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金匮类方条文
《金匮要略》纯条文
之老阳三干创作伤寒论原序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现今居世之士,曾不留心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酿成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失落臂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金匮要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年夜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动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时间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广博,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篇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领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成;水不成,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成;金气不成,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缺乏,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一篇2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欠亨,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扶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一篇3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一篇4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篇5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一篇6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摆荡振振者,不治.一篇7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一篇8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年夜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一篇9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一篇10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一篇11问曰:寸脉沉年夜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抟,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一篇12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成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一篇13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年夜邪中表,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一篇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一篇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领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一篇16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一篇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二篇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二篇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篇3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二篇4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二篇5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二篇6疮家虽身疼痛,不成发汗,汗出则痉.二篇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摆荡,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二篇8暴腹胀年夜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二篇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二篇10痉病有灸疮,难治.二篇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二篇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二篇13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年夜承气汤.二篇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晦气,年夜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二篇15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二篇16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晦气,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二篇17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二篇18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年夜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二篇19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年夜,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二篇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成以火攻之.二篇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二篇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二篇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年夜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二篇24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晦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二篇25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二篇2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二篇27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三篇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治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尿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尿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尿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三篇2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三篇3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三篇4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三篇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三篇6百合病一月不解,酿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三篇7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主之.三篇8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三篇9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三篇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三篇11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三篇12蚀于肛者,雄黄熏之.三篇1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三篇14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成治.升麻鳖甲汤主之.三篇15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成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四篇1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年夜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四篇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如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下,宜鳖甲煎丸.四篇3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四篇4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四篇5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附《外台秘要》方牡蛎汤.治牡疟.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五篇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五篇2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侯氏黑散.治年夜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缺乏者.五篇3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缺乏,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风引汤.除热癫痫.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头风摩散方.五篇4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收支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五篇5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五篇6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缺乏,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五篇7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成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五篇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五篇9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荣气欠亨,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隔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年夜,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五篇10病历节,不成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治脚气疼痛,不成屈伸.