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5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fab99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f.png)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5篇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2、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
导语: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生:(略)(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生:(略)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1、听录音朗读。
(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学生自由练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
我想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生述。
(可合作交流)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四。
析:1、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为什么争夺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传说(讲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写的正是这场战争。
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生:怒。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fea5f6b8f67c1cfad6b831.png)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精读文章,解读共工的挑战精神,赏析共工的悲剧英雄形象。
3、了解神话特点,传承挑战精神。
【教学重难点】4、教学重点:精读文章,解读共工的挑战精神,赏析共工的悲剧英雄形象。
5、教学难点:了解神话难以完全超离现实的特点,传承挑战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天地之始,一片混沌,经盘古开天辟地后,浊者降为地,清者升为天,始分混沌。
认识之始,也是混沌,人们便用自己的想像和猜测来理解自然中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于是有了神话。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是伴随着我们长大的神话故事,它们都保留在一本古代著作中,那就是《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淮南子》的另外一则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整体感知,读通读顺把课本打开,结合预习,仔仔细细地把课文读上两遍,圈画有疑难的字音和停顿,放声自由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停顿指名朗读,并点评。
点评指导:可以从字音和停顿上去指导。
1、读准字音颛顼水潦尘埃2、读出停顿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第二声)怒而触不周之山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齐读课文。
3、读通意思作为一篇文言文,仅仅读通、读顺还是不够的,还要读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把这则神话读懂,有疑问的可以举手或寻求同伴帮助。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做)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那你读懂了这个故事了吗?这讲了个什么故事呢?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9f101058fb770bf68a5500.png)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课文赏析《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该单元以“探险”为主题,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
《共工怒触不周山》则是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现象作出的大胆解释,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一、作品出处《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课选自《淮南子·天文训》,是《天文训》篇中的一小段。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载,该书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
颜师古作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在所见二十一篇,大概就是内篇传世。
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又兼有法、阴阳、墨和一部分儒家思想,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本课《共工怒触不周山》便是代表。
因此,本课的教学要抓住文章是神话这一文学形式来设计。
《天文训》是《淮南子》的第三卷,属于“上考天文”的内容,此章的用意在于使人“知逆顺之变,避忌讳之殃,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最终“有以仰天承顺,而不乱其常者也”。
结合选段内容可知,这段文字是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现象作出的大胆而合理的解释,反映了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这也是文本的主旨所在,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揭示这一主旨。
二、共工形象《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引《启筮》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也。
”相传共工为水神。
《左传》鲁昭公十七年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就现在所见资料来看,对共工身世的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有的说他是古帝王,处于伏羲、神农之间;有的说他是争帝者,处于颛顼、帝喾时代;还有的说他是尧舜之臣,处于尧舜禹时代。
人教版教科书的注释中将共工定义为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我们姑且就以此为准。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a15aff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7.png)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教案标题: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阅读和理解。
2. 分组讨论和合作,展示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等。
2. 呈现:给学生展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情节和相关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并回答相关问题。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1. 回顾: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读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2. 比较: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小组的解读和理解,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神话故事的含义。
3. 创作:让学生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题的答案评估。
2.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表现评估。
3. 个人创作作品的评估。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的舞台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博物馆或展览,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物和艺术品。
教学资源:1.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本和插图。
2. 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3. 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指导材料。
4. 个人创作的指导材料。
5. 学生展示作品的展板或投影仪。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故事,并能够运用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研讨课教案_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研讨课教案_5](https://img.taocdn.com/s3/m/2474baa86f1aff00bed51edc.png)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教学设计
1.检查预习
神话相关知识及资料
2.朗读并翻译课文
自学指导:认真朗读、翻译,整理自己的疑难
互学指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学生展示
点评
字词归纳
3.小组合作、探究
a.“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导学案》P86)
