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

合集下载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题(含部分答案)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题(含部分答案)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题牙体组织1.名词解释(1)釉板lamella:是垂直于牙面得薄层板状结构,可以贯穿整个釉质的厚度,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

(2)绞釉gnarled enamel:釉柱自釉牙本质界至牙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1/3较直,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3)釉小皮enamel cuticle: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4)死区dead tract:是牙龈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

(5)继发性牙本质secondary dentin:牙根发育完成,牙和对(牙合)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牙本质。

(6)透明牙本质transparent dentin:又称硬化牙本质,当牙本质在收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形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阻止外界刺激传入牙髓,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形。

由于其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故在膜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

(7)髓周牙本质circumpulpal dentin:在罩牙本质和透明层侧的牙本质称髓周牙本质。

(8)罩牙本质mantle dentin:在原发性牙本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

(9)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 dentin: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腐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收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形,牙髓深层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形细胞而分化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10)托姆斯颗粒层tomes granular layer:在牙纵切片中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为矿化区称托姆斯颗粒层。

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题目整理(一)(考研题★★★,本科题★★,类似题★)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01、关于口腔颌面部发育的基本认识。

1)神经塉细胞发生间充质转化后,形成面部大多数结缔组织、包括釉质以外的牙体组织;2)鳃弓和咽囊将形成大部分颈部组织;3)面部、腭和舌的发育与胚胎期形成的颌面部突起融合或联合有关;4)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发育来自于间充质细胞的增生和分化;5)唾液腺的实质发育自口腔黏膜上皮向结缔组织内增生,然后分化为腺体组织;6)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具有严格的时间、空间调控过程。

02、简述胚胎的三个发育阶段。

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此期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胚盘的形成;2)胚胎期:受孕后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系统,胚胎出具人形,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形成;3)胎儿期:自受孕后9周至出生,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03、简述三胚层将来分化成的组织。

1)内胚层:肠腔上皮、消化腺上皮——―内消呼肝胰‖;2)中胚层:骨骼、肌肉、血液、淋巴、结缔组织;3)外胚层:表皮、神经组织——―外表感神腺‖。

04、简述神经塉细胞分化成的组织。

1)神经系统组织;2)内分泌组织;3)结缔组织;4)皮肤组织。

05、试述颌面形成过程和列举一个以上发育缺陷。

★★1.面部的发育过程实质上是面突的分化、联合或融合过程。

1)胚胎第3周,发育中的前脑生长迅速,其下端出现了一个凸起称额鼻突。

此时由于迁移的神经塉细胞的增生,在额鼻突两侧的下方出现第1鳃弓,由此形成了最初的口腔即原口。

原口的上界为额突、下界为心脏膨大、两侧为第一鳃弓。

由于鳃弓向正中腹侧生长,取代了发育中的心脏作为原始口腔下界的位置。

2)胚胎第24天,第1鳃弓上出现另一个突起即上颌突。

此时的原口上界为额突、下界为第1鳃弓(下颌突)、两侧为上颌突。

原口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两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

3)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口腔与前肠相相通。

4)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原口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整理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整理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名词解释1. 神经箱:神经板在发育中,外侧缘隆起,神经板的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隆起处称神经褶。

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悄。

2. 神经増细胞:在胚胎第4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干神经IW处的神经外胚戻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戻进入中胚戻,这部分细胞即神经啃细胞。

3. 外胚间叶组织:迁移至头面部的神经细胞形成该区的大部分结缔组织,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

4. 餾弓:在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迅速増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称为腮弓。

5. 颈宴:第2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并覆盖了2、3、4腮沟和3、4、5腮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

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为颈窦C6. 额畀突:胚胎第3周,发育中的前脑下端出现了一个突起称额畀突。

7. 上颌突:胚胎的第4周,下颌突两侧的上方区域的间充质长出两个分支状突起,称上颌突。

8. 口凹威凍口:胚胎的第4周,在额畀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9. 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由内外两胚戻构成。

10・拉特克褰:约在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

11・颅咽管:拉特克囊与原口上皮间有上皮性柄相连,囊的起点由于原口的发育,最后位干畀中隔后缘,此后上皮性柄和拉特克囊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称颅咽管。