矾石汤.治脚气冲心.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近效方》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年夜泄,厉风气,下焦脚弱.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六篇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摆荡,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六篇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六篇3夫男子平人,脉年夜为劳,极虚亦为劳.六篇4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六篇5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晦气,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六篇6劳之为病,其脉浮年夜,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六篇7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六篇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并主之.六篇9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冷汗也.六篇10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年夜者,痹夹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六篇11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用化也.六篇12脉弦而年夜,弦则为减,年夜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六篇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六篇14虚劳里急,诸缺乏,黄芪建中汤主之.六篇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晦气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六篇16虚劳诸缺乏,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六篇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六篇18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年夜黄蟅虫丸主之.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缺乏,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肘后》獭肝散.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七篇1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七篇2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七篇3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年夜,不治,又加利尤甚.七篇4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七篇5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七篇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七篇7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七篇8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七篇9脉沉者,泽漆汤主之.七篇10年夜逆上气,咽喉晦气,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七篇11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年夜枣泻肺汤主之.七篇1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七篇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年夜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七篇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附方《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千金》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七篇15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年夜枣泻肺汤主之.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八篇1师曰:病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八篇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八篇3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八篇4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年夜枣汤主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九篇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九篇2平人无寒热,短气缺乏以息者,实也.九篇3胸痹之病,喘气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九篇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九篇5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九篇6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九篇7胸痹缓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九篇8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九篇9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九痛丸.治九种心痛.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一零篇1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一零篇2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一零篇3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一零篇4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一零篇5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一零篇6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一零篇7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这人肚中寒.一零篇8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成,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一零篇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一零篇10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一零篇11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一零篇1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年夜柴胡汤.一零篇13腹满不减,减缺乏言,当须下之,宜年夜承气汤.一零篇14心胸中年夜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成触近,年夜建中汤主之.一零篇15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宜年夜黄附子汤.一零篇16寒气厥逆,赤丸主之.一零篇17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成,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抟,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年夜乌头煎主之.一零篇1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一零篇19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一零篇20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年夜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年夜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附方《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外台》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者.《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年夜便欠亨.一零篇21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年夜,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年夜承气汤主之.一零篇22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年夜承气汤.一零篇23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年夜承气汤.一零篇24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一零篇25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一零篇26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一一篇1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一一篇2肺中寒,吐浊涕.一一篇3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一一篇4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一一篇5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一一篇6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一一篇7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一一篇8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一一篇9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一一篇10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一一篇11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一一篇12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一一篇13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一一篇14脾死脏,浮之年夜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一一篇1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年夜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一一篇16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一一篇17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一一篇18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和睦,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方歌括(伤寒,金匮)
