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金匮要背的条文!(别管为什么只管背)
伤寒金匮类方条文
一、桂枝汤类(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而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二)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三)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四)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五)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六)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七)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令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
(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不外协,以卫气不共荣气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九)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十)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比衄,宜桂枝汤。
(十一)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十二)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十三)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
(十四)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十五)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十六)病人烦热,汗出则解。
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十七)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十八)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十九)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必背必背:伤寒30条,金匮45条,温病11条
必背必背:伤寒30条,金匮45条,温病11条《伤寒论》: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8、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9、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10、伤寒中风,有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1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13、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14、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15、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湿病发汗(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风湿历节(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重证证治(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虚劳里急(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虚寒肺痿(5)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虚热肺痿(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热饮迫肺(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肺寒饮挟热(13)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主症(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伤寒金匮类方条文
一、桂枝汤类(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而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二)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三)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四)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五)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六)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七)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令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
(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不外协,以卫气不共荣气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九)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十)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比衄,宜桂枝汤。
(十一)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十二)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十三)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
(十四)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十五)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十六)病人烦热,汗出则解。
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十七)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十八)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十九)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需要背诵的112条文
伤寒论需要背诵的112条文《伤寒论需要背诵的 112 条文》《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这部著作对于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背诵其中的一些关键条文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下为您介绍112 条需要背诵的条文以及其重要意义。
太阳病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太阳病的提纲条文,明确指出了太阳病的主要症状。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两条文清晰地区分了太阳病中的中风与伤寒。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则是治疗太阳伤寒证的代表方剂。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文提示了太阳病误治后可能出现的变证及治法。
阳明病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明确了阳明病的主要病机。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对于阳明病发黄的机理和治疗给出了指导。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大承气汤是阳明腑实证的常用方剂。