12. 畀板: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

口腔与前肠相通。

同时,额畀突的末端两侧的外胚层上皮出现椭圆形局部增厚区,称嗅板或畀板。

畀板细胞形成畀粘膜及嗅神经上皮。

13. 畀凹或嗅离:由干细胞的增生使畀板中央凹陷,称畀凹或嗅窝。

畀凹将来发育成畀孔。

14. 侧畀突:嗅窝两侧的2个突起称侧畀突。

15. 中畀突:两个嗅窝之间的突起称中畀突。

16. 球状突:胚胎第5周,中畀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

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 问答(详细)

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 问答(详细)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一、名词解释1.外胚间叶: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2.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3.咽囊: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4.口凹: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5.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此膜来自于胚胎早期的索前板,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在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

6.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7.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8.原腭: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

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9.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0.Meckel 软骨:也称第1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

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

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二、问答(思考)题1.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答案要点:唇裂和面裂。

唇裂的形成背景: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

口腔组织病理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名词解释

2010口腔整理口腔组织病理学英文名词联合merge P 7: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融合fuse P 7 :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唇裂cleft lip P 9: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颌裂、腭裂;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

面裂facial cleft P 9 :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较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

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

还有一种极少见的情况,因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在鼻部形成纵行的侧鼻裂。

成釉器enamel organ P23:起源于口腔外胚层,是牙胚的一部分,经过蕾状期、帽状期(外釉上皮、星网状层、内釉上皮)、钟状期(外釉上皮、星网状层、中间层、内釉上皮),最终发育成釉质。

牙乳头dental papilla P23:是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也是牙胚的一部分,最终发育为牙髓和牙本质,是牙成型的重要因素。

牙囊dental sac P23:起源于外胚间叶组织,是牙胚的一部分,最终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固有牙槽骨。

成釉细胞ameloblast P26:是成釉器中的内釉上皮中的内釉细胞分化而来,呈高柱状,在分泌活动开始前细胞器重先定位(核远离基底膜,Gc靠近基底膜,RER 增多,Mit集中到靠近中间层),对釉质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 P28:是由牙乳头外层细胞在内釉上皮的诱导下分化而成的高柱状细胞,一般有分泌型和静止型以及中间过渡型三种类型,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细胞核远离基底层,ER、GC、Mit发达,相连细胞间有连接复合体(桥粒、缝隙连接、紧密连接)。

口腔组织的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的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的病理学名词解释口腔组织的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变过程和组织学表现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用于描述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疾病类型。

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以增加对口腔疾病的理解。

一、上皮组织上皮组织是口腔黏膜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口腔黏膜是衬覆口腔的柔软薄层组织,包括牙龈、颊粘膜、舌背上皮等。

在病理学中,当上皮组织发生非正常变化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疾病。

1. 上皮增生:上皮组织增生是指上皮细胞的数量和密度增加,形成上皮增生性病变。

常见的上皮增生性疾病有口腔扁平苔藓、角化上皮病等。

2. 上皮变性:上皮细胞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非正常改变。

上皮变性病变包括松解变性、发育不全等。

3. 上皮增生与变性的结合:有时,上皮增生和变性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病变中,例如上皮样疣、鳞状细胞乳头状增生等。

二、结缔组织结缔组织是口腔黏膜下的一种重要组织,包括黏膜下层、真皮和基底膜等。

它在支持和维持口腔组织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 纤维化:口腔组织中的结缔组织纤维增生。

纤维化可以是炎症的结果,也可以是某些慢性病变的表现,如牙龈纤维化。

2. 炎性细胞浸润:炎症过程引起的免疫细胞在病理学中称为炎性细胞。

不同类型的炎性细胞在特定疾病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3. 血管扩张:与炎症相关的血管扩张,使得血管及其内壁产生扩张和充血。

