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徐舟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嘿,咱今天就来唠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这篇文章啊,那可真是有点意思。
你想啊,秋天这玩意儿,在咱生活里那可太常见了。
就说我去年秋天的时候吧,去了一趟老家的小胡同。
那胡同里的秋景,真有点像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呢。
胡同两边的老房子,墙皮都有点剥落了,露出里面的青砖。
房顶上的瓦缝里,长出了一丛丛的小草,在秋风里摇啊摇的。
走进胡同,脚下的石板路有点不平整,走起来嘎吱嘎吱响。
路边有一棵老槐树,树叶都黄了,风一吹,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
我站在树下,看着那一片片黄叶打着旋儿落下,心里突然就有点感慨。
这场景,不就跟郁达夫写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有点像嘛。
胡同里还时不时传来几声狗叫,还有大妈们聊天的声音。
这声音在秋天的空气里传得老远,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郁达夫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咱这胡同里虽然没有秋蝉,但有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也给这秋天增添了一份生机。
我在胡同里溜达了一圈,看到有户人家的院子里种了几盆菊花。
那菊花开得可真艳啊,红的、黄的、白的,啥颜色都有。
这让我想起了郁达夫写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 可不嘛,这秋天的美景,真是怎么看都看不够。
《故都的秋》里还写了秋天的雨,“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 我也觉得,秋天的雨很有味道。
有一次,我正走在胡同里,突然就下起了雨。
那雨不大,淅淅沥沥的,打在脸上凉丝丝的。
我赶紧跑到一个屋檐下躲雨,看着雨丝在眼前飘落,心里特别宁静。
这故都的秋啊,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感觉特别真实。
郁达夫用他的笔,把这秋天的美景都写活了。
咱读着他的文章,就好像自己也走进了那个充满秋意的故都。
到最后,我从胡同里走出来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那片秋色,心里还是满满的感动。
这故都的秋,真的是让人难忘啊。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 徐舟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文/徐舟【此课例荣获2012年“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017年第三届全国“文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CN14-1017/G4)2014年7-8A】内容摘要:本课以教师配乐范读入境,整体感知文本“恋秋——写秋——议秋”的文脉思路,引领学生体味北国之“清、静、悲凉”的秋意。
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秋晨院落图”与“秋槐落蕊图”,进而理解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学习和体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本课在毛宁的歌曲视频《晚秋》的意境中作结,拓展延伸,师生共鸣,以期达到“余音绕梁”之佳境。
关键词: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2.从文本故都之秋景中体味作者郁达夫深沉的主观情愫。
【教学重难点】1.赏析文本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理解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
【教学方法】美读探讨、合作争鸣【课例实录】一.课题导入,以情入境师:同学们,我们都留不住逝去的光阴,逃不脱四季的轮回。
春的活泼,夏的热烈,冬的冷峻,然而秋呢,我想更是颇多感悟吧。
中国的文人都钟爱这一个字——“秋”,喜欢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之于“秋”。
投影:刘禹锡在《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在“秋”中悟出了生命的旷达;林黛玉在《秋窗秋雨夕》中言“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她在“秋”中道出了秋日的凄凉;《晚秋》歌词中说“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蓦然又回首/是牵强的笑容/那多少往事飘散在风中……”(教师清唱此歌词片段,学生听后响起掌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毛宁在“晚秋”中唱出了思念的凋零。
师:那么郁达夫在北国与南国的秋中又写出了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郁达夫的这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 徐舟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文/徐舟【此课例荣获2012年“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017年第三届全国“文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CN14-1017/G4)2014年7-8A】内容摘要:本课以教师配乐范读入境,整体感知文本“恋秋——写秋——议秋”的文脉思路,引领学生体味北国之“清、静、悲凉”的秋意。
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秋晨院落图”与“秋槐落蕊图”,进而理解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学习和体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本课在毛宁的歌曲视频《晚秋》的意境中作结,拓展延伸,师生共鸣,以期达到“余音绕梁”之佳境。
关键词: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2.从文本故都之秋景中体味作者郁达夫深沉的主观情愫。
