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金匮温病名句名方-100条
温病条辨方歌括(1)
温病条辨方歌括(1)栀子豉汤栀豉为汤仲景留,上焦温病太阴求。
坐卧不安心懊恨,寸盂苔黄具可收;阳明下后烦难寐,长沙垂法寓良谋。
若还少气加甘草,呕吐又须姜汁投。
原文:太阴温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恢,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焦证,栀子豉汤主之。
下后虚烦不服,心中懊恢,甚至反复颠倒,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加甘草;若呕者加姜汁。
方药:栀子、豆豉或加甘草,或加姜汁。
瓜蒂散散方为首甜瓜蒂,巧配山栀小豆熬,太阴胸痞二三日,痰涎壅盛此方疗。
原文:太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陶中痞塞欲呕者,无中焦证,瓜蒂散主之,虚者加参芦。
方药:甜瓜蒂,赤小豆,栀子,虚者加参芦。
清营汤及其加昧原方犀地砧艮麦,连翘丹黄竹叶心,能疗烦渴目大刊,寐难舌赤暑厥阴;更医暑痫忽痉凤还治邪烧老幼身;阳明温病舌黄燥,质绛不渴也当循;寸大舌绛不渴者,除去黄连效更瓶原文: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日常开不喜闭,。
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
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小儿暑温,卒然痉厥,名曰暑痼,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大人暑痼亦同上法。
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瘛疚,可於清营汤中加钩藤丹皮羚羊角。
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音,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
若滑者不可与也,当於湿温中求之。
方药:犀角、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化斑汤白虎加犀元参配,味属咸性名化斑。
保肺凉血防变乱,斑发正赤退非难。
原文: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
发斑者,化斑汤主之。
阳明斑者,化斑汤主之。
方药:石膏、知母、甘草、元参、犀角、粳米。
清宫汤?加昧清宫汤清宫汤方治谵昏,误汗偏多用。
五心。
玄冬:竹翘莲同没,尖磨犀角可清神。
血分热搏苔少绛,胸中大热早清金,须加三位知银沥,驱尽三焦邪暑温。
原文: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
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
伤寒、金匮方剂一览表(总10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傷寒論湯方藥物組成一覽表
《傷寒論基本藥物列名表》
甘草、白朮、附子、黃連、柴胡、梔子、大黃、石膏、葛根、麻黃、桂枝、大棗、厚朴、人參、半夏、黃芩、香豉、枳實、知母、桔梗、杏仁、芍藥、膠飴、當歸、秦皮、萎蕤、豬苓、茯苓、芒硝、竹葉、貝母、細辛、蔥白、梗米、白粉、烏梅、海藻、滑石、通草、麻仁、澤瀉、生地、升麻、瓜蒂、文蛤、白蜜、虻蟲、水蛭、芫花、甘遂、阿膠、鉛丹、蜀椒、蜀漆、苦酒、清酒、乾薑、生薑、黃柏、連翹、巴豆、桃仁、人尿、牡蠣、龍骨、燒焜灰、余餘糧、代赭石、商陸根、土瓜根、旋覆花、茵陳蒿、吳
茱萸、五味子、葶藶子、豬膚、雞子白、雞子黃、瓜蔞根、麥門冬、天門冬、白頭翁、梓白皮、赤石脂、赤小豆、豬膽汁、糯米、韭白
金匱要略方劑一覽表
大黃蟲丸
括蔞白白酒湯蔞實白白酒
括蔞白半夏湯蔞實白白酒半夏
枳實白桂枝湯蔞實白枳實桂枝厚朴
大黃桃仁蟲
土瓜根芍藥桂枝蟲水蛭蟲桃仁大黃
11。
伤寒金匮类方条文
一、桂枝汤类(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而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二)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三)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四)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五)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六)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七)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令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
(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不外协,以卫气不共荣气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九)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十)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比衄,宜桂枝汤。
(十一)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十二)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十三)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
(十四)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十五)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十六)病人烦热,汗出则解。
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十七)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十八)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十九)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金匮方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白朮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二两连轺二两(连翘根) 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枣十二枚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桂枝二两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人参二两粳米六合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清酒洗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大者,炙,三枚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桃核承气汤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甘草芒硝二两抵当汤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大陷胸汤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条辨有趣的例子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有趣的例子
1. 《黄帝内经》就像是一本健康生活的宝藏秘籍!比如说,里面提到要顺应四季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这不就像我们根据天气穿合适的衣服一样吗?难道你不想照着这本秘籍来让自己更健康?