血管扩张是炎症过程中病变组织常见的表现之一。

三、肿瘤口腔肿瘤是指在口腔组织中发生的异常细胞生长和组织增殖。

它们可以是良性的(非癌性)或恶性的(癌症)。

这些肿瘤根据其来源和组织学特点进行分类。

1. 白斑:口腔黏膜上的表浅白色病变。

白斑有潜在发展为癌症的可能性。

2. 扁平苔藓:一种良性上皮增生性病变。

它通常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

3. 纤维性肿瘤:一类由结缔组织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

口腔中的一种常见纤维性肿瘤是牙源性囊肿。

4. 癌症:口腔组织中最严重的肿瘤类型之一。

2018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讲义3

2018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讲义3

第三章牙体组织 Tooth Tissue第一节釉质 enamel概述(釉质名解)覆盖于牙冠,有保护作用,最先受龋病侵蚀.,特殊性:是人体最硬的组织;是全身唯一无细胞性,由上皮细胞分泌继而矿化的组织.釉质的理化特性一、物理特性:厚度;颜色;硬度;高脆性,但其易折性可被降低二、化学组成重量体积无机物 96~97% 86%有机物 <1% 2%水 2~3% 12%1. 无机物羟磷灰石晶体[Ca10(PO4)6(OH)2]生物磷灰石(不纯,含较多HCO3- 和微量元素)耐龋潜能:氟、镁、锶等使釉质不稳定:碳酸盐、铁、氯、硒、锌等2.有机物:蛋白质(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蛋白酶)、脂类(1)釉原蛋白在晶体成核及晶体的生长方向和速度调控上起重要作用。

性连锁型釉质发育不全(2)非釉原蛋白硫酸化的酸性糖蛋白,包括釉蛋白、成釉蛋白、釉丛蛋白等,具有较广泛的促进晶体成核和影响晶体生长形态的作用。

(3)釉基质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成釉细胞的分泌期降解牙釉质蛋白。

丝氨酸蛋白酶:在釉质成熟期分解晶体之间的釉原蛋白等基质蛋白,为晶体进一步生长提供空间。

3. 结合水:大部分水 (水合层;钙空位)游离水釉质的组织学结构釉柱与釉柱排列方向相关的结构釉质中有机物集中之处与釉质周期性生长相关的结构一、釉柱 enamel rod(一)概念釉质的基本结构,是一种细长的柱状体,起自釉牙本质界,呈放散状贯穿釉质全层。

路线不是径直的。

(二)分布特点窝沟处:釉质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集中。

牙颈部:釉柱排列基本呈水平状。

(三)形态光镜(磨片)纵断面:柱状体;弯曲状。

横断面:鱼鳞状。

釉柱间隙:釉柱尾部与相邻釉柱头部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

釉柱鞘(enamel rod sheath) :釉柱头部清晰的弧形边界二、与釉柱排列方向相关的结构(一)绞釉(gnarled enamel)分布:釉质内2/3弯曲;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明显。

作用: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 问答(详细)

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 问答(详细)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一、名词解释1.外胚间叶: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2.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3.咽囊: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4.口凹: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5.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此膜来自于胚胎早期的索前板,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在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

6.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7.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8.原腭: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

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9.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0.Meckel 软骨:也称第1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

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

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二、问答(思考)题1.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答案要点:唇裂和面裂。

唇裂的形成背景: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的学科,对于口腔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涵盖了口腔黏膜、牙周组织、唾液腺、牙髓、牙龈炎、牙周炎和口腔癌等方面。

1. 口腔黏膜:口腔黏膜是覆盖在口腔表面的组织结构,包括唇、颊、舌、腭、口底等部位的黏膜。

口腔黏膜具有保护口腔、感受刺激、分泌唾液等功能。

2. 牙周组织:牙周组织是围绕牙齿的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

牙周组织对于维持牙齿的稳固和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 唾液腺:唾液腺是分泌唾液的腺体,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等。

唾液具有消化、抗菌、保护口腔黏膜等作用。

4. 牙髓:牙髓是牙齿内部的软组织,主要功能是营养和支持牙齿,并感受牙齿的冷、热、酸、甜等刺激。

5. 牙龈炎: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牙龈红肿、出血、口臭等。

牙龈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牙周炎。

6. 牙周炎:牙周炎是牙周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
牙龈红肿、疼痛、溢脓等。

牙周炎会导致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严重时可导致牙齿脱落。

7. 口腔癌: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黏膜或颌骨上的恶性肿瘤,包括唇癌、舌癌、口底癌等。