长沙方歌括1.桂枝汤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2.枝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5.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6.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7.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8.桂枝二越婢一汤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10.甘草干姜汤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11.芍药甘草汤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12.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3.四逆汤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4.葛根汤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5.葛根加半夏汤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16.葛根黄芩黄连汤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7.麻黄汤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18.大青龙汤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19.小青龙汤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金匮要略》伤寒论药方详解
《金匮要略》伤寒论药方详解栝蒌桂枝汤--解肌祛邪,舒缓筋脉葛根汤--解表发汗,生津舒筋麻黄加术汤 --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除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轻清宣泄,解表祛湿桂枝附子汤 --温经散寒,祛风胜湿甘草附子汤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一物瓜蒂汤--清热解暑,行水散湿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滑石代赭汤--养阴清热,和胃降逆百合鹦子汤--滋养肺胃,润燥降逆百合地黄汤--润肺滋肾,清热凉血百合洗方--清热养阴,润燥止渴栝蒌牡蛎散--益阴潜阳,润燥止渴百合滑石散--滋养心肺,清热利尿甘草泻心汤--清热利湿·补中和胃苦参汤---清热燥湿,祛风杀虫雄黄熏方--清热解毒,燥湿杀虫赤小豆当归散--清热解毒,排脓活血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鳖甲丸煎--扶正祛邪,消症化积。
白虎加桂枝汤--清热生津,解表和营蜀漆散 --祛痰截疟,扶正助阳牡蛎汤--散结通阳,截疟软坚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和解少阳,驱疟生津柴胡桂姜汤--和解散结,化饮截疟侯氏黑散--除湿蠲痹,散风活络风引汤(--重镇潜阳,清热熄风防己地黄汤--滋阴降火,养血熄风头风摩散--散风寒,止疼痛桂枝芍药知母汤--通阳行痹`祛风除湿`和营止痛乌头汤--温阳散寒`逐湿通痹`止痛矾石汤--脚气,腿脚肿痛《古今录验》续命汤--扶正祛邪,清热疏风《千金》三黄汤--益气解表,除湿疏风《近效》术附汤--助阳温肌`益精气`补脾肾崔氏八味丸--补益肾气,温阳化湿《千金》越婢加术汤---风湿外侵·化热伤津越婢加术汤--清热散风,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阳固涩天雄散 --补阳摄阴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缓急止痛黄芪建中汤 --益气生津`补气固表肾气丸--温补肾阳薯蓣丸 --健脾益气`疏风散邪酸枣仁汤 --养血安神`补肝敛气`清热除烦大黄廑虫丸-通络活血`导滞消瘀《千金翼》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通阳复脉,《肘后》獭肝散--驱阴邪而镇肝魂甘草干姜汤--温中散寒`健脾化饮皂荚丸--宣壅导滞`利窍涤痰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厚朴麻黄汤 --宣肺化饮`利气降逆泽漆汤 --通阳利水`止咳平喘麦门冬汤 --养阴润肺`益胃祛痰葶苈大枣泻肺汤 --泻肺行水`下气清痰桔梗汤--清热解毒`消肿排脓越婢加半夏汤--宣肺平喘·祛饮清热小青龙加石膏汤--解表化饮·清热除烦《外台》炙甘草汤--温润肺气·以行津液《千金》甘草汤--养阴清肺·利咽解毒《千金》生姜甘草汤 --补脾益肺·散寒化饮《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通调营卫·平喘涤痰《外台》桔梗白散--功逐水饮·温下寒实《千金》苇茎汤 --清热化痰·逐瘀排脓奔豚汤--清热平肝·降逆止痛桂枝加桂汤--温中散寒·降逆逐邪·驱寒外达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降冲下气·通阳制水栝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行气化痰栝蒌薤白半夏汤--通阳行痹·逐饮降逆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开结·降逆泄满人参汤--温中祛寒·健脾益气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橘枳姜汤--宣通降逆·行气散水薏苡附子散--温里散寒·除湿宣痹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散寒·化饮下气乌头赤石脂丸--祛寒温阳·峻逐阴邪九痛丸--祛寒散结·杀虫温通厚朴七物汤--行气除满`泻热去积附子粳米汤 --温阳散寒`降逆化饮厚朴三物汤 --行气除满大柴胡汤 --外解少阳`内泻热结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大黄附子汤--温经散寒`通便止痛赤丸--散寒止痛`化饮降逆乌头煎--温阳散寒止痛当归生姜羊肉汤 --养血散寒乌头桂枝汤--驱寒止痛`散寒解表乌头汤--驱寒止痛`散寒解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外台》走马汤--开肺利气·温通泻下旋覆花汤 --行气散滞`通阳活血麻子仁丸--滋液润燥`泄热通幽甘姜苓术汤--温阳散寒`健脾渗湿苓桂术甘汤 --温中降逆`化饮利水甘遂半夏汤 --逐水祛痰`散结除满`解痉止痛十枣汤 --攻逐水饮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木防己汤--补虚通阳·清热利水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行水化饮·散结消痞,补虚清热泽泻汤--健脾利水·燥湿除饮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清痰小半夏汤--蠲散水饮·降逆止呕己椒苈黄丸--攻坚逐饮·化气行水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胃止呕`引水下行五苓散--健脾渗湿·化气利水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散寒·蠲饮止咳苓甘五味姜辛夏汤)--降逆化饮·燥湿化痰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化饮降逆·清泄胃热《外台》茯苓饮 --健脾理气·化痰散饮肾气丸--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五苓散--治脉浮·小便不利文蛤散--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栝蒌瞿麦丸--)温阳化水·生津止渴蒲灰散--凉血化瘀·泄热利湿滑石白鱼散 --祛瘀止血·清热利尿茯苓青盐汤--益肾清热·健脾利湿白虎加人参汤--治渴欲饮水·口干燥者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越婢汤 --发越水气·兼清里热防已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除湿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表里分消越婢加术汤--里水病甘草麻黄汤--和中补脾·宣肺利水麻黄附子汤--温阳发汗·化气行水蒲灰散--治热淋·血淋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祛散水湿桂枝加黄芪汤 --调和营卫·祛散水湿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饮散痞枳术汤 --行气散结·健脾利水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硝石矾石散--清热化湿·消瘀利水栀子大黄汤--泄热祛湿·开郁除烦猪膏发煎--补虚润燥·化瘀通便茵陈五苓散--利水祛湿·清热退黄大黄硝石汤--泻热通腑,兼以利尿《千金》麻黄醇酒汤--发汗解表小半夏汤--治黄疸病小柴胡汤-治黄疸·腹痛而呕者小建中汤--治男子黄·小便自利,瓜蒂散--治诸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半夏麻黄丸---心下悸,头晕目眩黄土汤---温脾摄血柏叶汤--温中止血赤小豆当归散--清热解毒·排脓活血泻心汤--清热消痞,泻心解毒,苦寒燥湿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和中·降逆止呕猪苓散--健脾利水四逆汤--]回阳救逆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大半夏汤--补虚和胃·降逆润燥大黄甘草汤--荡热和胃·通利大便茯苓泽泻汤--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文蛤汤--清热止渴·宣散风水半夏干姜散--温胃散寒·止呕化饮生姜半夏汤--散结通阳化饮橘皮汤--降逆散寒·理气和胃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降逆和胃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小承气汤--宣气除滞`清热通便桃花汤--温中固脱`涩肠止利白头翁汤--清热燥湿栀子豉汤--清热除烦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紫参汤----清热止痛诃梨勒散-升举中气·固脱止利黄芩汤--益气温中·降逆清热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解毒,通阳散结大黄牡丹皮汤---荡热解毒,消肿排脓王不留行散----行气血,通经脉排脓散----排脓化毒排脓汤---清热解毒,消肿排脓黄连粉---清泻心火,燥湿化毒藜芦甘草汤---涌吐导痰鸡屎白散---清热祛风,通利二便蜘蛛散-治疝气甘草粉蜜汤-安胃和中·诱蛔杀之乌梅丸---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桂枝茯苓丸-治瘀血引起之各种病症附子汤--治阳虚寒湿凝滞胶艾汤 --补血缓痛·止血安胎当归芍药散---养血疏肝,健脾利湿,止痛安胎干姜人参半夏丸---温补脾胃,蠲饮降逆当归贝母苦参丸---养血润燥,清热解郁葵子茯苓散---治妊娠身重·小便不利当归散--养血清热,调肝益脾白术散--健脾除湿,温中安胎枳实芍药散--行气散结,和血止痛下瘀血汤---活血逐瘀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竹叶汤--扶正祛邪,表里兼治竹皮大丸---安中益气,除烦止呕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补血益气,清热止利三物黄芩汤---清热燥湿,滋阴养血《千金》内补当归建中---养血补虚,和营止痛半夏厚朴汤---行气开郁,降逆化痰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土瓜根散---破瘀通经胶姜汤---调补冲任,温阳散寒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抵当汤---荡涤内热,攻坚破血矾石丸---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红蓝花酒---活血止痛蛇床子散----暖宫燥湿,杀虫止痒狼牙汤---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小儿疳虫蚀齿方--行气活血,消肿杀虫伤寒论药方详解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生津液,舒筋脉桂枝加附子汤---扶阳固本,调和营卫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里复阳,辛散阴邪桂枝麻黄各半汤---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桂枝二麻黄一汤---调和营卫,微发其汗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调和营卫,健脾利湿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温通心阳,重镇开窍桂枝加桂汤---温中散寒,降逆逐邪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复心阳,安神除烦桂枝附子汤---温经散寒,祛风胜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调和营卫,健脾利湿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桂枝加大黄汤---解肌祛邪,泻实通里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完整版)伤寒金匮之四大类方方剂汇总