2. 《伤寒论》对于疾病的分析真是厉害啊!就好比战场上的军师,精准地指出病症的来龙去脉。
像遇到风寒感冒这种,按照里面的方法去调理,效果那可是杠杠的,难道你还没见识过它的神奇?
3. 《金匮要略》就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告诉你各种杂病的应对之道。
比如说水肿该怎么治,它都给你讲得明明白白的,这多让人安心啊,你说是不是?
4. 《温病条辨》简直是对抗热病的有力武器!好比夏天里的一把凉扇,给我们带来清凉。
当遇到温热病时,按照它所说的去做,不就能更快地恢复了嘛,你就不想去了解一下吗?
5. 《黄帝内经》强调养生要注重精神调养,这不就像给我们的心灵做一次按摩呀!想想看,每天保持好心情,那身体能不好吗?这么重要的知识你会错过?
6. 《伤寒论》对于六经辨证的阐述细致入微,好比是一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
能让我们在病症的迷雾中找到正确的道路,你不觉得很神奇吗?
7. 《金匮要略》中关于妇人病的论述,就像是专门为女性朋友准备的贴心关怀。
遇到相关问题,它能给予准确的指导,这多好呀,你难道不想深入探究一番吗?
总之,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中医宝库中的瑰宝,能为我们的健康提供极大的帮助,一定得好好去研读啊!。
伤寒论方金匮要略方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18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11桂枝人参汤方:163桂枝四两,另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人参汤加桂枝——小编按12桂枝附子汤方:174 桂枝加白术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1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28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15麻黄汤方:35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16大青龙汤方:38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17小青龙汤方:40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18桂枝麻黄各半汤方:23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19桂枝二麻黄一汤方:25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尖皮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20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21麻黄细辛附子汤方:301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22麻黄附子甘草汤方:302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63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2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206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孽生梓白皮一生,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温服一升;25葛根汤方:31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小编按26葛根加半夏汤方:33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27葛根黄芩黄连汤方:34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28桂枝加葛根汤方:14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宋本方后注云:"臣亿等仅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29白虎汤方:219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30白虎加人参汤方:168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31竹叶石膏汤方:397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32调胃承气汤方:29甘草干姜汤方、芍药甘草汤方、四逆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消半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33小承气汤方:208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34大承气汤:208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35桃核承气汤方:106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消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36抵当汤方:124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37大陷胸汤方:134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38小陷胸汤方:138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39十枣汤方:152芫花熬甘遂大戟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40桅子豉汤方:221 76肥桅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桅子取二升半,去滓;内鼓,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41桅子甘草豉汤方:76桅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42桅子生姜鼓汤方:76桅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台,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43桅子厚朴汤方:79桅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44桅子干姜汤方:80桅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45桅子柏皮汤方:261肥桅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46茵陈蒿汤方:236茵陈蒿六两桅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47枳实桅子豉汤方:393枳实三枚,炙桅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桅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48小柴胡汤方:37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49大柴胡汤方:103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50柴胡加芒硝汤方:104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51柴胡桂枝汤方:146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去皮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小柴胡汤加桂枝,芍药——小编按52柴胡桂枝干姜汤方:147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107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今加龙骨等;54黄芩汤方:172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55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172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擘,十二枚半夏半升,洗生姜一方三两,切,一两半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56大黄黄连泻心汤方:154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57附子泻心汤方:155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58甘草泻心汤方:158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59半夏泻心汤方:149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60生姜泻心汤方:157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6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35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62黄连汤方:173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63旋复代赭汤方:161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64四逆汤方:29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65通脉四逆汤方:317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66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390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67干姜附子汤方:61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68四逆加人参汤方:385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69茯苓四逆汤方:69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70四逆加人参汤方:385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71附子汤方:304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72真武汤方:316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切,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73白通汤方:314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74白通加猪胆汁汤:315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75当归四逆汤方:351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76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352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吴茱萸二升大枣二十五枚,擘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酒水各四升;77甘草汤方:311甘草二两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78桔梗汤方:311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79桂枝甘草汤方:64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80甘草干姜汤方:29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81芍药甘草汤方:29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82芍药甘草附子汤方:68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83茯苓甘草汤方:73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8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65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8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67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