口腔癌的病因包括长期吸烟、饮酒、紫外线照射等。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章节考点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章节考点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章节考点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章节考点病理学一直被视为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充分表明了它在医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由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的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章节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牙体组织 Tooth Tissue第一节釉质 enamel概述( 釉质名解 ) 覆盖于牙冠,有保护作用,最先受龋病侵蚀.,特殊性:是人体最硬的组织;是全身唯一无细胞性,由上皮细胞分泌继而矿化的组织.釉质的理化特性一、物理特性:厚度;颜色;硬度;高脆性,但其易折性可被降低二、化学组成重量体积无机物 96~97% 86%有机物 <1% 2%水 2~3% 12%1. 无机物羟磷灰石晶体[Ca10(PO4)6(OH)2]—生物磷灰石(不纯,含较多HCO3- 和微量元素)耐龋潜能:氟、镁、锶等使釉质不稳定:碳酸盐、铁、氯、硒、锌等2.有机物:蛋白质(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蛋白酶)、脂类(1)釉原蛋白在晶体成核及晶体的生长方向和速度调控上起重要作用。

性连锁型釉质发育不全(2)非釉原蛋白硫酸化的酸性糖蛋白,包括釉蛋白、成釉蛋白、釉丛蛋白等,具有较广泛的促进晶体成核和影响晶体生长形态的作用。

(3)釉基质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成釉细胞的分泌期降解牙釉质蛋白。

丝氨酸蛋白酶:在釉质成熟期分解晶体之间的釉原蛋白等基质蛋白,为晶体进一步生长提供空间。

釉质的组织学结构釉柱与釉柱排列方向相关的结构釉质中有机物集中之处与釉质周期性生长相关的结构一、釉柱 enamel rod(一)概念釉质的基本结构,是一种细长的柱状体,起自釉牙本质界,呈放散状贯穿釉质全层。

路线不是径直的。

(二)分布特点窝沟处:釉质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集中。

牙颈部:釉柱排列基本呈水平状。

(三)形态光镜(磨片)纵断面:柱状体;弯曲状。

横断面:鱼鳞状。

釉柱间隙:釉柱尾部与相邻釉柱头部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1 神经板(neural plate):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

2 神经沟(neural groove):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

3 神经褶(neural fold):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隆起处称神经褶。

4 神经嵴(neural crest):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

5 神经嵴细胞(neural cell):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6 外胚间叶/外间充质/外胚间充质(ectomesenchyme):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7 鳃弓(branchial arch):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8 咽囊(pharyngeal pouch):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9 颈窦(cervical sinus):第二鳃弓生长速度较快,向尾端生长覆盖了第二、三、四鳃沟和三、四、五对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

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腔称颈窦。

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如残留可形成颈部囊肿、鳃瘘、先天性耳前窦道。

10 口凹(oral pit)/原口(stomatodeum):在额鼻突、上颌突、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word完整版)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word完整版)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口腔组织病理学分章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一.牙体组织1.名词解释(1) 釉板(2) 绞釉 (3)釉小皮(4)死区(5)继发性牙本质(6)透明牙本质 (7)髓周牙本质 (8) 罩牙本质(9)修复性牙本质(10)托姆斯颗粒层(11)球间牙本质(12) 横纹2.简述死区、透明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的形成机制及联系。

3.釉质生长线与牙本质生长线有何异同?4.简述釉板、釉丛、釉梭、施雷格氏板、釉质生长线、球间牙本质、牙本质生长线、死区等结构的形成原因。

5.掌握釉质、釉牙本质界、牙本质、牙骨质、釉牙骨质界、牙髓等的组织学特征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6.简要叙述牙本质痛觉的感觉传递机制(三种学说)。

二.牙周组织、口腔粘膜及涎腺组织1.名词解释(1)龈谷(2) Malassez上皮剩余(3) Oxytalan纤维(4)穿通纤维(5)牙骨质小体2.牙龈与牙体是怎样结合的,龈牙结合部的防御机制有哪些临床意义?3.简述牙周膜各组主纤维束的位置,走行方向及各自的功能.4.牙周膜内存在的上皮剩余有何临床意义?5.简述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6.口腔粘膜与皮肤在组织结构上有何异同?7.口腔粘膜分为几大类,组织学上有什么异同。

8.简述唇、腭及舌粘膜组织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9.简述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的位置、组织学特点和临床意义。

