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炎症性肠病炎症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炎症性肠病炎症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108·炎症性肠病炎症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咸庆杰 付娟娟 聊城市人民医院 252000摘 要:目的……探讨炎症指标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对炎症性肠病炎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103例,其中活动期患者52例,缓解期患者51例,另择同期健康者49例作为对照组。

分别检测三组患者的血清IL-6、IL-7、IL-22、IL-33水平,对比三组患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

结果……活动组患者的IL-6、IL-7、IL-22、IL-33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较缓解组和对照组,活动组患者的IgM、IgG、Ig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炎症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在炎症性肠病发展中明显升高,可作为炎症性肠病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活动指标之一。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 炎症指标 免疫球蛋白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该病病程延绵,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该病与遗传、肠道菌群、免疫调节紊乱、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但其主要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

有相关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粘膜屏障破坏,引发患者免疫机制紊乱,是导致炎症性肠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免疫球蛋白作为体液免疫的主要部分,其免疫球蛋白G能有效中和毒素,调节吞噬细胞功能,免疫球蛋白A抗菌、抗病毒,免疫球蛋白M能发挥结合抗原、溶菌的作用。

为此,本研究选取我院部分炎症性肠病患者,研究炎症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对其的检测意义,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2020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活动期患者52例,缓解期患者51例进行研究。

参苓白术散治疗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球蛋白、炎症因子的影响

参苓白术散治疗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球蛋白、炎症因子的影响

参苓白术散治疗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球蛋白、炎症因子的影响谢秀春,吴夏颖,齐瑞,郭小霞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陕西咸阳712000【摘要】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患儿免疫球蛋白(Ig)、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50例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均持续治疗4~7d 。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IgA 、IgM 、IgG 、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IL)-6、IL -10水平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时间、大便性状及大便次数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分别为(1.86±0.24)d 、(2.84±0.39)d 、(3.76±0.54)d 、(1.24±0.27)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15±0.22)d 、(3.69±0.51)d 、(4.90±0.61)d 、(1.83±0.33)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IgA 、IgM 、IgG 水平分别为(2.03±0.25)g/L 、(1.23±0.22)g/L 、(10.26±1.33)g/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4±0.20)g/L 、(1.02±0.19)g/L 、(9.15±1.24)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清TNF -α、IL -6、IL -10水平分别为(10.14±2.33)pg/mL 、(11.57±2.10)pg/mL 、(41.35±6.29)pg/m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69±2.48)pg/mL 、(15.18±2.52)pg/mL 、(56.83±7.16)p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67%、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对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意义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对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意义

1 资料 与方 法 1 研究 对 象 :观 察 组 8 例 R . 1 5 V肠 炎 患 儿 为 20 年 6 一 0 0 2 结 果 08 月 2 1
年1 月来我院就诊并确诊 的 R V肠炎患儿 ,均符合 R V肠炎诊断 观察组( 急性期 、 恢复期 ) 和对照组 I ;IA I 检测结果见 g、 、 g 及分类标准口其 中男 4 】 , 6例, 3 女 9例; 年龄 3 个月至 7 岁。对照组 表 1 。 3 0例健康儿童 , 为来我 院体检 的幼儿 园婴 幼儿 , 1 例 , 1 塞 男 7 女 3 塞 鱼 塑 堕 期)照 g、AI 水 比 ( s L 复 对 组I I 、M 平 较 j 。 ) gg g I g +
例 ; 龄 1 半至 6 。 年 岁 岁 1 仪器与试剂 . 2 l .仪器: 自动生化分析仪 , 巴斯 A - 0 。 I1 2 全 奥林 U 4 0 1 . 剂 : G、 A I 试 剂 盒 均 由 四川 奥 博 生 物 有 限公 司 提 .2试 2 I l 、g g e i 供。
【 . 9 6 3 2:7 . 3 19 ,8 4 1
【] 国腹 泻 防治 学术研 讨 会 组织 委 员会 . 国腹 泻病诊 断 治疗 方 3全 中 案【】 S. 实用儿 科 杂志 ,98 1 ()3 1 中国 19 ,36 :8 . 【殷 思 纯, 红, 4 ] 尹 李发 武, . 状 病毒 肠 炎惠 儿血 清 免疫球 蛋 白和 等轮
肠道 是 机体 具 有 营养 、 谢 、 代 免疫 、 障 功 能 的多 功 能 器 官 , 屏 当肠道受到多种侵害时, 肠道黏膜屏障作用破坏, 引起各种损害, 甚至 发生 多器 官功 能 障碍综 合 征 ( 0 S 。病 毒感 染可 引 起肠 道 M D) 及全 身免 疫状 态紊 乱 , 患 儿 出现 获得 性 免 疫 功能 缺 陷 。本 研 究 使 表 明 , 状病 毒肠 炎 患儿 急 性 期血 清 IG IA和 I 均 明显 低 于 轮 g、 g g M 对 照组 , 复 期 IG IA和 IM较 急 性 期 明 显 升 高 , 对 照 组 水 恢 g、 g g 与 平接 近 。结 果与 国 内殷思 纯 等报 告一 致 。说 明 R V肠 炎患 儿体 液 免疫 功能 受到 抑制 , 感 染越 重 , 响越 明显 , 示血 清 IG、 病毒 影 提 g I 一 异 A和 M 水 平检 测 可作 为 R V肠 炎 判 断病 情 轻重 和 预 后推 测 的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轮状病毒性肠炎简介轮状病毒性肠炎,简称轮状病毒肠炎,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胃肠道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尤其在食物、水源受到污染的情况下易传播。