少阳病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为少阳病的提纲条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经典方剂。
太阴病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阐述了太阴病的主要症状和治疗禁忌。
《金匮要略》必背的经典条文
《金匮要略》必背的经典条文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2.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3.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4.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薏甘汤.5.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6.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7.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8.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9.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1.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补: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12.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4.虚劳腰疼,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15.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16.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欲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饿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17.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18.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19.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20.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2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22.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23.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24.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25.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糯米汤主之.26.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27.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2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29.肝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30.肾者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干姜苓术汤主之.31.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眩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出汗,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3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3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34.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35.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36.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37.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38.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39.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40.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楼瞿麦丸主之.41.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42.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43.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44.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45.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46.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47.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48.诸呕吐,谷不得下者,生后者,此为水与血并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正确解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正确解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展开全文北宋时,太宗诏令“翰林医官院,各具家传经验方以献”。
荆南节度使高继冲,将家藏的《伤寒论》编录进上,最初被收载于《太平圣惠方》中;治平二年,校正医书局林亿辈以高继冲本为基础校修了《伤寒论》;治平三年,又校修了《伤寒论》的表里本《金匮玉函经》;根据王洙在蠹简中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又将中、下两卷校修为《金匮要略》并署名汉·张机。
宋本《伤寒论》早已失传,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版本《伤寒论》,多是明·赵开美本的校本或再校本;与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对比,只有个别字辞不同,所以基本上都再现宋本《伤寒论》的原貌。
但自从北宋朝廷将《伤寒论》刊行以后,儒医们就开始用《内经》的理论进行解释;历经宋元、明清,随着注解人数的增多逐渐形成了辨证论治派、重订错简派、维护旧论派、五运六气派与近代的中西汇通派。
据不完全统计有关《伤寒论》的专著我国不下1600种,日本汉方学者也有300多种;而打开仲景之门的三阴三阳六病理论,至今已涌现出了四十多种学说。
尽管他们各有其道,但在临床应用《伤寒论》方时,主要还是靠背诵条文,至今也不得要领!有位人类学家的话,也许为我们打开仲景之门指明了方向:(若)“懂得了起源,就洞察了本质”。
一、汉唐之际的医经家与经方家根据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西汉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侍医李国柱校方技,将医书校为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其中医经家是通过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用针石汤火等外治法治疗疾病;经方家则是根据中草药的性味与所主症状,用积累的经验方证治疗疾病。
魏·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也说:“夫医道之所兴,其来久矣”。
“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
“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重要条文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重要条文一、伤寒重要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金匮》经方歌诀