【教学重难点】1.赏析文本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理解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
【教学方法】美读探讨、合作争鸣【课例实录】一.课题导入,以情入境师:同学们,我们都留不住逝去的光阴,逃不脱四季的轮回。
春的活泼,夏的热烈,冬的冷峻,然而秋呢,我想更是颇多感悟吧。
中国的文人都钟爱这一个字——“秋”,喜欢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之于“秋”。
投影:刘禹锡在《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在“秋”中悟出了生命的旷达;林黛玉在《秋窗秋雨夕》中言“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她在“秋”中道出了秋日的凄凉;《晚秋》歌词中说“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蓦然又回首/是牵强的笑容/那多少往事飘散在风中……”(教师清唱此歌词片段,学生听后响起掌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毛宁在“晚秋”中唱出了思念的凋零。
师:那么郁达夫在北国与南国的秋中又写出了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郁达夫的这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原文
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故都的秋》徐舟45页PPT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则殆。——孔子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徐舟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文/ 徐舟【此课例荣获 2012 年“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2017 年第三届全国“文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 ( CN14-1017/G4 )2014 年 7-8A 】内容摘要:本课以教师配乐范读入境,整体感知文本“恋秋——写秋——议秋”的文脉思路,引领学生体味北国之“清、静、悲凉”的秋意。
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秋晨院落图”与“秋槐落蕊图” ,进而理解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学习和体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本课在毛宁的歌曲视频《晚秋》的意境中作结,拓展延伸,师生共鸣,以期达到“余音绕梁”之佳境。
关键词: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2. 从文本故都之秋景中体味作者郁达夫深沉的主观情愫。
【教学重难点】1. 赏析文本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 理解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
【教学方法】美读探讨、合作争鸣【课例实录】一.课题导入,以情入境师:同学们,我们都留不住逝去的光阴,逃不脱四季的轮回。
春的活泼,夏的热烈,冬的冷峻,然而秋呢,我想更是颇多感悟吧。
中国的文人都钟爱这一个字——“秋” ,喜欢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之于“秋” 。
投影:刘禹锡在《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在“秋”中悟出了生命的旷达;林黛玉在《秋窗秋雨夕》中言“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她在“秋”中道出了秋日的凄凉;《晚秋》歌词中说“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 蓦然又回首/ 是牵强的笑容/ 那多少往事飘散在风中⋯⋯”(教师清唱此歌词片段,学生听后响起掌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毛宁在“晚秋”中唱出了思念的凋零。
师:那么郁达夫在北国与南国的秋中又写出了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郁达夫的这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课内阅读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D.“遣词造句……艳而不媚”错误,“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天色”“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这些物象名词,本是现实中无处不有的,可见语言上用词纯白,全无雕饰痕迹,平常生活语言被作者随意搭配在一起,就产生了特别的美感效果。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和景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写作“日光”“牵牛花”等生活平常可见之物,并通过动词“细数”和“静对”,表现了北平人的悠闲宁静的生活趣味。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对颜色的选择上,作者喜爱“蓝色或白色”,不喜欢“紫色”和“淡红色”,对淡雅之色的喜爱,表现了作者的清新脱俗的雅趣。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答案】1.B 2.D 3.①通过“细数”一丝丝漏下的日光和“静对”喇叭似的牵牛花,表现了北平人的悠闲宁静的生活趣味。
②在选牵牛花的颜色时,作者喜爱“蓝色或白色”,不喜欢“紫色”和“淡红色”,对淡雅之色的喜爱,表现了作者的清新脱俗的雅趣。
③希望牵牛花伴着枯黄的秋草,这样写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萧索意韵,理解作者悲凉的心境。
故都的秋答案
《故都的秋》参考答案:所有题的答案请参照《名师伴你行》9页答案见98页。
第二课时(2)你认为哪一幅画面描绘得最为生动出色?试作一点赏析。
介绍一种赏析法:缘景入情法首先把握故都之秋的总体特点(清、静、悲凉);然后结合具体画面分析该特点;最后探寻出思想感情或作者的审美情趣。