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特点是起病急、传播迅速。

轮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是造成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该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短,通常在感染后1-2天出现症状,病程轻重不一。

儿童是该病的易感人群,特别是6个月到2岁的幼儿。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腹痛等,轻者症状可在数天内自行缓解,重者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预防主要包括加强个人卫生,饮食清洁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及时对患者进行隔离等措施。

治疗方面,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补液、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支持疗法。

在临床实践中,免疫球蛋白治疗也逐渐被广泛应用,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

1.2 免疫球蛋白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方法。

免疫球蛋白是由人类血浆中提取而来的一种含有免疫活性物质的制剂,可以提供机体所需的抗体来增强免疫功能。

在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中,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地中和病毒,减轻病情并缩短疾病持续时间。

免疫球蛋白治疗的优点包括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疗效确切等,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

通过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发生及加重,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帮助其尽快康复。

正是基于这些优点,免疫球蛋白治疗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和临床价值。

2. 正文2.1 病例分析我们回顾了一组患有轮状病毒性肠炎并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疗的儿童患者病例,该组患者包括10名年龄在2岁到5岁之间的儿童。

这些患者大多数出现了典型的轮状病毒性肠炎症状,如腹泻、呕吐、发热等。

其中有两名患者除了经典的肠道症状外,还出现了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症状。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检测对A群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检测对A群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

1 2月一2 0 l 2年 l 2月我 院收治的 A群轮状病毒 性肠 炎患 儿 5 6例 ( 轮状 病毒性 肠 炎组 ) 及体检 健康 儿童 5 6例 ( 对 照 组) ,检测两组 l g G、l g A、I g M及补体 c 3 、c 4水平。结果 轮状病毒 性肠 炎组 患儿 I g G和 [ g A水平低 于对照组 ( P< A群轮状病毒性肠 炎惠儿体液免疫 功 0 . 0 5 ) ;两组 I g M、C 3和 c 4水平 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结论
t h a n t h o s e o f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0 . 0 5 ) ;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n o t e d i n t h e l e v e l o f I g M,C 3 a n d C 4 b e t w e e n t w o g r o t l p s
f r o m I ) e c e mb e r 201 0 t o De c e mbe r 2 01 2 i n ou r ho s p i t a 1 . Re s ul t s The l , e l o f I g G an d I g A i n r o t a v i r us e n t e r i t i s g r o u p we r e l o we r
wi t h a c e r t a i n p he n o me n o n o f h umo r a l i m mu n e f u nc t i o n di s o r d e r ,p r o v i di n g a s c i e n t i f i c b a s i s f o r p r o g r e s s i v e t r e at me n t .