《伤寒》、《金匮》经方歌诀《伤寒》、《金匮》经方歌诀胡胡2017-01-17 阅读1682上月中,金匮课值尾声,老师让大家写出伤寒金匮的八个经方,完全写出的寥寥无几。
于我本人而言,虽然方义基本理解,但方子只记住几个。
吴茱萸汤里,居然连蒙带猜地填上了生石膏!平时虽然也开出了不少方子,但几乎无一不是现翻书弄出来的。
惭愧!岁月不饶人,记忆力确实大不如前。
学伤寒,方子方义不熟悉,无论如何是不成的。
老师说到小青龙汤的歌诀“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言汤头歌诀确实能帮助记忆。
希望有人能把伤寒的经方也变成歌诀。
为了记忆经方,我特意买了一本《汤头歌诀》,翻来看看,虽然罗列了不少方子,但是对于我们学习仲景之法的学员而言,许多歌诀均为后世中医的思路,对我们学习的体系多有干扰。
遂生自己编撰整理一套纯粹的《伤寒》经方歌诀的想法,帮助自己学习巩固。
断断续续十多天,终于把《伤寒》、《金匮》共75个主要经方整理出来。
初衷本为自己学习,但考虑一些同修亦或有相同困难,如口诀能对他人有帮助也好。
便加了注释,供同修参考、批评。
在编写歌诀过程中,严格按照仲景《伤寒》原文与刘师解读的思路,力求把条文与方子结合,尽量做到通俗上口,对于药物剂量等信息并不刻意求全。
细节及方义理解,还须以原文及老师讲义为准。
除小青龙汤“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之外,所有歌诀全为自编,水平浅陋,还请各位老师同修指正。
部分方子理路不明,部分方子为主方之变化方,部分方子无需歌诀辅助记忆,遂未录在此。
歌诀只是工具,旨在熟悉方义。
方义了然于胸如师者,连《伤寒论》都可以丢掉,何况歌诀?伤寒方1 桂枝汤①仲景伤寒第一方太阳中风桂枝汤自热自汗风寒恶鼻鸣干呕头不爽生姜芍桂各三两甘草二两枣一打脉促胸满去芍药②喘家厚朴杏子加③①参见《伤寒论》第12条,下同。
②参见21条③参见18条2桂枝加附子汤①太阳发汗漏不止四肢微急难伸屈②其人恶风小便难桂枝汤中加附子③①参见20条②涉及《伤寒论》条文,尊重原条文,为顺口故,或略去部分内容或加入刘师解读,下同。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不利,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表不解,头痛发热,身疼痛,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主之。
21】伤寒表不解,身重疼痛,口渴而喜饮,小便不利,小青龙汤主之。
22】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主之。
23】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桂枝主之。
24】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人参主之。
25】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甘草主之。
26】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生姜主之。
27】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黄芩主之。
28】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XXX主之。
噎、小便不利、少腹满、喘的人可以服用小青龙汤治疗。
太阳病引起的蓄水证,表现为心下有水气、微喘、发热不渴。
如果服用汤后感到口渴,说明寒邪已经去除,汤有效。
此时可以服用小青龙汤。
太阳病引起的腑证-蓄水证-五苓散证,表现为发汗后大量出汗,胃中变得干燥,烦躁失眠,渴望饮水。
如果脉搏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可以服用五苓散。
如果发汗后脉搏浮数,感到烦渴,可以服用五苓散。
中风发热持续六七天,出现表里证,渴望饮水,但饮水后会呕吐,称为水逆,可以服用五苓散。
伤寒引起的汗出后口渴,可以服用五苓散;如果不口渴,可以服用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引起的蓄血证,热结膀胱,病人烦躁如狂,出现下血,下血后病情好转。
如果还有少腹急结的症状,可以服用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发作三天后,出现汗、吐、下、温针等治疗仍然不见好转,属于坏病,不适合使用桂枝汤。
需要根据脉象和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
病人身体发热,却想穿衣,说明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身体大寒,却不想穿衣,说明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伤寒引起的下利清谷不止,伴有身体疼痛,需要急救里面。
如果后来身体疼痛,清便自调,需要急救表面。
急救里面可以使用四逆汤,急救表面可以使用桂枝汤。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桂枝汤主之。
(12)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又指病机,阳浮即卫阳浮盛于表,阴弱即营阴不能内守相对不足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桂枝本证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舒的证治。
反字是本条的辨证关键,因为项背强几几多见于无汗的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此即阴阳两伤表未解,主要为表阳虚。
漏不止为不间断小量出汗,不同于大汗淋漓。
治敛汗。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表郁轻证的临床特点证治。
第一句说明太阳病日久不愈未传少阳阳明。
第三句为夹叙法身必痒应接在面反有热色后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25)此汤证表现和桂麻各半汤一样,唯寒热次数减少,也应伴有身痒面红。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阳明里热盛气阴两伤证,大烦渴不解为辨证关键,也具有四大证,故应还伴有身热汗自等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此即表郁兼里热轻证,应还有口渴心烦等里热表现。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伤寒论条文背诵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伤寒论条文背诵背诵伤寒论的一点感言背诵伤寒论的一点感言近日买了一本名师经方讲录第二辑里面很多中医老师都强调了背诵的重要性而且举出了他们当初求学时他们的导师诸如刘渡舟李克绍等对他们的严格要求那都是要求要背诵伤寒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新陆回忆说:我读研究生是1978年,那时我第一次比较认真系统地学习《伤寒论》当时徐国仟老师是我的老师,李克绍老师也是我的老师,他们两个老师一共带了四个研究生。
李克绍老师对我们四个人的要求就是把《伤寒论》背下来,398条,用45分钟,不停顿。
我背了3个月才背下来,背得很辛苦啊,李克绍老师就眯着眼听你背,你一打梗他就给你提词,他提多了就说:你回去再学学吧,他也不听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回忆跟师刘渡舟抄方时,刘老师也是直接说出条文数让他们背出来说到背诵伤寒论,到现在我背诵到109条,苔苔背诵到112条,当然我们的目标不是背了就忘而是烂熟,能达到顺背倒背,任意抽背,任意抽背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当然现在我们都还看不到背诵原文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提高,但我们坚信背诵伤寒论这一经典看似一个非常笨非常死的方法,但总有从死到活的飞跃,学中医贵在沉潜。
我们就用背诵把自己沉潜下去。
背诵很容易忘记,所以我们不停地反复反复再反复。
王新陆回忆说他3个月把伤寒论398条背诵完,背的很辛苦,我看啊王新陆教授当时可以说是吃饭睡觉上厕所都在背诵,而且一天不断不断向前背还不停地反复,否则3个月不可能把伤寒论拿下来。
我给苔苔说了把127条背完了给她录个背诵的视频纪念一下。
算下时间就背这么些都花了快一年了当然她考研考试还有我单位考试中间有停顿没背诵没复习的时候。
现在回想一下背倒100多条也是个成绩了,晃一晃时间就过去了,现在我们就是打地基,伤寒论背了背金匮金匮背了背温病条辩背诵经典一定要发心哦,否则很难坚持的,我和苔苔呢现在走路上要背坐公交车要背,一次在公交车上背诵,开始一些人以为我们在背佛经,后来才有一个人听出我们是在背中医。
《金匮要略》记忆歌诀
《金匮要略》记忆歌诀《金匮要略》七言记忆法(一)痉病外邪阻经络,内兼伤津又亡液。
柔痉栝蒌桂枝方,欲作刚痉葛根汤。
刚痉邪入阳明里,急下存阴大承气。
寒湿在表身烦痛,不可火攻麻黄术。
风湿在表日晡热,麻杏苡甘效明显。
若论风湿表虚证,防己黄芪不用催。