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加葛根4两
桂枝加芍药汤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加芍药3两
桂枝加大黄汤
(接上)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加大黄1两,芍药6两
桂枝芍药知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小建中汤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疼,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
物汤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桂枝汤去芍药+人参、阿胶各2两,生地1斤,麦冬、麻子仁各半斤
当归四逆汤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非凡。
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桂枝汤去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当归四逆加
吴茱萸生姜汤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加炮附子一枚
桂枝附子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生姜、炙甘草、大枣
桂枝加桂汤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炙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伤寒论方金匮要略方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18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11桂枝人参汤方:163桂枝四两,另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人参汤加桂枝——小编按12桂枝附子汤方:174 桂枝加白术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1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28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15麻黄汤方:35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16大青龙汤方:38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17小青龙汤方:40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18桂枝麻黄各半汤方:23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19桂枝二麻黄一汤方:25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尖皮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20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21麻黄细辛附子汤方:301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22麻黄附子甘草汤方:302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63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2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206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孽生梓白皮一生,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温服一升;25葛根汤方:31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小编按26葛根加半夏汤方:33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27葛根黄芩黄连汤方:34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28桂枝加葛根汤方:14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宋本方后注云:"臣亿等仅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29白虎汤方:219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30白虎加人参汤方:168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31竹叶石膏汤方:397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32调胃承气汤方:29甘草干姜汤方、芍药甘草汤方、四逆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消半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33小承气汤方:208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34大承气汤:208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35桃核承气汤方:106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消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36抵当汤方:124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37大陷胸汤方:134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38小陷胸汤方:138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39十枣汤方:152芫花熬甘遂大戟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40桅子豉汤方:221 76肥桅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桅子取二升半,去滓;内鼓,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41桅子甘草豉汤方:76桅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42桅子生姜鼓汤方:76桅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台,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43桅子厚朴汤方:79桅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44桅子干姜汤方:80桅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45桅子柏皮汤方:261肥桅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46茵陈蒿汤方:236茵陈蒿六两桅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47枳实桅子豉汤方:393枳实三枚,炙桅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桅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48小柴胡汤方:37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49大柴胡汤方:103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50柴胡加芒硝汤方:104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51柴胡桂枝汤方:146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去皮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小柴胡汤加桂枝,芍药——小编按52柴胡桂枝干姜汤方:147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107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今加龙骨等;54黄芩汤方:172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55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172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擘,十二枚半夏半升,洗生姜一方三两,切,一两半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56大黄黄连泻心汤方:154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57附子泻心汤方:155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58甘草泻心汤方:158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59半夏泻心汤方:149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60生姜泻心汤方:157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6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35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62黄连汤方:173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63旋复代赭汤方:161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64四逆汤方:29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65通脉四逆汤方:317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66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390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67干姜附子汤方:61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68四逆加人参汤方:385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69茯苓四逆汤方:69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70四逆加人参汤方:385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71附子汤方:304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72真武汤方:316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切,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73白通汤方:314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74白通加猪胆汁汤:315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75当归四逆汤方:351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76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352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吴茱萸二升大枣二十五枚,擘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酒水各四升;77甘草汤方:311甘草二两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78桔梗汤方:311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79桂枝甘草汤方:64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80甘草干姜汤方:29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81芍药甘草汤方:29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