8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66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人参一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87小建中汤方:100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88炙甘草汤方:177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89理中丸方:386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分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90乌梅丸方:338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91麻子仁丸:247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92蜜煎导方:233食蜜七合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93土瓜根方缺23394抵当丸方:126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熬,去翅足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95大陷胸丸方:131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96五苓散方:71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97文蛤散方:141文蛤五两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98白散方:141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胺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99半夏散及汤方:313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100瓜蒂散方:166。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重要条文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重要条文一、伤寒重要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金匮五味方的整理
伤寒金匮五味方的整理1,桂枝汤伤26 38 39 85 110 112 122 金68 金77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伤26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38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39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星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39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40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85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110 脉浮数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
伤110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属桂枝汤证。
伤112 脉浮虚者,当发汗,属桂枝汤证。
伤122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伤27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伤27 太阳病,下之后,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3,白虎加人参汤伤29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伤29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伤41 125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伤41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主之。
5,茯苓四逆汤伤42 153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伤42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6,五苓散伤42 78 104 117 126 金47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伤42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78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
104条金匮经方简释!(收藏)
104条金匮经方简释!(收藏)展开全文1.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
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惹起的呕吐均可实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
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仿,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必补药协助。
4,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利于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5.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断呕法,和小说半夏汤的差异,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干姜人参半夏丸:实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
《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起的痰饮咳喘最为符合。
9.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焦躁,但总归饮重于热。
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能够开肺,不必定用来发汗。
12.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平常哮喘症。
14.厚相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15.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根基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6.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
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7.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伤寒》、《金匮》经方歌诀
《伤寒》、《金匮》经方歌诀《伤寒》、《金匮》经方歌诀胡胡2017-01-17 阅读1682上月中,金匮课值尾声,老师让大家写出伤寒金匮的八个经方,完全写出的寥寥无几。
于我本人而言,虽然方义基本理解,但方子只记住几个。
吴茱萸汤里,居然连蒙带猜地填上了生石膏!平时虽然也开出了不少方子,但几乎无一不是现翻书弄出来的。
惭愧!岁月不饶人,记忆力确实大不如前。
学伤寒,方子方义不熟悉,无论如何是不成的。
老师说到小青龙汤的歌诀“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言汤头歌诀确实能帮助记忆。
希望有人能把伤寒的经方也变成歌诀。
为了记忆经方,我特意买了一本《汤头歌诀》,翻来看看,虽然罗列了不少方子,但是对于我们学习仲景之法的学员而言,许多歌诀均为后世中医的思路,对我们学习的体系多有干扰。
遂生自己编撰整理一套纯粹的《伤寒》经方歌诀的想法,帮助自己学习巩固。
断断续续十多天,终于把《伤寒》、《金匮》共75个主要经方整理出来。
初衷本为自己学习,但考虑一些同修亦或有相同困难,如口诀能对他人有帮助也好。
便加了注释,供同修参考、批评。
在编写歌诀过程中,严格按照仲景《伤寒》原文与刘师解读的思路,力求把条文与方子结合,尽量做到通俗上口,对于药物剂量等信息并不刻意求全。
细节及方义理解,还须以原文及老师讲义为准。
除小青龙汤“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之外,所有歌诀全为自编,水平浅陋,还请各位老师同修指正。
部分方子理路不明,部分方子为主方之变化方,部分方子无需歌诀辅助记忆,遂未录在此。
歌诀只是工具,旨在熟悉方义。
方义了然于胸如师者,连《伤寒论》都可以丢掉,何况歌诀?伤寒方1 桂枝汤①仲景伤寒第一方太阳中风桂枝汤自热自汗风寒恶鼻鸣干呕头不爽生姜芍桂各三两甘草二两枣一打脉促胸满去芍药②喘家厚朴杏子加③①参见《伤寒论》第12条,下同。
②参见21条③参见18条2桂枝加附子汤①太阳发汗漏不止四肢微急难伸屈②其人恶风小便难桂枝汤中加附子③①参见20条②涉及《伤寒论》条文,尊重原条文,为顺口故,或略去部分内容或加入刘师解读,下同。
伤寒论背诵(繁体版)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
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發于陽七日愈。
發于陰六日愈。
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10、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4、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15、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16、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17、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1、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汇总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汇总返璞归真读伤寒金匮之附录二《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汇总壹、方证出处索引一、基本病(用红字标出者为主要理解方证)(一)、太阳(13个方证)桂枝汤。
(《伤寒论》太阳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太阳上)麻黄汤,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太阳中)桂枝加桂汤。
(《伤寒论》太阳中)、(《金匮要略》奔豚)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少阴)麻黄加朮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水气)(二)、阳明(62个方证)白虎加人参汤(亦主三阳)。
(《伤寒论》太阳上)、(《金匮要略》痉湿暍)、(《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白虎汤(亦主三阳),调胃承气汤。
(以上《伤寒论》太阳上)栀子豉汤。
(《伤寒论》太阳中)、(《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栀子甘草豉汤,枳实栀子豉汤(有少阴胃气虚)(《伤寒论》太阳中)栀子大黄汤(有少阴胃气虚)(《伤寒论》太阳中)、(《金匮要略》黄疸)栀子厚朴汤(有少阴胃气虚),栀子柏皮汤,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太阳中)抵当汤。
(《伤寒论》太阳中)、(《金匮要略》妇人杂病)抵当丸。
(《伤寒论》太阳中)文蛤散(有少阴津虚)。
(《伤寒论》太阳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太阳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小承气汤。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大承气汤。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猪苓汤。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蜜煎导与大猪胆汁。
(《伤寒论》阳明)茵陈蒿汤。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黄疸)麻子仁丸(有少阴津虚)。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黄连阿胶汤。
国家中管局《古代经典名方目录》100首,原文、处方、用法这里找!