赏析“斜桥话秋图”示例从都市闲人咬着烟管的姿态和互答时缓慢悠闲的声调体味出“清”;从息列索落的秋雨声体味出“静”;从灰沉沉的天色、凉风冷雨、青布单衣或夹袄和他们闲话秋凉的微叹体味出“悲凉”;如果说前面几幅画面属于风景画的话,那么“斜桥话秋图”则是一幅风俗画。
闲人话秋的的京腔京味烘托出浓郁的北国秋味,而他们的微叹和互答恰好能唤起作者的落寞和感伤。
作者深爱这样的秋景,与当时作者思想苦闷、向往隐逸恬淡生活情趣是有直接关系的。
第三课时1、B (“一切景语皆情语”,蓝色或白色为冷色调,能表现秋的清、静、悲凉,从而传达作者的感情。
B项分析正确,A、C、D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
)2、D (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D项正确,A项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B、C项都是讨论声音无关紧要的特点,没答到要点。
)3、A (A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B项三节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C项分析与选段内容不符,D 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4、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5、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6、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7、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8、文中列举南国廿四桥、钱塘江、普陀山、荔枝湾的秋景真的不美吗?作者说它们“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用意是什么?答:这些南国的秋景并非真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以美衬美,更能衬托北国之秋令人神往、眷恋。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秋天无论在哪里都是美好的季节,但是北方的秋天特别清澈、安静、忧伤。
我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再从青岛赶到北京,只是为了品尝这故都的秋天。
江南的秋天也很美,但是草木生长缓慢,空气湿润,天空颜色淡,经常多雨少风。
在苏州、上海、杭州、厦门、香港、广州等城市中,一个人很难完全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意境。
秋天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
在领略秋天的过程中,半醉半醒的状态是不合适的。
我已经十多年没有感受到北方的秋天了。
每年到了秋天,我总会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XXX、西山的虫鸣、玉泉的XXX、潭柘寺的钟声。
即使在北京皇城人海中,只要租一间破屋住着,早晨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也能看到高高的碧绿天空,听到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望着漏下来的日光,或者在破壁腰中静静地欣赏牵牛花的蓝色,都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我认为牵牛花最好是蓝色或白色,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不好。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下长一些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北国的秋季景色有许多美丽的点缀,其中槐树是一种让人联想到秋天的植物。
在早晨,槐树的落叶会铺满地面,踩上去没有声音和气味,只有微触感。
在树影下扫街的人会留下细腻、清闲、落寞的印象,这让人想起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北国的秋蝉的衰弱残声是一种特产,因为北平到处都有树,房子也很低,所以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到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只有去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到。
北平的XXX的嘶叫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非常常见。
此外,北方的秋雨似乎比南方的更加有味,更加下得奇和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空下,忽然刮来一阵凉风,然后就开始下雨了。
雨过后云渐渐卷向西去,天空变得青蓝色,太阳露出了脸。
穿着厚青布单衣或夹袄的城市居民会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聊天,互相感叹秋天的凉意。
中国文人对秋天有着深深的情感。
话剧《立秋》展现了他们的悲秋情结。
各地也有不同的中秋风俗。
在北方,果树也是秋季的奇景之一。
枣子树会长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等地方,成熟时呈淡绿微黄的颜色,是秋天的全盛时期。
悲情文人眼中的秋味——品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徐舟
悲情文人眼中的秋味——品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徐舟我们都留不住逝去的光阴,逃不脱四季的轮回。
春的生机,夏的热烈,冬的冷峻,然而于“秋”,文人更是颇多感触。
中国的文人都钟爱这个字——“秋”,喜欢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之于“秋”。
正如郁达夫在文中所言“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又饱富才情的文人,出生于江南的郁达夫并未在北平住过多久,但他对北平却有着故乡般的浓厚情感。
郁达夫格外钟情于名胜古迹与山水风物,并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性灵美文。
对于北平这一蕴集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千年古都,郁达夫更是充满了深切的赞美与依恋之情。
郁达夫取文题“故都”的秋,而不取“北平”的秋,就是因为“故都”较之“北平”更为典雅,与“秋”结合,能够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