82芍药甘草附子汤方:68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83茯苓甘草汤方:73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8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65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8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67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8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66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人参一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87小建中汤方:100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88炙甘草汤方:177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89理中丸方:386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分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90乌梅丸方:338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91麻子仁丸:247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92蜜煎导方:233食蜜七合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93土瓜根方缺23394抵当丸方:126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熬,去翅足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95大陷胸丸方:131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96五苓散方:71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97文蛤散方:141文蛤五两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98白散方:141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胺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99半夏散及汤方:313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100瓜蒂散方:166。
《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
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
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
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
减则为寒,芤则为虚。
寒虚相搏,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
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完整版)金匮要略198方条文汇总,推荐文档
栝蒌桂枝汤方组成: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条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葛根汤方歌诀: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条文: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大承气汤方歌诀: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用法: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
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条文: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扬。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篇太阳病辩证纲要【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精品文档交流 2精品文档交流 3【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重要条文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重要条文一、伤寒重要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金匮五味方的整理
伤寒金匮五味方的整理1,桂枝汤伤26 38 39 85 110 112 122 金68 金77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伤26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38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39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星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39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40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85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110 脉浮数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
伤110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属桂枝汤证。
伤112 脉浮虚者,当发汗,属桂枝汤证。
伤122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伤27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伤27 太阳病,下之后,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3,白虎加人参汤伤29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伤29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伤41 125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伤41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主之。
5,茯苓四逆汤伤42 153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伤42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6,五苓散伤42 78 104 117 126 金47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伤42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78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
伤寒金匮条文(二)
并病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太阳病兼变证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
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热证栀子豉汤类证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邪热内陷,无形之邪扰乱胸膈而蕴郁不去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热郁胸中,气机不畅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不利,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表不解,头痛发热,身疼痛,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主之。
21】伤寒表不解,身重疼痛,口渴而喜饮,小便不利,小青龙汤主之。
22】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主之。
23】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桂枝主之。
24】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人参主之。
25】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甘草主之。
26】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生姜主之。
27】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黄芩主之。
28】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XXX主之。
噎、小便不利、少腹满、喘的人可以服用小青龙汤治疗。
太阳病引起的蓄水证,表现为心下有水气、微喘、发热不渴。
如果服用汤后感到口渴,说明寒邪已经去除,汤有效。
此时可以服用小青龙汤。
太阳病引起的腑证-蓄水证-五苓散证,表现为发汗后大量出汗,胃中变得干燥,烦躁失眠,渴望饮水。
如果脉搏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可以服用五苓散。
如果发汗后脉搏浮数,感到烦渴,可以服用五苓散。
中风发热持续六七天,出现表里证,渴望饮水,但饮水后会呕吐,称为水逆,可以服用五苓散。
伤寒引起的汗出后口渴,可以服用五苓散;如果不口渴,可以服用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引起的蓄血证,热结膀胱,病人烦躁如狂,出现下血,下血后病情好转。
如果还有少腹急结的症状,可以服用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发作三天后,出现汗、吐、下、温针等治疗仍然不见好转,属于坏病,不适合使用桂枝汤。
需要根据脉象和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
病人身体发热,却想穿衣,说明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身体大寒,却不想穿衣,说明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伤寒引起的下利清谷不止,伴有身体疼痛,需要急救里面。
如果后来身体疼痛,清便自调,需要急救表面。
急救里面可以使用四逆汤,急救表面可以使用桂枝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汇总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汇总返璞归真读伤寒金匮之附录二《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汇总壹、方证出处索引一、基本病(用红字标出者为主要理解方证)(一)、太阳(13个方证)桂枝汤。
(《伤寒论》太阳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太阳上)麻黄汤,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太阳中)桂枝加桂汤。
(《伤寒论》太阳中)、(《金匮要略》奔豚)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少阴)麻黄加朮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水气)(二)、阳明(62个方证)白虎加人参汤(亦主三阳)。
(《伤寒论》太阳上)、(《金匮要略》痉湿暍)、(《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白虎汤(亦主三阳),调胃承气汤。
(以上《伤寒论》太阳上)栀子豉汤。
(《伤寒论》太阳中)、(《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栀子甘草豉汤,枳实栀子豉汤(有少阴胃气虚)(《伤寒论》太阳中)栀子大黄汤(有少阴胃气虚)(《伤寒论》太阳中)、(《金匮要略》黄疸)栀子厚朴汤(有少阴胃气虚),栀子柏皮汤,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太阳中)抵当汤。
(《伤寒论》太阳中)、(《金匮要略》妇人杂病)抵当丸。
(《伤寒论》太阳中)文蛤散(有少阴津虚)。