b.结合神话的特点,你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导学案》P86)
4.小结
5.课堂检测
6.拓展延伸
《精卫填海》。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新部编本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新部编本](https://img.taocdn.com/s3/m/21e8f9ba910ef12d2af9e7aa.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25 共工怒触不周山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⑴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中招考点近年来,河南中招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直以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呈现,课内文段内容的考查主要包括文段大意、作者抒发的情感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课内外对比阅读集中考查作者的写作目的、看法、态度以及与课内文段的相同及相似点.3 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冒险,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让同学们明确冒险的意义。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和愿望。
还要题解课文,体会原始先民征服宇宙,改变自然的强烈愿望。
4 学情分析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而且对神话故事非常喜欢,但部分学生对学习过的文言词汇掌握不牢,不能正确准确地翻译课文,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准确地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找有关资料, 能说出《淮南子》这部作品的相关知识.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对课下注释重点词语的掌握, 能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能概括出共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 能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 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对课下注释重点词语的掌握,能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针对目标3, 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能概括出共工这一人物形象。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762136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6.png)
本篇文章旨在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进行剖析和分析。
一、故事情节回顾《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了共工技艺精湛、势力强大,意图挑战天帝地位,结果与天帝大战三日三夜,最终被天帝击败,跳进辽阔的海洋中。
共工得不到胜利,便气愤难平,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他,结果却被共工发现,共工又气急败坏,拿起一块巨大的玉石朝周公砸去,周公非常生气,将不周山从山脚处割下一块,放在公元之巅,终于将山压稳了。
二、对山神形象的探究《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五座山,其中“不周山”是最具有代表性和神秘感的一座山,而不周山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山神的象征。
1.不周山的命名从不周山的命名来看,它显然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有特殊寓意的。
传说中,这座山的地势险峻,山势奇特,峻峭而不可以攀登,因此被命名为“不周山”。
不周一词,“周”原指完美、圆满之意,而“不周”则表明不够完美、有缺陷。
因此,不周山的命名反映出它在隐晦地表达着“超越完美”的意味。
这也为我们解读山神形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线索——山神不必完美,却可以超越完美。
2.不周山的形象特征同时,不周山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
故事中提到,共工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后,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共工。
神话中穿山而过被认为是神通广大的表现,因此,不周山具有超凡脱俗的特性,或者说它不仅是一个山神,还有着类似神话传说中的神明的特点。
在故事中,不周山还被描述为高大壮丽。
这种高大和苍劲显然是值得推崇和尊敬的。
因此,不周山也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纯粹、高深莫测的性格特征。
3.不周山作为山神的意义综合以上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不周山代表了一种超越完美的精神。
而这也是山神形象所具有的意义——神秘、超凡、高深的象征。
山神不同于其他神明,它们的形象符号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表现出山神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它是朴实、原始栖息地的象征,代表了人类对于山林、大自然的尊敬和敬畏。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4939972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62.png)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一、教材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山海经》中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共工因为嫉妒神农氏,一怒之下触山重归海中,引起了大自然的变化,人类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这篇文章生动有趣,情节紧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阅读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能够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内容,学会分析故事的结构、特点和背景,培养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2、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阅读和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人的责任与担当等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对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做些介绍。
还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资源,如图片或视频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朗读一下文章,加强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2、启发思考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互相听取,然后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回答一些导入性的问题,如“你们知道共工为什么会愤怒吗? 他和神农氏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以此引导学生思考。
3、导读分析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导读分析,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阅读在学生自己朗读一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词语的注释、段落的重点理解和人物的性格描写等等。
5、情感交流在学生阅读理解了《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可以以“我喜欢/不喜欢这个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意见,鼓励学生发言,加深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共同体验。
6、思考回顾在课堂结束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思路、体验感和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此体现本节课的效果和作用。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e6fa7f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5.png)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读理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2、积累文言文知识;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翻译文章,过程与方法1、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2、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3、学会质疑,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奥秘的积极精神。
重点难点: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3、理解文章主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活动设计一:1、导入新课: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空气为天。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事就这样成了。