10.牙龈上皮、龈沟上皮、结合上皮和龈谷上皮在组织结构上的异同点。

三.口腔颌面部及牙齿发育1.名词解释(1)拉特克囊(Rathke pouch)(2)上皮隔(3)面突的联合(4) Serre’s上皮剩余 (5)缩余釉上皮2.简述牙板的发生、发展、结局及临床意义.3.成釉器、牙乳头及牙囊各形成牙体-牙周组织的哪些部分?4.简述牙体硬组织的发生经过。

5.牙源性上皮残余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6.简述口腔颌面部畸形与其发育的关系。

7.简述牙萌出移动的机制。

8.以下颌乳中切牙为例叙述它发育的全过程。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整理(第十七至十八章)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整理(第十七至十八章)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整理(第十七至十八章)第十七章口腔颌面部囊肿1.口腔囊肿的一般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病理性囊腔和结缔组织囊壁构成。

囊腔内含各种表现的液体、半固体物质;囊壁的囊腔面多有上皮衬里(上皮的种类多为复层鳞状上皮,也可为其它类型上皮);结缔组织囊壁多有明显的胶原纤维,其中可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浸润,有的出现腺体组织。

2.叙述含牙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肉眼见囊壁较薄,囊腔内有牙颈部附着于囊壁的牙冠,囊液多呈黄色;镜下见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内衬较薄的复层鳞状上皮,仅由2~5列扁平细胞或矮立方细胞构成,无角化,无上皮钉突,类似于缩余釉上皮;纤维囊壁内炎症不明显。

囊肿继发感染时,上皮增生,上皮钉突明显,囊壁组织内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约40%囊肿的衬里上皮可发生黏液细胞化生,少数情况还可见皮脂腺细胞;某些病例的衬里上皮还可发生区域性角化,一般为正角化;纤维囊壁中有时可见牙源性上皮岛。

3.叙述腺牙源性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衬里上皮部分为复层鳞状上皮,部分为无明显特征的上皮,但在相当区域内,复层上皮的表层细胞呈嗜酸性立方或柱状,常形成不规则的乳头状突起,含不同数量的纤毛细胞和产黏液细胞;在衬里上皮内常可形成隐窝或囊性小腔隙,内含黏液,形成黏液池,内衬这些小腔隙的细胞为类似于表层的嗜酸性立方细胞;衬里上皮可发生局灶性增厚,形成类似于发育性根侧囊肿和成人龈囊肿中所见的上皮斑。

4.叙述根尖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囊肿大小和囊壁厚薄不一,可附着于患牙根尖。

多数情况下,送检物为散碎囊壁样组织。

镜下见囊壁的囊腔面内衬无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厚薄不一,上皮钉突因炎性刺激发生不规则增生、伸长,相互融合呈网状,上皮表现明显的细胞间水肿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上皮内炎症细胞浸润,炎性浸润致密区常导致上皮的连续性中断。

纤维组织囊壁内炎症明显,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也混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泡沫状吞噬细胞。

囊壁内可见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晶体沉积。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神经沟:神经板在发育中,起柱状细胞变炜上窄下宽的楔形,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的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

神经褶:神经板外侧缘隆起处,称神经褶。

神经脊(neural crest):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

称神经脊。

外胚间叶组织(ectomesenchyme):又称外间充质,头面部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神经脊细胞,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脊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成为外胚间叶组织。

腮弓(branchialarch):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腮弓。

腮沟(branchialgoove):相邻腮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腮沟。

咽囊(pharyngreal pouch):与腮沟相对应的腮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腮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颈窦(cervical):第2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覆盖了2、3、4腮沟和3、4、5腮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颈窦。

口咽膜(orapharyngeal membrane):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两者之间有一薄膜。

拉特克囊(Rathke pouch):约在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的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

鼻板/嗅板(nasal placode/olfactory placode):额鼻突的末端两侧的外胚层上皮出现椭圆形局部增厚区,称鼻板或嗅板。

鼻凹(nasal pit)/嗅窝:鼻板由于细胞增生,边缘隆起,特别是在其外侧缘,隆起更明显,使鼻板中央凹陷,称面突联合(merge):随面部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就会随着面突的生长变浅、消失,称面突联合。