(《伤寒论》太阳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太阳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小承气汤。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大承气汤。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猪苓汤。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蜜煎导与大猪胆汁。
(《伤寒论》阳明)茵陈蒿汤。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黄疸)麻子仁丸(有少阴津虚)。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黄连阿胶汤。
伤寒金匮方证2
伤寒金匮方证2防己黄芪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利大小便,别录云:疗水肿风肿,利九窍。
防己茯苓汤:四肢肿,四肢聂聂动,水气在皮肤而上冲。
白虎加桂枝汤:治白虎汤证而上冲者;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疟病发渴者;劳疟;治小柴胡汤证而渴,不呕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越婢汤: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有汗忌用麻黄,乃卫气虚败不能收敛之汗,此病之汗乃内热蒸出之汗;此方之用麻黄,乃用以发散水气,用石膏,乃清内热以止汗也;本方即大青龙去杏仁桂枝;治大青龙汤证而不咳嗽上冲者。
越婢加术汤:一身悉肿胀,脉浮,自汗出,恶风而小便不利;慢性肾炎(皮肤常苍白);日本医则以下焦脚弱为越婢加术附证之一,用之有验。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身体不仁者,脉象虚涩,荣卫双败之象;黄芪取其祛除皮下组织之水毒,恢复皮肤之营养。
桂枝加龙牡汤: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孔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孔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遗尿。
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脉象虚涩;栀子鼓汤是真热,这个是真虚;困惫,盗汗,口干喘嗽,大便溏,小便涩,健忘惊悸怔忡。
大黄蛰虫丸:治劳伤,赢瘦,腹满不能食,两目黯黑,肌肤甲错,内有干血者;脉沉细而涩;血结甚者,左手脉常相失;尔后每遇此症(不食),必以此治之。
射干麻黄汤: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皂荚丸: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
厚朴麻黄汤:咳而脉浮。
泽漆汤:脉沉者。
麦门冬汤: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脉虚涩;此病之咽喉不利,乃咽喉干燥;此病之咳嗽,乃无痰之干咳。
葶苈大枣泻肺汤:治肺痈,喘不得卧,口燥胸痛者,脉涩数,涩者津血化脓之象;治浮肿咳逆,喘鸣迫塞,胸满强急者;此方主稀痰。
越婢加半夏汤:咳而上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射干麻黄汤治喘咳而痰多,厚朴麻黄汤喘咳而上气胸满,越婢加半夏汤喘咳而睛突鼻扇,小青龙加石膏汤喘咳而表侯剧。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组成辨证要点
炙甘草三两炮附子二枚白术三两桂枝四两
表虚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15.天雄散
炮天雄三两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
寒湿痹痛汗出多,或失精,或见头眩、气上冲、小便不利的少阴证。
16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阳明病类方证
一、太阳阳明病类方证
20.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2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
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头痛者。
22.苓桂术干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炙甘草各二两
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
8.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9.乌头汤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炙甘草三两川乌五枚(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
关节痛甚、屈伸不利、四肢厥冷者。
10.乌头桂枝汤
乌头五枚(以蜜二斤煎减半)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渐加。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组成、辨证要点
太阳病类方证
一、桂枝汤类方证
方剂
组成
辨证要点
1.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的表虚证。
2.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
3.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伤寒论金匮要略常用经方条文查询整理
20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 或腹中痛,
52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53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54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55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瓜蒌瞿麦丸主之。
56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57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58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 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59妇人怀妊,腹中(疒丂)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60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 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61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篇 饮停心下证
消渴小便不利 消渴证治肺胃热盛
淋病篇
气津两伤证
消渴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证治
淋病篇
上燥下寒水停证
猪苓汤证
四逆散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乌梅丸证
当归四逆汤证 吴茱萸汤证 白头翁汤证 理中丸证 竹叶石膏汤证 瓜蒌桂枝汤证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防己黄芪汤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乌头汤证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肾气丸证 酸枣仁汤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伤寒论》《金匮要略》必背条文按:仲景《伤寒杂病论》为医宗圣典,熟记背诵临证自可不惑。
兹简其要者,录之于下,供学者参考。
其中黑体加粗者为重点条文。
为了方便记诵与临证使用,个别条文略有修改,老夫子聃谨志。
伤寒录要第一章太阳病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二)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三)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太阳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病常自汗出者,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二)桂枝汤禁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三)兼证1、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3、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4、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5、新加汤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二、太阳伤寒表实证(一)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二)兼证1、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金匮方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白朮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二两连轺二两(连翘根) 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枣十二枚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桂枝二两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人参二两粳米六合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清酒洗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大者,炙,三枚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桃核承气汤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甘草芒硝二两抵当汤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大陷胸汤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条文
伤寒心法要诀御纂医宗金鉴卷三十六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
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该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义蕴幽深。
条目繁多,未易领会,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人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条目>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 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条目>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条目>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条名>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条名>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条目>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条目>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条目>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条目>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濈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条目>阳明慎汗慎清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桂枝汤类(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而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二)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三)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四)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五)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六)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七)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令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