抗轮状病毒免疫球蛋白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65例临床观察

抗轮状病毒免疫球蛋白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65例临床观察

会议制定 的秋季腹泻 的临床诊断标 准。共计 6 5例 , 病程 2 4小 时 3结论 内, 所 有患儿均表现为腹泻蛋花 样便或 黄稀水 样便 , 部分 患儿伴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 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腹泻, 以 A组轮状病 发热 、 呕吐及轻度程度脱水 。将所 观察 的 6 5例病例 随机 分为两 毒为主, 因其多发茁队筘 令 季节, 故亦称伙季腹泻 J 。易感人群为6— 组实验组 3 0例 , 其中男 l 6例 , 女 1 4例 , 平 均年 龄 1 1 . 3 5± 4 . 2 3 2 4 个月婴幼儿, 经粪 一口传播 , 还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 个月 , 脱水程度 为轻度 ; 对照组 3 5例 , 其 中男 l 8例 , 女1 7例 , 平 病, 传染瞄强, 轮 蝴 I 起肠上皮细咆损害, 导致分泌亢进, 此外 均月龄 ( 1 0 . 3 4±3 . 9 7个 月 )月 , 两组 临床资料 经统计 学处理 无 破 嘲 , 引起渗适 E 腹泻 J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 起病急, 可伴发热 显著差异 ( P> 0 . 0 5 ) 具有 可 比性 。实验室辅助检查 : 6 5例 病例大 及上呼吸 架 症状, 病初先发生呕吐, 随后出现腹泻, 大便为蛋花样便 便 常规检验 , 除少数 有脂 肪球外 , 均 无 白细胞 、 红细胞及 脓细胞 , 或黄 d , 丰 便, 每天数次至数十次, 严重者出现脱水, 电解质紊乱及代谢 大便 轮状病毒抗原 阳性 ( 由珠 海丽珠试 剂股 份有 限公司 提供 的 性酸中毒, 危及患J I 生命安全。该病经口服补液盐, 继续饮食, 肠黏膜保 A群轮状病毒检测试剂 盒 , 胶体金法 ) 。 1 . 2方法 : 两组患儿均根据其脱水程度给予 口服补液盐 , 必奇 ( 蒙 恢复较慢, 部分患儿腐稻 延, 影响了婴幼儿的健嚼 长。感染 R V后, 还 脱石散 ) , 益菌生及 赖氨酸 葡锌 , 实验组 使用 辽宁葫 芦 岛爱克 生 与免嚏 l J 有关, 研究显 莹 跺后 4 d , 最先出现 R V特异 陛I 。 物工程有限责任公 司 生产 ( 从轮 状病毒 免疫 鸡卵 黄 中获得天 然 最近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口服抗体治疗胃肠道感染。G u a r i n o 等[ 4 3 报 免疫 球蛋 白) ( 抗H R V —I g Y) 百 贝宁 , 每 日3次 , 每 次 1包 , 饭 后 道单次口服 C一 球蛋白可以明显缩短腹泻持续时间, 减少R V排泌。百贝 温水送服或加入牛奶服用 。对 照组 3 5例 , 抗病 毒药物利 巴韦林 宁是从轮状病毒免疫鸡卵黄中获得的纯天然的抗轮状病毒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的作用PPT

免疫球蛋白的作用PPT

02
免疫力对流感的影响
免疫力强,病毒就不得其门而入;免疫力弱,流感病毒就能轻松突破防线。
03
免疫球蛋白在抵御流感中的作用
青壮年身体机能活跃,免疫功能强,当流感病毒入侵时,能够产生大量免疫细胞和免疫 球蛋白杀死或降低病毒的活性,预防感冒。
免疫系统抵抗
免疫球蛋白与免疫功能
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可以 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与疾病关系
免疫球蛋白升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 和癌症,减低则常见于先天性和获得 性免疫缺陷病。
免疫球蛋白在抵抗流感中的作用
青壮年身体机能活跃,免疫功能强, 能产生大量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杀 死或降低病毒的活性,预防感冒。
01
02
03
免疫球蛋白对健康的影响
免疫力和癌症
01
02
03
免疫球蛋白与癌症的关系
免疫球蛋白与疾病的关系
免疫球蛋白多克隆性升高常见于慢性感染、肝病等,单克隆性增高见于骨髓瘤 等;免疫球蛋白减低常见于免疫缺陷病等。
了解抵抗力
免疫球蛋白与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测定可以帮助了解人体对各 种病毒、细菌的抵抗力和抗原入侵的识 别能力。
免疫球蛋白与疾病关系
免疫球蛋白多克隆性升高常见于慢性感染 、肝病等,单克隆性增高则可能与淋巴瘤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关。
IgG在人体中的作用
IgG是免疫球蛋白的一种,广泛分布在体内,对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感 染起到重要作用。参考值为7.0~17.0g/L。
IgM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性
IgM是免疫球蛋白的一种,通常在初次感染时产生,能识别并消灭病毒、细 菌等病原体。参考值为0.6~2.5g/L。
多克隆性升高
多克隆性升高原因

血清C反应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检测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诊治中的意义

血清C反应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检测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诊治中的意义