文本开篇,郁达夫坦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其言语间透露着对北国之秋的情有独钟。
然而,在这位悲情文人眼中的秋味是那么的“清”,那么的“静”,又那么的“悲凉”!郁达夫以细腻寂寥的文字,抒写了自我的孤寂与感伤——“庭院读秋”,道出了北国之秋的“清”;“清晨踏秋”,道出了北国之秋的“静”;“秋蝉吟鸣”,道出了北国之秋的“悲”;“闲人叹秋”,道出了北国之秋的“凉”;“胜果映秋”,道出了北国之秋的“熟”。
秋色、秋声、秋味,情景交融;美文、美景、美学,缤纷呈现。
郁达夫为我们描绘了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景图,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向往眷恋之情,也流露出作者人生中的些许苦涩。
郁达夫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
屈辱的日子、贫困的生活赋予了他孤独忧伤的情怀。
所以,郁达夫的“审美观”和“文艺观”就是提倡“静的文学”。
郁达夫虽为一介书生,文声细语,性情中却充满着挑战性。
许多人害怕挑战,有的是因为懒惰,喜欢在一个自己习惯和熟悉的世界里安身立命;更多的当然是因为恐惧,因为“挑战者”挑战的往往是既定的规则和秩序,意味着要把宁静死寂的世界打破,然后让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重新接受洗礼。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XXX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由于北平处处全长着树,房子又低,所以不管在什么中央,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的确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XXX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XXX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XXX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恰好。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话剧《立秋》欣赏——粗放的精致与精致的粗放我国各地中秋风俗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XXX。
《故都的秋》徐舟
徐老师板书工整美观,在师生互动中机智从容,表现 出优良的素质和深厚的功底。仅就这些看,徐老师是 一位有潜质的“竞赛型选手”。
要论不足,项老师这节课上得比较拘谨, 导入时,虽然引用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 沙》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创设情 境,营造氛围,但整体上仍显得不够大气, 也缺乏深度。
此外,仅凭一节课要想引导学生有效地研 析中国“秋士”的悲壮情怀,也不太可能, 还不如紧扣文本“清”、“静”、“悲凉” 深层挖掘得好。
1933年,郁达夫把家从上海移到了杭州,动工建造 新居“风雨茅庐”。 抗战爆发后,郁达夫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抗日的洪流 中去。1937年8月,郁达夫坐火车离开杭州去福州, 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风雨茅庐”。 1945年8月29日,流亡到印尼隐姓埋名的郁达夫被日 本宪兵杀害。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 郁达夫原想以遮蔽风雨的茅庐来过安静的生活,但 最后这茅庐并没有给郁达夫遮挡住生活的风雨。
• “黄犬之与骆驼” 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博大。
北国之秋:浓烈、厚实、鲜美、博大
郁达夫在本文的写景状物中主要运 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对比
北国之秋 PK 南国之秋【 “秋味”的不同】
衬托【反衬】
以声(动)衬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寓情于景、形散神聚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汉
中
故
市 龙
都
岗 中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徐舟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徐舟《故都的秋》课例鉴赏文/ 徐舟【此课例荣获2012 年“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017 年第三届全国“文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 CN14-1017/G4 )2014 年 7-8A 】内容摘要:本课以教师配乐范读入境,整体感知文本“恋秋——写秋——议秋”的文脉思路,引领学生体味北国之“清、静、悲凉”的秋意。
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秋晨院落图”与“秋槐落蕊图” ,进而理解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学习和体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本课在毛宁的歌曲视频《晚秋》的意境中作结,拓展延伸,师生共鸣,以期达到“余音绕梁”之佳境。
关键词: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2. 从文本故都之秋景中体味作者郁达夫深沉的主观情愫。
【教学重难点】1. 赏析文本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 理解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
【教学方法】美读探讨、合作争鸣【课例实录】一.课题导入,以情入境师:同学们,我们都留不住逝去的光阴,逃不脱四季的轮回。
春的活泼,夏的热烈,冬的冷峻,然而秋呢,我想更是颇多感悟吧。
中国的文人都钟爱这一个字——“秋” ,喜欢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之于“秋” 。