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
又造众星。
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管理昼夜,分别明暗。
神看着是好的。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那么中国神话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老师一起翱翔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界。
2、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3、文学常识:(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7c839cf998fcc22bdd10d0a.png)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来,让我们把课文读起来!2.看图片(“共工怒触”的图片),学神话知识。
神话是古代人民以幻想的方式集体创作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3.介绍课文出处。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整体感知学习活动一:精细地认读1.请同学们拿起笔圈下六个字,教师板书。
任务是:每个字的意思都要理解,用一个成语来印证,你懂了这个字的意思。
昔、触、绝、焉、满、归2.齐读美妙成语昔:抚今追昔今非昔比触:一触即发触手可及绝:与世隔绝络绎不绝焉:乐莫大焉心不在焉满:寿满天年誉满天下归:殊途同归百川归海、学习活动二:精妙地朗读:1.讨论:经典结构起因:争为帝。
经过:怒而触不周山结果:天傾西北,地不满东南。
2.读出它的怒气和豪气。
学生个别读3.齐读课文。
学习活动三:精要地品读“怒”的义项。
(一)品读共工“愤怒”1.共工愤怒,是为了什么?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介绍共工、颛顼是怎样的人?3.猜猜争帝原因?5.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共工?(二)品读共工“气势强盛”1.找出共工的怒不可遏的句子?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2.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桌之间讨论)(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来想象联想)3.演读“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共工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巨嚎一声)怒而触不周之山,(随即,只听得天地间一声巨响)天柱折,地维绝。
4.你读出了怎样的共工?(三)品读共工“谴责”1.他迎来了一个怎样的新世界?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结局。
3.这样的地理形势要是换成普通人会形成吗?。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7f55f8a417866fb84a8eda.png)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一◆教学目标:? 1.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的主旨,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 2. 在朗读与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充分把握*主旨,学习古代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整体感知*内容,理解*的主旨,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3. 引导同学合理想象,培养其创新精神。
4.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神话作为其中一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璀璨夺目。
它不仅传承了华夏文明,更营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
2. 介绍神话的相关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于是就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编造了许多神话故事,以此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3. 同学们都知道神话英雄夸父,那一片泽被后人的桃林正是他的手杖化成。
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反映出我国境内河水东流的自然现象,那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想象力丰富的古人又把这种现象归结到谁的身上了呢?正是咱们接下来要认识的共工。
二、基础知识1.请同学介绍:《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 检查预习情况。
【采用轮流回答方式,全面检查】字音:颛顼(zhuān xū)、倾(qīng)、潦(lǎo )、埃(āi )听范文跟读,同学朗读,师生纠音,齐读课文。
中学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4d2903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8.png)
中学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课文,累积文言词汇。
2. 读懂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古人探究、制服大自然的心愿和意志。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探究、制服大自然的心愿和意志。
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短文两篇)中的第—篇(夸父逐日),从中我们了解到了夸父是一个怎样的神话人物?〔学生答〕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看一看这个人物又是怎样的呢?二、作品简介三、相关资料介绍共工与颛顼的故事。
四、整体感知学生先齐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再听范读,注意听清楚字音和节奏,再齐读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疏通文意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3、教师补充,改正。
六、质疑探究1、“怒而触不周之山〞一句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教师明确:“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明确: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情愿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比拟两篇短文,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教师明确: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②夸父和共工都情愿牺牲自己来为人类造福。
他们都是神话传闻中华夏民族的英雄。
六、背诵课文七、拓展延伸八、课堂小结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
通过对话,表现了陈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仪,告诉我们重礼守信的重要性。
九、安排作业做练习册第63页“理解与鉴赏。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https://img.taocdn.com/s3/m/ffc20609ee06eff9aef80747.png)
七年级语文第25课《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共工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为民造福的精神,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多角度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引入课题。
二.介绍作家作品。
三.指导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
2.请学生朗读。
(注意停顿,读出重音)3.全班齐读。
四.释题并介绍相关人物。
五.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翻译。
(注意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请学生自己讲,最后多媒体出示。
)六.探究人物形象1.了解故事发生背景。
(多媒体展示)2.提问:本文写的是一场帝王争夺战,而它并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共工的哪一个方面,也就是文中的哪一个字来写?(怒)3.“怒”字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4.从“怒”中你看到了什么?(从表现、后果、战斗过程等方面引导)5.从“怒”中其实还可以探讨共工是怎样的一个人?(鼓励学生多角度说出看法)6.从共工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板书设计:共工怒触不周山表现:触怒后果:天柱折地维绝战争:激烈人物形象正面:勇敢坚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
七年级语文下册25《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25《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bcb46fb7360b4c2e3f64bc.png)
教师补充说明。
三、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四、问题探究
1、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2、夸父和共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你还知道那些神话?