V肠炎 患儿 s A较轻 中度明显减少 。因此 , I g 认为肠道分泌 由于新 生儿 在出生时肠 道 的免疫 功 能尚未 健全 , 胃液分 泌也较 重度 R
I g 它与 病毒感 染后发 少 , 以前这种肠道 免疫屏 障未 完全成 熟。R 2岁 V肠 炎急性 期免 的 s A在肠道局部免疫 中可 能起重 要作 用 , V肠 疫功能会受到抑 制 ,IA主要 由肠道 淋 巴样 组织 ( A T 分 泌 , 病 的严重程度及疾病 的恢 复关 系密切 。在急性 期 和重度 R sg GL) I g 推 V后 导 致分 泌 而肠黏膜 2 %是 由 G L 5 A T构成 , 分泌型 IA(IA) 黏膜局部 炎患 儿 s A明显减少 , 测其 减少 可能 因感 染 R g s 是 g
抗病毒 、 体液疗法为主 , 未用 免疫制剂 治疗 。对照组 为 同期 同龄 2 结 果 两组患儿免疫指标 比较见表 1 。 正常 儿 童 4 2例 。
表 1 R 肠 炎各 组与 对 照 组 血 清 I IA、 M、 R V s s I C P及大 便 sg 浓度 ( ± s) G、 g IA
少, R C P明显升 高, 差异均有显 著性 ( P均 <00 ) .1 。血 清 IG、 A、g 于病情轻 重患儿 间无差 异(P均 > .5 。结 论 g I IM g 00 )
R V肠 炎患儿血 清 C P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R 而大便 s A与病情严 重程度呈 负相关 , l g 再结合血 清 IG、 A、 M 的 g I I g g 变化可较准确、 敏感地反 映病严重程度 , R 对 V肠 炎患儿诊 治有一定 的指导 意义。
差异有显著性后 , 两两 间比较采用 q检验 , 统计学显著性水平 腹泻 6 1例 , 重型腹泻 3 3例 ; 重型腹泻 中有合并 呼吸道感 染者 1 析 , 2 定为 P <0 0 。变量分析采用 ser a 等级相关分析 。 .5 pam n 例, 心肌损伤者 7例 。研究组平时均健康 , 营养状况 良好 ; 治疗 以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和发热等症状。

在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的婴幼儿中尤为常见,给患儿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困扰。

一、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制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可以帮助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侵袭,增强免疫功能。

通过人工制备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向患者提供一定量的抗体,帮助其对抗病原体,加速康复。

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免疫球蛋白可以帮助其缩短疾病持续时间,减轻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二、临床研究结果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多项研究,探讨了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

一项针对1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研究显示,通过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疾病的持续时间显著缩短,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发热、腹泻等症状的持续时间明显减少,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

另一项采用对照研究的结果显示,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儿的成像学检查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胃肠道黏膜的恢复速度更快,患儿的肠道功能也更快地得以恢复。

这些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治疗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疾病缓解和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免疫球蛋白治疗的安全性除了有效性,免疫球蛋白治疗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免疫球蛋白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发热等不良反应,但严重的不良反应非常罕见。

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免疫球蛋白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四、临床应用前景考虑到免疫球蛋白治疗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中的良好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该治疗方法有望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优化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方案,明确适应症和用药指南,使更多的患儿受益于该治疗方法。

免疫球蛋白治疗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也为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在患儿中也常见并导致炎症反应,免疫球蛋白治疗也有望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引言轮状病毒是一种引起肠道感染的常见病毒,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小孩。

轮状病毒性肠炎通常表现为呕吐、腹泻和发烧等症状,严重病例可能导致继发性感染和脱水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而免疫球蛋白治疗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就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一、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概述免疫球蛋白是从人血浆中提取的一类免疫蛋白,包括IgG、IgA、IgM等成分,是一种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疫球蛋白在抵御病原体侵袭、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组织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免疫球蛋白治疗在许多感染性疾病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其中包括轮状病毒性肠炎。

1. 中和病毒:免疫球蛋白中的抗体成分可以与轮状病毒结合并中和病毒,阻止病毒进一步侵害肠道上皮细胞,减轻病毒对肠道黏膜的损害。

2. 调节免疫反应:免疫球蛋白中的免疫球蛋白G(IgG)成分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从而减少病毒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

3. 促进组织修复:免疫球蛋白中的成分可以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和再生,加速肠道上皮细胞的修复,减少肠道黏膜的损伤和渗透性增加。

三、基于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炎性反应的临床疗效临床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治疗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炎性反应具有显著的疗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减轻炎症反应: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儿的炎症反应,缓解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2. 减少继发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常常容易出现继发性感染,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减少继发感染对患儿健康的影响。

3. 缩短疾病持续时间: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缩短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疾病持续时间,加快患儿的康复进程,减少疾病给患儿和家庭带来的负担。