面突融合(fuse):面部突起与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

鼻鳍(nasal fin):上颌突和球状突融合处开始时为两个突起上皮的接触,形成的结构称鼻鳍。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学(组织部分)一一、名词解释1.外胚间叶: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2.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3.咽囊: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4.口凹: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5.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此膜来自于胚胎早期的索前板,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在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

6.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7.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8.原腭: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

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9.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0.Meckel: 软骨也称第1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

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

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11.神经嵴:神经褶的顶端与外胚层交界处为神经嵴。

12.神经嵴细胞: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

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头尾走向的细胞带。

又称外胚间叶细胞,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能干细胞13. 甲状舌管:奇结节和联合突之间中线处的表面内胚层上皮,沿中线向深部增生至甲状软骨处,形成上皮条索称之。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二81、龈沟上皮:牙龈上皮在游离龈得边缘,转向内侧掩盖龈沟壁,构成龈沟上皮。

该上皮就是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有上皮钉突,与结合上皮有分明分界。

82、结合上皮:就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外表得局部。

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得外表。

结合上皮就是无角化得鳞状上皮。

上皮细胞呈扁平状,其长轴与牙面长轴平行,无上皮钉突。

但如遭到安慰,可见上皮钉突增生,伸入结缔组织中。

83、Oxytalan纤维:就是一种耐酸纤维。

电镜下,微细得纤维束普遍地散布在牙周膜中。

在根尖区该纤维束与牙骨质外表大致垂直,构成三维分枝网,包绕牙根。

纤维止于根尖区得动态脉与淋巴管壁,与神经也有关系。

Oxytalan纤维在颈部牙周膜中散布稠密,并与牙龈束胶原纤维平行陈列,揣测该纤维在咀嚼压力下可坚持血流迟滞。

另外,在担负较大合力得牙中,纤维粗大、数量多,能够还具有支持功用。

84、穿通纤维:主纤维散布在整个牙周间隙内,其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

埋在牙骨质与牙槽骨中得纤维称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

85、牙骨质小体:在牙周膜中有时可见到圆形得钙化小体,称为牙骨质小体。

单个或多个同时存在,游离于牙周膜中或附着在牙骨质外表。

牙骨质小体能够就是变性得上皮细胞发作钙化而构成得。

86、Malassez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临近牙根外表得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得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外表平行陈列,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

87、固有牙槽骨:衬于牙槽窝内壁,包绕牙根与牙周膜相邻,在牙槽嵴处与外骨板相连。

它就是一层多孔得骨板又称筛状板88、朗格罕细胞:就是一种有树枝状突起得细胞。

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

次要位于棘层,也见于基底层,来自于造血组织。

惯例染色胞浆通明,核深染。

对多巴染色呈阴性反响。

电镜下见此细胞无张力细丝,无桥粒,胞浆内有特殊得棒状或球拍样颗粒,称郎格罕斯颗粒或Birbeck颗粒),有单位膜包绕。

此细胞外表特征与巨噬细胞很相似,作为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可以激活T淋巴细胞,与粘膜得免疫功用亲密相关。

天疱疮细胞名词解释口腔组织病理学

天疱疮细胞名词解释口腔组织病理学

天疱疮细胞名词解释口腔组织病理学一、概述天疱疮细胞是口腔组织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天疱疮疾病中特异性病理改变之一。

天疱疮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出现容易破裂的大疱。

口腔是该疾病常见的受累部位,因此口腔组织病理学在天疱疮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天疱疮细胞天疱疮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病理细胞,它通常是来自白细胞,并且在天疱疮的病变组织中被发现。

天疱疮细胞的特征是体积比正常白细胞稍大,胞质丰富,核大而深染,形态不规则。

在口腔黏膜组织中,天疱疮细胞可以出现在疱壁或溃疡周围的组织中,有时也会在渗出液中出现。

三、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口腔黏膜和软组织的病理变化。

口腔组织病理学通过对病变组织的形态学观察、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天疱疮的诊断中,口腔组织病理学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严重程度和范围,为治疗提供指导。

四、天疱疮细胞在口腔组织病理学中的意义天疱疮细胞的出现是诊断天疱疮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口腔组织病理学中,如果在病变组织中发现天疱疮细胞,结合临床特征,可以初步诊断为天疱疮。

