易独特的笔触和真情实感,展示了一幅动人的春日景色。
首句“独行曲径寻桃李”,通过描绘自己独自走在弯曲的小径上寻找桃花和李花,表现了作者独享美景的情感。
这一句用了独行、曲径和寻等词语,增强了作品的意境感和层次感。
第二句“夜宿秋林观桂枝”,在夜晚过程中,桂花的香气弥漫在秋林中,给人以一种宁静、安详的感受。
这里通过独特的夜晚环境和桂花的香气,为读者勾画了一幅恬静的画面。
接下来的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了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
这种壮丽恢宏的景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对关系,同时也突出了人生短暂的主题。
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
诗人表达了在欣赏了美景之后,愿意继续追寻更远景色的追求。
这一句用了穷、千里、更上、一层楼等词语,通过层层追求的视觉效果,诠释了诗人对美的无尽向往。
《大林寺桃花》以简洁的诗句刻画出春日桃花的妩媚和盛开的壮丽景象,展示了白居易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欣赏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生追求无穷的态度。
它通过独特的笔触和真情实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总而言之,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意境,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痴迷和追求。
读者通过阅读这首诗,可以在想象中感受到桃花盛开时的美丽与壮观,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美的无尽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个描绘春天的景象,更是一幅关于人与自然、欣赏与追求的哲思。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歌的魅力,并从中汲取美的力量。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大唐时期,文学繁荣,众多才子佳人涌现。
在这群文人之中,白居易被誉为“诗鬼”,他的诗作流传千年,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中,他的《大林寺桃花》被誉为爱情诗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您带来《大林寺桃花》的原文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原文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大林寺桃花》的赏析如下:本首诗共计四十二句,以七言绝句为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整首诗以“桃花”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桃花的开放和凋落,抒发了作者对光阴流失和人生寂寞的思考。
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四月桃花盛开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接着,作者表达了对春归的长恨,以及对桃花盛开处的一种迷惘。
作者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无常。
接下来的几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描绘黎明时分的景色,突出了桃花的艳丽。
此处运用对比手法,更加凸显了桃花的美丽和璀璨。
接着,作者运用“不尽长江滚滚来”来描绘长江奔腾之势,同时抒发了自身对岁月流逝和无法停留的悲伤之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表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自身身体状况的感慨。
而后几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则是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忧愁的思考。
人生就像繁霜染白了鬓发,同时也使得新停浊酒杯,表达了岁月不饶人,及时抓住当下的态度。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赏析《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
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
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原文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
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
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原文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析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及赏析白居易(约772年-约846年),字乐天,号息夫子,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文秀之冠,躬行之士”。
其文风清丽、豪放洒脱,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涉及诗、词、赋、文等多个领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大林寺桃花》。
本文将对《大林寺桃花》进行翻译并进行赏析。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白居易的作品之一,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田园景象。
晨光熹微,桃花如云,映照在大林寺的山涧之中。
抬头望去,一片清幽的山谷景致展现在眼前。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到访的,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他的眼球。
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十分宁静,这也正好为他提供了写作的创作灵感。
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逐一翻译并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的各个词句。
词句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翻译及赏析:四月是一个花开的季节,在人间所有的花朵都已经盛开的时候,大林寺的桃花却开始了它的盛放。
这句意味深长的诗句,展示了作者对大林寺桃花的美丽景色的称赞和喜爱之情。
从花期开端,诗人将大林寺桃花的盛放与人间其他花朵的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大林寺桃花的特殊之美。
词句二:“灼灼其华,不见佛前幡”翻译及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桃花盛开的壮丽景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用“灼灼”形容桃花的艳丽,借此烘托出整幅画面的明亮和欢快。
与之相对的是,作者提到了“佛前幡”未见,进一步强调桃花盛开的美景与传统寺庙的庄严宁静形成对比。
词句三:“花丛中”翻译及赏析:这句诗简短而生动,将读者的视线直接聚焦在桃花丛中。
桃花丛中蜂飞蝶舞、繁花似锦,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作者通过这句简短的描写,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桃花盛开的美景。
词句四:“桃花水阔,明月天低,此情可待成追忆。
”翻译及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大林寺桃花景色的回味之情。
桃花的繁盛使得水面上仿佛落下了一轮明月,美丽的景象令人陶醉。
作者表达了对这一刻的美景的珍重和留恋之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词作品《大林寺桃花》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4、尽:指花都凋谢了5、山寺:指大林寺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翻译】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白居易唐诗赏析:《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
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原文:《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赏析: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
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
古诗《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标签写景、早教古诗100首、写花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大林寺桃花的诗意全解
大林寺桃花的诗意全解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白居易来到了大林寺,看到了山寺中的桃花始盛开,触发了诗人的想象力,感叹春光易逝,曾经因为惜春、恋春而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诗人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大林寺桃花·赏析·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赏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的纪游诗。
全诗一共短短四句,不管是内容还是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深奥、出奇的地方,就像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简单地做了一番记述和描绘。
但细细品味,就会惊喜地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意境深邃,情趣盎然。
诗的开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间是夏季的第二个月,正是大地春去,百花落尽的时候。
但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登临之前,就曾经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惆怅,而失望。
因此,当这不曾期待的一片春景映入眼帘时,该诗使人感到无比的惊异和欢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发展──由一种愁怨不已的哀叹春去之情,突然变为惊异、欣喜,以至喜笑颜开。
在首句开头,诗人就着意用了“人间”两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真实世界,突然来到一个悠然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幻境。