4. 降低并发症风险: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儿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如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保护患儿的生命安全。

关于丙球,这5个问题一定要了解

关于丙球,这5个问题一定要了解

关于丙球,这5个问题一定要了解丙球,又叫免疫球蛋白,是有免疫作用的血液制品。

针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球蛋白,比如针对乙肝病毒、狂犬病毒、破伤风杆菌的免疫球蛋白等,还被用来进行被动免疫。

通常我们说的丙球,是指非特异性的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

在临床中,丙球被认为有具有抗炎、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在多方面如免疫缺陷、血小板减少等疾病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

但如果我们把免疫球蛋白当神药,过度滥用,则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儿科时间邀请李晓鹏医生,通过下面5 个问题的解答,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丙球的合理使用以及注意事项。

1.丙球的风险有哪些?2.FDA 批准的丙球适应症有什么?3.儿科有哪些常用丙球的情况?4.儿科中,哪些情况需要慎重使用丙球?5.丙球对儿童预防接种有什么影响?01用丙球有什么风险?美国 FDA 曾在 2013 年发布过安全通报,警告人免疫球蛋白制剂有血栓形成风险。

人免疫球蛋白制剂说明书中已有血栓形成风险相关内容,但为强调此风险,FDA 要求人免疫球蛋白制剂在说明书中增加黑框警示,内容如下:1.使用免疫球蛋白制剂可能发生血栓形成;2.血栓风险因素包括:高龄、长期卧床、血液高凝状态、有静脉或动脉栓塞史、使用雌激素、中央静脉置管留置、高黏血症和心血管风险因素;3.对于有血栓风险的患者,应以最小剂量使用免疫球蛋白,并密切监测输液速度,确保患者不处于脱水状态,有高粘滞血症症状或体征的患者应监测血栓形成,评估血液粘稠度;4.使用本药物可能发生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竭、渗透性肾病或导致死亡的发生;5.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竭的发生更常发生于经常使用免疫球蛋白的患者;6.对于肾功能不全或肾衰竭风险的患者,在术前给予免疫球蛋白,应给予最低浓度及最小输液速度。

除了血栓、肾功能损伤这些不良反应,IVIG 还有疼痛、恶心、发热、出汗、心动过速、过敏样反应等不良反应。

此外,由于丙球是血液制品,也有导致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风险,比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但目前关于免疫球蛋白相关的病毒感染报道,非常罕见。

两种方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疗效比较

两种方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疗效比较

轮状病毒肠炎是我 国秋冬季婴幼儿最 常见 的病 毒性 腹泻 , 好发 于 6个月 2岁婴幼儿 , 主要 表现为发热 、 腹泻、 呕吐等症 状, 常并 发心肌损 害, 甚至暴发 心肌炎 。 本文就磷酸肌酸钠( C P ) 及1 , 6 一二磷酸果糖 ( F D P ) 治疗 小儿轮状病毒肠 炎合并心肌 损 害 的疗效进行 了比较分析 ,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临床资 料 选择 2 0 1 0年 1 0月—2 O 1 2年 1 2月我 院
■ 啮回国密国
两种方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疗效 比较
黄 育涛
( 揭阳市人 民医院 , 广东 揭 阳 5 2 2 0 o 0 )
【 摘要】目的
比较磷酸肌酸钠( c v ) T x 1 , 6 一二磷酸果糖
均无改善。
( F D P )治 疗 小儿轮状 病毒 肠 炎合 并心肌 损 害的疗效 。方法
收治 的 1 2 0 例轮状病毒 肠炎合并 心肌损 害患儿 , 均符合 《 诸 福 棠实用儿科学》 第 七版轮状病毒肠炎 的诊断标准Ⅲ , 粪便 轮状 病
毒抗原免疫球蛋 白 M( I g M) 阳性 。均于入 院当天或次 日证 实心
学差异( 2 = O . 0 0 7 , P = 0 . 9 3 5 o
肌损害 , 心肌损 害诊断标准f 2 】 : 在排除其他 引起 心脏损 害原因的
前提下 , 出现心肌酶增 高、 肌钙蛋 白 I ( c r r n I ) 阳性或心 电图改变
7 3 - 3 %, 2 组比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c : = 1 3 . 5 8 8 , P = O . 0 0 1 ) 。
均匀 , 具有可 比性。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 于 6个 月 一 2岁 的婴幼儿 ,是t l , J L 常见 的消化系统疾病 , 于秋 冬季节多发 , 主要表 现为呕 吐 、 腹泻, 严 重者可合并 呼吸、 循环 、 神经等系统的损害 , 其 中以心肌 损害最 为常见【 引 , 发生率 为 5 0 %一 7 0 %E 4 1 , 缺 乏特异性 症状和体 征 , 主要