此外,天疱疮细胞的形态和分布情况还可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活动性,对于监测病情变化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五、结论天疱疮细胞是口腔组织病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名词,它在天疱疮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天疱疮细胞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天疱疮的病理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同时,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也为天疱疮等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1 神经板(neural plate):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

2 神经沟(neural groove):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

3 神经褶(neural fold):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隆起处称神经褶。

4 神经嵴(neural crest):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

5 神经嵴细胞(neural cell):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6 外胚间叶/外间充质/外胚间充质(ectomesenchyme):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7 鳃弓(branchial arch):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8 咽囊(pharyngeal pouch):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9 颈窦(cervical sinus):第二鳃弓生长速度较快,向尾端生长覆盖了第二、三、四鳃沟和三、四、五对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

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腔称颈窦。

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如残留可形成颈部囊肿、鳃瘘、先天性耳前窦道。

10 口凹(oral pit)/原口(stomatodeum):在额鼻突、上颌突、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11 口咽膜(oropharyngeal membrane):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此膜来自于胚胎早期的索前板,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在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口腔与前肠相通。

12 拉特克囊(Rathke pouch):胚胎第三周末,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凹陷,称拉特克囊。

囊中的外胚层细胞分化成垂体前叶细胞。

拉特克囊与原口上皮间有上皮性柄相连,最后拉特克囊和上皮性柄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称颅咽管,可发生囊肿、肿瘤,如颅咽管瘤。

13 融合(fuse):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14 联合(merge):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15 唇裂(cleft lip):多见于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单、双侧均可发生,单侧较多。

依病变程度分为完全性、不完全性,前者从唇红至前鼻孔底部完全裂开,后者只在唇红缘有一个小切迹。

少见情况下可发生上唇正中裂、下唇裂。

16 原腭(primary palate):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

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上颌切牙。

17 腭裂(cleft palate):口腔常见畸形,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单、双侧均可发生,常伴唇裂、颌裂。

轻者仅为腭垂裂,重者从切牙孔至腭垂全部裂开。

相关因素有感染、射线、药物、激素、营养。

【13-14期末】18 奇结节(tuberculum impar):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9 界沟(sulcus terminalis):舌体和舌根联合线处的浅沟称界沟。

舌体表面被覆外胚层上皮,舌根表面被覆内胚层上皮,界沟所在位置即口咽膜所在位置。

20 Meckel 软骨(Meckel’s cartilage):也称第1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

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

在发育中,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耳前区部分形成锤前韧带、蝶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21 甲状舌管(thyroglossal duct):胚胎第4周,结节和联合突之间中线处的表面内胚层上皮沿中线向深部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

第7周时甲状舌管增生至颈部甲状软骨处,迅速发育成甲状腺。

直至甲状舌管到达甲状腺的位置时,甲状舌管仍保持与口底区上皮的联系。

此管以后变成实性上皮细胞条索并逐渐解体退化,与舌表面失去联系。

第二章牙的发育1 原发性上皮带(primary epithelial band):胚胎的第5周,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互相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

2 牙板(dental lamina):在胚胎的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

3 釉龛(enamel niche):牙板是凹凸不平的薄层结构,通过切片观察时,其凹陷和凸起部分在切片中观察不到,而是由疏松结缔组织填充,这种结构称为釉龛。

4 釉结(enamel knot):帽状期牙胚内,在内釉上皮中央有簇状的未分化上皮细胞,称为釉结。

根据出现先后,可分为原发釉结、继发釉结。

釉结在牙形态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可能是调节细胞分化和牙形态发生的信号中心。

5 颈环(cervical loop):内釉上皮与外釉上皮相连处称颈环,在上皮根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6 Serre上皮剩余(Serre epithelial rest):牙胚发育至钟状期末,牙板断裂形成孤立的上皮团,大部分退化消失,部分上皮可残留在颌骨或黏膜中,称为Serre上皮剩余,可成为牙源性上皮性肿瘤、囊肿的来源。