投影:刘禹锡在《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在“秋”中悟出了生命的旷达;林黛玉在《秋窗秋雨夕》中言“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她在“秋”中道出了秋日的凄凉;《晚秋》歌词中说“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 蓦然又回首/ 是牵强的笑容/ 那多少往事飘散在风中??”(教师清唱此歌词片段,学生听后响起掌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毛宁在“晚秋”中唱出了思念的凋零。
师:那么郁达夫在北国与南国的秋中又写出了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郁达夫的这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高一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
高一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故都的秋现代文阅读答案题目(精选8篇)
故都的秋现代文阅读答案题目(精选8篇)篇1:故都的秋现代文阅读答案题目故都的秋现代文阅读答案题目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杭州求学
1911年初春,郁达夫高小毕业,富阳当时还没有中 学,虽然郁家家境艰难,但郁达夫的母亲还是决定 让郁达夫到杭州赴考读中学。 郁达夫性好山水,一川如画的富春江,山光水色的 陶冶,孕育了他热爱大自然的天性。但郁达夫对杭 州却情有独钟。
“儿时曾作杭州梦,初到杭州似梦中。”
从1911年初次接触杭州到1937年8月最后一次离开杭 州,有人做过统计,《郁达夫日记集》里有140多篇 记录下他在杭州的足迹,其中有60余天记述了游览 西湖名胜的情景。在郁达夫诗词集中,可欣赏到他 70多首吟唱西湖或作于杭州的诗词。他的《散文集》
汉
中
故
市 龙
都
岗 中
的
学 高
中
语
文
组
郁
达
徐
夫
舟
中国的文 人都钟爱 这一个字
将自己的生命感悟
秋
赋之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林黛玉《秋窗秋雨夕》)
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 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 蓦然又回首 是牵强的笑容 那多少往事飘散在风中……
1922年3月,郁达夫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 1923年至1926年间,郁达夫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 东大学任教。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 艺》。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4月,郁达夫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 词。 1936年,郁达夫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郁达夫赴武汉参 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 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 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 诗词。
说到不足,主要是老师对文本所塑造的秋的意境 似乎拿捏得不十分准,毛宁一曲中的“晚秋”充 其量还只是泛泛的秋,远不似郁达夫笔下那种深 沉凄清的“故都的秋”。
(《晚秋》歌词)
郁达夫在北国与南国的秋中写出了哪些 独特的感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情感:凸显北国之秋的美丽,
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文脉:恋秋(1-2)——写秋(3-12)——议秋(13-14)
郁达夫围绕北国之秋“清、静、悲 凉”的特点描写了哪几幅图景?
达夫决定跟随兄长赴日本读书。郁达夫这一去,从此远离家 乡,尽管他又回乡娶过妻、避过难,但是在精神上他就再也 没有回去。 1914年7月,郁达夫进入东京第八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 试小说创作。 1919年,郁达夫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 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郁达夫第一部短片小说 集《沉沦》问世,《沉沦》的出版,立刻遭到上海文艺界最 猛烈的攻击。在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里,郁达夫完全无视社 会道德观念的存在,决然写出了被病态情欲折磨的青年的心 灵。
2012年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 课例点评
六安一中特级教师、大赛评委 杨永明
1.关于桐城五中项良老师执教的《故都的秋》
这节课主要由“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步阅 读,整体感知;深层阅读,鉴赏感悟;精美文 段,拓展练习”四大步骤组成。
教学目标明确,环节紧凑,过程合理,教师板 书工整,比较美观。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表现 出良好的应变能力,注意到了教学内容的适度 拓展,表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教学效果明 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33年,郁达夫把家从上海移到了杭州,动工建造 新居“风雨茅庐”。 抗战爆发后,郁达夫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抗日的洪流 中去。1937年8月,郁达夫坐火车离开杭州去福州, 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风雨茅庐”。 1945年8月29日,流亡到印尼隐姓埋名的郁达夫被日 本宪兵杀害。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 郁达夫原想以遮蔽风雨的茅庐来过安静的生活,但 最后这茅庐并没有给郁达夫遮挡住生活的风雨。
作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得有以下参数:学 生的“内驱力”触动了多少?有了多少真 正的认同、感悟、发现和质疑?学生的自 主权、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选择权 是否得到有效的保障?