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实施不同治疗方案治疗的效果分析 康晓红

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实施不同治疗方案治疗的效果分析    康晓红

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实施不同治疗方案治疗的效果分析康晓红发表时间:2018-09-17T14:43:26.640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3期作者:康晓红[导读] 结论:将喜炎平静脉滴注用于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实验价值。

湖南宁乡市人民医院儿科湖南宁乡 4106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实施不同治疗方案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94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47例患者,对照组使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实验组使用喜炎平静脉滴注,对比两组实验效果。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喜炎平静脉滴注用于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实验价值。

【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方案及效果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引起细胞损坏,导致腹泻[1]。

轮状病毒大多流行于夏秋冬季节,感染途径主要为口鼻途径,其主要症状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大概一周左右,伴有发热3天左右、呕吐2-3天左右、腹泻5天左右,出现脱水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2]。

近几年,较多患儿选择接种轮状病毒的疫苗,不过轮状病毒分为很多种类,目前,医学检验设施仅能检查出患有该病毒,无法查出病毒属性,所以打疫苗后仍有可能感染,不过接种后可以减少出现重症的几率。

本次研究中,选择本院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94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实施不同治疗方案治疗的效果,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94例小二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47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患儿27例,女患儿20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年龄(1.3±0.8)岁,实验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22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年龄(1.5±1.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显示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引言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等症状。

在小儿中尤为常见,尤其是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中,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生率较高。

在轮状病毒感染后,患儿常伴有炎性反应,包括发热、腹泻等症状。

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免疫治疗药物,能够帮助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炎性反应。

本文旨在探讨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

临床研究为了验证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

我们选取了一组轮状病毒感染后伴有炎性反应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半患儿接受了免疫球蛋白治疗,另一半患儿接受了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治疗,我们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在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儿中,炎性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腹泻、呕吐等症状减轻了许多。

而在对照组中,炎性反应的症状并未有明显改善。

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儿身体恢复的更快,食欲增加,情绪好转,整体病情得到了控制。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免疫球蛋白对于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帮助改善患儿的炎性症状。

讨论通过以上临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免疫球蛋白能够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帮助减轻炎性反应,加速患儿康复进程。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免疫球蛋白的治疗作用,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护理和治疗。

我们也应该注意免疫球蛋白治疗的剂量和时间,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过度使用的情况。

对于一些特定病例,如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合并其他并发症的患儿等,应该对免疫球蛋白治疗进行更为细致的评估和管理,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研究进展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研究进展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研究进展作者:焦富勇康华王可胜综述苏祖佑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34期轮状病毒是导致全球儿童急性重症腹泻的重要原因,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也是发展中国家小儿死亡的主要疾病。

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等情况,有助于降低该病引起的死亡率。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感染轮状病毒主要生长于小肠的上皮细胞内。

胰蛋白酶虽在恒河猴轮状病毒细胞感染中不是必须的,但是在人类轮状病毒感染中却是必须的。

胰蛋白酶将VP4分裂为VP5及VP8,VP8是细胞上受体的配体。

轮状病毒感染成熟的具有吸附性的小肠上部2/3的上皮绒毛,并在细胞浆中进行轮状病毒RNA的复制及结构和非结构蛋白的合成。

复制后,感染颗粒被释放进肠腔并且在小肠末端进一步复制,感染通常局限于小肠黏膜。

尽管轮状病毒在Propria层及局部淋巴管中可被发现,但是在具有免疫力的患者中,这些部位的复制及系统间的传播不是经常发生的。

在免疫妥协患者,轮状病毒可在其肝脏及肾脏复制持续数周至数月造成慢性感染。

腹泻由于小肠的上皮绒毛细胞受感染导致对盐及水分的吸收减少造成,另外,双糖酶活性降低导致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障碍及随后的渗透性腹泻。

非结构蛋白4(NSP4)包括一种称为肠毒素的结构,这种蛋白使细胞内Ca2+聚积并引起细胞凋亡。

肠毒素还引起Cl-向细胞外流动增加并减少细胞对Na+及H2O的吸收,最终导致腹泻。

当然,腹泻的产生也存在一些其他机制。

好转可能是通过免疫反应的机制发生的。

非免疫机制小肠蠕动的增加可促进病毒的排除,成熟上皮绒毛细胞的减少似乎可减少轮状病毒感染及生长的可能性,干扰素可能是由这些受感染的上皮细胞或其内的淋巴细胞产生。

免疫机制在轮状病毒自然感染第1周内,在十二指肠液及血清中产生轮状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M。