7 上皮珠(eruption pearls):俗称马牙,婴儿出生后不久,可在牙龈上观察到针头大小的白色突起,称为上皮珠,可自行脱落。

本质是Serre上皮剩余。

8 von korff纤维:成牙本质细胞分化之后,开始形成牙本质的有机基质。

最先分泌到胞外胶原纤维比较粗大(直径0.1-0.2um),主要是Ⅰ型胶原和少量Ⅲ型胶原。

Von korff纤维主要是Ⅲ型胶原,起始时有纤维连接蛋白存在,从成牙本质细胞深处发出向内釉上皮细胞扩展,这种胶原纤维被称为von korff 纤维。

9 托姆斯突(Tomes processes)/成釉细胞突(odontoblastic process):无釉柱釉质形成后,成釉细胞开始离开牙本质表面,在靠近釉牙本质界的一端,形成一短的圆形突起,称为成釉细胞突,即托姆斯突。

突起与细胞之间有钟棒和连接复合体,突起中含有初级分泌颗粒和小泡,而胞体中含丰富的合成蛋白的细胞器。

10 缩余釉上皮(reduced epithelial rest):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

当牙萌出到口腔中,缩余釉上皮在牙颈部形成牙龈的结合上皮。

11 上皮隔(epithelial diaphragm):上皮根鞘持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呈约45°角弯曲,形成一盘状结构。

弯曲的这一部分上皮称上皮隔。

上皮隔围成一个向牙髓开放的孔,是未来的根尖孔。

12 上皮根鞘(HERS, Hertwig’s epithelial root sheath):牙根开始发生时,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而星网状层、中间层细胞并不出现在上述增生的上皮中。

这些增生的上皮成双层,称为上皮根鞘。

13 发育期根端复合体(DAC, developing apical complex):牙根发育过程中,牙根沿着根尖方向延长伴随牙周组织的发育。

发育牙根包括上皮根鞘、牙乳头、牙囊,三者相互作用,在牙发育早期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功能复合物,称发育期根端复合体。

14 引导管(gubernacular canal):牙胚向合面方向萌出时,包绕牙胚的牙囊组织通过结缔组织条索与口腔黏膜固有层相连,这一结构称为引导索。

在干燥的幼儿颅骨上乳牙的舌侧可见含有结缔组织条索的孔,称为引导管。

当恒牙萌出时,骨吸收使引导管很快增宽,成为牙萌出的骨通道。

第三章牙体组织1 釉柱(enamel rod):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到达牙表面。

其走形方向反映了成釉细胞形成釉质时向后退缩的路线,此路线不是径直的,而是在内2/3较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明显,称为绞釉,功能是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集中,呈放射状;而在近牙颈部,釉柱排列几乎呈水平状。

釉柱直径平均4-6um,在表面者较深部大。

釉柱的横剖面在光镜下呈鱼鳞状,电镜下呈球拍样,由头部、尾部构成。

相邻釉柱以头尾相嵌形式排列。

2釉柱鞘(enamel rod sheath):电镜下可见釉柱由扁六棱柱形晶体组成,它们在釉柱的头部相互平行排列,它们的长轴(C轴)平行于釉柱的长轴;而至尾部时,与釉柱长轴呈65°-70°倾斜。

因此在一个釉柱的尾部和相邻釉柱的头部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间隙,称为釉柱间隙。

釉柱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形边界,即釉柱鞘。

3釉质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 junction, EDJ):代表来自于上皮、外间充质两种不同矿化组织的交界面,外形呈连续的贝壳状,电镜下见釉柱形成许多弧形外凸。

此种连接有利于两种组织牢固结合,并可降低釉质行使功能时所受到的剪切力。

4 釉梭(enamel spindle):起始于釉牙本质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切缘多见,是由于釉质发生早期,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穿过基底膜,伸向前成釉细胞之间而形成的。

在干燥的磨片中,釉梭蛋白的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在透射光下,此空隙呈黑色。

5 釉丛(enamel tufts):在磨片上近釉牙本质界内1/3的釉质中,类似于草丛的结构称釉丛,其走行方向与釉柱相同。

釉丛可能是由于釉柱钙化不良,导致釉柱间釉质基质蛋白残留所致。

釉丛蛋白属于釉质非釉原蛋白,在釉丛中含量最高。

6 釉板(enamel lamellae):片状、贯穿整个釉质厚度的结构缺陷,自釉质表面延伸至釉质的不同深度,可达釉牙本质界;在磨片中呈裂隙状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