(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不外协,以卫气不共荣气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九)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十)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比衄,宜桂枝汤。
(十一)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十二)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十三)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
(十四)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十五)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十六)病人烦热,汗出则解。
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十七)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十八)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十九)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二十)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二十一)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二十二)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十三)烧针令其汗,针被寒处,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二十四)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二十五)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二十六)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二十七)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厚朴杏子汤主之。
(二十八)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二十九)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三十)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尝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身必瞤,瞤即胸中痛。
又以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痛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三十一)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三十二)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
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三十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三十四)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三十五)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三十六)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三十七)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三十八)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三十九)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宜服当归建中汤,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四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四十一)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四十二)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主之。
(四十三)肺痿,吐涎沫,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主之。
(四十四)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四十五)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四十六)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四十七)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四十八)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四十九)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疾,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愈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五十)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五十一)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五十二)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五十三)虚劳诸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炙甘草汤主之。
(五十四)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炙甘草汤主之。
(五十五)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五十六)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五十七)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五十八)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五十九)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六十)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六十一)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就麻细附子汤主之。
(六十二)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未癥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六十三)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六十四)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六十五)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二、麻黄汤类(一)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二)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三)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四)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麻黄汤主之。
(五)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六)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七)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八)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九)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十)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十一)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十二)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十三)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十四)肉极,热泽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泻,厉风气,下焦脚弱。
越婢加术汤主之。
(十五)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十六)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十七)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时轻,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十八)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十九)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温,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二十)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气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二十一)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二十二)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二十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二十四)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二十五)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二十六)病家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二十七)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二十八)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二十九)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大续命(三十)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三黄汤主之。
(三十一)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三十二)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三十三)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三十四)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三十五)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三十六)黄疸,麻黄醇酒汤主之。
三、葛根汤类(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二)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与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四)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