之后1~4个月内,特异性IgG及IgA也在十二指肠液及血清中产生,且感染1年后仍可被检出。

在轮状病毒感染中产生的分泌性IgA具相应的保护性,在肠道黏膜表面及血清中存在的轮状病毒特异性IgA在自然感染的研究中对于疾病具有预先的保护性。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引起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在儿童中尤其容易发生,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补液、抗生素以及对症治疗。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逐渐受到重视,并且得到了一定的临床验证。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简称Ig)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能够帮助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侵袭。

目前,免疫球蛋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特别是在病毒性感染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许多临床医生开始尝试将免疫球蛋白应用于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治疗中,以探索其对疾病炎性反应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确实值得重视。

一项发表在《儿科中华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可显著缓解其炎性反应,减轻症状,并且缩短疾病持续时间。

具体而言,该研究发现,在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儿中,腹泻、呕吐等症状持续时间显著缩短,体温也很快下降,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症治疗或其他常规治疗。

一些临床观察还发现,免疫球蛋白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也有一定的疗效。

这些患儿通常病情较重,伴有高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而通过免疫球蛋白治疗后,这些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症状得到缓解,并且疾病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肯定的也引起了一些关于其作用机制的思考。

目前,对于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尚未明确其作用机制。

但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免疫球蛋白可能通过抑制炎性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肠道黏膜损伤等途径发挥作用。

免疫球蛋白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异型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及分析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异型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及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2月来院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350例,均符合标准(参考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1998年编著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198例,女152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年龄(1.7±0.4)岁,粪便RV抗体采用胶体金标法。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婴幼儿2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1例,女79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年龄(2.0±0.4)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性(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本组研究均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论: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异型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检测,通过充分了解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儿童;异型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感染,多见于3~6岁儿童,对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当轮状病毒进入人体体内,可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破坏,脱落,引起消化液分泌增加,小肠吸收能力减弱,导致患儿出现脱水、酸中毒、低钙等症状。其中异型淋巴细胞是外周血中出现的一种形态变异的非典型淋巴细胞,一旦出现变异,则提示机体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由此,本研究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及健康患儿的异型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2.2两组患者异型淋巴细胞和蛋白水平比较
观察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IgA、IgG、IgM等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轮状病毒是小儿急性肠炎最为常见的感染病原体,其中轮状病毒肠炎是引起全球婴幼儿急性肠炎的主要病因,发病机制是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不断复制,导致细胞产生变性、坏死,进而引起坏死细胞脱落,小肠吸收能力降低,尤其是柱状立方上皮细胞的二糖酶数量较少,降低其活性,有效抑制了二糖的分解,且以短链有机酸的形式存在,使小肠液渗透压增高,进而产生腹泻,严重的可能因脱水而导致死亡[3]。一旦患儿感染轮状病毒,常伴有明显的呼吸道感染症状,自然病程为4~8d,平均为6d,一般预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球蛋白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反应的影响及疗效分析目的:观察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儿科轮状病毒性肠炎住院治疗患儿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抗病毒等常规治疗+安慰剂)和观察组(抗病毒等常规治疗+注射用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各34例。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并比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42%,高于对照组的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儿TNF-α、IL-6水平均低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两项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SIgA分泌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S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显著,可缓解患儿肠道炎性反应,延缓病情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mmunoglobulin on pediatric rotavirus enteritis.Method:The 68 children with rotavirus enteriti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antiviral treatment and placebo)and observation group(conventional antiviral treatment and Immunoglobulin),3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serum levels of TNF-α,IL-6 changes,SIgA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ere compared.Result:The total efficiency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79.42%,which was higher than 52.94%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the TNF- and IL-6 level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two indicato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5).The SIgA level in the two group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SIgA level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Conclusion:Immunoglobuli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pediatric rotavirus enteritis and delay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of the intestinal tract,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 Immunoglobulin;Rota virus;Enteritis;Inflammatory response轮状病毒(rota virus,RV)是导致婴幼儿发生急性肠炎的主要因素,会出现腹泻、呕吐及发热等临床症状[1]。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发病快,病情进展迅速,对其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

文献[3]研究表明,2006-2016年有(60~80)万的儿童死于腹泻,其中有40%~60%由RV所致。

目前轮状病毒性肠炎以对症治疗为主,无特效药。

免疫球蛋白是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辅助治疗药,可以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但相关文献研究较少,有待更多研究加以验证。