风寒湿胜表阳虚,桂枝附子祛风气。
寒湿未尽风已去,去桂加术立时愈。
风湿表里阳气虚,甘草附子病可已。
伤暑偏于热盛证,要用白虎加人参。
水行皮中暑挟湿,一物瓜蒂汤可治。
心肺阴虚又内热,百合病治用百合。
误汗百合知母汤,误下滑石代赭方。
误吐百合鸡子黄,正治百合地黄汤。
经久变渴百合洗,渴不差栝蒌牡蛎。
百合病若变发热,百合滑石不须多。
湿热虫毒致狐惑,甘草泻心蚀上部。
蚀于肛者雄黄熏,咽干苦参洗下部。
狐惑酿脓里热盛,脓成能食赤豆归。
阳毒升麻鳖甲汤,阴毒可去椒雄黄。
鳖甲煎丸治疟母,温疟白虎桂枝主。
牝疟宜用蜀漆散,柴胡加减治渴寒。
侯氏大风风引痫,头风摩散附子盐。
防己地黄病如狂,临证四方用恰当。
《金匮要略》七言记忆法(二)风湿历节不须忙,桂枝芍药知母汤。
寒湿历节主疼痛,乌头汤方圣人功。
血痹正虚主麻木,黄芪桂枝五物主。
遗精梦交阴阳虚,桂枝加龙骨牡蛎。
阴阳两虚虚劳证,小建中汤偏于阳。
气血阴阳俱不足,黄芪建中汤可图。
肾阳不足腰痛寒,快用八味肾气丸。
虚劳不足风邪苦,薯蓣丸方可调补。
心烦失眠阴血亏,虚劳可用酸枣仁。
虚劳羸瘦有干血,大黄蟅虫丸方验。
虚寒肺痿甘草姜,寒饮郁肺射麻黄。
痰浊壅肺皂荚丸,麦门冬汤虚火喘。
饮近于表邪上盛,厚朴麻黄喘为贵。
小青龙去桂芍草,再加厚朴杏麦小。
水饮内停喘身肿,脉沉泽漆汤可用。
肺痈实证见喘甚,葶苈大枣可泻肺。
肺痈成脓桔梗汤,饮热郁肺婢夏会。
寒饮挟热咳喘证,小青龙加石膏美。
肝郁奔豚奔豚汤,误汗奔豚桂加桂。
茯苓桂枝草枣汤,水饮欲作奔豚证。
胸痹阳虚阴寒盛,栝蒌薤白白酒贵。
痰饮壅盛闭心脉,栝蒌薤白半夏裁。
胸胃合并阴寒盛,可用枳实薤白桂。
无形气痞痹属虚,塞因塞用人参汤。
胸痹轻证偏饮邪,茯苓杏仁甘草宣。
伤寒、金匮要背的条文!(很强大)
伤寒、金匮要背的条文!(很强大)一、伤寒杂病论背诵条文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必背条文60条及学习要点,原文末尾编号按宋版序号)1.【必背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学习要点】太阳病脉证提纲。
2.【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学习要点】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特点。
3.【必背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学习要点】太阳伤寒证的脉症特点。
4.【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学习要点】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误治后的变证。
5.【必背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学习要点】辨病发于阴、发于阳的要点。
6.【必背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学习要点】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脉症,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调),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药(芍药甘草姜枣)及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
7.【必背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学习要点】承12条补述太阳中风证的表现及治疗,桂枝汤的应用指征。
8.【必背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学习要点】太阳中风兼太阳经输不利的证治(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9.【必背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学习要点】太阳中风兼肺寒气逆的证治(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论背诵《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的重要意义:
论背诵《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的重要意义:关于学习中医,必须背诵仲景书中条文的问题,历代医家都极其重视。
无奈当今有一帮投机取巧之辈,斥背书为呆笨,为死读书。
说是理解文中意义即可,不必背诵。
其实这都是为自己的懒汉思想辩护,害己害人。
不背诵是绝对不行的。
正如做算术,不背熟乘法表,能行吗?只有极熟,才能应用。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武术大师万赖声说,“熟练套路三十套,不会打架也会打”。
对仲景书中条文,只有娴熟于心,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启迪思路,触机即发,不为表象所惑。
据我的自学经验,在自学中医两年后,通过广搜博釆,不断摸索,就发现要学好中医,首先必须要学好仲景书,才是正途。
于是对伤寒论孜孜研求,时时背诵。
在临床中,竟然吃到不少甜头,试举几例如下:例一,30多年前的秋末,我妈突然得脓血痢。
去医疗站治了四天,毫无疗效,越治越重。
日夜下利不止。
我看后,全是脓血,心中大惊,以为必死。
忽然想到伤寒论条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于是立即买药煎服。
居然一剂而愈。
如果不是平时把仲景条文熟记于心,临床之际,哪能豁然开朗?:只能心中茫然吧?二,27年前,农历四月某日,我哥突然昏倒于地。
抬到床上后,移时始醒。
不能坐起,稍坐起即双目上翻,不省人事。
我村两老医治了几天无效,自动辞治。
多人劝说要去医院,我认为去医院必死无疑。
因为我村好些人一点小病去医院,全被治死,所以家人商议,决定不去医院,让我治疗。
我虽没有见过这种怪病,但是自恃有伤寒论的基础,不信治不好这怪病。
详听我哥所述病症,据说颈项不能稍动,动即如裂如折。
此时脑子忽然闪过“结胸者,项亦強。
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的条文。
今颈不能稍动,动即疼痛如折如裂,非“项亦强”之剧者乎?于是立即如法炮制,立即服下。
服后片时,诉说项痛减轻。
于是循此渐进,终获痊愈。
三,又如手足出汗问题,论中有“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濈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金匮要背的条文!(别管为什么只管背)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变证一热证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上)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下)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二虚证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三太阳蓄水证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四太阳蓄血证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着,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五结胸证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馅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痞证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阳明病篇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48.太阳病三日,汗出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
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少阳病篇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
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阴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少阴篇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表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知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霍乱病篇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金匮要略背诵条纹1.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