正是在这一情景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空间无比高远。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想不到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远去,只不过是像一顽皮的小孩子,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指代了春光,把春光写得非常具体可感,清新自然,又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长了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它不仅有脚,你看它简直还有顽皮的一面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如此生动可感,天真活泼,活灵活现。
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眷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颗童心,哪能这么风趣灵动?这首小诗值得称赞的地方,正在立意新奇,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启人神思,惹人怜爱,真是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明珠。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意及赏析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意及赏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意及赏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自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大林寺桃花》是一首记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相传为晋代僧人县诜所建,是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十九日,诗人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和一些朋友游览庐山大林寺。
山寺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随口吟咏了这首绝句。
这首诗语言朴实平易,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远,富于情趣,表达出诗人对山寺景色的惊叹与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诗的前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当时大林寺特有的景物,开门见山地点了题。
诗人登山时已入初夏,正属大地春归,繁花败谢,浓绿成荫的时候,但没想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却是桃花盛开,春意正浓!桃花本该在早春二月就开放,但大林寺这个地方山高地深,气候特别寒冷,春天自然就来得迟些。
在平野村落春已归去的时候,山寺的大好春光,给诗人以如到另一世界的感受。
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惊讶与欣喜的感情。
芳菲尽与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诗的后两句,是诗人在直接抒发自己的感受。
我常常怨恨春天无情地离开,我们无处寻找,想不到她却没有归去,而是悄悄转移到这深山中的大林寺来了! 一个恨字,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惜春之情。
春归的怨恨,寻春的迫切,都体现在其中了,春天是美好的象征,诗人怨恨春天的归去,正表现出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诗中,使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诗人还用归、觅、转三个动词把春光拟人化了,赋予春天以人的思想感情,把春光写得仿佛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转去,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
这样写,使人读起来感到情趣盎然。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同一天,还写了《游大林寺序》一文,文中描写了大林寺的景物特点,叙述了这首诗的写作经过。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遗憾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阅读与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阅读与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阅读与赏析《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赏析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
贬为江州司马。
晚年好佛。
他一生作诗很多。
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按】作者有《游大林寺序》,记述与同行者十七人游庐山,宿大林寺。
其时为四月初九,而山高地深,尚如正月、二月天,梨桃始花,涧草犹短,风候与平地不同,恍然若别造一世界,因作此诗。
这时,作者摘贬为江州司马,诗咏物候,也表旷达。
诗篇大意:人世间的四月春花已经落尽,山上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盛开。
常常遗憾春天一去无处寻找,没想到它转移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是作者游庐山大林寺所作,山下春天已过去,而这里桃花盛开,诗人喜出望外。
山下过了四月,各种花草的芳香都结束了,而大林寺的桃花才茂盛地开放。
人们常常为春去无处寻找而遗憾万分,哪知春转入山中的大林寺来了。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析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词注释与评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词注释与评析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与东林寺、西林寺并称庐山“三大名寺”。
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
【评析】
山下已是春花落尽的孟夏,山寺中桃花才刚刚盛开。
如此强烈的反差,诗人并未深究缘由,而是径直写出自己的惊喜:以为春天一去不复返,原来她就悄悄地跑到大林寺了。
从而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这深山中桃花的生命力,要远比尘世人间的桃花更强大。
全诗不事雕琢,平淡自然,充满了情调和理趣。
苏轼的“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
春色属芜菁”(《望江南》),辛弃疾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与此诗用意相同。
大林寺桃花的诗意及解析
大林寺桃花的诗意及解析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大林寺桃花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此诗作于公元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原文: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诗意: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意思-赏析
长恨春归⽆觅处,不知转⼊此中来《⼤林寺桃花》意思-赏析长恨春归⽆觅处,不知转⼊此中来《⼤林寺桃花》意思|赏析在⼈间四⽉⾥百花凋零已尽,⾼⼭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处寻觅⽽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来。
作者:佚名该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只不过是把⼭⾼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平淡⾃然的⼩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登⼭时已届孟夏,正属⼤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古寺之中,⼜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的长恨春归⽆觅处⼀句可以得知,诗⼈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怨恨,⽽恼怒,⽽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春景冲⼊眼帘时,该是使⼈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句的芳菲尽,与第⼆句的始盛开,是在对⽐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花怒放。
⽽且在⾸句开头,诗⼈着意⽤了⼈间⼆字,这意味着这⼀奇遇、这⼀胜景,给诗⼈带来⼀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到⼀个什么仙境,置⾝于⾮⼈间的另⼀世界。
正是在这⼀感受的触发下,诗⼈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觅处,不知转⼊此中来。
诗⼈想到,⾃⼰曾因为惜春、恋春,以⾄怨恨春去的⽆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孩⼦跟⼈捉迷藏⼀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来罢了。
这⾸诗中,既⽤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且还把春光拟⼈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惹⼈的性格呢。
在这⾸短诗中,⾃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限留恋、热爱,没有诗⼈的⼀⽚童⼼,是写不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鉴赏: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
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
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名家点评:
《梦溪笔谈》: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末当。
……用花
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盖常理也。
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柳亭诗话》:白香山与元集虚十七人游庐山大林寺,时已孟夏,见桃花盛开,乃作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梅花尼子行脚归,有诗曰:“着意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花枝头已十分。
”二绝可谓得禅机三昧矣。
《唐诗快》:只恐“此中”亦不能久驻,奈何!
《唐人绝句精华》:此诗亦以见诗人所感有与常人不同者。
苏轼《望江南》词有“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之句,辛弃疾《鹧鸪天》词亦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之句,皆与白氏此诗用意相同,可以互参。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