本研究旨在观察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探讨对患儿肠道炎症反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1月阆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轮状病毒性肠炎住院患儿68例,纳入标准:符合《儿科学》中的诊断标准[4];经检查轮状病毒抗原阳性者;就诊前未经过治疗者;患儿家属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细菌感染性腹泻者;有免疫缺陷及其他器质性疾病者;接受过化疗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

观察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个月~4.2岁,平均18个月。

对照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个月~3.9岁,平均17个月。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在给予抗病毒等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

对照组辅以口服安慰剂,3次/d;观察组辅予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生产厂家:贵州黔峰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2*******,规格:2.5 g/50 ml)静脉滴注,开始剂量为400 mg/kg,溶于2倍容量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30滴/min;后续按200 mg/kg剂量滴注,1次/d;均连续治疗5 d。

1.2.2 标本采集治疗前及治疗后5 d采集患儿新鲜大便标本,-80 ℃冷冻保存以备检测,用生理盐水将大便标本以1∶10稀释,在3 000 γ/min、4 ℃条件下离心30 min,提取上清液以考马斯亮蓝法进行蛋白定量后,冷冻保存,以备后用。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5 d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并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

TNF-α、IL-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产自上海药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检测,SIgA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检验法(试剂盒产自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进行检测。

治疗效果评价:患儿大便镜检呈阴性,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评判为治愈;患儿腹泻次数及水分明显减少,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评判为显效;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单位恢复正常评判为好转;临床症状未得到缓解甚至加重评判为无效[5]。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治疗5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42%,其中治愈16例(47.06%),显效11例(32.36%),好转3例(8.82%),无效4例(11.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94%,其中治愈10例(29.41%),显效8例(23.53%),好转9例(26.47%),无效7例(20.59%)。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两项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治疗后SIgA分泌量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S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经粪口途径导致轮状病毒入侵肠道,致使人体上皮细胞感染并释放肠毒素,损伤肠道细胞,肠道渗透压随之改变,分泌物大量增加导致腹泻的发生[6]。

同时,小儿被感染后机体炎症反应被激活,体内炎症因子TNF-α、IL-6等大量释放。

TNF-α是人体重要的炎性介质,可直接杀死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是多种信号通路的关键环节[7]。

IL-6由T细胞、B细胞等产生,具有调节免疫应答、急性期反应及造血功能,并在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文献[8]研究显示,TNF-α、IL-6等均在轮状病毒性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机体抗感染免疫,使患儿出现发热等症状,急性期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IL-6、TNF-α呈高表达,外周血清中IL-6浓度也明显高于正常人。

机体主要通过肠道黏膜免疫反应发挥抵御RV感染的作用,防止其对小肠上皮细胞造成损伤[9]。

SIgA由肠道淋巴组织分泌,正常情况下SIgA分泌可对肠道起到保护作用,维护消化道免受病原侵袭;RV感染情况下,特异性抗RV的SIgA分泌增加,特异性SIgA的含量及生成时间可以间接反映患儿的患病程度,对疾病的治疗及诊断有积极的作用[10-11]。

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已被临床普遍使用,文献[12-13]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可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缩短病程,并有助于促进RV病毒清除及SIgA形成。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5 d后TNF-α、IL-6水平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可以缓解患儿肠道炎症反应,治疗效果良好。

观察组患儿SIgA水平治疗5 d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免疫球蛋白对延缓病情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显著,可延缓患儿肠道炎性反应,延缓病情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农少云,杨晓泉,黄翠波.A群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的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144-145.[2]陈勇,杨琴.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检测对A群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2):78-79.[3]万燕婷,李薇,农凤秋,等.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外周血CD4+CD29+ T细胞表达及其与治疗关系[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6,34(5):511-513.[4]谢咏梅,高珊,王丽媛,等.益生菌与口服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11):1000-1005.[5]冯伊利,金蓓娇,李成军.免疫球蛋白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11):1373-1375.[6]陆作洁,农少云,黄翠波.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异型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3):228-230.[7]蒋丽芳,魏洪平,吴莉萍,等.七味白术散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水平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7):656-658.[8]李晓品,李艳红,赵倩,等.轮状病毒感染患儿血清白介素表达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7):4055-4057.[9]陈晓霞.益生菌和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对比[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23(10):736-739.[10]谢咏梅,王丽媛,高珊,等.口服免疫球蛋白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SIgA分泌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6(1):71-74.[11]任晓侠,杨洪彬,方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00例不同药物治疗效果对比[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9):1130-1133.[12]贺时飞,张颖,贺建军.抗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6,22(6):26-29.[13]张桂華.益生菌与口服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7):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