2.关于阜阳五中徐舟老师执教的《故都的秋》
阜阳五中徐老师执教的也同是《故都的秋》。这节课 由中国文人钟爱“秋”这一文化现象入手,配之《晚 秋》的音乐先声夺人,激情导入;教师再和乐范读, 美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赏析,合作探究;师 生拓展延伸,探讨争鸣;教师布置作业,迁移训练等 若干步骤组成。
(一)饥饿的童年
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降临在富春江畔一个有“郁 半街”之称的中产之家,他是郁家的第三个儿子。 郁达夫降生的这座小城叫“富阳”,一个有着2000 多年历史的古城。
“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这是郁达夫笔下美丽的家乡。 郁达夫从小体弱多病,在一个霪雨霏霏而又凄凉的 秋夜,父亲因为操劳过度离开了人世,那年郁达夫 才刚满三岁。从此郁家境况大变。
要论不足,项老师这节课上得比较拘谨, 导入时,虽然引用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 沙》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创设情 境,营造氛围,但整体上仍显得不够大气, 也缺乏深度。
此外,仅凭一节课要想引导学生有效地研 析中国“秋士”的悲壮情怀,也不太可能, 还不如紧扣文本“清”、“静”、“悲凉” 深层挖掘得好。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 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美好,这世间的美好,若留得住的话,我也愿把 生命的三分之二抛去,追寻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布置作业
1.请自主赏析“秋蝉吟鸣图、秋雨话凉 图、秋日胜果图”。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 手法,写一篇关于“秋”的随笔。
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有点底气:他不仅要有书卷 气,还得有骨气、义气、志气等等。
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位“杂家”:他不仅要懂 点文学、美学、哲学、史学,还得懂点天文学、 建筑学、经济学、信息学、心理学、生物学乃至 音乐军事常识。
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他本身就应是一位不错的 业余作家、史家、书法家、诗家、演讲家和歌唱 家。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 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 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 怖的威胁,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 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 创作枯淡,创作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 世文学”。
❤文人的共鸣
“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 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颓废感性的郁达夫
一.郁达夫的生平简介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三岁 丧父,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其 发奋读书,成绩斐然。 1911年起,16岁的郁达夫开始 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郁达夫考入之江大学 预科,后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 除。 1913年9月,在北京供职的大哥 郁曼陀东渡日本考察司法,郁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
郁达夫为什么会把“故都的秋” 看得如此之“清、静、悲 凉”?
❤性情的原因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 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 气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 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郁达夫的“审美观”和“文艺 观”就是提倡“静的文学”。
❤时代的阴影
• “黄犬之与骆驼” 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博大。
北国之秋:浓烈、厚实、鲜美、博大
郁达夫在本文的写景状物中主要运 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对比
北国之秋 PK 南国之秋【 “秋味”的不同】
衬托【反衬】
以声(动)衬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寓情于景、形散神聚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秋 晨 院 落 图 ( )
3
秋 槐 落 蕊 图 ( )
4
秋蝉吟鸣图(5)
秋雨话凉图(6-10)
秋 日 胜 果 图 ( )
11
北国之秋PK南国之秋
• “黄酒之与白干” 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
• “稀饭之与馍馍” 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
• “鲈鱼之与大蟹” 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美,北国之秋秋味鲜美。
、《游记集》里,也可读到他写杭州和西湖的20多 篇妙文,在《小说集》里,还有他以杭州和西湖为背 景的8篇小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杭州一度是郁达夫 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基地。
(三)风雨茅庐
1921年1月,中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 成立;8月,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版,中国新诗 运动开始成熟;12月,划时代的文学典型“阿Q”诞 生。在这一年,郁达夫正式进入文坛,出版了短篇 小说集《沉沦》,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白 话体小说集。《沉沦》的出版震惊俗世,在这部小 说里,郁达夫大胆地描写了青年对情欲的渴望和追 求。也是在这一年,高举着新文学旗帜的“创造社” 成立,郁达夫成为该社的主将。
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郁达夫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 退至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化名赵廉,以开办酒厂的名义 ,保护了大量文艺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郁达夫 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作品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其散文创作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徐老师和乐范读有效地 营造出一种激情氛围,并显示出较高的口语水平。老 师能着重引导学生就“恋秋”、“写秋”、“议秋” 进行积极地探讨,把重心放在北国秋景的“清”、 “静”、“悲凉”与南国秋景的“慢”、“润”、 “淡”特征的对比上,这一设计有效地突出了教师的 个性和特色。
徐老师板书工整美观,在师生互动中机智从容,表现 出优良的素质和深厚的功底。仅就这些看,徐老师是 一位有潜质的“竞赛型选手”。