国家中管局《古代经典名方目录》100首,原文、处方、用法这里找!01【方名】:桃核承气汤【出处】:《伤寒论》【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处方】: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02【方名】:旋覆代赭汤【出处】:《伤寒论》【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处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03【方名】:竹叶石膏汤【出处】:《伤寒论》【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处方】: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04【方名】:麻黄汤【出处】:《伤寒论》【原文】: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宜麻黄汤。
”【处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05【方名】:吴茱萸汤【出处】:《伤寒论》【原文】: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处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三书经典方
58、橘皮枳实生姜汤
59、薏仁附子散
60、桂枝生姜枳实汤
61、乌头赤石脂丸
62、九痛丸
63、附子粳米汤
64、厚朴七物汤
65、厚朴三物汤
66、大建中汤
67、大黄附子汤
68、赤丸方
69、大乌头煎
70、当归生姜羊肉汤
71、乌头桂枝汤
72、外台走马汤
73、旋覆花汤
74、甘姜苓术汤
75、甘遂半夏汤
72.双补汤
73.加减理阴煎
74.断下渗湿汤
75.人参乌梅汤
76.参茸汤
77.参芍汤
78.肉苁蓉汤
79.专翕大生膏
80.桂枝芍药知母汤
81.鳖甲煎丸
82.逐瘀汤
83.术附汤
84.温脾汤
91麻黄升麻汤
92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93白头翁汤
94四逆加人参汤
95理中丸
96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97烧裩散
98枳实栀子豉汤
99牡蛎泽泻散
100竹叶石膏汤
三、温病条辨主要经方:
1.桂枝汤
2.桑菊饮
3.银翘散
4.五汁饮子
5.半苓汤
6.清宫汤•加味清宫汤
7.三黄二香散
8.翘荷汤
9.清暑益气汤
10.清络饮
11.银翘马勃散
111、大半夏汤
112、大黄甘草汤
113、茯苓泽泻汤
114、文蛤散
115、半夏干姜散
116、生姜半夏汤
117、橘皮汤
118、紫参汤
119、诃黎勒散
120、肾气丸
121、薏仁附子败酱散
122、大黄牡丹汤
123、王不留行散
124、排脓散
伤寒杂病论金匮经方剂汇总一览表excel版
越婢加术汤 越婢汤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 黄芪芍药桂枝汤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 栝蒌瞿麦薯蓣丸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 枳实白术汤 茯苓白术戎盐汤 滑石乱发白鱼散 柏叶汤 黄土汤 下瘀血汤 排脓散 排脓汤 王不留行散 大黄牡丹汤 黄连粉方 薏苡附子败酱散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皮枳实生姜汤 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 半夏麻黄丸 桂枝生姜枳实汤 乌头赤石脂丸 旋覆花汤 薏苡附子散 九痛丸 桂枝茯苓丸 胶艾汤 当归贝母苦参丸 当归散 当归芍药散 干姜人参半夏丸 葵子茯苓散 白术散 枳实芍药散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竹皮大丸 竹叶汤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 甘草小麦大枣汤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大黄四两 石膏一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枳实三两 甘草三两(炙)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劈) 石膏如鸡子大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理中加黄芪汤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桃花汤 猪肤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 半夏散 桔梗汤 苦酒汤 四逆散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附子汤 人参干姜汤 白头翁汤 柏叶阿胶汤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 半夏干姜散 诃黎勒散 黄连茯苓汤 橘皮汤 橘皮竹茹汤 生姜半夏汤 大乌头煎 当归生姜羊肉汤 甘草粉蜜汤 乌头桂枝汤 茯苓泽泻汤 肾气丸 文蛤汤 蜘蛛散 小柴胡加茯苓汤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 理中加附子汤 理中加人参栝蒌根汤 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 理中丸 四逆加人参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温病方剂歌诀
温病方剂歌诀温病方剂歌诀一、解表法1. 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疏风解表,宣肺泄热主治:风热犯肺,咳嗽吐痰,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桑叶、菊花、薄荷——辛凉香散,宣泄风热杏仁、桔梗——疏肺止咳连翘——苦寒质轻,清热透邪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加减:肺热壅盛,咳频,痰黄——加,浙贝母、瓜壳、鱼腥草——清肺化痰痰壅气逆,咳甚气喘——加,全瓜蒌、前胡、矮地茶——化痰平喘秋燥伤肺,身热,咳嗽少痰——加,梨皮、川贝、天花粉——润燥止咳表邪未解,邪入气分,身壮热,咽干,口渴——加,石膏、知母—清气分热蛾体肿痛——加射干、大青叶、金银花——利咽解毒附方:加味桑菊饮——何廉臣方,录自《重订通俗伤寒论》上方+ 炙麻黄、瓜蒌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治:冬温兼寒(寒包火),身热无汗,微恶风寒,咳嗽气喘,咽干,口渴,舌苔边白中黄,脉浮滑数2. 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牛蒡子芦根生甘草荆芥淡豆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邪犯肺卫,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金银花、连翘——质轻微寒,既能清温毒,又可透邪外达薄荷、荆芥、淡豆豉——解表散邪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竹叶、芦根——清热生津加减:壮热无汗——加,石膏、蝉蜕——宣泄风热夹湿浊,胸闷脘满,苔黄腻——加佩兰、通草、神曲——宣利湿浊,理气和中素有蛾体肿痛,感受风热则发作——加射干、大青叶、千张纸流行性腮腺炎初起,伴寒热无汗——加板蓝根、夏枯草——解毒消肿麻疹初起,头发不齐——加芫荽、柳叶、白前——透发疹毒风疹初起——加蝉蜕、大青叶——疏风解毒水痘轻型,发热,咳嗽,少数含水液豆状疱疹,口渴,舌红,苔黄滑,脉浮滑数——减,淡豆豉、芦根;加,佩兰、茯苓、大青叶、紫草——祛湿解毒疮痈初起,有发热微寒,头痛无汗之表证——加,蒲公英、野菊花、桑叶——解毒透邪3.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葱白桔梗焦栀子淡豆豉薄荷连翘淡竹叶生甘草疏风解表,清热利咽主治:感受风热,发热微寒,头痛无汗,咳嗽,痰黄,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2.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3.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4.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5.百合病,渴不差者,括萎牡砺散主之论日: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其脉微数。
6.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干肛者,雄黄熏之7.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毗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示小豆当归散主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8.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9.疟母,宜鳖甲煎丸。
10.疟多寒者,名日牡疟,蜀漆散主之11.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12.风引汤:除热瘫痫。
13.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14.诸肢节疼痛身体魁底,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15.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6.血痹,阴阳俱微,处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茂桂枝五物汤主之。
17.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乳迟,为清谷亡血,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砺汤主之。
18.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1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但利小便则愈;肾气丸主之。
20.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锁丸主之21.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22.五劳虚极底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金匮温病名条名方(100条)一、伤寒部分(42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7、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8、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9、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10、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1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1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1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14、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15、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1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17、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18、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19、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61)20、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21、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2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23、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24、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25、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26、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7)2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29、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30、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3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32、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33、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1)34、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3)3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36、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37、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3)38、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39、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7)40、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8)4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1)42、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397)二、金匮部分(33条)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2、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15)3、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1.17)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2.12)5、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2.18)6、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3.5)7、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5.2)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5.8)9、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5.10)10、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6.13)11、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6.15)12、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6.17)13、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7.6)14、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7.10)15、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8.1)16、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9.3)17、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9.4)18、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9.5)19、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0.10)20、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10.18)21、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2.2)22、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2.15)23、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12.25)24、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13.3)25、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14.1)26、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4.18)27、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
茵陈蒿汤主之。
(15.13)28、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16.17)29、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7.10)30、妇人怀娠,腹中。
(20.5)31、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21.1)32、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22.5)33、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22.6)三、温病部分(25条)《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3)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4)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者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5)6、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7、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8)8、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
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9)9、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
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
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