六、布置作业
课后第二题和第三题的第2小题。
二、1、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
学法指导
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一、情景导入
二、展示资料
1、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
2、教师补充说明
三、感知课文
四、问题探究
五、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一、情境导入
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
《共工怒触不周山》
课题
《共工怒触不周山》
课时
1课时
课型
自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已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借助课文的注释疏通文意,重点放在对“共工”形象和全文主旨的理解。
参考书目及
推荐资料
课外阅读《中国神话故事》。
教学反思(可不写)
三、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2eb62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1.png)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案背景《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是《山海经》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共工因为嫉妒与不满触犯了天规,导致地动山摇的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不可控因素的恐惧,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故事情节和背景;2.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寓意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与预习(10分钟)1.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山海经》的基本情况;2.引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故事背景,提问学生对共工和不周山的了解。
第二步:讲解与理解(20分钟)1.为学生详细讲解《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故事情节和背景;2.解读共工的性格和不满情绪,并引导学生思考共工的行为是否合理;3.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寓意和思想。
第三步:讨论与思考(25分钟)1.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共工触犯天规是否可以理解和原谅;2.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进行辩论;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享并总结各组的观点和结论。
第四步:延伸与应用(25分钟)1.提供相关素材,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研究,进一步了解与讨论《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2.提出问题或写作任务,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表达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思考;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2.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辩论,可以评价学生对《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理解和思考能力;2.通过学生的写作作品和表达,可以评价学生对这个故事的感悟和文学表达能力;3.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可以评价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和成果。
五、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a4ae7f4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b.png)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第一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过程与方法:1、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2、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3、学会质疑,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奥秘的积极精神。
重点难点: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3、理解文章主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活动设计一:1、导入新课: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空气为天。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事就这样成了。
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
又造众星。
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管理昼夜,分别明暗。
神看着是好的。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90683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3.png)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情节,起源以及文化内涵。
2. 掌握神话故事的阅读技巧,理解神话故事的文化价值。
3.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神话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阅读技巧的掌握。
2. 对神话故事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策略:1. 传、承、鉴古今,创造、创新、创美学;2. 强调碧文学霸,美学观照、视觉重构文学3. 引导学生阅读神话故事,了解神话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四、预习导学:1. 请学生朗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什么?(2)山神不周山和共工分别代表什么?(3)古人为什么认为大水来自共工的怒气内生?(4)神话故事中反映了哪些价值观念?2. 教师讲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1)《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典型故事,记载了人类的祖先之一共工因为自己的怒气引发了洪水,后来因为失去了强大的力量被封印在了深海之中。
(2)故事中,山神不周山代表了自然界的神明,而共工则是自然界的威胁,两者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对于自然和人类的不同认识。
(3)故事中的洪水被认为是由于共工的怒气引发的,这一观点反映了古代人类在面临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想象。
(4)神话故事中的价值观念包括了尊重自然,居安思危,团结协作等。
五、课堂教学:1. 针对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需求,利用PPT展示的方式,将神话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情节以及历史背景进行逐一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2. 针对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阅读技巧,利用PPT展示的方式,讲解故事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文学价值和美感。
3. 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各种神话故事中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039df2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b.png)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教学背景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部分,讲述了共工因与尧帝争斗而愤怒触动不周山,从而引发了大洪水的故事。
此故事融合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理解传统文化中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字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阅读和理解古代神话故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分析:四、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发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好奇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故事讲解:通过讲述《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给学生提供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故事中的细节展开探讨与分析,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共工会愤怒触动不周山?为什么不周山会引发大洪水?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体现了环境保护的意识?4.阅读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把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意义写下来,再进行讲解和讨论。
5.制作海报: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故事中的情节或主题,用图片和文字制作海报,表现出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意义。
六、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阅读理解和制作海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对于学习的态度。
七、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环保意识。
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参与,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工怒触不周山(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
2两则神话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认识自然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发掘未知世界的秘密,即使是幼稚的,也是新的发现的开端。
2.翻译,整体感悟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3.探究,加深理解
思考: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
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拓展延伸
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4.小结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5.作业: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把它写成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